儿童科幻小说翻译现状
Ⅰ “科幻小说”英语怎么说
科幻小说_网络翻译
科幻小说
[词典] sci-fi; science fiction;
[例句]科学事实和科幻小说之间的界限变得有点儿模糊了。
The border between science fact and science fiction gets a bit fuzzy.
双语例句 汉英大词典
Ⅱ 为什么选科幻小说翻译
让更多的人可以阅读。
科幻小说翻译介绍国外科学文化概念,反映相应的创新精神这一科学本质。科幻小说翻译从读者阅读的经验层次、科学文化涵养层次和理性思考层次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意识。这既与当今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形成外在一致性,又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内在一致性。
科幻小说是探索未来各种可能的最好形式,它既可以使孩子为未来作思想准备,也可以使孩子更好地创造未来。
Ⅲ 有谁能介绍当今世界科幻文学的现状吗
netshift朋友,你好。以下是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的相关资料。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
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绍。
一节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
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
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
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
内容。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
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
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
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
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
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前,
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
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
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
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
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的小说。
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
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淫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
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
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
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断。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
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
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
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
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
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
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
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
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
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学技
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
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
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两人从
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
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
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
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
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
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
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
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
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
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
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
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
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
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
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在威
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故事的
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威尔斯作
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
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
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
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
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读者很清
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
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
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
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是
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入科幻创
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不
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殊定义。
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
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雪莱夫人写哥特式
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坡则是在
侦破案件。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形成了固定
模式。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
个世界的前途。
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
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
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
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
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
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价,
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
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这类思想艺术性极差的作品,
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
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
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改版的
读者有32644人,占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98人,占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己发表意见。这样,对科幻小
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0-
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
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
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正是在这三
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
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科幻
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
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
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顺利
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一
些。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
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
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
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
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
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63),等等。
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
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
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的克拉克和美国
的阿西莫夫。
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军学院。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1939年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双星》(1
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故事。
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类行为的外
星人。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听命,成为傀儡。
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
《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事。
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了不露声
色的讽刺。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际世界的谈判
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这部作品于195
6年获得雨果奖。
《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行。这部小
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影《回到未来》有所启发。在电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
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他虽然塑造过各式各样
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
一类人。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好象
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著述的丰富和广泛
的读者群。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断;加之,他不象别人
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以及后来的《天堂的喷泉》(1980)、《2
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
灵》(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唯一
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市和星星》沿
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
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生命
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这在196
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整部
电影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
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
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
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
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些沉闷。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
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
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方体。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飞行员在宇宙长
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
熊的星球内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
《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手法。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无论是外星人长方
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和认识的世
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的惧怕,
使人们丧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
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
《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小时
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史、化学、
等等。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这种“没有文
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
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有
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但是,终于
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灵根本无法忍
受这种绝对的黑暗。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评论家戴
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地》等组
成(1948)。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于是,他构思和创作了这部庞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在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
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
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要服从第
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后,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
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他把一只
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他们进入人体,
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托邦主义
的奥维尔等。
三、对科幻小说的认识逐步统一
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作者
们不再象萌芽时期那样心中没底地左右冲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这个模式是:(1)
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2)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3)要有
几个恢宏的奇异场面;(4)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最好能给人一定思考。
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也开始趋于一致。比如:小约翰坎贝尔和布莱特纳就都认为,科幻小
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布莱特纳写道:“科幻是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对人类
影响所作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莱斯特德尔雷伊进一步阐明,科幻实际上是在写“变
化”。他写道:“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矗”很显然,这种“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种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这种看法,在稍早些时候,他写道:“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
黄金时代使科幻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站稳了脚跟。但是,正统的文学殿堂还没有正式接受
这一形式。
三节新浪潮时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黄金时代”对科幻小说认识的统一以及
创作方法的标准化,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国际政治、
军事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战、左翼兴起、东方宗教的传播、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
生态环境的破坏、流行艺术的产生以及毒品泛滥等等,特别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
上天给人们极大的震动。公众发现,科幻小说中那些美妙故事要么缺少现实性,要么比现实
还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长期以来,科幻作品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重视,
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这样,一场变革的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英国《新世界》杂
志主编。他一上台,立刻对整个英国科幻界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物理学一类的正统科学当成主要
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正统的主流文学。
它不再象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
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初看起来,这些小说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远。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尔选编了这样一本集子,并把它们正式称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运动由此产生。
这场由英国人发起的改革运动,立刻被当时居留在英国的美国作家托玛斯·迪什、约翰·斯
拉戴克、詹姆斯·沙立斯和萨缪尔·迪拉尼带回美国,进一步影响到哈兰·艾立森、罗伯特·希
弗伯格、诺曼·斯滨那德
Ⅳ 科幻小说中译英翻译策略论文有何创新点
要每天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每周都把当周的实验整理成 word 和 ppt 的形式,及时总结失败原因以利于进一步实验,整理成功的成果,把它们做成类似于你要发表期刊要求的图片和表格的形式,这也是论文写作的一部分。
Ⅳ 家长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科幻小说
可能是怕孩子沉迷其中耽误学习,但这有可能扼杀孩子对知识和新鲜事务的渴望。
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同时,其实亦可从「故事王国」著手,透过有趣的故事内容来提升孩子的演说技巧。许多家长都渴望孩子能充满信心地在人前演说,但是,往往发现他们常常胆怯於公开说话,有时家长更会怀疑是否应该让孩子多与陌生人沟通和接触。其实,这正是孩子缺乏自信及不懂表达自己的表现。事实上,要有效地藉提升孩子表达及演说能力,才是提升孩子表达自信,为未来打好基础的最佳方法。
家长可以故事元素分析法中的7大元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感想,协助孩子分析及推敲故事发展,引导孩子有层次地表达演说故事来提升叙事技巧及组织力,以联想及延伸方法增加孩子在情绪上的心理词汇,及改善他们表达礼仪及态度,最终提升孩子的演说自信。
Ⅵ 试比较中国儿童文学与世界儿童文学观念的异同
儿童文学
第一章:儿童的发现与儿童文学的发现
1、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少年儿童鉴赏文学的需要而创制的一各特殊文体。
2、左右了中国几千年的“儿童观”:鲁迅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
导致 导致
3、人的发现 儿童的发现 儿童文学的发现
来自 来自
4、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第一次提出“人的文学”口号的周作人,在回顾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之后,曾感叹去说:“中国还未曾发见了儿童,——其实连个人与女子也还未发见,所以真的为儿童的文学也自然没有。”
5、“儿童文学这名称,始于‘五四时代’”(茅盾语)中国儿童文学的真正发现与发展,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的。
6、从世界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考察,一个国家与民族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必然与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思想启蒙运动、女解放运动的高涨,儿童的发现、儿童问题、儿童教育、儿童文化的重视以及整个社会重视人、尊重人、解放人的思潮与整个文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二章:中国传统儿童文学的初步考察
1、五四以前的中国儿童文学,包括传统儿童文学的近代儿童文学,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学对社会群体“儿童观”的影响,并由此规范和制约着儿童文学的顺逆曲直。
2、传统儿童文学具有双轨运行的特点;一方面民间创作的口头儿童文学十分丰富,但长期处于被放爱被冷落的地位;另一方面作家结撰的书面儿童文学非常稀少,并又长期归诸传统蒙学教材,成为儒家启蒙教化的组成部分,历而未能形成独立的文学品格。
3、民间口头儿童文学按其押韵与否,可以分作韵文与散文两大类。韵文类主要是儿歌,古称童谣、儿谣 、孺歌、孺子歌、童儿歌、小儿语等。其中,吕坤的《演小儿语》是中国第一部儿歌专集,共收儿歌童谣46首。古代的散文类口头儿歌文学品种多样,这有民间神话、童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其中尤以民间童话最为丰富多彩。民间童话通常表现超自然的英雄故事,自然神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巫术幻觉等观念。
4、传统儿童文学遗产中的创作即作家儿童文学,主要见之于传统启蒙读物之中,情况比较复杂。传统启蒙读物大多采用朗朗上口、易读易记的韵语形式。如宋《三字经》、《百家经》,明的《龙文鞭影》清的《幼学琼林》。
5、较早接受欧风美雨冲击的江浙沿海尤其是上海,不少报刊频频讨论儿童教育问题。与儿童教育紧密相关的儿童读物和儿童文学开始出现引人瞩目的变化。第一,出现了译介外国儿童读物的热潮。晚清文坛曾有过“翻译多于创作”的局面。第二,出现了一批热心儿儿童文学读物编译、创作的文化人。如梁启超、黄遵宪、李叔同。第三、出现了专为儿童服务的报刊丛书。中国最早的儿童报纸是1903年在上海出版的《童子世界》,最早的儿童文学丛书是1909年开始出版的《童话》。
第三章:五四时期“儿童观”的转变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转型
1、五四儿童特点是以理论发期端,实践继其后的。从西方教育思想中借鉴了“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内核。“儿童本位论”是最先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 出的。杜威的这套理论曾极大地影响了五四时期有中国小学教育界与儿童文学领域。“儿童本位论”代表了本世纪初期一种崭新的儿童观,它一经出现在中国,便冲击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以“父子为纲”为核心的传统儿童观,并引起了思想敏锐的新文化先驱者的极大注意。鲁迅于1919年10月写下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重要文章。深刻地指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
2、19213年,周作人发表了《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等文章,后在《新青年》上不断刊登安徒生、托尔斯泰等的童话译作。1918年1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人的文学》,1920年12月发表《儿童的文学》、1923年发表《儿童的书》、《关于儿童的书》等文章中,周作人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提出了一系 列儿童教育、儿童文学的新观点。他认为“我们对于教育的希望是把儿童养成一个正当的‘人’”,凡是“违反人性”的虐杀儿童精神的“习惯制度”都应加以“排斥”。他强调必须尊重儿童的社会地位与独立的人格。
3、现代儿童文学拓宽者不但通过吸纳“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因素,从理性上认识到了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理解和服务儿童的重要性,而且通过五四时期大量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从感性上体验到了这种样式的新儿童文学的品格和风貌。
4、周作人将刘半农改译的安徒生童话《洋迷小影》重译为《皇帝的新衣》,夏丐尊将包天笑改译的《馨儿就学记》重译为《爱的教育》,林纾译的《海外轩渠录》也被人重译为《格列佛游记》与《大人国与小人国》。
4、五四时期和五四以后,西方大量讲述仙女精灵,小猫小狗之类的“无意思之意思”的童话、小说、故事都被直译进来,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贝洛尔、科洛迪、爱罗先珂、小川未明等世界著名童话家的作品都来到了中国的孩子们中间。
5、研究童话,采集儿歌,这是五四时期起始的一项很有实绩的工作,由于受到西文的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教育学、儿童学等的影响。五四时期的童话研究有三种不同的目的与途径。一是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民间的童话”。二是从教育学、儿童学的角度研究儿童适用的“教育的童话”。第三种研究途径是探讨“童话体的小说”,“五四”时期称其为“文学的童话”。如王尔德、孟代、爱罗先河的某些童话即是。
6、把寓言引入儿童文学领域,这也是“五四”时期的事。有茅盾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供少年儿童阅读的寓言集《中国寓言初编》。
7、茅盾的童话与叶圣陶的童话堪为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主要收获。
第四章: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
1、《文学研究会宣言》的起草者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儿童文学的的重要文章《儿童的文学》。1921年3月,另一位发起者叶圣陶在《晨报》副刊发表的系列文章《文艺谈》中,多次谈到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922年7月,文学研究会的两位中心人物茅盾与郑振铎应邀去浙江宁波暑假教师讲习所讲学,郑振铎讲演了《儿童文学的教授法》。同年1至4月,赵景深与周作人以书信的形式在《晨报》副刊展开了一场童话讨论。
2、赵景深:《童话论集》与《童话概论》。
3、1922年《儿童世界》创刊。
1922年1月,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于现代文坛。《小说月报》一贯重视儿童文学,念念不忘为孩子们提供“精美的营养料”。1923年,《小说月报》为孩子们开辟了“儿童文学”专栏。大晴天霹雳刊载外国儿童文学作品,重视发表儿童生活题材的创作作品,注重介绍海外儿童文学信息资料,不忘给儿童们提供席位。
第五章“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左翼潮汐与”“革命范式”
1、综观3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其突出现象主要有如下三方面:一是左翼文艺运动给儿童文学注入新鲜血液,儿童文学以前所未有的激进姿态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二是张天翼创作的《大林和小林》等三部长篇童话把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继叶圣陶《稻草人》之后的第二座童话高峰;三是伴随着“科学救国”的社会思潮而出现的科学文艺热,促进了科学文艺创作的发展。
2、1931年3月5日,上海《申报》发表了何键《咨请教育部改良学校课程》一文,全面否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就。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接受何键“咨请”,竟下令查禁“鸟言兽语”类童话,以及左翼儿童读物。以何键的咨文为引线在儿童文学界造成的混乱和倒退现象立即遭到了鲁迅以及吴研因、陈鹤琴等一批儿童文学工作者的反击。
3、1930年前后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对自身功能的选择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性时刻。这一选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右翼势力试图让儿童文学“羽翼传经”重开历史倒车的逆流遭到了批判,儿童文学的文学地位、现代精神与艺术个性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与加强;另一方面,左翼文坛从阶段斗争、民族振兴的角度出发,要求儿童文学与整个左翼文学一样注入“革命范式”的理想主义激情。如郭沫若的中篇政治童话《一只手》
1、左翼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始终紧贴着中国现实的地面动作,直接切入社会生活题材的少儿小说成为他们首选的文体。出现在他们笔下的少儿形象主要有两类:一是在风雨岁月中托儿所的苦难儿童,一是在革命洪流里成长的红色少年。前者如洪灵菲的《女孩》、草明的《小玲妹》等,后者如冯铿的小说《小阿强》、胡也频的《黑骨头》等。
2、30年代是继“五四”以后,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的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译介重点逐步倾向苏联社会主义的儿童文学。如鲁迅翻译的俄国《爱罗先珂童话集》和办联作家班台莱耶夫的中篇儿童小说《表》。
3、茅盾先后发表了《连环图画小说》(1932)、《孩子们要求新鲜》、《论儿童读物》、《对于(小学生文库)的意见》(1933)、《关于“儿童文学”》》、《读安徒生》(1935)、《再谈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在苏联》(1936)等重要文章。1936年茅盾接连写了《少年印刷工》、《大鼻子的故事》、《儿子开会去了》等作品。
4、叶圣陶的童话他们可分为两个时期:1921年年底至1922年上半年共写了23篇童话,于1923年结集为《稻草人》出版,此为第一期;自1929年下半年至1930年为第二期,续集为《古代英雄的石像》。
5、张天翼的长期童话《大林和小林》(1932)、《秃秃大王》(1933)、《金鸭帝国》(1933)与中篇儿童小说《奇怪的地方》(1936)等。是现实主义的杰作。
6、30年代的科学文艺创作受到了整个儿童文学发展思潮的影响,在注重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同时,还比较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有的甚至隐含着深刻的政治倾向。如高士其、董纯才的创作。高士其的作品结集为《我们的抗敌英雄》(1935)、《细菌与人》(1936)、《菌儿自传》(1941)。董纯才参与编写了《儿童科学丛书》,还写了一系列科学文艺作品,以科学童话《凤蝶外传》、《狐狸夫妇历险记》等较为成功。
第六章战争年代儿童文学的时代规范与救亡主题
1、以抗战为题材或抗战为背景的创作,如茅盾的小说《大鼻子的故事》、《少年印刷工》、张天翼的童话《金鸭帝国》、舒群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丁玲的儿童小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陈伯吹:《阿丽丝小姐》
2、描写抗战大时代中小英雄的成长,歌颂未来一代新的民族性格的孕育和形成,是整个抗战救亡时期儿童文学的基本主题。老舍的《小木头人》
3、抗战时期,儿童剧的创作演出与儿童剧团的组建,是突出的现象。各地儿童剧团演出的剧作主要有《帮助咱们游击队》、《捉汉奸》《仁丹胡子》《古庙钟声》。
4、根据地(抗战后期称解放区)的儿童文学承续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江西苏区“红色儿歌”的革命传统,在延安的土壤里,又直接得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导和陕北民间文艺的浸润,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昂扬的生命活力与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5、儿童诗创作在根据地儿童文学中显得较为活跃,延安的刘御、田间、萧三、韩作黎、贺敬之、柯岗等都写过精彩诗章。儿童诗:阮章竞的《牧羊儿》、方明的《歌唱小二放牛郎》。童话寓言:严文井的《四季的风》、《胆小的青蛙》。小说创作:孙犁的《一天的工作》、秦兆阳的《小英雄黑旦子》周旦复的《小英雄》、华山的《鸡毛信》。峻青的《小侦察员》和管桦的《雨来没有死》。
第七章: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外来影响与对外交流
1、外国儿童文学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关系,在“五四”以前已相当密切。远在明朝天启五年,我国就出版了第一种伊索寓言的中译本《况义》。19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新学的传入与“开发民智”的急需,我国文坛译风大开,出现了翻译多于创作的局面。
2、五四文学革命,催生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发表了不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安徒生、王尔德、爱罗先河童话、拉 封丹、克雷洛夫寓言、《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格列佛游记》、《爱的教育》、《鹅妈妈的故事》等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源源涌入。
3、输入火种:新的内容与题材
(一)暴露社会罪恶,描写“血与泪的人生”,同情下层人民及其少年儿童的不幸与苦难,这是现代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与接受外国儿童文学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影响密切相关。如包蕾的儿童剧《雪夜梦》就是受了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响而写成的,茅盾的《少年印刷工》、叶圣陶的《一个练习生》受到了苏联班台莱耶夫的反映流浪儿新旧两种生活的儿童小说《表》的影响。
(二)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现实斗争,激励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与革命精神,这是现代儿童文学又一方面的主题,这与接受外国儿童文学尤其是苏联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歌颂真善美,鼓吹精神文明,对少年儿童进行德智美的教育,这是现代儿童文学的一大重要内容。这方面也曾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的广泛影响。“五四”时代不少热心儿童文学的作家都曾受到过泰戈尔作品(《新月集》)的影响。郭沫若写出了《新月》、〈晴朝〉、〈天上的街市〉等富于童心美的儿童诗。叶圣陶的早期童话〈小白船〉、〈芳儿的梦〉,许地山的〈落花山〉,陈伯吹的小说〈学校生活记〉,丰子恺的〈华瞻的日记〉都 可以看到“爱的教育”的思想闪光。
4、文体革新:横的借鉴与纵的传承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在文学样式方面学习、借鉴外国儿童文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直接向外国儿童文学“引进”,这有艺术童话、儿童戏剧和科学文艺。(2)参照外国儿童文学的文体,对已有的中国儿童旧文体加以更新改造,这有儿童小说与儿童诗。(3)受外国儿童文学的启发,将古老的传统文体发掘出来,移植到儿童文学园地。这就是寓言。
5、观念转变:心理学与本位论的影响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在对儿童文学特殊性的认识与实践方面也受到过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改变中国人传统“儿童观”的误区,加快现代儿童文学的文体成熟与现代性进程,具有特殊的意义。
下编 一九四九年以后
一、俄苏儿童文学:50年代的强势影响
1、从文学史考察,前苏联儿童文学成就的96%以上是由俄罗期作家所建立的。将前苏联儿童文学与俄罗期儿童文学,统称为“俄苏儿童文学”。
2、在俄苏儿童文学创作中,以张扬现实主义精神的少年儿童小说取得的成就最大。盖达尔、尼 诺索夫、阿列克辛是三位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60年代后的重要小说作家则有阿列克赛耶夫、巴鲁兹金、热列 兹尼科夫、雷巴科夫、李哈诺夫、波戈廷等。“人与自然”一向是俄苏儿童文学的传统内容,也是出版量最大最稳定的少儿读物。俄苏儿童文学中的诗歌与幼儿文学创作也有相当成就,普希金、马雅可夫期基、马尔夏克、米哈尔科夫等都为孩子们写过优秀的诗歌。相对而言,俄苏童话创作比较薄弱,但70、80年代,由于摈弃左倾思想,童话创作生产力已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3、俄苏文学被广泛译介进来,如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与金鱼的故事》,比安基的《森林报》,卡塔耶夫的少年小说《团的儿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在9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翻译了一部苏联儿童文学从十月革命胜利到90年代的新作,结集为《苏联时期儿童文学精选》。
4、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曾深受“苏式文论”的影响。在儿童文学理论也一样。50年代,我国出版了15种左右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书籍。如密德魏杰娃编的《高尔基论儿童文学》、柯恩德的《苏联儿童文学论文集》(第一集)格列奇会尼科娃的《苏联儿童文学》。
5、俄苏儿童文学忠实于由别林斯基建立起来的,后经高尔基、盖达文等完美的传统。构成俄苏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四大基本话语——坚持儿童文学的共产主义教育方向性原则;主张文作品应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必须通过“世大的艺术感染力”,用艺术的儿量去“撬动少年儿童心理上的巨石”;张扬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规范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基本观念与理论框架,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内化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尺度。
二、西方儿童文学:全球意识中的东西对话
1、进入改革开放的80、90年代,译介西方儿童文学再一次形成热潮,而且期翻译数量之多,门类之广,对中国儿童文学影响之深,远胜于“五四“前后与20年代的第一次译介热潮。综观这次热潮的译介与传播,影响状况,可以看出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译介走向多元化、系统化、序列化。这种趋势中国儿童文学从“以俄为师“的一元模式中走了出来,把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文学格局。、系统化表现在:对某一文体、某一地区、革一经典作家作品的系统性翻译,以求成龙配套,形成系列,如叶君健重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序列化是指有意识有计划投入外国儿童文学译介工程的整体建设,分门别类,协同互补,除了翻译作品,又有外国儿童文学资料工具书、西文儿童文学史、西文儿童文学研究专著的编撰出版。
第二、注重现代意识与全球意识,激扬中国儿童文学的创新精神。考察80、90年代中外儿童文学的译介、交流,最引人瞩目而且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产生实质性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三类作品:
一是有关体现现代世界教育潮所倡扬的“学会做人”的理念,充分肯定具有创造性思维和鲜明个性的少儿形象的作品,这主要是少儿小说、童话等叙事性文学。比如塞林格描写“一个年轻孩子浪迹在不太友好的成人世界里”的新现实主义小说(问题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女作家S。E。辛顿塑造的虽有过失却从烈火中救出几个孩子的现实少年英雄小说〈世外顽童〉瑞典林格伦的童话、小说《长袜子皮皮》三部曲、《小飞人》三部曲、《淘气包艾米尔》三部曲与《疯丫头玛迪琴》等,被译介到中国。林格伦作品中的独特的反传统少儿形象,充分的游戏精神与热闹风格、深刻理解与把握儿童心理的写作姿态以及大胆的童话文体改革等,曾带给80年代中国儿童文坛旋风般的影响。“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的走红,“热闹型”童话的迅速崛起,游戏精神美学旗帜的高扬,都与林格伦进入中国直接相关。
第二类是有关体现现代科技创新,以人类科技文明与无边烛照未来一代精神天地的作品,这就是科幻小说。20世纪30至60年代为黄金时期,涌现出如美国的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英国阿瑟。C。克拉克等一大批优秀作家。60、70年代是西文科科幻的“新浪潮时期”,英国人米切尔。莫考克发起了一场刻意示新、将科幻融入主流文学的改革运动,其主要特点是:抛弃传统科幻小说的套路,由通俗向文学过靠拢,进而进入严肃文学领域。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文科幻进入回归传统的“塞伯朋克时期”,呼唤科幻小说从“新浪潮”回归传统回到人们熟悉的高科技场景。科幻小说的译介是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50年代渐成气候,60、70年代因“文革”等原因被近停顿,80、90年代勃然而兴,成为翻译界、出版界的突出现象和兴奋点。1990年至1995年,福建少儿出版社推出一辑《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1997年又推出了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詹姆斯。冈恩主编的4卷本《科幻之路》。中国当代以科幻小说为主体的科学文艺创作呈现出时断时续的马鞍形特点。50至60年代初发展势头较好,除高士其、顾均正等老一代作家外,还涌现出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于止、萧建亭、鄂华、鲁克等一支富有生机的中青年创作队伍,但以后开始滑坡,1964、1965两年作品近乎绝迹,而接下去的十年“文革”则是一段安全荒芜的岁月。在70年代末迎接“科学的奏”的时代精神鼓舞下,科学文艺创作也迎来了前年未有的高潮。郑文光、童恩正、刘光诗、萧建亨等老将以及叶永烈、吴贮存器、尤异、金涛、魏雅华等新秀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但从1982年以后由于科幻小说自身和来自非文学的因素等多种原因却跌入了低谷。叶永烈认为衷落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科学界的压力,他们不理解科幻文学,却以科学论文的眼光来挑剔科幻小说。一些文章指责我们的科幻创作是伪科学业。他们搞不清科学幻想小说与现实世界是有距离的,并且许多人为的因素制约了科幻小说的发展。一直到90年代末由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倡,这才有所起色。90年代后半期与世纪之交的科幻小说创作明显受到西文新科幻的影响。一是在题材上,几乎与西文亦步亦趋,着力表现现代高科技影响下的人间百态,以及有关电脑网络、生物克隆、处星人探寻、未来世界预测等内容。二是在表现手法与文化观念上,同样也有与西文科幻相类似的两种类型;一是通过现代科技的最高成果和预期结果,来展现人类未来生活画卷的”未来世界型“的作品,二是以眼前的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观照历史,去对未来的社会格局作出种种预测,并以此来幻想、建构未来社会的“政治寓言》作品。
第三类是有关体现人类面对的共同自下而上困境与拯救,传导守护地球家园,增进全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作品,这主要是与环保、生态、动植物,大自然相关的读物。
三、双向互动:儿童文学是没有国界的
1、随着西文儿童文学译介的深入,我国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由此拓宽了视野,激起了变革的勇气智慧。首先引起浓厚兴趣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儿童心理学理论。汤锐运用比较文学方法,完成了《比较儿童文学初探》的研究。刘绪源有创作《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就是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
2、80、90年代的中国儿童文学也努力从事自身文学观念的更新与建构,而且站在本体文化与全球意识的立场上,审视着世界各地的儿童文学,评析研究,比较对话,在世界儿童文坛发出来自东方的声音。第一部力图系统评述世界儿童文学优长得失的专书,是由韦苇编著的《世界儿童文学史概述》,以后又写了〈外国童话史〉、〈西文儿童文学史〉。此外还有马力白匀〈世界童话史〉吴秋林的〈世办寓言史〉陈蒲清的〈世界寓言通论〉。
Ⅶ 中国科幻小说的出路在哪里
记得以前看吴岩的科幻小说论纲说就是在国外,科幻仍然属于小众,属于大男孩的,异乡人的异世界。其实个人觉得还是慢慢积淀比较好。三体火起来应该是死神永生吧,大家更感兴趣也是黑暗森林,降维攻击这些。当时还有一篇论降维攻击与互联网企业的文章。小说的类别里面有很多种,科幻也属于其中一种。不一定非要把科幻拔高到看不起其他类别小说的地步。非科幻的粉丝不会看其实很正常,如果大家都喜欢看了,那一般就是这部书真的写的很好,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像凡尔纳的很多小说基本都成了推荐给学生读的名著作品了。至于中国科幻的未来,真的不用过于担忧。以前科幻长篇出版基本上就是只能卖几千册,但这几年很多人都出了长篇,或者出了短篇选集这些,出版社也有不是只跟科幻世界相关的出版社。科幻世界好像还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虽然这几年这质量。科幻迷也在逐渐增多,以前读高中在小县城,我们班上看科幻的差不多也有十个人左右。而且这跟科学素养的关系不是很多。比如学渣的我还有对读书不怎么感兴趣的同学这些。要走向世界的话还是要有好作品,美国能形成周边产品这些除了跟产业相关的原因还是在于有能写科幻的小说编剧这些。所以还是得等积淀。国外的作品看得不怎么多,主要还是科幻三巨头那年代的。后面的有些智商不高看不太懂。这里面就永恒的终结看过。只是提醒一下,阿西莫夫的小说设定很精彩,但描述真的比较乏味。
Ⅷ 好看的经典科幻小说有哪些
科幻小说是比较多元化的,题材与风格流派的发展都受到了大家的喜欢,你知道有哪些好看的经典了科幻小说吗?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好看的经典科幻小说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好看的经典科幻小说介绍
好看的经典科幻小说1.《杀敌算法》:作者叫作刘宇昆
[美]刘宇昆著,萧傲然等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年3月
日本科幻界人士评论《三体》在美国取得的突破性成功时曾说:那是因为中国科幻不仅仅有刘慈欣,还有刘宇昆。刘宇昆是近年在美国科幻界崛起的华裔科幻作家之一,也是雨果奖、星云奖双奖桂冠作家。他不仅翻译了《三体》,还将陈楸帆、夏笳、宝树、糖匪等多位年轻科幻作家的作品译介到美国。他的小说兼具东方哲学的深邃、坚硬的科幻内核以及纯正的文学质感。《杀敌算法》收录了他多篇代表性佳作,极富借鉴价值。(推荐书单,提升阅读技能,欢迎常到荐 书堂来看看~)
好看的经典科幻小说2.《死亡迷局》:典型的迪克式作品
[美]菲利普·迪克著,朱宁雁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4月
菲利普·迪克生前生活拮据,去世后却成为好莱坞的宠儿,是小说被改编成科幻电影最多的科幻作家。真实与虚幻是迪克小说的核心主题,《死亡迷局》是一部典型的迪克式作品:14位移民者被送到了一颗满是奇异生物的星球,上面还有早在移民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神秘大楼——它诱惑着所有人进入,却在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模样。随着殖民者一个接一个神秘死亡,幸存者发现,他们自己可能并非是清醒的,而是处于梦境之中。读完这部作品,你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评论家认为迪克是《黑客帝国》电影中的幻想世界的先驱。
迪克的作品过去漓江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都有引进。本次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四川科技出版社联合引进的是迪克相对早期的代表作。包括《死亡迷局》在内的这五部作品出版后,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科幻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也出到了第138号。
好看的经典科幻小说3.《爵》:《神经浪游者》续集
[美]威廉·吉布森著,姚向辉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4月
本书是美国赛伯朋克大师威廉·吉布森的名著《神经浪游者》的续集,描写的依旧是一个高技术、低生活的世界,充满预见以及对技术社会的深刻剖析。赛伯朋克类科幻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充分,对这类作品的引进也很有限。本书的合作出版者上海读客近两年持续紧抓科幻,重名家名著,出书量可观,渠道销量亦可圈可点,但少有开创性的选题。《零伯爵》是他们开发的新选题之一。
好看的经典科幻小说4.2014中国最佳科幻作品》:中短篇科幻这一年
姚海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8月
2015年出版了将近50本原创科幻选集,年度性的选集也有四种。本选集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科幻计划的一部分,其目标是尽可能客观展现一年来中短篇科幻创作的现状,争取成为权威年选版本。
好看的经典科幻小说5.《最后三颗核弹》:儿童科幻的趣与暖
左炜著,大连出版社2015年1月
80后新锐儿童文学作家左炜的这部儿童科幻,获得了大连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大白鲸”原创幻想儿童文学奖。儿童科幻在我国有较好的传统,出现过《小灵通漫游未来》等经典性作品。本书兼具创造性想象与儿童世界的趣味与温暖。大连出版社以“大白鲸”优秀幻想儿童文学阅读与创作活动为依托,正逐步发展成为儿童科幻出版的新重镇。
猜你喜欢:
1. 2018好看的经典书籍排行榜
2. 5本必看外国科幻小说
3. 科幻绘画作品大全
4. 好看经典的书籍推荐
5. 四本好看的经典书籍推荐
6. 好看的励志经典书籍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