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1010科幻小说

1010科幻小说

发布时间: 2023-03-09 16:11:47

⑴ 推理小说的类型介绍

推理小说流派划分 (by 纳兰潜艇)
我用分类学方法制定了一个相对完善、普遍适用的推理小说流派划分系统。 1. 解谜总派
1-1 古典启蒙派
1-2 本格派
1-2-1 伪社会派亚派
1-2-2 伪硬汉派亚派
1-2-3 仿古典启蒙亚派
1-2-4 孤岛亚派
1-2-5 本格亚派
1-2-5-1 纯逻辑解谜系(奎因流)
1-2-5-2 舒适推理系(沙发流)
1-2-5-3 不可能犯罪系
1-2-5-3-1卡尔分支(卡尔流)
1-2-5-3-2 炫学分支(小栗流)
1-2-6 广义变格亚派
1-2-7 本格斗智类亚派
1-3 新本格派
1-3-1 叙诡流(亚派)
1-3-2 岛田流(亚派)
1-3-3 小栗流(亚派)
1-3-4 灵异流(亚派)
1-3-5 动漫流(亚派)(轻小说系)
1-3-6 日常推理亚派
1-3-7迪弗亚派(斗智类亚派、高智商犯罪亚派)
2. 狭义变格总派
2-1 历史推理派
2-2 惊悚悬疑派
2-2-1 大逃杀亚派
2-2-2 间谍小说亚派
2-2-3 传统惊悚悬疑亚派
2-3 狭义变格派
3. 写实总派
3-1 法庭派
3-2 硬汉派
3-2-1 本格化亚派
3-2-2 斗智类亚派(罗宾亚派)
3-2-3 警察程序亚派
3-2-4 传统硬汉亚派
3-3 社会派
3-3-1 本格化亚派
3-3-2 新本格化亚派
3-3-3 旅情推理亚派
3-3-4 意识流亚派
3-3-5 传统社会派亚派
3-3-6 颓废系亚派 /* 检索表使用说明:后面的“——X”表示满足前面叙述条件的作品,其流派的进一步划分见第X条。
比如植物的划分:
1.孢子繁殖——2
2.不形成维管束——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2.形成维管束——蕨类植物
1.种子繁殖——3
3.种子、胚珠裸露——裸子植物
3.种皮包被种子,珠被包被胚珠——被子植物
这里,“1”划为“孢子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大类,所有植物全部都可以划到两类之中的其中一类,满足“孢子繁殖”的,就跳到“2”进一步查看,满足“种子繁殖”的,跳到“3”进一步查看。然后所有用种子繁殖的植物,种子与胚珠都是要么裸露,要么不裸露。3按照种子和胚珠是否裸露划分对1的后半条进行进一步划分。 */
1.小说以推理解谜为第一要素。小说的主旨娱乐性高于其他属性;通常淡化谋杀的血腥性。——2 解谜总派
2. 侦探采用福尔摩斯式调查进行线索搜集和解谜。即先搜索后假设,立即逮捕定罪。——3
3. 案件为侦探个人形象的塑造而服务,故事着重描写侦探本身的行动。——4
4. 类硬汉派写法。现实主义感和写实性很强并在故事中地位突出,动作性强。 ——本格派-伪硬汉派亚派
代表作家:克劳夫兹等。代表作《桶子》。
4.本质不是硬汉派的写法。——5
5.案情通过侦探行动展开。现实感相对不很重要,存在打斗等动作性,但不很重要。——古典启蒙派
代表作家:爱伦坡、柯南道尔等。代表作《福尔摩斯断案集》。
5.案情通过警方行动展开。叙事风格和调查方法类似社会派,但没有社会派的深邃立意,主旨依然是娱乐和解谜。写实感相对稍强,打斗等暴力元素少见。——本格派-伪社会派亚派
代表作家:鲇川哲也、高木彬光(部分)。
3. 侦探及其他人物形象塑造为案件服务,案件本身(凶手和手段)成为第一要素。——本格派-仿古典启蒙亚派(见一些本格作家转型作品或早期作品)
代表作家:福翠尔、高罗佩等。代表作《逃出13号牢房》。
2. 侦探采用波洛式调查进行线索搜集和解谜。即先假设再搜索,先逐个怀疑再找证据:先后做出各种假设,每种假设都对应嫌疑人,再由假设来找线索,最终定罪。——6
6. 强调绝对的公平至上和逻辑解谜至上,绝不架空现实。绝不允许违法科学的设定。——7 本格派
7. 暴风雪山庄或孤岛,所有人全被杀,或幸存者不超过两个。——本格派或新本格派-孤岛亚派(暴风雪山庄亚派或“无人生还模式”)
无特定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无人生还》。
7. 不是暴风雪山庄或孤岛,或有暴风雪山庄的条件,却不发生特征性连续杀人或者有较多的人生还。——8
8. 以猜凶手、猜作案手段或破解诡异谜团为制造意外性主要手段,并重视之。——9 本格派-本格亚派
9. 猜凶手为制造意外性的主要手段。——10
10. 极端地强调逻辑推理,极端地重视结局前推理出解答的可能性与唯一性。——本格派-本格亚派-纯逻辑解谜系(奎因流)
代表作家:奎因(第一时期)、有栖川有栖、法月纶太郎。代表作《希腊棺材之谜》。
10. 对逻辑推理的依赖并没有到极端的地步。——本格派-本格亚派-舒适推理系(沙发流)
代表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塞耶斯、奎因(第三、四时期)、大阪圭吉等。代表作《尼罗河上的惨案》。
9. 破解诡异的谜团及猜作案手段为主要的制造意外性手段——11 本格派-本格亚派-不可能犯罪系
11. 不可能谜团依赖于心理诡计,或并不复杂的机械诡计,及两者的混合。不刻意、大规模炫学,不涉及复杂难懂知识和操作——本格派-本格亚派-不可能犯罪系-卡尔流
代表作家:卡尔、劳森、海伦-麦克罗伊、二阶堂黎人等。代表作《三口棺材》。
11. 不可能谜团依赖于很复杂的机械诡计,解释颇长,涉及复杂难懂知识和操作,进行大规模炫学以解释原理。——本格派-本格亚派-不可能犯罪系-小栗流
代表作家:小栗虫太郎、竹本健治、中村英夫等。代表作《黑死馆杀人事件》。
8. 以诡异、恐怖的气氛和紧张惊悚的环境来制造阅读效果,对阅读过程的刺激与猎奇的重视超过了意外性的制造。通常涉及大量恐怖、惊悚、乱轮元素。——本格派-广义变格亚派(即传统意义上的“变格派”)
代表作家:横沟正史、三津田信三。代表作《狱门岛》。
6. 强调公平性和逻辑解谜至上,但并不予绝对化。允许架空现实,甚至允许违反科学的设定。——12 新本格派
12. 主线剧情和最终解答中,不允许灵异现象的出现(哪怕是事先声明的)。—13
13. 主诡计或核心意外为叙述性诡计。——新本格派-叙诡流
代表作家:绫辻行人、折原一等。代表作《十角馆杀人事件》。
13. 主诡计或核心意外不为叙述性诡计。——14
14. 追求谜团复杂性和华丽性,通常遵守逻辑解谜和公平性原则。——15 新本格派-不可能犯罪系
15. 案发背景、情节和解答的设定架空现实或涉及大量现代科技,显得接近科幻小说。——新本格派-不可能犯罪系-岛田流
代表作家:岛田庄司、森博嗣、北山猛邦(限城系列)、东野圭吾(限伽利略短篇)等。代表作《斜屋犯罪》。
15. 谜团和解答依赖于颇为复杂机械诡计或性格、精神疾病设定以及难懂知识及操作,进行大规模炫学以解释原理。——新本格派-不可能犯罪系-小栗流
代表作家:京极夏彦、文泽尔等(部分)。代表作《姑获鸟之夏》。
14. 不追求谜团的复杂性和华丽性转而追求动漫化人物情节的塑造,情节描写流水账化和视觉化现象严重,人物刻画漫画化、夸张化严重。部分作家轻视、无视公平性和可推理性。——新本格派-动漫流(轻小说系)
代表作家:东川笃哉、恩田陆、道尾秀介(部分)等。代表作《请勿在此丢弃尸体》。
12. 主线剧情和最终解答允许灵异或超自然因素的存在。——新本格派-灵异流
代表作家道尾秀介、山口雅也、绫辻行人(部分作品)、清凉院流水。代表作《活尸之死》。
1.小说不再以推理解谜为第一要素。——16 狭义变格总派和写实总派
16. 既不以推理解谜为第一要素,也不以反映生活、反映揭示社会现象为第一要素。——17 狭义变格总派
17. 历史推理。——历史推理派
代表作家:陈舜臣等。代表作品《时间的女儿》。
17. 不是历史推理。——18
18. 追求诡异、恐怖、惊悚的气氛与环境制造,以及其带来的高度紧张感和快节奏,或压抑的叙述风格为吸引读者的第一要素。推理解谜沦为次要,甚至极少出现。——19
19. 书中有贯穿始终的大悬念或系列悬念,节奏感快,悬念感强。但不以追求感官刺激或猎奇感为手段,而是通过上述悬念的破解为吸引读者手段(只需必要条件,不需充分条件,即可以线索不够,但必须唯一并服人)。——20 惊悚悬疑派
20. 主角通篇一直遭到追杀,故事围绕追杀与逃亡、反追杀的过程展开。惊悚性强,节奏感快,推理多为临场、即时性的,部分作品很少推理。——惊悚悬疑派-大逃杀亚派
20. 大部分剧情中,主角没有追杀或流亡的遭遇——21
21. 战争或冷战背景,对手为敌国军事机构或敌国间谍。——惊悚悬疑派-间谍小说亚派
21. 背景不为战争或冷战,对手不带有军事或情报属性。——惊悚悬疑派-传统惊悚悬疑亚派
19. 以对阅读过程中感官的刺激与猎奇为小说第一要素。推理和公平合理性的要求,一般比惊悚悬疑派更低;常充斥着恐怖、灵异志怪、乱伦元素。——狭义变格派(圈子里比较流行的变格派定义)
代表作家:江户川乱步、梦野久作、冈本绮堂等。代表作《脑髓地狱》。
16. 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现象为小说第一要素。首先把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看待而非游戏看待。重视对社会、对人物、对人性的写实,娱乐性降为次要因素(小说对人物、社会的写实刻画地位高于娱乐性)。通常不再把血腥的谋杀当做远离生活的游戏。——22 写实总派
22. 侦探采用波洛式调查进行线索搜集和解谜。即先假设再搜索,先逐个怀疑再找证据:先做出或先后做出各种假设,每种假设都对应嫌疑人,然后再根据假设来找线索,最终定罪。——23
23. 非社会派叙述风格。调查、解谜者多为小市民型侦探,案件多不为凶杀,或由小事件起始,到后期才牵出凶杀。推理针对日常生活细节为主。——新本格派-日常推理流
代表作家:米泽穗信。代表作品《寻狗事务所》。
23. 典型的社会派叙述风格。调查、解谜者多为警方,案件基本为凶杀,多开场即发生。推理针对凶杀本身或确定搜索方向而展开。解谜虽不是第一要素,但地位依然非常重要,甚至和小说反映的主题并列为第一要素。——社会派-本格化社会派亚派
代表作家:森村诚一(出道早期)。代表作《高层饭店的死角》。
22. 侦探采用福尔摩斯式调查进行线索搜集和解谜。即先搜索后假设(含法庭派的“已搜索再假设”),证据足够再去怀疑:先搜集大量物证人证,再从已有证据出发确定调查方向,继而确定嫌疑人,一旦确定,立即逮捕定罪(因为证据前面都基本找齐了)。——24
24. 高度强调侦探在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突出侦探个性、魅力。案子是为了塑造侦探形象而存在。侦探常常单打独斗,且多为单身。警方(或同事,如果侦探是警员的话)常常不配合侦探甚至私吞信息进行阻扰。黑帮对手和JC内鬼常见,经常有暴力打架场景。——25 硬汉派
25. 解谜地位相当重要,小说常有强力误导、逆转、意外性及强力本格、新本格诡计(或变种)。推理多为临场性、即时性的,部分作品不乏本格型长篇推理。——26
26. 反派开场即登场,且常为连环杀手或惯犯,常布置猎奇现场或进行开放场景特征性连环犯罪。小说交替转换侦探方和罪犯方的视角,轮流写双方的博弈、分析、行动。推理多为临场的、即时性的。——硬汉派或新本格派-斗智类亚派(迪弗亚派+罗宾亚派)
代表作家:杰弗里-迪弗(新本格)、莫里斯-勒布朗(硬汉派)、东野圭吾(部分作品)。代表作《棺材舞者》。
26. 反派通常开场不登场(个别例外),大部分笔墨主要集中在侦探言行以及形象塑造上。——硬汉派-本格化硬汉派
代表作家:文泽尔(自由意志系列)、比尔-普罗尼奇等。代表作《迷雾》。
25. 解谜地位不重要或不很重要,小说有时有误导、逆转,但不是重点(重点在人物,尤其是侦探形象塑造上)。本格诡计较少。推理也多为分析、预测罪犯行动规律、动机、心理状况等。——27
27. 主角在司法机构工作,工作中相应的司法或律师机构会予以全力配合。——28
28. 调查方式为先搜索后假设,搜索过程为重心。主角为JC或JC团体,故事主要场景不在法庭——硬汉派-警察程序亚派
代表作家:迈克尔-康奈利、瓦舍尔-法勒夫妇等。代表作《大笑的警察》。
28. 调查方式为已搜索再假设,搜索通常开局就已由他人完成。法庭辩论为重心。主角为检察官或律师,故事主要场景在法庭。——法庭派
代表作家:厄尔-加德纳、高木彬光(部分)等。代表作《破戒裁判》。
27. 主角多为执业侦探,不在司法机构工作,或已从司法机关退休、转行。常单打独斗,司法机构常不配合甚至进行阻挠。——硬汉派-传统硬汉派亚派
24. 高度弱化单个人(尤其反对神探)在破解案子中的作用。侦探多为警方集体,或者是不起眼的小角色,有时则是犯罪者、受害者本身。侦探作为个人在故事中的地位不很重要甚至可有可无。不主张或否定单打独斗和名侦探模式。强调破案过程中多方协作,即团体(社会)的力量。对手牵涉官商勾结、政界阴谋者多见,借以揭示社会阴暗面和人性阴暗面。——29 社会派
29. 采用魔幻现实主义写法。小说主线或主角中有灵异、超自然元素的存在。 ——社会派-新本格社会派亚派
代表作《龙眠》。
29. 采用现实主义写法。严格遵守公平性原著和诺克斯戒律。不存在灵异或超自然元素。——30
30. 案件多伴随主角旅途而发生,故事风格比较清新。主角通过搭乘各种交通工具,沿途采集人情、风情并进行调查,多见时刻表诡计。——社会派-旅情推理亚派
代表作家:内田康夫、西村京太郎(后期)。代表作《终点站杀人事件》。
30. 案件多和旅行无关,故事风格比较严肃或者沉重。——31
31. 非常重视对心理变化过程的详细描写,主角(尤其反派)具高度的社会典型性。通过细腻心理刻画,即人的因素来揭示人性问题或社会弊病。——社会派-意识流亚派
代表作家:横山秀夫、凑佳苗等。代表作《告白》。
31. 重视故事的精心布局和情节的戏剧化,故事本身或发生场景具有高度的社会典型性。通过情节的发展,即事或物的因素来揭示人性或社会弊病。——32
32. 主角为小市民型侦探(或助手)或者警察,警察团体。主角在故事中充当侦探或助手。故事风格比较严肃;深刻反思社会问题或者人性的善恶。——社会派-传统社会派亚派
代表作家:松本清张、森村诚一、宫部美幸等。代表作《砂器》。
32. 主角为犯罪者本身,或者受害者(或亲属)。主角群形象较负面,性格较阴沉;故事异常阴暗、压抑、颓废。——社会派-颓废系亚派
代表作家:东野圭吾(部分)、小元峰等。代表作《白夜行》。

⑵ 「好书推荐」 —彼得·沃茨:脑洞大开颠覆三观的《盲视》

本书简介: 虽然是一本科幻小说,但却是回答了一个人类的终极哲学心理学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有意识?我们的大脑里为什么会有一个“我”?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感受到有一个“我”在看在感受这个世界呢?

作者简介 :彼得·沃茨( Peter Watts),加拿大著名硬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专攻海洋哺乳动物的生物学家。经典作品《海星》、《岛》、《怪星》,多次入围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纪念奖的科幻大奖

推荐理由 :科幻小说并非科幻。

内容简介 :《盲视》背景设定在21世纪末到22世纪初,差不多一百年后的未来,发达的技术能满足人类的一切需求,还为他们制造出完美的 幻境 ,让他们沉浸其中。渐渐地,他们彻底丧失了与现实的一切联系,人类在死亡。但新人类在崛起—吸血鬼基因的人、多个意识并存于一个身体的 组合人 、任何时候都能保持绝对客观的人……以正常人的标准,他们是绝对的 怪物 ,甚至不太能够称之为“人”。但是,当外星人现身太空、普通人浑浑噩噩的时候,正是这帮畸人挺身而出,努力拯救我们的世界。他们所面对的外星人对手神秘莫测,不可理喻。一次次强硬的试探性交流,最终不可避免地引爆了毁灭性的决战。

本书共分四大部:第一部分序章,第二部分忒修斯,第三部分罗夏,第四部分为卡律布狄斯。

本书在科学技术的细节上丰富又过硬,是最典型的 硬科幻, 因为作者没有向读者交代密集的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专业名词,也没有交代小说里无比复杂的背景设定。理工男科幻作家的傲娇之气扑面而来。为便于阅读,下面从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进行展开介绍,而非依本书章节顺序。

第一部分:时间。 2082年2月13日,格林尼治标准时1035时。

第二部分:地点: 地球及太阳系最边缘的奥尔特云。

第三部分:主要人物:1.席瑞·基顿 (小说中的我):小时因治疗癫痫而切除了半边大脑,失去了正常的人类感情,但也因此而能客观地观察、转述别人的事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主观偏见。随时随地把别人有意或无意的表情、言行、肢体动作等等综合成生物形态结构,洞察其中的真实想法,又叫综合观察者、政委。 2.艾萨克·斯宾德 :生物学家,负责分析了解外星人的生物基础、生理机能。他的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经历了全面改造,比普通人敏锐科多,而且还拥有一般人没有的感觉能力。 3.苏珊·詹姆斯 :语言学家,负责解译外星生命,以及与外星生命沟通。她的大脑实际上通过脑神经手术分裂出了四个不同的个体意识,分别为苏珊、萨沙、蜜雪儿、克朗切次级人。各有不同个性,都是语言学家,轮流醒来主导与外界的沟通,但必要时可四个意识同时工作,效率极高。 4.阿曼达·贝茨 :军事专家,负责防卫和必要的主动攻击,保护自己人的安全,消灭可能造成威胁的敌人。她除了可以调遣一批精密的军事人以处,在主动出击的行动中也有指挥其他人类进退的指挥权 。5.朱卡·萨拉斯第 :吸血鬼,忒修斯飞船的真正指挥者(本书中他是超级厉害的正面人物)。具有“十字架障碍”,即若他突然看见十字架形状的东西,容易触发最强烈的正反馈,导致中风。自然界原来一直没有什么两条线互相垂直的东西,所以吸血鬼生存了许多年,世代都没有问题,但自从基督教的十字架风行于世,吸血鬼就渐渐绝迹了。 6.罗伯特·坎宁汉 :艾萨克·斯宾德的替补,在艾萨克·斯宾德死后,他结束冬眠,接替工作。 7.攀爬者 :外星人,形状似大蜘蛛,有九条腿。

第四部分:故事情节: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 外星探测器(萤火虫) 突然降临地球,并给地球拍了照,然后就在大气层里焚毁了。那么,这些外星探测器是来侦探地球,然后将其毁灭吗?不知道,人类全蒙了。

直到很多年以后到了22世纪初,人类忽然在太阳系最边缘的奥尔特云截获了一个信号。这个信号很有可能跟当年降临的探测器有关。于是人类派出了忒修斯飞船前往调查。经过几十年的飞行,飞船终于到达目的地,船员们从冬眠里被唤醒之后,果然在这里发现了一艘巨大的叫 罗夏的外星飞船 。飞船重量1.8×1010千克,体积2.3×1010立方米。在接近罗夏时,四人合体 苏珊·詹姆斯 以四个不同的次级人:苏珊、萨沙、蜜雪儿、克朗切分别与其进行交谈,以其获得有用信息,但得到的回复就一句话:你们真的不会喜欢这里。

于是五个主要人物冒险抵达外星飞船罗夏,在它的顶部凿开一个大洞,进入到飞船内部,结果在里面与外星人攀爬者发生了正面冲突。在军事专家 阿曼达·贝茨 的的精心设计和指挥下,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抓住其中的两只外星攀爬者-大蜘蛛,把他们带回到了自己的忒修斯飞船上。语言学 苏珊·詹姆斯 破译出了外星攀扯者的一部分语言,于是建立起了跟他们沟通的方法。

无奈的是两只外星大蜘蛛,严刑逼供之后也没有什么收效。只好测试他们的智力水平。经过测验之后,却发现,外形大蜘蛛的智商比人类不知道高多少。但是,在智力测验过程中, 苏珊·詹姆斯 发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外星大蜘蛛的智商很高,当 席瑞·基顿 问他窗口中有哪些物体?外星大蜘蛛会说他看见的每一个地球船员,但是唯独没有他自己。

就是说这些智商惊人的外星大蜘蛛,居然是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完全实现了无“我”。他们的身体里边是没有一个我,他们完全没有自我意识。就像下围棋的那个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他下围棋的水平是天下无敌,但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下围棋。

小说进展到此,核心显现: 想像你拥有智力,却从不知道,你有行动日程,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脑洞大开,颠覆三观。

也就是说,可怜无知的地球人只会浪费能量与处理能力,我的自我中心主义已经发展到了神经病的地步。人类管自己叫智人,拥有智慧且扬扬得意,可你真的知道它是什么吗?你真的知道它的用处是什么吗?而外星攀扯者却用人类自己的认知能力对付你。因为他摆脱了自我意识纠缠的智力。

书中举例:每个钢琴演奏家都知道,要想让自己演出失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意识指挥手指的动作。每个舞者、每个杂技演员都知道要放松心灵的钳制,让身体自由发挥。也就是说尽可能摆脱主观自我意识对你的主导。

别跟我提什么学习曲线。别跟我说什么在无意识的表演之前必须经历好多个月的刻意练习,又或者在灵光闪现之前总少不了许多年的实验与研究。就算你所掌握的知识全都是有意习得的又如何?你以为这就能证明它是唯一的方式吗?启发式软件会从经验中学习,这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机器成了象棋高手、围棋高手,汽车学会了自动驾驶,统计程序会遇到问题,然后设计各种试验去解决它们,而你却以为通向学习的唯一道路名叫 自我意识 ? (机器根本没有自我意识) 。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本书作者认为人类睡觉实在是一件没有任何实效的事情: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无知无觉、身体消耗燃料却不从事生产。想象一下,假使我们不需要每十五个钟头陷入无意识状态,假使我们的大脑能从婴儿期便始终保持清醒,直至一百二十年后大幕落下,我们将成就多少事业?让人一声叹息。实际上从佛学的角度的来看,当人证到“无我”后,行住坐卧,明明了了,确实可以达到无需睡眠的程度。

当 阿曼达·贝茨与席瑞·基顿 进入到罗夏内部后,脑子出现幻觉,也是自我意识的“功劳”。因为当外星大蜘蛛攀爬的速度太快时,大脑无法整合,仅能抓住一幅定格的画面,此时眼睛处于“歇业”状态。这也容易理解,比如当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也空间同时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大脑是只葡萄糖做的大猪猡,它干的所有事都是不靠谱,也就是说人类进化到现在,仍是个彻头彻尾的大傻瓜。你将知晓真相,而真相将让你疯狂,脑洞大开!而从龙树《中论颂》二十一品中的第十一颂:若谓以眼见,而有生灭者,则为是痴妄,而见有生灭者。就是你认为我现在用眼睛看见了有种种的灭,我就认为这个生命是存在的,那么龙树说你这就是傻瓜一个,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印证。

有意思的是书中的观察者 席瑞·基顿, 也并非真正的观察者,为什么?因为他的自我意识仍然是存在的。如果按照佛学中的唯识观点,人类有八个识,分别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而依六祖的“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来看,修行过程中,首先运用的是第六识,这也说明修行是从分别、造作入手。前五识都是傀儡,都是因为第六识和第七识在支配它们。比如说第六识睡觉了,眼睛就看不见,耳朵就听不见。但是睡觉的时候耳朵还会听得见声音,对不对?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耳识一部分还没有关闭。但是如果意识关闭了,耳识即使听到声音,而第六识不发生作用的话,那我们其实仍然是不能辨别声音是什么。就像我们看那个东西,每一个人看出来同一个东西却都是不一样的,这其实也就是因为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是不一样的。我们有不同的阅历、背景、经验,所以我们看出来的东西都是不同的。所以先将分别的第六识的转为妙观察智,这才是真正的“观察者”,第七识转了平等性智,达到“无我”,前五识就转为成所作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大千世界,有情无情,无论巨细,皆可同时显现。

意识和智能其实完全是可以分离的吗?既然自我意识并不是高智慧生物所必需的,那么我们人类身体里边的这个“我”到底在干什么呢?作者认为,人类现在正好处在一个进化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里边,人类的注意力资源是不够用的,而意识的作用无非就是分配注意力而已。比如大家看过内克尔立方体是不是能看出两个不现的立方体。但眼睛同一时刻只能看出一个,而不能同时看到两个。

参考喜马拉雅魏知超对本书的解读:心理学有过一派观点,认为意识其实就是注意力,这两个词描述的其实就是同一个东西。一旦生物进化跨过这个坎,大脑的处理能力够用了,他能够同时看见两个立方体。那时不但不再需要意识,意识反而会成为一个累赘。为什么呢?因为一旦人脑中出现了一个我,那么满足我的体验就变成了一件显得特别重要的事情。比如说人脑里边有一个神经回路,它一旦被有节律的声音刺激,就会有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让神经系统得到安抚。

这个神经回路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是用来监控心跳的。而因为心跳,如果有一个稳定的节律,就说明你的身体没有问题。那么这样一个神经回路,对人的生存当然是有益的,但是,一旦我们对这种感受有了一个主观体验,我们就会主动去找各种有节奏感的东西来让自己快活。这样一来呢,这个神经回路的作用就再也不是监控心跳,而是用来让我们享受音乐。

于是,那么多的音乐家出现了,我们听着美妙的音乐在主观感受上当然很美好啊,我很爽,难道还不好吗?但是站在物种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对大脑资源的极度浪费,欣赏音乐,这样的大脑资源本来可以用来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这样一来,人类往更高级的物种进化的历程,就被严重地拖了后腿。反过来看,书中的那些外星大蜘蛛,他们可能在进化的很早期就消灭了自我意识,于是他们就在智能发展的道路上一路远远把人类甩了N个世纪。

而我们人类呢?在本书里,却因为历史上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很无厘头地阻断了进化的历程。导致自我意识在人类身上一次被保留了下来,所以,人类这种有自我意识的文明心态,放在全宇宙里是一个极其罕见的特例。

在宇宙中其它的文明,他们其实早就跨过了这一关。对于那些外星文明来说,意识只不过是在进化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于是当大蜘蛛这个外星文明在茫茫太空里偶然接收到从地球上散发出来的那些无线电信号的时候,他们完全被吓到了。

因为这些信号,里边包含着大量描述人的主观体验的信息,什么我快活极啦,什么这才是真正牛X的摇滚乐,什么我觉得应该这样来欣赏现代艺术!外星人一开始完全看不懂。但他们凭借他们超高的智能很快就分析出来这些主观体验,一旦在他们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又发出意识,就会使他们智能的效率大大的降低,这是一种会让阻碍外星人进化的病毒。毛骨悚然。

你若能看见他,他多半并不存在。

那些外星大蜘蛛非常聪明,却没有任何的主观体验。智能和意识完全分离,这到底有可能吗?要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呢,我们就必须要退回到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意识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朱利奥·托诺尼《意识与脑》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植物等一切生物都是有意识的,区别仅仅是强弱的差异。意识是生命物质的一个根本的基本属性,与组织精微的物质系统一起出现,它内在于系统的组织,是复杂存在物的属性,且不能被进一步还原为更基本属性的活动。人的意识在什么时候形成?在一个受精卵产生时就有。

但南怀型瑾在《易经杂说》引用佛家的观点论证“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时指出,人的身体叫作正报。而物质世界,如山河大地,乃至房屋桌椅等等物质,名为依报,附属的意思。一切植物乃至泥土,是有生而无命。命是有灵性、有感情、有思想,有感觉是命,即是有意识的。生命是生与命两个东西的结合,精气为物是生不是命。与朱利奥·托诺尼《意识与脑》认为植物也有意识而不同。

那意识到底是什么?《意识与脑》指出意识就是信息。那么有信息就能产生意识吗?朱利奥·托诺尼认为意识包括两个维度,一是信息量,二是信息的整合程度。一部手机里面存储了很多照片、文档,就有意识吗?没有。因为它没有整合。当人在全身麻醉时,大脑的各个区域仍然在活动,信息依然存在,但意识却并不存在或很微弱,为什么?因为大脑的各个区域没有被整合。人在昏迷时也是如此。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意识才会显现。

那么《盲视》里的那些外星大蜘蛛他们的智能那么高,却没有“自我”,这种情形有可能出现吗?按照整合信息理论是不可能的。因为智能极高而意识为零,就意味着他们大脑的每一个区域都能很好地解决单个问题,也就是信息量极大,但是所有这些大脑区域之间完全不整合,相互没有任何一点信息交流。显然不可能。外星文明要发展到攀爬者这种级别。期间必然要解决大量很复杂的问题。也就是需要综合不同脑区的能力来共同解决眼前遇到的那一个困难。只要这样的情形一发生,大脑不同区的信息就一定要发生交流,一旦信息整合意识就必然产生。

而佛学却并不认同整合信息理论,为什么?因为当人达到证悟状态后,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对万事万物不再分别,但“第六意识”还是存的。而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实现万物平等的“无我”。

那么佛学的第六意识虽然存在,却“无我”有道理吗?

Robert ·Wright著的《佛教为什么是真实的:冥想与启蒙的科学与哲学》中,将人的大脑分为七个模块: 自我保护模块和避免疾病模块 ,这两个模块是让我们躲避危险,让我们能活得更久一点; 社交模块和争取社会地位模块 ,这两个模块是让我们想办法活得比别人更好一点,从而获取更多的生存繁衍资源; 择偶模块、留住配偶模块和育儿模块 ,这三个模块是让我们把基因给传下去。

人的意识其实更像是一出舞台剧。舞台剧的主角,是大脑里的各个模块,它们轮流上场,不同的时机,由不同的模块占据舞台的中央。例如你被飞驰而过的汽车溅了一身脏水,很生气,这时自我保护模块启动引起愤怒。

也就是说呢,这个舞台剧,是没有唯一的主角的。所以,佛学认为“我”的确是一个幻觉,因为没有“我”,只有“我们”。其实“我们”也不存在。因为所谓的”我们”也只是一些模块交替出现的结果,与外界环境是有交互关系的。所以,“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方可入道”,也就是说你的意识完全不受外界环境的任何影响,才具备入道的条件。比如文天祥,杀头时,内心也丝毫不动,没有任何恐惧。

你以为有一个唯一的”自己”在思考,但你拥有的其实是脑子里的一个个小人。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多重人格。例如 苏珊·詹姆斯 就有四个人格。《盲视》说你若能看见它,它多半并不存在。其实应该是你若能看、听、触、嗅到的,其实根本不存在。

精典语句摘录:蚂蚁总在打仗,这只说明它们活着,除此之外别无意义。

生命没有绝对,只有程度。

等我回家时,我或许会成为宇宙中最后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

只有在迷失之后,我们才开始了解自己。

大脑是有欺骗性的,它进化出反馈回路好增强心跳的稳定性(血液循环系统),却时不时受到节奏与音乐的诱惑。

你将知晓真相,而真相将让你疯狂。

睡觉实在是一件没有任何实效的事情,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无知无觉,身材消耗燃料却从不从事生产……

如果你愿意品味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盲视》。

⑶ 月球的知识。

http://ke..com/view/1984.htm
这是楼上的

还有:
月球
从地球观测到的月球
轨道资料
近地点: 363,104 公里(0.0024 AU)
远地点: 405,696 公里(0.0027 AU)
轨道半长轴: 384,399 公里(0.00257 AU)
轨道周长: 2,413,402 公里(0.016 AU)
轨道离心率: 0.0549
恒星周期: 27.321 582 d (27日7时43分1秒)
朔望月: 29.530 588 d (29日12时44分)
近点月: 27.554 550 日
交点月: 27.212 221 日
分至月: 27.321 582 日
平均公转速度: 1.022 公里/秒(2286 英里/时)
最大公转速度: 1.082 公里/秒(2420 英里/时)
最小公转速度: 0.968 公里/秒(2165 英里/时)
轨道倾角: 5.145°至黄道面
(至地球赤道介于 18.29° 和 28.58°)
升交点赤经: regressing
18.6年
近地点辐角: progressing
8.85年
卫星所属星球: 地球
物理特征
平均半径: 1,737.103 公里(地球的0.273倍)
赤道半径: 1,738.14 公里(地球的0.273倍)
两极半径: 1,735.97 公里(地球的0.273倍)
扁率: 0.00125
赤道圆周: 10916 公里
表面积: 3.793×107 km²(地球的0.074倍)
体积: 2.1958×1010 km³(地球的0.020倍)
质量: 7.3477×1022 公斤(地球的0.0123倍)
平均密度: 3,346.4 kg/m3
赤道表面重力: 1.622 m/s2(0.1654 公克)
宇宙速度: 2.38 km/s(5324 英里/时)
恒星自转周期: 27.321 582 日(同周期)
赤道旋转速率: 4.627 m/s(10.349 英里/时)
轴倾斜: 1.5424°(至黄道)
赤道倾斜角: 6.687°(至轨道面)
反照率: 0.12
表面温度:
赤道
85°N 最小 平均 最大
100 K 220 K 390 K
70 K 130 K 230 K

星等: 最高 -12.74
角度尺寸: 29′ 至 33′
大气
密度: 107 particles cm-3(日间)
105 particles cm-3(夜间)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指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卫星和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天文学上用来代表月球。

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最先登陆月球的人类。1972年12月美国“阿波罗17号”航天飞机返回地球,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从此再未进行过任何载人登月任务。

目录 [隐藏]
1 月球与地球距离
2 正面与背面
3 轨道
3.1 公转轨道
3.2 偏心率变化
3.3 拱线运动
3.4 轨道倾角变化
3.5 交点西退
3.6 中心差
3.6.1 几何天秤动
4 月球的起源
4.1 分裂说
4.2 俘获说
4.3 同源说
4.4 大碰撞说
4.5 人类造就学说
4.6 核反应失控说
5 特征
5.1 成分
5.2 表面地理
5.3 水的存在
5.4 磁场
5.5 大气
6 月食
7 月球与日食
8 月球的观察
9 月球的探索
10 人类对月球的理解
10.1 神话与民俗
10.2 神秘学赋予的意义
11 作品
12 参考文献
13 外部链接

[编辑] 月球与地球距离
当年美国太空人登陆月球时曾在月球表面放置了一面镜片,由于月球是永远以同一面朝向地球的,那面镜片也亦永远面向地球了。科学家从地球向月球上的镜片发射激光光束,再纪录光束反射回来所需的时间,轻易便能准确计算出地球和月球间的距离。这个测距方法精度极高,地月之间远达384,000千米的距离,误差仅有3厘米。全靠这么高的精度,我们才发现月球正以约每年3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1]。 一个说法是,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地球与月球的395倍远,而太阳的直径也“正好”是月球的395倍,因此从地球上看太阳与月球几乎是一样大。注意。此说法并没有考虑某时刻地月日的相对位置,不宜引用于严谨的科学讨论中。

[编辑] 正面与背面
月球是一颗同转卫星,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之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太空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正面(地球上可见) 背面(地球上不可见)

[编辑] 轨道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

[编辑] 公转轨道
月球和地球是一对伴侣,组成地月系,共同围绕着公共质心运转不息,地月系质心离地心约4,671公里,因此,环绕质心与环绕地心的椭圆轨道相差不大。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其中主要的轨道变化有:偏心率变化、轨道倾角变化、拱线运动、交点西退、中心差。

[编辑] 偏心率变化
月球轨道偏心率变化在1/15到1/23的范围内,偏心率的平均值为0.0549,接近1/18。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671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逆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逆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逆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即月球)本身的轨道面。这个定义习惯很适合一般情况(例如人造卫星的轨道)而且数值是相当固定的,但月球却非如此。

[编辑] 拱线运动
月球围绕地球的椭圆轨道,在它自己的平面上也不是固定的,其椭圆的拱线(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连线)沿月球公转方向向前移动,每8.85年移动一周。中国早在汉代,贾逵就提出月球视运动的最疾点每九年运动一周,这实际上正是拱线运动的结果。

[编辑] 轨道倾角变化
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倾角变化在4°57~5°19之间,平均值为5°09。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编辑] 交点西退
白道与黄道的交线,其空间位置并不固定,而是不断地向西运动,每18.6年运行一周。这一现象早在东汉末年就为刘洪发现,并用于月食预报计算中。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附近时,便会发生日蚀;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附近时,便会发生月蚀。

[编辑] 中心差
由于月球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形,月球公转速度并不均匀。月球运动同均匀的圆周运动比较,时而超前,时而落后,其半振幅为6°.29,周期为27.55455日。

[编辑] 几何天秤动
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又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倾斜于公转轨道平面(白道面),而白道与黄道又有约5度的交角,因此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纬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周日天秤动。

[编辑] 月球的起源

《月球旅行记》:一说月球是外星人的基地月球的起源问题非常古老,也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题目,科幻小说家艾西莫夫说:“月球大到能造成日蚀,小到仍能让人看到日冕”,实在太过于巧合。地球的直径是12756公里,月球的直径是3467公里,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27%,整个太阳系中,从未有过面积比例这么大的卫星存在,木星和土星的卫星直径比起行星本身往往很小,火星有二个卫星,较大的直径有23公里,是火星的0.34%。土星有60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150公里,是土星的4.27%。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百分之五,这都是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罗宾·布列特博士称:“要解释月球不存在,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些。”月球的形成有以下几个观点:

[编辑] 分裂说
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编辑] 俘获说
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编辑] 同源说
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编辑] 大碰撞说
主条目:大碰撞说

动画显示忒亚在地球的L5点形成,然后摇摆着进入碰撞轨道。该动画以一年为步进,使得地球位置不变。视角为从南极看去。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17:3。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编辑] 人类造就学说
近些年有人提出,月球是史前人类造的,可能起源于亚特兰蒂斯人或玛雅人,但目前尚无考证。1954年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科学部编辑宣布,在月面的危海发现了一座桥形建筑物,全长12英里。苏联科学家亚历山大·柴巴可夫和米凯·瓦辛在《共青团真理报》上发表文章,认为月球是“空心”的,他们认为月球是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月球空心的说法并非无据,1969年“阿波罗12号”登陆月球时,设置在72公里外的地震仪测得月球所发出震度持续了15分钟之久。十分像空心球体的震动。英国人威尔金斯在《我们的月球》一书中估计月球中有体积约1400万立方英里的空洞。1970年,苏联科学家柴巴可夫(Alexander Scherbakov)和米凯威新(MihKai Vasin)提出“太空船月球”理论。

2007年,曾经参与过阿波罗登月计划的NASA月球实验室资料和照片保管署前署长约翰斯顿召开记者会表示美国太空人在月球上发现了“古代建筑遗迹”,这个秘密已保守了40年之久,并有照片证明美国宇宙飞船“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在静海拍摄到月面上的塔状物[2]。

[编辑] 核反应失控说

[编辑] 特征

[编辑] 成分
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相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暸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

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

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例如:1992年伽利略号曾于飞掠月球时测量过元素丰度。[3]

[编辑] 表面地理
月球形状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但在一般计算中仍可把月球当作三轴椭圆体看待。物理天平动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月球形状问题。通过天平动研究还表明,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

月球表面有上万个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月球环形山大部分都有上亿年的历史,缺少大气层和气象活动以及缺乏近期地质活动保证了它们大部分永久性的保持原样。

南极-艾托肯盆地为月球上也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环形山。这环形山位于月球的背面,接近南极的地方,直径约2 240公里,深13公里。

那些暗色和较少特征的月球平原叫“月海”,这是由于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上面是海洋的缘故。事实上,月海由巨大陨石撞击后从月幔流出并覆盖表面的玄武岩岩浆形成。较浅色的高地叫“月陆”。几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面才有月海,月球背面的月海寥寥可数。天文学家相信这是因为月球的质心比形心更靠近地球所导致的。

在月壳上是一层表面呈尘埃状的岩石层,称为月壤,月壤并不是土壤。月壳和月壤在月面的分布并不均匀。月壳的厚度由60公里(月球正面)至100公里(月球背面)不等,月壤则由约5米(月海)至十多米(月陆)。

在2004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Ben Bussey博士率领的小组从克莱门汀任务拍摄得来的照片中,发现月球北极Peary crater边沿的4个区域经常受到日照(南极却没有发现类似区域)。这些终年日照区的产生是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倾角很小,同样道理,有很多位于两极的陨石坑底经常没有光照。

[编辑] 水的存在
自古以来,彗星和陨星不断地撞击月球。这些物体中的大部分都含有水分。来自阳光的能量将这些大部分的水分分解回组成它的元素,氢和氧。两者通常都会立即飞离月球。但是,有科学家提出假说,认为还有相当含量的水在月球之上,例如在表面或深藏在月壳里。美国克莱门汀任务显示,一些细小的水冰冰块(含水彗星撞击后的碎片)可能藏在永久无日照区域的月壳里未被融化。虽然这些冰块很小,但总水量却可能相当可观(约有1立方公里)。

而有些水分子,亦可能在月面弹跳其间掉进陨石坑而藏于其中。由于月球自转轴相对于黄道面法线有1.5度的轻微倾斜,部分极区的陨石坑底部从来没有受阳光照射,处于永久的影子中。克莱门汀任务曾测量月球南极这些陨石坑[1]并绘制成地图[2]。科学家期望可在此类陨石坑中找到水冰,并开采及利用太阳能电力或核能来电解成氢和氧。月球上可用的水量大大影响了人类在月球上居住的成本,因为从地球运送水(或氢和氧)昂贵得不切实际。

由阿波罗号上的太空人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岩石并不含任何水分。月球勘探者号或其他近期研究(例如:史密森学会)均没有找到液态水、冰或水蒸汽的直接证据。然而,月球勘探者号的结果指出在永久无日照区有氢,并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编辑] 磁场
与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场非常弱。部分地区上的磁场相信是来自月球本身的(例如在Sirsalis月溪上的月壳),但与其他天体碰撞亦可能令它的磁场改变。而无大气层的天体是否能透过彗星和小行星撞击而获得磁场,是行星科学里一个历久常新的问题。测量月球磁场更可提供月核大小及导电率等资料,对科学家暸解月球起源有很大帮助。若月核比地球含有较多磁性物质(例如:铁),则月球的撞击起源说便较不可信(不过科学家已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月核含较小的铁)

[编辑] 大气
月球有极稀薄的大气。这些大气的来源之一是除气作用—气体的释放,例如月球表面的氡气原先就是深藏于月球内部的。有时,太阳风也会被月球的引力掳获,成为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

[编辑] 月食
参见:月食

月全食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份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现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编辑] 月球与日食
参见:日食及月食

1999年的日全蚀及日冕机缘巧合,现时从地球观看月球和太阳的平均视直径几乎一样,两者视觉上重叠时,更有时会出现日全食,有时会出现日环食。在日全食时,月球完全遮盖了日面,使我们可以肉眼看见日冕。

因为地月距离在逐渐增加,月球的视直径正在不断减小。在数百万年前,月球总是能够完全遮盖太阳,故此当时不会出现日环食。同样道理,数百万年后,月球将不足以遮盖整个日面造成日全食。

只有在太阳、地球、月球三者连成直线才会出现“食”。日食只会发生在“新月”(朔);月食只会发生在“满月”(望)。

[编辑] 月球的观察

从比利时阿莫瓦(Hamois)拍摄到的满月景象主条目:月相
当月球(和太阳)靠近地平线时看来较大。这纯粹是心理作用。事实上,大气折射使接近地平线的月球的影像变扁,视面积反而略为减少。有人认为人类的视觉在进化时不偏重测量头顶物体,故此造成这种错觉。[3]从地球观看,月球的视直径大约是半度。

每个民族对月面上光暗不同的区域(主要是月海)都有不同的想像。例如:嫦娥、玉兔、螃蟹等。此外,环形山和山脉也是月面上明显的地貌。

在满月期间,月球的视亮度约有-12.6等(作为参考,太阳的视亮度为-26.8等。)

月球在夜间最容易察觉得到,但它有时也可在日间看见。(例如上弦月可于下午看见,下弦月可于早上看见。)

月球大约每天推迟50分钟从东方升起。

[编辑] 月球的探索

美国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照片由尼尔·阿姆斯特朗拍摄。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号则是第一艘在月球软着陆的登陆器,它于1966年2月3日传回由月面上拍摄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陆月球时进入高潮。美国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而尤金·塞尔南则是最后一个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罗17号任务的成员。参看:阿波罗宇航员列表

阿波罗11号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块9英吋乘7英吋的不锈钢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纪念这次登陆及为有可能发现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资料。牌匾上的文字为:

Here men from the Planet Earth first set foot upon the moon, July 1969, A.D.
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mankind
译作:

公元1969年7月,从行星地球而来的人类在此首次踏足月球
我们为了全人类,和平而来
牌匾上绘有地球的两面,并有三名太空人及当时美国总统尼克逊的签署。

经常有人声称美国的登月计划根本是虚构的,所谓登月照片是在好莱坞片场里拍摄的,并指出在照片中不少的“破绽”[4]。但尚未有研究过月球样本的科学家怀疑过这些样本的真伪。

6次的太阳神任务及3次无人月球号任务(月球16、20、24号)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2004年2月,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提出于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

欧洲航天局的智能1号探测器于2003年9月27日升空,并于2004年11月15日进入绕月轨道。它勘察月球环境及制作月面X射线地图。[5] [6]2006年9月3日格林尼治时间5时42分22秒,智能1号按预定计划击中月球表面。[7]

中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嫦娥工程,并寻求开采月球资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能源的元素。[8]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日本已初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见月球-A[4]及Selene[5]。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至已着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2007年1月30日,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认可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中止月球-A探月计划但继续开发穿透式着陆器的决定。[9] 2007年9月13日,日本月球人造卫星月亮女神发射。

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月探测器月球初航一号。2006年5月9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和美国宇航局签署谅解备忘录,合作进行月球探测。印度的无人驾驶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将搭载两台来自美国宇航局的仪器设备,其中1台是小型合成孔径雷达,用来探测月球两极地区是否存在水源,另外1台是月球矿物绘图仪,用于了解月球表面矿物的分布。[10]

[编辑] 人类对月球的理解

[编辑] 神话与民俗
主条目:月神
在中国神话有嫦娥奔月的神话。
中国历代以来,在诗歌文学中对于月亮,有许多不同的雅称:
和满月形状有关:白玉盘、半轮、宝镜、冰镜、冰轮、冰盘、蟾盘、飞镜、飞轮、挂镜、金镜、金盆、明镜、瑶台镜、银盘、玉镜、玉轮、玉盘、玉盆、圆影、月轮。
和新月形状有关:悬钩、玉弓、玉钩。
和月亮光芒有关:蟾光、方晖、金波、清光、夜光、幽阳。
和神话有关:白兔、蟾蜍、蟾宫、嫦娥、顾菟、广寒、桂宫、桂魄、桓娥、琼阙、素娥、兔影、银阕珠宫、玉蟾、玉京、玉栏、玉兔、圆蟾、月桂、清虚、望舒。
其他:冰壶、冰鉴、冰魄、婵娟、秋影、太阴。
在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叫做阿耳忒弥斯,月球的天文符号就像一弯新月,也象征阿尔特弥斯的神弓。
在北欧神话中,玛尼是驾驶月车的神明。

[编辑] 神秘学赋予的意义
相较于太阳的光、热的阳性特性,月球的阴冷、柔和的阴性特性,每月固定的盈亏与女性的月经周期相似,自古至今被视为女性的象征或是母亲的形象。

星座上的月亮代表心里层面的思考和反应,并且和家庭有关联

塔罗牌认为月亮引起的潮汐和盈亏变化,牵动着生物的心理和生理,引申意义为怀疑、不安、内在的力量、梦想、暧昧不清

[编辑] 作品
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环绕月球》,利用炮火将人打到月球上去。

⑷ 推荐几本英文原著,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不要太难,也不要太简单。大学生水平。

知道高中英语的学习方法吗?从阅读理解开始学习

现在的孩子你们都应该都知道在英语科目中,浏览领会这一板块吧,那么你们都会做这种类型的题吗?有的孩子看到这种题就头疼,英语这个科目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到了高中英语,很多的孩子都不知道学习的技巧,我现在就就拿高中英语的阅读理解板块讲一下.

高中英语试题

在上面的文章当中我给你们说了很多关于高中英语里面,阅读理解这一板块的作题技巧,你们应该也都知道了吧,你们要改正之前自己不好的学习习惯,来接受新的做题技巧,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⑸ 关于月球的资料

【美】海因莱因《冷酷的月亮》
另外英语好的话去美国NASA网站,有详细介绍。

热点内容
古代虐心小说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18 10:46:37 浏览:1000
大器人生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18 09:51:21 浏览:64
现穿古的gl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18 09:49:09 浏览:983
民国空间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18 09:30:56 浏览:789
著名软科幻小说 发布:2025-01-18 09:20:11 浏览:332
书包网小说txt免费完结下载 发布:2025-01-18 09:11:11 浏览:13
男主有双重身份古代小说 发布:2025-01-18 08:36:16 浏览:618
高中校园性奴小说magnet 发布:2025-01-18 08:05:11 浏览:714
移动听书网 发布:2025-01-18 08:03:33 浏览:328
茶奴小说免费 发布:2025-01-18 07:45:42 浏览: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