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中国科幻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科幻小说发展脉络

发布时间: 2023-02-01 02:22:35

① 为何提起中国科幻,人们想到的只有《三体》,未来中国科幻世界该如何发展

引言:说起中国的科幻片,大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三体系列。三体为读者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 ,能够遇到很多遇不到的人。做很多做不到的事情。不仅在中国,三体在世界也十分畅销,美国总统奥巴马就非常喜欢三体。前两年,流浪地球影片上映后。引发了一波科幻影片的狂潮。网友们都说,科幻片就应该这样拍,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科幻小说也会越来越好。

回顾三体的创作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力宣传科教兴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创造科幻小说的条件比较充足。有很多作者都开始创作科幻小说。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潮。如今,即使有作者在创作科幻小说,但是知名的却很少很少,导致大家一提到科幻小说就只有三体映入脑海。最重要的就是缺少科技的背景,作者们都遇到了创作瓶颈。相信随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幻作者们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幻小说。

② 中外科幻发展史,谁能说一下

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

(Ⅰ) 背负起普及科学的重任

与玛丽·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相比,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起步是比较晚的。据有史可考的文献纪录,中国第一个关注科幻小说的人是被尊为"一代文豪"的鲁迅先生。

1902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危亡与大变革的前夜,青年鲁迅远渡东瀛,在日本的弘文书院补习日文期间,鲁迅根据日文译本转译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说是开中国翻译科幻小说之先河。至于他的那句"导中国人之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也早已广为流传。只可惜鲁迅先生,自己并没有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作品流传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至于各中缘由,还有待遇进一步考证。

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是1904年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关于作者具体的其他资料便没有寻找到。不过同时期的还有一位鲜为人知先驱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苏常熟人,别署东海觉我。通晓日文和英文,擅长数学和写作。思想进步,受西方启蒙及科学思想影响颇深。1904年前后,与友人曾朴在沪创设小说林社和《小说林》杂志,并曾任译述编辑。

本世纪初,徐念慈开始关注科幻小说。它先是翻译了美国的西蒙钮加武(我怀疑这是传统译法,但由于没有找到通译,所以只好采用原译法)创作的《黑行星》,之后又参与审校了另外八部类似作品。1905年小说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书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创的一部随笔性质的中篇小说《新法螺先生谭》(需要说明的是《新法螺》共收录了三篇科幻小说,其余两篇是包笑天从日文本转译的德国科幻小说《法螺先生谭》和《法螺先生续谭》,这是两篇文章都是谈话体小说,"谭"通"谈",原作者不详)。在这篇文章中,徐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主人公纵横于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间,并将诸如"卫星"、"磁极"、"离心力"、重力加速度、万有引力乃至"造人术"、"脑电"、"循环系统"等这些即使是现在看来也并不落伍的概念运用自如,巧妙的穿插于文章之中,可见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国还处在晚清末期,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文章确实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关于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说作品及其作者的情况,可以参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

民国以后,直至解放初期,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沉默期,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幻小说性质的文艺作品。其中老舍先生的《猫城记》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实上,《猫城记》是一篇映射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讽刺体的预言故事,但是由于它的背景是火星上的"猫社会"所以凭添了几分科幻小说气氛。据说,老舍先生曾经因为这篇文章而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只可惜先生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愤然自尽,于是便与大奖失之交臂。这只是一种传言,并不足取,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篇文章的份量。

另一部有史可考的作品是1940年出版的顾均正所著的小说集《和平的梦》,共包括《和平的梦》、《伦敦奇疫》、《在北极的光》三部分。据我所知,这部小说集的科幻小说色彩要比《猫城记》浓的多,几乎可以看作是正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另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更接近于文艺式的科普作品)。由于准备仓促,有关这方面的其他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回顾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前半个世纪,我们并不难看出仁人志士们翻译、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无外乎希望把科学知识,以一种通俗的形式向大众普及,使大众"获得一斑(般)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鲁迅《月界旅行·辨言》)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这对中国科幻小说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Ⅱ)走向大众的"儿童文学"

解放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开始以儿童文学的形式的走向大众。我们必须承认一点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苏联科幻小说的发达与传统(事实上,中国作家在国际上所获得唯一的一个科幻小说奖项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苏联拿到的)和当时亲密的中苏关系。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科幻小说传统的国度里,如果不是受到外来的强烈影响,是根本不会有科幻文学发展的余地的,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和农业生产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时代。由于研究的局限,我无法断言中国对于科幻小说的少儿性与科普性的定义是否与苏联科幻小说发展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但这种影响不应该被忽视。

在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家有郑文光(代表作有《从地球到火星》等)、刘兴诗、肖建亨、迟叔昌等。其中,郑文光先生的成就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从地球到火星》为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更是因为他数十年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以传世的佳作。在这一点上,我们称其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泰斗"是不为过的。

但是,由于"十年浩劫"对于文艺界的无情摧残,再加上中国并没有对于科幻小说的传统以及认为儿童文学处于从属的地位的认识,使得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道路被彻底封杀了。科幻小说和她的读者与作者,都不得不开始在漫长的"冬夜"里静静的等待……

直到1978年,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之后,科幻小说才迎来了他在中国的大地上新的春天。

(Ⅲ)新生!命运的转折

是的,正如题目所言。"1978"对于中国科幻小说事业是一个转折,而对于整个中国又何尝不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呢?在解放思想的号召下,中国的文艺界开始复苏,有人称其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样的比喻虽然不算十分恰当,但这也说明了这场变革的历史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意识条件下,中国科幻小说开始了新的创业与变革。

1979年,对于中国科幻小说来说,应该是值得记住和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著名科幻小说家、《珊瑚岛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正式提出了,科幻小说应该以普及科学的人生观为己任的主张。先抛开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不论,它的提出无疑是动摇了自鲁迅以来,关于科幻小说是科普作品的一贯论调,开启了科幻小说向文学靠拢的大门。一时间,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众多的科幻小说作品应运而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科幻小说作品,比如《飞向人马座》(郑文光著)、《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叶永烈著)、《古星图之谜》和《追踪恐龙的人》、《科学福尔摩斯》系列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作品曾经创下了中国科幻小说图书的销售纪录。但平心而论,这部作品依然没有脱离科普作品和儿童文学的框架,但这也许正是"小灵通"成功的关键。同时期,中国的科幻影视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先后出现了《珊瑚岛上的死光》(根据童恩正同名小说改编)、《消失的大气层》和《霹雳贝贝》等几部科幻、准科幻影片,虽然数量不多,但意义非同小可。不过这个时期传统认识对于人们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从这几部影片的出品单位就可以知晓。在期刊领域,也出现了《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科学文艺》(也就是如今的《科幻世界》)等专业科幻期刊和准科幻期刊《智慧树》(天津出的,不妨把他算作科幻儿童刊物)。可以说,80年代初的热潮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与高潮"。

③ 中国科幻的发展史

第一时期起源于1902年,而第二时期起源于1979年。

1902年,鲁迅在《月界旅行·辩言》中透露出非常欣赏西方的科学技术,希望能向国人广泛传播的态度。由于过分惧怕科学读物的文本在的中国读者中无法获得接受,鲁迅希望科幻小说这种载体,能以糖衣炮弹的方式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传达给国民。

1979年,童恩正在《人民文学》发表了《我对科幻文艺的看法》。这个短文结束了“功利主义”时期,开创了第二时代。第二时代要求科幻小说找到比科学普及更加根本的价值观念,童恩正疑惑地认为,这种新的价值可能是去“普及科学的人生观”。

2016年,在央视节目《2015科幻盛典》中,科幻作家韩松与生产出液态机器的科学家进行了科幻与科学的一次握手。

(3)中国科幻小说发展脉络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老舍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幻文学仍然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更接近科普小说,大多是向低年龄段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和预构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未来。在主题上比较接近于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风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大陆的科幻文学的发展陷入停滞。

④ 关于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拥有幻想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特质之一。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幻想过自己的未来,并为之奋斗,为之陶醉。当然其中有一些在今天看来是虚无飘渺的空想,但当幻想与科学联系到一起时,谁又能保证它们不会成为现实呢?

透过小说形式的探讨,科幻创作可以加深我们对人、科技、社会、自然等相互关系的了解。在科技正在冲击着人类每一活动领域的今天,这种了解无疑是急切和必需的。科幻小说就是人类幻想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它将科学技术巧妙地溶入引人的故事情节之中,令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

谈到科幻小说(ScienceFiction),我们不能不说及它的发展历史。世界科幻的发展著文甚多,笔者无需赘言。而回首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恰已百年。在这百年发展过程中,我们通常把1949年以前的近五十年称作中国科幻小说的萌芽期。在这半个世纪期间,中国科幻小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不过,那段历史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事情不为普通科幻爱好者所知。笔者现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简单地说,中国现代科幻文学的发展是以翻译西方(包括日本)的科幻小说拉开序幕的。

1900年,中国世文社出版了由逸儒翻译、秀玉笔记的《八十日环游记》(即《八十天环游地球》法~儒勒·凡尔纳),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中国发行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作品。

1902年,卢藉东译意、红溪生(真实姓名不可考)润文翻译了《海底旅行》(即《海底两万里》法~儒勒·凡尔纳),发表于1902年1期至1905年6期(1902年11月14日——1905年7月)的《新小说》杂志上,但只有21回,未完。

同年11月,饮冰子(梁启超)翻译了《世界末日记》,在《新小说》1902年1期(1902年11月14日)发表。

1903年,饮冰子(梁启超)和披发生(罗孝高)合作编译并缩写了《十五小豪杰》(即《两年假期》法~儒勒·凡尔纳),分十八回连载在《壬寅新民报》上。这部小说转译于森田思轩的日文版;对原著进行了较大的压缩,大约删减了四分之三的篇幅。并使用章回体结构。其中饮冰子译前十回,披发生译后八回。

同年5月,杨德森翻译了《梦游二十一世纪》(荷兰~达爱斯克洛提斯),最初发表于《绣像小说》1903年1期至1903年4期(1903年5月29日——1903年7月9日),后作为说部丛书的一种出版。

同年6月,包天笑翻译《铁世界》(法~儒勒·凡尔纳),由文明书局出版。

同年10月,鲁迅先生将井上勤由英文版翻译的日文版《月世界旅行》转译成中文版《月界旅行》(即《从地球到月球》法~儒勒·凡尔纳),由日本东京进化社出版,但本书的作者被误署为美国的培伦并且结构改为章回体。在此书序言中鲁迅指出:“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将科幻小说对中国的意义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出来。

此月,东莞方庆周译述、我佛山人衍义、知新主人评点的《电术奇谈》(即《催眠术》日~菊池幽芳)在《新小说》上连载,共24回。

同年,佚名翻译《空中旅行记》(即《气球上的五星期》法~儒勒·凡尔纳)。

大量的外国科幻作品涌入中国给中国科幻的发展注入了养分。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当时改良主义的变法运动方兴未艾,维新志士们认为小说可以使民开化,以梁启超为先导为小说争得了正宗文学的地位。而介绍新意识、新思潮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翻译。并且洋务和频繁外交以及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都使得大量外交人才被培养出来;译书局和印刷厂的广为开设、报刊期刊的大量出现都极大地丰富了翻译作品的阵地。当然翻译科幻作品的大量出版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中国自己的原创科幻小说。同时,正是因为翻译作品的引入,使得中国原创科幻小说也深受西方作品的影响。

于是,1904年3月,这应该是中国科幻迷永远记住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科幻史上的第一篇原创科幻小说诞生了。荒江钓叟(真实姓名不可考,很是遗憾!)在《绣像小说》杂志的1904年21期—24期、26期—40期,1905年42期、59期-62期(1904年3月——1905年11月)上连载了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共35回,13万余字,但没有结束。小说记述了一个叫龙孟华的人杀人避祸逃至南洋。在那里龙孟华遇到了架气球探险的日本人玉太郎。于是,龙孟华展开了他的气球之旅,从南洋飞至纽约,途中游历了月球。

同年7月,日本的井上勤翻译了《环游月球》(法~儒勒·凡尔纳),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同年,海天独啸子创作了《女娲石》,分别于1904年和1905年由东亚编辑局出版了甲卷和乙卷,但两卷只包括16回,并没有终结。

1905年,周桂笙翻译《环游月球》(法~儒勒·凡尔纳),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

同年4月,奚若翻译《秘密海岛》(法~儒勒·凡尔纳),由上海小说林社出版。

同年6月,另一篇优秀的中国原创科幻小说问世了。东海觉我(徐念慈)通过上海小说林出版社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谭》。这本书由三篇小说构成:《法螺先生谭》、《法螺先生续谭》和《新法螺先生谭》。前两篇是吴门天笑生(真实姓名不可考)从日本岩谷小波的德文日译版转译的,原著者不详。而《新法螺先生谭》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原创科幻小说。全文13000字,主要写一名为新法螺的人御风而起,周游了月球、水星、金星,最后返回地球的故事。徐念慈先生创办了《新舞台》杂志,刊载了大量科幻小说,他曾说过,“小说之进步,而使普通社会,亦敦促而进步。”在此后不久,中国便陆续出现了二十多篇科幻小说。

同年7月,东海觉我翻译了《黑行星》(即《世界的终结》美~西蒙·纽卡姆),由上海小说林社发行。15章的《幻想翼》(美~爱克乃斯格平)在《绣像小说》1905年53期至55期上连载。

同年8月,老少年在《南方报》(1905年8月21日——1905年11月29日)上连载了11回的小说《新石头记》,包含有科幻的成分在其中。

同年,索子(鲁迅)翻译了《造人术》(美~路易斯·托仑),在《女子世界》1905年4、5合刊上发表。

1906年,之江索士(鲁迅)翻译的在《浙江潮》杂志上连载的《地的旅行》(即《地心游记》法~儒勒·凡尔纳)由上海普及书局发行。同样,这本书的作者也属错了,标为英国的威男;结构仍为章回体,分为12回。

同年,萧然郁生创作《乌托邦游记》在《月月小说》1906年1、2期上刊载,只有四回并没有完结,小说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

1903~1906年间,日本科幻作家押川春浪的《空中飞艇》、《新舞台》、《秘密电光艇》、《白云塔》、《千年后之世界》等作品被陆续翻译成中文;其中《空中飞艇》由海天独啸子翻译(1903年,明权社)、《新舞台》由徐念慈翻译(1904年)、《秘密电光艇》由金石和褚嘉猷合译(1906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7年2月,陈鸿璧翻译的25章《电冠》(英~佳汉)在1907年1期至1908年8期(1907年2月——1908年1月)的《小说林》上发表。周桂笙翻译的《飞访木星》在《月月小说》1907年5期(1907年2月27日)发表。

同年11月,周桂笙翻译的《伦敦新世界》在《月月小说》1907年10期(1907年11月20日)上发表。

1908年1月,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翻译了《新飞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共35章。

同年2月,吴趼人创作了《光绪万年》,发表在《月月小说》1908年13期(1908年2月8日)上,体现了一定的反帝、反封建思想。这篇小说被标为“理想科学语言讽刺诙谐小说”。

同年4月,《易形奇术》(英~斯蒂芬森)被翻译出版,共10章。

同年8月,天笑(包天笑)的《世界末日记》在《月月小说》1908年19期(1908年8月)上发表。

同年10月,吴趼人以我佛山人的笔名创作了40回的《绘图新石头记》,由上海改良小说社发行了单行本。笑(包天笑)在《月月小说》1908年21期(1908年10月)上发表《空中战争未来记》。同期的《月月小说》上还发表了闓异的《介绍良医》。

同年,肝若创作了《飞行之怪物》,此文抨击了支那外务大臣包媚骨以退让讨洋人欢心,表达了对腐败的清政府的无比憎恨;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由上海小说林社出版,20回未完。

1909年,无名氏创作《机器妻》,是一篇挺清新的小说。

同年,陆士谔的《新野叟曝言》由上海改良小说社出版,共20回。

同年10月,高阳氏不才子(许指严)的《电世界》在《小说时报》1909年1期(1909年10月14日)上发表,共16回。

1911年6月,心一翻译了《黑暗世界》,在《小说时报》1911年10期(1911年6月11日)上发表。

1912年6月,《小说月报》(1912:3:3)上刊载了《秘密室》。

1915年,李薇复翻译出了《洪荒岛兽记》(即《失落的世界》英~阿·柯南道尔)。

1917年9月,《小说月报》(1917:8:9)上刊载了《科学的隐形术》。

同年,茅盾先生翻译了《三百年后孵化卵》(即《巨鸟岛》英~H·G·威尔斯),分三次连载于《学生》杂志。

1918年6月,《小说月报》(1918:9:6)上刊载了《不可思议》。

1923年1月,劲风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世界》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了《十年后的中国》,是对帝国主义暴行的痛恨的一种反映。

1932年8月,《现代》杂志开始连载老舍先生的《猫城记》,次年载毕,并由现代书局发行了单行本,共约十一万字。《猫城记》写了“我”流落到火星后在猫国的种种奇遇。作者借助于幻想,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有着很深的思想内涵。

1934年陈望道在上海创办了《太白》半月刊,“以反映社会现实,并使科学及历史与文艺相结合的刊物”,特辟“科学小品”一栏,每期皆有科学小品创作,希冀以小品文形式来普及科学,至1935年停刊止,共出版24期,合计发表66篇。

1940年,顾均正先生将其发表于《科学趣味》杂志的科幻小说选出三篇编入《和平的梦》科幻小说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本集子含有《和平的梦》、《在北极底下》和《伦敦奇疫》。当时中国抗战烽火正烈,世界大战的危险也正在逼近,顾均正的上述作品均能够及时反应时代特点。同年,在《科学趣味》1940年第二卷1、2、4、5、6期上还连载了顾先生的《性变》。

同年,施洛英译述了《两年假期》(法~儒勒·凡尔纳),由上海启明书局出版。

1942年2月,许地山先生在《大风》半月刊发表了《铁鱼的鳃》,这篇小说以潜水艇中的氧气提取装置为科幻创意,通过对一名科学家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旧社会科学家报国无门的悲惨处境。

同年,王晋翻译了《老朱漫游物理世界》(即《汤普金斯先生奇遇记》美~G·盖莫夫)。

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是从翻译外国优秀科幻小说开始的,这符合发展的规律。许多当时世界上有名的科幻作家的作品均不同程度的被译成中文,如: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押川春浪、玛莉·雪莱等等;尤其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被翻译的最多,这也使得人们一提到科幻小说总是会先想到他。

这些西方优秀作品的传入,使得中国科幻从中汲取了许多养分,再加上众多第一流的文学名家对科幻小说的推崇和倡导(鲁迅、梁启超、徐念慈、茅盾、老舍……),因此,当中国自己的科幻小说出现时,起点并不低,时间也不算很晚。但由于客观历史条件所致(如政治环境、人文环境、科学氛围、国民整体素质等),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数量并不太多。科幻小说的作者也大多是偶然而为之,属于个人行为,并没有出现专业的科幻小说作家,因此科幻文艺的规模还不大。

纵观这50年中国科幻的发展,我们可以大致的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晚清时期,二是民国初至建国。这两个阶段的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既有其共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处于上升期,这种上升表现的一个方面就是企图使中国人民有近代科学的概念。其科幻小说创作或翻译的题材大多集中在科学救国的呼吁、民族意识的觉醒、政治改革的寄托和女权思想的促发等方面。鲁迅就曾经说过,“导中国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便是一种进化论思想的体现,借科幻小说以激励人们奋斗、进取、图强,最终改良社会。正是由于这个思想,此时的科幻小说大多还是以传授观念为主,而且科幻小说作家也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或者说是职业科幻小说作者,所以大多作品都是作者从大众媒体获得一些科学术语或者粗浅介绍,并引此薄弱的科学知识作为科幻推理的依据;这就导致这个时期的科幻作品往往是对科技成就的直接幻想,回避了科学原理的说明,甚且还虚构出一些科学理论作为个人科幻推理的基础。

进入民国时期直至建国,中国的科幻小说的创作环境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改善,科幻小说的创作也还是属于偶然的个人行为。五四时期所倡导的“科学”思潮,虽然未能直接促进科幻小说的发展,却为中国的科学文艺创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社会基础,至三十年代起,各种科学文艺形式开始尝试创作,科幻小说也展现了新的风貌,浓厚的西化色彩与严谨的科幻态度成为这个阶段科幻小说的特征之一。政治改革的寄托、民族意识的觉醒、封建迷信的破除、科学运用的反思等等题材也大量被体现。在这期间,抗战与内战延阻了科幻小说的发展,直到三四十年代,随着科学环境的成熟,以顾均正为代表的一些作家拥有了更扎实的科学素养,在科幻创作中无论是科学原理还是科学推理都更加准确合理、严谨详实。

顾均正曾经强调“尤其是科学小说中的那种空想成份怎样不被误解,实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这是中国首次对如何进行科幻构思发出了呼吁,从某种程度上承认了科学幻想的存在价值。这段时期,人们赋予科幻小说的科普目的仍没改变,并没有分辨出科幻小说与科普读物的差异,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不管怎样,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发展受西方科幻小说的影响很大。例如《月球殖民地小说》模仿了《气球上的五星期》,《和平的梦》近于凡尔纳的风格、《猫城记》则威尔斯的意味很重、《新法螺先生谭》更是连名字都承继了《法螺先生谭》。

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代表作有:《月球殖民地小说》、《猫城记》、《和平的梦》、《铁鱼的鳃》等。

⑤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急)

我认为我们是从90年代以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进入到非常新的时期,1956年到1957年政府当时讲“向科学技术进军”,繁荣科普、繁荣儿童文学,科幻也跟着走向高潮。通过一些儿童读物,当时的科幻非常家喻户晓。

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最红的明星还是上一代的刘慈欣。他在粉碎“四人帮”后最早的那个10年就已经开始写了。从《三体》开始,科幻作为类型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开始出现。以前科幻小说不是类型文学,没有类型文学的一系列特点,特别是粉丝文化,过去是没有的,今天粉丝文化已经非常强烈了。

今天其实应该全方位发展科幻,不能放弃少儿科幻这一块。刘慈欣的书为什么卖的不好?就是因为现在的社会还不知道科幻这个东西。

⑥ 中国科幻文学的科幻文学进程

科幻小说作为西欧“工业革命”后才有的文化现象,和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历史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为中国科幻敲响第一声锣鼓的是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本世纪初叶,他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从那时算起中国科幻可以说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
五四时期宣扬“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文化思潮,客观上为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普及作出了贡献。新文化运动为科幻在中国的萌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著名的文学名匠都曾翻译或写作科幻小说。
1903年,在日本弘文书院留学的青年鲁迅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体例翻译成中文。鲁迅将这两部小说改编成章回本,并配了诗词,使其完全中国化。鲁迅翻译了很多威尔斯和凡尔纳的经典小说,并在他的杂文中提倡发展科幻小说。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老舍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幻文学仍然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更接近科普小说,大多是向低年龄段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和预构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未来。在主题上比较接近于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风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大陆的科幻文学的发展陷入停滞。
中文科幻杂志《科幻世界》2004年8月号封面文革后,叶永烈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郑文光在大陆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于科幻创作。70年代他重新投入创作,发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成员。代表作有《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中国其他重要的科幻作家还有:刘兴诗、王晓达等人。
倪匡,出生于中国大陆的香港作家,自70年代起创作大量科幻小说,多以卫斯理和原振侠为主人公,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系列作品。他本人也以勤于笔耕著称,曾自称“中国写汉字最多的人”。代表作有《蓝血人》等。倪匡作品深受中文读者欢迎,被翻拍成多部香港电影及电视剧集。
1983~1984年间,中国科幻文学被贴上“精神污染”的标签,受到严厉惩处的事件,这次“抵制精神污染”的“政治运动”几乎使整个中国科幻事业夭折。运动产生的经济和文化后果则无法估量。再如,主流科幻作家中,郑文光因此一病不起,叶永烈、童恩正、刘兴诗、肖建亨等受到不实污蔑和指控。
1978年在大陆创办的《科学文艺》杂志成为科幻文学最主要的期刊,编辑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该杂志后改名为《科幻世界》(SFW),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长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推动下,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星河、刘慈欣、王晋康、唐风、姚海军、钱丽芳、罗隆翔、何夕等人。杂志在引介国外优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学知识方面多年来做出了大量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于2000年在北京、1991年、2007年两次在成都承办了世界科幻年会。

⑦ 中国的小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小说是与诗歌、散文、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国小说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晚于诗歌,是随着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和繁荣而发展起来的。到了唐代“始有意为小说”(鲁迅语)。小说的基本特征是以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绘,借助于虚构与想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真人真事的限制,自由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灵活地转换叙述角度,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活动以及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的描写来深入细致地刻画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完整、充分、具体地展现一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小说的分类就题材的时代性而言,有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等;就题材的内容而言,有战争小说、科幻小说等;就语言形式而言,有白话小说、文言小说等。通常根据作品的篇幅长短、容量大小,以及结构方式的不同,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三类。我国古代小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艺术长廊。“五四”以来,以鲁迅为开山祖的现代小说,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⑧ 中国科幻小说的出路在哪里

记得以前看吴岩的科幻小说论纲说就是在国外,科幻仍然属于小众,属于大男孩的,异乡人的异世界。其实个人觉得还是慢慢积淀比较好。三体火起来应该是死神永生吧,大家更感兴趣也是黑暗森林,降维攻击这些。当时还有一篇论降维攻击与互联网企业的文章。小说的类别里面有很多种,科幻也属于其中一种。不一定非要把科幻拔高到看不起其他类别小说的地步。非科幻的粉丝不会看其实很正常,如果大家都喜欢看了,那一般就是这部书真的写的很好,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像凡尔纳的很多小说基本都成了推荐给学生读的名著作品了。至于中国科幻的未来,真的不用过于担忧。以前科幻长篇出版基本上就是只能卖几千册,但这几年很多人都出了长篇,或者出了短篇选集这些,出版社也有不是只跟科幻世界相关的出版社。科幻世界好像还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虽然这几年这质量。科幻迷也在逐渐增多,以前读高中在小县城,我们班上看科幻的差不多也有十个人左右。而且这跟科学素养的关系不是很多。比如学渣的我还有对读书不怎么感兴趣的同学这些。要走向世界的话还是要有好作品,美国能形成周边产品这些除了跟产业相关的原因还是在于有能写科幻的小说编剧这些。所以还是得等积淀。国外的作品看得不怎么多,主要还是科幻三巨头那年代的。后面的有些智商不高看不太懂。这里面就永恒的终结看过。只是提醒一下,阿西莫夫的小说设定很精彩,但描述真的比较乏味。

⑨ 中国幻想文学的发展

1818年以来的幻想作品

想在数千字的篇幅内尽述1818年以来的幻想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个幻想。但当我们有这个机会时,我们却无法抵御这种诱惑。这仅仅因为,幻想,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天性……

幻想是人类得天独厚的美丽天赋,也是人类整体创造活动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它更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源泉;是不是觉得这很矛盾?其实不然。因为不管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达到与否都是一种事关幻想的幻灭。正是这种痛苦成为了文学创造的原动力,于是文学在幻想中诞生了。

从《吉尔迦美什》到《神曲》,从《伊利亚特》到《奥德赛》,从《理想国》到《太阳城》,从《格列佛游记》到《米克罗梅加斯》,从《天方夜谭》到《罗摩衍那》,从《山海经》到《西游记》……这些恢宏的、不朽的著作中处处闪耀着幻想的光芒。在这里,幻想与文学似乎有着同命题的关系,互依共生,密不可分。

然而,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却随着十八世纪前后工业革命的开始戛然而止,现实主义文学的风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光芒。在这个科学时代里,诞生于法国的启蒙运动,以其否认权威、崇尚理性思维的精神在欧洲诸国再度引起一次思想革命,对这一时期及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幻,这一融合了科学与文学之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个大背景下,悄然登上了文学舞台,二个多世纪以来,翩翩起舞,以其别致而优美的舞姿倾倒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它的始作俑者,就是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科幻)——玛丽·雪莱

1818年,寓居意大利的玛丽·雪莱在阿尔卑斯的雪夜中创作了现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故事情节很简单,青年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利用死人的器官和组织,拼合出了一个人体;并在一次雷击下使这个人体拥有了生命;可天性善良的巨人却因面貌丑陋而不容于世界。整个故事自然是以悲剧收场。玛丽·雪莱受限于时代,并没有意识到她的这部小说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体裁。更多的,这部小说充斥着哥特体小说的印迹。但在浪漫幻想、宣泄情感、尊崇自由、弥漫神秘的特点之下,《弗兰肯斯坦》第一次引入了现代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发明,这使得它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幻想与科学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种基本特征来源自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是科幻小说有异于其它文学体裁之处。从文本的自然价值上来讲,《弗兰肯斯坦》乏善可陈,但它毕竟开创了现代科幻小说这一体裁,无法忽视。

尽管《弗兰肯斯坦》问世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在现实主义文学的洪流下,这部小小的作品还掀不起太大的浪花。三十余年后,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出现才真正开始将科幻小说推向一个顶峰。而跨世纪的英国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则是科幻文学界继往开来的另一位翘楚。

《时间机器》(科幻)——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1895年,威尔斯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就此这个题材被人们广泛认知。小说中,一位时间旅行家乘坐时间机器来到了公元802701年的世界上,发现那时地球人分为两个种族,一个是生活在地面的埃洛依族,智力仅及儿童;而另一个则是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族,他们用以前遗留下的机器饲养埃洛依族,并在夜间猎捕他们为食。时间旅行者的出现,自然打乱了这种社会结构的平衡。借助小说中的时间机器,威尔斯带领读者进入了数十万年后的未来乃至地球的末日,他用进化论的观点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未来画卷。很显然,小说中的情节是暗有所指的,这种悲观的情绪恰恰是威尔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讥讽。

在凡尔纳、威尔斯等作者的带动下,科幻文学步入了一个更加扑朔迷离,色彩缤纷的二十世纪。科幻文学的创作重心逐渐从欧洲大陆转移到了北美大陆上,科幻小说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优秀科幻作家和杰出科幻作品层出不穷,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茵莱因和阿瑟·克拉克这三位科幻巨头的出现,标志着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基地》(科幻)——艾萨克·阿西莫夫

1951年,在《基地》的第一篇故事发表十年后,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正式结集出版了。这个系列可以说复演了罗马帝国兴衰史,是科幻文艺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史诗类作品之一。艾萨克·阿西莫夫一生著作颇丰,其中以科幻和科普作品最为有名,他的《基地》系列描述了心理历史学家谢顿以心理史学计算出银河帝国即将崩溃,于是以编纂网络全书为名将人才汇集到银河边陲的第一基地,随后在银河另一端秘密地建立第二基地;藉此希翼把黑暗时期缩短至一千年。《基地》系列为科幻小说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它在这方面所做的贡献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说都大。第二十四届世界科幻大会上,这套作品获得了为其特设的最佳小说集奖,这是空前的荣誉;而阿西莫夫本人当时还以为托尔金的《魔戒之王》会赢得这份大奖。

阿西莫夫也无法忽视《魔戒之王》的成就?是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魔戒之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这篇文章从一开头就声明是介绍幻想文学的。但由于十九世纪纯幻想文学的低潮,奇幻文学始终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视线所及之处。不过,奇幻文学终于在二十世纪中叶再次迸发出它的青春;这首先应该归功于英国大学教授J·R·R·托尔金《魔戒之王》系列的面世。

《魔戒之王》(奇幻)——J·R·R·托尔金

1954年出版的托尔金的奇幻史诗《魔戒之主》系列现在被奉为所有现代奇幻文学的鼻祖,这一点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托尔金背离了撰写“晚安故事”的初衷,耗费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套作品。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以纯熟的、尽可能宏大的笔触描述的史诗传奇。霍比特人弗罗多与他的同伴们为了中土的和平,与邪恶的索伦围绕着至尊魔戒展开了殊死的争斗。托尔金仿佛一位优秀的说书人,用语言和文本构筑出一个“比真实还真实”的“中土世界”;这里的每条河流,每座山川,每个种族都是那么栩栩如生;故事中的每个情节似乎都正在这片神秘的大陆上演绎。对于读者来说,没有读过它,你的阅读生涯肯定会少了点儿什么。

奇幻小说与早期幻想文学(传说、神话、史诗等)的渊源更近,在经历了十九世纪的压抑和没落后,随着《魔戒之王》的问世,奇幻文学迎来了它的全面复苏。这是幻想文学界的一大幸事。而与此同时,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科幻小说界又开始了一场变革。“新浪潮”作家的出现对“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带来了冲击,他们企图彻底改变科幻小说的写作方式,希望赋予科幻小说更大的力度,创作出更富有文学性和社会道德感的作品。

《温室》(科幻)——布里安·奥尔迪斯

1962年,“新浪潮”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奥尔迪斯出版了他的名作《温室》。这部作品描写了千万年后的地球因为自转速度下降,终于以一面永远朝向月亮。巨大的植物遍布大地,人类已退化成原始状态。主人公古连便是在这样的世界上探索着自己的人生之路。小说中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原始色彩构筑了这部作品永恒的艺术魅力。奥尔迪斯的作品明显远离了传统的科幻题材,致力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思考,把科幻文学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他曾这样评论自己的作品,“我写的是人类的不幸,隔绝,失望,忍受和友爱。”评论家们经常分析这句话,并对他的排列顺序津津乐道:人类从“不幸”开始,导致“隔绝”,继而“失望”,但仍“忍受”,最终达到“友爱”。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新浪潮”运动已经穷途末路,失去了其先前的革命性和实验性,很多作品不再比自然科学作为创作的基础,毫无情节,只是在建筑空中楼阁,探讨晦涩艰深的所谓哲理;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文学已经脱离了科幻小说赖以生存的基本属性,难免遭遇失败。

另一方面,奇幻文学在《魔戒之主》的感召下,不断蓬勃发展,众多奇幻作家以自己的作品能与托尔金的名著并立而倍感自豪。这其中就包括1977年推出了《沙拉娜之剑》的泰瑞·布鲁克斯。

《沙拉娜之剑》——泰瑞·布鲁克斯

如果说《魔戒之主》是史诗奇幻的基石,那么《沙拉娜之剑》系列可称得上“剑与魔法”奇幻的圭臬。正是这部作品让布鲁克斯成为作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奇幻作者第一人,同时也替奇幻文学打开了上世纪最后二十年的兴盛之门。这一系列作品一开始是以剑与魔法来包装的;渐渐地,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个世界就是经过一场科技灾难后的地球,精灵、矮人、巨龙等传说中的生物开始出现在地球上,进而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和历史。

奇幻文学的迅猛发展,令科幻文学界产生了危机感。我们已经说过,“新浪潮”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歧路,使得科幻文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读者对科幻小说的状况日益不满的情况下,另一场“赛伯朋克”运动以强烈震颤的方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演了。

《神经浪游者》(科幻)——威廉·吉布森

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浪游者》甫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科幻界,一时间好评如潮。这本小说是一个三部曲的第一部,同时也是导致“赛伯朋克”第一次被正视的作品。在小说中,主人公凯斯将自己的大脑与电脑网络相联通,成为信息窃贼。小说将复杂的线索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个关于未来的无法逃避的现实。《神经浪游者》所推动的“赛伯朋克”运动是对新浪潮运动的一种反驳,它引入了信息论、控制论、生物工程等高科技内容,在文化价值观点上具有反传统性;它又一次将科技的力量展现在科幻迷的面前,从本质上体现了硬科幻小说的回归。

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当然,这个阶段不只有“赛伯朋克”,科幻文学实际上进入了一个多元化、边缘化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科幻文学和奇幻文学的交叉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隔阂也逐渐消弭;也许,幻想文学的复兴指日可待。

纵观最近十年幻想文学的发展,明显地,奇幻文学的势头更加猛烈。最近四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奇幻文学三度抡元。在屡有奇幻佳作涌现的今天,有一个系列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号称近三十年来最佳奇幻系列的《冰与火之歌》

《冰与火之歌》(奇幻)——乔治·R·R·马丁

乔治·马丁是一位科幻奇幻双料作家。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出的《冰与火之歌》描述了一个异常丰富充足的世界、拥有令人惊讶的可爱人物。这套伟大作品的灵感直接来源于传说和神话,同时建构在历史和现实之上。普通读者很难想象在短短的几年内描写和架构《冰与火之歌》的世界是个多么庞大的工程,而马丁驾驭这个庞大世界的能力又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细节都不是信手写来的,而是一幅严整的镶嵌画中的分子,全都有其存在的具体意义。可以这么说,《冰与火之歌》有能力骄傲地站在《魔戒之王》的身边。

⑩ 简单介绍哈玄幻小说的发展历程

玄幻小说是一种类型小说,通常以冒险、战争为主题,时代背景、世界观等皆无拘束,可任凭作者想象力自由发挥。与科幻、奇幻、武侠等幻想性质浓厚的类型小说关系密切。

一般认为玄幻小说一词为香港作家黄易所提出,原意指“建立在玄想基础上的幻想小说”。

1990年代后半网络文学兴起,在网络上发表的小说作品与日俱增,其中许多作品是以日本角色扮演游戏为基础所衍生出来,带有剑与魔法风格的冒险故事,曾一时被归类为RPG小说。但随著故事题材的拓展与多元化,开始有人引用玄幻小说一词来为这些小说分类,并且迅速普及于网络社群之间。

到了2000年代前半,由于文类定义的松散模糊,原则上凡是不能明确归类于科幻、武侠、恐怖等传统范畴的幻想小说,都可以被归于玄幻小说之类,因此其定义也明显超出了黄易初时对此用词的设想。

玄幻小说所涵盖的类型大致上和英语中的"fantasy"较为接近。约莫在玄幻一词开始普及的同时期,奇幻一词亦被引入中文用于对译fantasy,但由于两者的使用社群重叠不大,因而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意涵。

对于惯于以奇幻对译fantasy的社群而言,玄幻意指“混和奇幻、科幻、武侠等多重要素的中文幻想小说”。

对于惯于以玄幻来统称幻想小说的社群而言,他们有时会以玄幻来统括fantasy的范畴,有时会以魔幻一词来指称欧美的fantasy小说,尤其是强调其偏重于超自然与魔法的特色。

玄幻小说的定义,至今仍有不少争议。科幻小说家叶永烈说过,科幻小说、魔幻小说、玄幻小说是幻想小说的三大种类。这种分类方法目前得到较多的承认,所谓幻想小是一种建立在假想情况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区别在于∶科幻小说注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以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为第一部代表作;魔幻小说是建立在神话基础上的,以西方的《魔戒》、《龙枪》等为代表;玄幻小说最近才在中国大陆兴起热潮,它建立在玄想之上,内走得比魔幻小说更远,更自由,不受科学依据的束缚,有更多空间可以发挥幻想,黄易可视为中国现代玄幻小说的一个代表。天,中国的玄幻小说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早已把这各种元素都收拢其中了。网络上最火红的玄幻小说之一《飘邈之旅》开宗明义就说∶“也许会看到古代中华的延续/也许会看到先进的文明/也许会看到诱人的法宝/也许会看到仙人的遗迹/也许会看到西方中世纪的古堡/也许会看到各种稀奇古怪野兽/这就是飘邈之旅。”仅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玄幻的玄,和玄学没有瓜葛,而仅仅是一种海阔天空恣意纵横的玄想了

玄幻与魔幻,科幻,奇幻的区别

魔幻:辞海中可查的词组为“魔幻现实主义”。注释: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拉丁美洲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该派接受了原宗主国西班牙、葡萄牙文化的传统影响,同时吸收了古老的印第安文化和黑人文化,并从西方现代派文学得到了启迪。作品借用古老神话和民间传说,把拉美现实政治社会描写为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不乏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景……

玄幻:这个词辞海中没有,不过从么“某某幻”的构词结构可以分析“玄幻”的概念应该视基于“玄”这个背景的想象吧。那么“玄”的意义就可查了:1、幽深玄妙、高远莫测的道;2、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而纵观被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的文学作品“玄幻”的内容真实的的确确的“高远莫测”。大量的“玄幻小说”里面有西方的魔法、占星术、中国的武术和谋略、日式的人物造型,再加上科幻,或者特异功能,更有神话,而且往往是中国、印度、希腊神话并存其中。这个时候我发现“玄”这个字真的很“玄”。

科幻:可以在辞海中看出,“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写,所以与原本并没有科幻这个词。它的意义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探索人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各种科学事实和预见性想象。所以看出科幻的“幻”不是单纯的YY,而是有“探索”、“科学事实”、“预见”这样的基础的。

奇幻:辞海中查不到,在汉语的概念中还没有准确的定义。查过相关资料,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奇幻可以解释为“传奇”。什么是传奇呢?从中国文化史角度辞海说传奇是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从西方文化史角度说是“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中一种长篇故事诗,主要描写骑士的爱情和游侠的冒险故事”。在现在,一谈及奇幻往往被人联想到精灵、矮人、吸血鬼等等。其实这只是狭义的把北欧神话的概念扩大了。

玄幻小说的概况

玄幻小说,可以说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幻想小说”。它的创作原则就是无原则,它的幻想基础就是无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玄幻小说基本上是综合了西式奇幻、中国武侠、日本动漫、科学技术的大杂烩。

中国文化包容性极强,任何外来事物都能溶进它的怀抱中,并衍生或变形出一些新事物。

玄幻小说正是如此。大多数玄幻小说,取了西方的魔法、中国的武术和谋略、日式的人物造型,再加上科幻,再加上神话(而且经常是中国、印度、希腊神话并存……),构建出神奇的世界,精彩的故事。

论到虚构、幻想,玄幻小说是四类幻想小说中最自由的。它写未来科技,却不需要用科学理论验证;它写魔法,又不考证西方巫术学体系;它写武术,却比传统武侠更神奇强大,经常超越人类生理极限……不论是虚拟世界架构,还是人物经历,都是玄之又玄,天马行空,自由无比。

玄幻小说经常遭人斥骂。科幻迷骂它“胡思乱想”,奇幻迷也骂它“胡思乱想”。殊不知,玄幻小说的特点就是胡思乱想,无原则,无基础。但是,这种胡思乱想却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设定,不管这体系能否经得起严谨考证。

玄幻小说,可以说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完全对立。魔幻是以“幻”作为渲染,主写现实事件;玄幻则是以现实事件作为情节表象,主写“幻”。

在四类幻想小说中,玄幻小说是最“幻”的一类。因为少了束缚,所以能够挥洒自如,随心所欲,读起来往往痛快淋漓,十分刺激。因此,尽管“正统科幻”和“正统奇幻”都对玄幻大加贬斥,玄幻小说仍然拥有相当广大的读者。

玄幻小说之所以流行,恐怕是因为,玄幻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能力超凡,拥有非常大的自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与放松——生活中最难受的就是不能随心所欲,而玄幻小说给了读者放松心灵、体验自由的机会。或者说,玄幻小说“读起来很过瘾”。

玄幻小说,由于其本身特征,很难对它下个确切定义。特别是在台湾,很少听到“奇幻”这个词,而是以玄幻代称。

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奇幻”、“科幻”甚至“武侠”小说,其实应该归入玄幻类。而市面上所售的玄幻小说,其中有极少部分实际上是奇幻、科幻小说。

玄幻小说很难获得成年读者的青眯,却往往受到青少年读者狂热喜爱。玄幻小说的作品数量最多,平均水平也最低,到处都是垃圾作品,因此往往令人产生“玄幻小说都很差劲”的印象。实际上,玄幻小说也有出色的精品。

对于“正统”的科幻迷、奇幻迷们来说,如果敞开心扉,不带偏见地去评析,玄幻小说也算是有存在价值的专门类别,而且不会在短期内消失,甚至还会更为壮大。毕竟,存在即合理,玄幻小说的盛行,是有其社会心理根源的。

热点内容
穿越万年前的玄幻小说 发布:2025-01-19 16:43:52 浏览:390
种马有肉的玄幻小说 发布:2025-01-19 16:32:04 浏览:574
科幻小说标题关于爱 发布:2025-01-19 16:11:45 浏览:416
知名玄幻小说网盘下载 发布:2025-01-19 16:11:44 浏览:316
经典御姐现代gl小说 发布:2025-01-19 14:22:42 浏览:214
复仇小说言情 发布:2025-01-19 14:13:07 浏览:579
古代小说写严嵩和严世蕃的 发布:2025-01-19 12:26:27 浏览:589
特工穿越玄幻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19 11:45:31 浏览:480
武侠小说封面图片 发布:2025-01-19 11:43:36 浏览:806
最好看的现代小说文理双修 发布:2025-01-19 11:34:36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