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国外科幻小说宣言

国外科幻小说宣言

发布时间: 2023-01-08 03:05:30

1. 科幻小说《三体》经典语录

导语:荣获雨果文学奖的《三体》是作家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讲述了有关地球发展的往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三体》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它不像星际探测器,却像艺术品。一样东西,要是离我们心中的概念差的太远,可不是好兆头。”-------------发现三体世界发出的探测器跟想象中大相近庭别人都在欢呼雀跃时,丁仪说。

2、 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三体世界宣言

3、 “没关系的,都一样。”———————章北海。逃离地球的战舰因为争夺资源不得不毁灭其他同胞来维持生存。黑暗的太空类会诞生出黑暗的新人类。

4、 “当人类真正流落太空时,极权只需五分钟。”

5、 宇宙文明公理: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矿长,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6、 猜疑链(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我怎么想你怎么想我的...无休止。)。

7、 技术爆炸。

8、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9、 但是黑暗森林中有一个叫人类的傻孩子,生了一堆火堆并坐在旁边高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

10、“不管怎样,我都尽了责任。”——叶文洁。当叶文洁把宇宙文明公理和黑暗森林理论告诉罗辑之后,第二天罗辑开始被ETO追杀。这也是罗辑被选为面壁人的重要原因。

11、像已经无数次发生过的那样,他们的目光又交织在一起,这是两个世纪前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中那次对视的继续。他们发现庄颜设想的目光语言真的变成了现实,或者说相爱的人类早就拥有了这种语言。当他们对视时丰富的涵义从目光中涌出,就像引力波束形成的云之井中涌出的白云一般,无休无止。但这不是这个世界的语言,它本身就构筑了一个使自己有意义的世界,只有在那个玫瑰色的世界中,这种语言的所有词汇才能找到对应物。那个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上帝,都能在瞬间数清沙漠中的每一粒沙并记住它们,都能把星星串成晶莹的项链挂在爱人的颈上……这就是爱吗?应该是吧。罗辑微笑着点点头。

12、智子:太阳快落下去了,你们的孩子居然不害怕?——罗辑:“当然不害怕,她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的。”

13、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给时间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间。

14、海干了鱼就要聚集在水洼里,水洼也在干涸,鱼都将消失。

15、把海弄干的鱼在海干前上了陆地,从一片黑暗森林奔向另一片黑暗森林…

16、生命从海洋登上陆地是地球生物进化的一个里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鱼再也不是鱼了;同样,真正进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

17、妈妈,我将变成萤火虫。------------二战日本神风队员的家书。

18、藏好自己,做好清理。(面对黑暗森林,人类只有一条路)

19、我看到了我的爱恋/我飞到她的身边/我捧出给她的礼物/那是一小块凝固的时间/时间上有美丽的条纹/摸起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

20、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也许以后还有缘相见。”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我们真的又相会了。”

21、只送大脑。

22、前进,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

23、时间是最锋利的利刃,无声地切开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的向前推行着,什么都阻止不了它。

24、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25、没有人性,或许失去许多;没有兽性,就失去了所有。

26、一万年一厘米,从爱人的怀抱中起身,走出几步,就与他相隔了千万年。

27、刻在石头上。----------如何将文明保存下来,最原始的方法最正确。

28、来了,爱了。给了她一颗星星,走了。----------------云天明送给程心一颗星星。

29、你们是虫子。

30、“我们都是阴沟里的虫子,但总还是得有人仰望星空.”

31、“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如果当时听从了这句劝告,或许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32、 三天后,也就是十四日,在凌晨一点钟至五点钟,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

33、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二维世界湮灭时。

34、—“主,您需要我们” —“我害怕你们”

35、破壁人: 主不在乎。

36、“亲爱的,我们在末日等你。”(悲凉的浪漫)

37、“面壁者XXX,我是你的破壁人!”(破壁人通用)

38、通过忠实地映射宇宙来隐藏自我,是融入永恒的唯一途径。(于是第三部里发现解决黑暗森林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变成黑洞…………)

39、“不要返航!这里不是家!”

40、“小女孩,你看,我遵守了诺言。”-----------维德。

41、生存在宇宙中,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你们有了这样一种幻想,认为生存是唾手可得的,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黑暗的宇宙中无知且幸福的人类呵)

42、“这是计划的一部分。”------------面壁人的经典。

43、为什么要判死刑?答案是因为杀了人,但这只是正确答案之一,还有一个答案是:因为杀的人太少。杀一个人是要判死刑的,杀几个几十个更是如此,如果杀了几千几万人,那就罪该万死;如果再多些,杀了几十万人呢?当然也该判死刑,但对于有些历史知识的人,这个回答就不太确定了;再进一步,如果杀了几百万人呢?那可以肯定这人不会被判死刑,甚至不会受到法律的处罚,不信看看历史就知道了,那些杀人超过百万的人,好像都被称为伟人和英雄;更进一步,如果这人毁灭了一个世界,杀死了其中的所有生命,那他就成了救世主!

44、在错误的方向上停止就等于前进。

45、“你会把你妈卖给妓院吗?” --------------维德的第一次出场。

46、水滴死了。 ------------------无所不能的水滴也有死的一天。

47、"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

2. 2018.02.05

柳井正是优衣库母公司迅销集团董事长,接受《日经新闻》采访时,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理念、阅读习惯和管理哲学。

在柳井正看来,辛苦工作与事业成功无关,“如果你的努力付诸到错误的方向,那么你很不走运。没有机会了,你只能原地绕圈子。”年轻时,柳井正曾多次去欧美旅游,他很喜欢当地的青年文化,这些经历为他之后的创业提供了很多贡献。在那时,他听说,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的销售额短时间内达到90亿美元,于是该品牌董事长莱斯利·卫克斯奈(Leslie Wexner)就成了他最崇拜的企业家。他还会向英国最赚钱的服装品牌Next学习,每季他都会去Next门店看一看。柳井正回忆,看到这些成功的欧美品牌后,当时的他想要在日本做同样的事情,梦想着把自己的事业做得就像这些西方巨头一样。他曾认为自己最多能经营一个拥有30间门店,年收入30亿日元的品牌,如今迅销集团2017财年全年收入总计已达到18619亿日元。

柳井正喜欢阅读传奇企业家的传记,并从中学习,比如他喜欢看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和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传记,这些书也许不能被归类为商业案例,但柳井正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经验。直到现在,当他讨论某个问题时,都会说,“等等,这件事好像跟那些伟大企业家解决过的有相似之处。”他从阅读中获得了自己的管理哲学:“这就像你倒着读一本书,你先知道了结论,然后再倒推自己需要做什么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谈到企业家精神时,柳井正表示:要敢于理想,小心行动(Think big, be cautious)。柳井正说,很多人都不懂得,真正成功的企业家都很小心谨慎,因为“大胆不会有回报”,比如比尔·盖茨就说过,“你必须要去担心。”敢于理想,就是要找到自己心中的自大狂。他介绍,迅销集团的经营理念是“改变服装、改变常识、改变世界”,这是一句很有野心的宣言,也是柳井正所认为的企业家精神。

程浩说,在美国市场做2B业务的公司与做2C业务的公司,即使谈不上各占半壁江山,但至少也有四六开。企业服务领域有很多像甲骨文这样市值千亿美元的公司。而国内,从市值角度来讲,做2B业务的公司甚至连2C公司的十分之一都没有。

程浩分析说,他觉得这里面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中国过去经济爆发式的增长,给2C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和流量红利,在这种情况下,快比什么都重要,企业没有时间,也没动力去做内功。但是今天人口和流量红利消失了,获客、留存等各方面成本都上来了。同时过去很多快速发展的企业,节奏一放缓,内部管理问题也开始出现了。这时候企业就要做好管理,进行精细化运营。这就是企业服务的价值。

此外,程浩认为中国会进入企业服务时代,还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国内人力成本越来越高,所以现在很多情况是,与其雇人,不如直接购买企业服务。二是企业服务可以帮管理者降低成本。通过借助企业服务,把一些非核心又比较标准化的业务尽量外包出去,其实比较符合现代企业精神。比如WhatsApp只有50人,却做出了190亿美金的公司。三是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在逐渐完善,随着IT技术的发展,企业各方面的数据越来越全,很多外在的工具都能派得上用场。

综上所述,程浩认为国内的企业服务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近代早期的科幻小说有不少

第一本叫做《月球殖民地》,1904年发表,作者叫“荒江钓叟”,是个笔名,真人是谁我是没查到。这本小说里出现了很多当时已经发明出来的现代科技,比如电灯、电话、铁路、照相术之类的。但是很有趣,一旦进入幻想的领域,你就好像是在读古代的神怪小说了。

比如,这个小说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气球,被作者写的跟腾云驾雾的神通术一样。再比如,里面有一个名医开刀,给你的感觉就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华佗,不是医术,而是仙术。但是不管怎么讲,这部小说还是被追认为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

张笑宇老师说,其实这背后有一个演化脉络。科学来到中国,是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的事情,看到西方的科技,自然就能启发中国人的科学想象力。所以,真要追溯中国科幻小说的源头,其实还有更早的两本。

第一部是《八仙得道传》,出版在同治年间,也就是1856-1875年左右。那里面就讲到,雷公、电母还有一干神仙闲聊,说多年之后,电母要把电借给凡人来用,能千里传音,能令昼夜颠倒,这就是通讯和电灯嘛。而且神仙们对这事儿看得很开,因为电又不是电母的私有财产,她只不过是有“管理之责,支配之权”而已。

要知道,那时候电报发明也没多少年,爱迪生改良电灯泡还是稍后的1880年的事。你看,这想法多现代。

还有一部小说,就更早了,是1847年左右俞万春写的《荡寇志》,写成的时候,鸦片战争结束也没几年。《荡寇志》其实是《水浒传》的一部同人作品,讲的是怎么干掉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故事,跟水浒传的意思正好相反。

有趣的是,里面战争的打法是很现代的。比如,故事里梁山来了个祖籍澳门的留学生叫做白瓦尔罕,被宋江尊称为白军师,抢了吴用的饭碗,为梁山制造了一堆奇门武器。其中有门奔雷车,看描述相当于装甲战车,上面还装了“落匣连珠铳”,又像机关枪,又像火箭炮。还有一种“沉螺舟”,能够在水下航行,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潜水艇。

白军师这么厉害,是怎么被小说主角们打败的呢?是一位精通机关之术的中国才女刘慧娘,这位慧娘善造“飞天神雷”,相当于迫击炮加散弹炮。你看,是不是很科幻?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那它和西方科幻小说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来对比一下。

公认的科幻小说之父,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幻想了潜水艇。

你看出这和中国最早科幻小说的区别没有?区别在于,力量的来源不同。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里,真正的力量来源于知识,凭着这一点,一个人可以造出潜水艇,自由航行海底,与他眼中不正义的世界开战。

但在中国人的科幻小说里,真正的力量来源于人自身之外的东西,什么神仙、世外高人。作者所能希望的,不过是普通人能够得到这些力量的恩赐,来对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邪恶和不公。

比如,在《月球殖民地》里,气球是一种神力产生的结果,它跟喜鹊为牛郎织女搭起来的鹊桥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在《八仙得道传》里,电是神仙世界本来就有的一种力量,电灯、电报这些发明本质上是神仙授权给人使用电的结果,它也跟人类的知识进步没有任何关系。

在《荡寇志》里,白军师和刘慧娘,他们的武器其实是经过一种“奇技淫巧”加工出来的,至于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内在的原理到底是什么,主角和作者都不关心。

其实也不只是科幻小说了,再比如说侦探小说,也呈现出这种差别。

西方的侦探小说,从《福尔摩斯》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渐渐演化出一种“本格推理”的题材。也就是读者和作者是站在同一个平面上,拥有一样的线索,就看大家通过逻辑推理,谁能先发现犯罪的真凶。作者和读者是公平地用智力在较量。

而中国的侦探小说,像什么《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等等,虽然也有智力推理的成分,但是往往一到紧要关头,就要靠点什么江湖大侠,神魔妖怪来推进情节了。你看,力量的来源,不是人本身。

这就是观念底层的差别。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我们不能苛责,但是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误以为,世界是力量组成的,所以拥有力量是根本。

但实际上,对力量来源的认知,决定了你能否抵达想要的世界,力量来源比力量本身重要。

你别觉得这是老生常谈,我们观察世界上的力量,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

比如说商业,人人都想致富,但是不见得人人都理解商业的力量源头。到今天为止,很多人仍然认为,商业力量的来源是资本,或者是一个企业老板的智力、能力和魅力,总之是各种资源吧。你看看那些财经小说和商战电视剧就知道了,他们话里话外都是这个意思。

但是,这不是商业力量的真正源头。真正的源头是啥?

是协作。一个企业的成功,不是因为它自己多厉害,而是有多少人和机构是它的同盟军,有多少人期待它的成功。

比如苹果公司,遍布全世界的喜欢苹果产品的用户,和它非常强大的供应商体系,才是它的力量基础。

再比如说,我们经常讲,这个产品成功的标志不是销售额有多大、公司的估值有多高,而是这个时代最优质的知识服务者,是不是这家公司的同盟,这个时代最上进的人是不是这个产品的用户。这才是力量的根本。

你看,上面这两个不同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于商业的看法有根本不同。

如果商业的力量来自于某种资源,那么越成功的公司就越是在打败其他人,就越是在巧取豪夺。就像有人说的,马云是挣了所有剁手党的钱。只要大多数人还在这么看商业,这个国家也不会建立起真正的商业文明。

但是,如果你理解商业的力量是来自于有效地组织协作,那么马云的财富源头,就是他自己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阿里巴巴编制的一个庞大的社会协作网络。那他和社会的关系,就是良性互动的。我们就会对商人有一份敬重,对他们的财富有一份理解,商业文明的建设也才可能真正起步。

还是回到刚开头科幻小说的话题,告诉你一个分辨好科幻和坏科幻的标准。如果它主要是在幻想一种强大的力量,不管想象有多新奇,都不是最好的科幻小说。

如果是在一个新的力量基础上,作者有能力想象人性、制度、文明的演化和博弈,那一定是值得一看的科幻小说。

过去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强权,另一种是妥协。

比如在很多人眼里,民主政治就是两派妥协,来达成共识的一种方式。是这样吗?

不一定。

比如,有一部口碑不错的电影,叫《至暗时刻》,讲的是二战中丘吉尔担任英国首相后,领导抵抗纳粹侵略的故事。这里面有一个细节,可能不太符合历史。什么细节呢?

对于抵抗纳粹这件事,影片里丘吉尔虽然在政界表现得很坚定,但内心里有不安和犹豫。直到他跑到地铁上倾听了人民的声音,知道人民内心是坚决反对希特勒的,最终才下定决心,在议院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坚决抵抗纳粹。

那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丘吉尔态度自始至终都很坚决,他也没有为了这事儿下基层调研,就是在小黑屋里,5个人开了5天会,把所有人说服了,一致通过:打!

当然,电影为了戏剧化效果做一些虚构,这可以理解。但恰恰因为这一点,我觉得这个虚构值得拿出来说道说道。

虽然它乍看起来很感人,很政治正确,政治家倾听了民众的声音,最终下定决心作出了选择。但是仔细想一想,回味一下,要是他接触到的人民不愿意打仗,咱们就不打纳粹了吗?

再进一步,一个在关键时刻承担国家民族命运的政治家,这么容易就被民众的意见左右,这是应该的吗?你是民众选出来的,这意味着你应该用全部的勇气、决心、信念和耐心,去最大程度地实现民众的利益。

这个电影把丘吉尔描写成了一个因为民众声音才下定最后决心的政治家,是不是有那么点儿推卸责任的意思?

其实,历史上的丘吉尔很轴,是个为了保护大英帝国利益一意孤行、不择手段的人。他在那个普遍厌战的时代,数十年如一日地呼吁对纳粹要强硬。他是少数派,但他不需要与多数达成共识,因为他对自己的判断有绝对信心。

讲到这里,我得说一句。我认识的很多人,对自由民主有一种误解:就是讲自由民主,一定要商讨、要妥协、要达成共识。

其实在历史上,自由民主的力量表现出强大战斗力的时候,恰恰是它不那么讲共识的时候,恰恰是某个魅力人物光芒夺目的时候。比如刚才讲的丘吉尔。

再举一个英国的例子。我们都知道,英国有一场“光荣革命”,怎么回事呢?

话说1688年,英国有一帮人发动了非暴力政变,推翻国王詹姆士二世。那国王没有了怎么办呢?从荷兰请来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婿来当国王,这就是威廉三世。

那你凭啥白捡了这么个便宜国王当呢?来吧,接受点条件吧——这就是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从此,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国家权力由君主逐渐转移到议会。

为什么英国人觉得“光荣”呢?因为这场革命没流血就发生了变革。很多学者说,光荣革命好啊,没流血是一种达成共识的智慧,体现了自由民主的协商精神。

不好意思,这种说法是错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光荣革命的原因,不是一般的政治纠纷,而是宗教纠纷。当时西欧的宗教主要是两大派别:天主教和新教。

天主教,跟罗马教皇是一伙儿的,主要支持者是法国人。还有新教,跟罗马教皇是死对头,主要支持者是荷兰、丹麦,和后来德国的一部分地区。英国情况特殊一点,还有一个自创的教派,英国国教。这样,就有三种宗教势力在英国互相搅和。

这个国王詹姆士二世,他相信的是天主教。而当时英国议会大部分成员,相信的是国教或者是新教。你说这有啥,大家各信各的呗?不行,这在政治上问题很大。

第一个问题,是国家主权问题。你想,国王信的是天主教,那按照天主教的教义,所有天主教徒都要听罗马教皇的。那到底谁才是英国的主人?

第二个问题,是国家关系问题。当时天主教圈子里最有势力的是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英国和法国,是世仇,在海外殖民地上也有很多现实矛盾。

在议会里的那帮英国国教和新教的人看来,我们英国为啥要跟法国搞到一起呢?这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嘛。所以,就推翻了信天主教的詹姆士二世,换上了他的女儿和女婿,信仰新教的威廉三世。

在议会里主导这件事的,有七个人,他们就是光荣革命的功臣,史称不朽七君子。

但是这事完了吗?没有啊。威廉三世带着荷兰的军队登陆英国,詹姆士二世就连夜跑了,去法国搬救兵去了,他们天主教徒是一家嘛。

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那也是很强大的,很要面子的,于是就借给詹姆士二世六千兵马。詹姆士二世这位老丈人,就和女婿威廉三世,1690年在爱尔兰打了一仗。詹姆士二世战败,这才分出胜负雌雄。

英国议会还不放心,直到1701年又搞了一个王位继承法,把信天主教的英国国王后裔,都排斥在王位继承权之外,这才完全解决问题。

咱们把“光荣革命”的完整历史这么捋了一遍,你就发现,它并不是没有流血,只不过是当时没流,第二年双方还是打了一仗来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说“光荣革命”体现了协商精神也是错的。英国国教和天主教之间达成啥共识了?完全就是把天主教这一派给清除出去了。

今天我们讲了两个和英国有关的故事。一个是丘吉尔,一个是光荣革命。但是本质上想讲的道理,是共识是怎样达成的?

回到我们刚开始的那个说法,强权用暴力压服别人,能达成共识吗?当然不能,我顺从你,这并不意味着我跟你有共识啊。

那妥协可以达成共识吗?也不能,民主是一种多数决原则的决策手段。你人多,我只能听你的,但我跟你未必会达成共识。只是因为我将来还有机会上台,所以大家不会被逼急了使用暴力而已。

当然,妥协也经常有用。但是,那一般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是面向完全对这事没有成见的人,才能达成共识。如果像我们今天说的这种大是大非,比如是不是抵抗纳粹,信什么宗教的问题,那妥协这种手段就彻底没用了。

那什么办法,才能在大规模人群中,就重要事项达成共识呢?

从我们今天讲的这两个故事里你能看出,历史上只有一种方法是有效的,那就是用坚定的信念影响所有的人,如果有影响不了的,那就把达不成共识的人排除出去。

这话听着有点政治不正确,但是你想一个场景就明白了。

一家创业公司,我们需要有共识的人一起战斗,我们不需要猪队友,对吧?那该怎么做呢?

招一些人进来,然后用纪律驯化他们吗?或者,用培训和推心置腹的谈话,说服他们或者迁就他们吗?

都不对,效率都太低。

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严把招聘关,把没有共识的人排斥在公司的外面,这是达成共识最快的方式。吴伯凡老师在他的专栏《伯凡·日知录》里面就讲过,全世界排名第一的管理理念,非常简单,就是“No Asshole”,没有混蛋。

对,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顽固,也永远不要高估妥协的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共识是我们展现意志、选择伙伴的最终结果。

3. 科幻小说作家有哪些

西方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玛丽·雪莱、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小约翰·坎贝尔、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
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王晋康、何宏伟、凌晨、刘维佳、柳文杨、米一、潘海天、星河

4. 日本的科幻文学水平为什么强于中国

中国文化小睡了一会,让日本暂时走在了前面,而巨龙苏醒直上九天,日本也唯有心怀敬畏、自叹不如的份……

5. 有谁能介绍当今世界科幻文学的现状吗

netshift朋友,你好。以下是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的相关资料。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
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绍。

一节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
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
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
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
内容。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

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
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
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
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
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前,
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
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
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
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
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的小说。

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
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淫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
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
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
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断。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
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
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
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

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
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
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
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
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
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学技
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
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
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两人从
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
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
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

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
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
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
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
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
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
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
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
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
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
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

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在威
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故事的
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威尔斯作
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
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
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
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
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读者很清
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
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
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

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是
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入科幻创
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不
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殊定义。
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

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雪莱夫人写哥特式
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坡则是在
侦破案件。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形成了固定
模式。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
个世界的前途。

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
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

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
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
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
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价,
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
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这类思想艺术性极差的作品,
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
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
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改版的
读者有32644人,占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98人,占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己发表意见。这样,对科幻小
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0-
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
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
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正是在这三
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

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科幻
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

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

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顺利
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一
些。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
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
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
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
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
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63),等等。

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
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
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的克拉克和美国
的阿西莫夫。

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军学院。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1939年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双星》(1
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故事。
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类行为的外
星人。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听命,成为傀儡。
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

《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事。
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了不露声
色的讽刺。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际世界的谈判
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这部作品于195
6年获得雨果奖。

《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行。这部小
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影《回到未来》有所启发。在电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

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他虽然塑造过各式各样
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
一类人。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好象
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著述的丰富和广泛
的读者群。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断;加之,他不象别人
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以及后来的《天堂的喷泉》(1980)、《2
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
灵》(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唯一
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市和星星》沿
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

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生命
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这在196
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整部
电影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
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
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
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
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些沉闷。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
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
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方体。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飞行员在宇宙长
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
熊的星球内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

《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手法。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无论是外星人长方
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和认识的世
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的惧怕,
使人们丧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
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
《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小时
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史、化学、
等等。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这种“没有文
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

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有
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但是,终于
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灵根本无法忍
受这种绝对的黑暗。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评论家戴
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地》等组
成(1948)。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于是,他构思和创作了这部庞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在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
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

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要服从第
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后,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

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他把一只
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他们进入人体,
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托邦主义
的奥维尔等。

三、对科幻小说的认识逐步统一

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作者
们不再象萌芽时期那样心中没底地左右冲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这个模式是:(1)
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2)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3)要有
几个恢宏的奇异场面;(4)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最好能给人一定思考。

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也开始趋于一致。比如:小约翰坎贝尔和布莱特纳就都认为,科幻小
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布莱特纳写道:“科幻是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对人类
影响所作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莱斯特德尔雷伊进一步阐明,科幻实际上是在写“变
化”。他写道:“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矗”很显然,这种“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种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这种看法,在稍早些时候,他写道:“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

黄金时代使科幻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站稳了脚跟。但是,正统的文学殿堂还没有正式接受
这一形式。

三节新浪潮时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黄金时代”对科幻小说认识的统一以及
创作方法的标准化,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国际政治、
军事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战、左翼兴起、东方宗教的传播、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
生态环境的破坏、流行艺术的产生以及毒品泛滥等等,特别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
上天给人们极大的震动。公众发现,科幻小说中那些美妙故事要么缺少现实性,要么比现实
还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长期以来,科幻作品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重视,
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这样,一场变革的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英国《新世界》杂
志主编。他一上台,立刻对整个英国科幻界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物理学一类的正统科学当成主要
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正统的主流文学。
它不再象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
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初看起来,这些小说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远。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尔选编了这样一本集子,并把它们正式称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运动由此产生。

这场由英国人发起的改革运动,立刻被当时居留在英国的美国作家托玛斯·迪什、约翰·斯
拉戴克、詹姆斯·沙立斯和萨缪尔·迪拉尼带回美国,进一步影响到哈兰·艾立森、罗伯特·希
弗伯格、诺曼·斯滨那德

6. 克苏鲁的呼唤的小说简介

克苏鲁的呼唤也是一个角色扮演游戏,由混沌元素出版,其特色是以凡人去追查神秘现象并发现超越人类理解的宇宙真相,在越知道世界的真面目后,调查员(investigator,CoC对角色的称呼)就越接近疯狂,故事背景主要是真实世界混合克苏鲁神话,因此在游戏过程中克苏鲁神话是一个极有用的技能,但是由于系统的设计,追求被禁止的知识是发狂的前一歩,习得克苏鲁神话的调查员将渐渐变成非一般人的存在。
克苏鲁的呼唤中的名句:That is not dead which can eternal lie
And with strange aeons even death may die
死者并不会永远安息
奇妙的永劫亦不以死为终焉
“为什么你们要以科幻小说的名义刊登像洛夫克拉夫特的‘疯人山’那样的东西?难道你们真的困难到了如此地步,非登这种废话连篇的东西不可吗?……如果诸如此类的故事——像是两个人看着某个古代废墟中的石刻把自己吓个半死,或是什么人被连作者本人也描述不清的什么东西追逐着,或是谁叽叽咕咕地述说着诸如没有窗户的五维密室、约-梭托等等无可名状的恐惧,等等——就是未来的探险故事《惊天传奇》的构成的话,那就只能盼老天爷来援手科幻小说了。”
上面的内容摘自《惊天传奇》1936年7月号的读者来信专栏,信中提到的令人憎恶的对象当然就是该杂志在同一年里发表的两篇H· P·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中的一篇。对于洛夫克拉夫特的故事,读者的反响并不都是消极的,但那些褒扬的评论还是被愤怒、困惑和绝望的大呼小叫淹没了。
20世纪30年代,美国杂志上的科幻小说大部分都是由雇佣文人炮制的情节加冒险的故事,他们不过是把懒散的某牧场改成了某星球,然后胡乱地套用同样的故事情节,用太空强盗取代了偷牛贼罢了。在1936年,那些热衷于科幻小说的人还只是习惯于跳上星际飞船,在比光速还快的驱动器上翻筋斗(别去想什么爱因斯坦的理论),把参宿四上的八脚怪炸个稀巴烂,他们无法理解洛夫克拉夫特苦心描绘的那种气氛,让他的两个勇猛无畏的探险家在南极荒原上,面对无与伦比的恐惧,喋喋不休地说着莫名其妙的话,发狂般地惊声尖叫。
洛夫克拉夫特的“神话”故事和史密斯博士极其同党所推崇的星战故事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而不仅仅是注重情节和注重气氛的差别。在当时那个年代,以太空探险为主题的许多代表人物,如E·E·史密斯、奈特·沙克涅和拉尔夫·米尔恩·法利,都是生于前一个世纪的人,那时的人们依然认为宇宙的运转是遵循着永恒不变的牛顿定律。就像我们的太阳一样,每个星球都是一颗恒星,当19世纪的天文学家将他们的分光镜瞄向太空时,他们得到了可靠的信息,确知那些星球上也有氢、氦、镁、钠以及其它元素,和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中所发现的完全一样。19世纪末,当物理学家庆幸地以为他们完全了解了宇宙的时候,人类征服宇宙的终极梦想还真的是如此不可能的任务吗?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开创了20世纪的科学革命,而这场革命最终将彻底粉碎经典物理的教义。随着在相对论、量子力学、亚原子粒子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宇宙似乎也不再那么能让人看得懂了。随着哥白尼和伽利略扭转了人类中心说,现代人也开始认识到,他非但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他只是宇宙的一个特例。宇宙以及它的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我们在宇宙中是一个陌生人。
在20世纪30年代所有那些在杂志上发表过科幻作品的作家当中,只有洛夫克拉夫特超越了他的同僚的那种单调乏味,传达了宇宙的神秘性这个20世纪最敏感的话题。“我的所有故事,”洛夫克拉夫特1927年在一封信中写到,“都是基于最基本的前提之上的,那就是平凡的人类的法则、利益和情感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是无效的和没有意义的,”这是一个宣言,实际上概括了当时正在发生的现代科学的变革,其时那些目瞪口呆的物理学家吃惊地发现了一个不为牛顿力学所约束的陌生的新世界。爱因斯坦在阐述他的广义相对论时不得不与非欧几里得几何相抗争,而克苏鲁的海底城市的非欧几里得角所代表的就是同样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在“外太空的色彩”中所描绘的神秘的陨石放射,复制的是20世纪初叶由贝克雷尔和居里夫妇所完成的镭的实验。就连目前在高等数学方面的发展——混沌现象——也被克苏鲁神话预示出来了,在洛夫克拉夫特虚构的万神殿里,至高无上的神是白痴盲神亚撒索,而它就是终极的混沌空间里螺旋形的黑色旋涡的主宰。如果适当地用曼得勃罗(Mandelbrot)的分形理论和费根堡姆(Feigenbaum)的常数理论装备起来后,亚撒索在当代混沌学的数列和扰动中应该很是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再更多地谈论克苏鲁神话和20世纪科学发展之间的一致性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洛夫克拉夫特借用的这些概念并非出自于相关的高等数学的正规知识,即,相对性,而是出自于一种偶然发现的、出自本性的对“混沌和未探明的太空恶魔的袭击”的洞察力。从历史观点上讲,洛夫克拉夫特已经和那些被现代化的20世纪遗留下来的社会和经济精英密切结合在一起了;他是无所寄托的梦想家,在他自己的时代里是一个局外人,在宇宙中也成了局外人。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azar)曾经指出,“所有完全成功的短篇小说,特别是科幻小说,是神经病、梦魇或幻觉通过客观化的中和并且转化为一种在神经领域之外的媒介而形成的产物。”就洛夫克拉夫特来说,他把宇宙看做一个收容可怕的奇迹的避难所,这种观念不过是他病态的局外人心理的鲜明写照;正如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的家乡普罗维登斯是一个局外人一样,在克苏鲁神话中,现代人也是一个外来者,迷失了方向,随波逐流,在一个可怕的深渊边缘摇摇欲坠。1936年,当洛夫克拉夫特的“疯人山”在《惊天传奇》上连载时,那些暗示宇宙的浩瀚、神秘的内容被读者斥为胡言乱语,但20世纪的科学革命已经证实了那些内容的正确性。物理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发现了人类的愚昧无知。”记住上面的这句话,停下来一会儿,翻开本书的第一页,读读“克苏鲁的呼唤”的开篇第一段吧。
在1937年洛夫克拉夫特去世后,离奇的恐怖故事仍然盛行不衰。洛夫克拉夫特差了几年,没赶上约翰·W·坎贝尔接管《惊天传奇》,他的编辑才能和影响力令美国科幻小说杂志的整个领域有了显著地进步。尽管他有惊人的才干,但他还是保持了一个最基本的设计思想,即对技术胜利、对人类的独出心裁和足智多谋所具备的绝对效力抱有超凡的信心,相比之下,洛夫克拉夫特似乎就像一个在科幻小说的天空下异想天开的异形。
孤独的普罗维登斯隐士和他的神话遗产在他的一干朋友和仰慕者心目中是永存的,他们就像一个秘密社团的成员守护它们的神谕和神像一样,维护着“克苏鲁神话”。这其中的努力就包括了由成立于1939年的阿克汉姆出版社发起的、颇受争议的模仿写作计划。
20世纪30年代,洛夫克拉夫特曾经亲自为不同的版本客户编写过仿“神话”故事,他还特别提到过那些故事是“(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我的名字与它们联系起来的。”在洛夫克拉夫特去世后的那些年里,以1942年弗朗西斯·T·兰尼的“神话”专门用语词汇表为起点,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在这期间,克苏鲁和他的宇宙同伙被仔细地加以审视、分析、归类、系统化,被分级,被删节得残缺不全。就这样,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一本很浅薄的关于“神话”的书里,一个美国的科幻作家提出,洛夫克拉夫特的构思存在“脱漏”,并且认为他本人和其他人有责任用新故事来“填补”这些“空隙。”在洛夫克拉夫特之前,蛙类食人族的故事只有相当有限的市场;在他去世后的几十年里,创作仿克苏鲁作品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产业。
这类衍生出来的作品数量巨大,用已故的E·霍夫曼·普里斯的话来说,都是“可恶的垃圾,”但这对“神话”造成的影响尚不及那些真正的侵权行为为重。洛夫克拉夫特假想的宇宙进化论决不是一个静止的体系,而是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构想,它始终适应于它的创造者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变化。因此,随着哥特式情趣在洛夫克拉夫特生命的最后10年里逐渐让步于宇宙情结,诸如“邓维奇的恐慌”(1928年)之类的早期“神话”还牢牢地倨于衰落的新英格兰的闭塞地区,而仅过了6年之后,在“不合拍的阴影”里,洛夫克拉夫特就开始令人眼花缭乱地叙述起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同样地,当洛夫克拉夫特在20世纪30年代终于开始对恐怖小说丧失兴趣时,人们可以再次从比较中看出,在“邓维奇的恐慌”里,“神话”的神依然还是带着符咒、栖于海湾的、恶魔似的实体,而在“不合拍的阴影”里,外星生物已经变成了开通的、地地道道的社会主义者,这直接反映出洛夫克拉夫特突然对社会和社会改革产生了兴趣。如果他活到了20世纪40年代,神话还将继续随着它的创造者的变化而发展;对作者身后的那些仿作者来说,根本不存在可以套用的僵化的体系。
再者说来,“神话”的精髓既不在于众多的虚构的神灵,也不在于那些尘封已久的禁书,而在于一种令人信服的宇宙态度。宇宙是洛夫克拉夫特在描述他的重要审美观时重复了无数遍的术语:“我选择恐怖小说,是因为它们最符合我的倾向——我要即刻实现我最强烈、最持久的一个愿望,幻想着能神奇地中止或违背永远禁锢着我们并且挫败我们对无限的宇宙空间的好奇心的时间、空间和自然法则所具有的那些恼人的限制……”
在某种意义上,洛夫克拉夫特全部的成熟的作品是由宇宙奇迹故事组成的,但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当他开始放弃邓萨尼式的异国情调和新英格兰黑巫术,转而探索神秘的外层空间的混沌这一主题时,他写出了大量被后人称为“克苏鲁神话”的作品。换句话说,“神话”代表了洛夫克拉夫特的那些宇宙奇迹故事,在那些故事里作者已经开始将他的注意力投向现代科学的宇宙世界;反过来,“神话”里的神灵将这样一个无目的的、冷漠的、陌生得非言语所能表达的宇宙具体化了。因此,那些经年创作拙劣的仿“神话”作品的仿洛夫克拉夫特风格的人应该明白:“神话”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公式化的表达和词汇表拾遗的串联,而是一种宇宙化的思想状态。
本集中收录的带有克苏鲁神话色彩的故事,是这类故事中少数比较成功的作品。其中最早的几篇现在看来也许像是通俗文化的粗劣作品,但其余各篇都是相当精彩的,像出自罗伯特·布洛克(“弃屋中的笔记本”)、弗里茨·莱布尔、拉姆齐·坎贝尔、柯林·威尔逊、乔安娜·拉斯以及斯蒂芬·金的故事就特别体现了H·P·洛夫克拉夫特的风格,并且为传扬“神话”作出了他们自己的贡献。
本书最后一篇小说的作者理查德·A·路波夫还给了我们更多的东西:他不仅写出了“发现古里科地带”这篇出色的“神话”故事;他还是我所遇见的除洛夫克拉夫特之外的唯一一位传达了打破传统的创新性意义的作者。在这篇杰出的作品里,路波夫不仅运用了必不可少的“神话”术语,而且还营造了最基本的宇宙奇迹的氛围,并且还再创造了那些“神话”原型里所具有的振奋人心的刺激。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会有1936年时的群情激奋,翻开本书的“发现古里科地带”,看看它的开篇吧。

7. 科幻电影《银河护卫队2》经典台词

科幻电影《银河护卫队2》经典台词

《银河护卫队2》是根据漫威漫画改编的。科幻电影《银河护卫队2》经典台词是我想跟大家分享如下,欢迎大家浏览。

科幻电影《银河护卫队2》经典台词

1.银河有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2.银河有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3.“德拉克斯”,绰号“毁灭者”。

4.你是什么人?星爵。宇宙最帅大盗啊!

5.你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6.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灭顶之灾。

7.生活总是索取大于给予。

8.他们自称“银河护卫队”。

9.因为自己的仇恨而连累别人的人不值得同情。

10.谁给的绰号?这有他自己这么称呼自己。

11.对,我们是家人,也许除了她之外!

12.剑是你的专长,枪才是我的专长,但我猜现在我们都用枪了,我只是不知情。

13.你们就只会对彼此大呼小叫,你们不是朋友。

14.我在你们身上看到了恐惧、嫉妒、背叛,我们的职责是从宇宙中消除这些弱点。

15.有时候,你一辈子寻找的东西,一直近在眼前。

16.那我们是要再次解救银河系吗?我们可以抬高身价哦~如果我们可以解救银河系两次。

17.而你的眼线说她根本早就背叛我们了。

18.一帮星际傻缺。

19.两国政府之间已经签署了和平协议。

《银河护卫队2》:70年代怀旧金曲 治愈的不只是票房

《银河护卫队》身为漫威的一份子,被处理得一点都不漫威,更像是大家族中冒出来的叛逆份子,浑身上下充满了调皮捣蛋的意味。至于刚刚上映的《银河护卫队2》,依旧展现了这个叛逆份子更加“叛逆”的一面,没有正邪不两立的主旋律,也不需要依靠很多背景知识以及铺陈来让观众理解主角们的动机;而是一部格局很小,却五脏俱全,值得你再花一次门票去“二刷”的冒险故事。

『尝过孤独的人 才更懂得怀旧』

都说镜头前或是生活中充满幽默感的人,其实内心相当孤独。这话放在大部分乐呵呵的人身上,一向成立。《银河护卫队》的导演 James Gunn 也是这样:年轻时无比孤独,曾有过自杀念头。“我从未感到自己属于任何地方,很难与他人沟通,虽然身边有很多爱,但我都没有好好珍惜。”不过还好,孤独人总会找到自我拯救的方式,对 James 来说,“像是漫威的漫画、科幻小说、恐怖片、皇后乐队,顿时让我像是从乏味的郊区,进到了魔幻世界,一个和我的想像中更为一致的世界。有时候,这些作品只是逃避现实的幻想,让我脱离内心生活的困难。”

这种处境说来很像是电影《她》中的男主角,只不过James这位技术宅更懂得与他人分享自我营造的世界,随身听、卡带、70年代的“ MoTown ”音乐、funk 迷幻音乐、disco 舞……就宣告了它的反叛个性。像是电影一开始,众人威风凛凛要打怪兽,但是小格鲁特却放起了音乐,自顾自地跳起舞来,镜头也就一转,只顾着格鲁特的舞姿,哪管别人打到要死要活,大家都成了活背景。这种反客为主的幽默,就是“银河护卫队”的哲学。

回顾 James 之前的作品,当你点开豆瓣查看分数评价的时候,火辣辣的“金酸梅”映入眼帘。此时此刻,或许你会因为这三个字而对 James 表示怀疑。且慢,在做出武断定义之前,先来回顾下 James 之前不按牌理出过的牌——从正式开始担任大片厂编剧的 Scooby-Doo(2002),便可看出他即使肩负票房大片的剧本,仍不忘恶搞之本的坚持;重拍恐怖经典的 Dawn of the Dead(2004)恐怖紧张中的另类趣味,也是出自他笔下的杰作。首部编导作品 Slither(2006)融合恐怖恶心和疯狂喜剧,完全打造出James的独特招牌; 第二部作品 Super(2010)则是对美国社会和宗教极尽揶揄,也或许是该片的另类超级英雄主角,令 James 被漫威相中,摇身一变成为当今的亿万编导,但即使名利双收,他依然对小成本的恶搞题材情有独钟,推出再度仅贡献剧本的 The Belko Experiment(2016)。

如此孤独又古怪的 James ,在 Ost 上下的功夫,不亚于昆汀,从《银河护卫队》讨喜并烘托剧情的“ Awesome Mixtape Vol. 1 ”自然延续到这一集的“ Awesome Mixtape Vol. 2 ”,囊括多首同样来自1960和1970年代的英文热门金曲,几乎是顺着第一辑的歌曲年代往后挑选,这点当然不外乎是于1970年出生的. James 富有巧思的个人心头好,也继续呼应星爵母亲成长的年代、让全片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氛围,更如音乐剧般串起全片剧情,甚至成为撑起全片的重心。

搭配片头小格鲁特随之起舞的轻快歌曲“ Mr. Blue Sky ”(来自英国摇滚乐团“ Eletric Light Orchestra ”),揭露银河护卫队拨云见日的趾高气昂;由英美两地成员组成的乐团“ Fleetwood Mac ”的「 The Chain 」扣人心弦地点出浣熊火箭在牙尖嘴利背后对于获得好友认同的渴望,以及卡莫拉和妹妹“星云”剪不断理还乱的姐妹情仇;最后“勇度”以形同父亲的爱子心切拯救星爵,英国歌手 Cat Stevens 的名曲「 Father and Son 」描述父子之间终须一别时心有灵犀的复杂感受,成就片中最感人的戏码之一。

『热血公式 = 亲情 x 友情 x 爱情』

第二部依旧延续了第一部的“热血”,除了拯救宇宙再一次免于陷入危难,也拓展了团员之间的紧密连接。藉由带入星爵生父 Ego 、新角色螳螂女和带着复仇回归的“星云”等人进入小队,《银河护卫队2》再次善用了最能够勾起观众情绪和泪腺的“亲情+友情+爱情”吸引,成功加深了配角的角色深度和主角群的背景厚度。至于先前一直引人注目的星爵父亲故事线则不外乎在本集成为故事主轴,当 Ego 向星爵揭露自己的身份,以及他如何在外流浪后来到地球与他母亲相遇。此时,看到 Ego 用自制蜡像像展示 PPT 一般,显得格外突兀和生硬,不像电影一开始用回忆的演出那般自然,后来爆点出现后才了解导演为何要这样做。

星爵与 Ego 天伦之乐桥段的荒谬程度恰恰对应了真相的残酷程度,导演用这一幕暗示了梦幻般的温馨重聚,不过是一场透过泡沫滤镜看到的虚幻假象。Ego 说服星爵成为星际扩张的继承人后,毫不掩饰地承认了自己谋杀了星爵的母亲,前面铺设的温暖亲情与浪漫爱情故事,刹那间变成了可怕的心机算计,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够找到继承能力基因的子嗣。揭露真面目的 Ego ,用蜡像动画呈现自己在宇宙间到处播种的画面,极其恶心。原已完全服从的星爵,在听到关键字便瞬间清醒,此时他真正的家人也团结在一起准备营救行动。

片中,有些台词互动其实已经是听腻的老梗,但放在正确的转折点时,已然是恰到好处的提味。例如卡魔拉不安的直觉与愠怒的一句,“我以为你已经找到真正的家人了。”让后续 Ego 从慈祥老父亲变成黑心恶魔头的转折合理很多,勇度与火箭的坦诚相见不是在十万火急拯救星爵的路上发生的话,情感上的冲击力就弱化了不少。德拉克斯与螳螂女的心灵交流显然是要让新角色有发挥空间,不过这段德拉克斯几乎是抢占所有风头,画龙点睛的马后炮笑话都让观众替螳螂女打抱不平,却又难以忍住自己的嘴角:“这么冷的梗,怎么还是会忍不住笑出来。”

在本集大展身手的勇度堪称 MVP ,从破坏者基地的复仇大屠杀到拯救星爵的最后一幕,凶狠恶霸变成了忠心义胆。他为了不让星爵从小就成为 Ego 的利用对象甚至是被杀害,一直将他视为自己的儿子抚养,尽管用狠毒的话来威胁他,心里却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他受到伤害。最后与 Ego 决战之时,勇度的提点让星爵掌握自己的能力转移 Ego 注意力,成功让所有人逃脱,准备赴死的勇度撑到最后一秒钟,用推进器与太空衣帮助星爵转危为安,留下了最催泪的台词:“我可能不是你的父亲,但我是你的爸爸。”

一切纷争到此结束,星爵终于找到了他真正的"父亲",那位一直在他身后默默付出陪伴又不敢说明真相的恶人,卡魔拉两姐妹之间的和解,火箭更加融入团队,破坏者也因为勇度之死再次团结起来。另外,《银河护卫队2》中另一个冷趣味是“至高族”的反差感,他们一身金色皮肤,高高在上,一本正经,却拥有着让人难以忽略掉的“愚蠢性”,比如相信“大型”机器可以扫射人工驾驶的飞船(你当这还是90年代初吗?)搭配咻咻蹦蹦的音效,完全 Copy 成任天堂的早期游戏模型,和画面中高科技的设计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大脑连接到以前,相信科技音效大概就是这样的记忆。

『五颗彩蛋,暗藏哪些玄机?』

片尾彩蛋1:勇度的继承人

勇度的副手克拉格林,这集的角色露脸不少,连《银河护卫队2》第一个彩蛋的主角就是由他带来,饰演克拉格林的即是导演 James 的弟弟 Sean Gunn(有点内举不避亲),继承了勇度“银河护卫队”的位置。

而在上映前,导演也曾暗示《银河护卫队2》将有“同志英雄”角色,应该指的就是对勇度忠心,对”破坏者”被背叛者杀害的同伴有情谊的克拉格林了。

片尾彩蛋2:破坏者成员大集合

史泰龙在《银河护卫队2》客串破坏者领导者史达克一角,而杨紫琼也在最后一段小露脸成员之一的阿尔塔,片尾彩蛋两人都出现,另外还有晶体人等破坏者成员的角色都出现在这彩蛋里,《银河护卫队3》势必史泰龙的角色会增加不少。

片尾彩蛋3:至高族的生育舱秘密武器“亚当”

身高190公分的 Elizabeth Debicki 在《银河护卫队2》饰演至高族的大祭司阿耶莎,第三集她仍然有戏,而这个彩蛋也可以说是与未来漫威宇宙最有剧情发展的彩蛋,浑身金黄色经过基因改造的至高族,将不用正常的生育制造生命,而这种不正常的演化制造的物体,也将是未来宇宙最大的威胁之一。

这个彩蛋的“亚当”,即是漫画中的“ Adam Warlock ”,原来在漫画中和阿耶莎是同卵双胞胎,他是由“人工茧”出生的人造人,肌肉与骨骼密度都高于人类,体内特殊的细胞可以吸收宇宙能量转换为超能力,也可以凭意念在一秒钟内,将他身体周围形成一个茧,破茧而出后,他的各方面能力又会提升。

片尾彩蛋4:格鲁特长大了

《银河护卫队2》可以说让 Baby Groot 抢尽了卖萌的风采,而星爵似打已抚育他长大,格鲁特长得真快啊,进入了青春叛逆期,星爵对他没办法,抱怨说,“我知道勇度的感受了。”意指养父抚育小屁孩的辛苦,而格鲁特似乎已不只会说,「 I am Groot.」 的句子,碎念着,不理会星爵对他的说教。

片尾彩蛋5:我们都是格鲁特

“在艰困的时候,我们都是格鲁特”,最后一个彩蛋,就是漫威之父 Stan Lee ,除了在剧中再次客串外,最后一个彩蛋由他来收尾。

『如果你真的很想搞懂漫威』

在进行时空跳跃时,有带到一幕上面约有三位外星人,查资料这些人是 Uatu the Watcher ,最早是在《惊奇四超人》登场,他们正在听 Stan Lee 的冒险故事,Stan Lee 说他干过快递员,指的是他在《美国队长3》客串快递员一事。

这是第一次让 Stan Lee 在两部不同的电影客串中,却是扮演同一位角色。之前就有流传一种推测,认为“ Stan Lee 在这些客串中都是同一个角色,他能在多个时间点任意穿梭”,漫威工作室( Marvel Studios )的总裁 Kevin Feige 在访谈就曾表示过的确是要在这集表达这个概念,这是导演提出来的想法。

『另外跑工作人员名单时也花了许多心思』

螳螂女绝对是绝世大美妞,可不是什么丑八怪

姑娘身世奇特,父亲早逝,哥哥自杀。

1.主要角色的照片被涂鸦(那种拿课本涂鸦名人脸的恶作剧)

2.拿“同样一句‘ I am Groot ’ 却有着各种意思”来当哏,把工作人员职称与名字用 ‘ I am Groot ’取代,而后才秀出真实内容。

3.主要角色各别在跳舞的小画面

『电影中的致敬』

1. 勇度有一幕靠他那把箭降落,星爵说很像是《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 1964),这也是迪士尼很经典的电影.

2.星爵跟卡魔拉说他们就像是志明与春娇,原文是《欢乐酒店》(Cheers, 1982),这部美剧长达11季(270集),男女主角一直在分分合合的,用来形容他们之间的感情暧昧不明。

3.有幕众人围在一起的画面,颇有致敬《复仇者联盟》经典画面的意味。

最后的最后,想说,本片玩得可不只是经典金曲和牛逼卡司,James很显然想透过这个系列作品,向他心目中的黄金时代——1960和1970年代——致敬,在制作精良和令人赞叹的一流特效之中,他笔下的世界充满那个时代B级科幻片中的美好俗气感,角色之间的斗嘴,则很有当时家庭剧尴尬却可爱的特质,James拍的明明是票房大片,却暗渡他对当时充满新鲜、刺激和解放的向往;另一方面,他以亲情和友情的情节令人产生共鸣、流露更深刻的人性情感,James想打破血浓于水的既定观念,在依然重视家庭伦理的时下社会,其实是个充满颠覆性却诚实的宣言,如同片中经典歌曲的歌词,

『And if, you don't love me now

You will never love me again

I can still hear you saying

You would never break the chain

Chain keep us together, running in the shadow』

传达着能够令人释放自己的真理。


;

8.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豪迈的宣言最初出自何处

好象是《银河英雄传说》的电影名,原名是《银河英雄传说-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9. 有多少世界闻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他们的作品是

moon008cn朋友,你好。以下是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的相关资料。
世界科幻小说发展简史 文/吴岩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
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绍。

一节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
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这个问题值得
研究。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梦》的小说,
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
内容。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

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梦》,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真实的历史》,柏拉图创作了《理想国》。
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乔
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
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正是这种充满
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在这一切产生以前,
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
律。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
心灵。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
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
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弗兰肯斯坦》(副题为《现代的普罗米修斯》)的小说。

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
《弗兰肯斯坦》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写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
瓦郊外度过的。那是夏季,天气阴冷,淫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
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我和
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
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断。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
注。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怪物在人类世
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
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

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万亿年狂欢》中,曾经高
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
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在雪莱夫人的笔下,
科学家成了造物主。《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这是
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
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书中对科学技
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
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
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他们两人从
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
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
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

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
体现者。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
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
游地球》。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
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
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
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但是,无论
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
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
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
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

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在威
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通过故事的
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威尔斯作
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
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
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
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
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读者很清
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
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
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

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是
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入科幻创
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不
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殊定义。
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

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雪莱夫人写哥特式
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坡则是在
侦破案件。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形成了固定
模式。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
个世界的前途。

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
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

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
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
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
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价,
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
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这类思想艺术性极差的作品,
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
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
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改版的
读者有32644人,占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98人,占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己发表意见。这样,对科幻小
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0-
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
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
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正是在这三
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

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科幻
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

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

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顺利
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一
些。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
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
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
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
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
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驿站》(1963),等等。

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
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由于篇幅所限,这里
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的克拉克和美国
的阿西莫夫。

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军学院。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1939年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双星》(1
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故事。
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类行为的外
星人。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听命,成为傀儡。
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

《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事。
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了不露声
色的讽刺。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际世界的谈判
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这部作品于195
6年获得雨果奖。

《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行。这部小
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影《回到未来》有所启发。在电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

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他虽然塑造过各式各样
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
一类人。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好象
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著述的丰富和广泛
的读者群。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断;加之,他不象别人
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以及后来的《天堂的喷泉》(1980)、《2
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
灵》(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是唯一
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城市和星星》沿
袭了这一主题。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

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生命
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这在196
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整部
电影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
自然抗争的序幕。人类从此诞生。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
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
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为,它正是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
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些沉闷。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
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取出了它
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方体。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飞行员在宇宙长
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
熊的星球内部。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

《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手法。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无论是外星人长方
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和认识的世
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的惧怕,
使人们丧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
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
《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小时
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史、化学、
等等。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这种“没有文
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

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有
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但是,终于
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灵根本无法忍
受这种绝对的黑暗。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评论家戴
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地》等组
成(1948)。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于是,他构思和创作了这部庞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在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
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

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要服从第
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后,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

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他把一只
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他们进入人体,
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托邦主义
的奥维尔等。

三、对科幻小说的认识逐步统一

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作者
们不再象萌芽时期那样心中没底地左右冲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这个模式是:(1)
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2)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3)要有
几个恢宏的奇异场面;(4)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最好能给人一定思考。

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也开始趋于一致。比如:小约翰坎贝尔和布莱特纳就都认为,科幻小
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布莱特纳写道:“科幻是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对人类
影响所作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莱斯特德尔雷伊进一步阐明,科幻实际上是在写“变
化”。他写道:“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矗”很显然,这种“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种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这种看法,在稍早些时候,他写道:“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

黄金时代使科幻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站稳了脚跟。但是,正统的文学殿堂还没有正式接受
这一形式。

三节新浪潮时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黄金时代”对科幻小说认识的统一以及
创作方法的标准化,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国际政治、
军事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战、左翼兴起、东方宗教的传播、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
生态环境的破坏、流行艺术的产生以及毒品泛滥等等,特别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
上天给人们极大的震动。公众发现,科幻小说中那些美妙故事要么缺少现实性,要么比现实
还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长期以来,科幻作品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重视,
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这样,一场变革的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英国《新世界》杂
志主编。他一上台,立刻对整个英国科幻界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物理学一类的正统科学当成主要
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正统的主流文学。
它不再象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
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初看起来,这些小说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远。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尔选编了这样一本集子,并把它们正式称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运动由此产生。

这场由英国人发起的改革运动,立刻被当时居留在英国的美国作家托玛斯·迪什、约翰·斯
拉戴克、詹姆斯·沙立斯和萨缪尔·迪拉尼带回美国,进一步影

10. 求一篇关于"假设有一天没有了能源,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的科学幻想短文(不少于50字)

以幻想为主,科学的成份减少或完全没有,包括三种,乌托邦科幻小说、鸳鸯科幻小说、文艺科幻小说。”《台湾科幻小说大全》503页。这个分类的标准是很模糊的。仅作为资料收录在此。 在《科幻的分类》(《科幻世界》96、4)一文中,吴定柏先生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结论。比如,有的将科幻作品从外在形式上分为“趣味性作品、预言性作品、社会评论性作品”;有的从主题思想上将其划分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类;有的依照题材不同将其划分为“技术、人类利益、社会学和末世学”四类;有的则直接根据科幻构思所属的科学门类进行划分。 前苏联科幻作家在研究西方的科幻小说时,认为西方的科幻作品敢于想象几百几千年后的未来,而当时的苏联科幻显然没有这么“远”。于是便有远科幻、近科幻的奇怪分类。当然,那些苏联科幻作家并非要把这对概念变成一对基本概念,只是用它们来描述自己的某种观感。但科幻中的幻想之分远近,确实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总得来说,与科幻文学已经积累得很丰富的文本相比,对其分类进行的理论探索是远远不够的。 被种种分类搞得头疼的某些科幻作家,干脆就反对一切分类。他们认为,科幻作品只分好坏,有人读的科幻就是好科幻,没人读的就是次科幻。这么分就行了。这样就避免了无休止的,看似也无意义的争论。 其实,搞清科幻小说的内部门类在实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前所述,科幻文艺本身就是从大文艺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类型文艺。科幻在成熟过程中,内部又不停地分化。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读者细分的过程,也是作者分化的过程。擅长写这类科幻的作者不擅长写那类科幻;喜欢看这类科幻的读者不喜欢看那类科幻。对于作者来说,哪些读者是自己的目标读者?对于出版社、杂志社来说,哪些读者是自己的消费群体。他们绝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要不要分灶吃饭的问题。科幻的家业大了,以前混在一起的几个儿女,要不要分开另过呢?如果考查一下对于某部科幻作品的批评意见,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都是没有分家带来的后果:持这些批评意见的读者,根本不是这类科幻作品的读者。但他们认为,科幻应该是铁板一块,只有自己那一类才是正宗。而被他们批评的作品恰好不属于这个“正宗”。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要进行划分必须先确定划分的依据。总的来说,以上那些划分工作在确定依据方面作得都不够深入和清晰,导致分类的结果也含糊不清。笔者的分类标准,是一个叙事学的标准: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 叙述的事件不仅有上述逻辑上的关联,也存在着等级的区分,即不仅有横向的、水平的联系,也有纵向的、垂直的区分。在叙述的事件中,一些事件显然比另外一些更重要,即一些是主要事件,一些是次要事件……前者是叙事阐释语码的重要部分,它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来推进情节……而“次要”的事件在这种意义上却没有这样重要,即使省略也不会影响整个情节的逻辑,尽管这种省略会给小说的审美价值造成损害……它们的任务是丰富、具体和完成中心事件。 划分作品,首先要挑出它的主要事件。具体到科幻而言,科学是科幻的源文化。对于不同的科幻作品来说,它的主要事件和客观的科学技术知识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是笔者进行分类的基本标准。以此为据。认为科幻小说至少划分为以下六大门类:预言类科幻、创意类科幻、象征类科幻、传奇类科幻、反科幻和元科幻。
编辑本段创意类科幻
不同观点
雷金纳德·布莱特诺(Reginald Bretnor)认为:科幻小说是基于关于科学和它的合成技术的人类体验的理性的思考。 海因莱因认为:科幻小说表现了对被视为科学方法的人类活动之本质和重要性的理解,同时对人类通过科学活动收集到的大量知识表现了同样的理解,并将科学事实、科学方法对人类的影响及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反映在他的小说里。 雨果·根斯巴克认为科幻小说是帮助读者吸收科学知识的糖丸。 他们的观点都不错。但他们只是谈到了一类科幻小说——创意式科幻小说。在这类小说中,作者从自己的一个独立创意出发建构小说的主要事件,他要运用科学知识,以真实性为目标来完善这个创意。最重要的是,这个创意和真实的科技前沿毫无关系。 凡尔纳第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便是典型的创意式科幻。某篇文章曾经把这部小说当成“凡尔纳失败的预言”。但从小说开端部分,作者引用大量的地质学成果来看,凡尔纳完全知道地心是实体而无空洞。他塑造一个“地中海”世界,完全是因为其艺术趣味。 在《太阳系历险记》中,这种创意式科幻的思路得到进一步贯彻。一颗小行星接近地球,带走部分陆地、海洋和三十六个人,而地球上其他人一无所知。以当时自然科学的常识而言,以及凡尔纳的知识水平,他不可能真的认为会发生这种事。从创作构思的角度看,他首先是建立了这么一个创意,然后堵塞进各种相关知识,令它“逼真”。 到了威尔斯那里,创意式科幻更为自觉地发展进来。时间旅行、隐身人、外星人入侵、神食、异度空间,……这些都和当时的科学研究没有任何关系。威尔斯先把它们构想出来,然后再绑上知识之线,令它们看上去很真。 当时,凡尔纳和威尔斯曾经有过争论。前者认为,自己写的是真科学,威尔斯写的是想象中的科学。其实,这正是预言类科幻和创意类科幻一种不自觉的碰撞。只不过当时,科幻作品整体上数量就很少,风格流派也不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 威尔斯后来又被人称为现代科幻之父,以笔者的理解,这个“现代科幻”,正是创意式科幻。因为它完全离开了科学这个源文化的脐带。作者可以海阔天空地去假设,然后再采集来相关知识,进行整理。
代表作品
比如一篇名叫《追赶太阳》的科幻小说。故事的情节是:一个月球考查队发生了事故,失去了能量。惟一幸存的女宇航员要等待地球的救援。但她必须在失去能量的条件下保持宇航服的温度。于是,她便用步行的方法“追赶太阳”,使自己在月球的“一天”内始终保持在阳光下。这里面的线索便是,由于月球重力小于地球,人可以凭借体力在一个月球日内环绕月球一周。阿西莫夫的《血溅音乐钟》讲了一个探案故事。最后破案的线索,是嫌疑人由于刚刚从月球返回,身体无法适应地球的重力。这些都是将创意设置在天文学基础上的例子。 阿西莫夫著名的《奇异的航程》更为典型。这篇作品描写科学家将人缩小到细胞大小,进入人体内游走航行。该作品萌发了一个丰富的科幻题材亚类型,如美国影片《内层空间》,当代中国青年科幻作者周宇坤的《脑界》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个构思完全没有科学上的可能性,从预言的角度也不及医学上“药物制导技术”、“纳米机器人技术”,更接近现实。但这样写显然是极为有趣的。有趣,这个文学上的目的,才是此类题材的出发点。 时至今日,被人们习惯上称为“硬科幻”的科幻作品里,除了极少数是预言类科幻外,绝大部分是创意类科幻。科幻界一直没有把两类作品划分开来。其实,关注一下同一个经典作家的不同作品,会有助于我们弄清这个问题。比如,别利亚耶夫创作的《种海人》,完全反映了当时海洋开发的前景。而其《跃入虚空》,更是在学习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专著后构思的。齐氏自己也写过科幻小说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但影响力不大。所以欣然命笔,为这部长篇写了前言。 而他的《永生粮》、《飞人阿利埃利》,显然和科学前沿无关。而《最后一个大西洋人》更是典型的纯科幻创意。 创意类科幻里富含科学知识,但它与真实世界里的科学研究完全没有关系,而这正是许多科幻迷所不解的。所谓科幻是科学的温床之类的说法,大多是对创意类科幻本质的误解。
编辑本段象征类科幻
当一物不仅仅是其自身,还能指代它物时,它就是一个象征。比如一面红旗、一颗红星象征着革命。一束玫瑰象征着爱情。在许多作品里,某人或者某物都不仅仅是其自身,而是某种象征。比如玉皇大帝是封建王权的象征,阿Q是精神胜利法的象征。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形象,但在这些形象背后,又具有更加深远的寓意性。 以象征类的形象为主导的科幻作品,是象征类科幻,又可以称为寓言类科幻。这类作品的主要事件便是一个象征,它的参与者多半也是象征。 在《大机器停止转动》中。抚养一切人又控制一切人的“大机器”几乎没有什么细节,它就是整个机械社会的象征。恰佩克被科幻界视为前辈,但在一些主流文学理论著作中,他则是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罗素姆万能机器人》被视为象征主义手法的典型。这种机器人(其实是生化类人造人)只是一切被造物的象征。在《鲵鱼之乱》中,鲵鱼的生物状态、生理特点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但那既不是科学预言又不是简单的创意。它是纳粹主义的象征。 库尔特·冯尼格特(Kurt Vonnegut,Jr.)的短篇科幻小说《哈里森·伯杰隆》就是一篇优秀的科幻寓言,它讽刺了绝对平均主义:未来的美国成为一个绝对平等的国家,设置各种制度使人平等(平庸),漂亮的人要戴上丑陋的面具,高大的人要背着“障碍袋”生活。人们热爱平庸,反对优秀。在这里,面具、障碍袋都是象征,象征着社会抹杀个性的无形力量。冯尼格特绝不可能真的认为,真的会出现这类社会制度。 在《钢窖》、《飞城》、《法官爵德》等科幻作品里,都存在着与农村和农业完全无关的超现代化城市。城里应有尽有,城外一片荒凉。这类城市则是科幻作家城市观念的象征。在第七卷里,笔者还要详细分析科幻文艺中特殊的城市观念。 中国最早的寓言类科幻小说应属老舍的《猫城记》。在这部作品中,猫人社会显然就是老舍心目中诸多中国社会阴暗面的象征。在《温柔之乡的梦》中,机器人妻子显然不是一个科学发明,作者根本没有描写它的技术细节。它只是个象征,是某些男人对于完美妻子的错误观念的象征。在刘维佳《高塔下的小镇》里。高塔及小镇都是象征。前者象征着固步自封的思想倾向,后者象征着这种思想倾向支配的社会。 一部作品是否以象征为主,要看作者的创作意图。但现在中国科幻作家很难找到发表空间,直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至于外国科幻名家,他们的作品被反复翻译,他们对于这些作品的解释却很少有翻译家关注。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人们判断“象征类科幻”带来了难度。在这里,笔者举一个象征类科幻创作意图的实例。2003年一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这部作品虚构了一个十三岁以上成人全部死亡的世界。在小说的后记中,作者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思想: (失去父母的支持)这也是全人类最恐惧的事,这恐惧深深地根植于人类文明之中,使得古老的宗教在今天仍然存在,并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黑暗而幽深的宇宙,人类徒劳地想抓住一双并不存在的手。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世界已经是这篇小说中所描写的孩子世界了。全人类就是一个找不到双亲之手的孤儿,心中充满了恐惧和茫然,同时,任人性中幼稚和野性的火苗燃起,最后燃成了疯狂的毁灭之火……我们甚至远不如小说中的孩子们幸运,在大学习中没人教我们。《超新星纪元》322页。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部场面宏大、情节曲折的作品正是一部寓言科幻。 在科幻小说中鉴别出象征类作品是很困难的。任何象征类作品都有表面意义和象征意义两个层次。《狂人日记》的表面意义是一个迫害妄想狂患者的病理记录。《阿Q正传》的表面意义是阿Q的个人生活闹剧。问题是,理解这些作品的表面意义很容易,于是,读者在阅读时的智力活动,自然转向探索其象征意义。而科幻作品对于相当多非科幻迷来说,理解其表面意义就已经相当不容易。更谈不上一窥后面的象征意义。《逃出忧山》的表面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忧山市一夜过后,人迹皆无?这类问题可以把读者困扰到最后而不得其解。更谈不上理解其幕后寓义了。 科幻小说中象征作品数量少,和科幻小说题材有关。主流文学所熟悉的象征主义作品,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常识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作者用扭曲、夸大、变形的方法加以表现,取得特殊的效果。可谓以虚记实。而科幻小说本来就取材于生活中不熟悉的东西,内容本来就虚幻,表现手法上再虚幻,很容易成为无法理解的文字谜语。
编辑本段传奇型科幻
德尔·雷认为: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础。这种说法也只概括了一种科幻——传奇类科幻。 传奇类科幻的主要事件既不是科学预言、也不是创意,而是其它类型文学里都有的故事套路。比如战争、冒险、侦探、爱情等等。在雨果·根斯巴克为科幻小说定名前,科幻小说被赋予许多名称,其中主要的一个就是“科学传奇小说” 对于传奇类科幻,虽然以前并没有人把它们单列成一类,但许多科幻作家们对此作过描述,如:“今天我们所认识的科学幻想故事。虽是各种故事中最年轻的一种。但与源流最为久远的探险故事,却有着深厚的渊源,有时甚至难分彼此。涉猎过科幻小说的读者都会发觉,在这些作品中,很大部分都有探险的成份”(李伟才《超人的孤寂》) “太空战斗代替了罗马的竞技场,地球人杀外星人代替了狮子和基督徒的战斗。”(布赖恩·奥尔迪斯《世界科幻文学运动》转引自《九七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 “科幻里新奇、吸引人的东西,等于武侠里的机关布景、比武时各种招术一样。”(张系国《台湾科幻小说精选》) 如果单就数量而论,中外科幻文学积累到目前为止的全部作品中,传奇类科幻小说占了大多数。比如“太空剧”,比如卫斯理系列中的科幻作品,主要便是传奇类科幻。阿西莫夫虽然擅长创作创意式科幻小说,但他的代表作《基地三部曲》是典型的传奇类科幻。 不少对科幻文学持“正统观点”的人轻视传奇色彩的这一门类,甚至认为它们是“伪科幻”、“边缘科幻”。笔者对此是不敢苟同的。传奇类科幻并非不能达到艺术上的高峰,只不过它的核心与科学无关罢了。 切不可认为,传奇类科幻小说就是通俗类科幻小说,作者写作这类小说都是出自商业目的。事实上,许多作者爱写这类作品,只是抱着游戏性的动机。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创作犹如儿童的游戏,两者均以认真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文学理论要略》童庆炳主编,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如果说,其它类型的科幻小说在这方面表现得还不是太明显的话,那么传奇类科幻小说突出地体现了创作的游戏性质。
编辑本段反科幻
反科幻指的是,小说的主要事件假借了典型的科幻小说中的超现实情节,但最后却证明那些超现实现象并不存在。 反科幻里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美国电影《摩羯星一号》:美国政府为了同苏联进行太空竞赛,伪造了一次“登陆火星”之旅。三个宇航员在一处秘密基地搭起的火星布景前表演太空飞行。事后,美国政府欲杀之灭口,一个幸存者历尽艰辛,闯入公众视野,揭开真相。 小松左京的科幻短篇《抉择》就是一篇典型的反科幻小说。主人公来到一个秘密经营时间旅行的地下公司里。对方告诉他,公司是由从未来回到现在的人经营的。他们都是反抗“时间管制”的英雄。未来有无数的可能性。如果顾客交足够的费用,他们就可以送他到选择好的那个“可能性”中。和一步到位的时间旅行不同,顾客仍然处在原来的时间里,只是未来会一点点变得不同。为此,他们播放了三种未来供主人公选择:科技发达的未来、田园风光的未来、被核武器毁灭的未来。 小说通过矮个子男人的口讲述了大量时间旅行的知识,煞有介事,构造了一个真正科幻小说的氛围。最后,主人公选择了被核武器毁灭的未来去冒险。小说详细描写了他通过时间选择装置的感受:完全的黑暗、头痛、眩晕、恶心……但实际上,三段未来世界的图像是科幻电影剪辑,穿越时空的感觉是骗子们用药物形成的。整个时间旅行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中国科幻作品《郝拉德教授的时间跳跃器》也是拿时间旅行开玩笑的反科幻小说。这篇小说里的异象比《抉择》更多:未来人可以透过时间机器而不发生碰撞,时间旅行家看到了自己的墓地,他想抓住未来世界的石头却抓了个空……结果这些都是心理医生郝拉德医治心理病人托马斯的安排。 拿外星人开玩笑的反科幻小说也有不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作家江户川步乱的《宇宙怪人》。在这篇小说里,一个能够凌空飞行的外星人大闹东京,而且神龙不见首尾。最后人们才侦查出,那是一个名叫“怪人十二面相”的民间科学家设计的骗局。 反科幻小说不都是谐趣小品,也有严肃风格的正剧和长篇。日本作家松冈圭佑的成名作《催眠》就是一个代表。该书1997年10月一经问世,即荣登畅销书排行榜,迄今销量已逾百万册。它还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小说一开始,便是一个神秘女人出现在风雨交加中,机械地声称自己是宇宙人。但最后经过反复侦查和严密推理,发现她实际上是一个人格分裂症患者。 更有些作家利用反科幻小说的特点,表现深刻的主题。英国女作家托尼斯·李的短篇科幻小说《过眼烟云》就是一例。该篇的主人公贾娜是个离群索居,百无聊赖的中年女子。终日想入非非。有一天,她遇到一个跳伞的飞行员,这个人在落地时头部受伤,失去了记忆和自理能力。贾娜认定他是外星人,将他带回家,视为上帝的礼物藏起来。在相处中,她怎么看怎么觉得飞行员是外星人,认为他的周围布满了奇迹。在小说中,那些奇迹都是典型的科幻小说的情节,但却一件也没有真正发生。最后,偏执的贾娜枪杀了飞行员,并将他偷偷埋藏。整篇故事里所有“超现实”情节都是贾娜的胡思乱想。这篇小说传神地描绘了“自我中心性格”,既把幻想当成现实的不良性格倾向。 对于笔者给出的科幻小说的定义来说,反科幻小说是一个漏洞。严格地讲,由于没有任何超现实情节,这类小说完全应该被划分出去。但是,这类小说又完全是从科幻土壤上诞生的。它的作者往往是典型的科幻作家,作品发表在科幻杂志上,给科幻迷看。并且,也只有科幻迷,才能看得懂其中的机关。《摩羯星一号》被收录进英国人主编的《彩图科幻网络》。说明一些外国科幻研究会者也注意到这个反常。
编辑本段元科幻
反科幻确实是科幻中的异类。但它的数量很少,影响也小。另一类科幻小说数量和影响都更小,但在逻辑上必须要把它们划分出来。因为它们无法归入其它类型。那就是元科幻。元科幻作品的主要事件来自其他人的科幻作品,或者以现实中存在的科幻作家为事件发起者。它们显然是一种文学游戏,是科幻界人士向前辈和朋友致敬的方式。但这类作品又完全是科幻文学,而不是一般的传记:它们的情节是超现实的。 在《1997年美国最佳科幻小说集》中,有一篇名叫《哥伦布号》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前往美国佛罗里达的坦帕,考证凡尔纳《大炮俱乐部》中的那尊巨炮是否真的存在。作者详细地描述了铸炮的现场,把凡尔纳小说中的虚拟现实变成自己的虚拟现实。同一个选集里,还有一篇名叫《一个贫瘠之冬天》的作品。作者沃尔夫顿以威尔斯在《星际战争》中描写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为背景,描写了英国本土之外的战场。在科幻片《新科学怪人》中,“弗兰肯斯坦”的孙子生活在二十世纪,是一名医学家。他完全不相信祖父曾经制造过“科学怪人”。但是,祖父一个仆人的孙子找到他,带着他找到了祖父的秘密实验室,并且又制造了一个科学怪人。这个科学怪人诞生后,所经验的事件和玛丽·雪莱的原著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每个事件的结果都是喜剧。 还有一些元科幻作品以真实的科幻作家为素材。在《科幻之路》第四卷中,有一篇名叫《2080年的世界科幻小说大会》的趣闻。小说以被毁灭性战争拉回到中世纪的人类社会为背景,描写了2080年一群科幻作家,划着木船集中到一起,点起油灯,纪念以前的科幻作家。被提到的有拉里·尼文、菲利普·迪克等人,还有一些真实存在的科幻电影,如《异形》。 无独有偶,在《想象力宣言》的结尾处,也有韩松的一篇元科幻作品《星河的生日》。小说以科幻作家星河过生日,一些科幻界朋友前去祝贺为情节。时间定为1998年七月十日,是这篇作品创作时的几年后。小说中不仅有星河,还有吴岩、凌晨、韩建国、于向昀、严逢等人。所有这些人都事业有成。而他们各自的事业,在创作小说的时候还只是个萌芽。 显然,这些元科幻作品只是科幻圈内部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外人无法理解其中的乐趣。它们存在的意义,在于证明,科幻圈已经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在这个圈子里,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规则、甚至,自己的传统。

热点内容
现代言情欢爱小说 发布:2025-01-20 11:08:33 浏览:747
小说中神域的名字 发布:2025-01-20 11:00:23 浏览:965
英国历史最畅销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2025-01-20 10:37:40 浏览:104
草根变太子的都市小说 发布:2025-01-20 09:38:46 浏览:611
我们的少年时代小说免费看 发布:2025-01-20 09:29:04 浏览:476
有没有金刚狼能力在都市的小说 发布:2025-01-20 08:42:13 浏览:518
玄幻阅读成神小说 发布:2025-01-20 08:15:00 浏览:283
与渣攻正面对决的日子免费小说 发布:2025-01-20 08:14:56 浏览:491
领航员科幻小说 发布:2025-01-20 08:11:26 浏览:579
公主的情郎古代小说 发布:2025-01-20 08:06:18 浏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