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nature科幻小说传送运输

nature科幻小说传送运输

发布时间: 2022-12-26 03:35:45

A. 气象预报科幻故事500

今天的科幻作品,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近代冒险作品的血统。只不守,在冒险作品里,主人公骑马乘船就可以出行,而在科幻作品里,科幻作家们先要赋予他们前所未有的先进运输工具。

在海陆空新交通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环境里,科幻作家们对析运输工具的幻想。奔向太空的梦想也要由宇航技术来实现。而星体飞船虽然是宇航技术的一部分,但它比较特殊,故而单独介绍。

第一节:海陆空新交通

要想飞得更高、跑得更快,要想上天入地,看清大自然的每一处秘境,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必不可少。于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便成了科幻小说的经典主题。

铁路是工业革命带给世人的第一批礼物。在科幻小说诞生的年代里,铁路运输已经成为了现实。而科幻作家要作的,是将它“铺”得更远。与铁路时代几乎同时,在法国诞生了科幻文学的一代宗师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 1828、2、8——1905、3、24)。他在出版于1892年的《克洛迪斯·邦巴纳克》中,竟然描写了一条宏伟的欧亚大陆桥。

这条铁路从塔什干铺向中国的和田,穿过平均海拨三千米的帕米尔高原,然后再经芜恙、新州、兰州、西安、郑州、鲁南,最后到达北京。尽管凡尔纳对中国地理不算太熟悉,其中有些地段明显标识错误,但这部作品更多地留给我们的,是将科技进步推广到世界每个角落的激情。在同时代的的满清政府里,就是最面向世界的洋务派官员,恐怕也没有勇气设想出,在自己的国土上能出现如此宏伟的景观。

一八九五年,凡尔纳的《机器岛》出版了。这部作品将当时已经出现的巨舰巨轮夸张到了极限。机器岛的制造者是美国人。凡尔纳在开篇时讲明了自己的看法:美国人就是好大喜功!所以,小说里把机器岛描写得越大,越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机器岛本名“模范岛”,由二十七万只钢箱连接而成,表面积达二十七平方公里,超过陆地上的许多小城市。岛的表面铺满腐植土,生长花草树木。模范岛的首府叫“亿兆城”,这名字听上去就象如今中国大陆某地开发的某个楼盘,透着浓厚的暴发户色彩。

岛上的房子采用当时还很贵的铝,还有空心玻璃砖和人造石等材料建成。岛的动力系统设在两舷,由两座各500万马力的发电厂提供。凭着强大的动力,机器岛终年航行在赤道附近,保持于温暖的天气中。

当然,这么豪华的机器岛不是给普通人住的,岛上住宅都出租给美国的富翁,共一万人左右。机器岛的附属设施也极尽豪华,估计作者参考了当时顶极邮轮的布置。不过,左舷以坦克登为首的一群岛民想把“模范岛”改造成商船,右舷以考伐兰为首的一群岛民想保持它的休闲本色,结果引起争端。在全岛人民“美式民主”投票无效的情况下,两大势力分别指挥两舷发动机向两个方向运动,最后竟然扯碎了巨岛,使其变成散落在大洋深处的钢箱群。

凡尔纳的第一部科幻传奇小说名叫《气球上的五星期》。1861年该书出版之后,凡尔纳在一次讲话中预言了航空业的未来发展,并以惊人的准确性提到了现代飞机有可能出现。到了1886年,在《统治者罗伯尔》一书中,凡尔纳通过主人公的嘴明确地宣布:航空的未来属于飞机,而不是飞艇。凡尔纳甚至畅言,他出版这本书后,便“等待着听到气球支持者们的尖叫声”。不过,凡尔纳在这本书中预言的飞机却不是后来成为主流的有翼机,而是直升机。

有了高明的航空机器,不仅能把人带上天空,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其它变化。1904年,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拉迪亚德·基普林(RudyardKipling,1865、12、30——1936、1、18)创作了以飞艇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夜班邮船》,其中就预言了航空信的产生。不久,航空邮件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只不过它的主要载体换成了飞机。

基普林的这篇作品还预言了无线电导航和电台广播气象预报。当时还没有电台广播,而直到三十年后,人们才考虑用无线电为飞机导航。

要想飞得更高更远,仅有好的飞行机器是不够的。于是,一套崭新的管理体制也出现在基普林的笔下。他于1912年创作了《夜班邮船》的续集《航空控制板真简单》。在这部科幻小说里,作者全面设计了未来的航空管理体系。

一九一九年,英国飞艇“R34”号首次飞越大西洋成功。机组人员当时随身只带了一本书——基普林于1909年出版的《作用于与反作用》,因为其中就收录了《夜间邮船》。飞行员们在美国降落后,便在那本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送给成功的预言家本人。

能够上天以后,潜入深海便成为科幻作家下一个发挥想象力的目标。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巨型潜艇,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更令人赞叹的是,小说中的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后来有了它的“孪生兄弟”——1954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设计者们如此取名,自然是为了向这位预言家献上自己的敬意。

在交通工具方面,凡尔纳更大胆的设想到今天还停留在小说中。在他晚年创作的《世界主宰》里,试图统治世界的神秘人物驾驶着三栖飞行器,穿梭于陆地、海洋和天空中,处处挑战人类的现存秩序。至今,人们只能建造出水陆两用的坦克,与空海一体的水上飞机。

汽车曾经是工业时代的骄子。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汽车还只能在地上跑。科幻作家们不满意了,他们描绘出了能够飘行的汽车。叶永烈的名作《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已经出现了飘行车。它们既可以在道路上行驶,也可以在低中飞行。当科幻巨片《银翼杀手》、《第五元素》和《星战前传》拍摄完毕后,我们在银幕上也能够看到“飞车”了。那穿梭在楼群中的行行飞车令观众目不暇接。

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是人类去不了的呢?那就是地层深处!科幻作家们一直希望先于现实“到达”那里。当地质学家们已经证明,大地深处不可能象《地心游记》中描写的那样呈中空状后,科幻作家们便放弃徒步旅行进入地下世界的简单方法,转而去创造能在地层中航行的“地行器”。它用烧融的方法打通岩石层,进入地心。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的短篇《带上她的眼睛》,美国科幻片《地心救险》中都出现了地行器。

不过,除了为探险家服务,朝着更高更快更远的方向发展外,科幻小说中还出现了专门为懒人提供的交通方式。被称为“美国科幻之父”的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A.Heinlein,1907——1988)在《道路必须压平》中,设计了一种新奇的传送带公路。这种公路由许多条贴紧的平行传送带构成。由外到内,相邻两条传送带之间有每小时五公里的速度差,和普通人步行的速度一样。于是,一个人便可以安全地从一条传送带跨上另一条,最后站到核心部位每小时几十公里的传送带上,以车的速度旅行。如果哪位读者在翻开本书时,刚刚揩去为长途步行流下的汗水,你是否会喜欢上这样的公路呢?

第二节:奔向太空

无论是宇航事业处在高峰还是低谷,它在科幻作品里受到的关注从未减少。

十九世界以前,地球的许多角落还处在人类视野之外,但飞向太空就已经成为科幻先驱们的梦想。当时,气球还是惟一能够离开地面的人造物体。但早在1650年,德伯杰勒(CyranodeBergerac)发表了《月球邦国的世界》(,1650),其中最后一部就提到了用火箭来作太空探险的工具。

比现实中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阿波罗九号”提前一百年,在几乎同样的地点,以十分相近的轨道,载着宇航员的飞行器就已经被“发射”向了月球。当然,它是在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被“发射”的。这部作品并非最早的宇航技术预言,但它在科学细节方面计算得十分认真、扎实。所以经常被后人提到。许多现代火箭和宇航之父们都说,他们正是在儒勒·凡尔纳的启发下,才开始思考太空旅行的可能性的。

今天的人们会说,《从地球到月球》里的预言在各方面都很精确。唯一的缺点,就是使用大炮作为技术前提,没有预想到后来的多级火箭。不过,且慢下结论说这部作品已经过时,因为如今的科学家们正在设计巨型电磁炮,向太空发射不载人的飞行器。他们认为,这种长达数公里的电磁炮虽然制造起来很复杂,但是使用起来远比运载火箭方式要经济。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航技术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几篇科幻小说。其中《到月球去》于1892年发表在莫斯科的《环球》杂志上。后来还写了《宇宙的召唤》(1895)、《地球之外》(1920)等。这些作品都在宣传他设计的火箭工作原理——不依靠外在介质推动,以及设立多级而不是单级。后世真正能够飞上太空的火箭莫不以这两点为基础。

1929年,德国电影导演弗里茨·朗格拍摄了《月亮上的女人》,令观众大为着迷。影片中的场面更接近现代的火箭发射情形。片中的火箭由真正的火箭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和威利·雷共同设计。雷后来叛逃到美国,而奥伯特则为纳粹研制了V2火箭。他们在影片中的工作太逼真了,以至于二战期间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月亮上的女人》在德国被禁止上映。这部影片的另一贡献,在于创造了如今所有火箭发射中都要用到的倒计时。

在科幻小说中,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亚光速火箭已经成了许多描写“银河文明”的作者的首选。那么,可不可以超过光速呢?中国科幻作家查羽龙在《光明之箭》中,就“创造”了一艘能够超过光速的飞船——光明之箭。整部作品就是围绕着两个科研团队争先研制超光速火箭的故事展开的。

除了火箭,科幻作家们还构思了种种奇异的宇航技术。一个最简单的途径,就是使用反重力或者磁力装置。科幻小说里最早出现的运输技术幻想,大概要算《格利佛游记》里的“勒皮它飞岛”了。那位倒霉的格列佛随船航行于北太平洋时,遇到海盗,被绑起来扔到荒岛上。危难关头,太阳忽然被一块巨物遮住!那是一座飞岛,飞行在两英里高空,航向可以随意操纵,或者干脆悬停在空中。上面生活着许多人,有大量建筑物、花园、树木。

格列佛被救上飞岛上后,慢慢了解到它的构造:飞岛直径达七千八百三十七码。底盘是一整块碟形金刚石,上面覆盖着一层层矿物,最上面是土壤。飞岛中央有一个直径五十码的“天文学家之洞”,里面安置着长六码,最大处直径三码的磁石,悬在金刚石轴上面,围绕着它转动,即使瘦弱无力的人也可以随便转动它。正是这颗巨磁石发出的磁力线,和地球磁场作用,导致飞岛升降和平移。

在十七世纪那个农业、手工业环境下,这座飞岛体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勒皮它飞岛构思之奇特,不仅在当时堪称神妙,对后世读者也是如此。不久前,日本卡通大师宫歧峻还将这个题材改编成卡通电影。只不过,影片中的“勒皮它”已经荒芜败落,成为天空中飘零的废墟和传说。

把反重力概念推到极至的,是英国科幻作家詹姆斯·布利殊(James Blish,1921——1975)。1950年到1962年,他创作了科幻经典《飞行城市》系列。驰骋於星空中的不是太空船,而是整座城市!这些“飞行城市”靠一种叫“陀螺转”的推动器来推动,而“陀螺转”的原理,基本上就是“反重力”或“惯性的抵消”。于是,纽约、伦敦等大城市带着下面的基岩,纷纷离开地球,在宇宙空间飘浮着。这些飞城甚至可以达到超光速。它们象流星一样遍布宇宙,把人类文明的种子撒向四方。有一些则成为太空海盗。有趣的是,在《飞城系列》里,纽约城飞上太空时,还带着它那闻名于世的“双子塔”。

五十年代,醉心宇航技术的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1917——)在短篇《太阳风帆》中,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利用太阳系里无处不在的“光压”作为宇航的动力。在人们常识中几乎没有重量的阳光,其实也给被照射的物体施加着极其微弱的压力,在太阳系里,到处都充满了这种“太阳风”。如果能展开一张面积达几平方公里,厚度仅几微米的太阳风帆,那么阳光便会推动着它,产生一个微弱的加速度。慢慢积累,几天之后它便可以获得类似宇航飞船的高速,却不需要消耗一克燃料。

“天梯”,也是科幻作家提出的一个伟大设想。它看似荒谬,但原则上却行得通。克拉克在1979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天堂的喷泉》里,细致地展开了这个设想:人类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立一个大型太空站,然后从太空站放下三万六千公里的缆索,直达地面。“太空升降机”便在中空的缆索里自由升降。那时,我们乘电梯升到三万公里高,和升到三十米高,将不再有本质的差别,都会胜似闲庭信步。人类也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的燃料,以烈焰纷飞的夸张方式升上太空。

克拉克还在小说中提到了制造“天梯”的技术关键:缆索所要承受的重量将会大得惊人。此外,由于缆索的不同部分处於离地面不同的距离,它们的“自转周期”也不同,如果用普通材料制造,缆索将会被撕得四分五裂。要把“太空升降机”从梦想变成现实,必须发展出一些强度比精钢甚至碳纤维还要大千百倍的特殊材料。

这种材料在小说里第一次出场,是在一个展示会上。研制者用它制成细线,栓住一只金属球。由于线只有几微米粗,肉眼看不到,观众只看到金属球“浮”在空中。可如果谁的手不慎划过金属球的上方就会被割断。因为这根细线比最锋利的刀刃都薄。

无巧不成书,就在同一年,另一位科幻作家谢菲尔德(CharlesSheffield)也发表了《天网》,讲述同一题材的故事。这可算得上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第三节:星体飞船

除了全部由人造材料制造的飞船和太空城外,宇宙中的星体本身也可以作为制造飞船的材料。埃里斯在《不灭的凤凰》里,描写了人类建造的星体巨船。未来某时,人类中的独裁者为了转移社会矛盾,声称要把人送到相邻的恒星,进行伟大的太空探险。但由于技术限制,当时无法获得很高的宇航速度,只好建立一个微型世界,让宇航员在里面一代代繁衍下去。

按照计划,一颗长达几十公里的小行星被当成飞船外壳,它的内部被掏空,构造出一个拥有自然风光的世界。整个建造过程就花了七十年时间!太空船出发后,更要经过几百代人才能到达目的地。但经过许多代人以后,宇航员的后代就退化了。他们生活在狭小的飞船内部,过着农业文明的生活,把周围的机械设备当成神迹。

台湾科幻作家黄海于198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地球逃亡》的科幻小说,描写地球受到天文灾难威胁,人类被迫研究巨型核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

2001年,大陆科幻作家刘慈欣也发表了《流浪地球》,构思相当接近: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将在几百年里突然衰弱下去,经过“氦闪”变成红巨星。在氦闪时,它会膨胀到地球轨道之外,将地球完全气化。由于人类本身尚未获得亚光速飞船技术,并且离太阳系最近的几个恒星系里也没有行星可以移居。所以,联合政府决定将地球本身改造成宇宙飞船,载着整个人类逃亡。

整个过程要经过两千五百年,一百代人!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计划。人类在大地表面建筑起“地球发动机”,建成后的每个地球发动机高达一万一千多米,超过世界上所有山峰。单个发动机运行时,可以向地球提供150亿吨推动力!全世界共有一万多台这样的发动机。它们在使用时,向天空喷射着巨大的离子流,使得周围的空气保持在八十度高温,落下的雨水可以烫坏皮肤。

由于地球质量过于庞大,即使这样的巨物,也只不过是给地球进行轨道姿态调节而已,并不能直接推动它随意前进。小说中的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也宏伟无比,单是一个操纵台就能容纳五千人。

为了使地球在前行中不遇阻碍,人类还给月球建造了同样的发动机,把它推离轨道!而地球进入小行星带时,人类使用了反物质炸弹,摧毁拦路的小行星。最后,地球终于脱离太阳引力逃逸而去。由于得不到太阳光,地球表面的空气都凝为浅绿色的固体。

B. 求一部科幻小说名字 大致剧情如下

这是一部电影,变蝇人。
布朗多·赛斯(杰夫·高布伦饰)是一个科学家。他自己发明了一个时空传送装置。在一次派对上,他认识了女记者维尼卡(吉娜·戴维斯饰)。布朗多·赛斯把她带到了自己的住处并让她拿丝袜做了实验。结果出乎维尼卡的意料,丝袜从一个传送室传到了另一个。维尼卡看后急于将布朗多·赛斯的成果公布于众。但是布朗多·赛斯有更好的主意,他想让自己能够传送生命体的时候,再让维尼卡对外发表。维尼卡同意了,并且答应记录布朗多·赛斯的整个实验过程。 二人渐渐地日久生情,而布朗多·赛斯的实验也大功告成。他们用一只狒狒做了传送实验,结果很成功。布朗多·赛斯随后又用自己做了实验,但是此后布朗多·赛斯发现自己似乎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变得很强壮,而且精力和性欲旺盛。更可怕的是,布朗多·赛斯的后背长出了许多尖尖的硬毛。维尼卡偷偷地拿这些硬毛做了化验,结果表明硬毛是一种昆虫的,这使得维尼卡非常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布朗多·赛斯也觉得不对劲了。他用电脑分析了一下,原来在那次实验的时候,一只苍蝇飞进了传送室,布朗多·赛斯和苍蝇进行了基因融合,结果他和苍蝇融为一体。 糟糕的是,此时维尼卡已经怀了布朗多·赛斯的孩子。她很害怕生出的孩子是个异型,所以决定做掉孩子。但是,布朗多·赛斯却将维尼卡带走,并要求将其与自己合为一体。维尼卡奋力反抗,最后,人性复苏的赛斯选择了自我毁灭,用足肢抓起枪管按在自己的头上,求她开枪,最终维尼卡悲痛地结束赛斯的生命。

C. nature hazard 这个杂志怎么样

这是《Nature杂志科幻小说》是一本不错“ISIS文库·科幻研究系列”之一。

D. 科幻片中的"物体传送"现实中能否实现

会有的,连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也会实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么:“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实现不了的”。像现在的国际物理界,科学家都在普遍关注于量子科技的研究,你这想法不能说是不现实。

E. 求一部科幻小说可以在不同的星球穿梭交易 建造飞船

《希灵帝国》

F. 《自然》杂志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

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就是真谛,它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图为电影《星际穿越》剧照

韩松

听说全世界有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英国的《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是一件让人很难想象的事。

但偏偏就是这样。摆在眼前的这部《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2007年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说。目前该系列选集已经出版了两部,我手上的是第一部,据说以后还将继续出下去。

“好玩”,或许才是科学发现的真正动力,是将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

《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是由《自然》杂志的工作人员亨利吉编辑出版的。科幻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了,翻译加原创,中国现在每年出版一百多种科幻书。但这部书在我看来,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它简直就是一部奇书。译者江晓原和穆蕴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工作。

英国《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或者说大部分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

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可以不直接与实际发生关系,何况还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

在导读中,我看到了《自然》收纳科幻小说的两个理由。一是与英国科幻大师、有“科幻界的莎士比亚”之称的赫吉威尔斯有关。威尔斯与《自然》有很深的个人渊源,是杂志的长约作者,该杂志发表了总共66篇与威尔斯相关的文章,有26篇是威尔斯本人署名发表的,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通灵术等。另外《自然》还发表了许多对威尔斯包括科幻小说在内的著作进行评论的文章。因此,发表科幻小说,应视为向这位大师致敬吧。有意思的是,威尔斯常常是对科学作出批判的。

二是出于一种看起来很简单、很不可思议的原因。在亨利吉以科幻方式写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的历史。原来,它是由一个名叫麦克米伦的家族赞助的。《自然》的成功,与它从成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的宽松愉快氛围有关。吉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

因此,杂志在1999年11月4日(杂志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读者的热烈反应让编辑始料不及。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有一些作品被收入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众多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过一个11岁小女孩的作品,其父是一位科学家。

亨利吉在这篇前言中,多次提到“好玩”、“有趣”、“充满乐趣”、“超脱的娱乐精神”等词语。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同样也是很沉重的。

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有的神奇。脑洞大开,根本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

我想,会不会,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现的动力?这种动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心。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就是真谛,它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

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

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展现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

我觉得,江晓原他们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当然了,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自然》上的这些科幻写得比较平庸。是的,按照一般主流文学标准,也许有的甚至称不上小说。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作品,绝不是平淡无奇,相反,它们极有意思,也极有意义,至少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江晓原他们讲到,这些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国际上科幻创作的反思科学的主流倾向,另外,它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究竟是什么样的杂志。而我则觉得,这个集子收录的作品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们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

这里面,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在构造科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作品大都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把这种想象建构在科学性上。能发表在《自然》上的,自然也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这部书的分章,也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这是科幻最为激动人心的。

另外,我觉得,从形式感上观察,这些作品是介于人的创作与机器人创作之间的新型文学。科幻小说是人类历史上“自古”没有的,至今仅仅约200年历史,还在发展中。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的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

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

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

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电子人,他和原来的版本,谁是正宗的?谁才是那个他?谁才是真实、完全的某人?法律裁决电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蜕去的皮一样,不再能视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终极审判》)

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

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

……

从这些小说中,读者会看到一种大胆的杂糅。它们把不同的领域连接一起,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文学混合在一起,从中产生“创新”和“趣味”,很多想法是当前我们很多科幻小说中没有的。

除了思想点子,作品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写法,或者风格,就好像是未来人写的,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21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

这是真正的科幻。

G. 求一本国外科幻小说的书名,只有梗概,熟悉这方面的人请赐教

Science Fiction Book Club的编辑宣布了他们选择的“过去五十年间最优秀的科幻奇幻小说,1953-2002”名单。

《魔戒之主》(The Lord of the Rings),J.R.R.·托尔金(J.R.R. Tolkien)
《基地》三部曲(The Foundation Trilogy),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沙丘》(Dune),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
《异乡异客》(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罗伯特·A.·海因莱茵(Robert A. Heinlein)
《地海法师》(A Wizard of Earthsea),厄休拉·K.·勒吉恩(Ursula K. Le Guin)
《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机器人梦见电子羊?》(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
《阿瓦隆的迷雾》(The Mists of Avalon),马里恩·齐默·布拉德利(Marion Zimmer Bradley)
《华氏451度》(Fahrenheit 451),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
《新日之书》(The Book of the New Sun),吉恩·沃尔夫(Gene Wolfe)
《雷伯维兹圣歌》(A Canticle for Leibowitz),沃尔特·M.·米勒(Walter M. Miller,Jr.)
《钢窟》(The Caves of Steel),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原子孩子》(Children of the Atom),威尔莫·施拉斯(Wilmar Shiras)
《飞行都市》(Cities in Flight),詹姆斯·布莱什(James Blish)
《魔法色彩》(The Colour of Magic),特里·普莱切特(Terry Pratchett)
《危险幻像》(Dangerous Visions),哈兰·埃里森(Harlan Ellison)编辑
《死鸟传说》(Deathbird Stories),哈兰·埃里森(Harlan Ellison)
《被毁灭的人》(The Demolished Man),阿尔弗雷德·贝斯特(Alfred Bester)
《代尔格林》(Dhalgren),赛缪尔·R.·德兰尼(Samuel R. Delany)
《龙飞》(Dragonflight),安妮·麦卡芙瑞(Anne McCaffrey)
《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异教徒汤玛斯·寇文能历代记》(The First Chronicles of Thomas Covenant the Unbeliever),史蒂芬·R.·唐纳森(Stephen R. Donaldson)
《无尽的战争》(The Forever War),乔·哈德曼(Joe Haldeman)
《门》(Gateway),弗雷德里克·波尔(Frederik Pohl)
《哈里·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J.K.·罗琳(J.K. Rowling)
《银河旅行者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s)
《我是传说》(I Am Legend),理查德·马西森(Richard Matheson)
《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安妮·莱丝(Anne Rice)
《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厄休拉·K.·勒吉恩(Ursula K. Le Guin)
《小与大》(Little,Big),约翰·科罗里(John Crowley)
《光明之主》(Lord of Light),罗杰·泽拉兹尼(Roger Zelazny)
《高塔中的男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
《重力使命》(Mission of Gravity),哈尔·克莱门特(Hal Clement)
《超级人》(More Than Human),斯多尔·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
《人的再现》(The Rediscovery of Man),考德维那·史密斯(Cordwainer Smith)
《海滩上》(On the Beach),内尔·舒特(Nevil Shute)
《与拉玛相会》(Rendezvous with Rama),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环型世界》(Ringworld),拉里·尼文(Larry Niven)
《野蛮月球》(Rogue Moon),奥基斯·巴崔斯(Algis Budrys)
《斯尔玛莱利昂》The Silmarillion,J.R.R.·托尔金(J.R.R. Tolkien)
《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5),库尔特·冯尼格(Kurt Vonnegut)
《雪崩》(Snow Crash),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
《航向桑给巴尔》(Stand on Zanzibar),约翰·布拉诺(John Brunner)
《群星,我的归宿》(The Stars My Destination),阿尔弗雷德·贝斯特(Alfred Bester)
《星际船伞兵》(Starship Troopers),罗伯特·A.·海因莱茵(Robert A. Heinlen)
《暴风雪使者》(Stormbringer),迈克尔·摩考克(Michael Moorcock)
《莎拉娜之剑》(The Sword of Shannara),特里·布鲁克斯(Terry Brooks)
《时间轴》(Timescape),格里高里·本福德(Gregory Benford)
《走向你们散落的身体》(To Your Scattered Bodies Go),弗利普·何塞·法默(Philip Jose Farmer)

H. 想不起科幻世界刊登的一篇文章的名字了,关于传送和无尽的时间

是2006年11月的译文版,斯蒂芬.金的短篇小说《思动》

I. 关于写科幻小说,怎样把能源在太空中远距离传送如用中微子。(科幻,不一定是真的)

科幻的方法多了
1.用大量中微子传输,优点是损耗小
2.用引力波发射(也叫重力波或曲率波),优点是输送功率大,不过损耗也不小
3.直接开虫洞!在时空上打洞,缩短距离

其实不一定要传送,直接从真空涨落中提取能量也不错

J. 求科幻小说名。几个人被传送到一个陌生地方,成了某恐怖片或游戏中的人物,必须靠自己才能活下去。

小说我不知道,要是电影就看下面

《新铁血战士》
一道极强的亮光,将分处五大洲的8个人带到了一片未知所在。他们身背降落伞从高空坠落,继而落入一望无边的雨林。这群人中有阿尔法特种部队、以色列国防军、墨西哥黑帮成员、FBI通缉的要犯、日本黑帮稻川会头目以及一名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医生(电影的最终可以得知其是一个变态杀人狂)。这些人都是从地球上各个角落挑选出来的冷血杀手,他们不是为钱而战的雇佣兵就是恶贯满盈的罪犯。总之,是地球上最凶恶的人。他们彼此互不相识,也不知道为何被带到了这片陌生丛林。在罗伊斯(阿德连·布隆迪 Adrien Brody 饰)的带领下,众人开始朝制高点进发,来到了一片平原上,抬头往上望,看到的却是四五颗巨大而美丽的星球,众人惊愕的同时才发现他们竟然置身在一颗外星球中。与此同时,凶猛邪恶的猛兽接连向他们袭来,罗伊斯意识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外星生物选出的猎物,而这片雨林正是外星人的狩猎场。 在死里逃生的一次又一次厮杀中,他们遇到了前美国士兵诺兰德(劳伦斯·菲什伯恩 饰演)。诺兰德几年前就被带到这个星球,成为铁血战士的捕杀对象,不过,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他成功的生存下来,并一直躲藏在一个洞穴中。诺兰德告诉罗伊斯等人,铁血战士从很多年前就把人类丢到这个星球,当作一场捕猎游戏,直到每个人都死掉游戏才算结束…….

热点内容
2016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20 21:33:41 浏览:561
带一点黄的武侠小说 发布:2025-01-20 20:58:03 浏览:58
每日必看免费小说 发布:2025-01-20 20:57:14 浏览:635
武林开头的武侠小说 发布:2025-01-20 20:54:36 浏览:996
穿越军事小说排行榜完结人气最旺 发布:2025-01-20 20:22:51 浏览:434
张起灵吴邪bl向完结小说 发布:2025-01-20 19:58:50 浏览:212
关于校园霸凌的小说题目 发布:2025-01-20 19:03:33 浏览:833
男主在日本校园小说下载 发布:2025-01-20 18:36:18 浏览:800
重生古代架空yy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20 18:11:44 浏览:8
小说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发布:2025-01-20 17:54:49 浏览: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