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产生的标志
❶ 雨果·根斯巴克的代表
雨果.根斯巴克和约翰.坎贝尔
——科幻黄金时代的开拓者
雨果.根斯巴克于1926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科幻小说杂志——《惊异故事》。在这本杂志的第一期上,根斯巴克将这个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但始终缺乏自觉意识的文学品种定名为“Scientfiction”。后来,这个名称演化为“Science fiction”,成为固定的名称。其缩写形式“SF”成了全世界科幻爱好者彼此认同的标志。这是世界科幻史上的伟大时刻,它标志着科幻文艺从此当门立户,独立发展。
作为工程师出身的作者,根斯巴克十分强调科幻小说在宣传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反过来也强调科幻小说本身的知识含量。他在编辑部里贴上一些标语:“本刊欢迎那些有科学根据的小说”、“科幻小说就是要把科学变成神话”。这些观点也是中国科幻文学诞生初期的主流观点,而那时的中国科幻作者并没有受到雨果的影响。这种“所见略同”再次说明世界各国科幻艺术史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阶段。
由于经营不善,《惊异故事》于1929年就停刊了。后来他又创办了几个类似的刊物。效果均不理想。从此在科幻文艺界影响日微。尽管如此,由于雨果.根斯巴克的杰出贡献,他的名字还是被为作世界科幻大奖的名称。
1930年,美国克莱顿出版社创办了《超级科学惊奇故事》杂志,1933年将它卖给了史密斯出版社,改名为《惊奇故事》。并吸收约翰.坎贝尔为主编。约翰.坎贝尔成为编辑后,把自己在创作中积累的指导思想推广开来,介绍给作者,并作为选稿要求。这些指导思想有“写真正的科学”、“用现实手法描写超现实的题材”、“用过去式描写将来的事物”、“对科技和进步保持乐观态度”等等。在这些原则中,“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描写超现实情节”这一条最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科幻文学独立自在的根本。正是这个原则,使现代的科幻小说既不同于它早期粗糙简陋的样式,也不同于二十世纪充斥西方文坛的现代派文学。坎贝尔对科学知识的强调大大提高了科幻小说的内涵,甚至达到了乱真的地步。 正是在约翰.坎贝尔的带领下,科幻文学开始了第一次有意识的文学运动。这一运动的年代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由坎贝尔领导的这次有意识的科幻文学运动,被世界科幻界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当然,确切地说,应该是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只不过后来随着美国科幻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扩大,这个运动中建立的创作模式成为了某种文学标准。它的经典成为世界科幻的经典。黄金时代的上限是1938年,这一年坎贝尔出任《惊奇故事》的主编。下限是1950年,这时,大批风格不同的新科幻杂志出现在市场上。
❷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怎样诞生的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1818年,年仅二十岁的英国女子玛丽·雪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标志着这个影响日重而又饱受误解的文学品种正式诞生。把科幻文学的诞生追溯到这部作品,是英国科幻作家奥尔迪斯于1973年,在自己的科幻史著作《万亿年的狂欢》中最先提出的观点。这一见解后来受到了国际科幻文艺界的公认,也包括中国科幻文艺界在内.
简介:
1816 年,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把他那端庄聪明的妻子玛丽·雪莱带到了瑞士散心,因为他们刚刚失去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这时,另一位著名诗人拜伦也来到了日内瓦。雪莱很快就与拜伦交上了朋友。雪莱和拜伦都才气横溢,他们常常海阔天空,谈论最多的是英国当时的工业革命将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甚至还谈到了科学造人的可能。玛丽听得津津有味。但晚上她常常做梦,梦见死去的儿子。有一次,她梦见她那宝贝儿子复活了,她是多么高兴啊!玛丽一下子从梦中惊醒,由思念儿子的梦,联想到两位诗人对科学造人的探索,她顿时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她经过构思写下了长篇小说《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用科学创造的怪人,作品问世后,立刻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
❸ 中国科幻之父是谁
中国科幻之父
我国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1929-2003),是我国最重要和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开始创作发表科幻小说,成为当时著名的科幻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第二次科幻浪潮中他重返科幻文坛,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并创作了中国科幻史上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郑文光于1998年获得中国科幻终身成就奖。
郑文光,1929年生于越南。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1983年因患脑血栓停止创作。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
郑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华侨,解放初回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象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这样的经历使郑文光具有超过一般自然科学家,甚至超过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
郑文光走上科幻小说创作之路,是必然也是偶然。1954年,他作为专职科普工作者,发现少年对枯燥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因此,他突发奇想,要把谜一样的天文学和诗一般的文学结合在一起。当时,国外新型的科幻小说还没有译进中国,甚至连科幻小说是什么,大家也不清楚。于是,就有了郑文光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篇科幻小说。1954年,郑文光在 《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成为中国科幻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从地球到火星》是一个短篇。讲的是三个中国少年渴望宇航探险,偷开出一只飞船前往火星的故事。虽然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但却是新中国第一篇人物、情节俱全的科幻小说。郑文光也没想到,这篇作品在《中国少年报》刊出之后,竟引发了北京地区火星观测热潮,人们在建国门的古观象台上排起长龙看火星。郑文光被深深感动了,也被激励着。从此,创作科幻小说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欲罢不能。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郑文光又发表了几个短篇,以1957年发表的《火星建设者》为最成熟。该文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是中国第一篇获国际大奖的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采用了当时科幻文学作品中少有的悲剧写法,讲的是在共产主义大同世界里,人类开始在火星上建设基地,虽经多般艰苦奋斗,仍然由于当地细菌的侵染而功亏一匮。
但郑文光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50年代,不少人认为写什么科幻小说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还有的指责郑文光没有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立场,是搞“唯心主义”。郑文光的创作进入了艰难时期。直到今天,郑文光还心有余悸的认为,当时的不被理解是他创作中最感苦恼的事。
郑文光的艰难完全是一个拓荒者的艰难,但他坚持了下来,他坚信他的作品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不但坚持创作,他还开始了对科幻小说理论上的探讨。这其中,他经历了一个非常痛苦和复杂的漫长过程,他曾试图在作品中尽量多地“放入”科学知识,但最后,他越来越明确认识到,科幻小说也是小说,遵从小说(也即文学创作)的一切规律,它姓“文”不姓“科”,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中的科学内容。所以,郑文光对科幻小说总的看法是“洋为中用、幻为实用”;科幻是“舶来品”,有个民族化的问题;科幻又应该用科学的幻想(而不是神话)结合现实,反映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郑文光于1958年在《读书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谈谈科幻小说》的文章。该文几乎谈到了科幻文学的所有基本理论问题,如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科幻小说对古代神话的继承关系、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如何与真实的科学相区别,等等。自此以后四十多年,在这些基本理论问题上,中国科幻界竟再无大的突破,而只是一直就这些问题与不了解科幻艺术的外界舆论反复争辨。其理论探索的停滞颇为可叹。
一九七六年春,在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的年月里,叶永烈发表了十年动乱后期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标志着中国科幻在大陆掀起第二次高潮。这次科幻高潮实际上就是上一次高潮的延续。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的郑文光在这次高潮中又创下了一个新纪录:1979年出版了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该作品延续了《从地球到火星》的“事故加冒险”的故事框架。但场面更为宏大,人物更多,刻划上也更出色。当然,作品里的宇航距离也更远。
郑文光是我国著名的科幻作家,他自从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以来,总共发表有100万字的科幻作品。 大家都知道,描写复活恐龙的《侏罗纪公园》是1993年美国最受欢迎的科幻影片,可郑文光先生不但也曾写有科幻短篇《侏罗纪》,而且早在1980年就写过一篇复活古生物的科幻小说——《史前世界》。史前世界:地球形成以前宇宙是怎么一个世界呢?人类还没出现的地球又是怎么样的呢?郑之光在这篇科幻中充分的想像,大胆的创新,把我们带入那浩如烟海的宇宙。其中,作者充分利用一些众所周知的典型,使得小说具有特色。
《海豚之神》是郑之光科幻小说的又一代表作。小说描绘了一场人兽奇像的景面。主人公兽石和胡云霸同海豚“阿聪”交上了朋友,借助阿聪,他们得以看到海 底世界的生活,他们更深深为海豚之神的精神所感动。看来动物的感情不比人少。
《海姑娘洛丽(科幻小说)》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丛书中的《海姑娘洛丽》,是一种科幻小说,主要构思了太平洋人、海姑娘洛丽、地球的镜像、孔雀蓝色的蝴蝶等故事。 本书体裁新颖独特,故事情节生动曲折,构思巧妙,带你进入一个未知的境地。
《海龟传奇》本书是《中国儿童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三个故事组成。根据儿童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侧重本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全书力求情节连贯、流畅,生动有趣,寓教于乐。书中并配有精美的插图,标注拼音,让孩子在阅读时产生兴趣。
郑文光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协会会员等职务。
❹ 什么叫"幻想类小说"
幻想小说:用幻想(超现实)的手法表现未实现的事物的小说。
幻想小说分为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魔幻小说(Magic novels)、奇幻小说(Fantasy fiction)三大类。
科幻小说是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1818年出版的《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作者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
魔幻小说的幻想则建立在魔法之上。魔幻小说借助于魔杖、魔戒、魔咒,变幻无穷,魔力无边。英国女作家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第三类幻想小说名称最多,定义最含糊,常见的名称有三个:大幻想小说、玄幻小说、奇幻小说,通常都称为“奇幻小说”。
“大幻想小说”一词来自日本,以日本女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为代表。在安房直子的笔下,“那是一个奇幻的国度,一个精灵出没的世界,那里有狐狸的窗户,那里的树枝上全都落满了白色的鹦鹉,那里听得见女孩的灵魂在嘤嘤哭泣……”有人称安房直子的“大幻想小说”是“当代聊斋”。
“玄幻小说”一词,出自中国香港。最早的玄幻小说,是1988年香港“聚贤馆”出版的黄易的《月魔》,“一个集玄学、科学和文学于一身的崭新品种宣告诞生了,这个小说品种我们称之为‘玄幻’小说。”
奇幻小说不像玄幻小说只限于中国,奇幻小说在外国也有,而且常常与魔幻小说混为一谈,甚至把《哈利·波特》也归入奇幻小说。人们追溯奇幻小说的历史到19世纪初以至更早的希腊神话。外国奇幻小说的代表作当推英国作家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台湾翻译家朱学恒在把《魔戒》译成中文时,首创“奇幻小说”一词。
奇幻小说迄今无严格的定义。台湾徐庆雯为“缪思奇幻馆”所写的开馆宣言中,这么述及:“我们需要想像力,不是教唆逃避现实,陷溺虚无,却是要鼓励转换视野,伸展心智,而奇幻故事独特的神秘本质,无限的幻想空间,正是想像力的源泉。”奇幻小说的特点在于“奇”,以神奇、奇异、奇怪、奇特的幻想,贯穿于小说之中。
❺ 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是谁
特勒·凡尔纳 2
❻ 中国科幻文学的科幻文学进程
科幻小说作为西欧“工业革命”后才有的文化现象,和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历史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为中国科幻敲响第一声锣鼓的是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本世纪初叶,他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从那时算起中国科幻可以说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
五四时期宣扬“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文化思潮,客观上为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普及作出了贡献。新文化运动为科幻在中国的萌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著名的文学名匠都曾翻译或写作科幻小说。
1903年,在日本弘文书院留学的青年鲁迅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体例翻译成中文。鲁迅将这两部小说改编成章回本,并配了诗词,使其完全中国化。鲁迅翻译了很多威尔斯和凡尔纳的经典小说,并在他的杂文中提倡发展科幻小说。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老舍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幻文学仍然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更接近科普小说,大多是向低年龄段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和预构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未来。在主题上比较接近于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风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大陆的科幻文学的发展陷入停滞。
中文科幻杂志《科幻世界》2004年8月号封面文革后,叶永烈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郑文光在大陆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于科幻创作。70年代他重新投入创作,发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成员。代表作有《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中国其他重要的科幻作家还有:刘兴诗、王晓达等人。
倪匡,出生于中国大陆的香港作家,自70年代起创作大量科幻小说,多以卫斯理和原振侠为主人公,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系列作品。他本人也以勤于笔耕著称,曾自称“中国写汉字最多的人”。代表作有《蓝血人》等。倪匡作品深受中文读者欢迎,被翻拍成多部香港电影及电视剧集。
1983~1984年间,中国科幻文学被贴上“精神污染”的标签,受到严厉惩处的事件,这次“抵制精神污染”的“政治运动”几乎使整个中国科幻事业夭折。运动产生的经济和文化后果则无法估量。再如,主流科幻作家中,郑文光因此一病不起,叶永烈、童恩正、刘兴诗、肖建亨等受到不实污蔑和指控。
1978年在大陆创办的《科学文艺》杂志成为科幻文学最主要的期刊,编辑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该杂志后改名为《科幻世界》(SFW),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长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推动下,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星河、刘慈欣、王晋康、唐风、姚海军、钱丽芳、罗隆翔、何夕等人。杂志在引介国外优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学知识方面多年来做出了大量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于2000年在北京、1991年、2007年两次在成都承办了世界科幻年会。
❼ 59.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是谁
B 特勒·凡尔纳 5
❽ 科幻小说的起源
事物的起源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说起科幻小说的起源,它大约是出现在中世纪晚期,几乎与科学革命同时进行,是对科学革命所产生的文化碰撞的一种呼应。
因此,谈起科幻小说的起源,就不得不提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大概是发生在16世纪和17世纪之间。在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首次发表了论文‘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 在这篇论文,他首次提出了太阳体系的日心说理论(heliocentric theory of the solar system)。在仔细观测了天体的运动轨迹之后,哥白尼大胆提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星球都是围着太阳转。
但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地球才是宇宙中心的理论,所有其他的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进行圆形轨道运动的,即地心说的理论。毕竟,在当时宗教当道的环境之下,地心说的理论(geocentric theory)与当时人们的所具有的常识以及圣经中对宇宙的记载比较一致。
因此,哥白尼的日心宇宙观遭到了当时宗教领袖的强烈反对,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在与宗教信仰的斗争中,他的日心宇宙学说最终成了科学的根本理论,并且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地标式的思想理论。至此之后,宇宙唯物主义观慢慢地渗透到了大众文化之中。
让哥白尼的理论变得更加可信,另外两位重要人物功不可没:开普勒和伽利略。
开普勒是德国天文学家,他在1609年作出结论认为,其他星球都是绕着太阳进行椭圆式的轨道运动,而不是由哥白尼模型中提及的绕太阳进行圆形运动。然而,伽利略对于日心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学,他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宇宙观测,并对太阳体系开展了更为细致的陈述。
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发现,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宇宙学说,标志着新宇宙观的正式确立。开普勒的星球运动法则以及伽利略的力学在牛顿的著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继续承。牛顿的宇宙地心引力法则,用数学方程对天体和地球的力学关系进行了相对完善的描述。
不得不承认的是,巨变不仅仅体现在天文学和机械学方面,同样的成就也可在更多的领域中见到,包括光学、生物学、医学、医药以及其他科学领域,这些挑战了古代权威的整个体系,把长期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宗教式宇宙存在观,即宇宙魔法观,转变成一种数学的、非魔法式的科学观。
至此,对一个从根本上并不是为人类创造的宇宙以及人类在其中的边缘地位的发现,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突,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科幻小说给了人们疏解自我心理的创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