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写两个世界
⑴ 最短的科幻小说续写(作文)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时,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走向大门,问外面的东西:“你是谁?”“哈喽!你好!我……我……我是时光老人,我可以进来吗?”“不,你不是,你是谁?”那个人又问一遍。“我真是时光老人,你知道为什么,你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吗?”地球上最后一个人打开了门,并请时光老人坐下,他们俩聊开了:“为什么?”地球上最后一个人问。
“你知道为什么你明明是一个性别的人,而你却不知道你是男还是女?”时光老人接着问道。
“为什么?”
“你知道为什么你明明自己很难过,但自己却独自坐在房间里,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呢?”时光老人问。
“为什么呢?”地球上最后一个人问。
此时,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已经扶着时光老人,并给他背上靠了一个靠垫。时光老人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你明明有亲人,而现在却不知道亲人了?”
“为什么?”
“你知道为什么你是一个国家的人,而现在你却不知道你属于哪个国家的人了呢?”
“为什么?”
“你知道……”这次,没等时光老人说完,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就说道:“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快解释,少跟本姑娘磨嘴皮子,我的耐性是有限的!”
“亲爱的,你是多么的棒啊!你已经解释了俩个问题了!”时光老人笑道。
“那两个啊?”地球上最后一个人问道。
“1.从你的没耐心和你说的‘少跟本姑娘磨嘴皮子!’证明你是中国人。2.从‘本姑娘’中,能证明,你是女的。”时光老人解释道。
“没错,你说对了,我想起来了,我是女的,我是中国人!可就算你知道了,你也不要自作聪明嘛!”
“我告诉你,最初的中国,是帝国主义欺凌的焦点,那时,八国联军:日、俄、美、德、法、意、英、奥都在中国的土地上:杀人放火、把中华不计其数的珍贵历史文物、个朝代的名人书画、金银祭祀礼品、珍宝古董通通宝物,能拿的拿,不能拿的都被炮车碾碎。这样野蛮的掠夺,整整进行了一个星期!为了掩盖他们的强盗行径1860年10月18日,丧心病狂的侵略者3500人在中国的北京圆明园中放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北京的圆明园就是这样烧成一片废墟。你应该知道,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耻辱,清政府的无能,国家的弱小,这样就要被侵略者欺负!而现在,中国人并不知道,抗敌期间,一个苹果,人们都让来让去的,而现在,中国人都不稀罕一个苹果,只认钱。嘴上说的好:‘我爱党,我爱党!’可不管从他们的行为、语言,都表现出对党的不尊重。哎!话说狠点儿,世界灭绝,人类完全就是活该!”
“是吗?中国的屈辱史我都知道!你又在自作聪明!”地球上最后一个人无奈又不在乎地说道。表面上看去,她没有一丝惭愧之情。
“什么?你知道啊!不早说,害得我白费口舌。”时光老人说。
“我平时都很珍惜时间呢!”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说。
“对!这就是你为什么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的原因。”时光老人兴奋地说。
“哦,是这样啊!我知道了。”地球上最后一个人说。
“因为,懂得珍惜生命的人,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活到现在,知道吗?”时光老人说。
“我的家人呢?我的朋友呢?他们都不见了,这个世界也完了。”世界上最后一个人摇着头沮丧地说。
“不,不,你想错了,因为你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人,你还有希望的。”
“是,我正在想这些,我又回答了你的一个问题,对吧?”世界上最后一个人不耐烦的说。
“没错,你很聪明,你此时此刻正在想你的家人,那么我就告诉你……”
“你不用说了”,世界上最后一个人打断时光老人的话,“我都知道!所有的人因为不珍惜时间,所以惹恼了上帝,你只把生存的机会留给了那些珍惜时间的人,而在这些珍惜时间的人中,你只会让一个人留在这个世界里,留在这个地球上,而这个人偏偏就是我,对吧?!而其他人……其他人,已经分别到了其他两个世界,好人也许会上天堂,而坏人则会下地狱,为什么?在一个小时之前,一切都是正常的,我正和家人在一起逛街,可突然,我眼前一黑,睁开的时候,就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我还正纳闷儿这是怎么一回事,可当我知道这件事可怕又严重的后果时,我才明白,一切都已经晚了,才感觉脑子一片空白。”世界上最后一个人伤心地说。
“对,对。你叫什么名字?你很有趣啊!”时光老人问。
“有趣?哼,我叫‘珍惜’。”世界上最后一个人回答。
“刚才你已经把第一个问题回答的很完整了,看来你已经从失去亲人痛苦之中挣扎出来了,那我的问题你也全都明白了,你终于清醒过来了。”时光老人点着头说。
“时光老人?时间……”珍惜小声喃喃道。
“你怎么了?珍惜?”时光老人问。
“如果,时光能倒流的话……嘿嘿。”珍惜用诡异的笑看着时光老人说。
“你什么意思?你不会想利用我让时光倒流,好让一切事物都改变吧?”时光老人站了起来,害怕地说。
“你还真有这个本事啊!我才没你说的那么恐怖呢,我就改一点点,求你了!”珍惜恳求道。
“不行不行!上帝只是让我按正常时间走,千万不能突然放快或倒流,再说了,你的家人去世了,跟我有什么关系?不行不行!”时光老人不情愿地摇着头说。
“那又怎么样!惩罚人类,让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对你们有什么好处?”珍惜生气的对时光老人吼道。
“别生气,别生气嘛!一点点都不行!上帝不准许的!”时光老人急了。
“没能力的老头子!还时间老人呢!”珍惜说道。
“咳咳……谁说的,我可是我是人见人爱,鬼见鬼爱,谁见谁爱宇宙无敌超级天才,无所不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感天动地,诸葛亮见我低头,鼎鼎大名,大名鼎鼎的时光老顽童!”
(想看后事如何,请等下回再写)
⑵ 好看的英文科幻小说分享
科幻小说的发展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科幻小说的主题略有不同,但主要描写的都是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好看的英文科幻小说,希望大家喜欢!
好看的英文科幻小说分享:
1《泰坦的海妖》 科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冯古内特的这部经典之作不可否认的是受道格拉斯·亚当斯的影响。英国作家格雷汉姆格林推崇他为美国当代最好的作家之一。
这本小说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讲述了来自于遥远星系的另一个智慧文明传递信息的故事。
2《网络杀神》丹尼尔·史瓦雷兹(Daniel Suarez)(台湾译本)
赛博文化的又一部经典之作。由科技惊悚小说界的新舵手丹尼尔·史瓦雷兹在2002年创作。讲述的是电脑即可如何通过网络进行连环杀人案的故事。本书是丹尼尔的处女座,但书中所提到的技术现如今不仅存在而且正被我们每个人使用者通过网络进行血腥独裁!
3《阿伏伽德罗集团:奇点濒临》威廉·黑德林(尚无译本)
如果你是一个赛博文化爱好者,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故事讲述的大致是一个年轻人收到一封看似普通的电子邮件,由这封邮件引发的故事颠覆了一个黑暗组织。
4《潘多拉之星》彼得·f·汉密尔顿 (尚无译本)
天文学家达德利探测到一颗恒星消失一千光年之外,出去找出发生了什么。彼得·f·汉密尔顿 也是当代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他的《基因疑云》为科幻迷所熟知。
5《基地》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基地》“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65年获得了雨果奖最佳历史小说系列。电影《僵尸启示录》的编剧 Brooks Peck曾称赞这本书为“恢弘史诗般的科幻小说之一“。
6《我,机器人》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阿西莫夫的又一力作,后来经改编搬上大荧幕,由威尔史密斯主演的《机器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对于爱好科幻小说的诸君来说,应当属于久远的回忆了吧。
7《沙丘》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
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之一,赫伯特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如同托尔金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一样无人可以动摇。在《沙丘》艺术中赫伯特营造了一个细致入微的想象世界。他在1965年复杂的背景下创作了一部融合政治、经济、宗教、科学、哲学、文化的旷世奇作。
8《环形世界》拉里·尼文(Larry Nivel)
200岁的路易斯带着20岁的凡人特拉还有两个外星人探索一段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环形世界“Ringworld”。尼文这本备受世人推崇的作品一举为他赢得了星云奖、雨果奖和轨迹奖三座奖杯,被公认为硬科幻的经典之作。
9《接触》卡尔•萨根(Carl Sagan)
卡尔•萨根是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家家,世界顶级硬科幻作家,创作了许多很有影响力的短中篇科幻小说,《接触》是他唯一的经典长篇科幻小说,在科幻小说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这本小说还曾在1997年被搬上大荧幕,由朱迪福斯特主演的《超时空链接》讲述女科学家寻找外太空智慧文明的故事。“如果宇宙中只有人类的话就太浪费空间了”就是卡尔•萨根的名言,也说明了他是搜寻地外生命的支持者。
10《2001太空漫游》阿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
阿瑟·克拉克,英国国籍,现当代最出色的科普、科幻双栖作家,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二十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 克拉克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预见性,联合国、NASA和互联网都从他的书中受益。他是撰文提出通信卫星概念并证实其技术可行性的第一人,被誉为“世界通信卫星之父”。1968年,库布里克将小说搬上大荧幕,甚至《星际穿越》里很多情节都参考过这部经典电影。
11《2001太空漫游》阿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
美国科幻文学界的传奇人物,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独树一帜。以其名字命名的菲利普•K.迪克奖是美国科幻界的主要奖项之一。
其盛名也是经久不衰,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包括《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全面回忆》等,一再催生票房新高。
12《安德的游戏》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奥森・斯科特・卡德是当今美国科幻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史无前例的连续两次将“雨果”和“星云”两大科幻奖尽收囊中。《安德的游戏》囊括雨果奖、星云奖,其续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包揽了这两个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2013年《安德的游戏》也被搬上大荧幕,讲述天才少年的故事。
13《银河系漫游指南》道格拉斯·亚当斯(Douglas Adam)
道格拉斯·亚当斯是以为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才作家。2005年《银河系漫游指南》由迪士尼投拍搬上大荧幕,首映周即成为当周北美票房。
14《神经漫游者》威廉•吉布森 (William Ford Gibson)
这本小说催生了《黑客帝国》,作者威廉•吉布森是当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朋克文学之父。这部《神经漫游者》是吉布森的处女座哦!本书也获得了包括雨果奖、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在内的科幻小说大奖。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得奖纪录。吉布森的另外一部小说《差分机》是“蒸汽朋克”小说的鼻祖。
15《海伯利安》丹·西蒙斯(Dan Simmons)
看过《三体》的书迷们大概都听说过《海伯利安》啦!这本书名出自于诗人约翰·济慈的同名长诗Hyperion。故事讲述了朝圣路上七位一同前往海伯利安(Hyperion)星上的光阴冢(Time tombs)的朝圣者,在路上分享彼此过去的故事。
作家杰拉尔德琼斯在《纽约时报》评论这本小说:“西蒙斯创造了一部关于一个自我毁灭的银河文明最后末日的巨著”。
16《1984》乔治·奥威尔
《1984》、《我们》和《美丽新世界》并称“反乌托邦”三部曲,100年前看乔治如何预言20年前的1984的。
17《世界大战》H·G·威尔斯(H. G. Wells)
威尔斯这部发表于1898年的科幻小说,被斯皮尔伯格搬上大荧幕。小说对外星人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直接描写,这也成了后来20世纪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一大特征。
不可错过的10本经典科幻小说分享:
1.《编码宝典》
尼尔・斯蒂芬森
这部由尼尔・斯蒂芬森创作于1999年的作品讲述了一则二战期间的密码破译人员和1997年的极客之间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故事。
“这本书不仅很长,内容也非常丰富。它有近1000页,而且是大开本。这书一定有五十万字,”游朝凯(Charles Yu,美籍华裔作家)说道。
2.《沙丘》
弗兰克・赫伯特
这部经典作品的是发生在一颗沙漠星球上的故事,还讲述了香料 Melange 所具有的力量。
很难相信人们从没真的读过这本书――但是 Pat Cadigan(Synners、Dervish is Digital 等书的作者)说她相信很多人“可能认为要不从电影里要不从 Syfy 频道的迷你剧里已经了解《沙丘》是怎么回事了。”另外,很多人大概“看过”《沙丘》,读过前传和后传,但是从来没有真的阅读过原版。“不是件容易 事,”Cadigan说,因为它既深厚又复杂。但如果你只读过这部杰作的外延或改编作品,你都不算真的了解沙丘是怎么回事。这是一次“必须通过阅读才能完 全领略的全沉浸式的体验”。
3.《万有引力之虹》
托马斯・品钦
后现代主义经典之作,故事背景设置在二战结束之际,其事件主要围绕德国V2火箭计划展开。
这一个有点奇怪。我们为这篇文章联系过许多作者,因为《万有引力之虹》是一本大家都假装读过的书――然而他们都承认他们自己也没有真正读过。
“我不相信有人真的读完过《万有引力之虹》。托马斯・品钦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等待读者们为结尾处漂亮的螺旋式设计捧腹,而现在他开始想不明白了。我自 己就读过五次开头。”Paul Cornell(漫画Saucer Country还有即将出版的小说London Falling的作者)说道。
所以像他这样厉害的类型作者都失败了的情况下,为什么你还应该读《万有引力之虹》呢?有人说起码这书的某些部分他们可以感到相当充实地读下去。 Pat Murphy(The City, Not Long After和The Wild Girls的作者)提供了一些理由:“这是一部可以与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媲美的科幻小说,曾经是普利策奖的有力竞争者,它纠缠不清而复杂万分,既出 格又晦涩又离题(transgressive and regressive and digressive)。1974年它一出版,随后就获得了国家图书奖,而又是Irwin Corey教授出面代品钦领奖。”另外将超常的性和V2火箭相结合,这也让Pat Murphy喜欢:“我爱自己对这本书的感觉,以及它于世界的精神性(psyche)中制造混乱的潜力。”也许有天她会读完――或者也许她将坚持自己对这 本书的想象。
4.《基地》
艾萨克・阿西莫夫
这部经典的主题是哈里・谢顿以及一个伟大星际帝国的衰亡。
Cornell大胆地说:“在这个混沌理论已将心理史学毁灭殆尽、而小说作品都建立在那个大观点之上的年代,《基地》变成了那种讨论的远比读过的多 的经典作品。”尽管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也许会永远保持科幻入门必读的地位。”Cadigan还是激情洋溢地提醒人们应该真正阅读一下《基地》而不是只 讨论它:人们“应该读,因为它是阿西莫夫(的作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呢,它是将数学应用到科幻中的最天才的范例。”
5.《大魔法师》
苏珊娜・克拉克
一部异质历史,讲述了早已消失的魔法回到了19世纪的英格兰的故事。
这是一部每个人都在谈,但很多人都懒得读的作品,因为它“又大又厚”,John Shirley说(他最近的作品是两本选集A Song Called Youth和Everything is Broken)。但这绝对物有所值,他接着说:“这部吸引人的、想象丰富的、伟大的奇幻作品有点像舌头和什么歪曲的东西同时贴在颊上的感觉。这也是奇幻界 里出产过的最好的散文作品。然而其实它本身并不很在意奇幻这个标签,除了某种程度上是绝对富有深意的。而且还全然明白存在的荒诞性。也许有点像James Branch Cabell。”
6.《1984》
乔治・奥威尔
给了我们“新话”和“老大哥”的反乌托邦经典。
“我觉得很多人都假装他们已经读过了奥威尔的《1984》然而实际上没有。它是如此风行于世的一个文化符号,以至于一旦有人提及它大家总会假定自己 知道别人在说什么,”Christopher Moore(Lamb、Fluke和The Stupidest Angel的作者)说道。
他又接着说:在这样一种我们对信息自由和隐私做出种种假定的文化之中,我认为,《1984》的重要性比起以往更加突出。它很好读,而且在它直接而确 切的文本中能感到一种真实的人性。自从它出版以来,很多反乌托邦题材的书和电影都以它为灵感来源,所以我觉得你阅读它的时候一定会觉得似曾相似。”
7.《最后和最先的人》 《造星者》
奥拉夫・斯塔普雷顿
1930年代创作的两本预言性的作品,探索了深远的星空和遥远的未来。
Rudy Rucker(最近的作品是Jim and theFlims以及一本自传Nested Scrolls)评价说,这是两部谈论的远比读的要多的奠基性的科幻经典。情况就是,每人的书架角落里都有一本翻烂的斯塔普雷顿平装书,他们可能钻研过但 却没有一本一本读过。“由专业哲学家写就的奇妙的、预言性的科幻作品,萌发了后来作品的所有想法的种子都包含在这两本书里了,”Rucker说。
8.《漫长的明天》
雷・布拉凯特
这部1955年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一场核战争之后,其作者是《帝国反击战》的编剧之一。
“我不明白为什么没人把它列入伟大美国科幻小说之列――大概是因为那些说自己读过这书的人都根本没有读过,”Nicola Griffith(Ammonite和Stay and Always的作者)说。“开篇的三分之一读起来好像美国神话版的《英王钦定本圣经》:坚定、韵律优美、不容妥协。”
Griffith又说:这本是一部“教育小说”(Bilngsroman),却因为布拉凯特的巨大野心,她选择了核毁灭的废墟地球作为故事背 景。她的目标是不会低于以人物为中心的最好的严肃科幻小说。在1950年代,这本书一定把它的读者们像袜子一样从里朝外翻了个个。假如我发现年轻的卡尔・ 萨根受了这本书的关键影响,我不会感到惊讶,因为萨根主义的种子:进行太空开发的国家将特别罕见,因为在逃脱本行星重力之前他们就会朝向毁灭发展――不够 完美;布拉凯特是她所处时代的造物,继承了核威慑时代所有文化上的问题――然而也是此类型里一步惊人的跨越。
9.《达尔格伦》
塞缪尔・德拉尼
这部不能绕过的小说讲述了一座隔绝而奇怪的美国城市Bellona的故事。
“这是我们的《芬尼根的守灵》。我也没有读过,”Nick Mamatas用想象中的科幻迷的口吻说道。(Mamatas最近的作品是The Damned Highway: Fear and Loathing in Arkham)
“《达尔格伦》保持着纪念性的成就,”Jeff VanderMeer(Finch的作者,The Weird的编辑之一)说道。像《万有引力之虹》一样,这部小书需要读者做大量的功课,“而阅读的时候我们好像不会在意做功课,”VanderMeer 说。《达尔格伦》“显示了巨大野心、情感、智慧以及技术能力的组合,”而且它站在了最高峰,远远超过“这个领域内的传统认知”。
10.《无尽的玩笑》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一本相当长的、写满脚注的书,讲述了Incadenza一家的故事,还有一部有着致命吸引力的电影,还有网球。
Mamatas提议将这本书列入这个单子,因为人们总是谈论它,把它放在书架上,用它巨大的书脊告诉别人他们有多聪明。但很多人大概看了看那些脚注 然后就放弃了。真的是很丢人――《无尽的玩笑》是一本才华横溢而内容丰富的书,而且也非常好玩。它的脚注都非常好玩,而且对故事的阐述是不可或缺的。另 外,《无尽的玩笑》读起来很像一本厉害的侦探小说,因为在书的一开始你就会目睹Hal Incandenza的悲惨命运,而不得不在之后的阅读中弄明白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看过"好看的英文科幻小说分享"的人还关注了:
1. “科幻小说”英语怎么说
2. 让人脑洞大开的书籍分享
3. 有关爱情的短篇故事
⑶ 科幻小说的剧情
有一群人,活在我们身边,但我们不知,因为他们生活在这个空间的空洞中,有一天,你发现了他们,找的了你的所爱,但他们也看不见你,你有一本在地下室发现的笔记本,
,两个世界都可以看见,你便用它和那人交谈,方知她的世界充满了神奇,而且你可以在月光下来到她的世界,一个以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世界,但你也发现,这世界正面临着来自你的世界的科学家的破坏......
⑷ 熟悉的陌生人
或许跟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外星人并不是一个 历史 悠久的概念。在古代世界,地球上的不同地域产生了许多古老的文明。而这些文明却都有着极其类似的宇宙观。简而言之,就是“三界说”:天空和群星是众神的居所,大地之上是人世凡间,而地下则是幽冥鬼府。在这种宇宙观的指引下,即便真有天外来客,也是神明,而非外星之“人”。
直到近现代科学、尤其是天文学创立之后,人类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居住的这个星球不过是围着太阳旋转的一个普通行星而已。16世纪,意大利人布鲁诺来到英国,这位后来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的科学家在牛津大学的讲坛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宇宙中有无数个太阳,也有无数个地球,围绕着它们各自的太阳运转。这些地球也和我们的地球一样,他们都是居住着生物的世界。”这或许是近代以来,对于外星人存在假说的第一次科学论证吧!
1877年,意大利米兰一位名叫乔范尼•夏帕雷利的天文学家在用望远镜观察火星的时候,发现火星表面上铺遍了极细的直线所构成的网状系统,很像是“沟渠”。后来,夏帕雷利将他的发现撰文发表,但在这篇文章转译成英文时,翻译者误将“沟渠”翻译成了“人工运河”。一时间,发现火星人的消息不胫而走,成为当时全球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话题。
1895年11月,德国 历史 学家拉斯唯茨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小说《在两个行星上》。小说中描绘了一支火星人探险队的先遣部队来到地球,在北极上空建造了太阳能空间站,并以此为基础在地球上建造了科考基地的故事。拉斯唯茨笔下的外星人“头部较大,头发的颜色很淡,近乎白色,眼睛闪光,目力敏锐。”而且,他们有着比地球人高得多的道德水准,没有任何本能和欲望。作者事实上借此抒发了自己心中的乌托邦世界理想。
同在这一年,在海峡对岸的不列颠岛上,乔治•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两个世界的战争》开始连载。在这部小说中,火星人变成了凶恶的入侵者,人类竭尽所能,也无法击败他们。但最终,地球上的小小病毒扮演了这些火星悍客的终结者。
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以万圣节剧的形式在空中水银剧场中播出了改编自这部小说的同名广播剧。由于效果太过逼真,很多在节目开始后才打开收音机的听众,误以为真的发生了火星人入侵地球的事件,导致了全美范围内的大恐慌。据普林斯顿大学事后的调查,当天约有600万人收听了这个广播节目,其中至少有120万人信以为真。甚至有惊慌失措的罗得岛居民打电话给电力公司,要求“关掉电灯!让外星人找不到这座城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后来不得不为此向听众致歉。这是有案可查的第一次因为“外星人”而引发的大骚动。而在1947年7月,发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所谓“罗斯韦尔事件”,更是让外星人成为公众舆论领域的爆炸性话题,以至于触发了绵延至今的“外星人文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外星人逐渐成为了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在这些作品中,外星人的形象基本上分为两大类:神明型和恶魔型。前者的代表是科幻电影《地球停转之日》中的想要引导人类解决冷战和环境污染等生存危机的外星人,后者的代表则是《星船伞兵》中嗜杀成性的虫型外星人。
不过,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外星人在科幻作品中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E.T》中出现了温和腼腆的小外星人E.T的形象,这让观众们第一次感到,外星人未必各个都是张牙舞爪,“他们”或许跟我们一样,能够通过彼此的心灵沟通,消除隔阂,彼此合作。
到了九十年代,人类与外星人的关系再度紧张起来。不过,经过了几十年的不懈“斗争”。人类已经获得了与外星人对抗的资本。要知道,无论是威尔斯笔下《两个世界的战争》,还是在《地球停转之日》里,外星人都是无敌的存在,任何人类武器都无法伤其分毫。但是,到了九十年代罗兰•艾默里奇导演的《独立日》中,人类已经能用制式武器消灭外星侵略者。后来的《变形金刚》、《洛杉矶之战》、《超级战舰》等科幻影片都延续了类似的情节设计。这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的某种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随着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人们对于科幻故事中科学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相比之下,在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笔下,外星人则以更加丰富的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在其创作的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着力描写了两类外星人,一类是以外星侵略者的面貌出现的三体人,另一类是能够以宇宙规律作为武器进行战争的神级文明。可以说,刘慈欣笔下的外星人是将科幻艺术史上最经典的外星人形象,以中国人的视角进行了重构,从而让外星人的艺术形象得以升华。
相比之下,崔馨予和赵远宁在他们的小说《地球人的泪滴》中描绘的外星人形象更加接近于传统科幻作品,但他们更加强调外星人与地球人的冲突本有机会避免,而要避免冲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沟通交流。
外星人作为经典科幻形象已经有一百多年的 历史 。现代宇宙学告诉我们,人类几乎不可能是这个庞大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但迄今为止,还没有能够经得起科学检验的证据证明,曾有外星人造访过我们的地球。除了继续等待之外,我们更应该团结一致,坚信只有当人类真正成为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我们才会有足够的信心面对外星访客的来临!
(本文刊载于《知识就是力量》2017年第9期)
⑸ 找一部科幻小说主角喝醉酒在家里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然后被鱼人追杀,再以后可以经常穿越两个世界
恐怖都市!!
⑹ 求一部科幻小说
安德的游戏
安德系列很不错
简介
作者:【美】奥森·斯科特·卡德
译者:李毅
ISBN:7-5364-5326-4/I·38
出版社:四川科技出版社
字数:250千字
页数:327页
【图书简介】
可怕的外星怪物――虫族越来越严惩地威胁着地球,可是地球各国却把大量金钱和物资花在为小孩子在太空修建游戏基地上,并不断挑选年幼在孩子前往其中进行各种对抗游戏。游戏的难度不断被加大,不断有人被淘汰,教官有意孤立成绩突出的人,优秀的学员不择手段、拼命竞争……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就是挑选出一个心理状态最稳定、神经最强悍的孩子。地球当局将赌注押在了这个最终的游戏天才身上,此人将获得地球远征舰队的指挥权,与虫族展开决战。 安德·维京成为了这个游戏天才,但是,大决战以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方式开始了……
【作者简介】
奥森·斯科特·卡德--Orson Scott Card
奥森·斯科特·卡德是当今美国科幻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在美国科幻史上,从来没有人在两年内连续两次将“雨果”和“星云”两大科幻奖尽收囊中,直到卡德横空出世。1986年,他的《安德的游戏》囊括雨果奖、星云奖,1987年,其续集《死者代言人》再次包揽了这两个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
卡德生于华盛顿州里奇兰,在犹他州长大,分别在杨百翰大学和犹他大学取得学位,目前定居于北卡罗莱纳州。卡德坚信小说具有教化意义,应该向读者传递积极上进的信息。“安德”系列小说便充分反映出作者的这种观念。这个系列还包括《安德的影子》《霸主的影子》等。
【相关书评】
奥森·斯科特·卡德和他的《安德的游戏》
姚海军
奥森·斯科特·卡德是一个深受读者欢迎的科幻作家,同时也深得各类评奖委员会的青睐。从197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在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仅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就获得了24次提名,并有5次最终捧得了奖杯。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坎贝尔奖和世界幻想文学奖。
卡德热衷于描写少年天才,而在一定程度上,那些虚构的人物也是他自己的影子。安德、纳菲……他们在卡德想像的世界中建立奇勋,而卡德自己则在对承载他们的世界的建构中创造奇迹。处女作短篇版《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1977)不仅使卡德获得了雨果奖提名,更为他赢得了坎贝尔奖的最佳新作者奖——除了卡德,似乎再没有谁获过如此殊荣;而短短数年之后,卡德的长篇版《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1985)和紧随其后的续集《死者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1986)便连续两年包揽了“雨果”、“星云”这两大世界级科幻奖,创造了科幻史上的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
在长篇版《安德的游戏》之前,卡德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但他在那一阶段的荣誉却来自于短篇创作。从1977年到1985年,卡德共有五个短篇获得了雨果奖或星云奖提名。
1985年是卡德作家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凭借《安德的游戏》,卡德一举成名,从此跻身于一流长篇科幻小说作家的行列。
卡德是个精明的作家,从不浪费任何有价值的科幻点子。他擅长将一本小说作为一个想像世界的基础,从而去创作更多的关于这个世界的传奇故事,这种狡猾的作法加上高超的写作技巧,使卡德的世界呈现出立体的真实质感。在迄今为止卡德出版的45本长篇小说中,属于系列小说的就有29部之多。
显然,以《安德的游戏》为龙头的“安德系列”是卡德最重要、同时也是部头最多的系列小说。除了前面提到的两部外,这个系列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屠异》(Xenocide,1991)、《精神之子》(Children of the Mind,1996)、《安德的影子》(Ender′s Shadow,1999)、《霸主的影子》(Shadow of the Hegemon,2001)和《影子傀儡》(Shadow Puppets,2002)在内的七部曲,而它的第八部作品也即将于今年年底面市。
卡德已经开创了七个系列,其中“安德”系列是最有潜力的一个,我们现在仍看不到它终结的迹象。而在他已经结束的系列中,由《地球的回忆》(The Memory of Earth,1992)、《地球的呼唤》(The Call of Earth,1993)、《地球飞船》(The Ships of Earth,1994)、《失控的地球》(Earthfall,1995)和《地球的新生》(Earthborn,1995)构成的“回家”五部曲是卡德最受欢迎的系列小说。这个系列的前三部故事都发生在一颗名为哈莫尼的殖民地星球上,而地球早已毁于四千万年前的一场核战。一台名为“超灵”的超级计算机中止了人类的进化,控制着哈莫尼星的一切,但千万年的光阴已经将这个旨在引导人们远离战争的超级计算机推到了“生命”的终点。“临终”前,“超灵”召集组建了一个由少年纳菲等人组成的、结构类似于家庭的组织,他们被赋予超能力,重返地球。这个系列的后两部顺理成章地从外层空间转回了地球。从宇宙归来的人类后裔惊讶地发现,原生地球人已经分化成了飞人、树人和地人;同时,拥有超能力的纳菲和他的哥哥艾尔马克的冲突也最终达到顶点。
卡德近期的独立长篇也很出色,例如《历史记录:哥伦布的救赎》(Pastwatch:The Redemption of Christopher Columbus,1996)就让人浮想联翩,小说中,时间旅行者试图阻止哥伦布发现美洲——至少阻止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后回到欧洲。
所有上面提到的这些小说都不是一般的科幻小说,它们奠定了卡德在科幻界的重要地位。虽然他没有改变科幻小说的整体风格,但却展现了当今科幻小说的灵活多变。卡德将宗教融于科幻小说的方式为科幻小说带来了新面貌。卡德的重要性在于他的观念,在于他的写作技巧。他那明快而开放的文字,成功地扩展了我们的思想。
《安德的游戏》的科幻内核是模拟战斗室的设想。卡德在为《安德的游戏》所作的前言中称,他脑中的这一设想出现在他16岁的时候——1967年。十年后,卡德根据这一设想写了一个同名短篇,并得以在本·博瓦任主编的科幻杂志《类比》上发表。本·博瓦曾断言,安德的故事将成为卡德作家生涯的基础。而今天,卡德在安德系列上取得的巨大成功的确用事实验证了本·博瓦的先见之明。
模拟战斗室的设想在1967年,甚至是1977年,还披着强烈的科幻色彩,可是到了1985年,卡德将之应用于长篇版《安德的游戏》时,日渐兴起的计算机技术却已经使它的神秘性大打折扣。卡德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它对一部科幻小说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但是卡德巧妙地将小说的重心放在了安德的成长上。显然,他对少年人心中特有的英雄梦了若指掌,对读者心理的恰当把握加上娴熟的叙述技巧,彻底改变了小说在构思上的劣势。结果,就像很多成长小说一样,安德接受考验的每一步都紧紧牵系着读者的神经,最终《安德的游戏》获得了比它的蓝本短篇更辉煌的成功。
卡德出生于一个摩门教家庭,其创作深受摩门教的影响。在他的小说中,个人和团队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主人公往往拥有上帝一般的感召力和洞察力,掌控着世界的未来。安德就是一个典型的卡德式的英雄。他从小就对空间定位有着超常的敏锐感觉,被军队从家中带走,接受残酷的训练,他不断战胜自我,让自己在各种挑战面前都立于不败之地。安德最终赢得了那场战争游戏,但直到此时,他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他彻底毁灭了一个外星种族。
《安德的游戏》是一个残酷的、充满惊奇的故事。负责挑选和训练地球舰队统帅的教官们从来不给安德公平的机会,甚至任由他的生命受到野蛮队员的威胁;而人类与虫族的战争竟然以那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得到了了结。安德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意外,而所有这一切一经解释都会成为必然。毕竟,安德所承担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
耐人寻味的是:安德成了地球的救世主,但他却再也无法返回那蓝色的家园——那里已经变成了他邪恶哥哥的属地,在地球人的眼中他变成了恶魔。安德只有和他的姐姐一起,占据被他无意中亲手毁掉的虫族的世界。安德保持着他闪光的人性,但世事的发展却对此做出了非常强烈的讽刺。
《安德的游戏》以删节版的形式在《科幻世界·增刊》发表时,受到了读者狂热追捧,今天我们出版的这个单行本是它的完整版。我相信你会喜欢这本书。而来自这本书本身的最新消息是:美国华纳兄弟正准备将它与它的续集《死者代言人》搬上银幕,卡德亲自撰写剧本,而执导本片的将是曾执导过《空军一号》、《完美风暴》、《从深海出击》等大片的国际级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
☆ 美国《书评周刊》
感人至深的小说。情节出人意料,又事出必然。主人公安德·维京真切可信,活脱脱是个少年拿破仑,可亲可敬,有时又令人生畏。
☆ 美国《图书周刊》
扣人心弦的太空传奇,对穷兵黩武思想的尖锐抨击。
☆ 美国《轨迹》
这场游戏火爆炽烈,高度紧张。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书中的外星种族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本·博瓦
在这部小说中,卡德充分满足了读者的预期——而且大大超过了这种预期。
☆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吉恩·沃尔夫
卡德深切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其表达方式也达到了完美的层次。
解读:
Ender系列作品是他的代表作,目前已出版的有:
1.《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
2.《死者的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
3.《屠异》(Xenocide)
4.《精神之子》(Children of the Mind)
5.《安德的影子》(Ender's Shadow)
6.《霸主的影子》(Shadow of the Hegemon)
这是以出版顺序排列的,而以最佳阅读顺序排列,则个人建议为1、5、6、2、3、4,因为这是以时间顺序为排列的。
《安德的游戏》的故事背景是人类步入太空时代,但却在短短数十年间遭到一种外星智慧生物——虫族(bugger)的两次袭击,史称“第一次入侵”和“第二次入侵”。
在“第二次入侵”中,人类的主力舰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几乎全军覆没。然而一个名叫梅泽·瑞克汉姆(Mazer·Rackham)的指挥官仅靠一支小舰队竟奇迹般的消灭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虫族舰队,从而挽救了人类。
现在八十年过去了,人类将面临“第三次入侵”,而人类唯一的取胜之道是再次出现一个梅泽·瑞克汉姆式的天才指挥官。国际舰队的高官们深知此道,他们把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天才儿童送到太空战斗学校,希望能培养出一个理想的指挥官,但数十年的努力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幸运的是,就在最后的十年间,太空战斗学校的校长格拉夫上校(Graff)似乎找到了最后的一线希望——一个名叫彼得·维京(Peter·Wiggin)的天才儿童出现在他面前,格拉夫几乎已经认定了这个孩子就是他所要寻找的目标,然而经过几年的观察,格拉夫发现彼得虽然还是个幼儿,却已经表现出极其邪恶残忍的天性。于是他劝维京夫妇第二胎生个女孩,希望她拥有其哥哥同样的智慧而天性较为温和。在这种情况下,维京家的二女儿瓦伦苔·维京(Valentine·Wiggin)诞生了,然而讽刺的是这个女孩太柔弱太善良了,与她的哥哥恰成两个极端,同样不适合成为指挥官。
维京夫妇被破例允许生第三胎(当时的法律规定每对夫妇只能生两胎),于是维京家的“小三子”(Third)出世了,他果然如预期般在性格上是彼得与瓦伦苔的混合体。他的本名叫安德鲁·维京(Andrew·Wiggin),然而他更喜欢称呼自己为安德·维京(Ender·Wiggin),因为他的姐姐瓦伦苔自小如此称呼他,无论如何对他即将扮演的角色来说,这个名字似乎是个好兆头,他也许正是这场战争的“终结者”。
安德无疑是天才中的天才,然而他是否能成为格拉夫理想中的指挥官仍待考验,而对此格拉夫比安德更为紧张,因为他知道已经没有时间再选择下一个候选人了,成败在此一举。
于是一场没有硝烟但却关系到整个人类命运的战争在太空战斗学校悄悄地展开了……
安德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他能否成为理想的指挥官,人类的救世主?彼得与瓦伦苔的天才在地球上是否会被埋没?虫族为什么会和人类开战?”第三次入侵”的真象又是什么?既然是一场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战争,为什么会被称为“安德的游戏”?
看完这本书,你将会获得满意的答案。
第一章 老三
“我用他的眼睛来观察,用他的耳朵来聆听,我告诉你他是独特的,至少他非常接近于我们要找的人。”
“这话你已经对他的哥哥说过。”
“由于某些原因,他哥哥已经被测试过不符合需要,但这和他的能力无关。”
“他的姐姐也是这样,我很怀疑他会不会也是这样,他的性格太过柔弱,很容易屈服于别人的意愿。”
“但不会是对他的敌人。”
“那么我们怎么做?将他无时不刻的置于敌人之中?”
“我们没有选择。”
“我想你喜欢这孩子。”
“如果虫族得到他,它们将会发现我会是他最亲密的叔叔。”
“好吧,毕竟我们在拯救这个世界,再用他做一次实验吧。”
监视器里的女人温柔地说:“安德,我想你已经对这个可怕的监视器厌烦了,有个好消息告诉你,今天我们要把它拿掉,相信我,一点都不会痛的。”
安德点点头,不痛?说谎吧,他想。当大人说不痛的时候总是会痛的,他很清楚。有时候谎言比真话更加可靠。
“你过来坐在这儿,安德,坐在检查台上,医生一会就来看你。”
监视器关闭了。安德试着想像这个小仪器从他的后颈上被拿掉后的情形,以后在床上翻转时就不会压着脖子,在洗澡时也不会感觉到刺痛了。而且从此以后彼德也不会再恨我了,我要回家让他看看,我和他一样,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了。这倒不坏,他会原谅我比他晚一年拿掉监视器的,我们将会成为住在同一所房子里,但不会是朋友,决不会,彼德太危险了,我们不是敌人、不是朋友,只是兄弟。当他想玩太空战士打虫族游戏时,或许我会不得不陪他玩,或许我可以去看看书。
但安德很清楚,即使他这样想,彼得也不会放过他的。当彼得陷入疯狂状态时,他的眼里含着某种东西,不管何时安德看着他的眼神,就知道彼得是不会放过他的。安德仿佛又听见彼得在喊,我在弹钢琴,安德,来帮我翻乐谱,哦,这个戴着监视器的小子忙得顾不上他的哥哥了?还是他太聪明了?来杀死虫人吧,太空战士安德?不,不,我不需要你的帮助,我会自己做,你这个杂种,你这个多余的杂种!
“不会用很长时间的,安德。”医生说。
安德点点头。
“它是很容易拿掉的,不会有感染,不会有伤害,但会有一点痒。有些人会觉得他们失去了某些东西。你可能会寻找一些你找不到的东西,你不知道你在找什么,我告诉你吧,其实你要找的就是监视器,它不在了。过几天这种感觉就会消失的。”
医生在安德的后颈上拔弄着,安德突然感到一种剧痛,好象有支针从他的脖子一直到肚子,他的脖子在抽筋,身体向后强烈地弯曲,头撞到了床,他感觉到双脚沉重,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抓得生痛。
“护士!”医生大叫,“快来帮忙!”有个护士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帮他放松这些肌肉,把那个递给我,快!你还在等什么!”
有个东西插入他的手中,安德看不到那是什么,他跌下了检查台。“抓住他!”护士尖叫着。
“把他固定住。”
“你来吧,医生,他太强壮了,我抓不住。”
“不要全压上去,你会弄死他的!”
安德感到有支针插入后颈,很痛,他的全身无处不充满剧痛,他的肌肉慢慢的松驰了下来,现在他可以大声的哭出声音来了。
“你感觉怎样,安德?”护士说。
安德说不话来,他们把他抬上了桌子,检查他的脉搏和其它一些他不明白的事情。
医生的声音有点发颤,“他们把这东西放进这孩子的身体有三年了,他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我们可能会弄死他的,难道他们不清楚?我们可能会使他变成植物人的。”
“麻药什么时候失效?”护士问。
“把他留在这至少一小时,看着他,如果他在十五分钟内还不能说出话来,立刻喊我。我们可能会永远伤害他的,他又不是虫人!”
在下课前十五分钟,他回到彭小姐的课上,但脚步还是有点不稳。
“你还好吗,安德?”彭小姐问。
他点点头。
“你病了吗?”
他摇摇头。
“你看起来好象不舒服。”
“我没事。”
“你最好坐下休息一会,安德。”
他走向他的位置,但突然停了下来,想着:我在找什么?我想不起我在找什么了。
“你的坐位在那。”彭小姐说。
他坐了下来,但感到还需要一些什么东西,一些他不见了的东西。我会找出来的,他想道。
“你的监视器呢?”坐在他后面的女孩轻声说。
安德耸耸肩。
“他的监视器没有了。”她小声地对其它同学说。
安德摸着自己的后颈,那儿有一块绷带,监视器不在了,现在他和其它人一样了。
“你把它洗掉了?安德。”坐在走廊对面的那个男孩问。安德想不起他的名字,彼得?不对。
“安静,史蒂生。”彭小姐说,史蒂生傻笑着。
彭小姐在讲授乘法,安德在他的电子桌上乱划,他画了一座巨大岛屿的轮廓,让电脑从各个角度模拟出它的立体模型,彭小姐会知道他在干什么,他没在留心听课,但她不会打扰他。他常常知道问题的答案,即使他没留心听课。
在他的电子桌上有一行字显示了出来,它从屏幕的上端往下移动着,在它到达屏幕下端之前,安德就看清了上面写着什么——“老三!”(政府只允许每个家庭生育不超两个的孩子,安德是经过政府特殊批准生育的第三个孩子,因此其它小孩都讽刺地叫他做“老三”——译者注)
安德笑了,他是第一个懂得如何发送信息的人,即使这个发信息讽刺他的人用的也是他教的方法,他为此感到骄傲。作为一个“老三”并不是他的错,这是政府的主意,只有他们有权这样做——有几个象安德一样的“老三”可以有机会到学校上课?现在他的监视器已经拿下来了,这说明政府的这个实验并未成功,他想如果早知如此的话,他们才不情愿授权让他出生呢。不知什么原因,他的实验似乎没有成效,好象中止了。
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有的关掉了电子桌上屏幕,有的仓促地往里面输入备忘录,还有的往家中的电脑传输着作业或数据。有几个学生在打印机上打印着东西。安德把手放在电子桌边沿的小型键盘上,想着如果一个大人用这种小型键盘会是多么的笨拙,当然他们用大键盘——但他们粗壮的手指怎么能画出精巧的线条呢?安德却可以。他画的线条非常精细,可以从屏幕的中心向边沿绕七十九个圈。当老师在讲授算术时,他就是这样来消磨时光的。课堂上讲的算术,他姐姐华伦蒂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教会了他。
“你没事吧,安德?”
“是的,彭小姐。”
“你再不走就赶不上校车了。”
安德点点头站了起来,其它的学生都走了,他们应该在等车吧。他的监视器不再压着他的脖子,监视着他看到和听到的一切。其他学生现在可以对他说他们想说的话,甚至可以打他——不会再有人监视着,也没有人会来救他。戴着监视器的时候他不用惧怕这些事情,现在他倒有点怀念那个监视器了。
史蒂生还没走,他虽然不是全班块头最大的,却比安德强壮多了,而且他和安德从来就不咬弦。
“喂,老三。”
⑺ 经典小说《三体》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里的经典和奇葩,《三体》是少数让我看到怀疑人生的一本书。我欣赏刘慈欣写小说的吸引人的手法——悬疑和细节;我叹服于他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这么多的故事;这部小说里面诠述的真理,则更是触动到了我,给我无限回味,彻夜难眠。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无疑是在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地方。
一是关于未来科技的无限创新。里面出现了至少七个文明,七种高科技武器,地球的七个时代,十一维度的空间。像地下城、太空城这些未来化设计的城市我也有点没有想到。更多的科技包涵了质子的展开、黑域、田园时代、无限光速、归零者、创造小宇宙等等。这些精彩的设计当中,每一个科技都可以激发出无限的想象,都有自己的历史,甚至都可以再出一本书,就像《球形闪电》。
二是里面一环扣一环的逻辑链条,以及各处的隐喻。比如三体游戏,通过一层又一层地尝试解开里面太阳运转的奥秘。章北海的父亲与他的谈话看似简单,里面却隐藏着非常深的意思——你就是面壁者。那三个童话故事更是通过类似儿戏的情节推理,道出了当时最惊人的高科技秘密。而最后的未解之谜,也就成了人类死亡的原因。
三是故事的跌宕起伏。一开始受到三体人侵略信号,地球立刻恐慌起来,使用面壁计划尝试反击。时间一转,地球的科技已经发展到超越三体的地步了,面壁者都成为了笑话——直到末日之战。后面还不断地出现人类一会绝望,一会重拾希望的故事,直到最后人类几乎灭绝。呵呵,不作死就不会死。
然而,这本书最核心的东西是宇宙真理——黑暗森林法则。这个法则基于两条定律和两个生命概念:
定律1: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存是生物的第一需求。
定律2:生物呈指数级增长,但宇宙质量不变。
概念1:猜疑链。在双方无法互相近距离沟通的情况下,无法判断出对方是否善意,对方认为我是否善意,对方认为我是否认为他善意,等等。无限循环,无法摆脱。
概念2:技术爆炸。一个文明,一开始可能看上去很原始,但是一旦出现生命,科技可能会出现指数级提升,尤其是当收到外部刺激时,比如外星人入侵。
根据这个推断出来的定律被比喻成一座黑暗森林,因此得名。在一个猎人越来越多,资源越来越少的黑暗森林里,当一个猎人知道了另外一个的存在,由于对方大概率会对自己开枪(因为资源稀缺),所以最好的选择不是跟对方交流,而是立刻对对方开枪,并掠夺他的资源。立刻是为了防止对方技术爆炸。而自己则随时要做好藏身,因为这样才不会被其他猎人发现。
在宇宙的尺度上,一种生物最好的做法就是歌者的名言:藏好自己,做好清理。把发现的所有生命消灭,这样他们就不会先把自己消灭。
我对这本书有哪些收获?
一、宇宙的真相——黑暗森林法则
放在宇宙上的角度,当一个星球上的生命发现其他生命时,他们无法确认对方是否有善意。对方也是一样。这样,彼此会互相形成猜疑链(谁都不知道对方会不会消灭自己)。跟真实的黑暗森林不一样的是,对方随时有可能技术爆炸,在几百年、几十年里就超越自己的技术,所以他们必须用最快速度将对方解决掉。
仔细思考一下,这跟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非常类似的,只有一个区别:在高级生命的角度,达尔文所谓的“天”是可以被他们自己改造的,所以宇宙进化论就是“物竞物择,强者生存。”
在这样的标准下,现在人类的道德标准都不适用了。越理性的文明越占优势。这就是为什么三体文明比太阳系文明发展更快。
地球上的人为什么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四点:1)由于所有人都知道对方在哪,可以互相交流(通过互联网、朋友联系等),所以不会产生猜疑链。2)法律。这个世界有警察、军队维持秩序,所以没有人敢随意消灭别人违反法律。3)为什么警察、军队不会违法呢?因为最强的那些人都希望世界保持和平。这样,大家才可以往建设地球这一个目标上努力。4)为什么领导愿意合作呢?最重要的,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资源是非常充足的。衣食住行工业科技等等的资源都用不完,新资源还在不断被发现。
正是这个基础条件下,地球没有成为黑暗森林。而宇宙则不一样,因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宇宙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一个生命的发展需要基于其他生命的资源减少。正是从这个角度,更加理性的生命都“藏好自己,做好清理。”
从这个方面,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团队感。在家里的时候,由于都是自家人,互相关照,所以我有时就会利用这个为所欲为,就像地球人没有遭受外星文明威胁前,人人想着吃喝玩乐、躺平。而如果想要承受未来可能的危机,我们家里面的人就需要一起经营家庭,而不出产消费者,就像三体文明那样,人人都尽力提高科技。这样当未来出现危机,比如AI时代、全球变暖、通货膨胀,我们家族就能够应变。而地球是只有在遭受攻击之前才开始团结起来,并且危机稍微减少就开始消费,最终导致太阳系文明几乎完全毁灭。
二、认知扩展——真实的宇宙
《三体1》里面的故事情节基本发生在三体和地球这两个世界中间,是三体人和地球人的思维上的对峙。不管是ETO、红岸基地、古筝行动,都是在地球这个纬度上面发生的。而到了《三体2》,范围扩大了很多,从仅仅在地球上的大脑拉扯扩大到了太阳系范围的科技战争。这本书的一个突破点就在黑暗森林法则,是人类第一次从地球和三体两个孤独的文明之外,看到整个宇宙的角度。《三体3》则范围更大,令人毁三观的技术也是随处可见,从四维空间到光粒,再到黑洞。人类的活动范围也直接扩大到了整个宇宙。除了黑暗森林的基础理论以外,各种宇宙的真相,比如高级武器、降维打击、黑洞防御、归零者都渐渐明了。就在这整个系列的最后一百页里面,包含的信息量却是最大的。
在最一开始时,人类的大部分发展仅仅围绕地球这个星球,比如化学、物理学、心理学、地质学、新能源等等。而受到三体人的威胁以后,人类就开始转向了外太空的研究,比如核动力、外太空生态系统、太空燃料基地、恒星级氢弹等等。这个的原因是人类的视野被扩展了,所以战略发生了变化,从仅仅守护各个国家变成守护太阳系文明,所以科技进展到了太阳系这个纬度。
当地球人间接通过三体了解到了黑暗森林法则,并发出三体星系的坐标,随时可能受到来自宇宙任意地方的打击的时候,大家就开始把科技发展到太阳系之外,具体就是三个生存计划。
这一方面就是我看到怀疑人生的地方:超前的知识点实在太多了,我刚开始有点接受不了。但是一旦当我们吸收了这些内容,自己的视野就扩大了很多。当然,我们不能随便看各种天花乱坠的科幻小说增长眼光,因为不管内容感觉再怎么真实,我们也无法确定是否为真。我们可以多看的是历史书、人物传记、科学书籍、经典。这些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能扩展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成为增援未来的成功人士。
高质量书籍:历史类——《人类简史》、《鸦片战争》、《日本四书》、《中国人史纲》、《中国人的气质》等;人物传记——《原则》、《马云传》、《穷查理宝典》、《洛克菲勒自传》、《知行合一王阳明》等;科学书籍——各种数学、天文、地理、地质、大脑、心理学等书籍;经典——《庄子》、《易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等。
光看这些书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带有自己的思考,比如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等,就像这篇《三体》的读后感。
还有另一种方法开阔眼界,就是我们亲身去经历这些事情,就像程心一样。这样也能够获得相同的视野,但是使用的资源要多很多。所以,这个可以作为阅读之外的一种辅助方法,学以致用,不然光会做读书笔记也是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
三、程心的计划——地球人和宇宙的区别
开一个玩笑,我怀疑第三本书里面所谓的死神就是程心,因为她既像一个死神,两次几乎毁灭太阳系文明;又几乎永生,活过了接下来宇宙寿命的十分之三再加上2千万年。
程心无疑是整部三体里面最大的罪人。她一当上执剑人,就立刻被三体人抓住时机毁掉引力波发射台,无数地球人差点饿死在澳大利亚。而第二次,当她阻止维德为研究光速飞船,所以几乎全人类都没有逃脱二向箔的黑暗森林打击。
她是这本书中最大的bug。为什么程心不发射坐标信号?为什么她最后阻止了光速飞船的研究?
这就要涉及到两个词,分别是大局观和人文微观。这两个词是相对应的。大局观就是指使用很多个角度思考一个问题,从而得到最佳的执行方法。而人文微观则是找感觉,通过自己的潜意识、联想、情绪来做决定。
程心就是典型的人文微观太多,而大局观太少的人。当她面临全人类的生存危机时,她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人类的未来,而是无数人之中的一个小婴儿,为此做出错误的决定。第二次当她面临光速飞船计划可能会死一些人时,她的完美主义又犯了,以为每个人都能够保得住。
程心在书里面的意思很清晰:一个控制重要资源的人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人,懂得用大局观思考,懂得“两权相害取其轻”。这样,他才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一时的情绪做出错误的决策,用自己的感觉代替了其他无数人的选择权。
是的,管理者必须做到理性。现在的我是一个受情绪束缚的完美主义者,遇到不理想的事情时容易发怒,做出一些我事后会后悔的决定。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不是为自己,而是整个团队做决定。这时我必须以团队的角度考虑问题,否则就会被撤掉。所以进入团队管理可以很好地提升我的大局观。这也是我们都很值得尝试的事。
另外一点,为什么程心会被推选为执剑人?因为当时地球的主流风气就是人文微观。大家都在通过大吃大喝、玩、追求刺激等方式找感觉,所以他们自然会推选一个找感觉的人,而不是一个理性的人,因为理性在他们眼里非常地冷酷无情。这就是为什么维德不会当选的原因。
所以说,人类的末日,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其实是由人类自己造成的。所以,从整个宇宙的角度上说,太阳系文明是一个非常弱小的文明,并不是弱小在智力和科技上,因为随时可以发生技术爆炸,而是人类的心很弱小。光速飞船被国际禁止是因为老百姓不想自己死而精英能够保存下来,要死大家一起死。殊不知,这违反了进化论。
如果我不想卷入这种局面,就必须脱离底层,成为理性思考的人,这样更有几率在危机中生存下来。《三体》里面其实也是这样。最后只有艾AA和程心两人得以做上光速飞船,而她们都是顶层人物。现在我能做什么呢?就是积累知识(认知和经验),积累自己的资本(金钱和大脑)。
四、罗辑、章北海和维德——救世主是怎么炼成的
即使遭遇了很多高科技文明的打击,地球最后还是留下了火种——两艘飞船和三个人。为什么太阳系文明最后还是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因为这个世界还有真正的英雄的存在。在这本书里面,最突出的救世主有罗辑、维德和云天明。里面也隐藏了很多用一些小步骤决定成果的人,比如汪淼、叶文洁、史强、章北海家族、丁仪、褚岩、艾AA等等。
这些地球上大大小小的救世主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理性的人。他们都和周围的人不太一样,并且越不一样,功劳就越大,比如罗辑、章北海、维德和史强。
他们的眼光也都不一样。罗辑通过叶文洁的提示,推论出了黑暗森林法则,而章北海坚信太阳系很危险。维德则愿意通过牺牲一些人换得总计划的成功。他们都把目光看向宇宙,而不局限在个人、地球甚至太阳系上面,所以才会成为真正的救世主。
这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就是作为强者,他肯定和周围的人不一样,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弱者。为什么他会与众不同呢?因为他看的比周围的人更远,所以做出的事是通向未来的。这些与现在感觉不相符的事让大部分人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他是疯子。
所以,当我做的事情有很多人反对时,我就要思考了:到底是我做错了,还是大家都错了?通过尽量往远处想,仔细推理,我仍然坚信自己的想法,那么就不用管周围人的反对,毕竟真理更有可能就在自己这里。
我对这本书有什么延伸思考?
《三体》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所以,我们在阅读《三体》的时候,不仅仅是被动接受里面的内容,而是带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即便刘慈欣的逻辑非常严密,有很多地方还是会有可以改进的点的。找到这些并且破解,我们的思维和眼界就提升了。
一、对于刘慈欣写作的感悟
1、切换场景。作为小说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这种写法可以不断地激起读者的兴趣,从来不过于无聊。在《三体2》当中切换场景使用得最多,太空军、面壁计划和老百姓三个场景交替出现。后来每一个面壁者的场景都交替展现在读者的大脑里。
2、细节的描述。这也是小说里面经常用到用来提高观众的互动感的手法。在这本书中,刘慈欣细致地描写了章北海、庄严的人的内心对话,高科技世界的各处的细节,甚至描绘了三体人和歌者的思维。
3、悬疑和一步一步的解答。三体星球的历史是通过解开游戏里面一种又一种探索太阳的方法来展开的。这种一环扣一环的悬疑故事通常用于推理小说,但是被刘慈欣很好地展现到了科幻小说中。
4、创造新天地。刚才都只是写作手法而已,而更重要的则是故事内容本身。刘慈欣的创造力无疑是一流的:真实一点的有古筝计划、三体文明、红岸基地等等,疯狂一点的有降维打击、曲率驱动、四维空间等等。真实与不真实一起,构成了这部小说贴近生活的神秘感。
5、最重要的是小说的故事背后表达的真实思想。这个就是小说的灵魂,也是让我看到怀疑人生的地方。而刘慈欣以非常严密的逻辑推断出的黑暗森林法则是这部小说的画龙点睛之笔,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思考。
二、关于《三体》的联想
1、整个故事的起因。最一开始让三体人得知地球存在的是叶文洁。在经过父亲被杀、母亲出走、妹妹自杀后,她对人类失去了所有希望,所以在红岸基地发出向三体人请求的信号,希望能够改变人类。
后来的伊文斯更是因为看到人类不断伤害生命和大自然,尽全力创造了第二红岸基地,迎接三体人的到来并让他们毁灭地球人。
而后来,越来越多的上层人士逐渐加入,向往三体人的到来。里面的降临派大多数人应该是环保界的人物、领导者、作家、哲学家等人,他们经常遇上普通人的丑恶,不对世界抱有任何希望。而拯救派主要应该是文化圈和工作压力较大的人,因为他们喜欢幻想美好的世界,向往即将到来的变化。幸存派则主要是底层人。
从三体叛军一下子就变得壮大可以看出达尔文的物种演化论。在精英一个一个得知外星人入侵的时候,大部分人仍然处于无知的状态。如果古筝行动没有成功,那么最后可能只有精英能够活下来。最有趣的是,这是人们自己选择的,因为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加入三体游戏了解外星人。
2、全球全面防御。全球在得知三体即将入侵的信息之后,就立刻通告了所有人,并且开始实施防御和反攻计划。所以这个时代,国家的首领已经知道,保持秘密进行虽然更加保险,但是只能结合少数人的力量,并且容易泄露。面壁者计划当中,虽然大家都认为这四位面壁者可能会万无一失,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承压能力,也没有为他们请心理医生,导致两位面壁者失控。
透过整个小说,以上帝的视角来看,我觉得四位面壁者应该是罗辑、史强、章北海和维德。尤其是史强。作为最聪明的特警,他即使对科技不了解,设计出来的计划肯定是非常难以破解的,并且他甚至有可能找到破壁者并解决他。而维德是毅力最强大的。即使他被破壁出来,他仍然可以杀掉破壁者,转身投入新的计划。我觉得最好的想法是想一个容易被识破的计划,被破壁后把破壁者杀掉,然后进行真实的计划。
3、罗辑的改变。即使作为宇宙社会学的唯一知情人,罗辑一开始天天泡妞。当他当上面壁者之后,他当即利用他无限的资源吃喝玩乐周游世界。为什么当他的妻子和儿子都被强制冬眠之后,他却开始履行面壁者的职责了呢?
其实最大的原因并不是他被逼迫的,而是他自己想做的。在经过几年仙界般的生活,他已经享受过了人间美妙的事。这时候,他会对一切享受开始产生厌倦,并且希望寻找成就感。而当他的妻子和孩子都被迫冬眠时,他突然发现面壁计划对他来讲有了一种神秘的魅力,所以他是自愿走上冰面思考的。
4、奇怪的疾病。《三体》的情节当中,有很多人得了比较奇怪的疾病。这些都是有原因可溯的。
雷迪亚兹的恐日症是因为他的计划是将水星炸进太阳,用太阳来毁灭地球作为对三体人的威胁。所以,太阳在他眼里就多了一丝恐怖。他能够想象出来当太阳被撞击以后螺旋云直接接触到地球上的死亡景象。
罗辑的恐星症是因为他悟出了黑暗森林法则之后,从此看到天上的那些恒星不再是浪漫美丽的星星,而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数恐怖的猎人。他突然感觉,头顶上的那一片星空随时可能对地球产生威胁。
程心的失明是因为她的良心受到了打击。她认为世界是有爱的,但是看到智子对人类采取的行动,以及人类人性真正暴露出来的反应,她的伟大的母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攻击。
三、《三体》思维盲区
1、古筝计划
古筝计划是地球对三体危机最初的全面认识。这个计划能够成功是因为三体人通过了解地球人有隐藏的思维世界后不再信任伊文斯。但是当后来面壁计划出现之后,他们仍然信任ETO,即使原来的伊文斯就是ETO的最高统帅。这个之间有矛盾。
另外,在“审判日”号被切断以后分裂成40块的中间肯定有地方仅以柱子作为支撑。这些地方的船体会直接坍塌,从而压坏或者摔坏储存文件的计算机。即使没有,船冲上岸的时候资料也应该随惯性飞到水里。
即使文件保存完好,伊文斯的尸体也已经不知道滑到什么地方了,不可能仍然停留在他死掉的位置。
2、 刺杀罗辑
三体人未来防止罗辑通过叶文洁的提示悟出黑暗森林法则,再次启用ETO尝试杀死罗辑。但是同时他们希望这件事要伪装得像一场意外事故。这样做其实并不是达到目的的最好方法,因为罗辑还没有成名,直接枪杀显然最保险。由于意外事故的不成功,三体人给自己留下了无穷后患,最后毁灭了自己。
后来ETO仍然非常有可能刺杀罗辑,尤其是在他在冰湖上面踱步时他们有机会打破冰面、枪杀罗辑等等。作为对于三体世界最大的威胁,三体人应该会特别强调。
3、面壁计划
在面壁计划里面,出现了不太合理的现象。泰勒作为首先被猜测的人,还是受到大家信任的,大家并不确定这是不是他的真实计划。而泰勒因为这个,没有承受住压力,直接自杀了,也导致后面的面壁者一个比一个不受到大家的信任。作为一个反恐专家,他的承受能力应该极强,不会因为被破壁一次而放弃努力,间接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
其次,联合国对于所有面壁者的计划都采取非常极端的态度,要在执行计划的同时还保证所有人的安全。比较英明的领导都应该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自己都完全想不出来什么方案,能指望面壁者想出完美方案来吗?他们更不应该内斗。
4、黑暗森林法则
黑暗森林法则是《三体》里面最大的设想。但是它真实存在吗?假设宇宙有十万个猎人。其中有五万个选择相信黑暗森林法则,互相争斗。一万个选择躲进黑域里面。而另外四万猎人中,总会有些选择互相合作,组成联盟;也有些会选择成为“宇宙警察”,制止降维打击和光速减速;还会有些选择尝试管理宇宙的领导者。
就像1379号三体人所说的那样:“三体人也是有爱的,只是被压抑着。”人类的兽性是地球文明46亿年进化而来的,而宇宙那么大,不是所有文明都像地球人这样思考问题。很多文明,像三体文明,肯定可以直接进行思维交流。这样,猜疑链就不可能发生。
总结一下,黑暗森林法则的前提条件扩大到整个宇宙可能会失效,因为并非每一个文明都有和地球类似的条件。所以,逻辑辛辛苦苦推论出来的法则可能只在某些地方适用。
5、高层的决定
程心当选执剑人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大家已经知道执剑人的威慑度要在80%以上,也分析了罗辑的威慑度,得出结论在90%左右。既然如此,挑选下一任执剑人时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分析每一位执剑候选人,哪一位的威慑度最高。
即使不是如此,国家的领导者也很清楚大众都被女性化了,完全不可信,不可能把执剑人的选择权轻易交到他们手里。候选人也几乎肯定是从高层选出来的,而非愿意参加的人就行。简单说,这么复杂的事不可能搞得这么简单。
6、关于逃亡主义
在整本书里面,政府都是反对逃亡主义的,甚至消灭一切希望发展逃亡主义的团队,比如自然选择号、蓝色空间号、星环城等等。这并不符合正常逻辑。作为高层的管理者,他们应该跟叶文洁一样看到这些百姓中人性的丑恶,并且刻意使用各种高科技的刺激(奶头乐)迷惑住这些人,让他们不闹。
而这些领导者自己,从来都会给自己留下后路(电影《2012》),因为他们带着人类文明精英的种子。即使他们在明面上阻止光速飞船的研究,在背后肯定会给相当大的支持,并且完全保密,保证即使遇到黑暗森林打击,他们还有机会为人类留下更多火种。而像围攻星环城的事件,完全属于没有眼光的表现,是老百姓而不是领导可能做出来的事。
最后,我想说一下,大部分科幻小说都在我的兴趣范围之外。这本是一个真正的例外。不得不承认,它也有很多可以改进的漏洞,但是总体而言,《三体》是一本经典。它用精彩的故事呈现出了一些世界的真理,并且给我们带来了警醒:以后这种事情真的有可能发生。所以在赞叹故事的精彩时,我们同时也能够做好对于未来的准备。除此以外,这本书也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从任何一个细节,我们都有可能推论出不少信息。我们越深地分析这本经典,得到的收获就越大。
⑻ 波尔·安德森的主要作品年表
★1947年 Tomorrow's Children 《明天的儿童》
这是波尔·安德森的科幻处女作,发表在当年的《惊奇》(Amazing)杂志上,是与沃尔德洛普合作的。当时安德森还在明尼苏达大学攻读物理学,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科幻创作领域。
★1952年 Vault of the Ages 《世代的苍穹》
这是安德森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是一本针对少年读者的作品。
★1953年 The War of Two Worlds 《两个世界的战争》Three Hearts and Three Lions 《三颗心与三只雄师》
★1954年 Brain Wave 《脑波》《断剑》
在以上提到的那一系列作品中,《脑波》是最引人注目的。起初,这部作品似乎生不逢时,他的第一部分刚刚发表,那家打算连载这部作品的杂志就停刊了。不过很快地,《脑波》就在1954年出版了单行本。《脑波》的故事并不复杂: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太阳系在穿过了一片神秘的力场之后,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开始了飞速的进化。不久,一种理想化的新人类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开始向星际进军。而地球则交给了已经拥有了足够智慧的动物管理。智能的上升造成了人们的不适应,主人公考林斯的妻子因此而患神经官能症,于是夫妇的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科学家为此发明了降低智能的装置,试图解决智能上升造成的社会问题。这部作品注重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波尔?安德森对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的敏锐感触和洞察力,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1955年 Guard of Time 《时间巡逻》
本书是安德森的名篇,发表在当年的《幻想与科幻杂志》上,所谓“时间巡逻”就是幻想中的时间管理局为保证历史按正常轨道运行对所有时代进行监控。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在无限的时间长河之中追捕罪犯的故事。这部将时间旅行和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的小说,使安德森这位擅长历史题材的作家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也许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
★1957年 Planet of No Return 《有去无回的星球》
这本书使中国读者最早了解了波尔?安德森令人赞叹的艺术功力,1981年海洋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中译本名为《异星探险》。它在悬疑四起的氛围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在宇宙中是否该对人的价值进行重新的评估。
★1958年 《木卫三的雪》
★1959年 The Enemy Stars 《敌对的群星》
《敌对的群星》本书是安德森的重要长篇作品之一,最初发表于1959年,1987年再版时作者做过增补。在小说中,人类实现了用“物质传送机”进行超远距离宇宙航行的梦想。生动感人并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情节使这部作品具有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这部作品以扣人心弦的情节表现了太空探险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事虽然充满冒险和幻想,但是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We Claim These Stars 《我们认领这些星球》
★1960年 The High Crusade 《满天飞翔的十字军》 《严正的讨伐》
这是安德森与另一位著名科幻作家戈登·R·迪克森联合创作的。书中描写了两种文化的冲突,滑稽可笑,博得了广泛的赞誉。安德森和迪克森还曾在1951年至1957年合著了“霍卡”丛书。
★1961年 《最长的旅程》
本书获得了当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这是安德森第一次获该奖。
★1964年 《与帝王斗争到底》
本书获当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
★1969年 《肉体的分享》
本书获当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
★1970年 《T形坐标原点》
★1971年 《空气与黑暗的女王》
本书获1971年的星云奖(最佳短中篇)和1972年的雨果奖(最佳中篇)。
★1972年 《山羊之歌》
本书获1972年星云奖(最佳短中篇)和1973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
★1978年 The Avatar 《化身》《猎手的月亮》
本书获1979年雨果奖(最佳短中篇)。
★1981年 《土星游戏》
本书或1982年雨果奖(最佳长中篇)和1981年星云奖(最佳长中篇)。
★1989年 The Boat of a Million Years 《百万年之舟》
本书描写了一个不满于地球现状,追求永生的团体的觉醒。在波尔·安德森晚期的作品中,他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在一个可避免的垂死宇宙中,最艰难、也最有价值的就是忍耐。
★1991年 《落入虚无缥缈中》
这是安德森的短篇集。
★(年代不详) 《绿色的手》
短篇小说,描写的仍是作者最为热衷的外星的种种可能性的题材。
⑼ 一本国外科幻小说的书名
<丛林温室>(Hothouse)是布莱恩·埃尔迪斯的一部代表作。
这部科幻小说是按由来已久的游记格式塑造出来的,其写作方法更趋于传统,但其结构与多数的游记故事大不相同。
书中所叙述的探险就始于家门。它叙述在遥远的未来,月球的引力已使地球停止自转,地球上日夜交迭已消失。因此,地球一面总是白昼,另一面却永远处于黑暗之中。与此同时,一种相互制约的效应强制月球停止运行,远远地漂离地球,处于对地球具有威胁的位置。它与太阳及地球形成等边三角形。不论是月球,或是地球,其明亮一面都处于永恒不变的下午时分。古老的地球陷入迷惘。由于太阳强烈照射,人只能深居于庞大的榕树丛林的中层,树林底部生长着无数形形色色、奇形怪状的食肉植物。这些植物威胁着人的生命。无论男女老幼,一旦落到丛林底部就会被这些植物所吞食。
给个邮箱 我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