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是否需要文学性
A. 科幻小说是文学形式的一种吗
不是。小说是文学形式的一种,科幻小说只是一种特殊题材的小说,本身不算文学形式的一种。
B. 科幻小说是写的越像真的越好吗
不是越像真的越好,而是越有科学性:前瞻性越好。
当然了,既然是小说,文学性、语言、情节等等要素也都是很重要的。
C. 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
不合理,太不合理,用传统意义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根本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D. 什么是科幻小说的基础A科学性B文学性C幻想性D故事性
C幻想性。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
E. 科幻小说为什么没有办法进入传统主流文学的视野
F. 科幻小说发展浅谈
如果真要对科幻小说追根溯源,相信很难有人能说出哪一部作品,哪一位作家能够称得上这一特殊文学领域的开山鼻祖。在一些介绍科幻小说的论文、学术著作中,不少研究者会把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哥特小说《弗兰肯斯坦》当做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然而,果真如此吗?或许只是因为这部幻想作品的主角弗兰肯斯坦的身份是一位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如果对这部作品有过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作品完整的标题是《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虽然作品中有弗兰肯斯坦用尸体创造出新生命的科学过程,但它所表现的主题仍旧是一场“狂妄导致英雄陨灭”的古希腊悲剧。
弗兰肯斯坦 现代普罗米修斯
如果我们再向前追溯,不难发现乔纳森·斯威夫特于1726年出版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只要把其中的大人国、小人国解释成体型庞大或微小的异星生物,把天空岛变成《铳梦》中的天空之城,把慧骃国里那些拥有智慧的马变成《人猿星球》中猿。那么这将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科幻小说。
《格列佛游记》之小人国游记
其实斯威夫特并不是那个时代唯一一个创作幻想作品的作家。同一时代的法国文豪伏尔泰也在他的短篇小说《小大人》中描写了一个天狼星人分别来到土星和地球并与这两个星球上的智慧生物交流的故事。这篇充满想象力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和现代科幻小说唯一的区别也许仅仅只是那辆穿梭于星球之间的马车。
从以上的提到的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科幻小说文学性的一面其实古已有之,且源远流长。而发展变化的则是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和界定。
在玛丽·雪莱,H·G·威尔斯,儒勒·凡尔纳之后,我们普遍把拥有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这三位著名科幻作家的时代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那他们的作品与之前的科幻作品有什么不同?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接着,量子力学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39年,G·雷伯通过射电望远镜,接收到了来自银河系中心的无线电波。借助射电天文学,人们对自己所处的银河系,对于整个宇宙的认知又向前跨了大大的一步。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机器人的概念开始不断被人提起。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
在同一时期的科幻作品《基地》系列中,阿西莫夫为大家描绘了一个恢弘的银河帝国,而在《钢窟》中,机器人已经成了人类亲密的伙伴。在阿瑟·克拉克的《天堂的喷泉》里,人类通过天梯进入了太空。而这个时期经常出现的时空穿越,平行宇宙,其设定也是基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信熟悉黄金科幻的朋友一定可以在当时的作品中找到大量那个时代科技发展的痕迹。
阿西莫夫《基地》
显然,科幻的蓬勃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此契合并不是一种巧合。黄金科幻非常完美地诠释了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之后,科幻新浪潮运动又展现了怎样的科幻发展趋势呢?
科幻新浪潮运动的核心是1939年创办于英国的《新世界》杂志,其中刊登了以J·D·巴拉德、奥尔迪斯等为首的作品。这些作品和美国的黄金科幻不同,它们的主题更为广泛,不再以科学技术作为作品的核心元素。而是把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神学纳入到他们的作品之中。在新浪潮运动中“Science”的范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原来偏重于天文、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的作品被冠以了“Hard Science”。
1968年科幻作家兼编辑朱迪·梅丽尔将这一流派的作品编撰成册,并且定名为“新浪潮”作品。为了和之前的科幻作品区别开来。原来的SF(Science Fiction)也有了新的定义:Speculative Fiction(推想小说)
而在新浪潮运动中有一部重要的作品,罗杰·泽拉兹尼的《光明王》。在这部科幻作品中科学和神学的界限已经变得十分模糊。在《光明王》的世界中,科技并不以我们熟悉的面目出现。而是以掌握科技的“天神”们的“神性”以及他们的“法力”展现。故事中的“死神”、“梵天”、“湿婆”实际上都是掌握了特定科技的凡人。而故事中的意识传输也成了印度佛教中的“轮回转世”。正如阿瑟·克拉克所言:“在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之间,我们无法做出区分。”也许,荷马和但丁活到新浪潮的时代,也能成为折桂雨果、星云奖的科幻作家。
罗杰·泽拉兹尼的《光明王》
从前科幻时代的《格列佛游记》、到现代科幻开山鼻祖《弗兰肯斯坦》、以及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品《基地》一直到新浪潮的《光明王》,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一场科幻的轮回。同样闪烁着奇幻色彩的《光明王》似乎只是比《格列佛游记》多了一层科学的外衣。
但只要深入思考。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科幻小说的本质从来没有改变过,它们都是把人类社会,人性放置在一个陌生和未知的环境之中。而它的发展只是基于不同时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进步。
如果,这就是科幻的本质,那么只要我们继续探索社会的发展,挖掘人性,结合新的科学技术。那么科幻的发展必将历久弥新,永无止境。
笔者撰写此文时,正值游戏《赛博朋克2077》的发售。从1984年,威廉·吉布森创作《神经漫游者》至今已然经过了36个春秋。作品中提到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超大型跨国企业一个个从幻想变为了现实。甚至吉布森所担心的“人性被普遍存在且廉价的技术所支配。”也已初露端倪。那么未来社会还会有哪些新的变化,人类在这些变化中又将何去何从?相信这些都将给科幻作家们带来无穷的灵感和挑战!
G. 科幻到底是不是文学
如果你要按照严肃文学的分类来看,科幻应该是属于大众文学的一种,笼统的归类到文学里是可以的。
H. 科幻小说一定要特别丰富的知识吗
不需要,除非你写相当硬核的科幻。
而且就算懂很多,你全给僵硬的吐出来,我觉得我伟大的物理书都比你写的好看。
所以科幻小说,仍然还是需要你有表达能力,情节构思能力,这样才可以和知识相辅相成。但是实际上,并不需要太丰富的知识,因为你知道的越多,却可能会限制你的幻想,懂得合理的去用才是关键。
而且,如果只是写软科幻,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就差不多足够。
别整得和什么,斗宗强者恐怖如斯之流一样的不知道什么鬼玩意,就行了。
I. 在评价科幻小说时,是「科幻性」更重要还是「小说/文学性」更重要
对于科幻小说,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反正我个人喜欢。那么各位,在你们看科幻小说的时候,更喜欢它的科幻性多一点,还是希望它作为一本小说,小说性,情节性多一点呢?
好多人说,希望两种都多一点,希望做到兼顾,哈哈哈,那么我推荐你去看三体吧。
J. 作家刘欣慈认为科幻小说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请从科学性与文学性方面
就刘慈欣吧。目前他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三体》123基本已经是中国来科幻的巅峰了,此外他的《球星闪电》《地火》《超行星纪元》等等都非常的经典,用严锋的一句话自“我推崇大刘的作品,是因为他逆流而上,发扬理性主意和人问精神,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整体性的思维和超越性的思维”。 此外大刘的所有作品都是兼顾硬与剧情兼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