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科幻小说中的货币

科幻小说中的货币

发布时间: 2022-08-27 12:02:39

1. 所谓的元宇宙到底可以用来做什么

所谓的元宇宙到底可以用来做什么?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现如今网络时代以及进入5g时代,与此同时各种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前一阵网络特别火的元宇宙一时登上了热搜,许多人不知道元宇宙到底是干什么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 高清视频传输是元宇宙吗

5G高清视频传输是元宇宙的一种方式。

5G本是增强移动宽带和看超清视频用的,现在是元宇宙的数据传输方式,区块链、云计算本是商业领域的应用,现在是元宇宙的底层技术。稳定币本来是作为加密货币投机交易的中间货币,将来有可能把这种技术运用在元宇宙中的交易币技术。

网上又出现了新的词汇:元宇宙(metaverse),facebook的扎克伯格在一次演讲中,16次提到元宇宙,并提出建立“企业元宇宙”的方案。字节跳动也花费了大量资金收购了虚拟现实VR公司pico。腾讯和爱奇艺、完美世界等多个公司注册了元宇宙商标。

为何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元宇宙到底有什么魔力。如果实现元宇宙,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现实世界的人通过VR或传感器,让意识进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冒险,生活。人们在虚拟世界里的感官刺激,会传回现实世界的人中,产生真实的感官体验。

元宇宙是升级版的虚拟世界:

元宇宙概念最早出自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元界’。现实世界的人可通过设备进入元界,通过化身在虚拟世界中和大家互动。看过黑客帝国、头号玩家的朋友应该更容易理解,头号玩家里的‘绿洲’,这是最接近元宇宙的形态。

3. “元宇宙”火了,这玩意到底是啥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12]
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共享的基础设施、标准及协议的支撑下,由众多工具、平台不断融合、进化而最终成形。[23]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23]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1]关于“元宇宙”,比较认可的思想源头是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说《真名实姓》中,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4. 如何写科幻文章

推荐几个素材
我们人类到底是什么?
是300万年前从树上下来的猿猴
还是被上一代人类抛弃的白痴
还是某个外星文明在星球毁灭前发向地球的物种之一???
是不是智慧导致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
智慧把人们的生活从吃生肉变成吃熟肉,并把吃熟肉的行为叫文明可是不管是吃生肉还是吃熟肉,吃去的都是地球的资源。社会发展到今天,每个人的生活几乎是一致的。我认为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个体的生命缩短到极致,文明的终点是星球的资源用尽时的毁灭
文明会越来越简单!?
金钱引发了人类的罪恶
人类本身没有罪恶感(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因为有了金钱,所以贪欲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那么会不会是外星文明为了不使人类的科技达到可以发现他们(因为普遍的排他性) 才在很久之前在人类中推广“货币”借此引发人类人性的罪恶。。。
如果真是这样,他们竟然成功了!?
怎样写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用小说形式描写幻想的。将来可能实现的科学前景,它具有“科学”、“幻想”和“小说”三大特色。因此,写科幻小说,首先必须运用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去探索科学奥秘,如坐上宇宙飞船去星际旅行。宇宙飞船是人类已发明的事物。坐上它“飞向人马星座”,这是目前人类还达不到的,在科幻故事的想象文中可以达到。也就是说想象要合理,要有科学依据。其次,要美好。科学小说有对读者健康教育的主题思想。要表现人类在未来社会中的劳动和智慧,应能振奋起人们探索大自然、征服大自然的热情和信心。第三,形象化与科学结合。科幻小说是用形象化的小说手法描写科学、表现科学、普及科学、没有人物形象,就不是小说而是科学设想、预言,没有科学,只是一般的幻想小说。最后,要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自己与任何非人类的事物交流,语言要活泼有个性。
怎样写好科幻小说——浅谈科幻小说的创作??
很简单,把你心中的故事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就可以了。

5. 宋鸿兵的《货币战争》这本书可信度有多高

在这本畅销书中,讲述了世界史中跨越两个世纪,互不关联的重大事件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因:犹太人罗斯柴尔德银行业家族王朝对货币发行的持久控制。

按照 《货币战争》 的描绘,似乎整个世界都在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所领导的国际银行家,即一小撮“黑暗金融势力”的肆意摆布之下。他们透过策划和资助暗杀、战争、经济萧条而获得巨大利润,通过废除金本位、债务挤压、操控石油供给和大量金融衍生产品,进一步掌握货币发行权,控制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命脉。他们在密室里做了某些秘密筹划,使了一个眼色,美国总统就会被刺杀,战争就会被发动,各种工商农牧业就会遭到“定向爆破”,美国和世界就会陷入大萧条;英法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甚至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这帮家伙幕后操纵的。

实际上,这个罗斯柴尔德家族虽曾在19世纪风光一时,由于坚持只在家族内部人员中传承,一直没有很好融入现代金融业;1865年就退出了美国市场,两次世界大战中又受重创,早已淡出了欧洲银行界的主流。目前主要在欧洲做并购重组业务,一年的营业额不到100亿美元,估计资本总额不超过300亿美元,不到欧美大银行的一个零头。和书中所渲染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这本书依据的是一些西方早已成为明日黄花,无人当真的过时传说,其中主线竟然直接基于沙俄和纳粹宣传品关于犹太人阴谋的无稽滥言。

本书大部分内容几乎原封不动地来取自The Unseen Head(作者A. Ralph Epperson) 和Conspiracy Encyclopedia:The Encyclopedia of Conspiracy Theories(Thom Burnett编)等阴谋稗史。即使在其发源地的西方,所有的阴谋论观点都只是猜测,没有任何实证依据。另外,一些读者指出该书许多内容其实抄自一套1995年记录片《金钱主人(The Money Masters)》,两者在目录、内容、情理推演上如出一辙. 但在书中却从未提及该纪录片。

该书让人们像读武侠小说那样看待金融的 历史 ,用想象替代了事实,最多只能算一本玄幻金融读物吧。

就跟杨过用石头扔死蒙古大汗的可信度差不多吧

这书刚上市的时候,翻过几次。觉得装帧就透着一股子地摊读物的味道。打开看看,文笔还算流畅,故事也有引人之处,大部分这种读物卖的就是夸张的观点和符合大众心理期待的故事。


开始没在意,因为每年都有无数的这类低劣出版物充斥市场。后来有在银行工作的同学,也大夸这本书,大意是观点值得称赞,论述也颇多精彩之处,银行不少人人手一册。好像还是银行内部推荐读物。


大骇之下,觉得事情很诡异了。一本靠东拼西凑的材料,利用民众潜意识里的猎奇心理和反欧美心理,再加上美国留学、金融专家的身份,无底线炒作,左右一下升斗小民的视线和思维也就罢了,竟然还让金融行业人员奉若圭臬,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打开这套书,里面对罗斯柴尔德家族充满阴谋论的描述,就足够吓人,50万亿美元财富,几百年来操纵欧洲 历史 ……对民主制度没有认识并且常识匮乏的读者,在满足了猎奇心理后自然而然就会深信不疑。而对罗斯柴尔德家族神乎其神的描写,也让不少骗子多了一条途径,网传前两年就有外国老汉冒充罗家后人,在中国骗了个溜够,还成了清华大学座上宾,宋鸿兵先生,这里边也有你的功劳吧。

更可笑的还有宋鸿兵这段话,“《货币战争》一书,如果不是在中国出版,而是以英文或任何一种西方语言文字出版的话,恐怕早已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探知,并采取一切或软或硬的手段,进行拦截。……大约在1980年代,有若干美国作家曾经撰写过罗斯柴尔德家族史,但是这些著作都神秘地消失了,只有在极少数图书馆有收藏。而撰写这些家族史的作家,很多都死于非命。”作者当自己是谁啊,为人民代言的斗士吗?什么时候这种货色少了,可能 社会 就多了点希望了。

货币战争是宋鸿兵摘编自西方的阴谋论。

西方的阴谋论里,有货真价实的干货,也有空口无凭的猜测。

对现实世界,经济教科书能解释的东西非常有限。但是经济科班出身的人已经被教科书禁锢了头脑。

货币战争里即使只有3分符合史实,就有莫大的价值。因为它打开了另一个维度另一扇窗。

世界未必是罗斯柴尔德控制的,但一定是在利益优先的原则下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演变。

这里面涉及到的 历史 传统、族系纽带、资本财团以及政商媾和,不外乎利益取向。合乎常理。

如果把经济当成一门科学,一定要有一个子科目:discovery。

就像我们2015年的股灾,当你看到从证监会到中信证券一个个大鳄被查处,就知道这不是什么阴谋论。已经是金权天下。

《货币战争》原本就是一部金融武侠,罗斯柴尔德家族就像古龙笔下的蜀中唐门,没人拿这些名字当真。但这部书的价值在于:他告诉我们在金融领域,必须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作为国策。

有一位经济学家说得好,货币战争如果算经济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应该算冶金类;

《货币战争》可读性可以得100分,把阴谋故事和浅白经济金融知识完美结合。

初读货币战争是在大二,有种小白青年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痴迷到了秉烛夜读的程度。刚巧,那时上的是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两相印证,货币战争适度演绎的世界经济金融史,作为成年人的金融启蒙读物是非常合格的(给未成年人看,可能会形成消极的世界观)。

《货币战争》可信度却只能得0分,看完货币战争久久不能平静,差点颠覆了我自小接受的唯物主义史观教育,也一直在思考书中所述是否真实,宋鸿兵是哪里的大神,为啥知道世界上这么多秘密。

这些年,有不少人对这本书不屑一顾,说懂金融的都看不上它,但曾有一位金融教授在课堂上为我们推荐过这本书。毕竟做学问是很枯燥的,货币战争把金融史讲得如此有趣,当做佐餐小菜还是合格的。

还有不少人把货币战争奉为圭臬,此类人可细分成两类,一类是小白,世界观不牢靠,阅历和知识不足,看了就信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相信对书中观点会一笑置之。另一类是懒人,缺乏独立的思考,货币战争把世界描述归纳的极端而简单,把主角光环给了一个家族。这样,写书的轻松,看书的也轻松。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经济金融名词和世界史,让懒人们以为掌握了解释世界的钥匙和秘闻,突然从普通的人生中超凡出来,这种满足感是一切阴谋论的最大卖点。

我觉得对这本书的看法不能一味宣传好,也不能一味说他无知。

第一,这本书的效用确实激起了很多人对金融的认知,意识到货币的力量,资本的力量,这可以算是这本书最大的功能。

其次,这本书的确真真假假,用了很多小说的口吻,将一些事情扩大化,但并不是说没有这些事,战争是需要银行、货币系统进行金融支持的,不然你打个毛仗。

但是一件事可以客观说,也可以主观说,作为 历史 需要客观而辩证地陈述,但作为小说写主观点当然可以激起人们的胃口。因此对于里面的事情,比如银行家支持选举、为战争融资这些事情也许就是事实,但是作者很巧妙地换了一种角度,做成了因果关系。

我觉得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所发挥的作用不是书本本身,而是让国人明白在和平年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时时刻刻在上演,而且很多国家几十年财富被洗劫,东南亚金融危机洗劫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亚洲金融危机洗劫了日本,韩国,最近一次洗劫了俄罗斯。

所以如果一味带着吹毛求疵的视角看待货币战争这本书完全是没什么水平的人才会这么做。毕竟这本书里述说的都是真实的案例,只不过加入过多人为论断,有点像三国演义,每个事件都是真实的,人物也是,可是却带有科幻色彩。

从宋鸿兵来说,他也没有看透世界的能力,没必要神话任何人,从泛亚事件可见一斑。

综上,将货币战争一书定位为通俗小说或金融启蒙读本更为恰当。真实的世界是运动而复杂的,用简化的模型去解释发现具体的问题本没有错,但学者有的是严谨和数学等工具,而小说家有的是想象和演绎。

货币战争是一部小说,其中无限扩大了财富的作用。殊不知”钱控制政治”,在人类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成立的。

中国一大批屌丝认为钱是万能,能掌握一切。但是在权利面前,钞票就是一张纸!犹太人一战后在德国掌握巨大财务,控制了金融业。却在纳粹面前如同待宰羔羊一般。2016年犹太集团掌握了美国的财富吧,他们黑出翔的川普也当上了总统。所以以色列也痛定思痛,强迫自己向战斗民族转变!

另外其中关于罗斯切尔德被吹的控制了一切。却不知在美国税制下,不可能有人能够隐瞒如此巨大的财富!任何法律只保护合法财产。隐瞒的财产谁去保护?200年过来,这么多子孙,这么多次遗产税会把家族财富消耗殆尽!如果成立信托,则国家就一定知道。所以好矛盾。

高中时候就读了这本书。凭借到基础的 社会 常识判断其实为一部YY小说!现实生活中这本书有智商筛选器的作用。是不是无知,就看这个人信不信这本书

《货币战争》当然有可信度!看看从2007年金融危机这十年来,美国都干了些什么就知道了!通过美元贬值和升值,加息和减息,美联储超发货币外加战争世界己变得一团糟。金砖五国除中国外所有货币贬值40%~50%,中国去年为保汇率花了一万亿美元,还有索罗斯现身香港,号召国际玩家做空中国货币,引起中国政府强硬回应。有几个小国货币崩溃了,欧元区已经半死不活,可能永无翻身之日了。说不定还会大规模脱欧。而这时美还在不停加息,年底还要缩表,这样的金融核弹,会造成海啸!谁还在说没有货币战争?那就是睁眼说瞎话!目的只是片面地攻击宋先生。

一句罗斯柴尔德家族有50万亿美元,就知道可信度是多少了。这家伙张口就来,估计宋鸿兵都不知道50万亿是个什么概念。2016年全球GDP才70万亿左右。这么说吧,如果把货币战争当经济类书目,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可以当冶金类,射雕英雄传就可以当狩猎类,情深深雨蒙蒙就可以当气象类。

8年来,宋的《货币战争》系列丛书出了一部又一部,且经常名列中国大陆畅销书榜首。据介绍,该书已经被翻译成韩语、日语、法语、波兰语、越南语等多语种,畅销海外。宋最近在新浪微博自言,《货币战争5》在俄国刚刚举办俄文版首发式,签名版已呈交总统普京,主办方称,会在一周内把普京阅后的反馈信息传达给宋本人。

上述事实足以说明,罗斯柴尔德家族影响力实在有限。它既没有能力阻止《货币战争》在全世界流行,更没有能力让写了他们家族史的宋鸿兵“死于非命”。相反,依靠《货币战争》的销售业绩,宋鸿兵过上名利双收的生活,直到2015年12月12日在太原被投资者围攻。而这次围攻,来自罗斯柴尔德家族授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令人意外的是,8年之中,对《货币战争》这本影响广泛的著作,中国大陆不管是经济学界还是 历史 学界,既没有权威学者慎重推介,也少有人在论述问题时加以引证,形成高度一致的静默。难道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了中国大陆学术界?谁应该为这个问题不寒而栗?

公开发布的精神性产品,若非出于文艺性虚构,均应句句有出处,处处有来历;符合事实,合乎逻辑。这不仅是公认的做人底线,也是对他人负责。

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在一篇论文中介绍称,当《货币战争》一书风靡于中国大江南北之时,也在犹太世界引起极大震动,称之为“反犹太主义正在当代中国蔓延”。

英国犹太人代表局首席执行负责人乔恩·本杰明表示:“这本书的说法与那些关于犹太人及其影响力的最不足信及过时的谣言如出一辙,而这种说法在全球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中得到流传,令人深感忧虑。”

张倩红教授仅从史学角度提出质疑。如《货币战争》称,罗斯柴尔德家族今天的资产至少超过了50万亿美元。但曾为《货币战争》一书扉页题字的中国 社会 科学院张宇燕研究员指出:“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

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350万亿美元左右……坦率地讲,对这个数字我将信将疑。”至于模糊时空概念,渲染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影响力,对犹太文化知识的误读等等问题,不再一一引用。

中国经历长时间闭关锁国,人们对外部世界认知非常有限。教育的长期落后,更使问题雪上加霜。这种背景下,有海外学习背景的学者著书立说更应谨慎万分。误导大众、误导大政方针的著作固然不担刑责,但依靠它所谋求的富贵,终生都会打上肮脏的标签

我,曾经是宋鸿兵的忠实fans,货币战争,我是逐字逐句的读过,对宋鸿兵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年还没有微博的时候,宋先生在草根网开了博客。我就特意去草根网注册,只为更快的看到宋先生更新的东西。

后来年龄大些了,思想没那么左,没那么激进了。开始对货币战争里的某些细节怀疑了。再然后就怀疑了大部分的细节。主要是些故事的细节。反过头再看货币战争,看宋先生的行文手法。觉得宋先生也就是一个迎合民粹主意的人而已。货币战争里太多的东西经不起推敲了。

不过宋先生还是有很大的贡献的,他让很多人知道了罗斯柴尔德家族,也让很多人对货币有了新的看法,有了货币战争的理念。

6. 四字科幻小说,主机一开始很穷,每月只有几个货币,后来好像无意在下

那年夏天

作者: 碧衫

简介:

我十八岁那年正是非典放肆的时候,仿佛不知道非典是传染病一样,天天爬围墙往外跑,因为我们在小镇上,管得也不严,只到晚上上自习的时候老师找不着人才会提着灯笼把校园翻遍。那个时候我就躺在河边上

7. 科幻小说常用词

我觉得你好像是在问科幻的类型 下面这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九章 科幻创作中的问题(上)--------题材研究
回总目录

第一节:科幻题材的分类
第二节:科幻题材发展的最新倾向
第三节:双重主题的平衡

创作规律与创作方法是科幻艺术发展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981年出版的《论科学幻想小说》中,不少论文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科幻创作的特殊规律。但由于文章出自不同的作者,系统性不强。1994年,《科幻世界》杂志刊登了美国科幻杂志编辑本·博瓦的《科幻创作教程》,不过这个版本尽管系统性强了,但却忽略了科幻创作的特殊性,而只是把纯文学创作的技巧照搬过来。稍后《科幻世界》又由本社编辑人员执笔写了名为《林聪点评科幻》的系列短文。据作者介绍,"林聪"这个笔名就源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作者的创作意图可见一斑。这些短文经加工,再补以范文,以《柔软的星球》为书名出版。"林聪点评科幻"中讨论了一些科幻创作的特殊规律,在业余作者中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但由于其读者基本是初学创作的业余爱好者,所以也混杂以大量纯文学的创作规律问题。对于科幻创作的特殊规律也无法展开来深入讨论。
接下来的三章中,笔者将讨论科幻创作的规律与技巧。其原则是,不再涉及与纯文学创作有关的那些问题,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而是集中在科幻创作本身特定的问题上。其中最主要的两个问题:题材问题、虚构与写实的关系问题各自辟有一章来分析。

一节 科幻题材的分类 第九章

了解题材是研究作品的第一步。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学习创作,对科幻艺术题材范围心中有数是必不可少的功课。科幻研究者们在这个问题上也有过一些总结,不过,大多以"菜单式"地列举题材为主。比如,中国科幻作者宋宜昌将美英科幻小说的题材总结为以下几类:"太空题材、生物与环境、战争与兵器、过去未来的历史、恶梦和警世、大灾难和世界未日、超越时空、技术和技术制品、城市与文明、机器人和超机器人、机制思维、超能力、进化畸形、性和性异常、污染问题、反科幻题材。"(《美英科幻小说的题材》,引自《论科学幻想小说》)
英国的布赖恩·艾什将科幻题材分为十九类之多,计有"宇宙飞船和星际旅行、太阳探索和太空殖民、生物和环境、战争和武器、银河帝国、未来和被替换的历史、乌托邦和噩梦、灾难和末日、丢失的世界和平衡的世界、时间和多维空间、技术和机械制品、城市和文化、机器人和合成人、电脑和控制论、遗传变异体和共生体、心灵感应和超感官知觉、性和禁忌、宗教和神话,内在世界。"
日本科幻研究家石川乔司和伊藤典夫则将题材分为九类,计有"宇宙和异星生物、未来社会、幻想和奇异世界、时间和多维空间、人类进化、毁灭和末日、冒险及神奇性、讽刺幽默性、古典科幻。"
对于初步接触科幻艺术的人来说,这样的列举有助于他迅速了解即有的科幻作品,并且了解不同题材在这些即有作品中的分布。但这种研究无助于认识的深入。因为它的分类标准太过于依赖研究者的个人爱好而不是一定的逻辑线索。并且,由于不能揭示题材发展的内在逻辑,使得人们只能了解以往的题材,而无法预测题材的演化和发展,在题材创新方面作用不大。
在本书中,笔者提出一个分析科幻题材的标准:根据作品的核心构思与科学体系本身的关系进行题材划分。这与本稿将科学价值视为科幻艺术根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按照这个标准,科幻艺术的题材分为以下几类:科学发现题材、技术创新题材、毁灭或文明倒退题材、荒诞题材。一 科学发现题材
科学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探索未知,描写科学探索活动的科幻题材就是"科学发现题材"。这种题材又可以分成两小类,一类是正规的科研题材,一类是自然之谜题材。所谓正规科研活动,就是由科研机构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科研活动:有科研课题、有科研规则、有财务动作方式、有组织管理方式等。描写这样的科研活动,可以体现科学家的精神面貌,体现科学家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特点。纯正的科学精神也正是在这样的科研活动中得到体现的。正规科研题材的科幻作品还可以激发读者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如果严格定义的话,只有这类题材的科幻作品才是纯粹的"科学幻想小说"。
然而,在科幻创作中,这类题材最少被运用,只是到最近才由一些与科学界关系较密切的作者引入欧美科幻界。中国科幻在早期曾涌现过很多这类题材的作品,一旦走向成熟,则开始把它抛在脑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写这类题材,作者首先要对科研运作机制有深入的了解。他要了解当今科研活动的前沿课题,要了解科研机构的组成和动作方式,要了解科学家的生活方式、行为特点。一句话,他要么是专业科学家,要么必须常与职业科学家打交道。随着科幻艺术的发展,大量的文艺作者、业余作者涌到这个领域中来,他们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回避这个题材,也就回避了创作上的弱点。
正规科研活动的成果要引起社会影响,需要很多过程: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从应用科学到应用技术,从应用技术再通过市场开发变成产品。因此,一种正规科学研究活动成果在科学上的意义与其社会意义往往不成比例。相对论是伟大的科学发现,但到现在对普通人的生活也没有什么直接影响。而且,职业科学家的生活往往也是单调和枯燥的。一连几十个小时在仪器前作记录,这种工作精神很可敬,但很难编成精彩的故事。许多科幻小说都有这样一个模式:尽管以科研活动为主线,但总要以杀手、特种军人、冒险家为主要人物。
所以,要写好这类题材,非要有极高的功力不可,《龙卷风》就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作。这部影片把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与高度的娱乐性结合起来,真正作到了雅俗共赏。我认识的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朋友和非科幻迷不仅看懂了这部片子,而且为主人公的高尚人格所感动。这正是优秀科幻作品的价值所在:既有娱乐性,又有艺术性;既体现了科学精神,又有票房收入。
在科学家们有计划地探索求知的同时,自然界本身也常常对科学和科学家提出挑战。在科研院所里,科学家向自然界发出挑战。而在自然之谜面前,科学家则是在应战。科幻创作中,使用自然之谜题材的比例要高于正规科研题材。自然之谜是突发的,无头绪的,神秘的。相比之下,正规科研活动则要循规蹈矩地进行。以自然之谜为题材,还可以不把科学家作人物角色,因为自然之谜能出现在任何人面前,象《E·T》里的外星人便仅与几个孩童为伴,科学家成为背景人物。正规科研活动系统而刻板,研究自然之谜则类似于破案推理,可以写得离奇曲折,这些都为作者带来创作上的方便。
出于一种创作上的惰性,自然之谜题材作品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人们耳熟能详的"谜"上,如飞碟、野人、外星人、等等。特别不能原谅的是,许多中国科幻作者也蜂拥在这些题材上。其实中国的自然之谜为数并不少,古代有悬棺、仙蜕,现代有天池怪兽等。这些"谜"不仅有中国特色,而且因为外国科幻作家基本不涉及,仍然保持着新鲜感。 在《林聪点评科幻》中,作者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谈到这个问题:"《魔鬼三角与UFO》的故事背景是魔鬼三角,本来就是神秘莫测的地方,但许多后来者把这个典型的环境用滥了。作为中国科者,可否以凉山黑竹沟、藏北无人区、湖北神农架、楼兰古国遗址等,作为科幻故事产生的'环境'呢?"(《科幻世界》95、7、17)
另外,在运用自然之谜题材时,作者应该严格掌握科学与伪科学的界线,要对题材进行科学分析,至少是以科学态度进行的分析,不要受通俗小报的影响,以武断的笔法描写这些题材。
二 技术发明题材
通常人们所说的"科学"多半是指各种应用技术。技术可以直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所以也比较好组织情节。因为这种方便性,以技术发明为幻题材的作品在科幻小说中占压倒多数的优势。这些作品,严格来说应称为"技术幻想小说",
凡尔纳的小说里也有不少新奇技术,但那些技术大多为科学探险服务。人们耗巨资修建的大炮,就是为了把人送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别无功利目的。演变至今,写技术发明题材的作品主要强调技术的实用性,要么是资本家榨取利润的工具,要么是独裁者争服世界的工具。在传播科学精神方面,这样的作品没有什么价值,因为它们的主题并非在此,技术发明只在其中充任道具。
技术发明题材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中心题材。这类题材中,某项发明创造是故事的直接线索,剔除这项发明,故事就不成立。大部分技术题材作品属于此类。另一类是技术背景题材,笼统地展示高新技术,但与情节无必然联系,将其中一项技术换成另一项技术,故事情节依然成立。《星球大战》是这类题材的典型。
对于从未接触过科幻的人来说,技术背景题材可以给他们眼花燎乱的新感受,同时又可以看到他们熟悉的情节模式。所以有些吸引力。但对于科幻迷来说,这类题材是最缺乏想像力的,只是把老故事装入新背景中而已。
三 毁灭题材
无论是科学发现题材,还是技术发明题材。讲的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毁灭题材则相反,描写各种天灾人祸使人类文明发生倒退,甚至灭亡的可怕影像。在毁灭题材中,科学体系被破坏甚至完全消失。毁灭题材不常被选用,但产生的影响却胜过其它题材。在表达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上,毁灭题材中最合适的选择。
按照作品中文明毁灭时间与当今时代的前后关系,毁灭题材又可以分为前毁灭题材和后毁灭题材。亚特兰梯斯大陆题材是前毁灭题材的代表,冷战时期的核毁灭题材是后毁灭题材的代表。在传达忧患意识方面,后毁灭题材的感染力要更强一些。
随着冷战的结束,毁灭题材走向低潮。核灾难题材显然过时了。描写极权统治带来的文明倒退也不再流行。有些作品专写科技进步造成人性的被压抑,描写一种看似进步实则倒退的毁灭景象。但这类作品目前大多是模仿之作,作者本人对人类命运并未作深入思考。
《未来水世界》是毁灭题材的新创,在这部影片中,既未交代毁灭原因,也未描写毁灭过程,而是直接把毁灭结果当作故事背景。一片苍茫的水世界表达着制作者的忧思。在其它毁灭题材作品中,毁灭的往往只是物质文明,文明本身还通过人物行为或隐或现地体现着。而在《未来水世界》中,文明被彻底地予以毁灭。电影中所有人物都可以说是原始人、野蛮人。一部科幻片,却给人以浓郁、质朴的原始之美,算得上是一种突破。
毁灭题材往往是一种史诗般的题材。其它科幻题材可以只描写人类社会某一局部领域里的故事,毁灭题材则必须是全景性的、整体的,作者必须有宽广的知识面,否则很容易将这类题材写得空洞无物。毁灭题材也很难挖掘,判断现实生活中哪些事物全有令人忧虑的前景,对作者的思想水平也是个考验。
四 荒诞题材
貌似有科学根据,实则全无科学基础的科幻题材,属于荒诞题材。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作者明知内容不科学,但仍要这样写;或者并不考虑它是否有科学可能,但不跨越超自然的界限。这类题材与不熟悉科学知识所形成的错误题材不同。二十世纪以前如果写月球人,火星人,是严肃的科学幻想,而今再写火星人,如无令人信服的解释就有荒诞色彩了。
荒诞题材基本上是寓言式作品,在"文艺类科幻作品"和"科学传奇作品"中占多数。尽管没有真正的科学依托,但不影响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其中一些作品即使按普通文学的标准看,也属于荒诞作品,如《猿猴世界》。开拓其它题材领域,作者可以引经据典,积累素材。开发荒诞题材,则几乎全依靠作者的想像力。作者必须将不可能视为可能,将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迄今为止,威尔斯的荒诞科幻题材仍然无以伦比。象时间机器,隐身人、神食这样的荒诞题材都是他开拓的。
具体到一篇科幻作品中,只使用单一题材的情况是不常见的。尤其是大容量的长篇科幻作品,常常是两个甚至多个题材的综合。比如《杀人三叶草》是天文灾难与遗传变异题材的综合,《终结者》是时间旅行与机器人题材的综合,等等。如何在一部作品中分清不同题材的主次,也是作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题材分类总表

大分类
小分类
代表作

科学发现题材
科学研究题材
《会合第十行星》

自然之谜题材
《雪山魔笛》

技术发明题材
技术中心题材
《斯芬克斯之谜》

技术背景题材
“太空剧”式科幻作品

毁灭题材
前毁灭题材
《冰人》

后毁灭题材
《杀人三叶草》

荒诞题材
《冰与火》

二节 科幻题材发展的最新倾向 第九章

寻找新的科幻题材,一直是科幻作者的难题。科幻很大程度上是比创新的文学,写别人重复的题材,不要说读者,作者自己就觉得不好意思。而在题材上创新总难于在情节上创新。逼得许多科幻作者走上荒诞怪异之路。
为寻找科幻题材,大家想了不少办法。《科幻世界》以前有一个"点子拍卖行"的栏目,让读者提供题材。当然,这个栏目也是为了提高读者的参与意识。由于读者年纪较小,没有多少真正有价值的题材出现在这个栏目上。98年出现了"奇想"栏目,与点子拍卖行一脉相承,但水平上和总体结构上要提高一块。据创办者唐风编辑说,他是想把这个栏目逐渐发展成硬科幻栏目,因此不光要注重参与性,也要注重参选题材的可行性。不过这种由读者提供的"题材点子"总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更多地是先有一个设想,然后再寻找科学解释,或者说是往科学知识上"套"。科学上的可行性差、"硬度"差。
寻求题材创新之路,需要了解国外科幻创作在这方面的实践。目前,科幻创作水平较高的作者在题材选择方面出来了以下这些倾向。一,从远到近的倾向:
"远科幻"、"近科幻"这两个词汇是今天的科幻爱好者不熟悉的。但在几十年前,它却是前苏联和中国科幻作者们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当时,这两个国家的科幻创作队伍多来自科普阵营,创作中严守即有的科学知识。后来发现相比之下,西方科幻作品的想象力要大胆得多,便认为科幻创作方面应该更远一些。
与之相反的是,西方科幻作者却在走一条越来越靠近现实的路子。科幻作者大凡进入成熟,总是不再愿意写那些银河帝国、时光机器之类过于玄虚的东西,而希望回过头来,写一写身边的事物。所以近些年来,这种从现实跨进一步的科幻小说流行起来。这里的现实,一是指现实的时空。如当代美国科幻作家米切尔·克莱顿的所有代表作,故事背景都是当代,也有具体地点。就连那个著名的"侏罗纪公园"在多米尼加的什么地方也写得很清楚。二是指现实的科学技术,在已经存在的最新科技成果上进行只跨前一步的想象,比如《侏罗纪公园》就是以当今古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展开想象的。这种跨进一步的想象能扎根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反而能丰富小说的细节。并且这种小说里的想象也给人以相当的可信性。
实际上,科幻先驱凡尔纳喜爱选用的就是这种题材,凡尔纳貌似大胆的幻想,基本上都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与知识背景下进行"更大、更快、更强"的假设。直到威尔斯的作品出现后,科幻创作才放弃这种题材选择方式,采取了作者自创创意,再与科学挂勾的模式。近来出现的返回科学和现实的倾向可以是一种艺术本身螺旋上升的规律所致。
美籍罗马尼亚作家佩特鲁·波佩斯库的科幻小说《接近亚当》正是这种"跨进一步"的作品。这部小说的时空背景非常明确:一九九五年的肯尼亚。当时由西方国家推行的民主化运动在这个国家里导致大规模动乱,这场动乱成了小说的基本背景。小说中那个野人出没的"马乌山脉",一般的世界地图集上就可以看到。肯尼亚曾因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被视为非洲国家的代表。小说中对当代非洲国家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作了逼真而全面的描写,一点也没有白人至上主义的痕迹。而且这些描写并非横生枝节,都是与主要故事情节相联的。使人在阅读紧张的情节时自然了解了当代非洲的面貌。
小说中的科学知识非常丰富,又与探险性的情节结合得较好,通俗易懂。小说中一些科学细节,比如主人公用舌头舔化石以识别化石形成的年份;雄狮吃掉幼狮以便加入狮群等,除非对科学研究有相当了解,靠闭门造车是写不出来的。小说中科学界内部矛盾的刻划也细致入微,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什么是投机取巧、沽名钩誉之辈,读者在这部小说里能看到清清楚楚。这也是传统科幻中"科学怪人"之类的漫画式形象所不能比拟的。
在卡通电玩的影响下,中国科幻充满浮躁之气。严肃而又不失趣味的《接近亚当》应该是中国科幻作者学习的范本,也是帮助中国科幻迷了解世界科幻创作潮流的一部好教材。二,从神话式科学到现实科学的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界逐渐接受科幻艺术,两者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日益增加,将真实生活中的科学研究工作写入科幻题材的尝试也在增加。与早期科幻作品中所谓"科学怪人"式的科学家和阴谋诡计式的科学研究相比,这些作品中科学工作更接近于现实。这是科幻艺术提高科学含量的重要表现。只是这种趋势在国内尚未开始。
这种趋势体现了在题材开发这个问题上总体思路的变化。以往科幻作者总是使用"外推法",也就是先确定一个幻想性构思,然后再寻找它与现实科学之间的联系。由于确定构思的基础是为了方便叙事,所以在向内寻找科学根据时往往不成功或牵强附会。而目前内推法逐渐发展起来。所谓内推就是从科学发展的实际可能推广开来寻找创意。这需要对科学有相当的了解。
这里,我们把情况分成两个方面来谈。(1), 一些科幻作者本身是专业科学家,他可以把专业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作品题材。这方面,国外的克拉克、卡尔·萨根,国内的潘家铮等是这一类型科幻作者的代表。随着科幻艺术影响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职业科学家将进入这个领域,他们会把科学界最新的前沿动态引入科幻创作,让科幻真正与科学的时代脉搏相吻合。而在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内,科幻只是形式上走在科学发展前面。
(2) 如果科幻作者没有从事专业科学研究的可能,那么,他应该把精力放在研究某项科学成果的社会影响上。这里,既要求作者有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又要求作者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尤其是后者,它对科幻作品本身能否把科学实践"神似"地反映出来关系很大。 由于大部分科幻作者都不可能从事职业科学活动,第二点对科幻作者更有价值。特别是目前不少科幻作者受过大学的专业化教育,他们更熟悉本专业的前沿课题。目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门类加在一起接近两千,且每个门类中都有不止一个前沿课题,从这里开发题材,可以大大丰富科幻艺术的"题材库存"。
目前的科研课题如果以其创作价值来衡量的话,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技术细节上都可行,只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课题或设想,如可居三十万人的单体建筑,从青藏高原到天津入海的"朔天运河"、轨道太阳镜、喜玛拉雅山爆破峡谷、台湾海峡海底遂洞、冰山舰船、导弹舰等。其中也包括设计上可行,但现有技术条件不具备可行性的课题;或者技术上可行,但实际上不需要作的项目。另一类是从需求角度提出的课题,这些课题只讲人类文明发展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而不考虑现有条件是否可以达到这一点。
以上这两类课题都可以成为科幻小说的选题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单个作者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让他们从大量的资料堆中选择有关课题很是勉为其难。因此,科幻编辑和情报资料人员应该帮助他们去寻找合适题材,其中包括定期出版"新科技发展动态追踪资料汇编"等文件。三,对真正社会科学题材的重视。
在以往的科幻小说中,尽管有社会寓意的作品不少,但纯粹社会科学题材则不受重视。这与社会科学的严谨性与完备性无法与自然科学相比有关。不过随着社会科学的成熟,它在科幻作品里也逐渐留下了身影。美国行为科学创始人斯金纳的《沃尔登第二》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中文科幻小说中,出现过寥寥几篇纯粹社会科学题材的科幻小说。一是台湾作者叶言都的《高卡档案》。这部作品讨论了两性比例失衡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是大陆作者郑军的《资产评估》,讨论了个人资产高度货币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最近发表的郑军的《青色》,则讨论了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个体行为规律与整体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不过这些作品都不成熟,影响也不大。
人们常常将探讨人性或社会问题的科幻作品误认为社会科学题材作品。其实,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并非一定与人性有关,象金融学就与人性扯不上什么关系。社会科学发展至今,早以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象语言学,法学这些成熟的社会科学,掌握起来绝不比物理学容易,并非门外汉可以通过一两本入门小册子可觑全豹的。所以本文把社会科幻与自然科幻当成一种题材上的区别,而非形式上的区别。人们常把三大反乌托邦作品视为社会科幻的典范。其实这三部作品都是寓言性的科幻小说,与严谨的社会科学并不沾边。四,对传统题材的再开发
科幻创作与任何文艺类型一样,题材创新的潜力终归是有限的。不可能篇篇作品都有新的构思。所以挖掘传统题材的潜力也是科幻创作在处理题材问题上的一个主要手段。比如完稿于一九八四的日本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奇》,就将传统的太空剧题材写到了恢宏精致的程度。情节含量与人物塑造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虽然继承了二十世纪初柯南道尔的题材,但加入了现代遗传学和动物行为学的内容。《卫斯理系列》中的许多故事都选自西方作者的科幻作品,但将它们很好地本土化,并在情节方面进行了加工。这些都是题材创新的实例。大陆青年科幻作者柳文杨将前苏联科幻小说作者德涅伯罗夫的短篇《蟹岛恶梦》的题材发展成长篇《神奇蚂蚁》,也取得了成功。

三节 双重主题的平衡 第九章

自从小学开始,大家就知道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然而,一部科幻作品却往往要同时照顾到两个主题:既然是科幻,那就要把假想中的科学突破写好。既然是文学,就要写出人性方面、社会方面的主题。这种双重主题的要求无疑给作者带来很多挑战。即使象克拉克那样的大师级人物,也很难平衡两者的关系。读者和评论家们也往往在双重主题上挑剔作者,因为一个主题挖掘得深,另一个主题写得泛泛是最常见的情况。只有单纯的社会幻想作品才可以不考虑其中的科学主题。
处理一部科幻小说中的双重主题。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 "科学的社会功能"是科学与人性两者的交汇点。一部科幻作品如果能把重要笔墨放在这上面,就能同时兼顾两个主题。第二 如果笔力不足,一定要"弃一保一",着重写你擅长的那部个主题。而将另一部分作为附属品。这样至少能保证你的作品有特色。如果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定要将两方面都照顾到,那么或者在情节上陷入混乱,或者写出四平八稳,但没有特色,老生长谈的作品。

8. 比特币到底是什么用于公益捐赠合适吗

【疯狂的比特币,它究竟是什么?】
2009年1月3日,第一枚比特币诞生。
比特币是一种用开源的P2P技术软件而产生的虚拟货币,这一概念最初由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或为化名)在2009年提出。比特币货币系统是独立存在的,其运行不依赖于中央银行、政府、大型企业的支持或者信用担保。
在诞生之初,比特币还只是极客的玩具,如今它是增速最快的虚拟货币。
曾经1美元=1300个比特币,现在1个比特币=200多美元,身价上涨近30万倍。
本月10日比特币兑美元汇率创下263的新高,随后一天又急跌至63美元,目前又回到了120美元的水平。没有一种过山车能比过去十天中比特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轨迹更刺激了。
比特币货币总量按照设计预定的速率逐步增加,增加速度逐步放缓,并最终在2140年达到2100万个的极限。比特币去中心化的设计结构,确保了理论上任何机构都不可能操控比特币的货币总量,或者制造通货膨胀。也就是说,比特币只有2100万个。
根据比特币的同时在线交易人数估计,美国、德国和俄罗斯是比特币应用最广泛的国家,这一情况与三国在货币政策上的选择不无关系。
例如2000年到2013年间,由于俄罗斯央行摇摆不定的货币政策,俄罗斯的通胀率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反弹,至今仍处在7%的高位。美联储持续的量化宽松以及德国长期存在的反对欧洲央行的声音都与比特币在这些国家的流行有关。此外,这三个国家都拥有相对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水平,在接受和应用比特币上也更有优势。
比特币英文社区中文版版主Horserider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他并不认为比特币是一种完美的货币,但是却可以通过严密的数学逻辑扫除货币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比特币的出现一方面可以丰富货币的种类,另一方面对于货币政策不够严肃的国家而言,也可能是一种冲击。

【获得比特币的方式有哪些?】
首先,用户可以在像Mt.Gox这样的比特币交易市场购买,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有可以用其主权货币购买到比特币的线上或线下市场。
其次,用户还可以通过解决交易信息打包数据块中的数学问题获得比特币,此举类似现实世界中寻找金矿的过程,因此被称为挖矿(mining),而用户获得的比特币是作为处理交易信息的“工资”付出的。

【谁在持有比特币?】
虽然比特币的核心开发人员一再明确强调比特币只是一个“实验性”的项目,并反复提示投资比特币的风险,但这显然没有浇灭比特币爱好者的热情。
长铗(笔名)是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把和比特币的这次亲密接触形容为一场“科幻照进现实”的旅行。
2010年到2012年间,长铗陆续购进了2000个比特币。最近他还以0.07BTC(大约35元人民币)的价格在比特币市场卖出了十本他的科幻小说集,这本书在京东商城上的售价为23.3元人民币。他还计划向其他科幻作家推广这一做法,因为他认为这种交易方式方便、快捷且非常安全。
看上去长铗只是把比特币当作另一种普通的电子货币(例如,Q币)来使用,但事实上,和他的伙伴Horserider一样,热情都来源于对数学逻辑能构建更为公平的货币世界理念的推崇,而比特币恰好正在践行这一理念,虽然这场“实验”的结果谁都暂时无法预料。
2011年6月,Horserider偶然在Google Reader的订阅中看到了一篇关于比特币的文章,“当时我就对比特币‘一见钟情’了,晚上我就开始购入比特币,并且建议我的朋友也开始购买。”Horserider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此描述,当时他已经是一名有两年从业经验的PE基金经理了。
可能是职业的关系,与长铗不一样的是,Horserider现在并没有多少比特币现金,而是更多的持有以比特币计价的股权。“我投资的公司主要从事挖矿(比特币)和服务器的推广等业务,目前的市盈率只有1倍或2倍左右,每周每月都会收到一定的分红,但金额并不多。”虽然如此,他对这些股票未来的收益还是非常有信心。
此外,温克莱沃斯兄弟曾经也是比特币的“大玩家”之一,他们声称自己拥有的比特币数量已经占到被挖掘出来的比特币总量的1%。
这对兄弟曾创立了一个名叫ConnectU的社交网站,并把马克·扎克伯格招募进来。在扎克伯格离开创建Facebook后,这对兄弟起诉了他,控告扎克伯格偷窃了他们的创意,这个案子最后以温克莱沃斯兄弟获得了2000万美元的现金赔偿和Facebook的股票而告终。

【是否是一场“庞氏骗局”?】
虽然比特币的开发和使用者都非常认真地在对待它,但从一开始比特币的周围就一直围绕着其是否是一场“庞氏骗局”的争议,不过理论上这一“指控”并不成立。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庞氏骗局”的定义是“用新进入的投资者的资金,为早期的投资者支付收益”。在很多庞氏骗局中,发起者通常会向新投资者承诺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但实际上发起者诱导新人进入只是为了向早期的投资者支付收益并且用于自身消费,却很少进行真实的投资。
欧洲央行2012年10月发布的一份名为《虚拟货币方案》(Virtual Currency Schemes)的报告指出,至少在理论上比特币与SEC关于“庞氏骗局”的定义挨不上边。
虽然“比特币的持有者如果想要将其变现需要出现新的用户愿意购买比特币”这一说法听上去很像一个“庞氏骗局”,但在比特币社区并不存在着一个组织可以掌握用户的钱然后携款消失。
实际上,比特币的用户在社区内自发地进行交易,几乎完全没有中介机构的存在,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直接从不断壮大的比特币持有人群中获利。
但是近期比特币与美元之间剧烈的汇率波动似乎又预示着一场新的价值盛宴的开始,没有任何投机者愿意缺席是否又意味着比特币的投机价值远超过其使用价值呢?
Horserider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很多投资者试图通过比特币的汇率波动实施套利,但这并不是比特币设计的目的,比特币本身只是一种支付系统。“直到现在,投机仍只是比特币英文社区中的第三级主题。更多社区成员关心的是支付协议的完善、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贸易的普及。”
不过,Horserider并没有完全否认投机者的存在的意义,他认为,投机者是经济活动中的润滑剂,美国铁路网络的繁荣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渗透都和投机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比特币用于捐款,合适不适宜?】
壹基金合作发展部总监霍庆川透露,壹基金已获得共计65比特币的捐助,市价约5万元人民币。这是比特币第一次在中国成为捐赠物。

比特币捐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我国法律规定,在没有专门执照的情况下,任何人都禁止操作人民币与虚拟货币之间的交易。但对于那些勤恳挖币的“农民”来说,他们愿意捐款,就已经足够。

欢迎讨论~

9. 各种小说中有什么货币

异界大陆的是金银铜
修仙是灵石
都市什么的当然是RMB咯

热点内容
重生现代异能小说 发布:2025-01-24 17:40:22 浏览:671
主角是万人迷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24 15:45:51 浏览:659
鬼夫文高肉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1-24 15:09:46 浏览:369
贺女主重生现代小说 发布:2025-01-24 15:02:24 浏览:840
三国演义听书粤语下载 发布:2025-01-24 14:49:02 浏览:174
经典官场小说全本免费 发布:2025-01-24 14:31:38 浏览:656
好看的高中校园小说双学霸 发布:2025-01-24 14:30:20 浏览:137
有成年日设定的科幻小说 发布:2025-01-24 14:00:44 浏览:316
女主穿越重生复仇完结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24 13:21:06 浏览:222
类似欲成欢的小说现代文 发布:2025-01-24 12:26:51 浏览: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