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北京折叠这篇科幻小说

北京折叠这篇科幻小说

发布时间: 2022-08-06 16:53:31

『壹』 获大奖的《北京折叠》写了些啥

这个月,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第74届雨果奖的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雨果奖堪称是世界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分量非常重,这是亚洲人第二次获奖。前一次获奖的亚洲作家,是咱中国写出《三体》的刘慈欣。


《北京折叠》这部小说两万多字,很多人可能还没看过,如果您不打算专门抽时间看,那我就给您快速转述一下。

小说描绘的是未来某个不确定的时间。那时候,北京已经是超级大城市,一共住了8000万人口,啥概念呢?现在咱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000多万,那时候人口差不多是现在的4倍。这么多人怎么待在一个城里呢?小说里给的解决方案是“把城市分层”——6环以内的北京城区,变成了三层,像夹心饼干一样,三层只有一层能露出地面,大家得按48小时为一个大周期,轮流到地面上来。比如说,第一层住了500万人,都是城市里的精英阶层。他们从早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露出地面24小时。第二层住了2500万人,基本是公司白领什么的中产阶级,他们第二天早上6点到当晚10点,能露出地面16个小时。第三层人最多,5000万人,都是城市底层平民,但他们露出地面的时间最短,只有晚上10点到转天凌晨6点这8个小时,也就是说,他们几乎看不见真正的太阳。

那没露出地面的时候,大家怎么生活呢?这就和小说名字“北京折叠”有关了——每层空间被翻转到地下的时候,建筑物都会像变形金刚一样自动折叠,居民都钻进自家的休眠舱里,被气体催眠,睡到下一次露出地面为止。这样算起来,每48小时里,第一层的人要被催眠24小时,第二层的人被催眠32小时,第三层的人最惨,要被催眠整整40个小时。

故事就在这样的城市里展开,情节其实非常简单,讲的是生活在第三层一个叫老刀的垃圾工人。为了赚钱给孩子上学,冒着坐牢的风险,帮第二层的男学生给他在第一层的暗恋对象送情书。为啥送个情书要坐牢呢?因为在那个时候,不同空间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你要是敢随便跑到另一个空间去,就是犯法。

这三个空间的差距有多大,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老刀在第三层算混得不错的,当个垃圾工,每月赚1万。但和第二层那位男学生比就差远了,人家实习期工资就是他的10倍。第三层更不得了,高档酒席的一个菜就抵得上老刀三四个月工资,普通人的月收入是他的40倍。

通过各种奇遇,老刀揭开了这个折叠城市的最大秘密。原来,那个时候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智能机器时代,机器比人工便宜,生产线一改成机器的,效率蹭蹭往上涨,根本不需要人来干活。人没活干,造成大面积失业怎么办?两个办法:一是把一些低层次手工劳动故意留给人去干。比如那个时候技术上早就实现了垃圾自动化处理,但就是为了让第三层的人有事干,城市管理者硬是雇了2000万垃圾工人,让他们手工分拣整个城市的垃圾。即使这样,还是不行,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干脆所有人都催眠、睡觉,彻底减少每个人的生活时间,明白了吧。最终被折叠的不仅仅是城市,还有每个人的生命。

这篇作品在科幻领域里叫反乌托邦式小说,啥叫反乌托邦呢?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里最美好的社会,就像世外桃源。反乌托邦小说就是把黑暗悲剧的一面撕开给你看,警醒你、刺痛你,让你沉思。

这个小说表面上说了很多阶层分化的东西,但深层次凸显了对人类进入机器智能时代的担忧,当机器真正取代人以后,人类该往何处去呢?

听完《北京折叠》,不知您有没有隐隐感觉到一丝焦虑:它彷佛是我们的生活,但又不是,而且谁也不知道,将来会不会真的是。

『贰』 如何评价《北京折叠》这个故事

《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该小说创造了一个更极端的类似情景,书里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 22 世纪,空间分为三层,不同的人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每个 48 小时周期。

2016年8月21日,《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此次雨果奖获奖作品《北京折叠》也收录在《孤独深处》中。

『叁』 《北京折叠》读后感

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折叠》读后感1

这是一篇实诚、写实的科幻小说,科幻是外壳,写实是内里,意图用简短的故事映照现实生活中的大问题。

小说写的是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送求婚信物给第一空间的依言的前因后果。整座城市都是虚幻的,秦天和依言的爱情也如由谎言吹成的泡沫。

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说,当社会完全依照单一的身份来划分社会群体的时候,就会使社会冲突增加。于是在这座折叠的北京城中,身份地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思维习惯都不足以使阶层之间明确分野,最好是把时间与空间也按照阶层进行分配,将阶层固化制度化,按捺住人们蠢蠢欲动的流动野心才彻底痛快。于是当太阳出来,普照大地,第一空间的人沐浴阳光,第三空间的人躺在胶囊中被强制睡眠。

其实,折叠的何止北京,北京何须被折叠?

并不需要用折叠城市这么硬的约束来区分、固化阶层,人人皆有的羞耻之心与是非之心就足以将人划分三六九等了。建筑工人和清洁工工作后不可避免留下印迹,别人投来的嫌恶的目光与遮掩的口鼻就足以使他们活的小心翼翼。

辨不清的明天,一眼可望到头的未来,都使人不得劲地活着。抱得巨大既得利益的人只愿维持现状,卑微生存的人不知也不信现状还能改变,哪怕是野心满满想推动改革的人如张显,也不得不先向现实低头,先到银行挣两年钱。

也有老葛这样能吃苦有技术的人,从第三空间跃升到第一空间,尽管只是蓝领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葛的父母仍旧生活在第三空间,“每次回去都要打报告申请”。老葛就像无数怀抱希望只身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土地与户籍制度限制以及高昂的房价却使得全家移居团聚成为一种奢望。

有机会就会有竞争,能当凤尾谁会甘为鸡头?

当然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是咎由自取,思想狭隘、不思进取的人活该惨淡营生,限制了机会但并没有剥夺努力奋斗的权利,而希望总是有的,何况我们并不缺乏鲤鱼跃龙门的例子,哪管它是不是小样本,毕竟人生的剧本是边写边演,未结局之前,谁知道这出戏会博得满堂喝彩还是惨淡谢幕。这样说倒算不上何不食肉糜,不过是在自我防御罢。

可是第三空间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卑微而高强度的工作早已打磨了意志、耗尽了野心,哪有时间来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小说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段话:“和数千万其他建筑工一样,从四方涌到北京寻工作,这座折叠城市就是父亲和其他人一起亲手建的。一个区一个区改造旧城市,像白蚁漫过木屋一样啃噬昔日的屋檐门槛,再把土地翻起,建筑全新的楼宇。他们埋头斧凿,用累累砖块将自己包围在中间,抬起头来也看不见天空,沙尘遮挡视线,他们不知晓自己建起的是怎样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楼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们才像惊呆了一样四处奔逃,仿佛自己生下了一个怪胎。奔逃之后,镇静下来,又意识到未来生存在这样的城市会是怎样一种殊荣,便继续辛苦摩擦手脚,低眉顺眼勤恳,寻找各种存留下来的.机会。”

现实是很多人尤其是农民工,身心健康来到城市,最后却不得不拖着病体离开这座打拼半生却发现并无自己容身之所的城市。

格莱泽说“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而过去一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不禁令人深思。

我无意批判任何人事,只是希望现实中的各项决策能多点科学理性。

希望总是要有的。

《北京折叠》读后感2

在看代码改代码写代码百无聊赖的时候,看看书真是一种解脱,像是被困在黑屋子里,总算能出来透透气。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北京折叠》,很短的一部小说,要是作为科幻作品来看,还是有点不够的,最科幻之处就是北京在空间上的翻转。但是作为社会学小说来看,写的还是很精髓的。

书中没有对社会分层的批判,只有对不同层级生活状态的娓娓道来,我很喜欢这种风格,不讲一点道理,而能让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叠成三个空间,第一空间500万人,享受24小时,第二空间2500万人,生活16小时,第三空间5000万人,生活8小时。小说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间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养女糖糖幼儿园学费昂贵,而自己却只能没日没夜的捡垃圾为生,实在没有余力供养糖糖,但是据小说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让糖糖上了幼儿园,对她的前途又有什么样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梦想都是伟大的,即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老刀也还是抱着希望糖糖能够学会唱歌跳舞,成为一个淑女的梦想。于是和第二空间的一个学生秦天做了一笔交易,整个故事也从这笔交易开始了。

他第一次亲吻她一下,她躲开,他又吻,最后她退无可退,就把眼睛闭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阵怜惜。

秦天喜欢上了第一空间的一个女生依言,在秦天眼里,依言就像一个天使,嘴巴小小的,莹润的,下嘴唇饱满,带着天然的粉红色,让他有上去咬一口的冲动。秦天我是很欣赏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间的人,但是说强吻就强吻。他也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策略,未来该怎么进入第一空间。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蓝图里画好了,未来是美好的,只要付出当下的努力,不是吗。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读到这里,感受到了一点,梦想是不分等级的,我喜欢老刀不顾一切要来第二空间赚钱的意志,也喜欢秦天对自己爱情的执着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间的依言,虽然她也是喜欢秦天的,但是在他们面前却显得那么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爱的东西,因为父亲的权威告诉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选择用谎言欺骗秦天,他们的故事结束了,留给我对他们未来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后还是和不爱的未婚夫结婚了,秦天伤透了心吧。

对小说所描述的三层空间,并没有感觉到多么新鲜,可能是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分层的,我们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间,就像现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层人物到底在做什么,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里,大家跟我有一样的生活方式。一开始对这样的分层可能有剧烈的厌恶感,共产主义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似乎就是如此,到处都可以见到金字塔的结构。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雪国列车》,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车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末尾车厢是留给苦力的,前排是留给资产阶级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这种初始状态吧,但是梦想不分等级,有梦就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得精彩。

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脸,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来没后悔将她抱来。

《北京折叠》读后感3

上周的“财书学不浅”读书分享中,周导讲了科幻系列的《安德的游戏》。讲的很精彩,我们还做了首次直播。在开头部分,他阐述了科幻小说的基本知识。这个题材的文字,我基本没有接触过,因此听起来既新鲜但又不好理解。最后我问他读书群体中大概有多少比例热爱科幻小说,他的答案是很小众。

《北京折叠》是在讲述中被提及的一部作品,属于软科幻范畴,也就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20xx年的这部短篇小说,出自郝景芳,一位年轻作家。《北京折叠》的出名主要是它在20xx年获得了科幻界的大奖,雨果奖。通常有个称号混社会就容易多了,所以《北京折叠》就常常与《三体》放在一起说。

因是短篇,所以我仅抽了两天起床和睡前的时间就读完了。我感觉作品深度是有限的,而通常属于短篇的创意也是平平的。能被美国关注而得奖,或因作品所揭露的阶层问题自带话题。美国人对类似的发生在中国的情况一直感兴趣。尽管作者写这个题材的初衷大概是和其他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一样,感到在北京生活的压力,想说下北京的现实中社会阶层关系中存在一些矛盾。

正因为话题像涨工资一样的与敏感且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成为关注焦点也在情理之中。在韵韵还很小的时候,大概中班或大班,我就跟她讲过阶层问题。讲了历史上的三教九流,讲了现如今的情况,以及阶层之间的流动和相互关系问题。不知道她现在还有没有印象。社会分阶层是必然的存在,不同时期不同表现形式。

《北京折叠》中北京被分成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八千万人分为了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三层。

创意不算突出,但现实着实裸露。读书人估计都会对标下现实中的自己算这里的哪个层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正是当下我们生活着的真实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像很多其他类似作品一样,主人公都是最底层的可怜虫,生活艰难,让人可怜。我不大喜欢这角度,感觉有抱怨感,有戾气。虽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但不是积极的导向。社会问题本身很复杂,我们不能总去宣传那种“绝大多数的人,刚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的思想。

我们的物质文化、社会、政治各方面的需求,对于美好生活的内涵已经在几十年的发展后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基础得到全面提升之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内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生活哪有那么多的苦与恨,要是大家都觉得美好,都向往美好,怎能不美好。

要我写,就从第一空间选个主人公。讲述一个身处高阶层物质和精神先富裕起来的人如何帮助相对低阶层的人去追求和实现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

《北京折叠》读后感4

看完《北京折叠》我是懵的,或者说混乱的。那种感觉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闻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点,好像全是重点。

老刀在烦恼糖糖上幼儿园的问题。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队的新闻。还有小镇里的实验学校。县公务员子女直接入学,就近有学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额大家摇码,剩下的名额也许就是个位数。这是一个常住人口20万左右的小镇。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万,秦天月薪是10万,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万。现实中,收入的差距,其实也有这么大,甚至更大。

阿贝和阑阑与房东争吵取暖费的事情,老刀拿出一万平息这场争吵,她们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测算一下取暖费,大概也就几百块。在第一空间,第二空间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钱,但在第三空间却足以让一个漂亮女孩吵得没有一点形象。想起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偏僻的村庄里,因为一块钱出了人命。

“这菜不对外,所以都不标价。”曾经“特供”这两个字在微博掀起一阵声讨的风潮。还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说,而是把近些年的新闻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个新闻回顾。小说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更让我有点分不清是虚构还是纪实。

像“拥挤的男人女人围着小摊子挑土特产,大声讨价还价。食客围着塑料桌子,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饿虎扑食一般,白色腾起遮住了脸。油炸的香味弥漫。”这是一个很有生气的生活场景,一个就在我们身边很平常的一个生活场景。看这段文字,会浮现一个很熟悉的场景。

她其实把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语言和科幻的外壳,夸张而又隐秘地展示出来。阶层隐隐显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没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经风靡网络麦子写的那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还有此文诞生三年后李纯根据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经历写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喝咖啡》。

写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可是,这在现实中只是少数。如同郝景芳笔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阑阑,像阿贝一样,在生存线上挣扎,活得“操蛋”。

“彭蠡”这个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说不会用这么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约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虫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间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后一次被抓。老刀会进入第一空间,也是他教的,他是这个折叠城市空间法则的破坏者。对于这个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来说,他就是一只蛀虫。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战胜一切的勇气,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个残酷的环境,不算险恶的人心,展示一个很残酷的世界。她说现在的现实还没有那么残酷,不希望未来发展成那样。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来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这是其实是构想中长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长篇,那是不是最后,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把老刀,也许没有新刀那么锋利,但也可以有破坏性的,特别是有虫蛀的前提下。这是我的希望。

『肆』 北京折叠被禁了吗

作为一篇荣获雨果奖的作品,北京折叠反应了许多社会现在存在的问题。首先文章将北京分为三个空间,分别代表了人的等级,这在当代社会中是存在这种等级区分的。只是现代人很少提及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太过敏感,太多人不愿意去提及。

【拓展资料】
文章中三个空间的人享有的资源与等级存在着明显的正比关系,第一空间的人享有的资源远大于第三空间。这三个空间文章的关键之处。而这里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提出一些我自己的问题及看法。北京折叠中的人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北京呢?我想这应该是许多人都迷惑的一点。在我看来出现北京这种折叠城市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口的爆炸增长,所以全国其他地方的人口也一定不会比北京少多少。而居住在第三空间人大多是社会地位卑微且,他们应该是没有能力离开并且离开了北京或许生存下来都是一个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祖辈建造了北京这折叠城市,并且清楚这折叠城市的原理依然留下的原因。
看到一篇公众号推荐路过来看北京折叠。与其说是一部科幻小说,不如说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社会纪实小说。三个不同空间,三个不同社会环境,三个不同阶层。主人公老刀的穿越之旅是残忍的,正如彭蠡所说,这只会让你认识到操蛋的生活。老刀无疑就如鲁迅呐喊中铁皮屋中醒着的那几个人。我可以享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到阳光。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小说中的阶级分化甚至强化到物理空间的隔离来固化阶级,上层社会享受着绝对的资源「24小时」,甚至在需要时候,可以延迟时间的转换,为了维护社会的统治,底层社会甚至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时间无限压缩进黑夜。这是一种多么残忍的事实真相。看看时间,该去上班了。

『伍』 《北京折叠》你觉得怎么样

《北京折叠》:阶层固化的科幻化表达,三重折叠空间,是社会多个阶层的隐喻;时间统筹分配,是资源极度不均的注脚。不一样的生活空间,把不同阶层的人们隔离;强制性的胶囊休眠,将唯一公平的时间剥夺。斩获今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的《北京折叠》,是不完美的闪光作。它设定不够新,科幻不够硬,因为篇幅所限结尾戛然而止。但它获奖依旧实至名归。因为《北京折叠》的真正魅力,是对人类文明困境和存在方式的推演和思考。北京折叠,是对阶层固化的极致性演绎。从第三空间向上的官方信道永远是第一空间管理,趁着转换时间偷渡进入的二三空间者就会被送入铁窗,打回原籍,这样的设定喻指着什么,不言自明。阶层固化的长期后果是阶层流动通道长期被上层把持,阶层流动的阻塞又是进一步加剧阶层固化的作用力。而阶层流动通道不畅通,又是外源和内源交替作用产生的。教育成本提高,就业难度增大,教育的回报率降低,就会使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权衡之中自动放弃教育这一阶层上升的渠道,这是内源。正如人民大学的调查报告所说,近年来乡村大学生的比率持续降低。外源性就是钱,权等交易依旧把持着阶层流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共同影响,是造成阶层固化的双重原因。北京折叠,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叠。阶层固化在无形中建造起了精神和思想的柏林墙。不同圈子的人们不会相互探顾,信息和思维交流极其缓慢且需要桥梁。三大空间就是固化的阶层中不同圈子交错融合,自动分层后的产物,统治者的高堡之下,只有第一空间高高在上的不闻不顾,第二空间拼死拼活地向上攀爬和第三空间死气沉沉的苟延残喘。没有人了解,没有人关心对方的境况怎样,老刀听着一二空间的人们口若悬河,仅剩一脸错愕。只有少数如老葛一般从底层攀爬上来的人,才在内心的凉意之中潜藏一份挣扎。

『陆』 如何评价短篇小说《北京折叠》

一针见血指出了社会

『柒』 《北京折叠》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该小说创造了一个更极端的类似情景,书里的北京不知年月,大概在 22 世纪,空间分为三层,不同的人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也按照不同的比例,分配着每个 48 小时周期。
内容简介: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在第三空间,垃圾工老刀一顿早饭要花一百块,老刀一个月工资一万块,而他希望能让自己捡来的孩子糖糖,上一月一万五学费的幼儿园,为了这个花费,他宁愿冒险去其他空间送信

『捌』 《北京折叠》是一部怎样的中篇小说

因为《北京折叠》获得了雨果奖的“中短篇小说奖”而将其纳入待阅读书单。阅读总体感受:小说很简短,大概两个小时可以读完。下面仅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对这部作品的认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主题而言,《北京折叠》反映的是很传统的主题,聚焦不同的社会阶层;虽然主题传统,但作品对生活的观察却是细致入微的。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将社会分成了不同的空间,采用了折叠这个比喻来形容不同阶层之间的可能性流动。布局的精巧在于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均代表了某个阶层的某类人群。某种程度上,《北京折叠》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达到了文学作品包罗万象的社会功能。



再谈谈郝景芳对跨越社会阶层的态度,从文章主要内容来看,她的态度相对悲观,例如:老刀回到第一空间后,正看到澜澜和阿贝为了生活和包租婆争吵,在老刀的心里,澜澜与阿贝的形象与安安静静整理裙摆的依言形成再次对比。最后,老刀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从垃圾堆抱回的小女孩糖糖身上,他希望有一天,糖糖会长成依言那样有人疼爱的淑女。总体来看,老刀的价值观明显受到了第一空间的影响,而读者无法判断也无需判断,他的观念究竟是对是错。毕竟,每个人都自己的选择,也都需为个人选择承担必要的风险。


最后,从作品结构来看,《北京折叠》的结构是很严谨的。选取一处加以证明:文章结尾反映老刀的价值观已发生动摇,这与文章开篇形成呼应,毕竟作品开篇已经很直截了当地预见了老刀的结局:

人穿越不同空间后,回到原空间时必将承受巨大痛苦。


以上看法,一人之言,不成体系,仅供参考。原创,禁止~

『玖』 北京折叠读后感不写文章内容怎么写

《北京折叠》的英文版译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译刘宇昆,他也是《三体》英文版译者,这是他翻译的作品第二次获得雨果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京折叠》读后感的内容现在跟随yjbys小编一起去看看吧!欢迎阅读!
《北京折叠》读后感一
8月21日上午9时,第74届雨果奖颁奖典礼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继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之后,清华校友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这次是中短篇小说的竞选单元,《北京折叠》力压斯蒂芬·金的《讣告》摘得桂冠。
郝景芳,清华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2013年开始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工作。2006年开始写作,作品有《北京折叠》、《流浪玛厄斯》、《星旅人》等。
80后女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今天获得2016年雨果奖。继刘慈欣凭借《三体》成为中国第一位雨果奖得主后,这是中国科幻作家再次得到这个科幻界的重要荣誉。
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了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据介绍,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她笔下的北京是一个可以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她描写的故事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日常,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人情冷暖。
《北京折叠》的英文版译者是科幻作家兼翻译刘宇昆,他也是《三体》英文版译者,这是他翻译的作品第二次获得雨果奖。
美国科幻小说评论家大卫·史蒂芬在对雨果奖入围作品评论时说,我带着非常大的兴趣一口气从头读到尾,聪明的前言,扣人心弦的人文故事。故事讲述得很好,翻译得也很棒,《北京折叠》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颁奖典礼今晚在美国堪萨斯城的会展中心举行。郝景芳获奖的中短篇小说类字数在7500至1.75万之间。
2015年8月,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这一奖项,中国科幻小说为此引起全球高度关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称,“外国科幻小说在美国步履维艰,但刘慈欣的《三体》优雅而有力地证明,中国有着极佳的科幻土壤”。《纽约时报》称《三体》系列的成功唤醒了中国的一个文学类型。
郝景芳再度摘取雨果奖必将在全球科幻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第一位雨果奖得主、科幻作家刘慈欣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中国的科幻受到世界读者的关注,“这跟整个国家的发展有关系。科幻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晴雨表。世界上哪个国家成了一个强国,科幻的重心都会转移到那个国家去。整个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整体存在感都提升很多,中国的科幻受到世界的关注,也是很自然的。”
刘慈欣认为:“美国科幻文学发展到现在,因为读者老化等原因,渐渐失去活力,至少不再是科幻的黄金时代,美国科幻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巴基斯坦等其他国家的科幻。”
刘慈欣此前还对媒体表示,近年来一批中国“后新生代”科幻作家异军突起,他们不断地在想象力、实验性、思想性上进行突破,努力尝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为纪念20世纪世界著名科幻作家、《惊奇故事杂志》创办人雨果·根斯巴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设立了雨果奖。雨果奖于1953年首次颁发,1955年起每年颁发一次。1992年前,其官方名为“科幻成就奖”。雨果奖分为十几个类别,包括各种类型的书面和戏剧作品。此外,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还设立了星云奖。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认为是最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热点内容
女主姓陆是陆家家主的玄幻小说 发布:2025-02-25 03:51:07 浏览:400
恐怖故事短篇听书 发布:2025-02-25 02:57:29 浏览:514
科幻小说写的勾股定理 发布:2025-02-25 02:57:28 浏览:341
现代女生小说已完结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发布:2025-02-25 02:51:56 浏览:723
经典好看的x科幻小说 发布:2025-02-25 02:18:06 浏览:685
哪些听书比较好 发布:2025-02-25 02:08:20 浏览:134
男主叫白什么的现代小说 发布:2025-02-25 02:00:57 浏览:727
被誉为科幻小说鼻祖的是 发布:2025-02-25 01:54:28 浏览:528
虑心言情豪门小说 发布:2025-02-25 00:29:15 浏览:268
一个带着吃书虫的玄幻小说名字忘了 发布:2025-02-24 23:33:42 浏览: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