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写科幻小说
①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西洋》
评价:《西洋》是一篇描述虚构的未来社会的幻想小说,不像科幻。刘慈欣的这本小说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一种荒诞的方式,将历史倒转,破除了人们头脑中被植入的思想钢印。
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
叙事特征:
刘慈欣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例如小说《流浪地球》,该作品综合了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题,地球因为太阳的毁灭而必须进行逃离太阳系的悲壮远征。
刘慈欣还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
如在《地火》《吞噬者》和《梦之海》等小说中,密集化的叙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还增加读者对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感受,增加了读者对科学技术应付危机的信心。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刘慈欣
② 当代科幻第一人刘慈欣的代表作有哪些
我知道刘慈欣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不能共存的节日》、[7]《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
刘慈欣2015年获雨果奖,也已三年时间还没有新作。他怎样重建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超越自己的过去,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都期待着。
③ 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小说
1999年,刘慈欣在《科幻世界》杂志发表了他的处女座《鲸歌》,这是他在1979年开始科幻创作以后,时隔20年,发表的第一部作品。
很多人问大刘,为什么对自己的创作,这么不上心,大刘表示,自己就是个爱科幻的普通人,写科幻就是爱好,不为出名不为牟利,当然是以自己的个人生活为主。离开科幻,
大刘只是个安静的工科宅男
不是商人,不炒作,不出风头,这就是大刘。
《人物》杂志给他的定义是“装在格子衬衫里的人”,而大刘自己则说,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工科男”。
④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地火》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小说的结语,可谓是全篇的注脚。刘慈欣以自己熟悉的角度,构建了一则革新的寓言。从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体会到刘在实现技术革新遇到的重重现实考验。最需要革新的地方反而不支持革新,这种令人费解的矛盾在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了那个至诚炽热又不得不走向火海的刘欣,不要忘了无数笨拙探索的前辈,不要忘记那个挥舞骨头的猿人。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是人类不可遏止的天性。是智慧生命为了实现自己价值的有力体现。
大刘用无比精彩而感人的《地火》来展现了这种精神,展现了人类成长道路上每一个渺小而伟大的探索者。
精彩片段:
以后的事情就索然无味了,老师给我们讲汽化煤的历史,说这项技术是在八十年前全面投入应用的,那时,世界石油即将告罄,各大国为争夺仅有的油田陈兵中东,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是汽化煤技术拯救了世界……这我们都知道,没意思。
我们接着参观现代煤矿,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从地下接出并通向远方的许多大管子么。不过这次我倒是第一次进入了那座中控大楼,看到了燃烧场的全息图,真大,还看到看监测地下燃烧场的中微子传感器和引力波雷达,还有激光钻机……也没意思。
⑤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我国科幻书的里程碑,对我国科幻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在国际科幻上能打得出手的著作。
⑥ 刘慈欣是怎么写出《三体》这本科幻小说的
刚看到这个提问,我先回顾了一下三体这本书所描述的具体内容,这是一本恢弘的,跨度非常大的科幻巨著,如果你没有看过三体前两部,那么强力推荐你看完之后再来看三体3,不然看不懂得,浪费时间而已。单论三体3而言,其对于零道德宇宙的想象力即便放到世界范围内也无人能出其左右,完全不逊色于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等世界科幻大师,读完之后可以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极度刺激,让人大呼过瘾,而且还有开阔心胸之妙处。如果每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都有种莫名的好奇和恐惧感的话,那么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
⑦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鲸歌》
相比大刘其他作品,《鲸歌》相当稚嫩和不完美,但我很喜欢。因为《鲸歌》写于1999年,已经久远了。现在看来,除了中微子探测器以外,都不够科幻了,但是从小说角度是很具有讽刺和指导意味的。
我觉得本篇的核心思想是高科技应该加上道德的限制。没有道德的科技,最终对使用者或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从古至今,很多科技的发展源于对资源争夺的欲望,比如铁器,马鞍,它们会被用作武器。但它们也可以作为农具,交通工具。
文中唯二具有科幻意味的是可以跟鲸鱼沟通和指示鲸鱼行动的仪器,它设计之初,也是用作为军事用途,而当军事作用消失后,却变得一文不值。鲸歌虽然神秘,述尽地球生命的演化,可能很有研究的价值,但那位博士在冷战后却被直接开除,没有了用武之地。
这种科技一开始是用于争斗的工具,到最后也因为科学家道德素养的缺失,沦为了科学家谋求财富的工具,那种走私毒品行为也终将导致很多家庭分崩离析,妻离子散。而科学家自己也最终葬身海底,没有好的结局。
主角最后的笑,不是指的毒品禁令,武器废除,海洋禁猎是很糟糕很搞笑的决定,只是说明这些禁令对于这些没有道德的人是很糟糕的事情。恰恰说明了正是这些禁令,高科技检测仪的发明,让没有道德的人在高科技社会里没有生存空间,让没有道德的人陷入了内斗,这是好事。
但是毒品的研制,海洋生物武器,捕猎船和捕猎枪都是人类自己发明的东西,因为人类的贪婪,导致了这些东西的滥用。
现在虽然用高科技手段制止或政令废除了,但问题的源头没有解决,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没有摆脱贫困被迫种植毒品,有些科学家缺少道德观念去研究很糟糕的发明,渔民没有受到政府的转业安顿和福利政策。
所以单纯的想要靠禁令和其他高科技把这些行为摁死是不合理的。还是会有其他的犯罪分子或者失业人员铤而走险破坏社会稳定。所以比起花大代价人力物力去制止这种行为,政府和国际机构不如从源头消除这些问题。
所以对科学的合理道德约束和对人民的合理政策才是减少人类内耗,实现社会稳定,科技朝正确方向不断进步的办法。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啊!
⑧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
不仅具有前瞻价值,更具警世意义。
作者虚构了一场高技术战争。因为交战一方完全掌控了制电磁权,另一方被迫实施“全频带阻塞干扰”战略,制造了一个完全屏蔽电子信息的全黑暗电磁空间,战争双方回到电子时代以前。
在某国军队反攻前夕,科学家米沙控制 “万年风雪号”空间站撞向太阳,制造了一次猛烈的电磁风暴,延长了“全频带阻塞干扰”时间,为某国军队反攻赢得了时间。军报认为,就刘慈欣的这一作品而言,军事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前瞻价值,更具警世意义。
内容介绍:
21世纪的某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起了对俄罗斯的全面攻击。在残酷的国土保卫战中,俄军的坦克洪流仍旧无力抵挡北约军队由高科技电子制导武器支援下开展的进攻,节节败退。唯一的办法,是制造一场阻塞所有电子频带的电磁干扰,使双方的电子仪器同时失灵,拉回双方电子战领域的平衡。
于是,俄军主将列夫森科元帅的儿子,俄宇航员米沙驾驶着“万年风雪号”飞船撞向太阳,引起了一场巨大的磁暴,致使地球上的通讯悉数中断。人类回到了马可尼之前的时代,两军士兵们再次以最原始的方式展开了战斗。
⑨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
很好的,刘慈欣的小说想象丰富奇特,适合学生阅读,会激发学生探索世界奥秘的兴趣。
《带上她的眼睛》简介:
人类使用地层飞船深入地球内部进行探险,一艘地层飞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轻的女领航员,她只能在封闭的地心度过余生,这是刘慈欣获奖小说《带上她的眼睛》里演绎的故事。
小说内容:
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我实在累了,便请求主任给我两天假,出去短暂旅游一下散散心。主任答应了,条件是我再带一双眼睛去,我也答应了,于是他带我去拿眼睛。
眼睛放在控制中心走廊尽头的一个小房间里,如今还剩下十几双。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呆呆地看着我。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更显得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显然刚刚体会到太空不是她在大学图书馆中想象的浪漫天堂,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狱还稍差些。
⑩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
《山》是一个精妙绝伦的短篇小说。从这篇短篇小说里,也能隐约看到《三体》的影子。
《山》这篇小说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冯帆的故事,一个是外星人的故事。刘慈欣极其喜欢对比,往往都是大小对比,以小见大,这次也一样,从冯帆登山的故事引到外星人的故事,再回归到人类本身。
介绍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不能共存的节日》《全频带阻塞干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