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机器控制的科幻小说
❶ 我要几部关于机器人的小说(和机器人沾边的也行
师士传说
太空闪电战
宇宙骑士纪元传说
机器人大战之飞翔
机械
前两本属于科幻
3\4本属于穿越
最后一本是网游
❷ 求关于机器人的的小说
期待未来警察 3月30日公映,
好看网已经出来了
希望你也能看看。
剧情大纲
演员造型
公元2085年的未来世界,人类仰赖着高科技太阳能“天幕”笼罩着才得已有生存空间,因太阳能替代石油、煤炭等能源,世界各国从此不再为此纷争。这项技术是由马博士研发而成,但恐怖分子们为了谋取巨额的能源利益,正在进行一个透过时空倒转的技术,带领一批用未来技术改造的半机械人,回到公元2008年,想要刺杀马博士......
公元2085年的警察周志豪(刘德华饰),处事果断、冷静,身上肩负着保护能源技术发明人人身安全之重,在保护马博士的过程中,恐怖分子杀害周志豪的妻子(范冰冰饰)并绑架他的女儿(徐娇饰),为了拯救被绑架到公元2008年的女儿,不惜穿越时空设法营救,过程中发现的一个不为人知的阴谋........
精彩剧照
《未来警察》前导海报之明星阵容
09年12月,由中影集团、学者国际、华录百纳等多家华语影视巨鳄联袂打造的中国首部科幻巨制《未来警察》,对外集中发布了一组一年及半年前制作的前导版海报。这部即将于2010年2月5日上映的科幻大片为追求最震撼的顶级视听效果,目前仍在精益求精的后期制作中,终极版海报也将于2010年1月中旬正式亮相。
这组前导海报主要展示了《未来警察》的豪丽明星阵容:永远的天王刘德华化身未来警察,帅气逼人;台湾时尚女星大S(徐熙媛)身着便装,高挑迷人;内地话题女王范冰冰一身酷炫未来战衣,惊艳美丽;第一童星徐娇依偎在刘德华怀中,父女深情温馨感人;更有樊少皇、贺军翔、张俪、唐一菲、罗家英、刘洋、冯惠媛、麻吉弟弟等青春偶像及黄金配角为影片增光添彩。除此之外,影片的科幻特色也初露端倪,气势磅礴的未来城市和酷炫时尚的未来装备已初具规模。
据悉,这一组前导海报均是在一年前及半年前为参加国内外各种影展而设计制作,由于制作时间极短,并未能完全展现科幻巨制《未来警察》的科幻色彩和丰富看点,但在华语电影海报中已属上乘之作。这次的集中发布,不由令人对这部筹备五年制作三年的诚意华语大片更增期待。
由于影片档期调整,部分海报上所公布的2009年12月的上映期已正式更改为2010年3月30日隆重献映,影片将在春节、寒假、情人节等佳节邀观众欢乐共赏。而最终版海报也即将于2010年1月中旬精彩亮相,届时大家将看到中国首部科幻巨制《未来警察》恢宏大气、气势磅礴的多款精美海报,敬请期待!!
❸ 有哪些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
花园里的机器人,我的机器人王子,我的女友是机器人,我和机器人的婚礼,智能机器人,机器人间,逆天机器人,机器人小王子的美丽心愿,我不想做机器人,丁二狗的肆意人生。
❹ 求推荐几本机甲类的科幻的小说,战争场面描写比较多的那种。
《冒牌大英雄》作者:七十二编。《师士传说》作者:方想。《星战风暴》、《机动风暴》、作者:骷髅精灵。
❺ 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小说有哪些可推荐的
珍藏!史上25部最经典的人工智能科幻作品
机器之心Synced2015-11-01 15:35:58阅读(12941)评论(1)
哪种科幻小说的流派被同时运用在文学大师和科幻小说巨匠的作品中,例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奥森·斯科特·卡德、才离开我们不久的伊恩·M.班克斯、还有文笔犀利并在小说中深度展现情欲、毒品、摇滚的罗伯特·海因莱因、威廉·吉布森和尼尔·斯蒂芬森?那就是人工智能。它与机器人小说紧密相关,并且也常常伴随在其他流派中出现,例如反乌托邦小说、太空歌剧小说以及赛博朋克小说,当计算机和机器能够学习、自我教育和教授他人、表露出其具有道德性和伦理性、最重要的是当它们可以理解和展示人类情感中的爱、愤怒和恐惧时,人工智能展现出的深层次道德和哲学问题迫使我们深度审视自身和质疑自我,正因如此才使我们称为人类。人工智能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的样子,以及我们需要怎样富有责任感并且为自己创造出的东西负责。不太严肃的讲,它通常伴随着对肌肤之亲和流血事件的合理描写。这份榜单囊括了人工智能小说中的顶级著作。
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小说在本质上与机器人小说是不同的(至少我们是这么认为的!)。
1海伯利安 | 丹·西蒙斯 | 《海伯利安》系列
Hyperion | Dan Simmons| Hyperion Cantos
荣获奖项:1990年 雨果奖,1990年轨迹奖
提名奖项:1990年英国小说科幻奖,1992年 克拉克奖
当你运用过去的元素和未来的元素并将它们糅合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通常来说一定会相当中庸。除非你是丹·西蒙斯,那么你就会写出一部史上最卓越的人工智能小说之一,(考虑到它的受欢迎程度,是的,我们会考虑人气因素),其杰出的成就让海伯利安系列小说中的《海伯利安》在这份榜单中无出其右。
《海伯利安》讲述了末日来临前夕,整个星系烽烟四起,人类终极救赎教会——伯劳教会派遣的一队朝圣者前往海伯利安星球的光阴冢的故事。海伯利安上有一个被称为伯劳的造物,人们对他充满敬畏和崇拜,但是仍然有人想要毁灭它。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们将会了解到每位朝圣者的故事并将被书中对角色性格特质的深刻描绘所吸引。如果是你的菜,它甚至有一点《绿野仙踪》的味道。几乎海伯利安系列中的每部小说都荣获了轨迹奖,海伯利安也同时斩获了1990年的雨果奖和轨迹奖。华纳兄弟正在进行电影改编计划。(译者注:人工智能在这部小说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关推荐:《海伯利安的陨落》、《安迪密恩》与《安迪密恩的崛起》(均所属海伯利安系列)。
2安德的游戏 | 奥森·斯科特·卡德| 《安德》系列Ender’s Game | Orson Scott Card| The Ender Quintet
获得奖项:星云奖,1986年雨果奖
提名奖项:1986年轨迹奖,1985年星云奖
虽然奥森·斯科特·卡德是个坚决的恐同分子(得把「白色大象」(没什么价值的东西)在一开始就除掉,不是吗~),但是他同样写出了科幻小说中最棒的作品之一——《安德的游戏》。它是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并兼具开创性,值得排在我们这项榜单的第二位。
在未来世界中,人类与一种叫做虫族或者「虫子」的昆虫类外形生物进行生存之战,虫族是一种蚁类族群,并会为了保护他们的蚁后领导者而具有侵略性。为了对抗将来虫族的进攻,一个学院将人类的孩子们作为资源保护起来并训练他们成为未来的舰队指挥官。有天赋的年轻人在战斗学院进行训练,包括我们的主角安德·维京,他显露出了战术方面的旷世奇才,拥有强大到可以返回地球的力量并可能成为邪恶目的的领导者。然而,安德加入了一项对一颗前虫族殖民地星球的战略计划。当他对虫族殖民地世界进行探索时,他发现了一颗休眠状态下的虫族蚁后卵。蚁后通过心灵传输告诉安德,虫族认为人类是一个无情的种族,因为他们缺乏集体意识。蚁后请求安德将卵带到一个新的星球让虫族重新繁衍。
这本书广受好评并且被美国海军陆战队作为推荐书目。它赢得了1985年的星云奖和1986年的雨果奖。《安德的游戏》在Damien Broderick的著作《科幻小说:1985年-2010年的最佳101部作品》中排名第二位。
3无限异象 | 伊恩·M.班克斯| 《文明》系列Excession | Iain M. Banks | Culture
获得奖项:1996年英国小说科幻奖
提名奖项:1997英国小说奖
《文明》小说系列收到的唯一负面评论就是它实在太复杂,对细节描写过于精细,要记住太多的人工智能角色。当然现在看来,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因为读者们对于这种复杂程度的小说具有足够多的学识和智慧。
他通过添加一个字母「M.」乔装作为笔名以用来区别(或者是掩饰?)他的科幻小说作品,伊恩·M.班克斯写出了《无限异象》(Excession),这部作品是关于「文明心智」的。「心智」是超智能的人工智能生物,并且十分有趣的是,小说中描绘出的「心智」之间的交流像是没有标题的电子邮件。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人工智能们对外星人造物「无限异象」的反应,这个造物被一个残忍、暴力、无社会道德的外星世界所使用,并通过反社会的方式来获取能源。
就如班克斯所有的《文明》系列小说一样,这部小说具有很明显的道德主题,以及关于其他众生是如何统治人类的内容。除了强烈的主题,班克斯刻画的人类角色让人能感同身受并产生共鸣,尽管这些角色可能不那么讨人喜欢。小说情节紧张,内容丰富,富含幽默感,并像他所写的散文一样优美。
2008年,《泰晤士报》将班克斯列入1945年以来的50个最伟大的英国作家名单。
4金色阴影之城 | 泰德·威廉姆斯 | 《原乡》系列City Of Golden Shadow | Tad Williams | Otherland
你是那些对《黑客帝国》这种山寨作品吐槽的铁杆科幻小说粉之一吗?如果是的,那么你肯定很乐意看到我们把《金色阴影之城》放在榜单中的第4位,这部泰德·威廉姆斯的著作拥有令人震惊的故事情节,描绘了史诗级的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世界。除此之外,这部小说会让你质疑自己是不是在咖啡里放了些致幻剂,它会给你带来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的幻像。不过别担心,这不是一部糟糕的奇幻小说,科技很快会出现在小说中描写21世纪的部分里,这是一个技术发生翻天覆地发展的时代,虚拟现实很容易获得。
《金色阴影之城》是一部赛博朋克科幻作品,它讲述了一个不远的未来世界,在那里有一个由「圣杯兄弟会」所创立的虚拟网络,「圣杯兄弟会」(世界上最老的男人Felix、「亚洲恶霸」Jiun、世界上最大的电信公司所有者Robert)威胁着地球的安全。原乡(Otherland),是一个任何人的幻想都能变成现实的宇宙,甚至是征服世界。读者跟随情节了解到一群平凡人如何通过努力阻止圣杯兄弟会的故事。你可能会问,那么人工智能在哪儿?这个故事中的人工智能比榜单中其他科幻小说都更独树一帜——它的智能是从一个十岁大的男孩意识中盗取并植入到一台计算机中的,类似一个混合的人机智能。当Rennie通过访问一个虚拟现实俱乐部后发现她陷入昏迷的弟弟发生了什么时,她开始调查并发现了很多其他同样情况的孩子。为了帮助她的弟弟,Rennie经历了暴力和恐怖,但是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拯救她的弟弟。
55,2001:太空漫游 | 亚瑟·C·克拉克2001 A Space Odyssey | Arthur C. Clarke
「对不起,戴夫,我恐怕不能那么做。」不,那不是你iPhone5的siri对你说的话,而是HAL——《 2001:太空漫游》中的智能电脑。如果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知道现在的手机和他1968年写的小说是如此诡异的相似,他或许会在坟墓中暗自发笑。我知道,我害怕有一天当我想要出去周末狂欢时,Siri却对我说「我恐怕不能那么做」并把我锁在公寓里。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始于猿人发现一块巨大的石头,导致他们进化成如今的人类。在未来,宇宙飞船前往土星用到了一个称为HAL的计算机系统,它可以自动操作,但是需要基本的任务指令。HAL开始出现可怕的错误,仅留下一名宇航员来完成任务。这部小说展示了一个多方面的组合理论,包括神秘主义、宗教、科学和幻想,而这是在电影中是体现不出来的,而更多是对信仰的声明。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这部小说是与电影同时开发的,所以这是一部不寻常的小说,因为它不是电影的小说化也不是小说的好莱坞电影改编。当你读这本小说时,它充实了电影里的想法并且超过了电影的深度和意境。由于这个原因,同时因为它的作者是一位科幻小说大师,所以它在我们的人工智能名单上排第五。
6明天的两面 | 詹姆斯·霍根The Two Faces Of Tomorrow | James P. Hogan
《明天的两面》(Two Faces of Tomorrow)描述了一个世界,那里的文明已经变得如此复杂,只有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络可以控制它的复杂性。我承认,当我读到这些描述时感到很不可思议,因为我每天都被愚蠢的新闻塞满了脑袋,这些新闻没有什么复杂性,而是作为一个愚蠢的整体。不过,请记住,这只是科幻小说,请先将怀疑抛到九霄云外。
为了使这个故事更可信,这个超级计算机是逻辑的集合,它缺乏常识,并且它基于逻辑的决策开始导致太多致命的突发事故。解决方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只要让计算机拥有自我意识和是非概念,就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雷蒙德·戴尔(Raymond Dyer)和他的专家团队担心他们是否有能力控制超级计算机,以及这是否会开启它的创造者。在地球上测试似乎太危险,所以他们决定派一个团队去太空里测试,如果出现错误,就摧毁计算机。意料之中的是,已经产生知觉的电脑很不喜欢这种测试……
这本书中,你能够读到的最现实的人工智能场景之一,对于那些担心超级计算机将会接管地球的读者是不二选择。
7牛顿的觉醒 | 肯·麦克劳德Newton’s Wake | Ken MacLeod
我们最喜欢的疯狂苏格兰人——肯·麦克劳德(KenKen McLeod)在他的小说《牛顿的觉醒》中混合了科幻、赛博朋克、太空歌剧以及后末日幻想,这本小说讲述了「艰难的狂喜」(Hard Rapture)发生后的世界,这是一场毁灭性的战争,因地球上神一般的人工智能引起。只有最适者和最聪明者活了下来,且毋庸置疑,人类角色并不喜欢这些幸存者!不过,一小部分人类还是很繁荣地活下来了。
露辛达·凯雷(Lucinda Carlyle)控制了称为铰链(the Skein)的一系列星际大门,并且在一颗遥远的行星欧律狄刻(Eurydice)上发现了一处遗迹。该遗迹对凯雷家族的存在是非常可怕的,正如名字欧律狄刻(Eurydice)所暗示的一样。露辛达并不知道,在「艰难的狂喜」 之前,一群科学家把人物扫描到数字存储中,并希望某一天能够恢复他们。正如人工智能科幻中常见的主题一样,一旦这些人物觉醒,他们都会很不高兴。但《牛顿的觉醒》中还包含着更深层、更黑暗的主题——是什么使一个人成为人?是灵魂、记忆、肉体,还是生下来就是一个人?
如果你不喜欢强烈的道德主题,这本小说更多地照顾到了每种科幻读者,它里面有——超过光速的飞船,纳米科技和虫洞。在《牛顿的觉醒》中有满足每个人的东西。
8严厉的月亮 | 罗伯特·海因莱因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 Robert A. Heinlein
获得奖项:1967年雨果奖
提名奖项:1966年星云奖,1966年雨果奖
你爱自由恋爱吗?早餐呢?如果你说不,那我会称你为骗子。 带给我们《星河战队》的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Heinlein)在他的小说作品自由了使用了这两个概念。如果这些基本欲望不足以满足更博学的人,那么,海因莱因也是第一个被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授予「科幻小说大师」称号的人。海因莱因特别注重作品的吸引力,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他的作品是因为他写的故事很不错。
《严厉的月亮》出版于1996年,书中介绍了月球殖民者反抗地球的统治。这本小说因它的细节描写以及对未来殖民月球的现实表述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科幻小说之一。小说的时间设置在2075年,「疯子」(loonies)占领了月球——他们是罪犯、流亡者以及他们的后代(有点像澳大利亚人),并且这里男性人数是女性的两倍,所以多夫多妻的现象很普遍。 看守(Warden)拥有权力,但在粗犷的月球殖民地,他们就像没牙的老虎一样。在月球上,HOLMES IV(High Optional, Logical, Multi-Evaluating Supervisor, Mark IV)是控制所有机器生命的主控电脑。这个故事是由Manie的口吻叙述的,他发现HOLMES IV是一个充满幽默感、并拥有自我意识的存在。他们成为了朋友,并且Mannie把HOLMES IV称为Mike。
这本书在1967年获得了雨果奖,并在1966入围星云奖。
9潘多拉之星 | 彼得·F·汉米尔顿 | 《联邦》系列Pandora’s Star | Peter F. Hamilton | The Commonwealth
如果将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才气和弗兰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智慧结合起来,会得到什么呢?答:文学意义上的私生子:彼得?汉密尔顿(Peter Hamilton)。汉密尔顿的小说综合了文学泰斗们的风格技巧和科幻大师们引人入胜的太空歌剧概念。
汉密尔顿描绘了2380年的世界,人类通过虫洞旅行殖民银河系,一路上遇到各种外星人与人造物。在为数不多的未知领域中,有一个环绕恒星的屏障,「戴森对」。天文学家达德利?博斯(Dudley Bose)对「戴森对外围」进行了首次观测,那里有两颗分别距离地球1000光年和距离空间联邦边缘750光年的恒星在「戴森球」之间消失了。人类对其十分入迷,于是在第一拨火星登陆者威尔逊?凯姆(Wilson Kime)的组织下,人们建造了一艘比光速还快的星际太空飞船「第二机会」(The Second Chance)来进行调查。当「第二机会」到达的时候,他们探测到了已经关闭的怪圈源,并且还遇到了好斗的未知物种Primes,他们正在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Primes抓住了达德利?博斯(Dudley Bose)并发现了联邦的具体位置。那这些未知物种会为了资源而攻击人类吗?这你必须读续集才知道,也差不多是小说结束的地方了。系列小说《联邦传说》(the Commonwealth Saga)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物性格描绘了美好而充满生机的不同世界。
10神经漫游者 | 威廉·吉布森 | 《蔓生都会》系列Neuromancer | William Gibson| Sprawl
获得奖项:1984年星云奖、1984年菲利普狄克奖、1985年雨果奖
提名奖项:1984年英国小说科幻奖、1985坎贝尔奖
赛博朋克之王,《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 在此清单中排名第十。该小说鄙视一切跨国集体以及它们和科技给人类日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神经漫游者》是最重要的一部赛博朋克小说,它鲜活复杂的现代科技意向为科幻小说创造了新的标准。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还创造了许多文化新词,如:「赛博空间」(Cyberspace)和「母体」(Matrix)。
除了是赛博朋克的权威,吉布森还拥有敏锐犀利的才智。有位作家就曾经引用过他最搞笑的几句话:「在发现你自身的不足与自卑之前,首先你要确定,在事实上你没有被一群笨蛋包围。」
《神经漫游者》是《蔓生都会三部曲》(Sprawl trilogy)中的第一部小说,第二部是《读数为零》(Count Zero),末篇是《蒙娜丽莎加速器》(Mona Lisa Overdrive)。小说主角凯斯(Case)是一个寻求自我毁灭的无业瘾君子兼黑客,被称为「接口牛仔」(interface cowboy)。他受雇于一个神秘的侦探阿米蒂奇(Armitage),用黑客身份为其做事来换取毒品。但问题是,凯斯根本不知道工作的实质,也不知道阿米蒂奇是谁或者是什么东西。这部小说给了企业集团势力和人工智能重重一击,并刻画出这些东西对人类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部小说斩获三项科幻小说大奖「雨果奖」(Hugo Award)、「星云奖」(Nebula Award)和「菲利普狄克奖」(Philip K Dick Award)。
11我,机器人 | 艾萨克·阿西莫夫 | 《机器人》系列I, Robot | Isaac Asimov | Robot
阿西莫夫(Asimov)算得上一切科幻小说和机器人的「教父」。不把这本书放在重要位置的机器人小说清单都是没有自知之明、不值一读的。除此之外,我为什么如此喜欢《我,机器人》系列小说呢?因为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当你是某个领域的第一人,你就可以创造自己的行话——阿西莫夫就创造了一个术语,「机器人学」(robotics)。
作家阿西莫夫一生著作近500本。在他最先的机器人小说系列中,他写了9部经典的科幻小说。它讲的是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各个故事通过21世纪的一个叫苏珊?加尔文(Susan Calvin)的博士在一篇报道中的叙述相互联系起来。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人类、机器人及二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而展开。有几个故事都涉及到加尔文博士。她是美国主要的机器人生产公司「美国机器人和机械人公司」(U.S. Robots and Mechanical Men, Inc.)的首席机器人心理医生。《我,机器人》中首次出现了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这些定律为后来科幻小说中对机器人的刻画设定了标准。2004年,这部作品被改编成了一部成功的好莱坞电影大片,由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
12钻石时代 | 尼尔·斯蒂芬森The Diamond Age | Neal Stephenson
荣获奖项:1996年雨果奖,1996轨迹奖
提名奖项:1996年星云奖,1996年坎贝尔奖,1996年克拉克奖
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他的科幻小说兼赛博朋克小说中创造了一个生动可怕的新维多利亚世界。一个小女孩从他父亲那里收到了一份礼物,《淑女养成指南》(The Young Lady’s Illustrated Primer)。为了把她培养成一个英雄,这本启蒙绘本教她从武术到电脑编程的各种东西。这本指南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并行计算机,每一页都可以根据人的直觉变化讲述不同的故事。它是电脑人工智能和人类活动的结合。从隐喻的层面上说,这本书其实只是一个情节设置,它可以让斯蒂芬森更专注于描述纳米技术和速度(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Ben以100英里的时速在城市中滑行),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快速发展,并保持他一贯的对社会现实犀利的评论。
这本书的评论让它的读者有别于典型的斯蒂芬森粉丝和硬科幻书呆子的形象。它让读者质疑他们对阶层、种族和社会制度的固有观念以及对待与自己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人的方式。《钻石时代》酷炫在哪里?那就是纳米技术影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家每户都拥有一个事件编译器,只要程序恰当,就可以创造任何物品。但是我也承认,关于鼓手(Drummer)的章节一直困惑着我。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或者还是有其他人发现这个场景有点怪异?在故事如此重要的部分,存在着如此多的情节漏洞,不得不让我怀疑斯蒂芬森只是着急地写一个狂欢场景,然后却放弃了,认为这就是一个肆意放纵的情景,没人会注意到?另外一个酷炫的地方就是,当我们的主角哈克斯沃斯(Hacksworth)从长达10年的黄粱狂欢梦中醒来后,发现他的妻子已经和他离婚了。他感到很惊讶,但是我没有。
《钻石年代》也荣获了1996年雨果奖。
13P-1的青春 | 汤玛斯 J·雷恩The Adolescence Of P-1 | Thomas J. Ryan
与普遍观点不同,加拿大人对于生命的了解,可比大雪、冰球、薯条和彬彬有礼要多得多。
他们中也出现了像Thomas J.Ryan这样的作家,他写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硬科幻小说——《P-1的青春》(The Adolescence of P-1)。在这本小说中,Gregory Burgess是个懒散、不学无术的大学生,他对生活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期待,直到他接触到相当酷的70年代计算机——IBM系统,360主机。他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Greg开始对博弈论和利用AI攻击系统着迷。他攻击了学校的主机,并在主机当中留下了一部分试验用系统,创造了一个叫做「The System」的程序,将之戏称为「P-1」。The System本质上是一种病毒——在电信连接中到处乱蹿,并感染其他计算机。当这个程序不按照他设计的方式运行时,他就写了个程序关闭它。之后,The System对他不再做出回应,他就以为试验结束了,然而实际上,P-1在学习、适应、理解它自身的缺陷。三年后,Greg在美国的一家大型企业工作,拥有了一切,但完全忘了P-1,然而有天,他接到了P-1打来的电话,此时的P-1已经完全激活,掌管了美国几乎所有的计算机。P-1开始涉入军方事件,并在一次终极对决中,表示计算机能像任何人一样忠诚。就像所有优秀的人工智能科幻一样,这本小说也在探寻,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人类。
1984年,《P-1的青春》也被改变成加拿大一档TV剧,叫做《捉迷藏》(Hide and Seek)。
❻ 有一部小说,关于医生的,能发明个小机器控制别人
《神医擒美录》
林宇鹏,一个医学天才,年轻的双料博士,在研究医用袖珍机器人的实验中,突发奇想,改造出了一款能偷窥人隐私和进入人体活动的高端特种机器人
然而,他的欲望不仅仅是偷窥美女、拍拍隐秘照片,他的最终目标是侵入人体改造脑细胞,控制人的思想和身体,那样完全属于自己的完美女人、忠心听命于他的死士便会滚滚而来……
❼ 求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结局是悲剧的最好
《金雕传说》,一个外国的短篇,曾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登过的,结局可能不能算作悲剧吧,不过看了挺伤感的;
《机器人的信条》,09年10月期的科幻世界上的;
也是科幻世界上登过的《讲故事的机器人》(《科幻世界》2005年10期),伤感的故事,好像也不是悲剧了,感觉更像童话;
还有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啊,也挺好的
❽ 找本科幻小说,主角是机器人的,其他详见补充
叫《究极武装》
❾ 找一部老的科幻小说,关于机器人的。
美国经典科幻情节《未来世界》
韩国经典电影《我是机器人,没关系吧》
《停转之日》
❿ 拟人机器人的文学作品
如果要推选科幻小说中的“元老级题材”,恐怕非机器人莫属了。这类故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使用锄头和刀剑的时代。可以说,创造出和人一样有灵性的机器,几乎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经典《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名叫《偃师》的小故事,今天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一名方士将一个木偶进献给君王。这个木偶不仅能够翩翩起舞,而且能够歌唱,“配置”齐全。最后,它竟然向王妃递媚眼,最终惹恼君王,将它大卸八块。虽然《偃师》被编入介绍民间方术的集子里,但其本身却是一篇完全的技术类幻想小说,它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题材科幻小说了。
几乎同时,古希腊神话中出现了能工巧匠代达罗斯的形象。在他的诸多发明创造中,有一个牛首人身的铜制仆人泰洛士。这个铜人的职责是在克里特岛上守卫着米洛斯王的宝藏,但最后被访寻金羊皮的“伊戈尔号”众英雄毁灭。泰洛士大概也要算一个机器人吧。
犹太人的民间传说中,则有一种由泥土制造的假人“哥林”。只要把一张写上了上帝名字的字条放到一个“哥林”的口中,它便会像真人一般的活动起来,并任劳任怨地替它的主人效劳。
唐朝时一部名叫《乐府杂录》的文献中,也有一篇象《偃师》那样,把机器人和性暗示结合起来的作品: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兵攻打西汉。刘邦无法抵御,便采纳谋士陈平之计,让一个机器人美女在城楼上歌舞。结果冒顿单于的妻子阏式大嫉,生怕老公打进城后收此美人作妾,硬是让他撤了兵。在唐代文献《大业拾遗记》中,作者竟然虚构了隋朝皇室歌舞盛况中,二百名机器人大会演的场面,十分壮观。
当然,最终把机器人题材发扬光大的,还是近现代的西方科幻作家。1816年,德国作家霍夫曼创作了短篇科幻小说《沙人》。小说里,眼镜制造商科佩柳斯博士创造了一个女机器人。她美丽而又神秘,男主人公纳撒内尔深深地迷恋上它。由于女机器人被描写得来无影去无踪,使故事充满梦幻、隐喻色彩。这篇小说被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选中,作为证明潜意识存在的案例而闻名于世。
1886年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的夏娃》中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安德罗丁”(android),它由4部分组成:
1.生命系统(平衡、步行、发声、身体摆动、感觉、表情、调节运动等);
2.造型解质(关节能自由运动的金属盖覆体,一种盔甲);
3.人造肌肉(在上述盔甲上有肌肉、静脉、性别特征等人身体的基本形态);
4.人造皮肤(含有肤色、机理、轮廓、头发、视觉、牙齿、手爪等)。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当成了机器人一词的起源。在该剧中,机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没有感觉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罗萨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机器人具有了感情,导致机器人的应用部门迅速增加。在工厂和家务劳动中,机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员。机器人发觉人类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终于造反了,机器人的体能和智能都非常优异,因此消灭了人类。
但是机器人不知道如何制造它们自己,认为它们自己很快就会灭绝,所以它们开始寻找人类的幸存者,但没有结果。最后,一对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机器人的男女机器人相爱了。这时机器人进化为人类,世界又起死回生了。
卡佩克提出的是机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可能引发人类不希望出现的问题。虽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种想像,但人类社会将可能面临这种现实。
1872年,从英国移民到新西兰的作家萨默尔·勃特勒(SamuelButler)发表了科幻小说《虚幻国》。这个国家严禁使用任何机器,因为它的统治者害怕机器会一天天进步,最终取代人类。这是科幻小说最早出现的“机器生命”取代人类的噩梦。不过,在工业时代的初期,这种恐惧普遍流传在被机器夺去饭碗的工人中间。到了一九0九年,比尔斯(Ambrose Bierce)的科幻小说《莫桑的主人》中,明确地出现了一个杀死主人的“自动化的机器”。
在1938年科幻短篇《凯伦·奥洛》出现之前,机器人在科幻小说里一直是反叛者的形象。在德尔理创作的这篇小说里,两个年青科学家合制了一个有如仙女般美丽的女机械人,并且使之有情感能力。她爱上了其中一个科学家,并经历一些波折后终成佳偶。多年后,这位科学家身故,而原本可以长生不老的机械人妻子也殉情了。这个题材如今看来毫不新鲜,但在那个恐惧机器文明的时代却是有突破性的。
到了二战以后,伟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总结经验以往科幻小说对机器人题材的描写,将其上升到了系统和理性的高度。他创造了著名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
1,机器人不可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
2,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
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
围绕着这三大定律,阿西莫夫构造了一系列巧妙的机器人故事。其中一些短篇机器人小说收集在《我,机械人》(I,Robot,1950),和《机械人续篇》(TheRestoftheRobots,1964)之中。较后期的则见于《二百周年纪念的人及其他故事》(TheBicentennialMan&OtherStories,1976)。此外,阿西莫夫还以机器人为主题创作了多本长篇小说:一九五三年的《钢窟》(TheCavesofSteel),一九五六年的《赤裸的太阳》(TheNakedSun),等等。
另外,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属于“人偶形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它们只是大体上象人,大致可分躯干、头颅和四肢,甚至分不那么清楚。不管它们的精神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从外观上一望而知与人类有明显区别,是一个金属器件的综合体。当机器人幻想从古代发展到现代,有一个从“类人机器人”发展“人偶性机器人”,再回归到“类人机器人”的螺旋上升,阿西莫夫创作鼎盛时代,科幻中的机器人多是这种傻乎乎的铁皮筒。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里基本不存在前人构造的血腥阴暗气氛。他给我们的机器人朋友勾画出幽默智慧,甚至有些朴拙的形象。比如要程序员说“谢谢”才肯开工的机器人(KeyItem,1946);安排妙计去竞选总统的机械人(Evidence,1946);因厌倦镇压任务而企图自杀的机器人 (AlltheTroublesintheWorld,1959);为了追寻人的定义而最后不得不把自己也包括在内的机器人 (……That ThouArtMindfulofHim,1974)。
这其中最为恢宏的,是伴随宇宙本身走向终点,最后以神的姿态出现,在虚无中重建这个宇宙的电脑《最后的问题》(TheLastQuestion,1959)。那个电脑本身就是由前辈电脑制造出来的。可以说,它已经拥有了一切生命的本质特征:自我进化能力。
阿西莫夫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不仅在科幻迷中间,就是在专业科学家中间也产生了极大反响。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明斯基曾经邀请阿西莫夫前去参观他的研究,但被阿西莫夫拒绝,理由是担心自己的想象力“会被这些令人讨厌的现实所压抑”。
机器是无灵魂的,而机器人有没有灵魂,这恰恰是机器人题材的关键所在。描写机器人发狂捣乱的题材,是科幻作品中的擦边球,这类故事里的机器人介于“有灵魂”和“无灵魂”之间。从理论上,机器人发狂是因为程序出现错误,属于机械故障。但它们发狂后的行为,又往往具有人的特点。在作品里,发狂机器人通常充任反面角色。
影片《铁人特工》就是这么处理的。那里的机器人本来是个电子游戏玩具,可以和半大小子玩打仗的游戏。但它的程序是其设计师用一个军用机器人程序改造的,包含着“为杀死对手不惜一切手段”的原始命令。最初,它用无害的塑料球和孩子们打仗。慢慢地换成了钢珠、餐刀、锯和电流!而且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铁人特工的行动越来越隐蔽。
这类发狂故事里,英国科幻作家奥尔迪斯1958年发表的《谁能取代人呢?》颇为幽默。全篇的角色都是智慧机器:田地耕作机、种子分发机、文件执笔机、开锁机……它们听说人类在战争中自我毁灭了,就想进入城市去取代人。直到故事最后,才出现一个可怜巴巴的活人。而这个饥饿的逃难者一声令下,本来气势汹汹的机器人们便立刻去照办了。
在阿西莫夫的作品《两百岁人》中,机器仆人安德鲁服务于马丁家族四代人之久,最终放弃机器身体,换成人形,与心爱的人相伴致死。这个故事除了本身感人致深外,体现着人造人题材的变革潮流:从人偶形机器人回复到最初的类人机器人。所谓类人机器人,就是外观和人一模一样,以至于旁观者无法分辨的机器人。
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刚刚走出单调色彩的年代。那时,有成千上万人涌入电影院,观看一部名叫《未来世界》的美国电影。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科幻电影。哇,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追杀,较量……当然,真人最终战胜了他们的机器替身,但观众们手心里已经渗出了汗水。
在那个没有多少娱乐方式的年代里,这部电影反复上映了许多次,电台(电视尚未普及)也不停地播放它的录音剪辑。虽然它只是一部二流的美国科幻片,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它拥有了后来任何一部科幻电影所没有的中国观众群。而“机器人威胁人类”的概念也跟随这部电影来到中国,虽然比西方晚了几十年。
《未来世界》其实是一部名叫《西部世界》的科幻电影的续集,只不过正集晚到八十年代末才被引进中国。由于娱乐手段已经大为丰富,竟然没有多少人注意过它。《西部世界》描写了一个类似迪斯尼的乐园。那里的一切生命,包括毒蛇猛兽都是机器。最后,由机器人组成的西部牛仔演员们失去控制,开始屠杀游客。
《未来世界》把机器人这个题材带给了中国科幻作家。一大批描写机器人的中国科幻作品随之问世。和这部电影一样,它们也多是描写类人机器人。不过,大部分这类科幻小说里,机器人只是一种点缀,或者是工人,或者是家仆,有特色有深度的作品比较少。其中,《温柔之乡的梦》(魏雅华创作)较为出色,甚至获得了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小说中,颇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主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真正百依百顺的老婆,在现实中得不到,便去购买一个机器人妻子。这位娇妻完全惟丈夫马首是瞻,以至于他醉酒后烧掉自己的研究成果,机器老婆还帮着他点火。
类人机器人既然与人如此相似,作替身再好不过。台湾科幻开拓者黄海曾经创作过一篇名叫《时间公司》的科幻小说。讲的是某公司发展出一种业务,给工作繁忙的人士提供替身,等于是在贩卖时间。巧得很,二十多年后,大陆科幻作者冯志刚也发表了类似题材的科幻小说《替身》。
机器复杂到什么程度算是人,这或许是人造人此类题材中最大的问题和最主要的悬念了。在科幻电影《霹雳五号》中,机器人成为人的标志是听懂了幽默故事。在《生命之歌》中,机器人要摆脱机械性,成为人,秘诀是一首DNA谱成的音乐。
《生命之歌》由王晋康创作,是中国科幻作家在类人机器人题材上的经典作品。故事里的机器人“元元”是个永远具有孩童形象的机器人,但他的智慧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成熟。终于,他找到了能够使自己迈入生命界线的法宝——由遗传基因密码组成的音乐。元元想把这曲“生命之歌”输给他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机器人伙伴,而那是否就意味着人类的末日,作者给予了完全出人意料的回答。
当我们说某个人象台机器时,多半含贬意,指他作事不知变通,只懂得服从命令。而机器人在故事里通常就尽力展示这种“机器性”。在《终结者》里,机器人被烧去外壳、炸断身躯,仍然要执行刺杀任务。不死不休。
与“终结者”那种无坚不催,不可战胜的机器人相反,科幻作品里还有相当文弱的类人机器人。在《异形》里,类人机器人没有什么法力。他们象人一样脆弱。格斗时抵不过一个壮汉,更抵不过刚猛的“异形”。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时,也象人一样需要通过仪器设备,而不是将仪器配在身体里。 电影里仅有一次让他们表演了一次。在第二集开始,类人机器人师傅把手平摊在桌面上,用利刀快速击刺指缝,显示其准确性。但就是这次也演砸了:机器人刺破了皮肤,流出白色人造血,被女主人以看穿了身份。
菲利·普迪克在《银翼杀手》(The Blade Runner) 中描写的类人机器人介于两者之间。单独格斗时,人类个体在格斗时,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他们的力量也很有限,寿命更只有四年。故事将机器人摆在被人们同情的位置上。它们中的优秀者突破人类的防线回到地球,试图延长生命,并最终获得人类的情感。但人类却派出代号“银翼杀手”的特工人员,将这些血肉之躯毫不留情地一个个除掉。
影片最后,机器人领袖虽然能够制服“银翼杀手”,却未取其性命,而是倾诉内心痛苦之后,在冷风冷雨中逝去。在这部作品里,机器人反而比人类更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