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刘慈欣科幻小说织纤维读后感

刘慈欣科幻小说织纤维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04-24 19:45:51

A. 《信使》刘慈欣读后感

读《信使》有感:生活是一场责任与使命同行的旅行

《信使》是最近从图书馆借的一本书。当时从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它简洁明亮的封皮吸引了我,另外就是封面上的英语单词(Messenger)让我一下子联想到曾经读过的《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一书,翻阅目录的时候果然发现收录的故事中包括了“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全书只有140页,除了“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以外,收录了“海娃:一封鸡毛信”、“邮差弗雷德”、“玄高堵秦救赵”和“王顺友20年”五个成功励志的故事。
在作者看来,使者,受命于此而达成于彼;信者,言必行,行必果。任何一个员工都应该具备“信使”精神。作者基于这五个故事,旁征博引,从中外成功者身上身上提炼出“信使”所具备的21条品质。它们分别是责任、灵活、不轻言放弃、奉献、服从、结果之上、讲究效率、忠诚、善于合作、重视细节、爱岗、热情、认真、追求完美、勇敢、执行到位、高速度、积极主动、勤奋、敬业、使命感。
上个周末和一同事去爬千佛山,遇到不少的信男善女在跪求菩萨。同事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个人各有所求。不由在想人活着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样的追求才是最有意义的?其实,这是个所有人常常不由自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哲学命题。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因此也诞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生活方式。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名誉,有人追求彪悍(漂亮)的形体,有人追求内心的富足,有人追求虚无,有人活了一辈子却一直不知自己到底追求什么。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对于那些活着如同行尸走肉的人来说,虽生犹死;而对于那些死得其所的人来说则是虽死犹生。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人们所向往和赞赏的美好事物是具有普世性的。虽说物质是保证人们健康生活的必须品,但人们追求的终极目的绝对不是物质,因为物质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长久的快乐和幸福。真正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的还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包括人们的信仰、道德观念、知识视野、意志力等,这正是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被忽略的东西,也是当前社会众多诟病的根源。一个人若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内心的快乐,必须具有乐于奉献的博爱精神、勇于承担的责任之心和放眼世界的使命感。

海娃因送信成功而成为令人尊敬的抗战英雄;罗文上校将信及时送往加西亚手中而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普通邮递员弗雷德若干年如一日将顾客放在心上,实现了从平凡到伟大的超越,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中国春秋时代的赶牛人弦高因敢于担当,勇敢堵秦救郑挽救国家而留名青史;四川某乡邮递员王顺友因20年如一日风餐露宿毫无差错将信送到主人手中而成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在奉献中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与平凡中创造了非凡。“Give and take”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为自己而活的人最终只会毁了自己;为了他人的人最终会成全自己。我爱人人,人人爱我。没有牺牲和奉献,就不会有所得,对待别人的方式恰恰就是如何对待自己。
拥有责任之心,才会爱岗敬业,不言放弃、认真做事、讲究效率、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相反,缺乏责任之心就会麻痹大意、不计后果。长江沉船事故的发生固然是天灾,肯定与有关人员的麻痹和疏忽和常识匮乏有关;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固然因人多而致,肯定与事先对问题的预估不足有关。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的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育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书育人,而且还在于服务和引领社会。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教学工作是平凡的,教师如同鲁迅笔下的“孺子牛”一样默默无闻,但平凡的工作中却孕育着伟大,因为教师在用一生的时间践行者责任与使命:播撒爱与思想的种子。
读书最大的好处之一在于你可以学会辨识、学会冷静、学会享受孤独,不抱怨、不犹豫,坚定不移地走在正确的大路上,追寻着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B. 星际战争刘慈欣的读后感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88-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是现代科幻文学的鼻祖和典范,他也因此被称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百余部作品,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语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世界史纲》及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不仅仅局限与通俗的科幻小说,而是将重心放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以及带来的政治冲突,这一点是威尔斯作品的进步意义所在。

C. 《镜子》刘慈欣500字左右读后感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镜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物理学取得大突破的时代,人们发现量子效应只是物质更深层规律扰动的影子,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被确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换句话说,当宇宙发生大爆炸的一瞬间,往后的一切都将注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内地城市郑州的软件工程师,他率先利用超级计算机开发了宇宙演化模拟软件,即创立一个大爆炸奇点的模型,使其在计算机中开始演化。他误打误撞地产生了我们生活的宇宙,创造了一个“现实镜像”的模型,由此能够看到地球上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同时能够看到遥远的未来。由于对本地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他本来希望镜像技术能够用于司法领域,但他震惊地发现,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消亡了,正是镜像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应用导致了消亡的发生。

他发现,虽然镜像技术一开始仅用于司法领域,但其影响已开始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一切人类社会的黑暗和肮脏的事物都暴露在镜像的强光之下,罪恶无处可逃。镜像技术毁灭了人类文明的一切罪恶和一切不道德的东西,使人性如一汪清水般纯洁。由于没有可描写和表现的,人类文学首先消失了,接着整个艺术领域都陷入停滞,而以艺术为发展动力的科学领域也因此停滞。随着地球自然资源的耗尽,人类工业文明开始衰退。

社会的活力,其实是以种种偏离道德主线的欲望和冲动为基础的,正是在对旧道德的不断挑战的过程中,产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个在道德上永不出错的社会,其实是一个死了的社会,因为它的每个社会成员都精确地按照其道德标准行事,即使道德伦理不再符合文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无力去推翻它。

水清无鱼的道理,其实适用于社会的许多问题。在地球35亿年的生命进化史中,正是DNA的错误进化了生命,推动了文明的进程。设想,如果DNA永远精确地复制和遗传,那森林古猿永远无法直立行走,现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单细胞生物的天下!

现在的社会仍然有许多错误,但不应当建立强制性的监视与监督机制来维护规避社会问题,而扼杀社会成员的思想自由。我们应当以珍视的眼光看待错误,在改正错误的同时不断发展完善自身。

D.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

刘慈欣的小说《山》显然脱胎自东德作者埃里克.西蒙的短篇科幻小说《伊卡洛斯星球》。同样是空泡行星,同样以辐射矿物为能量来源,同样是和人类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同样是持续亿万年的对外挖掘。只不过伊卡洛斯星球最终因为内外压差的原因碎裂成了陨石带,全族死于探索。刘慈欣的“泡文明”则幸运的浮出水面,见到了无垠的星空。相较而言东德作者的小说包含一层政治隐喻(冷战与柏林墙),刘慈欣的作品则添加了大量的技术细节,篇末还升华到对其他宇宙的探索上。

E. 刘慈欣的三体读后感谢谢

《三体》系列小说分为三部,而昨天刚刚看完了第一部。作者刘慈欣在当前的科技基础之上,向读者们构造了一个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调宏达、神秘而又悲壮。在故事当中我遇见了很多物理学的名词,比如宇宙背景辐射,哈勃红移,为了搞清楚故事的发展,我也随时准备着网络,遇到不懂得名词就查。
故事假设在银河系之外的一个天狼座中有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为三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于是双方陷入了一种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对方的存在的人类很少但基本是居于社会高层当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三体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体人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恶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体人永远都不要登陆地球,因为三体人能够给地球带来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尽管地球人对三体人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三体人却将地球人当做一个敌人。尽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体文明要大大高于地球文明,但三体人要成功登陆地球需4.5个世纪,从中地球可以发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准,而这对未来的三体人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威胁。
这就是《三体》小说的总基调。同时这样的基调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即两个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的文明碰撞时带来的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显然,就历史看,这个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欧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夺财产,杀烧掳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复,最终被欧洲人统治且殖民。我想,这是因为每个文明体都像一个个体一样,如果让其走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当中时,他们便缺乏安全感,而这样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导致一些残酷的后果。历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
而《三体》小说中也是这样,尽管三体文明比地球文明先进很多,随着时间过渡,未来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或许过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会赶超三体文明,到了那个时候三体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个问题了。所以作为地球人和三体人而言,最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时消灭对方。或许这样的一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悲观,但这却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结果,尤其是生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于此类似的情形或者作出于此类似的选择。

F. 宇宙往事 刘慈欣读后感

宇宙往事是的刘慈欣等一众作家中短篇小说合集成的一部小说集。

多年之后,作为地球人类的幸存者,回忆起那个恐惧又雀跃的夜晚:掌声与哭泣、飞船与云层、太空与银河……我仍然长时间地陷入对往事的流连之中。
谁也没有料想到,天文基地站收到的星外信息显示来自普卡帕星的超高级生命体即将对人类发起战争。不计其数的圆弧状银色光速战机从天空掠过,激光子弹如暴雨般散落,南半球淹没于一片火海之中。由地球科学家组成的双翼舰队发动的反击,也在十五天后,以悲剧收场:八名科学家的身体被光剑完整切割,如拼盘一般……

G. 科普小说读后感

严格地讲,人类探索宇宙、飞往星空的历史就是一个科幻史。在英国,大天文学家刻普勒曾经把自己对太空诸种可能存在的设想写成小说,故事燃起了几代人对星空的向往。100年前,为了抵抗俄国科学界的腐朽压力,奇奥尔科夫斯基不得不把自己对编组飞船的设想写进小说。中国人对宇航的幻想则可以追朔到更加久远的年代。一个以天为尊、崇尚天人感应的民族,过去数千年中对宇宙探索的梦想,不会西方人更少,怕是只会更多!

到20世纪,由于技术的突破,航天逐渐从幻想脱离并走向现实,科幻作家和宇航学家也分道扬镳。作家们继承古老的文学传统,继续做着太空之梦,而工程技术人员则将目光聚焦在技术细节上。正是这种分离,导致了科幻文学和宇航技术各自的独立突破。我记得一次参加北航的宇航知识竞赛,评委中工程师和科幻作家提出的问题都“相当专业”,但内容却相距甚远。当时我就产生了一种想法,如果有一天,科幻作家和科学工作者能够再度携手,回到早先的状态,将幻想和技术融合在一起,也许我们的太空科幻小说和宇航技术都会获得更快的发展。

我的这个奇想终于在2003年底实现了。这一年10月15日早晨,神州5号划破长空,航天员杨利伟在环绕地球14圈之后,于16日准确地返回地面。全中国和全世界为此而震撼、而情感沸腾。正是在这一沸腾的气氛中,一批科幻作家和科学家悄悄地联系到了一起,重新开始检阅人类过往千年对未来的宏伟梦想。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宇宙的光荣》一书,正是这一聚会的成果。

《宇宙的光荣》是一本集文学中对太空的向往和科学视野中的宇宙航行为一体的新型科普读物。该书基本按照奇奥尔科夫斯基的宇宙探索步骤:从走出地球襁褓、进入环绕轨道、探索月球、访问周边行星、进入深空探险……,一章一章地展现了人类在各个步骤中的飞天梦想与实践。《宇宙的光荣》的特色在于以充满自信的笔调谈论幻想,再以浓墨重彩去描绘幻想导引的技术突破。当剥去技术给人造成的迷雾之后,许多新的幻想又会从人类的伟大成就中逐渐产生。这样,幻想、现实、小说、故事、历史、轶事和科学解释交织在一起,加上著名科幻画家和科技摄影家提供的画片,全书便悠然自得地行走于现实和幻想的宇宙空间。

我非常喜欢这种新的科普读物的撰写方式,欣赏这种能将现实与未来综合思考并表达的书刊出版方式。该书的作者中,有当代著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王晋康、韩松、凌晨,也有两院院士潘家铮和科学院各所的博士、研究员。有科幻画家也有摄影方面的权威。横跨多领域的作者队伍,构成了作品在多方面的成功。

大约十多年以前,著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写到,未来正在以无限快的速度向现实趋近。此后,更多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把这种冲击说成是“未来正在消解现实”。快速趋向现实也好,消解现实也好,反正未来逐渐与当前全方位的融合这一事实没有人反对。在这样的时代趋势影响下,如果科普读物仍然沿着过去的老路发展,死死地纠缠那些“已经知道的”、“确凿的一切”,必定会失去读者的欢迎。这一趋势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象卡尔·萨根、艾萨克·阿西莫夫这样的科普大师宁愿将自己的科普读物和科幻小说相互融合。有一次我看电视,发现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斯蒂芬· 霍金 博士到中国讲演时,随身携带的录像带竟然是美国科幻电视剧《星际旅行》。不但如此,他还将这个录像带放在自己的黑洞讲演课程上。原来,那里面有他客串的角色。我当时就对他这种不务正业的行动所震惊。没想到,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看来,在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头脑中,幻想与现实已经取消了界限,或者说,他们将今天的幻想当成了明天的现实。

一个对未来没有想象力的民族,必然是会衰落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将没有希望。在这个意义上讲,杨利伟的成功飞行和成功返回,将会重新唤起更多对宇宙太空的幻想。而《宇宙的光荣》也将为中国人未来更多的宇航实践,奠定基础

H. 刘慈欣,《2018》读后感,800字!急求!

前几日,我闲暇无聊,便读了刘慈欣写的小说集《2018》。去年,我读了他写的《三体》三部曲,深为震憾。我以前读过两本科幻小说,是迈克尔·克莱顿写的《侏罗纪公园》和《神秘之球》。虽然读起来也不错,但气势远不如《三体》恢宏。《三体》是长篇巨著,是基于一些物理假说构筑延伸的一个庞大复杂的故事体系,而《2018》带给我则是另一种感受。每篇篇幅虽短,但想象力丝毫不逊,也有各种曲折矛盾,让人脑洞大开。不同于一些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狗血故事,他的小说,开始让人难以捉摸,然后渐渐明晰,高潮之处终于让人恍然大悟又惊心动魄。结尾简略却令人深思,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
刘慈欣的小说有许多都反映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在高科技地外文明面前的脆弱。他的作品并不是那种一些科幻片中英雄带领人们通过顽强抵抗得以战胜外星人的理想主义。在刘慈欣的笔下,一个文明的诞生与覆灭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他不是机械地描述这一过程,而是结合社会、文化生动地反映出危机来临时人们的反映。在危机面前,社会中许多潜在的矛盾都会爆发出来,并猛烈冲击现有的秩序。这其中所蕴含的关于社会学、心理学的道理,正是作者沉思的,也是值得读者思考的。
即便人类渺小,但大刘笔下对人类文明还是充满希望的。比如在《2018》的第一篇《2018年》中,提到“时代总是越来越好的”,这其实就是对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寄托。《诗云》中,即使是掌握着宇宙顶级科技的文明,也难以创作出超越李白的诗篇。这其实就是对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肯定,单纯的技术并不能取代一切。《地火》则现实地表达了作者对煤矿工业变革的期望。《超新星纪元》反映了孩子们肩负着重任,他们不仅是祖国的花朵,更是人类文明的未来。
具体篇目我就不加细说了,里面的每一篇都可以引申出许多话题,引发很多思考。好的科幻小说不是胡思乱想,凭空捏造,而是作者长期思考的结晶。正如《2018》的序言中将刘慈欣评价为“第五位面壁者”。他的小说其实就是他对现实社会,对人类文明,对宇宙审美的沉思结晶。他的科幻作品不仅可以给广大读者带来科学的滋养,也能带来心灵的启迪,而且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
我读了《2018》,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知。我也有这样一个信念,历史在进步,时代一定是越来越好的。

热点内容
一对一玄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2-02 08:20:24 浏览:424
主角修炼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说 发布:2025-02-02 08:09:01 浏览:228
找一本校园小说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发布:2025-02-02 08:07:28 浏览:867
腹黑会长是头狼全文免费小说 发布:2025-02-02 07:50:10 浏览:351
有没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2-02 07:17:05 浏览:540
俞静雅叶北城小说的名字 发布:2025-02-02 07:08:23 浏览:854
科幻小说起什么名字大全 发布:2025-02-02 06:43:40 浏览:48
2017完结网游类小说排行 发布:2025-02-02 05:59:23 浏览:586
凤栖梧桐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2-02 05:54:54 浏览:549
校园男主混混成长小说 发布:2025-02-02 04:55:53 浏览: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