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对科幻小说的
① 《三体》与其他的科幻题材的作品有何不同
我认为《三体》与其他的科幻题材的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里面的科学幻想比较贴近现实的理论。大刘喜欢结合战争题材,所以里面有很多战场和武器的描写,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黑暗森林理论,是关于宇宙中各个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猜想。看完《三体》你就会觉得很多其他的科幻小说或电影都是瞎逼逼,幼稚(就硬科幻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科幻小说最重要的是创意,只要有创意,幼稚点也没关系)。到了《三体3》就是大刘对全宇宙未来的思考和想象了,时间跨度达到百亿年甚至永恒,而这仅仅起源于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在科幻的世界,人类如同河伯望见沧海、青蛙跳出枯井,既乐观憧憬未来,亦警醒科技之灾。《三体》获奖,固然不能说明中国科幻小说跃上了新台阶,起码也摒弃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总是囿于“民族与历史”的偏见。对中国科幻文学创作与市场而言,总归是锦上之花或雪中之炭。
② 三体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一共有三部。其中第一部经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第三部获得2017年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雨果奖是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界提升到一个世界级的水平,可见影响之大。
③ 《三体》也要开播了,你觉得它能还原小说中的多少内容
《三体》中我认为重要的场景有那些高知识分子玩三体游戏的场面,那么在影视剧化的三体中,三个凌空排列的太阳是必须要展现出来的。其它重要的场面还包括三体星球对地球人的活动进行监视采用的全包围的“智子”,用貌似是粒子的切割线将一艘船切割成两半以及四个面壁人为守护地球采取的行动。“智子”不是简单的一张网,而是用三体星球先进于地球数倍的高科技编织的一个用来监听人类活动的延展开,可说是如“幕布”一样的东西。当然,《三体》中所涉及的需要特效处理完成的场面还有很多,我就不在此一一罗列了。
作为《三体》书迷,我还是很期待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的问世的。之前去看了话剧版的《三体》,觉得不够过瘾。但电影版自从开机到如今也过去了好几年。我明白要想拍好这部电影不易,因为《三体》是我国首屈一指的科幻书籍,喜欢它、期待它的人们遍布海内外。因此,对这部电影的制作要求也更高。希望,历经几年的编制和修改,《三体》电影版上映时会不辜负我们对它的期待。
④ 《三体》为什么能比其它科幻作品成功
自2015年,大刘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后,我们对《三体》的探讨话题就没有停止过,在科幻话题和科幻小说话题中,对科幻作品的讨论大量聚焦在《三体》,尤其是科幻小说话题中,大部分精华问题和回答都是与《三体》相关的。实际上精彩的科幻作品非常多,为什么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三体》上面呢?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这样说过:“刘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千年的漫长时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广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的传统境界。但是刘慈欣的意义,远不限于想象的宏大瑰丽。在飞翔和超越之际,刘慈欣从来没有停止关注现实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⑤ 三体的主要简介
《三体》是中国大陆作家刘慈欣于2006年5月至12月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出版后成为中国大陆最畅销的科幻长篇小说之一。
2008年,该书的单行本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三体系列(系列原名为: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该系列的第二部《三体II:黑暗森林》已经于2008年5月出版。
2010年11月,第三部《三体III:死神永生》出版发行。 2011年,“地球往事三部曲”在台湾陆续出版。小说的英文版获得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2014年度“星云奖”提名,并荣获2015年雨果奖最佳小说奖。
主体脉络
人类对太空发射的信号,被四光年以外的三体文明截获,两个文明从此开始了博弈与较量。在基础科学被三体文明锁死后,人类开始以“面壁计划”对抗三体人的高等文明,并发现黑暗森林法则,赢得并维系了脆弱而短暂的和平。
藉着隐藏在黑暗的宇宙背景当中其他超高等文明的手,人类毁灭了三体的文明,但也为自己前路埋下了隐患。
(5)三体对科幻小说的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政府加强“科技兴国”宣传、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出现了诸多有利科幻创作的条件;同时以科技工作者为主的创作队伍逐渐更新,一些从科幻迷中分离出的精英化读者也成长为作家。
刘慈欣1999年起在杂志《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此后接连创作了多个中短篇小说;在2006年1月发表短篇小说《山》时,许多读者去信说希望他写成长篇,于是刘慈欣就决定不再写中短篇了;
“有三颗无规则运行恒星的恒星系”这个构思他最初打算用来写短篇,后来发现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于是把这和吴岩在《中国轨道》里描写人们不顾一切地探索太空的历史相结合,设定以“文革”时期为整个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与外星力量间的接触、以及华约和北约的冷战;
在一位出版人的影响下,他对原来的构思做了较大的变化,改为一个长篇的三部曲系列,叙述从20世纪60年代到五百年后人类的一段特殊历程。
刘慈欣是在正职工程师的业余进行写作,工作不忙的时候一天写三千到五千字,每部花了约一年的时间完成;第一部《三体》最初在2006年5月到12月的《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取得反响较好,于是出了单行本(连载删改了少量内容、在单行本中章节顺序有一定的调整);
第二部《黑暗森林》的标题名称取自20世纪80年代的一句流行语:“城市就是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阱。”刘慈欣原本计划用四五个月完成,因单位工作时间不稳定写了九个月。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后,该系列由“地球往事三部曲”更名为“三体三部曲”。
⑥ 《三体》系列小说讲述了什么样的内容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三体》里面的三体游戏,想象奇崛恢弘,对于三体星系这一个极为奇幻的想象世界,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在硬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世界完全真实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发展规律。刘慈欣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借用地球文明的外套,来讲述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三体与地球遥相辉映。
在构造了一个丰满坚实的三体世界以后,他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还有更高级的文明,发生更加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涵着触手可及的现实针对性,既是对地球文明自身的一种独特反省,又是在宇宙级别上的一种超越 。
(6)三体对科幻小说的扩展阅读
《三体》的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政府加强“科技兴国”宣传、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出现了诸多有利科幻创作的条件 ;同时以科技工作者为主的创作队伍逐渐更新,一些从科幻迷中分离出的精英化读者也成长为作家 。
刘慈欣1999年起在杂志《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此后接连创作了多个中短篇小说;在2006年1月发表短篇小说《山》时,许多读者去信说希望他写成长篇,于是刘慈欣就决定不再写中短篇了。
“有三颗无规则运行恒星的恒星系”这个构思他最初打算用来写短篇,后来发现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于是把这和吴岩在《中国轨道》里描写人们不顾一切地探索太空的历史相结合,描述一些人物与外星力量间的接触,在一位出版人的影响下,他对原来的构思做了较大的变化 ,改为一个长篇的三部曲系列,叙述从20世纪60年代到五百年后人类的一段特殊历程。
⑦ 科幻小说《三体》里的科学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三体》作为一部科幻小说,得到雨果大奖。雨果奖也算是全球性的大奖,与星云齐名,被誉为科幻界的诺贝尔,最佳小说更是重中之重奖中之王,最高领奖台上第一次站上来自亚洲的领奖人。
《三体》的三部,是围绕几个概念来进行的,分别是技术爆炸、猜疑链以及黑暗森林。这三个概念是贯穿整部作品的,并且也不是脑洞出来的,而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概念。
首先是技术爆炸,这个毫无疑问是工业革命的变种。工业革命以来,人来创造的财富比人类已有历史的所有财富总和都要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燃机、到还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
每一次工业革命,人类都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当然也造出了杀伤力更大的武器,从火枪的推广,大炮的普及,到凡尔登绞肉机机关枪的应用,乃至广岛、长崎的核弹。然后还有氢弹、高斯枪、中子弹……人类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都是完全符合技术爆炸的特征的,“智慧生物所拥有的科学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像爆炸一样迅速发展的现象。文明进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见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越强大的文明。”
猜疑链应该是从囚徒困境中提炼出来的。
猜疑链:两个个体在没交流前对对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么想的,我猜疑你是怎么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但你还会猜疑我是怎么想你的,我也会猜疑你是怎么想我的……这样的猜疑在没有进行交流前会一直循环下去,形成一条链,即猜疑链。从博弈论的角度讲,即两文明无法形成共同知识。
囚徒困境也是一样,核心就是交流受阻,你只能够根据自己的过往经历和经验,猜想别人是怎么想的。所以最后,大家往往不是选择合作共赢,而是选择损人利己。
技术爆炸和猜疑链最后组合成了《三体》中宇宙社会学的核心理论,黑暗森林。
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被发现,总有一方被消灭!
黑暗森林法则,应该是脱胎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但是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讲,技术爆炸和猜疑链都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黑暗森林的漏洞比较大。
一、人类是碳基生命,人类也有猜想过非碳基生命的存在,比如硅基生命。如果非碳基生命的真的存在,那么它们所需的资源很可能和我们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很可能不存在生存的竞争关系。
第二点,宇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大,而地球所具有的资源并不是唯一的,在现有的人类所探索(观测)到的区域,并没有发现其他文明的存在,但是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人类所需的资源却几乎可以用无限来形容,宇宙实在是太空旷了,遍地是黄金,谁吃的没事去抢别人的。
还有,从现在人类的技术角度来看,太空城并不是幻想,也就是说,人类并不需要一个完全类似的地球来生存,完全可以自己建。并且太空城留下了另外一个难题,就是一个文明看到另外一个文明的定居点的时候,怎么确定是不是这个文明的本体呢?万一只是定居点,其本体的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呢,所以贸然发动攻击,并不合适。
所以在人类踏入宇宙纪元,生存的需求,基本没什么障碍就能实现,就算遇到其他文明,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我家里都有,并且都快放不下了,谁闲得没事去抢你的。
但是《三体》依旧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等电影版出来,一定要去剁手。
⑧ 能否推荐一本能与《三体》匹敌的科幻小说
如果要推荐一本与《三体》匹配的科幻小说,我感觉大部分人都会推荐银河帝国,但是我会推荐上海堡垒,银河帝国这本书写的虽然很好,但是我感觉读完三体之后更适合读上海堡垒,这种简单易懂的书,同时让自己的大脑可以放松一下。
而且上海堡垒这本书真的很简单,通俗易懂,他没有特别繁琐的计算,更没有我们一点都看不懂的专业名词,就是我们普普通通的话,而且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超级高的科技在那里面也解释的很明白,当我们看完三体这本十分深入的书之后,我感觉拿一本上海堡垒仔细阅读,给自己的大脑放松一下才是最快乐的,并且上海堡垒这本书的科技感也十足,让人感觉十分优秀。
⑨ 《三体》是中国科幻作品的巅峰之作吗
《三体》是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且对人类充满愤恨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三体》三部曲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4年第一部小说的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反响热烈,并于2015年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提名。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⑩ 《三体》获得的奖项是什么
《三体》获得的奖项是雨果奖。
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举办的2015年“雨果奖”结果最终揭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不负众望,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英文版翻译者,华人科幻作家刘宇昆代领奖项。《三体》此次获奖是中文作品和中国作家第一次在国际科幻作品大奖中获得奖项。
总结
《三体》最终还是众望所归,夺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说明中国科幻已经具备世界级的影响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峰称:祝贺大刘为中国科幻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雨果奖堪称科幻领域的诺贝尔奖,而且比诺贝尔文学奖更专业,更纯粹,更关乎文学的核心要素:想象。荣耀属于大刘,属于所有热爱科幻的人们,也属于雨果奖与科幻本身。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这是科学与想象超越国界的人类意义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