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体会
⑴ 看过《三体》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觉得看完三体,学习到,自己是很渺小的,但是并不是无知的。只要虚心努力的学,还是能推动社会的。看过三体之后,会获得一种新的世界观,叫做宇宙观。使你可以从最广阔的视角,以最广大的时空观来看待问题。你会发现当前面临的这点困难根本不是事。三体小说以细腻的文笔,严谨的逻辑,曲折的情节,瑰丽的想象,宏大的场景写到宇宙的重启,非常值得一读。
一部好的小说将影响人的一生。在这学期的课外阅读中,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十分大,作者环环相扣,并且会提及许多十分专业的知识,而流畅的叙事和浅显易懂的描述使得就算是大一的学生也能理解深奥的量子物理知识,天文学,等等十分专业的知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就在看到关于量子态的剧情后,专门上网查了一些量子物理的基本定理。
⑵ 科幻小说的感想心得,600字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一艘奇特的潜水艇载着一群神秘的人在周游世界所有大洋后,在北冰洋大风暴的漩涡中沉没了,被俘虏的三个局外人也许命不该绝,终于逃了出来,得救了,这就是它的结局。其实这艇的命运从它的主人尼摩艇长的悲剧性格中就可以预见到。
作为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它的情节曲折,有着探险的性质,知识丰富,人物内心矛盾揭露得深刻,这是它的特点和吸引人之处;但最多的是海底景物描写和人物对白,这可以做为欣赏这部小说的切入点。不过,这部小说里也表现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在读的时候,我经常被其中疯狂的欲望和人性的呐喊所震憾,想必这就是我内心的轨迹对某种思想的认同和批判吧!
一、故事情节简介
故事发生在1866年,许多国家的船只在海上遇到了“怪物”,它们或碰上而毁,或被撞而沉;对于这件事,北美合众国派出了林肯号来追击这头“怪物”,希望可以捕获它,但与它交手中,林肯号也被毁,三个人不幸落水,为“怪物”所俘虏,他门就是书中的三个主人公:加拿大国籍的鱼叉手尼德·兰、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先生和他的随从康塞尔。
原来这怪物是一艘潜水艇,名为“鹦鹉螺号”。初次相见,由于这艇的艇长尼摩和阿龙纳斯先生在某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所以他们三人便获得了“自由”。然后他们被邀请遨游大海,但和尼摩艇长的相处中,总觉得有一种阴影使他们之间相互隔膜……
二、自由探索精神
尼摩艇长的潜水艇在海水中航行,完全不受到海上地曲管辖权和国界的限制,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已经是相当自由的了。在尼摩艇长的品质中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向往自由和探索精神。他始终如一地追求自由,执著的探索:在克里斯波林的海底平原上打猎、在托列斯海峡搁浅时陆地上生活的两天、寻找阿拉伯海底地道、桑多林火山的景观、大西洋洲的化石森林和海底矿藏等情节中,可以表明他非常渴望回归自然,非常向往大海的神秘,希望了解海底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构造状态,这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有着一种强烈探索欲的原因;但是,这种盲目贪进的探索欲逐渐演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和极端冒险主义:在大西洋的萨尔加斯海,“鹦鹉螺号潜入了深达16000米的海底(即每平方厘米受到1600公斤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艇的钢板和厚玻璃全弯了,但他仍执意探索;又如他把艇开到南极,结果在冰峡层中遇险,他们想了好多办法和费了不少的人力,才逃生成功;另外,在大西洋暖流一节中,尼摩艇长站在平台上,任狂风暴雨打在身上而不退缩,象征性地说明了他个人英雄主义的一面;从以上几个片断中,足可以看到尼摩艇长执著的个性。最后,“鹦鹉螺号”在北冰洋的一个漩涡中终于沉没。这使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的一层悲剧成份:他即使再厉害,但也无法与大自然和命运相抗衡!尼摩艇长本人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他自己的一生:人可以冒犯人为的发则,但不能抵抗自然的发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心灵深处的东西和行为的逻辑。
三、人性的褒扬和批判
在令人恐怖的珊瑚墓地,他把他死去的同伴埋在平静的珊瑚丛底,可以避免海洋生物的撕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虽然他很重感情,但他的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小集体利益之上的,之所以不是博爱,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在锡兰地区的采珠人的命运是很苦的,他曾经为了一个采珠人而不惜生命和鲨鱼搏斗,并把那采珠人一直护送到船上;在维哥湾底发现亿万两黄金之后,他就把它们全部打捞上来准备分给穷人;但对那些有意袭击他的潜水艇的船只,“鹦鹉螺号”会毫不留情的撞沉它们;从以上情节中,我们从尼摩艇长对广大穷苦受难人的可怜和帮助以及对军方和政府的霸道和无理的袭击给予反击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爱憎分明的阶级意识,这些是值得赞扬的一面。
但是,热爱和平这一面在尼摩艇长仇恨的心理中也渐渐地湮灭了,他开始疯狂地报复,于是,他的形象在阿龙纳斯先生心里一落千丈,这跟他先前的“好”是矛盾的,从而说明了每一个人的“好”都是相对的,当触犯了他的利益或某些秘密的时候,那人性的另一面便暴露出来。
尼摩艇长还是一个很自私和固执的人,例如在“水中人”一节中,尼摩艇长对阿龙纳斯先生说:“你们来到我的艇上知道了我的秘密,那是我一生的秘密!您以为我会把你们再送回到陆地上去吗?那永不可能!现在我所以要把你们留在这儿,并不是为了你们,实在是为我自己!”这就是他性格中一个方面的写照。另外,尼摩艇长并不注重他人的感受,而只是为了自己的计划着想,这一点也反应出他纯粹自私的一面。
从文章的一些情节中,尼摩艇长的角色逐渐从被压迫者转向了征服者,他在海上确确实实已成为了一个强者,这转变的过程可以说是尼摩艇长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意志的思想产生的结果,这是他思想本质的另一个方面,从而使他趋于深沉,这一点是值得肯定和回味的。
结尾
在这部小说中的尼摩艇长和阿龙纳斯先生的对话中,给了我很多的人生启示,使我懂得了许多许多道理;但愿尼摩艇长的探索精神的火焰将长久地在我心中燃烧下去,直到永远……
⑶ 《三体:黑暗森林》读后感
十一国庆大家过得可好啊?三叶去了趟海南,足足休息了七天,顺带把一部科幻小说看完了,今天想来分享一下读这部小说的心得。
这次读的科幻小说是刘慈欣著作的《三体》系列的第二部:《 三体Ⅱ : 黑暗森林》,另外两部是《三体 : “地球往事”三部曲之一》和《三体Ⅲ : 死神永生》。网上评论说《三体》系列是中国最值得阅读的科幻小说,对此说法我保留意见,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阅读科幻小说,并不能妄下定论称之为“最”,不过《三体》确实是值得一读的科幻小说,这也是我写心得的原因。
《三体》系列前两部小说里,大致内容是人类在探索外太空,并与外星文明---三体文明接触后,所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来自三体文明在知晓地球文明的存在后,率领三体舰队向人类发起毁灭性的计划,即“世界末日”,而人类为了抵抗外来文明的侵略,发展各种科技和谋划各种策略,故事则是围绕人类的活动展开。
在《三体II》中,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三体人在利用先进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庞大三体的宇宙舰队杀气腾腾地直扑太阳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在这样的危局下,地球人开始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神秘莫测的“面壁计划”,精选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三体人自身虽然无法识破人类的诡谲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智慧博弈。但随着一个个”破壁人”不断识破“面壁者”的计划,地球开始陷入危机时,人类的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能与三体舰队抗衡的宇宙舰队,但不幸的是最后还是被三体的先进技术所摧毁,地球和人类开始陷入毁灭前的恐惧和世界末日的绝望当中,到底最后结果如何,我还是不剧透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科幻小说吧。
读完《三体》系列的前二部小说,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部难懂但不无聊的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在内容侧重点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软科幻”,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另一类是“硬科幻”,以追求科学(可能的)的细节或准确为特性,着眼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三体》则属于后者。相对于理科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更明白些,毕竟里面涉及大量的太空学、天体学、天文学、量子力学、基础物理学等科学的知识,没有一点物理和数学底子外加些许想象力的朋友读起来相对费劲一点。虽然三叶也是理科出身,但是物理始终是我的软肋,所以有些地方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读着读着就打瞌睡了,呵呵。虽然《三体》在内容上偏专业性描述,但是在故事情节上却很吸引人,尤其是作者宽广雄阔的想象力。不足的是,刘慈欣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故事体系,但是各环节的文字描述却无法支持整个体系,具体表现在:
1)人物缺乏鲜活力,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或许是作者刻意为之,将描述重点放在技术说明和情节发展上,在人物外貌神态刻画、心理描写的文笔明显缺少,这使得小说显得略微苍白、缺乏活力,毕竟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重点,没有深刻的人物形象,可能难以被人们记住和赞颂,不过《三体》却做到了。
2)想说的东西很多,但重点不突出。《三体》里描述介绍了许多概念和观点---像失败主义、逃亡主义、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理论等,虽然作者用相当多的篇幅去说明这些,而且也解释得比较清晰,但是重点偏向不明显,特别是在结尾提到永恒主题”爱“时,描写篇幅很少,几句话带过,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让我觉得是不是结尾有点草率了。或许作者在第三部会对第二部的某些情节进行延伸解谜,到时候重点自然就明晰清楚了。
3)镜框式的切换让人混乱。在《三体》里,作者是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和不同故事情节分支同时展开的,这在写作手法上叫”镜框式叙事结构”,有点像美国电影《云图》的叙事方法。虽然这种写作方法让人感觉想看在看电影的感觉,而且将信息和线索分布在不同的场景和人物身上,可以增加小说的悬疑性,但是由于故事结构过于庞大,过度的场景切换让人有种混乱感,而且场景间切换过度略微有点不自然。
读科幻小说,让我有种感想:不论科幻小说怎么描绘未来的情景和生活,最终都会回到人类的现实发展问题上,而这些问题有时还会牵扯到“人性”和“心理”上(“软科幻”的题材)。而这些问题是当下人类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比如:
1)如果新能源和新资源未能及时开发,同时不可再生资源又濒临耗尽时,这是地球上的资源该如何分配才能避免资源争夺战的爆发,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2)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资源不足、人口过度膨胀等,而必须削减人口时,除了要抑制出生人口外,还需要减少现有人口,那么人类要做出怎样选择呢?如果通过迁徙外太空来缓解人口压力和资源压力,那么决定要哪些人作为第一批“外太空新人类”呢?
3)如果因外星人入侵或地球毁灭等类似像《世界末日》的不可抗逆因素,导致人类必须选择少部分人作为延续人类文明和后代,那么在人群中做出选择才比较合理呢?既然要牺牲某一部分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如何要这部分人心甘情愿,才不至于煽动他们的反抗情绪呢?
4)如果宇宙的资源是有限的,同时存在许多类似人类文明的外星文明,那么在未确定对方是善意还是恶意的前提下,我们是否要与其交流接触,表达善意,共同发展宇宙文明呢?还是直接侵入对方文明,征服之后再做谈判呢?(”黑暗森林“理论)
.......
这是我第一次看科幻小说,有点让我压抑,尤其是碰到这些“未来发展的问题”,虽然小说里描绘的人类文明还离现在的我很遥远,或许应该说,我是没有机会看到了,子孙们是很有机会碰到了,但是看到人类在未来的道路上蹒跚颠簸而行,不免让人有点担心,毕竟面对未来,没有一个人能有踏实的安全感,而且不管小说里面描绘的未来有多么的贴切、多么合理,那也是基于现实所构建出来了,无法代表未来,因此我只能希望人类的后代能在文明延续和发展的道路上一路平安了。
⑷ 你对中国科幻文学(小说,电影)有什么看法
科幻小说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隶属于“儿童文学”,当这种片面的认识终于得到纠正之后,科幻小说终于成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在主流文学界的一般认识之中,科幻小说还进入不到“高雅文学”。科幻小说长久不能进入雅文学的领域,实际上就是指出,在目前文学理论的评价框架下,科幻小说在艺术美感上是很弱的,甚至被认为几乎没有艺术美感。科幻小说被认为不过是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有趣”和“离奇”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相比童话或者其他儿童文学,科幻小说的位置更为尴尬,因为面向儿童读者群的特殊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感染力被剥离,它需要直接面对主流文学的评价模式)。
分析科幻小说之所以被认为缺乏艺术美感的原因,可以清晰地发现,作为艺术美感产生的基础——艺术真实,在科幻小说中得不到认同。对照上述理论界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和解释,科幻小说中确实缺乏“生活的逻辑”。比如在关注未来的科幻小说中,几乎每一篇小说都呈现了一个互不相同的未来世界,那里整个人类的文化、经济与政治都是“出乎意料”的,那么,在这个情境中,很难说文本到底包含多少现实生活的逻辑;在观照技术革新的科幻小说中,物质生活的巨变非常突出,科幻作家往往能想象出令人震惊的科学技术,那些新鲜的机械、商品和各种工具,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少有直接对应物,也就更谈不上基于现实的“真实”;最大的难题是对地外生命、地外文明构想(或者是若干年后彻底进化的人类本身),其诸多细节是彻底天马行空地想象,比如人类作为一种能量而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存在,这些显然更不具备上述所谓现实生活的经验。
还有涉及其他种种科幻题材的小说内容就不再赘述了,出于讨论上的简便,不妨暂时将其定义为“强幻想”,它们共同的一个特征便是,无论是对物质世界、还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描绘,都大大超越现有的实际生活,有些甚至很难从现有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对照物。必须承认,无论作家做何等想象,必然受到其生活体验的约束于局限,也就是说一切想象几乎都能从现实生活找出根源,但问题是,当这种想象与现实过分地疏离之后,读者的生活体验就很难与作品的描述产生“共振”,读者可能认为小说是精彩的、曲折的、生动的,但是确在潜意识中不断暗示自己,这是“编造的”、“虚假的”,从而很难体会到强有力的艺术真实感(按照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进而产生审美体验。
不过实际上,这里存在的最大的疑惑和矛盾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幻小说几乎不具备艺术真实(当然,这里尤指“强幻想”的科幻小说,与其相对的“弱幻想”,比如在科幻小说中被称为“软科幻”的那一部分,其背景可能就是现实生活,因此它较为勉强甚至完全适用地可以用一般的批评范式来对待,不必断章取义地将我这里所指的“科幻小说”理解为科幻小说的全体),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一个合格的、成熟的读者能够体会到科幻小说中的美感,换句话说,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幻小说中的“真实”,并且将那些几乎不可思议的“强幻想”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统一起来,从而被唤起一种情感上的或者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阿莫西夫《基地》(系列)中描述了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银河帝国,进行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小说厚重而富有历史感;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设计了一个将地球沿直径掏出一个空心管道的的技术构想,展现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以及人必然能够征服自然的信念;韩松在《红色海洋》中对于若干年后生活在海洋中的退化的人作了细致的描绘,其残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给读者造成了强烈地冲击,呈现了一幅鲜活的关于生存、争斗和死亡的悲剧式的图景。
不用将科幻名作一一列举,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科幻中的“强幻想”难以将读者带入一个不自觉的真实之境,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之恰恰相反,优秀的科幻文本不断地营造真实之境并赋予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那么,当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之时,带来的思考就是,原有的理论是否存在局限甚至缺陷?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与主流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它不仅关注精神层面,而且也关注物质层面。这里的物质层面,不是当下文学理论中通常意义下的“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物质世界,涵盖了科学与宗教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对于科学,包括对宇宙的现有认识和尚未进行实证的科学猜想)。按照李兆欣对于科幻本质的理解,科幻小说的思想性体现在它观照“变化对人的影响”,在主流小说中,这个“变化”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时代变迁、生活方式的变更、思想观念的蜕变等;在科幻领域中,“变化”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还包括直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产品的变化(当然,这更多是虚构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变化),甚至是科学规律本身的“变化”(虚构出另一种“自然的规律”)。即使在精神层面,这种变化甚至也不仅是人自身,而可以是动物、植物,甚至是完全虚构的“地外文明”。
因此,艺术真实的概念可以在科幻领域中得到这样的拓展:
1、艺术真实包括对物质世界符合逻辑的假想和虚构,其艺术效果是产生科学之美与自然之美,或者是对科学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之后的悲剧美。
科学美与自然美(这里尤指自然规律,而不局限于自然风光)在主流文学作品中一般得不到充分体现,甚至不能体现。文学作为艺术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区别于科学,甚至在实际的理论探讨中,需要特别地对文学与科学加以区分。在实践上,文学作品也少有表现科学美的。
但是在科幻领域中情况完全不一样,大量的科幻小说,尤其是被称为“硬核科幻”的作品,非常关注科学规律以及科学技术,许多在主流文学中几乎不可能被采用的题材,在科幻小说中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虚构一个贯穿地球的巨大管道,利用力学原理进行运输,而后又虚构,通过电磁学原理,利用这个管道用来当作加速器,向地外发射各种机械结构;在《诗云》中,他更为天马行空地虚构出一个巨大无比“存储器”(功用上类似于现在电脑的存储设备),它由几个星球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飘散在地球的周围;在《梦之海》中,他虚构出,地球上的海洋之水被冻结,并被制成巨大的规则的长方体,漂浮在对地同步轨道上,折射太阳的光辉,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些在目前看来,完全不具备技术可操作性的虚构情节,在阅读的时候确具有极其逼真的真实感,其宏大的结构、壮阔的场景,甚至带有宗教色彩的对“造物主”的赞叹和膜拜,都充分地反映了科学美、技术美和自然美。
刘慈欣自己也曾表示:“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7]不争论这个观点是否在认识上有所偏颇,它至少说明,科学(理论、规律)、自然是具有美感的。那么,既然我们能够从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关于自然的规律和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也就同样可以由符合逻辑的基本“假设”出发,建构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种人类尚不能/不可能观测到的景致,来实现本质上相同的科学美感。并且,就人类当下的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自然规律的真与美往往是统一的、同一的。宇宙学中的超弦理论尚不能通过实证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而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数学形式上以及某些其他方面具有强烈的美感,甚至在讨论它时用到了关涉美学的概念(奥卡姆剃刀)。因此,科幻小说中对于物质世界——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定律、数学公式中的常数、尚不存在的景致——进行符合逻辑的虚构,在实践上完全能够产生艺术真实感。而主流小说对此的忽视,恰恰反映出主流文学在这类题材中的弱势和无力。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中还有大量虚构,其目的和效果并非是反映科学美,而是描述技术灾难。这类作品的立场往往是对科学持批判和有限度的发展的态度,对人类当前的发展模式进行质疑,以及关涉技术对人的异化等问题。这类题材在主流文学中,更多地是从体制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批判,而不是直接关注物质生活本身。现实生活中的技术灾难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强度,都是有限的,而作为文学创作,基于生活的虚构是艺术上的必然,因此,科幻作品中往往有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灾难性场面,题材涉及基因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纳米技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多个科技领域。虽然与客观世界进行比照时我们会认为这些“灾难”是荒谬的,但是必须看到,作为艺术上的提炼,成熟的读者不仅在阅读时能够从文本中感受到灾难的真实气息,在本质上,它也同样是现实生活中科技负效用的一种映射。因而它们在艺术上是真实的。
换一个角度,理论界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即反映生活的“真相”、“本质”和“规律”,在涉及对科幻小说的评价中,对于“生活”一词的规定过于狭窄,在文学中,它不仅像我们一直理解的那样,包含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以及“关系总和中的个体的人”,还应当涵盖人所生活其中、并不断探寻其规律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下的个体的人。
2、艺术真实包括映射人类社会自身的“非人类”社会,其艺术功用与描写人类自身一样,重在唤起读者在情感、意志和观念等方面的共鸣。
科幻小说中存在大量“非人类智慧”的描写与虚构,比如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智能、外星人,或者已经与现今的人类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人。在形式上,这些描写似乎虚假的,缺乏真实感的,因为它们表面上看来与现实社会不相关,其人物形象与事件也完全在人们的经验之外。但在实践中,这类文本同样能够带来强烈的真实感/现实感,因而它应当具备了艺术真实。
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不管作者如何构想“非人类”社会,实际上都必然不能完全脱离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科幻小说中绝大部分非人形象都是人格化的,不过是外在形象与文化形式可能有大量的虚构,但人格化是其很难脱离的一个基本规则。比较人类在神话故事以及宗教故事中对于非人(神鬼)的构想,这些虚构也同样是将“非人”进行人格化。
因此,在人格化的角色中,无论其外面如何怪异,小说的情节依然局限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非人的角色实质上乃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非人社会实质上同样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的社会,进而表达作者对于人的立场和态度。这一点在本质上与主流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是相同的。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二百岁的寿星》中虚构了一个机器人,“他”本来可以“不朽”,但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他最终体验了死亡。在这里,所谓机器人就是一种现实的人的映射,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就是小说通过一个机器人的“生命历程”所反映出的人的情感、情绪和生命的意义。从这一点,非人的形象同样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关于非人的虚构一样具备艺术真实性。
在另一些科幻小说中,也会存在并没有人格化的非人形象,比如洞察宇宙真理的智慧体等。在这类小说中,人的形象实质上被抽象化与概括化了。一般的小说中,人作为一个实际的存在,他必然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和特定的意识,这在文学创作中称为“典型”。但科幻小说却能够突破这种传统,它可以没有具体的人的形象,而是将哲学意义上关于的“人”的共性和本质抽里出来,在文本中进行哲学思考。比如在一篇科幻小说中,一个人死后在黑暗的空间中与另一个“声音”进行对话,这对话其实就是一个哲学思辨的过程,对于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拷问;在一篇名为《维序者》的科幻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维持“时间秩序”的智慧体的形象,而实质上小说也是在进行关涉时间、存在与历史的某种哲学思考。
这类小说的共同特征是缺少情节,但它的特色是能够抽离出一个抽象的人的概念,从而在文本中进行哲学层面上的思辨。这种创作形式在主流小说很少见,因为主流小说几乎无法在缺少具体的人(也没有人格化的形象)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但这应当具有艺术真实性。因为所谓文学,不是仅仅要从文本中体现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具有感性上的相通与共鸣,同样也可以直接超越感性的认识,直接从哲学的层面对高度概括后的现实世界进行理性思考,关注于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比如人存在的意义,宇宙是否完全可知,空间与时间的本质等)。如果萨特能够在他的小说中进行存在主义的思考,就没有理由认为科幻小说不能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拷问,也就应该认为,科幻小说中虚构的非人格化的非人形象,实质上是在小说中进行哲学思辨的一种媒介,是一种观念的抽象表达,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⑸ 流浪地球观后感150字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⑹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地火》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小说的结语,可谓是全篇的注脚。刘慈欣以自己熟悉的角度,构建了一则革新的寓言。从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体会到刘在实现技术革新遇到的重重现实考验。最需要革新的地方反而不支持革新,这种令人费解的矛盾在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今天的人们,不要忘记了那个至诚炽热又不得不走向火海的刘欣,不要忘了无数笨拙探索的前辈,不要忘记那个挥舞骨头的猿人。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是人类不可遏止的天性。是智慧生命为了实现自己价值的有力体现。
大刘用无比精彩而感人的《地火》来展现了这种精神,展现了人类成长道路上每一个渺小而伟大的探索者。
精彩片段:
以后的事情就索然无味了,老师给我们讲汽化煤的历史,说这项技术是在八十年前全面投入应用的,那时,世界石油即将告罄,各大国为争夺仅有的油田陈兵中东,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是汽化煤技术拯救了世界……这我们都知道,没意思。
我们接着参观现代煤矿,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从地下接出并通向远方的许多大管子么。不过这次我倒是第一次进入了那座中控大楼,看到了燃烧场的全息图,真大,还看到看监测地下燃烧场的中微子传感器和引力波雷达,还有激光钻机……也没意思。
⑺ 科幻小说的意义何在
有些人总觉得科幻小说是带给我们一种目标,让我们能够把我们现在的生活过成像科幻一样的世界,可是我们恰恰忘了,其实科幻小说,他的目的仅仅是让我们在小说当中发现我们的影子,并且让我们学会自我反省,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⑻ 《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感悟100字,急求
《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感悟100字,急求
有奖励写回答共15个回答
荔菲泽恩Te
聊聊
关注
成为第6位粉丝
有奖励写回答
《
《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感悟100字,急求
有奖励写回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读完<<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后,个人认为自己对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及海底世界,都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
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独一无二。
正如许多人认同的一样,文章中,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起来引人入胜,更是使人欲罢不能。
大致的内容是从海面上发现一只被认为是独角鲸的大怪物撞沉几艘轮船开始,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应邀参加追捕,从而发现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这艘“鹦鹉螺”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利用海浪发电,供给船上热、光、动力,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现代工业杰作。尼摩船长是一个自称“跟整个人类断绝了关系”的神秘人物,却有着出类拔萃的才华与惊人的胆识。于是阿龙纳斯在尼摩船长邀请下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
⑼ 科幻小说读后感怎么写,科幻类小说读后感,凡尔纳科幻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