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英国科幻小说作家安乐死视频

英国科幻小说作家安乐死视频

发布时间: 2022-04-23 14:51:35

❶ 死亡的感觉

有一种叫频死体验的东西,就是有些人已经停止心跳了,但是经过抢救又复活了。那些人的脑电波显示他们临死时很快乐。

❷ 死时是何感觉拜托各位了 3Q

当意识慢慢离自己远去,当生命之门关上的时候,我们感觉到的是恐惧还是平静?这个问题千百年来让无数哲学家、科学家头痛不已,毕竟你知道,没有人能死了之后再思考一下。 在那个要你命的时刻到来之前你永远不会知道答案,但是少数一些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人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有趣的信息。况且现在医学进步,这样就更能明白一些关于死亡的事情。 想死很容易,但不管你选择哪种方式,是心脏病、溺水、窒息或别的什么,死的真正原因一般是因为脑部缺氧。那就是说人是因为神经元细胞缺氧,造成脑电波活动停止,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样你就死了,至少生物学上是这么定义的。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如果携氧的血液停止为你的大脑提供氧气,在失去直觉之前,你还有大约10秒钟的时间,那之后你还可能活一会。虽然可能会有些出入,但一般来说是这样的。 如果你不介意多听一点可怕的细节,那读读下面这个指南,你会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死法。 溺死 水面上的挣扎喘息 溺水而死是残忍而浪漫的:无数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们在巨浪的环抱下向自己的生命终点优雅得下沉。可事实上,溺水窒息而死既不美丽也不轻松,而且它快的很,基本没什么时间用来抒情。 多块时间能淹死取决于你的游泳能力和水的温度。在英国,那的水很冷,55%的溺水发生在3米这个看起来还算安全的深度。三分之二的遇难者游泳技术不错,很明显不管你会不会游泳,生与死只在一线间。英国普思茅思大学海边救生队的生物学家MIKE TIPTON说。 很典型的情况是,当人们发现自己不能把头伸出睡眠呼吸的时候,他们会很恐慌,这就是所谓的“水面挣扎”。Tipton说,他们伸出睡眠呼吸空气,在水下摒住呼吸。因为忙着挣扎,他们甚至想不起来要求救。他们的身体直立着,手臂虚弱的挥舞,好像在爬一个不存在的梯子。纽约救生员组织在50、60年代发现,这样的过程只有20到60秒钟。 当溺水者最终沉下去,他们拼命得憋着气,一般是30到90秒。然后水进入肺里,猛烈的咳嗽之后吸入更多的水。水进入肺里之后会阻塞毛细组织的气体交换,同时还会切断气管,造成一种叫喉肌痉挛的反应。Tipton说:根据以前的救生员描述,当水进入气管的时候会有一种想哭,而且胸部烧灼的感觉。过一会,你就什么感觉也没有了,异常平静。 这种平静是缺氧引起失去直觉的表现,它最终会使心脏停止跳动,然后脑死亡。 心脏病 最常见的死法 好莱坞电影里这种镜头见多了:突乎起来的痛苦,双拳胸前紧握,猝死等等,这种事情现实中确实发生过。但是医学上所谓的“心肌梗塞”是一种缺乏戏剧元素的慢性病,开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身体轻微的不适。 最常见的症状是胸部疼痛:胸部发紧,压迫、挤压感,经常被比喻成“大象正压在我胸口上呢”,这些症状有时候很快就消失了。这种情况表明你的心肌正在缺氧中挣扎,这种疼痛会扩展到下颚、喉咙、背部、腹部以及上肢。其他的症状与表现包括呼吸短促、反胃和出冷汗。 大多数人在发病时都没有得到及时医治,它们平均得拖上2到6个小时。妇女更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会有一些不太常见的症状,比如喘不上气、背部下颚疼痛或者反胃,哈佛医学院的传染病专家joann manson说。幸存者说当时他们觉得可能只是消化不良、劳累过度或者肌肉抽筋什么的,根本没觉得自己得了心脏病,没啥大不了的。然后,一些受害者也否认自己得了心脏病。 拖延时间是致命的。大多数心脏病死者还没到医院就挺不住了。致命的原因是心律不齐,换句话说就是正常的心脏拨动节奏被打乱。 及时是不太严重的心脏病也会使控制肌肉伸缩的脉冲遭到伤害,从而使心脏停止跳动。在大约10秒钟里人就会失去意识,一分钟后人就会死亡。 只要你能挺到医院,你也许就有救了,在美国和英国,超过85%的心脏突发患者在医院可以活超过30天。医院能通过电击装置使心脏恢复正常的心率,并提供溶解血凝块的药物和动脉手术。 失血致死 血流成河时间到了 加拿大亚伯塔卡而加里大学的john kortbeek说:失血的速度或者失血致死的快慢取决于血液是否充足。如果主动脉-即从心脏输送最主要的血管受损,人会迅速的失血而死,比如说一次严重的坠落或者车祸之后。 假如你只是受了点小伤,比如一个小血管破裂,那你可以挺很长时间而不死去。这样情况下你可最好不要有晕血症什么的。一般成年人体内有大约5公升血液,失血在750毫升左右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任何人失血超过1.5公升,不管是内出血还是外出血,就会感到虚弱、口渴、焦虑、呼吸急促。失血2公升人就会感觉晕眩、迷迷糊糊得,最终失去知觉。 有晕血症的幸存者会描述出不同的感觉,从恐惧到相对比较平静的都有,kortbeek说。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你的伤看起来有多重。一条大腿上的动脉出血,在感觉上会比一场摩托车车祸的伤痕累累好一点。 火灾 你经常不是被烧死的 而是被毒死 巫婆和异教徒总是被烧死的命运让我们觉得被一堆火烤死一定非常痛苦。浓烟和火光把眼睫毛和头发统统烧光,它还呛伤喉咙,致使呼吸困难。燃烧通过皮肤里的神经让我们感觉无比疼痛。更糟的是,燃烧还会引起发炎反应,它让伤口和伤口旁边的地方更加疼。 火烧在继续,我们会失去一些感觉,但并不多。卡尔韦斯顿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的烧伤护理专家david herndon说。“三度烧伤并不会比二度的严重多少,都是表面的神经被破坏了。但分别在于字面上,大面积烧伤在任何时候都疼的可怕。 很多严重烧伤的患者说他们处于危险或者救助别人的时候并没有感觉自己受了伤。一旦紧张和恐慌过去,疼痛马上就来了。怎样控制疼痛仍然是烧伤护理中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很多死于火灾的人并不是被烧死的。大多数的死因是因为吸入了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甚至是氢氰酸,它们都能让人缺氧而窒息。一份挪威1996年研究火灾死亡的报告发现,在286个火灾死者中,几乎有75%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取决于火灾的程度以及你的位置,一氧化碳很快会使你感觉到头痛和晕眩,最终导致失去直觉。根据美国国家火灾防护中心的报告,40%的家庭火灾死者,都是还没有醒来就被有害气体毒死了。 斩首 就在一瞬间 被砍头,虽然有点恶心,但它应该是最快、也是最没有痛苦的司法,只要刽子手够熟练、刀够快,当然最重要的是,被砍头的家伙要老实。 也许很快,但被砍头之后人被认为依然会有点知觉。一份1991年的研究发现,动物的大脑消耗掉心脏输送来的血液需要2.7秒钟,人类相应的需要大约7秒钟。 一些法国大革命后的恐怖报告里根据眼球和嘴的活动得结论,说在出在手起刀落之后人还能活15-30秒。但这也许是人死之后抽搐性反射现象。 如果你是被斩首而死的,即使是一把锋利得近乎完美的刀,假如砍的时候你从断头台上摔了下来(意思是那样头就不容易被砍掉),那很不走运,你不得不多受点罪。1587年被斩首的苏格兰玛丽皇后就属于不走运的,那个挥舞斧头的刽子手砍了三遍都没把皇后的头砍下来,他最后不得不拿了把匕首完成工作。 最倒霉的还数不上这位皇后,在早十年的1541年, 索尔兹伯里的女公爵Margaret Pole在伦敦塔被处决。她被拖到断头台,可拒绝低下头,那个冒失的刽子手没有瞄准她的脖子,反而向她的肩膀来了一斧子。根据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她从断头台上倒了下来,刽子手追着她,最后砍了11刀才把这位祖宗砍死。 触电而亡 心脏和大脑都完了 在触电事故中,肇事者经常是家用的低压电,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是点击造成心率不齐使心脏停止跳动,跟着就会失去直觉。芝加哥拉什大学的心脏病专家richard trohman说。来自加拿大蒙大拿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92%的死者都是因为触电引起的心律不齐。 高压电流会使人迅速的失去直觉。电椅就是这么设计的,迅速、无痛、有效。这比以前的绞刑可文明多了。 要达到这一步可不容易。1950年在狗身上做的试验发现,把电极放在头的两侧能让电流更快的通过脑部,迅速导致死亡。在这之前被电死的罪犯可没这么走运,他们往往需要被电好几次才能安息,有的被电的头上光芒四射,有一次一个被浸湿的人造海绵被放到犯人的头上,这个法子是不错,可是海绵是个糟糕的导体,没一会犯人头上就烧着了。 2005年一份针对验尸报告做的研究显示在43名被电死的罪犯中,他们最明显的伤口是在头和腿被放置电极的地方。这个报告的资深医学专家william hamilton总结说,因为死亡只在一瞬间,这些伤口是在死后才造成的。 然而,范德比尔特大学的生物学家john wikswo补充说道,人体又硬又厚的骨骼是绝缘的,它们可能会阻止电流抵达脑部,这种情况下犯人可能死于脑部过热或者呼吸肌肉麻痹造成的窒息。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反正不会是什么好事。 高空坠落 如果可能的话,尽量让脚先着地 从高空坠落也很可能迅速的死去。从145米以上的高度掉下来到地面时能达到200公里的时速。德国汉堡一份坠落而死的统计显示,75%的遇难者在落地后几秒或几分钟后死去。 坠落的死因得取决于地面情况和人落地的姿势。不管是10米以下还是25米以上,一旦你的头先落地,那一般来说就不用去医院了。1981年的分析报告调查了100个在旧金山金门大桥上的自杀者,大桥75米高,落水时的时速120公里,迅速致死的原因包括肺部大面积淤血、肺部塌陷、心脏爆裂、大动脉伤害和肺被肋骨刺穿。 一些幸存者描述这一过程时候说:时间好像停止了。跌落时本能的挣扎着想双腿落地,这样经常导致腿部骨折、挤压脊椎和致命的骨盆破裂。落地时的冲力通过身体破坏大动脉和心房。尽管冲力被集中在双脚上,这依然是最好的一种落地方式:脚和腿可以行程一个“弯曲地带”,这样保护了内在主要器官不受太大的伤害。 一些有经验的登山者和高空跳伞者提供了一些高空坠落事故中求生的心得,集中精神,保持警觉,尽量以最好的姿势着地:放松,腿部弯曲,如果可能做好后续的翻滚准备。这也许能有些帮助,但如果你不幸从高空坠落,记住最重要的一条,要使自己尽量“软着陆”。一份1942年的报道说,一个妇女从她28米的公寓摔了下来,可幸运的是她落在一片刚犁过的土上,只是断了根肋骨、扭了一下腰。 吊死 死的速度取决于行刑人的技巧 老式的自杀和行刑都是用绞刑,绳子勒紧通往大脑的气管和动脉。这能让人在10秒钟里失去知觉,但如果绳打的不对那就得多花点时间。绞刑的旁观者经常提起死者在绳套上痛苦的“舞蹈”,在窒息的时候剧烈的挣扎。在真正死去之前还会有好几分钟,有不少人被救下之前甚至已经吊了15分钟。 在1868年的英国,当众行刑是违法的,行刑人员不得不找个人少的地。为了快点完事,他们想出了“长落”的法子,他们故意把绳子弄的稍微长一点,这样犯人就会靠下落的冲力快一点死去。但这也有门道,如果绳子太长犯人的重量可能会把绳子拉断,对于一个专业的刽子手来说,没有比这更丢脸的了。 尽管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有不少自诩高明的刽子手,但一份1992年的报告对34名犯人的死亡报告的分析表明,大约一般的人完全或部分死于颈椎伤害,只有五分之一的人死因是典型的绞死症状--即第二与第三根颈椎间隙碎裂。其他人相当程度上死于窒息。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伦敦分校的人类学家michael spence发现在美国的死者也是这样。他总结道,窒息致死甚至占到很大一部分,坠落的冲击可以造成所有人失去直觉。行刑者都在找一种可以迅速了解的方法,他说。犯人们都知道自己死定了,没有人心存侥幸,他们害怕的不是绞刑而是被砍头。 安乐死 美国政府许可 但它真的安乐么? 安乐死1977年出现在俄克拉荷马州,相比于坐电椅来说,它被看作一种更人道的方法。医疗审查者和麻醉学机构确定了安乐死的三个步骤。首先用戊硫代巴比妥麻醉,让人快速失去痛感,接下来用叫做溴化双哌雄双酯的作用物使人停止呼吸。最后注射氯化钾致人死亡,氯化钾很毒,被注射者几乎在瞬间就死了。 每一种药物的计量都能致命,剩下的部分会使人死的更快也更人道。然而,目击者也说,受刑者在注射期间会发生抽搐、起伏并试图做起来。看来致命鸡尾酒不总是有效。 关于个中原因,迈阿密米勒医学院的Leonidas koniaris说,是因为戊硫代巴比妥的问题。他和他的同事分析了41个北卡罗来纳和加利福尼亚的安乐死病例,并比较了麻醉剂在动物比如猪身上的效果。不同体重的人接受同样计量的注射,比较重的人对麻醉剂的反应要轻一些。 “我认为很大一部分接受安乐死的人是有知觉的”这种知觉可能包括肺部麻痹造成的窒息和氯化钾注射造成的灼痛。然而,麻痹的作用应该是让目击者差距不出受刑者有任何痛苦的迹象。 最高法院现在正在考量这种死刑方式是否合法。 爆发性减压 它让你窒息 身处真空中而死亡是科幻小说中常见的情节,不管是从气压过渡仓被扔了出去还是抓破了自己的太空衣。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一起致命的太空爆发性减压事故。它发生于1971年苏联的Soyuz-11计划中,当飞行器入口处被暴露在地球大气层时,封闭仓发生破裂,降落后发现三位宇航员死于窒息。(when a sealleaked upon re-entry into the Earth's atmosphere; upon landing allthree flight crew were found dead from asphyxiation.也许有错误) 大部分减压的知识来自动物试验和飞行员在高海拔地区发生的事故。当外部的压力突然降低,肺里的空气会急速膨胀,撕裂脆弱的气体交换组织。如果遇难者只顾摒住呼吸而忽视了吐出空气平衡压力,那尤其危险。你血液和肺中的氧气会迅速流失。 上世纪50年代在狗身上做的试验显示。失去外部压力30-40秒钟后,尽管人紧密的皮肤可以避免水份"爆裂”但不可避免的,肺组织中的水开始蒸发,人的身体开始浮肿。心率先是加快,然后大幅减速。血液中的水分迅速蒸发,然后通过循环系统波及全身,阻塞血液流动。一分钟后,你的血液循环系统结束了。 从急速减压事故中幸存下来的人中包括一名飞机突然失压的飞行员和NASA一个脱掉宇航服进入真空仓勇敢的技工。他们事后描述说感觉到一种像被人猛击胸部的疼痛,然后空气迅速脱离他们的肺,以致不能呼吸。在15秒钟内就能让人失去知觉。 美国军方位于新墨西哥州的航空医学研究实验室60年代中期的时候做了一个试验,他们发现大猩猩在缺氧之后11秒钟它们依旧意识清醒。 让人惊讶的是,经过了这么多人类的折磨,只要90秒钟内恢复压力,动物们通常会完整无缺的活下来,简直可以说是若无其事。

❸ 霍金成功的故事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现在全身只有面部肌肉会动,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的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因患“渐冻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他被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果壳中的宇宙》该书是霍金教授继《时间简史》后最重要的著作。霍金教授在这本书中,再次把我们带到理论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里,真理甚至比幻想更令人眼花缭乱,缤纷多彩。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制约我们宇宙的原理,并加之以他独特的热情,邀请我们一起进行宇宙之旅,做非凡的时空遨游。
《时间简史》(1988年撰写)霍金畅销书-《时间简史》这本书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
在这本书中,霍金将试图勾勒出我们心目中的宇宙历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第一讲里,他将简要地回顾过去关于宇宙的构想,并说明我们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图像的。这或许可以称之为宇宙史的历史。
第二讲将解释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种引力理论为什么会都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不可能是静态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胀,或是收缩。而这又意味着,在前200亿年到前100亿年之间,必定有某一时刻,那时宇宙的密度为无穷大,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大爆炸。它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
第三讲将谈谈黑洞。黑洞是当某个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体,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缩(塌陷并紧缩)时形成的。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任何蠢得掉进黑洞的傻瓜都会永远消失,他们将无法再逃出黑洞。而有关他们的历史,则将到达一个奇点,一个痛苦的终点。不过,广义相对论是经典理论——也就是说,它没有考虑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
第四讲将讲述量子力学如何允许能量从黑洞泄漏出来。黑洞并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黑。
第五讲将把量子力学思想应用于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这就得出了这样的设想:时空可能在范围上有限,但没有边缘。这或许类似于地球表面,但它多了两维。
第六讲将说明这个新的边界条件如何能解释这个问题:尽管物理学定律是时间对称的,但过去与未来为什么如此大不相同?
最后,第七讲将讲述我们正如何试图找寻一种统一的理论,它能把量子力学、引力以及物理学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内。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在三年工作量并不巨大的学习之后,他获得了一等自然科学荣誉学位,之后进入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当时牛津大学还没有宇宙学这个专业。尽管他希望能够跟当时在剑桥的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身边做研究,但是他的导师却是丹尼斯·西艾玛(Dens Scama)。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成为一名研究员,后来成为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Gonvlle and Caius College)的教授。
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做,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
《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中文版发行于2008年年初,这本书由史蒂芬·霍金、其女儿露西·霍金、其学生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所著,是史蒂芬·霍金的“儿童科普三部曲”之一,这本书当中论黑洞以及很多部分都简述了霍金的新想法,这本书在国内外好评如潮。
编辑本段霍金趣事:
霍金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起来有些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

编辑本段获得奖项:
霍金
1、 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
2、 是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 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
4、 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
5、 霍普金斯奖
6、 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
7、 马克斯韦奖
8、 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
9、 1978年获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
10、与彭罗斯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11、1988年霍金的书《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获沃尔夫基金奖
编辑本段大事年表:
1942年 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
1950年 举家迁往圣奥尔本斯
1959年 入英国牛津大学
1962年 牛津毕业,去剑桥读研究生
1963年 被诊断患(卢伽雷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
1965年 获剑桥博士学位,与珍妮.怀尔德(简·瓦尔德)结婚
1967年 长子罗伯特出生
1970年 女儿露西出生/开始使用轮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时的大型结构》出版
1974年 霍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并成为英皇家学会会员
1977年 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引力物理学教授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广义相对论评述:纪念爱因斯坦百年诞辰》出版
1981年 参加梵蒂冈宇宙学大会,宣布无边界构想/《超时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国高级骑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实行气管造口手术从而失去语言能力,使用带造音器的计算机1988年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出版 获沃尔夫基金奖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国荣誉爵士
1990年 与妻子离异
1991年 《时间简史》同名电影上映
1993年 《“黑洞与婴儿宇宙”及其他论文》出版
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壳中的宇宙》出版发行
2007年,霍金与露西吉高佛尔德合著的儿童科幻小说《乔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钥匙》于9月6日率先在法国出版发行。这本书是霍金写的第一本儿童读物,霍金在书中向儿童解释了自己关于时间和宇宙方面的学说。
如果现在卢伽雷氏症得到诊断,那么,也许霍金就不是现在的“科学巨人”了.
编辑本段后感:
霍金
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现年66岁,出生于伽利略逝世周年纪念日,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地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皇家学会会员。他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教授是现代科普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 40种语言。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本书一出版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时间简史》对我们这些喜用言语表达甚于方程表达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书。她长于一个对人类思想有接触贡献者之手,这是一本对知识无限追求之作,是对时空本质之谜不懈探讨之作。
《时间简史续编》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编辑本段霍金生平:
1942年 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
1962年 在牛津大学完成物理学学位课程,搬到剑桥大学攻读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运动神经元疾病。
1965年 被授予博士学位。他的研究表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也可以解释从一个点开始膨胀的宇宙。
1970年 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预言,来自黑洞(现在叫霍金辐射)的射线辐射及黑洞的表面积永远也不会减少。
1974年 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继续证明,黑洞有温度,黑洞发出热辐射,以及气化导致质量减少。
1980年 任剑桥大学数学鲁卡斯教授(艾萨克·牛顿曾任此职)。
1988年 出版《时间简史》,成为关于量子物理学与相对论最畅销的书。
1996年 至今继续在剑桥大学工作。
编辑本段霍金名言:
1.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3.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
4.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5.活着就有希望。
6.时间有没有尽头?
7.我注意过,即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前都会左右看。
8.科学家和娼妓都是做他们喜欢的事赚钱。
9.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10.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根据中非Boshongo人的传说,世界太初只有黑暗、水和伟大的Bumba上帝。一天,Bumba胃痛发作,呕吐出太阳。太阳灼干了一些水,留下土地。他仍然胃痛不止,又吐出了月亮和星辰,然后吐出一些动物,豹、鳄鱼、乌龟、最后是人。
这个创世纪的神话,和其它许多神话一样,试图回答我们大家都想诘问的问题:为何我们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一般的答案是,人类的起源是发生在比较近期的事。人类正在知识上和技术上不断地取得进步。这样,它不可能存在那么久,否则的话,它应该取得更大的进步。这一点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应该很清楚了。
亚里士多德:宇宙无开端
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
例如,按照Usher主教《创世纪》把世界的创生定于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时。另一方面,诸如山岳和河流的自然环境,在人的生命周期里改变甚微。所以人们通常把它们当作不变的背景。要么作为空洞的风景已经存在了无限久,要么是和人类在相同的时刻被创生出来。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宇宙有个开端的思想。例如,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信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时间。某种永恒的东西比某种创生的东西更完美。他提出我们之所以看到发展处于这个情形,那是因为洪水或者其它自然灾害,不断重复地让文明回复到萌芽阶段。信仰永恒宇宙的动机是想避免求助于神意的干涉,以创生宇宙并启始运行。相反地,那些相信宇宙具有开端的人,将开端当作上帝存在的论据,把上帝当作宇宙的第一原因或者原动力。
宇宙开端前 时间无意义
时间是绝对的,时间从无限的过去向无限的将来流逝
如果人们相信宇宙有一个开端,那么很明显的问题是,在开端之前发生了甚么?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前,他在做甚么?他是在为那些诘问这类问题的人准备地狱吗?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十分关心宇宙有无开端的问题。他觉得,不管宇宙有无开端,都会引起逻辑矛盾或者二律背反。如果宇宙有一个开端,为何在它起始之前要等待无限久。他将此称为正题。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为甚么它要花费无限长的时间才达到现在这个阶段。他把此称为反题。无论正题还是反题,都是基于康德的假设,几乎所有人也是这么办的,那就是,时间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时间从无限的过去向无限的将来流逝。时间独立于宇宙,在这个背景中,宇宙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直至今天,在许多科学家的心中,仍然保持这样的图景。然而,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他的革命性的广义相对论。在该理论中,空间和时间不再是绝对的,不再是事件的固定背景。相反地,它们是动力量,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确定其形状。它们只有在宇宙之中才能够定义。这样谈论宇宙开端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这有点儿像去寻找比南极还南的一点没有意义一样。它是没有定义的。
实证主义方法研宇宙问题
我们按照我们构造世界的模型来解释自己感官的输入
如果宇宙随时间本质上不变,正如20世纪20年代之前一般认为的那样,就没有理由阻止在过去任意早的时刻定义时间。人们总可以将历史往更早的时刻延展,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所谓的宇宙开端都是人为的。于是,情形可以是这样,这个宇宙是去年创生的,但是所有记忆和物理证据都显得它要古老得多。这就产生了有关存在意义的高深哲学问题。我将采用所谓的实证主义方法来对付这些问题。在这个方法中,其思想是,我们按照我们构造世界的模型来解释自己感官的输入。人们不能询问这个模型是否代表实在,只能问它能否行得通。首先,如果按照一个简单而优雅的模型可以解释大量的观测;其次,如果这个模型作出可能被观察检验,也可能被证伪的明确预言,这个模型即是一个好模型。
根据实证主义方法,人们可以比较宇宙的两个模型。第一个模型,宇宙是去年创生的,而另一个是宇宙已经存在了远为长久的时间。一对孪生子在比一年前更早的时刻诞生,已经存在了久于一年的宇宙的模型能够解释像孪生子这样的事物。
哈勃发现星系飞离我们
恒星并非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空间
另一方面,宇宙去年创生的模型不能解释这类事件,因此第二个模型更好。人们不能诘问宇宙是否在一年前确实存在过,或者仅仅显得是那样。在实证主义的方法中,它们没有区别。
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不存在一个自然的起始之点。然而,20世纪20年代当埃德温.哈勃在威尔逊山上开始利用100英寸的望远镜进行观测时,情形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哈勃发现,恒星并非均匀地分布于整个空间,而是大量地聚集在称为星系的集团之中。
哈勃测量来自星系的光,进而能够确定它们的速度。他预料向我们飞来的星系和离我们飞去的星系一样多。这是在一个随时间不变的宇宙中应有的。但是令哈勃惊讶的是,他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飞离我们而去。此外,星系离开我们越远,则飞离得越快。宇宙不随时间不变,不像原先所有人以为的那样。它正在膨胀。星系之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大。
最重要发现:宇宙在膨胀
宇宙膨胀是20世纪或者任何世纪最重要的智力发现之一
宇宙膨胀是20世纪或者任何世纪最重要的智力发现之一。它转变了宇宙是否有一个开端的争论。如果星系现在正分开运动,那么,它们在过去一定更加靠近。如果它们过去的速度一直不变,则大约150亿年之前,所有星系应该一个落在另一个上。这个时刻是宇宙的开端吗?
许多科学家仍然不喜欢宇宙具有开端。因为这似乎意味着物理学崩溃了。人们就不得不去求助于外界的作用,为方便起见,可以把它称作上帝,去确定宇宙如何起始。因此他们提出一些理论。在这些理论中,宇宙此刻正在膨胀,但是没有开端。其中之一便是邦迪、高尔德和霍伊尔于1948年提出的稳恒态理论。
在稳恒态理论中,其思想是,随着星系离开,由假设中的在整个空间连续创生的物质形成新的星系。宇宙会永远存在,而且在所有时间中都显得一样。这最后的性质从实证主义的观点来看,作为一个可以用观测来检验的明确预言,具有巨大的优点。在马丁.莱尔领导下的剑桥射电观测天文小组,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弱射电源进行了调查。这些源在天空分布得相当均匀,表明大部分源位于银河系之外。平均而言,较弱的源离得较远。
稳恒态理论与观测冲突
微弱的源比预言的更多,这表明在过去源的密度较高
稳恒态理论预言了源的数目对应于源强度的图的形状。但是观测表明,微弱的源比预言的更多,这表明在过去源的密度较高。这就和稳恒态理论的任何东西在时间中都是不变的基本假设相冲突。由于这个,也由于其它原因,稳恒态理论被抛弃了。
还有另一种避免宇宙有一开端的企图是,建议存在一个早先的收缩相,但是由于旋转和局部的无规性,物质不会落到同一点。相反,物质的不同部分会相互错开,宇宙会重新膨胀,这时密度保持有限。两位俄国人利弗席兹和哈拉尼科夫实际上声称,他们证明了,没有严格对称的一般收缩总会引起反弹,而密度保持有限。这个结果对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十分便利,因为它避免了有关宇宙创生的难以应付的问题。因此,这对于苏联科学家而言成为一篇信仰的文章。
他只是一个坐着轮椅,挑战命运的勇士。
编辑本段公开演说:
霍金出版《时间简史》后,多年来曾在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向一般大众发表多场公开演说,叙述时间起源、宇宙终结、时光旅行,演说时其受欢迎程度犹如“摇滚巨星”。兹录部分演说:
宇宙的起源(中文)
宇宙之始(英文)
时间的开始(英文)
太空及时间扭曲(英文)
上帝掷骰吗?(英文)
宇宙中的生命(英文)

❹ 在三体中,云天明这个角色让你记忆深刻吗

云天明是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系列中人物。他本来很孤僻,后来患了肺癌,一直想着安乐死却没有成功。他一直很爱程心。

他是一个厉害人物,是他告诉地球拯救星球的方法,利用光速飞船和黑域躲过了三体。除此之外,云天明能够在三体舰队里存活,并能够像三体人要求见程心,可以看出云天明在三体舰队里还是有很高地位。在三体第1部结尾部分提到,在三体世界三体人不会去养活无用人,他们只养活能够对他们有作用、有意义和帮助的人。有用就可以活,没用就直接死,云天明能活着,这就说明他对三体人是非常有巨大作用。因为云天明可以做三体舰队参谋,因为三体人不懂隐藏思维,不懂计谋,所以他需要云天明,三体人可以利用其思维、智谋等,而他也成为了三体舰队参谋长。另外在三体第3部中,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执剑人交接那会儿,三体会突然发动袭击。以三体人的思维,即便是他们有类似预谋,应该也很难逃脱人类察觉,所以这应该也是云天明为三体人制定的计谋。

他不关心周边所有一切却只关心程心,本来性格腼腆内向,在大学时候暗恋程心,但是并没有过多接触,唯一一次接触只有在水库边交谈那次。但是他却一直一往情深,当发现自己患了绝症时,把意外巨款都用来给程心买了一颗星星。他并不在意女神是否知道这些,但是他自己感到非常满足,坦然接受了安乐死。看到这里是不是认为他真是一个绝世痴情好备胎呢?但是女神好像并不满足,女神在他快死时来看他,不是为了感谢他而是让他参与阶梯计划,将大脑送入太空。云天明接受了这个提议,从此开始了在宇宙中的新生。在他成为三体童话作家之后还利用三体文明资源,创造了一个小宇宙送给程心,真是个绝世痴情人啊!到最后太阳系都灭亡了,程心还活着......她真的太幸运了!不过,到最后身边熟悉的一切都远离自己而去了,就她一个人真的能很开心吗?云天明用尽一切手段让她活着真是爱她吗?或者可以理解为是恨她和报复吧,让她孤单的一个人带着一切记忆活着。

❺ 科幻小说三体总共有几部分别是什么求全部的书名!跪谢

一共三部。分别是:《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

1、第一部《三体》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天文学家叶文洁在其间历经劫难,被带到军方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叶文洁以太阳为天线,向宇宙发出地球文明的第一声啼鸣,取得了探寻外星文明的突破性进展。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四光年外的“三体文明”百余次毁灭与重生,正被逼迫不得不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对人性绝望的叶文洁向三体人暴露了地球的坐标,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2、第二部《三体Ⅱ·黑暗森林》

三体人在利用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出动庞大的宇宙舰队直扑太阳系,面对地球文明前所未有的危局,人类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PDC)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面壁计划”。出乎意料地,社会学教授罗辑被选出作为四位“面壁者”之一,展开对三体人的秘密反击。虽然三体人自身无法识破人类的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进行智慧博弈。

3、第三部《三体Ⅲ·死神永生》

身患绝症的云天明买下一颗星星送给暗恋着的大学同学程心,而程心因参与(PIA)向三体舰队发射探测器的工作,却想让航天专业背景的他放弃安乐死,作为被执行人将大脑捐献给阶梯计划。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首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因为黑暗森林打击的存在如临大敌,不敢在太空中暴露自己。在零道德的宇宙中发起黑暗战役的战舰被诱导返航,却受到有道德的地球文明审判。

(5)英国科幻小说作家安乐死视频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刘慈欣1999年起在杂志《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此后接连创作了多个中短篇小说;在2006年1月发表短篇小说《山》时,许多读者去信说希望他写成长篇,于是刘慈欣就决定不再写中短篇了;“有三颗无规则运行恒星的恒星系”这个构思他最初打算用来写短篇,后来发现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

于是把这和吴岩在《中国轨道》里描写人们不顾一切地探索太空的历史相结合,设定以“文革”时期为整个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与外星力量间的接触、以及华约和北约的冷战;在一位出版人的影响下,他对原来的构思做了较大的变化,改为一个长篇的三部曲系列,叙述从20世纪60年代到五百年后人类的一段特殊历程。

❻ 三体3,这个程心是个什么存在

程心在三体中就是个见仁见智的人物。

大多数网友对她的感觉就是个坑:坑了云天明,坑了维德,坑了整个地球文明。因为她,三体人打破黑暗森林威慑,几乎成功地在到达前就占领地球。因为她,光速曲率飞船的研究被停滞,只有一艘曲率飞船研制出来,只救了程心和A艾艾。

但作者给她的定位是代表了人类人性的一面。因为维德说的那句: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维德就是兽性的代表,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前进!而人类终于还是在人性的光辉面前选择了抛弃兽性,保留人性。虽然牺牲了绝大多数太阳系内的人类,但还是保留住了人性的存在。

(6)英国科幻小说作家安乐死视频扩展阅读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

刘慈欣,男,汉族,1963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参加工作,山西阳泉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阳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

❼ 《三体》云天明三个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三体》云天明三个童话的含义是就是如何保护地球,为地球送来隐藏黑域、光速飞船技术的童话。云天明,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系列以及衍生作品《三体x·观想之宙》(宝树)中的人物。

原来是孤僻的一个人,但在上学时爱上程心,又患上肺癌,曾经想过安乐死,未遂。通过一笔胡文给予的三百万元参与“群星计划”将DX3906恒星(后改为S74390E2)赠送给程心。

三体其他情况简介。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2:黑暗森林》、《三体3: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❽ 阿西莫夫的出名作品有那些。我看过基地。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O-1992),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 阿西莫夫是一位多产得惊人的作家,自50年代初,至今已出版了300多部著作。

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
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苏联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维奇,双亲是犹太人。3岁时,他随家庭迁居美国纽约州的布鲁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
阿西莫夫生性聪明,记忆力极强,5岁时就在当过会计师的父亲的辅导下开始自学。7岁时,他居然已能教5岁的妹妹念书了。后来,父亲开了一家杂货店。由于本小利微,家境并不殷实,阿西莫夫便利用课余时间帮忙照应:站柜台、发报纸、为固定客户传递电话信息…… 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这段经历对阿西莫夫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寻常,小时候又受到严格的管教,再加上从小就承担起家中的一些责任,这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极强的责任感。正如他的传记作者米歇尔?怀特所言:“所有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将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后来那个自觉、自律、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的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停止写作几乎能够给他带来生理上的痛苦。” 而且,阿西莫夫对科学产生兴趣,也跟他父亲开的这家杂货店有关。
创办伊始的《奇异故事》每期都刊载一些科学试题。这些试题以及那些充满幻想的科学故事令9岁的阿西莫夫十分着迷。每看完一期他总是又热切地盼望着能早一天看到下一期。阿西莫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科幻读者就像棒球迷期待双杀或全垒打一样,渴望太空船或新的电子技术能产生奇迹。在和同伴玩官兵捉强盗的游戏时,我把手中的玩具枪当成激光枪,去射杀甘尼美星上长着犄角的恐怖怪物。我从前就是这样的一个少年……各位读者可以想象出,脑筋死板、只重视普通常识的家长们,在看见我们阅读原丨子弹、电视飞弹、登陆月球、火箭等等故事书时的滑稽模样。对他们而言,那都是不可能发生的无聊故事罢了。”
流行杂志为阿西莫夫开启了阅读之门,使他对知识产生了一种渴求,并且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求知和思考、钻研问题的乐趣。这不仅给他带来了学业上的成功,而且还将他引入了写作生涯。
中学时代的阿西莫夫喜欢独来独往,常给人以傲慢的印象。在展示自己令人惊叹的记忆力并考高分的同时,他还喜欢瞎起哄和搞恶作剧,跟老师们对着干(他的这种闹腾和插科打诨的“习性”,到了大学时代和踏上工作岗位伊始仍在“发展”,并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虽然阿西莫夫的功课很棒,但他却不招老师待见。
而在这个时期,调皮捣蛋的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且毫不挑剔,什么都想学。他15岁便念完高中,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课堂。课余时间里,他一边大量阅读科普和科幻作品,一边积极思考问题,内心的创作冲动也越来越强烈。18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被放逐的维斯塔》。21岁时,他在著名科幻编辑约翰?W?坎贝尔点拨下,写出了科幻短篇经典《黄昏》(日暮)并一举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其后又相继取得了该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55年起,他开始担任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从事酶学、光化学的研究。这期间,除了在部队服役的短暂岁月,他一直没有中断科普和科幻创作,并且已经写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说大师地位的几部重要作品:《我,机器人》和《基地》系列。而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早期的科普创作实践使阿西莫夫认识到,他不仅喜欢而且也非常擅长撰写科学类题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将它们作为科幻小说的情节与对话的陪衬)。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深深地触动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国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落后于由卫星上天所标志的当代科技水平。作为一名科学作家,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力而为,使这种差距尽快地缩小,于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而潜心于撰写普及科学知识的书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后他才“重出江湖”,再度进行科幻小说创作)。 然而,创作需要充裕的时间,教学工作显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创作活动。另外,极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虽然自己的头脑和专业功底并不差,但自己的前途并不是在显微镜下,而是在打字机上:“我明白,我决不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是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顾他那时尚未离丨婚的前妻的反对,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成为一名专业专家。 这是阿西莫夫事业和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那时候,他已经出版了24本书。

2010-3-9 18:24 回复

土星冰环
129位粉丝
3楼

“……我不为别的,只为写作而活着。”
全心写作,岂止“著作等身” 渊博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数量迅速上升,并使他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褒奖。他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每天至少写作8小时,有时甚至整个星期都坐在打字机旁。一年之内,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1979年2月,他正好出版第200部作品。1985年突破300部。到了1987年8月,已上升到394部。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过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专家称,他至少出版过480部著作。而且其体裁广及严肃的历史和科学论著及轻松的戏剧、幽默小说,其内容不乏对科学的创见和预测、对历史的解说以及对生活的调侃。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垒起来会有多高? 目前尚没有人做过计算。其实,阿西莫夫岂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极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纪录。在其自传《我,阿西莫夫》中附录的作品分类就有:科学总论24种,数学7种,天文学68种,地球科学11种,化学和生物化学16种,物理学22种,生物学17种,科学小品40集,历史19种,文学10种,谈圣经的7种,幽默与讽刺9种,自传3卷,科幻随笔2集,长篇科幻小说38部,科学探案2部,科幻小小说与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学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编的科幻故事118集。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卡尔?萨根在谈到阿西莫夫时指出:“在这个科技的世纪,我们需要一位在科学和公众之间起联系作用的人物,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样出色,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讲解员。” 是的,阿西莫夫对科学有着精深的理解,对科学的本质有着深遂的洞察力。他不仅通晓现代科学的许多前沿课题,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再深奥的科学知识,一经他的妙笔点缀,读来便毫无生硬之感。 “背景广阔,主线鲜明;布局得体,结构严整;推理缜密,叙述生动;史料详尽,立足前沿;新意迭出,深蕴哲理”,这是跟阿西莫夫有过直接交往的卞毓麟先生对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特色的概括。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内容的广泛性与叙述的逻辑性有着完美的统一。 他能在极其广阔的知识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写作的主线,从而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学性与通俗性也有着高度的统一。他经常在书的开头,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种种引人入胜的问题,从而能在一开始就从心理上抓住读者;紧接着的展开部分叙述之生动更不待言,结尾部分则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韵无穷。阿西莫夫的许多作品又是现代性与历史感高度统一的典范,血肉饱满的科学过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读物兼具普及功能与学术价值。 更令人惊叹的是,阿西莫夫似乎从未有过写不下去的时候,他常常能够迅速地从一个主题转到另外一个主题,而且乐此不疲。这也是他创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种“施教能力”,总能直截了当地说明事物,准确无误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从而创立了自己友好、坦诚地直接诉诸读者的风格,并频繁地运用于写作中。
阿西莫夫对写作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他的职业是写作,“业余爱好”还是写作,写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为别的,只为写作而活着。”当有人问起阿西莫夫的创作量时,他总是声称自己是“不得不”写。他说,写作是一种动力,如果他离开打字时间稍长,就会犯瘾。1985年,法国《解放》杂志出版了一部题为《您为什么写作?》的专集,收有各国名作家400人的笔答。这些回答丰富多彩,或庄或谐,但无一不反映了作家的心态与才智。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写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 ” 阿西莫夫自知有写作的天份,因此对自己的才能也从未谦虚过,有人认为他自我膨胀、自以为是,他却喜欢称自己的冒失为“阿西莫夫式的狂妄自大”。对于阿西莫夫成为“写作狂”或“写作机器”的根源,有种种猜测和说法。除了兴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认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从事写作才能向自己证明,自己是在做一项“正当的工作”。从本质上说,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亲多年辛勤工作经营的杂货店那样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这强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书数量,并时刻被一种危机感所驱使。 阿西莫夫对著书数量的狂热追求,被看作是他非常奇怪的性格特点,而且在他生前就颇为引人注目,同时也使他声名远扬。他的惊人的著书量甚至还被写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这部名为《效仿》的小说有一段对话这样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过阿西莫夫早期创作的亲犹太人诗作吗?《犹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写的那部作品?’‘我只听说过那个指导编撰了《阿西莫夫的银河网络全书》的阿西莫夫,这个书名也太狂妄了……什么?所有的5000册都是他写的?’‘是的,他是个工作狂。这可怜的家伙,没有别的事干。’”

2010-3-9 18:24 回复

土星冰环
129位粉丝
4楼

艾萨克·阿西莫夫小说目录

《空中卵石》双日出版社1950年(即 苍穹微石)
苍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中国大陆译名《空中石子》(施咸荣译本)和《苍穹微石》(汉声译本),是美国作家以撒·艾西莫夫出版於1950年的长篇科幻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虽然最早出版,故事年代却是「银河帝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集,此时整个银河系业已统一在「银河帝国」的旗帜下。。。
故事的开头发生在1949年6月的地球,芝加哥的退休裁缝约瑟夫·施瓦茨在人行道上突然被核能研究所因事故而产生的泄露射线击中,来到了地球纪元12411年,银河纪元827年[2]的芝加哥(这时的名字叫芝加)。他被农夫亚宾·玛伦一家收留。此时地球已经遭到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污染,只有少数地区可供人类存活,并只能供养2000万全球人口,因此地球人在年满60岁时都要被施行安乐死;每个家庭都被分配了严格的生产定额,不能劳动的残疾人士也要被安乐死。亚宾·玛伦的岳父格鲁身患残疾,但被瞒报。亚宾·玛伦计划将施瓦茨留在家中协助完成生产定额,但后来听从格鲁建议,将其送至城中,担任核能研究所教授谢克特发明的「学习机」的人体试验志愿者。通过改造,施瓦茨无意中具备了判读甚至控制他人思维的能力。
这时的地球属於银河帝国的一部分,帝国派驻总督(由外星人担任,总督府邸在西丨藏高原),但实行内部自治,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为「古人会」的首脑——地球大臣,实际权力则为其秘书巴尔基斯把持。地球人因为其星球具有放射性而遭到银河帝国其他星球的种族歧视,从而对所有的外星球怀有敌对情绪,地球大臣秘书及「古人会」策划用细菌武器来毁灭银河帝国。
天狼星考古学家贝尔·阿瓦丹来到地球,试图证实全银河帝国的人类都起源於地球。他向地球大臣提出进入放射区进行考古发掘的申请,但是遭到拒绝。在芝加街头,他碰到从研究所逃出的施瓦茨,以及谢克特博士的女儿宝拉,三人从此相识。
地球大臣秘书用细菌攻击帝国的计划被其送去接受「学习机」改造的助手泄露,从而为谢克特博士得知,并告诉了阿瓦丹。为灭口,秘书将博士父女、施瓦茨和阿瓦丹全部抓走。施瓦茨施展心灵感应技巧,操纵秘书带领众人逃出,阿瓦丹向帝国总督举报秘书的阴谋。此时秘书前来,宣称没有任何针对帝国的阴谋,并自愿留下担当人质。地球密谋组织向银河发射细菌火箭的最后期限即将来临……

希望被您采纳!

❾ 银河帝国三部曲的内容简介

1、《繁星若尘》

《繁星若尘》(The Stars, Like Dust),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1年的长篇科幻小说,是“银河帝国三部曲”中年代最早的一部。

在这部小说里,人类还处于星际战国时代,银河帝国及其前身“川陀王国”皆尚未出现。 年轻的拜伦.法瑞尔王子,天雾星未来的牧主,在地球学习期间,险遭核辐射的伤害。

而其父受人尊敬的维迪莫斯牧主落入凶狠的太暴人手中,身陷险境。 拜伦被迫踏入浩大宇宙的征途,寻找失落了的,足以毁灭整个世界的神秘文件。

另一方面,被强权统治下的各星际人民,受到了反叛军的煽动,团结起来准备推翻太暴星人。在分秒必争的时间,拜伦急需找到神秘文件,并阻止反叛军挑起全世界的战斗。

2、《星空暗流》

《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2年的长篇科幻小说,“银河帝国三部曲”的第二部(依出版顺序则是第三部)。在这部小说里,川陀王国已经席卷半壁银河,处心积虑继续扩展势力。

经过若干年的星际争霸战,川陀已经席卷银河的半边江山,只剩下富甲一方的萨克世界能与之抗衡。萨克的经济命脉是其殖民地弗罗伦纳的特产,这种稀有植物无法在其他星球生长,因而为萨克赚取了全球的财富,川陀对此觊觎已久。

愚可,一个曾经过心灵改造的白痴,无人知道他的来历,只知道他突然出现在弗罗伦纳,某一天,愚可突然宣称弗罗伦纳的未日即将来临,即个银河帝国亦将遭到同样的命运。为了挽救整个银河,萨克和川陀携手合作,破坏阴谋者的奸计。

3、《苍穹一粟》

《苍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另译《苍穹微石》、《空中石子》,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0年的长篇科幻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虽然最早出版,故事年代却是“银河帝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集,此时整个银河系业已统一在“银河帝国”的旗帜下。

故事的开头发生在1949年6月的地球,芝加哥的退休裁缝约瑟夫·施瓦茨在人行道上突然被核能研究所因事故而产生的泄露射线击中,来到了地球纪元12411年,银河纪元827年的芝加哥(这时的名字叫芝加)。

他被农夫亚宾·玛伦一家收留。此时地球已经遭到放射性物质的严重污染,只有少数地区可供人类存活,并只能供养2000万全球人口,因此地球人在年满60岁时都要被施行安乐死;

每个家庭都被分配了严格的生产定额,不能劳动的残疾人士也要被安乐死。亚宾·玛伦的岳父格鲁身患残疾,但被瞒报。

亚宾·玛伦计划将施瓦茨留在家中协助完成生产定额,但后来听从格鲁建议,将其送至城中,担任核能研究所教授谢克特发明的“学习机”的人体试验志愿者。通过改造,施瓦茨无意中具备了判读甚至控制他人思维的能力。

(9)英国科幻小说作家安乐死视频扩展阅读:

银河帝国三部曲(The Galactic Empire Trilogy),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早期的科幻小说,除了三部长篇小说之外尚包含一篇短篇小说。依照写作顺序表列如下:

1、1945年,〈Blind Alley〉,短篇小说,后收录于《The Early Asimov》

2、1950年,《苍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

3、1951年,《繁星若尘》(The Stars, Like Dust)

4、1952年,《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

“银河帝国三部曲”与“基地系列”的故事背景相同,但是彼此之间并未紧密结合,也可视为是各自独立的作品。

“银河帝国三部曲”比较无人所知的特色是阿西莫夫打造的未来银河帝国,还有一些未来科技,像是“超时空跃迁”、“爆破枪”和“神经鞭”,以及著名的特殊景点,首都行星川陀。

“银河帝国三部曲”与“机器人系列”扯上关系,是在后来的《机器人与帝国》里,阿西莫夫揭露地球为何充满放射性时,提到了《繁星若尘》和《苍穹微石》的故事。而〈Blind Alley〉也是唯一设定在基地宇宙背景里的短篇小说。

阿西莫夫最初并未刻意将这个系列写成三部曲,三本书的关联亦十分薄弱。因此,这个系列的知名度远比另外两个系列低很多。

后来,他重新写科幻小说,决定统一“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阿西莫夫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他最初并没有想过要这样做。两个系列的设定根本完全无关。

他决定扩写两大系列的故事,并用“银河帝国三部曲”作为中间的桥梁。如上文所言,“银河帝国系列”严格来说并非什么三部曲。

三部小说分别讲述三个在银河帝国建立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故事。角色之间没有特别的关系,故事强调主角的个人太空历险过程多于讨论帝国的兴起。

但是无论如何,“银河帝国三部曲”帮助了艾莫西夫统一其小说,并且开展了银河帝国两万年的历史。

这三部小说并没有特别的联系,从任何一本开始阅读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依据故事发生的顺序,阅读次序建议为《繁星若尘》、《星空暗流》、《苍穹微石》。



❿ 求一部短篇科幻小说的名字

《沙漠奇遇》作者:[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热点内容
一对一玄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2-02 08:20:24 浏览:424
主角修炼速度很妖孽的玄幻小说 发布:2025-02-02 08:09:01 浏览:228
找一本校园小说女主被男主捅了一刀 发布:2025-02-02 08:07:28 浏览:867
腹黑会长是头狼全文免费小说 发布:2025-02-02 07:50:10 浏览:351
有没有好看的都市道士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2-02 07:17:05 浏览:540
俞静雅叶北城小说的名字 发布:2025-02-02 07:08:23 浏览:854
科幻小说起什么名字大全 发布:2025-02-02 06:43:40 浏览:48
2017完结网游类小说排行 发布:2025-02-02 05:59:23 浏览:586
凤栖梧桐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5-02-02 05:54:54 浏览:549
校园男主混混成长小说 发布:2025-02-02 04:55:53 浏览: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