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带数学逻辑科幻小说
⑴ 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是怎样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广义上,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充满冰冻的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此外,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和太阳圈,和依然属于假设的奥尔特云。那么,太阳系究竟有多大?它的尽头又在哪里呢?
天文学家有时会将除太阳之外的太阳系非正式地分为几个区域。
内太阳系:是类地行星和小行星带区域的总称,主要由硅酸盐和金属组成。这个区域挤在靠近太阳的范围内,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颗内行星,及由岩石和不易挥发的物质组成的小行星带。
目前,科学家发现的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被称为比邻星,学名是a星C,它位于天空中的半人马座。a星是半人马座中最明亮的星星,除了天狼星和老人星,它是天空中最亮的星。a星是由A、B、C三颗子星组合而成的三合星,其中的C子星就是比邻星。观测计算结果显示,比邻星距离太阳大约4.22光年,是从太阳到冥王星距离的7000倍,就算乘坐目前最快的宇宙飞船,要达到比邻星也需要17万年的时间。
17万年?又是一个恐怖数字,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人类要飞出太阳系到达其他星系的道路还相当遥远。
⑵ 《盲视》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盲视》([加] 彼得·沃茨)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zUD8m7n8atHA4-YnvyIlpg
书名:盲视
作者:[加] 彼得·沃茨
译者:胡纾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7
页数:464
内容简介:
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雨果奖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长篇,近十年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获加拿大极光奖、法兰西学院科幻文学翻译奖、日本星云奖等诸多科幻大奖。
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第一次接触”,打破历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对生命形态发出拷问。以严肃文学的写作手法、科幻冒险的起伏跌宕,探讨存在与意识的终极命题。
十年全新修订版,特别收录作者专门提供的《上校》《零和》番外中短篇二则及完整版后记,以供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线和书中关于自我意识的讨论。同系列续作《模仿》即将于年底出版。
内容简介
2082年2月13日,65536个外星探测器包围了地球,初时它们如同镶嵌在大气层中的无数个黑洞,其后它们一起燃烧殆尽,引发了地球以及地球同步轨道上的所有无线电同声共鸣,每一架红外线望远镜都只能看到一片雪花。一场短暂的、明亮的,来自不明生物的窥测。
地球方面探测到信号的来源,先后派出三支队伍前往源头——海王星轨道附近柯伊伯带上的一颗彗星,本斯—考菲德进行勘测,前两支队伍均为无人探测器。在第二波无人探测器即将靠近时,星核中埋有人造仪器的本斯—考菲德爆炸了。
天火坠落两个月后,包括主角在内的第三支探测队出发,途中爆炸的消息传来,飞船自行改变航向,载着船员前往大朝型星体大本。
船员们陆续从星际旅行的休眠中醒来:一个拥有四重人格的语言学家;一个以植入机械设备取代五感的生物学家;一个战斗指挥官;一个吸血鬼;以及一个综合家——人工去除了一半心智的拓扑信息观察者,作为向中心汇报情报的纽带。他们将要面对的是战斗还是谈判?他们能否解读外星生命的密码,揭开天火坠落的真相?
媒体推荐
沃茨在这部令人激动的科幻小说中探索了意识的本质,将迷人的外星环境与引人入胜的战斗完美融合。他对我们所熟知的异星接触题材进行了令人战栗和本质性的颠覆。——《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彼得·沃茨掌控了第一次接触的核心并将其粉碎,最终成就了这部令人震撼又充满创意和警示的杰作。这是一部罕见的、可以为科幻小说创作开启全新篇章的作品。——加拿大科幻小说作家卡尔·施罗德(Karl Schroeder)
彼得·沃茨的外星人既不是有着奇怪外表的人类,也不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怪异组织——它们是新事物,而且无限地令人不安,这迫使我们面对有关意识本质的难以置信的可能性。强烈推荐。——雨果奖得主、《末日奇点》作者查尔斯·斯特罗斯(Charles Stross)
作者简介:
“每当我觉得自己的生存意志过于旺盛,我就会读一读彼得·沃茨。”——加拿大评论家詹姆斯·尼科尔(James Nicoll)
彼得·沃茨(Peter Watts)
加拿大科幻作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从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专注硬科幻写作。《环球邮报》称他是“在世最优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作品已被翻译成21种语言出版。1999年发表处女作《星鱼》(Starfish),因其生动详实的海洋生物与深海环境的描述广受赞誉,后与续集《大漩涡》(Maelstrom)和《太古菌反扑》(Behemoth)共同构成“裂谷人三部曲”。《盲视》(Blindsight)是他的第六本作品。
十余年来,彼得·沃茨曾多次入围并获得科幻界重要奖项:2000年,《星鱼》入围约翰·坎贝尔奖;2007年,长篇小说《盲视》入围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并获当年加拿大极光奖最佳长篇及2014年星云奖最佳翻译长篇;2010年,《岛》(The Island)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2011年,《怪形》(The Things)获轨迹奖最佳短篇。
⑶ 柯伊伯带的详解
全称为艾吉沃斯-柯伊伯带(英语:Edgeworth-Kuiper belt;EKB,一般简称作柯伊伯带,或译作古柏带、库柏带、库珀带等)。
柯伊伯带有时被误认为是太阳系的边界,但太阳系还包括向外延伸两光年之远的奥尔特星云。早在上世纪50年代,柯伊伯和埃吉沃斯(Edgeworth)就预言: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太阳系边缘地带,充满了微小冰封的物体,它们是原始太阳星云的残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地。
1992年,人们找到了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KBO);如今已有约1000个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直径从数千米到上千公里不等。许多天文学家认为:由于冥王星的个头和柯伊伯带中的小行星大小相当,所以冥王星应该被排除在太阳系行星之外,而归入柯伊伯带小行星的行列当中;而冥王星的卫星则应被视作其伴星。不过,因冥王星是在柯伊伯带理论出现之前被发现的,所以传统上仍被认为是行星。2006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会议上以表决的方式通过决议,剥夺了冥王星作为太阳系大行星的地位,将其降为矮行星。无论如何,柯伊伯带的存在现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柯伊伯带为什么会存在着种种疑问成为太阳系形成理论的许多未解谜团的一部分。
在距离太阳40~50个天文单位的位置,低倾角的轨道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片空虚,太阳系的尽头所在。但事实上这里满布着大大小小的冰封物体,热闹无比,就是柯伊伯带。柯伊伯带上的这些物体是怎么成形的呢?如果按照行星形成的吸积理论来解释,那就是他们在绕日运动的过程中发生碰撞,互相吸引,最后粘附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体,形成的样子。
为解开这个谜团,陆续有几个理论出现,可惜它们都有些明显限制。如今,美国西南研究院(SwRI,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的Harold Levison教授以及法国de la Cote d'Azur天文台的Alessandro Morbidelli教授共同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柯伊伯带天体是在距离太阳更近位置成形后,又被海王星一个个甩出去的,所以躲开了柯伊伯带总质量不足的问题。
⑷ 柯伊伯带奥尔特云
上世纪50年代,柯伊伯和埃吉沃斯(Edgeworth)就预言: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太阳系边缘地带,充满了微小冰封的物体,它们是原始太阳星云的残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地。在距离太阳40~50个天文单位的位置,低倾角的轨道上,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片空虚,太阳系的尽头所在。但事实上这里满布着大大小小的冰封物体,就是柯伊伯带。1992年,人们找到了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KBO);如今已有约1000个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直径从数千米到上千公里不等。
奥尔特星云是一个假设包围著太阳系的球体云团,布满著不少不活跃的彗星,距离太阳约50,000至100,000个天文单位,差不多等于一光年,即太阳与比邻星距离的四分一。虽然人们未曾对奥尔特星云作直接的观测,但从观测得彗星的椭圆轨道,认为不少彗星皆是从奥尔特星云进入内太阳系的,一些短周期的彗星可能来自柯依柏带。奥尔特云是50亿前形成太阳系的星云的残余物质,包围著太阳系。
⑸ 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是什么怎么科学的理解
在太阳系之中的海王星轨道之外,黄道面附近,有一块区域呈现中心空的圆盘状,其中天体密集,它就是人们所称的柯伊伯带。柯伊伯带包含着很多微星,这些微星是来自围绕着太阳的原行星盘碎片,因为没能形成行星,所以它们形成了较小的天体,被称为微星。
虽然柯伊伯带的存在是天文学家们公认的一个事实,但是它存在的原因,天文学家们却尚没有定论。在柯伊伯带问题中存在一个谜团就是,在柯伊伯带的位置,如果要形成直径达到数千公里的天体,那么物体的总质量要达到地球的十倍,但是根据估算的柯伊伯带总质量却远远达不到如此,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很多个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都无法面面俱全,只有等待科技进一步发达,探测到更多的数据,才有望解决这个问题。
⑹ 第三个太阳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第三个太阳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三个太阳》
新书关键词
人体基因记录史前惊人秘密!南极冰盖隐藏神秘金字塔!地球原非太阳系本土行星!
看太阳怎样毁灭,看地球怎样搬家,看人类如何浴火重生……
星际版的《泰坦尼克号》!
人类绝境中的悲壮史诗!
首届和慧杯科幻小说大赛最佳科幻经典奖!
吴信才长篇科幻小说《第三个太阳》正式出版
2008年3月,璧山作家吴信才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印14000册,目前正在全国各大书市热销。
该书是吴信才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历时七年,五易其稿,增删文字数十万。
[内容介绍]
一天,三封绝命电文发来惊人消息:太阳系边沿的柯伊伯带惊现神秘天体,与月亮一般大小的塞德娜连同数百颗小行星离奇消失!
同时,江临枫从人类“闲置基因”中破译出一封“基因信”,由此掀开人类史前之谜的神秘一角。
前者的原因很快查明——一颗直径很小、质量巨大的黑矮星已经闯入太阳系,速度惊人,轨迹直指太阳。
面临毁灭,人类别无选择,决定派……
应该是你需要的吧
⑺ 逃出柯伊伯带by花静开全本txt在线小说免费阅读
链接:
《逃出柯伊伯带》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一部科幻类网络小说,作者是花静开。
⑻ 太阳系的柯伊伯带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知识呢
柯伊伯带在1992年首次被发现
自从天文学家在1930年发现了冥王星后,就有人提出了柯伊伯带的概念。他们认为在海王星以外还有一片区域,聚集着大量的小天体,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小行星带的结构,但远比它要更加宽广。
直到1992年,两个美国天文学家在这里发现了直径不到200公里的小行星1992 QB1,证实了柯伊伯带的存在。
旅行者1号是最著名也是最早的一个,它在1977年9月5日正式发射升空,并且在2013年时飞出太阳日球层,距离太阳已经超过100亿公里,远远超过了柯伊伯带的范围,成为第一个穿越柯伊伯带的人类探测器;
在旅行者1号之后,旅行者2号也同样飞出了太阳系日球层。它是唯一一个拜访过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人类探测器,为人类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而后它飞往宇宙深处,大约再过几年将耗尽所有能量,与地面彻底失去联系;
1983年6月13日,NASA的先驱者10号探测器飞越海王星轨道,并于1986年10月飞出冥王星轨道。它在2003年彻底停止了信号,目前应该还在朝毕宿五飞行;
先驱者11号发射于1973年,比旅行者号更早,但是速度比较慢。截至2011年3月6日,先驱者11号探测器距离太阳已经有82亿公里,虽然没有飞出日球层,但同样突破了柯伊伯带的范围;
新地平线号探测器是目前最有希望飞得更远的探测器,并且在2015年成为了目前唯一一个近距离探索过冥王星的探测器,在2018年的时候飞越日球层。目前新地平线号探测器运行良好,有望持续突破人类的极限。
⑼ 什么叫柯伊伯带
http://ke..com/view/39710.htm
全称为艾吉沃斯-柯伊伯带(英语:Edgeworth-Kuiper belt;EKB,一般简称作柯伊伯带,或译作古柏带、库柏带等)
柯伊伯带位于太阳系的尽头,其名称源于荷兰裔美籍天文学家柯伊伯(Kuiper)。早在上世纪50年代,柯伊伯和埃吉沃斯(Edgeworth)就预言: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太阳系边缘地带,充满了微小冰封的物体,它们是原始太阳星云的残留物,也是短周期彗星的来源地。
http://..com/question/8916923.html
http://www.hoodong.com/htmtopdfAction.do?doc_id=200000481090
http://www.wikilib.com/wiki?title=%E6%9F%AF%E4%BC%8A%E4%BC%AF%E5%B8%A6&variant=zh-cn
⑽ 柯伊伯带的研究
1950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J.H.Oort)作了彗星轨道的统计研究,发现轨道半径为3万至10万天文单位的彗星数目很多,他推算那里有个大致球层状的彗星储库,有上千亿颗彗星。早在1932年欧匹克(E.Opiek)也曾提出过类似看法,因而这个彗星储库称为“奥尔特云”或“奥尔特一欧匹克云”,那里的彗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长达几百万年。更仔细研究,奥尔特云中有上万亿至十万亿颗彗星。当然,这些遥远的彗星绝大多数尚不能直接观测到,只有在恒星的引力摄动下或彗星相互碰撞时,有的彗星发生很大的轨道变化,当它沿扁长轨道进入内太阳系时,才成为“新”彗星被观测发现。
1951年,美国天文学家柯伊伯(G.Kuiper)研究彗星性质与彗星形成,认为在太阳系原始星云很冷的外部区里的挥发物凝聚为冰体一彗星,当外行星在冰体群中长大时,外行星的引力弥散作用使一些彗星驱入奥尔特云,但是冥王星之外没有行星形成,他提出冥王星之外有个彗星带一即柯伊伯带,那里有很多彗星,它们的轨道近于圆形,轨道面对黄道面倾角不大。1964年,惠普尔(F.Whipple)等提出,冥外彗星带会引起外行星及彗星引力摄动,若此带在40天文单位处,则彗星总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80%;若在50天文单位处,则总质量为地球的1.3倍。1988年邓肯(M.Duncan)证明,柯伊伯带是短周期彗星的主要源,而奥尔特云不是它们的源区。
2014年8月1日天文学家宣称在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发现了两个新的冰冻天体。据悉,这是他们在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观测仅两周后就取得的发现。柯伊伯带被认为是太阳系的尽头所在,遍布着直径从几公里到上千公里不等的冰封微行星。发现的两个天体距离地球约64亿公里,名称是1110113Y和072009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