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中最大的宇宙飞船
1. 关于宇宙飞船的资料
东方号宇宙飞船
东方1号宇宙飞船,它由乘员舱和设备舱及末级火箭组成,总重6.17吨,长7.35米。 乘员舱呈球形,直径2.3米,重2.4吨,外侧覆盖有耐高温材料,能承受再入大气层时因摩擦产生的摄氏5000℃左右的高温。乘员舱只能载一人,有三个舱口,一个是宇航员出入舱口,另一个是与设备舱连接的舱口,再一个是返回时乘降落伞的舱口,宇航员可通过舷窗观察或拍摄舱外情景。宇航员的座椅装有弹射装置,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可紧急弹出脱险。同时在飞船下降到距离地面7000米的地方,宇航员连同座椅一起弹出舱外,并张开降落伞下降,在达到4000米高度时,宇航员与座椅分离,只身乘降落伞返回地面。设备舱为顶锥圆筒形,长2.25米,重2.27吨,在飞船返回大气层之前,与乘员分离,弃留太空成为无用之物。东方1号宇宙飞船打开了人类通往太空的道路。
上升号宇宙飞船
上升号宇宙飞船重5.32吨,球形乘员舱直径与东方号飞船大体相同,改进之处是提高了舱体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员在座舱内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时不再采用弹射方式,而是随乘员舱一起软着陆。上升 1号载三名宇航员,在太空飞行 24小时17分钟;上升2号载两名宇航员,在太空飞行26小时2分钟。
联盟号宇宙飞船
联盟号飞船由 轨道舱、指令舱和设备舱三部分组成,总重量约6.5吨,全长约7米,宇航员在轨道舱中工作和生活;设备舱呈圆柱形,长2.3米,直径2.3米,重约2.6吨,装有遥测、通信、能源、温控等设备;指令舱呈钟形,底部直径3米,长约2.3米,重约2.8吨。飞船在返回大气层之前,将轨道舱和设备舱抛掉,指令舱装载着宇航员返回地面。从联盟10号飞船开始,前苏联的宇宙飞船转到与空间站对接载人飞行,把载人航天活动推向了更高的阶段。
2. 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有什么区别
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都同属于载人航天器,也就是说,它们都能保障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并最后平安返回地面。但是,它俩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先说宇宙飞船吧。宇宙飞船实质上就是载人的卫星。既是卫星,它就有许多与卫星相同的系统,除结构、能源、姿控、温控外,还有遥控、遥测、通信、跟踪等无线电系统。但因它又是载人的,因而就有与卫星不同的系统,包括应急营救、返回、生命保障等系统,以及交会雷达、计算机和变轨发动机等设备。
宇宙飞船通常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返回舱,除供航天员乘坐外,也是整个飞船的控制中心;二是轨道舱,这里装备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是航天员在太空的工作场所;三是服务舱,装备有推进系统、电源和气源等设备,对飞船起服务保障作用。由于宇宙飞船源于卫星,其体积和重量都不能很大,船上携带的燃料和生活用品都是有限的,因此飞船每次只能乘载2~3名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停留时间也只能是短短的几天。
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都研制了好几种宇宙飞船,把航天员送上了地球上空甚至到达月球。现在,俄罗斯的“联盟号”宇宙飞船仍在服役使用。
再说说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的外形类似普通大型飞机,由机头、机身、机尾及两个三角机翼、垂直尾翼构成。机头是航天飞机的驾驶舱,航天员在这里控制飞机的飞行。机身是飞机的大货舱,有一节火车厢那样大,可装20~30吨的货物,机械手可伸到15米远的地方,把十几吨的卫星抛入太空,或把在太空有故障的卫星捉住,送入货舱。机尾是航天飞机的主发动机。它们两侧有两个对称细长的固体燃料助推器,下方还有一个巨大的楔形推进剂外储箱。航天飞机垂直发射起飞,上升到一定高度以后,将使用过的助推器和外储箱卸掉,靠主发动机进入近地轨道。完成任务后重返大气层,像飞机一样滑翔到预定的机场。助推器坠落在洋面上,可回收再用20次。而航天飞机返回地面后,经过检修也可重复使用100次。
从1981年至今,美国已有五架航天飞机在太空遨游,完成了95架次的飞行。它的每次航行,最多可载8名航天员在太空呆上7~30天。
通过对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宇宙飞船是一次性使用的,乘员少而且飞行时间短;而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与宇宙飞船相比,乘员更多,而且在太空中的时间更长,因此可以在太空中干更多的事情。
3. 三体中宇宙飞船名称有哪些
太平洋号、自然选择号、量子号、蓝影号、青铜时代号等。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作品评价
《三体》以气势宏大的故事架构、瑰丽新奇的科学想象、浓郁朴素的人文反思,写成了一部带有崇高意蕴的太空史诗,征服了广大读者。《三体》所体现的,是高级别、高水平的想象力。个中关键,在于幻想的自洽。刘慈欣提供的,是一部纯粹的“硬科幻”作品,是一个与科学理论、逻辑推演都自洽的世界。
4. 那么多的科幻电影中最庞大的宇宙飞船是哪个
美国电影《独立日》中外星人入侵的宇宙飞船,比你想象中的极限还大!
5. 科幻小说里的宇宙飞船用什么能源驱动比较合理
1,无限非概率驱动飞船《银河系漫游指南》,启动非概率驱动模式,飞船变为量子态,可大约控制在宇宙中任何一点的出现概率,超距传输进化版,理论上可一月内横跨宇宙;
2,超空间跃迁飞船《基地系列》,尤其在基地中期后,可全息多维模式输坐标自动制定航线不用再繁琐计算,大为实用省力,进入跃迁模式可在超空间(可能是穿越当时假想的空间超膜)跳跃至目标,而目标所在的坐标及超空间区域已有记录。也算超距传输,跨越银河仅需半月,银河帝国建立的基础;
3,量子波飞船《黑太阳》,同样使飞船进入量子态,但是随后以波的形态传播,直到遇到大质量物体吸引恢复正常态,有可能掉入黑洞,飞行期间所有人都是量子波无意识,真正意义光速飞行,风险大可行性低;
4,空间曲率驱动飞船《三体第三部》扭曲时空曲率驱动飞船,其效应相当于无限质量物体造成的引力加速度,飞船被加速至最大速度光速飞行,无限接近光速的飞行,相对论效应下可在有生之年穿越宇宙但外界已过万亿年;
5,反重力飞船(多种小说素材联想整理),改变引力子自旋实现引力子之间的排斥和吸引。太空中可改变所有方向引力为一个方向,从而引力驱动飞行,理论可达光速;
6,反物质飞船《反物质飞船》飞行时搜集太空中的ct反物质和正常物质凐灭驱动飞船,最大限度接近光速;
7,核力驱动飞船(大部分小说)核聚变下最快可达光速的四分之一,飞行时最好不断搜集虚空的氢原子维持燃料供应,几乎所有飞船都以核力驱动为基础,维持正常飞行。
PS:当然所有技术兼备的飞船才是最好的。毕竟是吹牛不怕吹破天,由此笔者还构思了:1,维度飞船,飞船进入高维度模式可穿越维度,比如我们可以直接穿破一张纸到另一面不用走完二维路程,同理,效应大概相当于跃迁飞船;2,熵率驱动飞船,在前方构建负熵值区域,飞船自主向无序态飞行。
6. 在科幻题材中 哪种宇宙飞船最大
倘若不计入星际的神族战舰亚顿之矛
(未有准确数字保守估计100000米
虚空辉光舰在亚顿之矛内穿梭)
就是执行者号超级歼星舰 19000米
日蚀级超级歼星舰长度:17500米
7. 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的区别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是能够重复使用的太空飞行器,以飞机降落的方式返回,在机场滑行时有减速伞减速。
宇宙飞船只能使用一次,垂直降落返回,在大气层由降落伞减速,接近地面时由喷气反推减震。
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都是靠火箭发射上去的。
航天飞机既可以运送宇航员,又可以运送大量货物。然而,这种多功能性也意味着高成本——运送宇航员的安全要求导致巨大的成本;而运送空间站组件或太空望远镜等大质量有效载荷则需要更多动力和燃料,也意味着成本大增。最终,航天飞机成本居高不下。航天飞机没有逃逸系统,实行人货混运,既复杂又昂贵,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都远低于相对简单的载人飞船,不实惠。因此随着今日“阿特兰蒂斯”号升空,美国航天飞机项目即将彻底终结。
区别很大,最主要就是它们的用途不同:航天飞机是运载火箭的升级产品,用途是将地面物体送至地球轨道,也就是说,航天飞机往返于地面与地球轨道之间;而宇宙飞船则是在外太空之间飞行使用的,比如从地球飞往比邻星……由于用途的不同,它们的结构、工作方式、外形也有很大不同。航天飞机最需要的是脱离地球引力,因此它有自已的动力系统和巨大的外挂燃料箱(常见的美国航天飞机下面那个最粗的黄色的那个),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并在降落时充分利用空气动力。
航天飞机有着非常漂亮的气动外形,宇宙飞船也有动力系统,但现阶段的动力源主要是太阳能电池,因此不需要外接动力源,另外但宇宙飞船是在外太空飞行,外形没特殊要求,因此看起来比较丑。另外,航天飞机最初是美国军方提出的运载火箭的替代产品,设计要求除了载人、运送卫星外,能往返可重复使用也是最重要的性能指标。而宇宙飞船往往是为了特定目的而进行特定设计的,如神五神六除了内部结构外,外形上很大程度是为了航天员的安全返回而设计。大家在科幻小说尤其卡通片中看到的那种通用的宇宙飞船,现在还没出现,而且在短期内不会被制造。
8. 太阳系中最大的宇宙飞船直径多少
这位童鞋,科幻小说看太多了!醒醒!醒醒啊喂!
9. 现实中有没有超大型宇宙飞船是什么样的
现实中的确有超大型宇宙飞船,它是利用曲率技术作为引擎驱动,从而实现“超光速”迁跃的一种飞船!但是,人类目前还没有建造出这种工具的科技能力!谈及我们在航天领域上的突破和探索,真是让人“喜忧参半”,一言难尽!
喜的是,我们在一些领域上的研究和发现,的确是有目共睹的!忧的是,时至今日,航天科技似乎已经遇到了一个瓶颈,目前最高尖端的飞行器,居然还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旅行者一号!
目前NASA也在研究这项技术,但是据悉进展非常小。因为,我们的理论物理领域还需要一次革新!至于什么时候,才能彻底实现这个目标,谁也不敢打一个包票!不过小编是抱有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