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小说何夕
❶ 何夕的科幻作品
何夕的科幻作品主要收录于他的科幻小说集《人生不相见》,如:
《光恋》《小雨》《电脑魔王》《平行》《十亿年后的来客》《审判日》《我是谁》《假设》《天生我材》《田园》《万能时代》《人生不相见》等。
❷ 列举四位中国现代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
1、王晋康代表作有:《西奈噩梦》,《七重外壳》,《最后的爱情》,《解读生命》,《生死平衡》,《养蜂人》,《水星播种》,《最后的爱情》,长篇小说《类人》等。王晋康近年并未停止创作,于2005年6月在《科幻世界》推出《一生的故事》,并于2006年在《科幻世界》分两期推出新作《终极爆炸》。迄今为止,共获得中国科幻大奖银河奖9次,获奖篇目分别是:《亚当的回归》(1993),《天火》(1994),《生命之歌》(1995),《西奈噩梦》(1996),《七重外壳》(1997),《豹》(1998),《替天行道》(2001),《水星播种》(2002),《终极爆炸》(2006)。出版有《王晋康科幻小说精选》4卷本。
2、刘慈欣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地球往事”系列(《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及刚刚出版的《三体Ⅲ:死神永生》)等,中短篇《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3
、何夕
亿年后的来客》
4、钱莉芳
5、飞氘
《皮鞋里的狙击手》(《科幻世界》2003年12期) 《千真万确》(《科幻世界》2005年3期) 《讲故事的机器人》(《科幻世界》2005年10期) 《八月之光》(《科幻世界》2006年5期) 《最后的礼炮》(《少年科普世界》2006年5期) 《去死的漫漫旅途》(《星云Ⅳ·深瞳》,2006年8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节选收录,四川人民出版社,吴岩主编) 《一个末世的故事》(《科幻世界》2006年9期) 《喷嚏之王》(《科幻画报》2006年10期) 《呵欠王朝》(《科幻画报》2006年12期) 《三国志家庭篇》(《家长里短》) 《魔鬼的头颅》(《世界科幻博览》2007年1期,《中国科幻小说年选》收录,江苏文艺出版社,刘慈欣主编) 《众神之战》(《幻想1+1》2007年2期,《2007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收录,四川人民出版社,吴岩主编) 《发疯》(《科幻画报》2007年2期) 《宠儿》(《科幻世界》2007年4期,《2007中国年度科幻小说》收录,漓江出版社,星河、王逢振主编) 《1983年的母系氏族》(《九州幻想》2007年5期) 《群星岁月》(《幻想1+1》2007年5期) 《呼噜情报员》(《科幻画报》2007年6期) 《避风客栈》(《世界科幻博览》2007年10期刊中刊) 《苍天在上》(《科幻世界》2008年2期,《2008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收录,四川人民出版社,吴岩主编) 《星潮·宇宙号角》(《科幻世界》2008年9月) 《等待消逝的电波》(《科幻大王》2008年9月) 《第三点共识》(《科幻世界》2008年增刊) 《时间足够鬼混去爱》(《科幻大王》2009年2月) 《举棋不定》(《今古传奇·故事月末》) 《一览众山小》(《科幻世界》2009年8期)
❸ 除了刘慈欣,中国还有哪些厉害的科幻作家
第一:郝景芳
这个80后的女作家不仅是清华大学的物理系高材生,还在清华大学读了两年的天体物理学,之后还顺便考取了清华财经管理专业博士证,如果论天才和智商,十个刘慈欣也赶不上郝景芳。
更重要的是,郝景芳是中国第二个获取“雨果奖”的科幻作家,也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女作家。
遗憾的是“第一魔咒”的现实如此残酷,让她这样的天纵奇才也在大刘的光环下显得“泯然众人矣”,其实她的科幻作品是公认的比刘慈欣的更出色。
第二:王晋康
只要是科幻圈子的人,没有不认识王晋康的,作为刘慈欣都要敬仰的科幻文学前辈,王晋康不仅在科幻文学领域,甚至在经典文学领域的成就都是空前的了不起。
王晋康虽然是科幻文坛星宿,但是他起步较晚,在2000年才开始发表自己的科幻作品,但是1948年出生的他,早就在半生的磨砺中对文字艺术有了非凡的把控。
所以王晋康的科幻作品总是非常的深沉,寓意饱满,结构稳健,大刘的《三体》虽然精彩但是经不起推敲,可是王晋康的作品虽然没有那么宏大,但是在思维缜密上却远远比《三体》更周详。
第三:何夕
关于何夕在中国科幻文学界的地位,很多把他和王晋康、刘慈欣并称为中国科幻三巨头。
其实这样的排名既不权威,也不公道,只能说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受众。
何夕是中国科幻作家中最擅长写“软科幻”的人,虽然写作的质量和数量都很高,但是科幻在中国本身受众就很窄,更不要说“软科幻”这种不酷的风格了。
所以何夕的科幻成就仅仅是在科幻文学专家的眼中很了不起,但是在广大读者的眼中则是名过其实了。
❹ 你看过最棒的中国科幻小说是什么
最棒的科幻小说,1、老舍《猫城记》
老舍写于1932年的《猫城记》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作者到火星探险,坠落到"猫国"的经历。猫国历史长达两万年,但最近服用"迷叶"导致文明极度退化,最终被邻国所灭。(是不是看着很熟悉)老舍于1932 年撰写的小说《猫城记》,是一篇具有独特风格的恶托邦小说。主人公因为厌恶国内政治毅然来到火星,但在以猫人为主体的火星城市中,他看到的仍然是颓废、保守、冲突和不求进取。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忍无可忍再度出逃,回到了他曾经认为是腐败丛生的地球。
2、倪匡的《卫斯理系列》
卫斯理,是香港著名作家倪匡所编写之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中的主角,小说以他第一人称叙述。据倪匡自己所说,他是乘车经过香港湾仔区大坑道时,望见了卫斯理村的门牌,因此得到主角名称的灵感。在《原振侠系列》中,卫斯理被称为“那位先生”。从1985年许冠杰主演的《卫斯理传奇》开始,近20年的时间里,倪匡的《卫斯理》小说系列被改编成近无数部电影电视,其中不少就直接冠名“卫斯理”。供您参考。
❺ 何夕的访谈
主持人:姚海军
特邀嘉宾:何夕 唐风
姚对何:同国内外很多科幻作家相似,你也是在读大学时开始科幻创作的。有什么特别的因素促使你走上科幻之路吗?
何:现在想来这应该是诸多因素的合力导致的结果。例如学现象的好奇,至今未泯的童心,以及讲故事的欲望。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伽利略之前的时代,他不必为自己对科学的无知而感到羞耻,但如果今天当我们站在科学巨人已经为我们打开了的科学大门之前,却仍然安于心智的迷惘则是不可原谅的。我们或许成不了探索者,但接受新知是生为智慧生命的天职。科幻最古老的使命之一便是普及科学传承知识,我很愿意为之尽一点绵薄之力。
姚对何:20世纪90年代初可以说是科幻作家新老更替期,之后,老一人作者基本上退出了科幻创作的中心舞台,新生代科幻作家迅速成为科幻创作的中坚力量。你如何评价90年代初期的科幻创作的整体状况。
何:90年代初是中国科幻的一个艰难时期。《科幻世界》杂志本身在那个时期的境遇已足够说明问题。新生代的提法我不知道是谁先提出来的,也许它就是专指90年代的那批作者吧。现好像所剩并不多(即使加上像何夕这样跑掉了又被捉回来的)。不过我觉得90年代初与90年代后期的作者在思想及血缘上相差不多,应该算是一茬的,所不同是前者曾经亲历过科幻的低谷,算是多了一层磨练。90年代初期的科幻创作远不能称作繁荣,力作鲜见。那个时期王晋康的作品应该是最好的,只是不知道他是否赞成将自书划入新生代。
Darkerblue对何:我想知道何夕大哥用两个名字发表作品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何:“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是杜甫的诗句。用“何夕”作为笔名是因为我姓何,同时顺带抒发自己面对时间这个永恒谜题的眩惑。 现在我用的是“何夕”这个笔名。包括《异域》投稿时也用的“何夕”。至于《异域》用了另外的名字只是编者为配合所谓“复出”而采取的措施,事前征得了我的同意。
姚对何:想象是科幻小说的核心。因此若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在你早期的作品中我最喜欢《本原》,而不是获奖的《电脑魔王》和《平行》。很想听听你对你1996年以前的作品的看法。那些作品当中,你最喜欢哪篇?
何:看来编者、作者、读者在这里有分歧了。我喜欢的是《盘古》和《小雨》。《本原》实际上是一篇故事性科普,这本身也是我创作的初衷。现代多数中国人长期认为世界是决定论的,喜欢讲历史必将如何发展等等。量子论里的反决定论思想贯空了这篇作品其实这者《本原》的本原。
《盘古》原名《巨人传说》,是1995年创作的作品,发表于1996年,当时编者有些小的改动。以中国神话故事为题材写作科幻并不鲜见,这方面大陆港台都有不少作品。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相比显得粗糙,祗也未成体系,但其中可用于科幻创作的养分并不缺乏。不过许多以神话为题材的作品往往缺少构思,每每只作简单的现代类比。比如将神话人物改为外星来客,将自动木偶改为机器人。如此“科”则“科”矣,但读者看起来却味同嚼蜡。其实还不仅在此类题材创作中有此现象,近年不少科幻小说都有披挂科幻外衣之嫌,许多读者朋友对此已深厌之。我个人以为如果没有好的科幻构思就不要写,读者如果想看言情根本不必买《科幻世界》。我喜欢《盘古》的理由是因为即使现石料读还能吸引我自己(我读的是修订版),文中表现的对神话精神的向往在我而至今未曾改变。
《小雨》是一次尝试,主要是文字上的。我在里面用纯小产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标准的科幻故事,自己觉得有点意思。主流文学能够接受魔幻主义的原因之一便是语言的相通。没有人会说《西游记》以及《百年孤独》不是小说,但却有很多人不把科幻当作小说。科幻小说既然打着“小说的标记,就有义务在语言上与纯小说相通。我知道科幻界不少人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但如果科幻小说”自绝“于主流文学,这对主流文学不会造成什么影响,而最终受到损害的只是科幻自身。当然,这里的相通是以保持科幻的特色为前提的。
Starauthor对何:你认为科幻的本质是什么,及其意义,地位及今后的发展?还有你写科幻的动机是什么?怎样评价一篇科幻作品的优劣?还有你认为如果从事科幻创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你最喜欢的科幻作品和作者是谁?除了科幻作品你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呵呵,有点多了,多多包涵。谢谢。
何:你的问题不仅“多”,而且“大”。关于科幻的本质意义等就算写本书也难以完全说清楚。越是到了现代科幻的界限似乎越模糊,魔幻现实主义,玄怪等因素越来越多地渗入进来。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幻与凡尔纳的时代已经相去甚远,我的确无法下这个定义。科幻今后的发展方向(乐观的)肯定是畅销书与影视的结合。
我写作科幻的动机只是两个字:爱好。评价科幻作品的优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读者投标,《科幻世界》也是这样做的。至于说参与投票的读者的代表性不够这是另一个问题。
从事科幻创作需要有三分天赋,三分科学素养,三分文学修养,再加上一分毅力。受时间等因素限制,我平日的阅读量不大。科幻作品的阅读量更少,相比之下科普以及历史等杂书还看得多些。
姚对何:1997、1998两年的休整对你以后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何:积累了丰富的撤退经验,下次再跑就没那么容易被抓回来了(说笑话的)。
那段时间这没写过一个字的科幻作品,但是这段与科幻的“爱别离”也让我知道自己与科幻有着很难割舍的缘分。我脑海里涌动着只有自己知晓的科幻构思,如果不写出来它们将永远消失。还有读者朋友的期待,以及与《科幻世界》杂志社之难忘的合作情谊,这些因素共同促使我重回科幻的世界。
姚对何:1999年重回科幻世界的第一篇作品《异域》反响热烈,事否向读者透露一下创作背景?
何:《异域》的科幻构思相当简单,几岁的小孩子也能领会。创作的触发点说起来很偶然,记得是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慢录快放的图像。画面是一片原野,天空中的云层飞速地翻卷游走,在地面投下大片快速成移动的阴影。太阳拖着尾迹划过天宇,然后月亮升起来,原野上的草像是获得了灵魂般地跳起姿态神秘的舞蹈。几秒钟以后《异域》的故事便在我的脑子里成形了。
Ffice对何:你小说里的人物,多是两个男生回一个女生,而且多半那两个男生都会对那女生有意思,如《盘古》《缺陷》《爱别离》等。很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由于个人经历导致的情感偏向啊?好奇而已,别当真。
何:在我的作品里感情描写一般居于次要地位,跟科幻主题也关系不大,不过有时会用来达到另一种效果。《盘古》里的女主人公喜欢“我”,《缺陷》里的林欣喜欢韦洁如,但是为了追求心中更重要的目标,他们选择了放弃。《爱别离》则是彻头彻尾的爱情小说,本意就是赚人眼泪的。有段时间《科幻世界》每发一篇言情科幻就招读者一顿骂,好像科幻就不能写爱情了。其实像爱情这样的文学母题是无论哪种文学形式都无法回避的。我想证明按照标准的科幻模式也能写出动人的爱情故事来,很难说《爱别离》完全达到了这个目的,好在骂《爱别离》的声音不多,表示喜欢的人也不少。
至于说到个人经历导致情感偏向什么的,我看还是不要跟老同志开开玩笑了嘛。
鹿可耳对何:我很喜欢《缺陷》,科幻的推理过程要自然有趣。想问一下,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有推不过的地方?
何:《缺陷》是一篇旧作。主题比较简单,有点像一个趣味问题。任何理论也好观点也好,如果在它的范畴内不导致矛盾它就是值得研究的。比方说欧氏几何假设窨是平直的,在这个假设内它无矛盾地证明了许多定理。而非欧氏几何假设空间是弯曲的,在这个假设内它也无矛盾地证明了许多定理。这就说明它们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在《缺陷》这个故事里出发点是一个人只能预知十分钟,但通过推论却发现这将得出这个人能够预知永远的结论。这就导致了矛盾。我个人比较喜欢用一个总是驳倒一套理论的游戏,这让人有一种思考的乐趣。你的问题没具体指出是什么伤,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如果在写的时候就发现有伤的话一定会想办法改正,不会听之任之。这点我有切身体会,当年在《本原》里曾经因为记忆失误而错用了资料,很久之后还让自己感到不安。
姚对何:你的创作环境怎么样?日常的工作生活是否与创作有矛盾?
何:我是业余写作,所有业余作者在创作中感受到的困难我概莫能外。主要的时间。科幻写作其实是非常难的,现今的读者每天都接受着大量的资讯,他们的眼界和见识已和以前大不一样。指望靠掉书袋或是耍贫嘴的方式赢得读者青睐已是绝无可能的事情,这其实也是为什么近年一科幻小说挨骂多的原因。不容否认的是在科幻业任作者之中有些是不大懂科幻的,他们写得很努力也很辛苦,但是作品出来后反应不理想。时间的制约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困扰,生活毕竟是首要的,只能尽量安排了。
姚对何:《六道众生》以及你其它的一些作品都流露出你对现实总是的关注,你如何看待科幻与现实的关系?你喜欢读者称你为硬科幻作家还是软科幻作家,假若我们认同这种分类的话?
何:就对现实的关注而言,《六道众生》表现的仍然是传统主题,这一点和前作《异域》相类似。科学上有了新的发现,它的应用在带来好处的同时却潜藏着巨大的危险。诚如姚编所言:“妖兽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神圣的自然法则。它蛰伏于人类进货的历程中,等待着我们在向自然无度索取时被唤醒。”
更明显关注现实的作品是《田园》以及将发表在《星云》上的《伤心者》。它们完成于1999年至2000年初,正是新经济如火如荼的时期。在这两篇作品里我注入了自己的观点。正如《伤心者》里的一段话:“现在所有人都困着那棵巨树上漂亮的花和叶子,并徒劳地想长出更漂亮的花和叶子来超过它,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那不起眼的树根。”《田园》和《伤心者》的主要分别是粮食作物和数学,这正是我称之为“根”的一些东西,而这也是在这个浮华的年代里我们最欠缺的东西。这两篇作品是姊妹篇,表达了相似的主题,《田园》原名就叫《伤心木》。不久前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奖的两个项目一个是杂交水稻,另一个是数学定理的机器证明。
软硬科幻之争由来已久,我曾经说过我一向认为它们之的差距尚未大到足以成为两个阵营的地步。较普遍的看法是讲究技术细节的硬科幻更难写并意味着作者素养更高,不过我觉得硬科幻更像是某种言过其实的说法,相对于科学本身来说绝大多数的科幻小说都非常非常的“软”。一份中学生写的航模性能说明书或者是一家农技站的农药配比说明读起来肯定比2001年《科幻世界》里最“硬”的科幻小说还“硬”。能推进科学本身的发展,那些希望科幻作家领先于科学家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我正计划针对软硬科幻写一篇专门的论述文章,题目是《技术之美与艺术之美》,优秀的科幻作品应该是技术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结合。不妨拿音乐来举例,帕瓦罗蒂的完美衣帽间如果脱离了旋律将只会是一串令人心烦的噪声,反过来的情况也完全相同。只有当技术(歌喉)与艺术(旋律)完美结合之后人们才可能聆听到像《我的太阳》那样美妙动人的音乐。
姚对何:能否谈谈今后的写作计划?
何:我头痛的事是有了好的题材但是没有创作热情或是正相反。现在我脑子里的科幻构思还有些,都是没有人写过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近段时间没怎么动笔。在写作问题上我没有制定太多计划。 1、请谈谈你的新作品,还有你近期的写作计划?
现在有五篇新作已投到科幻世界编辑部:《异域之六道众生》、《审判日》、《伤心者》、《爱别离》、《天生我材》。
前两篇长一点,三万多点吧。另外的都是两万字。当初还要更长些,就编辑的要求作了删改。前两篇加起来差不多删了五万字。手里还有不少东西,因为没完所以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2、你是怎么看待国内当前场景下的科幻的?
因为并没有详实的数据作参考,所以我只能凭个人印象说两句。科幻现在无疑比前些年显得繁荣,不断有新人新作涌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繁荣标志的长篇作品也出现不少,但惜乎其中一些作品显得单薄,其超长的篇幅多是写些与科幻关系不大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科幻成了一张蒙在言情,历险,侦破,玄幻,战争等内核表面的一层薄皮。我个人有个判断标准:即如果一个题材能够完全不依靠科幻就能够表现并且能
够表现得更好的话,这个题材就不必写成科幻。按这个标准读者可以对自己知道的作品作一个有趣的筛选,你可以试着剥掉一件作品的科幻外衣,比方说将作品的发生地由无人星球变成地球上的一个荒岛,或是把一个从公元3000年回到公元1000年的人换作本身就是当时的普通人,如果作了这样一番手术后发现作品完全毫发未损,故事情节照常能够展开,主题思想照常可以表达,那么你就可以认为这篇作品至少有点伪科幻的嫌疑。
3、你的小说更着重是想表现哪一方面的内容。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我的小说并没有刻意想要表现的某方面主题。大凡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都有可能进入题材。
就拿最近的几篇新作来举例,《异域之六道众生》是《异域》姊妹篇,物理学题材。《审判日》是宗教题材。《伤心者》是现实题材。《爱别离》是爱情题材(当下这好像是一个容易引来骂声的题材)。《天生我材》是奇想题材。
4、沉寂了好几年后,你重出江湖,马上得到认可。但是你内心怎么看待这件事情?而1999年以来你所发表的每一篇小说,几乎每一篇刊登之后都会得到很大的争议,读者不是爱死就是贬死,对此你有什么说法?
先说明一点。沉寂几年完全是个人原因,实际上科幻世界的编辑老师一直都在鼓励关心我,“复出”的一个直接原因也是因为千年虫题材的约稿。
其实到写这篇访谈时为止我复出后也只发表了三篇新作:《异域》《祸害万年在》《缺陷》。坦白一件事:《缺陷》是一篇旧稿,大约写于1993年(原稿还曾在星河那里放过一段时间)。对这三篇作品我自己都不大满意,相对来说觉得《异域》要稍好一点。可能由于久未动笔的缘故有些手生吧。希望后来的作品能够有所提高。
《异域》表现的是一个标准(这个词的另一个表述形式是“老套”)的科幻主题:人们创造了新的理论,在带来好处的同时却又隐藏着灾难。主人公出生入死化解危机,最后是英雄主义的悲剧结局。对这一作品我满意的地方在于它的科幻内容综合来看还算新鲜,同时与故事情节不可分割,也就是说它的科幻衣服很难剥下。不满意的地方在于写作手法比较旧,语言显不出光彩。至于你提到有人称文中有“硬伤”,我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过我很乐意找机会与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讨论。)
《祸害万年在》是应约之作。发表后有争议认为文中言过其实,认为“万年虫”只是作者杞人忧天。老实讲这种说法几乎可以当作作品主题的例证。〈祸〉文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阐明了所谓计算机“千年虫”和“万年虫”问题的本质都是一个数值溢出问题。现在我接触到的所有计算机系统都存在“万年虫”问题,所以这个问题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想说明这些本来很小的问题之所以带来很大的严重后果完全是因为人类的惰性和短视。
在此举一个例子,现在人们之所以把无法处理的核废料埋起来,把无法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埋起来,都是基于一种认识。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聪明的后人们能够毫不费力地解决我们制造的问题。但现实又如何呢,我们当前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不正是前人制造出来的吗?反正我不认为前景乐观。千年虫据称让全世界付出了数千亿美元的代价,我以为对万年虫如果听之任之的话其代价将千万倍于这个数值(当然,那是几千年后的人的事)。
《缺陷》如前所说是一篇旧作。比方说欧氏几何假设空间是平直的,在这个假设内它无矛盾地证明了许多定理。而非欧几何假设空间是弯曲的。在《缺陷》这个故事里出发点是一个人只能预知十分种。我个人比较喜欢用一个问题驳倒一套理论的游戏,这让人有一种思考的乐趣。有读者提到此文中有一两处推论不严谨的地方,对此我表示感谢并完全接受。
还未发表的那几篇新作都与约稿无关,是自由创作。我个人觉得它们可能比上面这三篇作品好。如能发表的话希望得到读者朋友的指正。
5、我们都知道,在90年代初,你就以何宏伟的本名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并以《光恋》等小说荣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你个人怎么看待自己90年代初的那些作品?
我最初发表科幻小说是在1991年,当时19岁,作品的幼稚可与年龄相比,作品发表纯粹是编辑老师提携后进。
1992年写《光恋》时稍好了些但各方面仍然显得幼稚。后来陆续有了《平行》《本原》《小雨》《盘古》等。在那批作品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1994年的短篇《小雨》和1996年的《盘古》,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人记得它们。
6、你的作品想最多表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你又希望你的读者从你的作品中得到些什么?
这个问题同第三个问题很像,回答难度也不相上下。中国科幻历来时兴一窝风,一会儿流行写环保,一会儿流行写克隆。我也难以免俗,只能尽量独僻蹊径吧。我并不敢奢望读者能够从拙作中得到什么,如果读者拿到何夕的科幻小说时能够一口气读完而不在事后觉得是浪费时间的话我就相当满足了。
7、在你的个人写作中你所遇到,最头痛的事情是什么?
一是有了好的题材但是没有创作激情或是正相反。
二是接到一份措词礼貌的退稿通知。
8、科幻圈传说,当年你为了爱情从成都到自贡工作,可以说说生活中的你和你的两地爱情吗?
我的工作是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写作是业余爱好。
至于传说嘛,还是当它是传说吧。
9、在每一个科幻写作者起步的时候,都会因自己的喜好受到某一些前辈科幻作家的影响。请问你最欣赏的科幻小说作家是谁?你认为从他那里你学到了些什么?
艾萨克·阿西莫夫。想学的东西很多,他的作品也许文字水平不是科幻作家中最好的,但是一经与他出类拔萃的科学构思相结合后其感染力是难以抗拒的。他的作品里有许多独有的构思,如果科幻构思也可以申报专利的话他拥有的专利将会是最多的。这也引出了我的一个观点,即科幻小说的精髓永远是“科幻”二字,没有优秀的科幻构思作基石,再好的文字,再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无法产生优秀的科幻小说。
10、每个科幻作家心中,都有其自己对于科幻的理解。在你,你怎么界定关于科幻这个涵义?
从正面我可能下不了这个定义。不过我想可以从反面指出哪些不是科幻。
⑴违反人类已知的基本科学理论。比如能量守恒定律等。
⑵过分宣扬神秘主义,表现怪力乱神之类。
⑶自造一些荒诞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的小说。
⑷通篇没有科学气息的小说。
……
不过我很希望自己写的作品都能够被大家认为是科幻。
11、国内现在关于软硬科幻的争论十分多,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有一种观点,似乎硬科幻更难写并且意味着作者素养更高。从道理上讲这是对的,涉及大量技术细节描写的硬科幻作品肯定面临比软科幻更多的困难。但是我坚持认为这两者并无泾渭之别,它们的差别并没有大到足以成为两个不同阵营的地步。我自己倾向于认为硬科幻只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实际上相对于科学本身来说,绝大多数的科幻小说都非常非常的“软”。
❻ 何夕的人物简介
何夕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夕十分垂青有关基础理论方面的科幻创作,这种题材显然是十分难写的。在科学方面难的是如何形象地把艰涩的科学理论告诉读者,而在文学方面难的是如何将宏观背景与人类细微的感受融于一文。无疑,何夕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
他的多部作品,如《光恋》、《电脑魔王》、《平行》等获得银河奖。中间曾停笔一段时间,何夕以前发表作品时用的是“何宏伟”这个名字,自1999年复出后改署“何夕”之名,取“今夕何夕”之意。按照他的道理,也是为了“顺带抒发自己面对时间这个永恒命题时的迷惑”。 “惟因科幻是自年少时即有的爱好方相守至今”。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六道众生》、《伤心者》等。
❼ 如何评价科幻作家何夕
何夕(笔名,原名何宏伟),男,汉族,生于1971年12月,自幼爱好科幻,1991年开始涉猎科幻小说创作,其创作以软科幻为主,主题专注于对宏观科学未来及人性善恶的探讨。他的多部作品,如《光恋》、《电脑魔王》、《平行》等获得银河奖。中间曾停笔一段时间,何夕以前发表作品时用的是“何宏伟”这个名字,自1999年复出后改署“何夕”之名,取“今夕何夕”之意。按照他的道理,也是为了“顺带抒发自己面对时间这个永恒命题时的迷惑”。 “惟因科幻是自年少时即有的爱好方相守至今”。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如《六道众生》、《伤心者》等。
中文名
何宏伟
别名
何夕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971年12月
职业
作家
主要成就
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
代表作品
《六道众生》、《伤心者》
❽ 大刘和何夕有哪些经典的科幻小说
1999年: 6月:《鲸歌》(《科幻世界》)
《微观尽头》(《科幻世界》)
7月: 《宇宙坍缩》(《科幻世界》)
10月:《带上她的眼睛》(《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
2000年: 2月:《地火》(《科幻世界》):后收录于《中国九十年代科幻佳作集》
7月:《流浪地球》(《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后收录于《2000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2001年: 1月:《乡村教师》(《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1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3月:《混沌蝴蝶》(《科幻大王》)
4月:《微纪元》(《科幻世界》)
8月:《全频带阻塞干扰》(《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后收录于《2001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2002年: 1月:《中国太阳》(《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后收录于《2002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梦之海》(《科幻世界》):“大艺术”系列之一
《朝闻道》(《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2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6月:《天使时代》(《科幻世界》):又名《波斯湾飞马》
9月:《魔鬼积木》(《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长篇
11月:《吞食者》(《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
2003年: 1月:《超新星纪元》(作家出版社):长篇。
2月:《文明的反向扩张》(《科幻世界》):科幻专题文章
3月:《诗云》(《科幻世界》):又名《李白》,“大艺术”系列之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8月:《光荣与梦想》(《科幻世界》)
9月:《地球大炮》(《科幻世界》):又名《深井》,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后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12月:《思想者》(《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
2004年: 3月:《圆圆的肥皂泡》(《科幻世界》)
6月:《球状闪电》(《科幻世界星云》):长篇。
《 当恐龙遇上蚂蚁》(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又名《白垩纪往事》,长篇。
12月:《镜子》(《科幻世界》):荣获本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
2005年: 1月:《赡养上帝》(《科幻世界》)
8月:《欢乐颂》(《九州幻想》,“大艺术”系列之三)
11月:《赡养人类》(《科幻世界》)
2006年: 1月:《山》(《科幻世界》)
5月:《三体》 (连载于《科幻世界》2006.5~2006.12):长篇
2007年: 1月: 《三体》 (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长篇单行本
2008年: 5月:《三体II:黑暗森林》(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长篇;2007年底写作完成,与《三体》分别为《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未发表作品>
《中国2185》 长篇
<随笔文论>
第一代科幻迷的回忆
被忘却的佳作
远航!远航!
《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理想之路--科幻和理想社会
我们是科幻迷
文明的反向扩张
从双奖看当代美国科幻
混沌中的科幻
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快乐的科幻
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在2001年银河奖大会上的讲话
科幻与幻想的对决
被忘却的佳作
初学者如何写科幻
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答复说书人——刘慈欣关于科幻创作的回答
给《星云》的文章——关于科幻的一些思考
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科幻硬伤概论
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越小越好
在2001年银河奖大会上的讲话
筑起我们的金字塔——由银河奖想到的
回答小作家杂志的采访
刘慈欣关于“星云奖”的一些介绍
掐头去尾看雨果奖
近期在美国主流科幻中常出现一些的奇特作品
珊瑚岛上的死光
❾ 何夕的科幻作品
何夕,中国科幻新生代较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发表过不少份量较重的作品。中间虽曾停笔一段时间,但近年来复出后又推出一批新作。
何夕,生于1971年12月。1991年开始涉猎科幻小说创作,几年来断续笔耕且有所成,作品包括《漏洞里的枪声》、《平行》、《本原》、《盘古》、《异域》等等。“惟因科幻是自年少时即有的爱好方相守至今”。
何夕现在是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不过大概属于不大参加活动的那种。何夕十分垂青有关基础理论方面的科幻创作,这种题材显然是十分难写的。在科学方面难的是如何形象地把艰涩的科学理论告诉读者,而在文学方面难的是如何将宏观背景与人类细微的感受融于一文。无疑,何夕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何夕一望便知是做学问爱思考的人,所以初看起来好像属于不太爱说话的那种作者,但一旦处于朋友中间并谈论自己所喜爱的话题顿时他就口若悬河了。“词语像水一样欢快地流淌出来,流过楼道,漫上饭桌,浸湿床铺,弄得我们哈哈大笑。”(杨平语)何夕以前发表作品时用的是“何宏伟”这个名字,自1999年复出后改署“何夕”之名,取“今夕何夕”之意。按照他的道理,也是为了“顺带抒发自己面对时间这个永恒命题时的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