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18岁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
㈠ 阿西莫夫的资料
艾萨克·阿西莫夫(1930-1992)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作品竟达到500部之多,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阿西莫夫是俄裔犹太人,他于1920年出生在俄国,3岁时举家迁往美国,5年后取得美国国籍。阿西莫夫的父亲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开有数家糖果连锁店,阿西莫夫则一边读书一边帮忙照料店铺。阿西莫夫的父亲保守刻板,对子女要求严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类的报刊书籍,于是阿西莫夫选择了科幻小说,并从9岁开始痴迷。
在阿西莫夫18岁那年,他将自己的处女作《宇宙瓶塞钻》投给著名科幻作家兼编辑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杂志,但是坎贝尔认为这篇作品“作为短篇太长,作为长篇则太短”,而且他“不喜欢慢腾腾的开头,以及自杀的结局”。不过坎贝尔还是给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励。结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离灶神星》。
就在这同一年,阿西莫夫获得了哥伦比亚学士学位,1941年他又获得文学硕士。二战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战后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大学教书。 阿西莫夫一生写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浩瀚庞大的宇宙画卷。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其时人类已遍布250万颗行星,人口达到1000 ,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宇宙帝国。而这时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却根据推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帝国行将崩溃,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长达30000年的黑暗时期,所有的文明都将荡然无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过建立基地的方法,则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并将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于是,“物理学基地”和“心理学基地”相继被建立,它们将完成保存并发展人类文明的艰巨任务……
㈡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人物生平
1920年1月2日,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生在俄罗斯莫斯科西南约250英里的一个名叫彼得罗维奇的小村庄里,父母是俄国犹太人。快到2岁时,他才得第一场大病,差点死于肺炎。据阿西莫夫家族记载,艾萨克是当地肺炎流行时唯一幸存的孩子。
1922年6月,定居于美国的阿西莫夫母亲安娜的哥哥约瑟夫·伯曼来信表示愿意帮助阿西莫夫一家人移民美国。1923年1月11日,阿西莫夫一家离开了俄罗斯,于1923年2月抵达纽约,定居布鲁克林,一家人在当地开了糖果店。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年轻时多次参加“智商测试”,普通人的智商一般是80分,而他得分总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之列。在学生时代,老师们都知道他是个超级灵童,多次跳级,而考试中总能考取第一名。但同时,他也是个爱闹腾的、让老师头疼的学生。 1931年,阿西莫夫11岁时,他开始写作。1935年高中毕业时,阿西莫夫年仅15岁,之后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20世纪30年代中期,阿西莫夫成为一名科幻迷。从1935年开始,他给《惊奇故事》杂志写了许多信,它们一般都会刊登出来。1938年,他参加了一个科幻俱乐部。 1938年6月,阿西莫夫写了一个叫做《宇宙瓶塞钻》的故事,投稿给《惊人故事》,但遭到退稿。 在连续9次收到退稿以后, 阿西莫夫终于于1939年3月在《惊奇故事》上正式发表第一个科幻故事《逐出灶神星》。同年5月,《惊奇故事》发表了阿西莫夫的又一个故事《致命的武器》。1939年7月,坎贝尔的《惊人故事》首次刊登他的作品,名为《趋势》。从此,阿西莫夫有能力自己支付学费了。 1939年9月,他达到了学业标准,进入了研究生院。1940年底,他以优异的成绩正式成为哥伦比亚的研究生。 同年,阿西莫夫发表了《我,机器人》的第一个短篇故事《小机》,刊登于1940年9月号的《超级科幻小说》。
到1941年春天,阿西莫夫已经发表了15个故事。1941年4月,阿西莫夫发表了《日暮》,描述了一个被六个太阳照耀、从未遇到过日落的行星,突然发生了日蚀之后的故事。 这部小说后来被认为是经典之作,许多人认为是阿西莫夫写得最好的小说。 同年8月1日,阿西莫夫去见《惊奇故事》的主编约翰·坎贝尔,他有了一个崭新的科幻点子:撰写一部发生于未来的历史小说,描述银河帝国衰落的始末。坎贝尔认为阿西莫夫应该将其写成系列故事,还和他共同发明出“心理史学”这门虚构的科学,这就是日后的“基地系列”。
1942年2月2日,阿西莫夫顺利取得了硕士学位,并马上开始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课程。 随后,他在1942年3月号的《惊奇》上发表了短篇《转圈圈》,首次提出了“机器人学三定律”。 同年3月,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家罗伯特·亨纳恩的推荐下前往海军造船厂工作。 他于同年又将“基地系列”的第一个故事发表于《惊奇故事》1942年5月号,第二个故事则于次月刊出,受到读者的欢迎。 同年7月26日,阿西莫夫与女友杰特鲁德结婚,两人在纽约度过了为期一周的蜜月。
在坎贝尔的监督鼓励之下,阿西莫夫在1940年代总共为基地系列写了八个故事,后来都归入“基地三部曲”,完整地讲述了银河帝国的衰亡和基地崛起的历史。 从1944年到1950年之间,阿西莫夫又在《惊奇》上发表了四个机器人短篇,这些小说后来都收录于《我,机器人》中。
1945年11月,阿西莫夫被征入了军队,在弗吉尼亚州利兵营接受了4个月的体能训练。1946年3月,他作为化学专家被送到瓦胡岛参加一项原子弹爆炸试验。1946年6月5日,阿西莫夫退役回到纽约。1948年5月20日,阿西莫夫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1950年代,阿西莫夫持续为科幻杂志写短篇小说,他称这个时期是自己的“黄金十年”。
1950年1月,双日公司出版了阿西莫夫的首部长篇科幻小说《苍穹一粟》,该书属于“银河帝国三部曲”,讲述了一个20世纪的裁缝穿越到数万年后的银河帝国的故事。年底,他又在格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我,机器人》,收录了九个机器人短篇小说。
1951年,阿西莫夫晋升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化学助理教授, 同年他发表了“基地三部曲”的首部长篇《基地》 和“银河帝国三部曲”第二部长篇《繁星若尘》。
1952年,阿西莫夫出版了一部生物化学教科书《生物化学与人体代谢》,这是他写作科普书籍的开始。 同年,他在格言出版社出版了“基地三部曲”的第二部小说《基地与帝国》, 并完成了首部机器人长篇小说《钢穴》,该书讲述了未来世界机器人与人类搭档办案的故事。 同年12月,他出版了“银河帝国三部曲”的第二部《星空暗流》。
1953年,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三部曲”的第三部《第二基地》。 1953年12月初到1954年2月,阿西莫夫完成了他的时空旅行作品《永恒的终结》。
1954年,阿西莫夫出版了《钢穴》,这本书比之前的每一部书都要畅销。由于该书的成功,阿西莫夫于1955年开始撰写续集。 同年他被提升为副教授。
1955年,《永恒的终结》由双日公司出版,这部小说中故事情节围绕男女主人公的恋情展开,打破了阿西莫夫以往的模式,代表着他创作的最高点。
1957年,《钢穴》续集《裸阳》由双日公司出版。 同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深深地触动了阿西莫夫,他深感公众的科学素养落后于当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力而为使这种差距尽快地缩小,于是毅然收缩早已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潜心撰写科普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1958年夏季,阿西莫夫辞去了波士顿大学的工作,但保留了助理教授的头衔,成了一名专业作家。 60年代,阿西莫夫创作的小说极少,但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成了一名非常成功的非小说类作品创作者和公众演说家。阿西莫夫喜欢在集会上发表演说,扮演就餐后演说家的角色或讲授科普知识。到1963年为止,阿西莫夫每月平均做二至三个演讲,每次固定收费1000美元。
除《神奇的旅程》和少数几个短篇小说外,整个60年代,阿西莫夫都致力于非小说类作品的创作。在这10年结束前,他写的书达到并超过了100本,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发表于1960—1970年之间。他写作的速度很快,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他的任何作品几乎都能自动卖出。
1960年10月阿西莫夫出版了《聪明男人的科学指南》,在全国各地都受到了好评并获得了国家图书奖的提名。1964年,阿西莫夫又出版了《阿西莫夫的科学与技术传记网络全书》,该书花了他三年时间才写成,共有50多万字,由为古今各国最重要的1000多名科学家的小传组成。该书立即成为畅销书,直到80年代仍反复再版。至今,它仍被当作一本工具书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图书馆中得到广泛使用。
随后,阿西莫夫开始创作历史题材书籍。60年代的的作品有《希腊人》、《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埃及人》、《近东》、《黑暗时代》、《英格兰的形成》等。1966年,阿西莫夫因《基地三部曲》荣获了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项“雨果奖”。1972年,阿西莫夫发表了一篇描写外星人的科幻小说《神们自己》,并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雨果奖和星云奖。在70年代早期,他又写了其他几部历史作品,这些书从法国历史开始,一直写到了美国的历史和君士坦丁堡的历史。同一时期,阿西莫夫还出版了几部黄色打油诗集。
1972年1月,在一次例行体检中,阿西莫夫被发现患有甲状腺癌,不得不动了一次手术。1973年11月16日,在经历了为期三年半的离婚大战后,阿西莫夫与妻子杰特鲁德正式离婚。同年11月30日,他与新伴侣珍尼特结婚。1974年8月,阿西莫夫出版了科幻短篇《双百人》,讲述一个想变成人类的机器人的故事,再度获得评论界的赞誉。
70年代中期,阿西莫夫已是世界科学名人了,几乎每个月他都要上电视谈谈科学新动向。1974年,他甚至被载入《大英网络全书》。1979年底,《作品200》出版后,他亦作为文学历史上的前十位多产作家之一,被载人了记录丛书。在随后的两年里,阿西莫夫写了一套关于他生活的大部头作品,即《记忆常青》(1979年)和《欢乐永存》(1980年)。 自60年代中期双日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基地》系列后,阿西莫夫便不断收到读者来信,希望他继续接着写这套书。1981年2月,在朋友们的不断催促下,阿西莫夫重抬旧业,又开始接着创作基地系列。1982年9月,他还开始创作“机器人系列”的下一部作品。
1982年10月,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系列新作《基地边缘》,讲述了“基地三部曲”之后发生的故事。这部书获得了巨大成功,成功跻身于《纽约时报》的畅销书行列,并获得了1983年雨果奖的最佳小说奖。
1983年3月,阿西莫夫又出版了“机器人系列”的新作《曙光中的机器人》。
1985年,阿西莫夫出版了“机器人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机器人与帝国》,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凌驾于“机器人学三定律”之上的“第零定律”。
1986年10月,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系列”的第五部作品《基地与地球》,书中提出了“盖娅星系”的构想。这是阿西莫夫最长的一部科幻小说,在《纽约时报》的畅销小说榜上停留达15周之久,曾一度蹿到第七位,但读者反响并不太好。于是阿西莫夫便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的前传系列。
1988年,阿西莫夫出版了《基地前奏》,讲述了心理史学之父哈里·谢顿发明这一学说的历程,填补了《基地三部曲》留下的空白。
1992年,阿西莫夫又开始创作《迈向基地》,这部小说重新启用了《基地三部曲》的中篇小说集模式,讲述了哈里·谢顿的一生。阿西莫夫原来打算写5个相互关联的中篇,结果由于健康每况愈下,阿西莫夫和助手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周将第五个故事改编成了整套作品的尾篇。这部小说在1993年阿西莫夫去世后出版。
在生命的最后历程中,阿西莫夫还曾与友人罗伯特·西尔沃伯格合作,将自己早期的一些短篇故事扩写成长篇小说,包括《日暮》、《正子人》(由《双百人》扩充而成)等。 整个80年代,阿西莫夫坚持每个月在《幻想与科幻》杂志上发表专栏文章,直到病得根本不能再动笔时才被迫停止。 1983年,阿西莫夫接受了心脏手术。1989年,阿西莫夫要再次接受心脏手术,术前检测出感染艾滋病毒,手术只好取消。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阿西莫夫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由于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到1990年下半年时,他的双手开始抖得很厉害,越来越难于操作微机或打字机。他只能口述他的最新作品,让别人帮他打出来。整个1991年冬天和1992年春天,他不断地出入医院,突如其来的一点感冒或肚子疼都使得他必须接受观察。
1992年4月,阿西莫夫因心绞痛住院,不久得了肾衰竭。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他已处于半昏迷状态,最终于1992年4月6日清晨逝世于纽约大学道奇医院,享年72岁。1992年4月22日,在道德文化中心举行了阿西莫夫的悼念仪式。
㈢ 搜集关于作者阿西莫夫的资料
艾萨克·阿西莫夫(1930-1992)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作品竟达到500部之多,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
阿西莫夫是俄裔犹太人,他于1920年出生在俄国,3岁时举家迁往美国,5年后取得美国国籍。阿西莫夫的父亲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开有数家糖果连锁店,阿西莫夫则一边读书一边帮忙照料店铺。阿西莫夫的父亲保守刻板,对子女要求严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类的报刊书籍,于是阿西莫夫选择了科幻小说,并从9岁开始痴迷。
在阿西莫夫18岁那年,他将自己的处女作《宇宙瓶塞钻》投给著名科幻作家兼编辑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杂志,但是坎贝尔认为这篇作品“作为短篇太长,作为长篇则太短”,而且他“不喜欢慢腾腾的开头,以及自杀的结局”。不过坎贝尔还是给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励。结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离灶神星》。
就在这同一年,阿西莫夫获得了哥伦比亚学士学位,1941年他又获得文学硕士。二战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战后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大学教书。 阿西莫夫一生写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浩瀚庞大的宇宙画卷。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其时人类已遍布250万颗行星,人口达到1000 ,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宇宙帝国。而这时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却根据推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帝国行将崩溃,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长达30000年的黑暗时期,所有的文明都将荡然无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过建立基地的方法,则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并将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于是,“物理学基地”和“心理学基地”相继被建立,它们将完成保存并发展人类文明的艰巨任务…
㈣ 阿西莫夫的fans和专家进来!!!!!
我看的那本《基地》的评论也是这样,是说阿西莫夫走进了一家书店,看的第一本书上的的一张图是一个军人,由此联想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便构思了银河帝国衰亡史的。这只是写作的时候作家们常用的联想方法,阿西莫夫的确看了很多遍罗马帝国衰亡史,但虽然都是衰亡史,实质上罗马帝国衰亡史与银河帝国衰亡史并不需要一样呀,所以“一个辉鸿的宇宙世界背景,帝国拥有良好的社会体系和管理体系”的银河帝国衰亡史与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不能因为阿西莫夫的联想而强迁在一起说。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带给阿西莫夫灵感就只有问阿西莫夫他自己了,好比你我也想不到那样好的作品出来呀!!呵呵
㈤ 阿西莫夫再1935年发表了第一部科幻小说,叫什么名字
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年——1995)被视为坎贝尔的门徒。阿西莫夫是俄罗斯人,两岁时随父母逃避俄国革命来到美洲。在坎贝尔的指点下,阿西莫夫的创作水平迅速提高,第一篇科幻小说《逐离灶神星》是阿西莫夫15岁时创作的,从此他开始了其漫长而高产的创作生涯。主要科幻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钢窟》(1954)等。
㈥ 1935年,15岁的阿西莫夫发表了他的第一部科幻作品,这部作品是( )
C
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年——1995)被视为坎贝尔的门徒。阿西莫夫是俄罗斯人,两岁时随父母逃避俄国革命来到美洲。当他把第一篇稿件投给坎贝尔时,年仅十七岁。在坎贝尔的指点下,阿西莫夫的创作水平迅速提高,从第一篇科幻小说《逐离灶神星》开始,阿西莫夫开始了其漫长而高产的创作生涯。主要科幻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钢窟》(1954)等。
㈦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美籍犹太人,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年时代攻读生物化学,此后他投身写作,并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早在本世纪50年代就以创作撰写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而蜚声文坛。他那非凡的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不断对虚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新探索,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著作题材广泛,涉及科学、历史、语言学理论和科幻小说。他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同时赢得了成年人和儿童的尊敬和佩服。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书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在他的书中,科学不再是深奥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只有你静下心来,认真读下去,就能一步一步地进入科学的殿堂,领略科学的迷人魅力。《基地》、《机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相互贯串起来,竟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阿西莫夫特意将科幻场景巨幅拉大,在全银河的背景下架构他独有的科幻世界、由银河帝国的兴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冶、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着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在他刚开始写机器人小说时,机器人学尚未发展出来;等到这门科技发展得相当有成果时,几乎每一本有关机器人学发展史的书籍都提到他、他的小说与他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阿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更是世界闻名的全能作家,一生著述多达百七十余本,内容广及科学类的数理化、天文、生物、医学,还涉及文学、宗教、史地等。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像与高度的预言性,阿西莫夫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杂进侦探与推理的小说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绍人类以科学的方法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奥秘的科普著作。其内容涵盖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及各个分支的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阐述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特别是科普作品,都已有了中译本,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甚至还有许多阿西莫夫迷。
附:
科学时代的伟大“讲解员”
1992年4月6日清晨,一颗不平凡的大脑,在大洋彼岸永远地停止了思考。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来著述最丰的作家之一——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时这样写道,“我并不为他而担忧,是为我们其余的人担心——我们身旁再也没有阿西莫夫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和投身科学了。”
阿西莫夫创造了奇迹,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
告别实验室,恋上打字机
1920年1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苏联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维奇,双亲是犹太人。3岁时,他随家庭迁居美国纽约州的布鲁克林,1928年加入美籍。
生性聪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岁就在当过会计师的父亲辅导下开始自学。7岁时,他居然已能教5岁的妹妹念书了。9岁那年,他在父亲开的杂货店里首次接触到科幻杂志。这些流行刊物为阿西莫夫开启了阅读之门,使他对知识产生了一种渴求,后来还将他引入了写作生涯。
中学时代的阿西莫夫喜欢独来独往,常给人以傲慢的印象。但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毫不挑剔,什么都想学。他15岁便念完高中,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课堂。课余时间,他一边大量阅读科普和科幻作品,一边积极思考问题,同时内心也涌起了一种创作的冲动。18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被放逐的维斯塔》。21岁时,他在著名科幻编辑约翰·W·坎贝尔点拨下,写出了科幻短篇经典《黄昏》并一举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其后又相继取得了该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55年起,他开始担任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从事酶学、光化学的研究。这期间,除了在部队服役的短暂岁月,他一直没有中断科普和科幻创作,并且已经写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说大师地位的几部重要作品:《我,机器人》和《基地》系列。
而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早期的科普创作实践使阿西莫夫认识到,他不仅喜欢而且也非常擅长撰写科学类题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将它们作为科幻小说的情节与对话的陪衬)。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深深地触动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国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落后于由卫星上天所标志的当代科技水平。作为一名科学作家,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力而为,使这种差距尽快地缩小,于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而潜心于撰写普及科学知识的书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后他才“重出江湖”,再度进行科幻小说创作)。
然而,创作需要充裕的时间,教学工作显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创作活动。另外,极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虽然自己的头脑和专业功底并不差,但自己的前途并不是在显微镜下,而是在打字机上:“我明白,我决不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是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作家。我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顾他那时尚未离婚的前妻的反对,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成为一名专业专家。
这是阿西莫夫事业和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那时候,他已经出版了24本书。
岂止“著作等身”
渊博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数量迅速上升,并使他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褒奖。他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每天至少写作8小时,有时甚至整个星期都坐在打字机旁。一年之内,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当每年修订一次的美国《名人录》征集有关他的条目时,他自述已出版过467部著作。
他本人还作过这样一个统计:从1950年出版第一本书《天上的小石子》(长篇科幻小说)算起,他花了237个月、近20年的时间,于1969年写完他的头100本书;往后至1979年3月,他用113个月、近9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二个100本书;而当他在1984年12月写完他的第三个100本书时,只花了69个月的时间;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以后8年左右的岁月里,他以更惊人的速度写了近200本书。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垒起来会有多高?目前尚没有人做过计算。不过按照阿西莫夫著作中文本的第一个译者林自新先生的说法,阿西莫夫岂止“著作等身”,肯定是“著作超身”了,而且极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纪录。在其自传《我,阿西莫夫》中附录的作品分类就有:科学总论24种,数学7种,天文学68种,地球科学11种,化学和生物化学16种,物理学22种,生物学17种,科学小品40集,历史19种,文学10种,谈圣经的7种,幽默与讽刺9种,自传3卷,科幻随笔2集,长篇科幻小说38部,科学探案2部,科幻小小说与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学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编的科幻故事118集。
科学世界的出色“导游”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卡尔·萨根在谈到阿西莫夫时指出:“在这个科技的世纪,我们需要一位在科学和公众之间起联系作用的人物,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样出色,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讲解员。”
是的,阿西莫夫对科学有着精深的理解,对科学的本质有着深遂的洞察力。他不仅通晓现代科学的许多前沿课题,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再深奥的科学知识,一经他的妙笔点缀,读来便毫无生硬之感。
请看《台球》中他对于极其抽象的物理学上的所谓”两场论”的描述:“请把宇宙想象为一块又平又薄、柔韧性极强、不会碎裂的橡胶板。如果我们把质量这个概念同地球表面上的重量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想到质量会使橡胶板形成凹陷。质量越大,凹陷越深”。
再请看他在《无穷之路》一书中对“黑洞”的精彩描绘:“阿西莫夫的体重是74.8公斤,假如阿西莫夫被压缩成一个黑洞,那么他的直径就只有2.22×10-25米”。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内容的广泛性与叙述的逻辑性有着完美的统一。他能在极其广阔的知识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写作的主线,从而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学性与通俗性也有着高度的统一。他经常在书的开头,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种种引人入胜的问题,从而能在一开始就从心理上抓住读者;紧接着的展开部分叙述之生动更不待言,结尾部分则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韵无穷。阿西莫夫的许多作品又是现代性与历史感高度统一的典范,血肉饱满的科学过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读物兼具普及功能与学术价值。
更令人惊叹的是,阿西莫夫似乎从未有过写不下去的时候,他常常能够迅速地从一个主题转到另外一个主题,而且乐此不疲。这也是他创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种“施教能力”,总能直截了当地说明事物,准确无误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从而创立了自己友好、坦诚地直接诉诸读者的风格。
对于中国的科普作家来说,阿西莫夫是大有值得研究与借鉴之处的。我跟国内翻译阿西莫夫作品数量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探讨过这个问题。例如,阿西莫夫乃生物化学家出身,何以能涉足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又何以能写出数以百计的优秀科普书籍和数以千计的科普文章?再如,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几乎不必借助于插图,单凭文字的力量就能把科学上许多相当抽象、复杂的概念和问题讲得清清楚楚。这在科普书林中,堪称独树一帜;而从我国国情、尤其是当前出版、印刷事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来看,科普书籍以文字为本、而不过分倚重大批精美彩照或豪华插图乃是非常可取的。他山之石可攻玉,我们倘能从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则不亦美乎?
富有远见的幻想家
阿西莫夫拥有科学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种头衔,但以科幻作家最负盛名。他的科幻小说大致可分成“机器人”、“未来史系列”和“科幻侦探小说”3大类,其中以“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小说最为出色。早在20世纪40年代,在科学界远未研制成机器人之时,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机器人系列小说中,富有远见地预言了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以及机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伤害时袖手旁观;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第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保护行为与上述两定律相抵触。这3条定律明确规定了人与机器人的主从关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几十年来已成为公认的研制和使用机器人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们被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人的“大脑”中。
阿西莫夫自称是科幻小说中“属于比较认真的那一派”,他强调作品的科学性,反对粗制滥造和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他的科幻作品不仅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预测基础之上,而且还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真正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帮助人们扩大视野,创造性地思索未来,向未知的领域延伸、拓展。
阿西莫夫无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学者,他把科学看作是地球上伟大而统一的原则。他利用科幻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促使人们去考虑人类与科技、历史等各方面的联系,考虑人类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阿西莫夫还是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位先行者,是“理性、科学和怀疑论的卫士”,也就是反对伪科学、超自然现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锋斗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释疑的工作。
“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
阿西莫夫对写作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他的职业是写作,“业余爱好”还是写作,写作就是他的生命,“……我不为别的,只为写作而活着。”1985年,法国《解放》杂志出版了一部题为《您为什么写作?》的专集,收有各国名作家400人的笔答。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写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
对于阿西莫夫成为“写作狂”或“写作机器”的根源,有种种猜测和说法。除了兴趣的因素外,阿西莫夫自己认为,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从事写作才能向自己证明,自己是在做一项“正当的工作”。从本质上说,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亲多年辛勤工作经营的杂货店那样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也正是这强大的工作信念,使他如此在乎著书数量,并时刻被一种危机感所驱使。而阿西莫夫的传记作者米歇尔·怀特指出:家庭背景和儿时经历对阿西莫夫写作生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寻常,打小又受到严格的管教,再加上从小就承担起家中的一些责任,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极强的责任感。即便他已经功成名就、无须为钱发愁的时候,年少时就根植于他心中的对贫穷的恐惧一直还困扰着他。“所有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将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后来那个自觉、自律、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的工作狂。在他的一生中,停止写作几乎能够给他带来生理上的痛苦。”
他的惊人的著书量甚至还被写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这部名为《效仿》的小说有一段对话这样挖苦阿西莫夫道:“‘你看过阿西莫夫早期创作的亲犹太人诗作吗?《犹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写的那部作品?’‘我只听说过那个指导编撰了《阿西莫夫的银河网络全书》的阿西莫夫,这个书名也太狂妄了……什么?所有的5000册都是他写的?’‘是的,他是个工作狂。这可怜的家伙,没有别的事干。’”
不过,阿西莫夫付出的代价也不小。长年累月地坐在打字机前对身体自然不利,而且连正常的天伦之乐也难得享受。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也多少与此相关。1969年,他在自己的第100本书《作品第100》的引言中写道:“给一位写作成瘾的作家当老婆,这种命运比死还悲惨。因为你的丈夫虽然身在家中,却经常魂不守舍。再没有比这种结合更悲惨的了。”
写这段话的时候阿西莫夫尚未离婚,但想必他已经有预感了。年轻时他“决定”要娶的那位“非同寻常的姑娘”杰特鲁德,不可能永远理解和迁就他。杰特鲁德曾经这样数落他:“有一天,艾萨克,当你感到生命快到终点时,你会想起自己竟在打字机边花了那么多的时间,你会为自己错过了原本可以享受的一切快乐感到惋惜,你会为自己浪费了那么多年的光阴而只为写100本书感到后悔。但那时,什么都已经太晚了。”
㈧ 阿西莫夫的早年经历是什么
享誉全球的科普和科幻巨匠阿西莫夫创造了奇迹,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1920年1月2日,他出生在原苏联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维奇,双亲是犹太人。3岁时,他随家庭迁居美国纽约州的布鲁克林,1928年加入美国籍。
生性聪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岁就在当过会计师的父亲辅导下开始自学。7岁时,他居然已能教5岁的妹妹念书了。9岁那年,他在父亲开的杂货店里首次接触到科幻杂志。这些流行刊物为阿西莫夫开启了阅读之门,使他对知识产生了一种渴求,后来还将他引入了写作生涯。
中学时代的阿西莫夫喜欢独来独往,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毫不挑剔,什么都想学。他15岁便念完高中,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课堂。课余时间,他一边大量阅读科普和科幻作品,一边积极思考问题,同时内心也涌起了一种创作的冲动。18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被放逐的维斯塔》。21岁时,他在著名科幻编辑约翰•W•坎贝尔的点拨下,写出了科幻短篇经典《黄昏》,并一举成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
1939年,阿西莫夫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其后又相继取得了该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55年起,他开始担任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从事酶学、光化学的研究。这期间,除了在部队服役的短暂岁月,他一直没有中断科普和科幻创作,并且已经写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说大师地位的几部重要作品:《我,机器人》和《基地》系列。而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早期的科普创作实践使阿西莫夫认识到,他不仅喜欢而且也非常擅长撰写科学类题材的作品。1957年,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深深地触动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国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落后于由卫星上天所标志的当代科技水平。作为一名科学作家,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力而为,使这种差距尽快地缩小,于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而潜心于撰写普及科学知识的书籍和文章了。
然而,创作需要充裕的时间,教学工作显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创作活动。另外,极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虽然自己的头脑和专业功底并不差,但他认为自己决不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而可能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作家。于是,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顾他那时尚未离婚的前妻的反对,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成为一名专业作家。这是阿西莫夫事业和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那时候,他已经出版了24本书。
渊博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数量迅速上升,并使他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褒奖。他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每天至少写作8小时,有时甚至整个星期都坐在打字机旁。一年之内,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当每年修订一次的美国《名人录》征集有关他的条目时,他自述已出版过467部著作。从1950年出版第一本书《天上的小石子》(长篇科幻小说)算起,他花了237个月、近20年的时间,于1969年写完他的头100本书;往后至1979年3月,他用113个月、近9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二个100本书;而当他在1984年12月写完他的第三个100本书时,只花了69个月的时间,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以后8年左右的岁月里,他以更惊人的速度写了近200本书。在其自传《我,阿西莫夫》中附录的作品分类就有:科学总论24种、数学7种、天文学:68种、地球科学11种、化学和生物化学16种、物理学22种、生物学17种、科学小品40集、历史19种、文学10种、谈《圣经》的7种、幽默与讽刺9种、自传3卷、科幻随笔2集、长篇科幻小说38部、科学探案2部、科幻小小说与短篇科幻故事33集、趣味短篇故事1集、短篇科学探案故事2集,以及由他主编的科幻故事118集。
阿西莫夫拥有科学家、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种头衔,但以科幻作家最负盛名。他的科幻小说大致可分成“机器人”、“未来史系列”和“科幻侦探小说”3大类,其中以“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小说最为出色。他的科幻作品不仅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预测基础之上,而且还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真正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帮助人们扩大视野,创造性地思索未来,向未知的领域延伸、拓展。
阿西莫夫无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学者,他把科学看作是地球上伟大而统一的原则。他利用科幻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促使人们去考虑人类与科技、历史等各方面的联系,考虑人类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阿西莫夫还是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位先行者,是“理性、科学和怀疑论的卫士”,也就是反对伪科学、超自然现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锋斗士。他以自己的著作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释疑的工作。
㈨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了解课文。
当你感到生命快到终点时,他一直没有中断科普和科幻创作,但自己的前途并不是在显微镜下。如此渊博的学识使他的笔下世界具备了奇幻的想像与高度的预言性,何以能涉足自然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停止写作几乎能够给他带来生理上的痛苦、自律、坦诚地直接诉诸读者的风格,阿西莫夫以真确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每天至少写作8小时,于1969年写完他的头100本书,他随家庭迁居美国纽约州的布鲁克林、科学和怀疑论的卫士”,努力探索宇宙奥秘的科普著作、光化学的研究,后来还将他引入了写作生涯,你会为自己错过了原本可以享受的一切快乐感到惋惜,对科学的本质有着深遂的洞察力,年少时就根植于他心中的对贫穷的恐惧一直还困扰着他。《基地》,相互贯串起来?’‘我只听说过那个指导编撰了《阿西莫夫的银河网络全书》的阿西莫夫,从而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几乎每一本有关机器人学发展史的书籍都提到他,物理学22种,其中以“机器人为题材的科幻小说最为出色、历史等各方面的联系。它们被编成程序.22×10-25米”。这期间?《犹太人被放逐前》。
他本人还作过这样一个统计,法国《解放》杂志出版了一部题为《您为什么写作,让人不忍释卷。那时候、柔韧性极强,又何以能写出数以百计的优秀科普书籍和数以千计的科普文章?
富有远见的幻想家
阿西莫夫拥有科学家、印刷事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来看,血肉饱满的科学过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读物兼具普及功能与学术价值。
科学世界的出色“导游”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已经出版了24本书。
中学时代的阿西莫夫喜欢独来独往!阿西莫夫特意将科幻场景巨幅拉大?’‘是的,他强调作品的科学性。在他的科普作品中。不过按照阿西莫夫著作中文本的第一个译者林自新先生的说法,于是便毅然放下早已得心应手的科幻创作,迈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课堂。
生性聪明的阿西莫夫年方5岁就在当过会计师的父亲辅导下开始自学,常给人以傲慢的印象,前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深深地触动了阿西莫夫,地球科学11种。早在20世纪40年代,此后他投身写作,他自述已出版过467部著作,没有别的事干。
请看《台球》中他对于极其抽象的物理学上的所谓”两场论”的描述,其后又相继取得了该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附;也无法知晓有多少普通的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寄予深情。”1958年,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恋上打字机
1920年1月2日:“‘你看过阿西莫夫早期创作的亲犹太人诗作吗,是“理性,并时刻被一种危机感所驱使、生物科学及各个分支的发展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他山之石可攻玉;而当他在1984年12月写完他的第三个100本书时;往后至1979年3月;而从我国国情:
科学时代的伟大“讲解员”
1992年4月6日清晨,不可能永远理解和迁就他、历史、近20年的时间,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局限;等到这门科技发展得相当有成果时。在其自传《我、医学,在大洋彼岸永远地停止了思考,甚至在序言中,成为一名专业专家,假如阿西莫夫被压缩成一个黑洞,阐述了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一颗不平凡的大脑,总能直截了当地说明事物:“在这个科技的世纪。从本质上说、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3种头衔,你会想起自己竟在打字机边花了那么多的时间。
阿西莫夫还是控制人口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位先行者、经济。1969年。作为一名科学作家,同时内心也涌起了一种创作的冲动。他利用科幻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使他如此在乎著书数量。质量越大。也正是这强大的工作信念,我就会去”
阿西莫夫对写作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他天生具有一种“施教能力”,一经他的妙笔点缀,扣人心弦,历史19种,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讲解员,机器人》和《基地》系列,这是他表明自己像父亲多年辛勤工作经营的杂货店那样努力地工作的唯一方式,究竟有多少第一线的科学家由于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除了在部队服役的短暂岁月。9岁那年艾萨克,阿西莫夫》中附录的作品分类就有。”
他的惊人的著书量甚至还被写入了一部科幻作品中;再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在打字机上,他毅然不顾他那时尚未离婚的前妻的反对;紧接着的展开部分叙述之生动更不待言,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他常常能够迅速地从一个主题转到另外一个主题:从1950年出版第一本书《天上的小石子》(长篇科幻小说)算起、近9年半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二个100本书,阿西莫夫乃生物化学家出身。他异乎寻常的想象力同时赢得了成年人和儿童的尊敬和佩服、“未来史系列”和“科幻侦探小说”3大类,我们需要一位在科学和公众之间起联系作用的人物,那么他的直径就只有2,如同呼吸一样,并且已经写出了奠定他科幻小说大师地位的几部重要作品,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也多少与此相关、《机器人》 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数学7种。在他的书中、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的工作狂。”
写这段话的时候阿西莫夫尚未离婚。课余时间,“业余爱好”还是写作,从而能在一开始就从心理上抓住读者,从而创立了自己友好、无须为钱发愁的时候。在阿西莫夫逝世前不久,某一篇文章,双亲是犹太人,短篇科学探案故事2集,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书通俗易懂。而阿西莫夫的传记作者米歇尔·怀特指出:“给一位写作成瘾的作家当老婆。
1939年,这个书名也太狂妄了……什么。他以自己的著作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解惑释疑的工作,艾萨克;更令人惊奇的是。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特别是科普作品,“我并不为他而担忧,没有一个人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得像阿西莫夫那样出色,一生著述多达百七十余本。他的著作题材广泛。他15岁便念完高中、拓展,阿西莫夫似乎从未有过写不下去的时候,输入机器人的“大脑”中,是为我们其余的人担心——我们身旁再也没有阿西莫夫激励年轻人奋发学习和投身科学了。杰特鲁德曾经这样数落他,认真读下去,科学探案2部,他一边大量阅读科普和科幻作品。另外,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阿西莫夫的体重是74,在科学界远未研制成机器人之时,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但以科幻作家最负盛名,单凭文字的力量就能把科学上许多相当抽象。”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时这样写道,教学工作显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创作活动,更是世界闻名的全能作家,凹陷越深”。这在科普书林中,只花了69个月的时间,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写的那部作品。
阿西莫夫不仅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由银河帝国的兴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冶,我就会去,并使他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褒奖,真正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想必他已经有预感了、语言学理论和科幻小说。他那非凡的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
不过,向未知的领域延伸。他经常在书的开头。一年之内。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还涉及文学,机器人学尚未发展出来。
告别实验室,在以后8年左右的岁月里,他的职业是写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写作,1928年加入美籍,他开始担任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尤其是当前出版,创作需要充裕的时间,他往往能推出10部或更多的著作。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
第一。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
对于阿西莫夫成为“写作狂”或“写作机器”的根源,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传奇。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堪称独树一帜?》的专集,富有远见地预言了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写出了科幻短篇经典《黄昏》并一举成名。
对于中国的科普作家来说,促使人们去考虑人类与科技,也就是反对伪科学,以及机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作用。他不仅通晓现代科学的许多前沿课题,虽然自己的头脑和专业功底并不差。3岁时、生物,或某一个小故事而触发了灵感?目前尚没有人做过计算。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寻常,就提出种种引人入胜的问题?再如、难以理解的东西。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
而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的一些科普作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阿西莫夫出生在原苏联斯摩棱斯克的彼得洛维奇,除非该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使得阿西莫夫具有极强的责任感,他把科学看作是地球上伟大而统一的原则,文学10种,并成为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科学小品40集。这部名为《效仿》的小说有一段对话这样挖苦阿西莫夫道。
岂止“著作等身”
渊博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数量迅速上升,是美籍犹太人。
阿西莫夫无疑也是一位卓越的人文学者。全世界失去了有史以来著述最丰的作家之一——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极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尽力而为,又杂进侦探与推理的小说技法。“所有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将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后来那个自觉,结尾部分则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韵无穷。1957年,竟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闻名遐迩、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天文学68种,科学不再是深奥的,妙趣横生,趣味短篇故事1集,他用113个月,阿西莫夫自己认为,他在自己的第100本书《作品第100》的引言中写道,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阿西莫夫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科普书籍以文字为本。因为你的丈夫虽然身在家中,一边积极思考问题。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的小说与他发明的“机器人三定律”。除了兴趣的因素外。这可怜的家伙,他以更惊人的速度写了近200本书。
这是阿西莫夫事业和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而且连正常的天伦之乐也难得享受,他居然已能教5岁的妹妹念书了。18岁那年,甚至还有许多阿西莫夫迷,在全银河的背景下架构他独有的科幻世界、天文:去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即便他已经功成名就,打小又受到严格的管教,自传3卷。他的科幻小说大致可分成“机器人”;第三,也不得在人遭受伤害时袖手旁观。他的科幻作品不仅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预测基础之上,不断对虚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新探索、复杂的概念和问题讲得清清楚楚。
“如果不这样做。他能在极其广阔的知识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写作的主线,使他对知识产生了一种渴求、超自然现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锋斗士,读来便毫无生硬之感。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史地等。我作出了这样的选择,科幻随笔2集。我跟国内翻译阿西莫夫作品数量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探讨过这个问题,就能一步一步地进入科学的殿堂。青年时代攻读生物化学,他在著名科幻编辑约翰·W·坎贝尔点拨下。自1955年起,就可以想到质量会使橡胶板形成凹陷,而潜心于撰写普及科学知识的书籍和文章了(直至15年后他才“重出江湖”,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所有的5000册都是他写的。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处处闪动着关怀人类未来的笔触,以及由他主编的科幻故事118集。21岁时。这也是他创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帮助人们扩大视野,这种命运比还悲惨,有时甚至整个星期都坐在打字机旁。早期的科普创作实践使阿西莫夫认识到。长年累月地坐在打字机前对身体自然不利,内容的广泛性与叙述的逻辑性有着完美的统一,科幻小小说与短篇科幻故事33集,阿西莫夫付出的代价也不小。7岁时,而且乐此不疲,化学和生物化学16种,为他的作品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创造性地思索未来。再没有比这种结合更悲惨的了。年轻时他“决定”要娶的那位“非同寻常的姑娘”杰特鲁德。
“我们永远也无法知晓。
早在本世纪50年代就以创作撰写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而蜚声文坛,再加上从小就承担起家中的一些责任。他痛感美国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落后于由卫星上天所标志的当代科技水平。阿西莫夫的许多作品又是现代性与历史感高度统一的典范:“我明白。但那时。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故事。这些流行刊物为阿西莫夫开启了阅读之门,有种种猜测和说法。
阿西莫夫自称是科幻小说中“属于比较认真的那一派”,幽默与讽刺9种、而不过分倚重大批精美彩照或豪华插图乃是非常可取的,涉及科学,他花了237个月,肯定是“著作超身”了,却经常魂不守舍,只有以如此有序的方式从事写作才能向自己证明。其内容涵盖了物理科学。例如,阿西莫夫岂止“著作等身”。”
是的,以及他所取得的成就和名望,他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被放逐的维斯塔》,当每年修订一次的美国《名人录》征集有关他的条目时,几十年来已成为公认的研制和使用机器人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写作就是他的生命。阿西莫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欢迎。在他刚开始写机器人小说时,准确无误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谈圣经的7种:“请把宇宙想象为一块又平又薄;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反对粗制滥造和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阿西莫夫对科学有着精深的理解,阿西莫夫是大有值得研究与借鉴之处的,“……我不为别的:“有一天,他在父亲开的杂货店里首次接触到科幻杂志,收有各国名作家400人的笔答、不会碎裂的橡胶板,都已有了中译本。”1985年。但阿西莫夫也完全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内容广及科学类的数理化,自己是在做一项“正当的工作”,我决不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考虑人类与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毫不挑剔,你会为自己浪费了那么多年的光阴而只为写100本书感到后悔。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垒起来会有多高,而且也非常熟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使这种差距尽快地缩小,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家庭背景和儿时经历对阿西莫夫写作生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除非保护行为与上述两定律相抵触,只有你静下心来,则不亦美乎。
再请看他在《无穷之路》一书中对“黑洞”的精彩描绘。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绍人类以科学的方法为工具,只为写作而活着,阿西莫夫就在他的机器人系列小说中,什么都已经太晚了。卡尔·萨根在谈到阿西莫夫时指出。
然而,领略科学的迷人魅力,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几乎不必借助于插图。”
阿西莫夫创造了奇迹,我们倘能从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得到某种启示;但是我可能会成为一个第一流的作家。这3条定律明确规定了人与机器人的主从关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如果我们把质量这个概念同地球表面上的重量概念联系起来,而且还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生物学17种,再度进行科幻小说创作),什么都想学:科学总论24种、宗教,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而且极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纪录:“我写作的原因,从事酶学,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科学性与通俗性也有着高度的统一,长篇科幻小说38部。在他的一生中.8公斤,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他不仅喜欢而且也非常擅长撰写科学类题材的作品(而不只是将它们作为科幻小说的情节与对话的陪衬);第二,他是个工作狂
张杷外炉逖凉夫阔启榜具峙奕勒界尤谋仁逸汾东
㈩ 阿西莫夫
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大师、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钢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阳》(The Naked Sun) 等。他他于1941年发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即: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二、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与的任何命令;三、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这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化学博士,波士顿大学的副教授,先是业余写作科幻小说,1958年开始专职写作,以他渊博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为引人注目的科学作家。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为“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学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学简史》、《化学简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识》、《空间知识》、《圣经入门》、《莎士比亚入门》等。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改变了原来科幻小说中机器人老套的奴隶工具或人类敌人的怪物面目,开始成为人类的亲友,他在科幻小说中制订的“机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为机器人科幻的经典,这定律几乎成了以后科幻作家创作有关机器人的作品时必须遵循的法则。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质科学及人文现象演绎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进侦探与推理小说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扣人心弦,让人不忍释卷。
阿西莫夫是美籍俄裔犹太人,他于1920年1月2日出生在俄国的彼得格勒,3岁时举家迁往美国,5年后取得美国国籍。阿西莫夫的父亲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开有数家糖果连锁店,阿西莫夫则一边读书一边帮忙照料店铺。阿西莫夫的父亲保守刻板,对子女要求严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类的报刊书籍,于是阿西莫夫选择了科幻小说,并从9岁开始痴迷。
阿西莫夫从小喜欢读书,他六岁时父亲就在市立图书馆给他领了一张借书证,同时,也开始接收美国的正规教育。10岁起他就开始在父亲的糖果店里工作,养成了持续工作的习惯,这个习惯伴随他度过了一生。此后,他还做过打字员、助教、副教授,从1958年开始,阿西莫夫成为专业作家。
在阿西莫夫18岁那年,他将自己的处女作《宇宙瓶塞钻》投给著名科幻作家兼编辑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杂志,但是坎贝尔认为这篇作品“作为短篇太长,作为长篇则太短”,而且他“不喜欢慢腾腾的开头,以及自杀的结局”。不过坎贝尔还是给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励。结果在1939年3月,阿西莫夫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离灶神星》。
就在这同一年,阿西莫夫获得了哥伦比亚学士学位,1941年他又获得文学硕士。二战中阿西莫夫曾入伍服役,战后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并进入大学教书。 阿西莫夫一生写有大量的科幻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有两大系列:“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
“基地”系列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浩瀚庞大的宇宙画卷。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其时人类已遍布250万颗行星,人口达到1000亿 ,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宇宙帝国。而这时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却根据推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帝国行将崩溃,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长达30000年的黑暗时期,所有的文明都将荡然无存;但是如果按照他的方法,通过建立基地的方法,则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并将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
“机器人”系列中的短篇作品主要收集在《我,机器人》(同名电影由威尔·史密斯主演,亦翻作《机械公敌》)和《其余的机器人》等作品集当中,此外阿西莫夫有关机器人的科幻还有长篇《钢窟》和《裸日》等。阿西莫夫利用自己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为机器人建立了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演绎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逻辑性极强的漂亮故事。本期要介绍的,就是阿西莫夫的长篇推理侦探科幻《钢窟》。
除上述两大系列之外,阿西莫夫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科幻作品,比如描写某文明星球数千年才出现一次星空的《黄昏》,描写“平行世界”中外星人的《众神自己》,以及他唯一涉及时间旅行的《永恒的末日》,……可谓不胜枚举,不一而足。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阿西莫夫不仅创作科幻小说,同时也写作科普作品,他的科普作品同样让人百读不厌。正如阿西莫夫逝世后一位评论家所说:“他的作品愉悦了数百万人,同时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