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太空海盗
⑴ 找一篇科幻小说
你好,《昆仑劫灰》并不是你所说的内容,《昆仑劫灰》是武侠小说,所以你所说的百分之一万不是《昆仑劫灰》。不好意思,我实在不知道你说的这本书,你可以去新华书店去问问。虽然我不知道,但求你采纳我。
⑵ 星际浪子txt全集下载
链接:
《星际浪子》是一本完完全全的科幻冒险小说,从这也可以看出黄易作品所涉之广。
⑶ 漫威漫画里的星爵是什么样的存在
救灭霸、洗脑队友、背叛人类,带你走进漫画里的星爵!话说这张图,星爵是不是特别像个秃子啊哈哈!星爵的成长期一直是和勇度在一起,当太空海盗,干这一行,遇到麻烦什么的都是家常便饭。只是他的首次太空之旅就背叛了人类,差点导致整个地球离开太阳系。
他没能赶上NASA的一艘船,所以和勇度合作,想要找拜顿一族复仇,因为他们要对自己母亲的死负责。星爵同意为勇度背叛人类船员,但在任务差点脱轨之后,他终于清醒了,要知道,当时里他离消灭人类差点毁灭地球就只有一步之遥。
⑷ 求一本:中外科幻小说的名字:是本硬皮5000+页以上的经典外国科幻合集 收录基本是70/80年代以前的科幻小说
三叶草在行动
主角因眼疾,躲过了三叶草的大偷袭
正常人看到三叶草的都瞎了
然后就是各种生存了
同样风格的生存小说个人以知还有以下部分
鲁滨孙漂流记
神秘岛
那年假期
哈尔罗杰历险记
火星公主
还有一篇说是一个人去山洞
然后去到了地底的未来世界
名字记不得了
⑸ 求一部小说,跟海贼王类似,背景是宇宙,主角想当宇宙海贼王,有个朋
至高悬赏
“总有一天,我会成为整个宇宙海里悬赏金额最高的男人!”
在海蓝星基础军事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的古丁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说出了自己伟大的理想。
⑹ 罗伯特·德尼罗的演艺经历
1960年,罗伯特·德尼罗到巴黎参加了一家英语剧团的演出,因为查克霍夫的《熊》一剧的巡回演出而获得了他的第一份收入,并从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巡回演出生涯。其间,他曾与演技表演学派的代表人物斯戴拉.阿德勒和李·斯特拉斯伯格一同切磋表演技艺。
1963年,罗伯特·德尼罗迎来了首个电影角色,在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的喜剧电影《婚礼聚会》中出镜,但该片直到1969年才上映。
1968年,罗伯特·德尼罗主演了由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的喜剧电影《帅气逃兵》,饰演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上越南战场的士兵“乔恩·鲁宾”,从此开始了他的大银幕之旅。
1973年,罗伯特·德尼罗因在约翰·D·汉考克执导的剧情片《战鼓轻敲》中饰演一个头脑不灵光的棒球手而受到美国观众的关注;10月14日,与哈威·凯特尔、大卫·普罗瓦尔主演了马丁·西科塞斯执导的,表现纽约意大利移民生活的犯罪电影《穷街陋巷》上映,德尼罗在其中扮演在纽约意大利街区中混食的小流氓,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地打劫杀人,凭此角色获得了纽约影评家协会的最佳男主角奖。
1974年,与阿尔·帕西诺、罗伯特·杜瓦尔、黛安·基顿等主演了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黑帮电影《教父2》,他饰演了性格复杂的青年时代教父“维托·柯里昂”,由此获得了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1976年,罗伯特·德尼罗搭档朱迪·福斯特,主演了由马丁·斯科西斯执导的剧情片《出租车司机》,德尼罗饰演了历经周折的平民加英雄式的出租车司机“拉维斯”,为了拯救一个雏妓而大开杀戒。影片上映后受到欢迎,德尼罗在其中的朋克发式也引得美国年轻人仿效,德尼罗凭借此片获得第4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77年,与丽莎·明尼里携手,出演了马丁 斯科塞斯执导的爱情电影《纽约,纽约》,罗伯特·德尼罗饰演很会与人交流的小混混“多伊尔”。
1978年,罗伯特·德尼罗与克里斯托弗·沃肯、梅丽尔·斯特里普等主演了由迈克尔·西米诺执导的战争片《猎鹿人》,刻划了从越战中生还,但心灵恶梦不断的钢铁工人“迈克尔”,因此角色获得了第3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33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80年,罗伯特·德尼罗主演了根据前世界中量级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改编的传记电影《愤怒的公牛》,他饰演的老拳击手“杰克·拉莫塔”为他赢得了第5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1983年,搭档乔·斯特拉莫、杰瑞·刘易斯,主演了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喜剧电影《喜剧之王》,罗伯特·德尼罗饰演一直勇于追求自己梦想的脱口秀小演员“鲁帕”,由此获第3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84年2月17日,与詹姆斯·伍兹、伊丽莎白·麦戈文、塔斯黛·韦尔德等主演的剧情片《美国往事》上映,罗伯特·德尼罗饰演有善恶感和正义感的黑道人物“面条”; 11月21日,罗伯特·德尼罗与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由乌卢·格罗斯巴德执导的爱情电影《信是有缘》(又名《堕入情网》)上映,他刻画了试用邦克威燃爱火的热情与无奈的有妇之夫“法兰克”。
1985年,罗伯特·德尼罗与乔纳森·普雷斯、麦克·帕林等主演了由特里·吉列姆执导的科幻电影《妙想天开》,其饰演电器修理工“达托”。
1988年,罗伯特·德尼罗搭档查尔斯·格罗丁,主演了由马丁·布莱斯特执导的犯罪喜剧《午夜狂奔》,饰演赏金猎人“杰克·沃尔什”。
1991年,与尼克·诺特、杰西卡·兰格主演了由马丁·斯科塞斯翻拍的惊悚悬疑电影《恐怖角》,德尼罗饰演了他首个反派角色—因强奸罪入狱十四年的“卡迪”。
1993年,罗伯特·德尼罗首次尝试自导自演了犯罪电影《布朗克斯的故事》,影片聚焦纽约意大利裔街区,获第5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
1994年,尝试转型的罗伯特·德尼罗监制并出演了根据欧洲文学史第一部科幻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尽管电影力求忠实于原作,但德尼罗的演出却招致一些影评人的批评。
1995年11月22日,罗伯特·德尼罗与莎朗·斯通合作出演的由马丁·斯科塞斯的犯罪电影《赌城风云》上映,在片中饰演了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萨姆·艾斯·罗思坦”; 12月15日,由迈克尔·曼自编自导的犯罪电影《盗火线》上映,罗伯特·德尼罗与阿尔·帕西诺再度携手,饰演罪犯与警察。
1996年,与布拉德·皮特等主演了剧情片《沉睡者》(又名《豪情四兄弟》),罗伯特·德尼罗在片中饰演德高望重的神父“波比”。
1999年,罗伯特·德尼罗与比利·克里斯托、丽莎·库卓主演了由哈罗德·雷米斯执导的犯罪喜剧电影《老大靠边闪》,饰演患有心理疾病的纽约黑社会老大“保罗”。
2000年6月24日,监制并主演的动画喜剧电影《飞鼠洛基冒险记》上映,罗伯特·德尼罗在片中饰演了漫画书中的“无畏大魔头”; 10月6日,罗伯特·德尼罗搭档本·斯蒂勒主演的喜剧电影《拜见岳父大人》上映,其饰演了本·斯蒂勒的未来岳父“本”。
2001年3月1日,与爱德华·伯恩斯、凯尔希·格兰莫和艾弗利·布鲁克斯联袂出演的惊悚动作片《千钧一刻》上映,罗伯特·德尼罗在片中饰演负责侦破谋杀案件的警官“艾迪·弗莱明”; 罗伯特·德尼罗与爱德华·诺顿合作,主演的由弗兰克·奥兹执导的动作片《大买卖》上映,其饰演了偷窃老手“尼克”。
2002年4月,罗伯特·德尼罗在纽约翠贝卡地区创办了以发掘独立电影为核心的“翠贝卡电影节”。
2003年,罗伯特·德尼罗获得第32届美国电影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4年9月10日,由毕鲍·鲍格朗、维姬·詹森、罗伯·莱特曼联合执导的3D动画片《鲨鱼故事》上映,罗伯特·德尼罗为鲨鱼黑帮的老大“里诺”配音; 12月22日,罗伯特·德尼罗再次与本·斯蒂勒、达斯汀·霍夫曼合作,主演了喜剧电影《拜见岳父大人》的续集《拜见岳父大人2》。
2005年,罗伯特·德尼罗与达科塔·范宁主演了由约翰·波尔森执导的惊悚电影《捉迷藏》,饰演达科塔·范宁的父亲“大卫”。影片上映3天,票房即达到2200万美元。
2006年,罗伯特·德尼罗继《布朗克斯的故事》后,执导了其第二部电影《特务风云》,把中央情报局创始人之一爱德华·威尔逊的故事搬上了银幕。
2007年,罗伯特·德尼罗与米歇尔·法伊弗、查理·考克斯等主演了由马修·沃恩执导的魔幻电影《星尘》,饰演外表冷酷无情的太空海盗“莎士比亚船长”。
2008年9月12日,罗伯特·德尼罗与阿尔·帕西诺继《盗火线》后再次携手合作,主演了由琼·阿弗内特执导的《正义杀戮》,饰演绰号“老顽童”的警察“托马斯·考万”; 10月17日,与西恩·潘、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讽刺喜剧《即时发生》上映,罗伯特·德尼罗饰演一个江河日下的制片人“本”。
2010年,继2001年合作《大买卖》后,罗伯特·德尼罗与爱德华·诺顿再次合作,并携手米拉·乔沃维奇,主演了约翰·卡兰执导的惊悚剧情片《危狱惊情》,饰演即将退休的假释官“杰克·梅伯里”; 12月22日,由保罗·韦兹执导的喜剧电影《拜见岳父大人3》上映,本·斯蒂勒饰演的可怜女婿“格雷格”历经岳父罗伯特·德尼罗的各种误解和秘密任务等考验后终于得到认可。
2011年1月16日,罗伯特·德尼罗获得第6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3月18日,罗伯特·德尼罗与布莱德利·库珀、艾比·考尼什联袂主演的惊悚电影《永无止境》上映,饰演了华尔街大亨“卡尔·范·鲁恩”; 9月23日,和杰森·斯坦森、克里夫·欧文主演的犯罪动作电影《杀手精英》上映,罗伯特·德尼罗饰演杰森·斯坦森的特战导师“亨特”。
2012年11月16日,由大卫·O·拉塞尔执导,布莱德利·库珀,詹妮弗·劳伦斯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影《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上映,罗伯特·德尼罗在片中饰演布莱德利·库珀嗜好赌球的老爸。
2013年9月13日,罗伯特·德尼罗与米歇尔·菲佛、迪安娜·阿格隆领衔主演的由吕克·贝松执导的动作喜剧片《别惹我》,其在片中饰演了难缠且恐怖的黑帮家庭老家长“弗莱德”; 11月1日,搭档摩根·弗里曼、迈克尔·道格拉斯、凯文·克莱恩主演的喜剧电影《最后的维加斯》上映,罗伯特·德尼罗饰演倒霉蛋“派迪”。
2015年,罗伯特·德尼罗与安妮·海瑟薇主演了喜剧电影《实习生》,饰演退了休但人脉强大的实习生“本·惠特克”。
⑺ 哪些是最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
我的最爱排名不分先后。
乔·霍尔德曼。他的小说《永远的战争》(The Forever War)获得了1975年的星云奖(Nebula Award),以及1976年的雨果和轨迹奖(Hugo and Locus awards),作为对包裹在硬军事科幻小说外衣下的越南战争的评论。我读了他写的所有东西。
我最喜欢的封面的各种版本的太空海盗。不要让带角的头盔妨碍你——那是艺术家试图把维京人放进太空维京人。另一方面,燃烧的城市和原死亡之星是直接从故事中走出来的。海盗时代被重新演绎成严肃的军事科幻小说。
⑻ 求科幻小说
嗯~ 。。。 那多的书感觉有点假啊 达还是很好的 科幻小说 我是强烈推荐你 刘慈欣 的书 我一直认为他的书 包括 三体 黑暗 球状 啊 都比那多强了不知一倍 嗯~ 他的书没什么悬疑色彩(不得不告诉你 那多啊 卫斯理啊 达啊 都不算科幻小说 算是悬疑小说吧 真正的科幻 只用天马星空的想象力和代入感强烈的科学依据来感染人的)看看真正的 科幻小说 吧 呵呵 ~>_<~+
⑼ 求星际科幻小说,星际舰队,海盗
楼上闹哪样.....三体里面只描写过超信息时代的那些战舰...基本全程没有描述过战舰战争...被水滴强暴了有木有....后面的简并态广播飞船也没有战舰战争啊有木有....如果喜欢看战舰的话银英传里面我记得还是很多种类的...实话说小说的话并不是很多描写战舰的...虽然光晕的小说也有很多描写....关于太空海盗什么的海因莱茵的银河系公民里面有一些描述简直精辟到爆表但是事实上也没有非常多战舰战....电影可能会有更多太空战舰的描述吧。。。要推荐吗?
⑽ 气象预报科幻故事500
今天的科幻作品,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近代冒险作品的血统。只不守,在冒险作品里,主人公骑马乘船就可以出行,而在科幻作品里,科幻作家们先要赋予他们前所未有的先进运输工具。
在海陆空新交通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环境里,科幻作家们对析运输工具的幻想。奔向太空的梦想也要由宇航技术来实现。而星体飞船虽然是宇航技术的一部分,但它比较特殊,故而单独介绍。
第一节:海陆空新交通
要想飞得更高、跑得更快,要想上天入地,看清大自然的每一处秘境,更为先进的交通工具必不可少。于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便成了科幻小说的经典主题。
铁路是工业革命带给世人的第一批礼物。在科幻小说诞生的年代里,铁路运输已经成为了现实。而科幻作家要作的,是将它“铺”得更远。与铁路时代几乎同时,在法国诞生了科幻文学的一代宗师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 1828、2、8——1905、3、24)。他在出版于1892年的《克洛迪斯·邦巴纳克》中,竟然描写了一条宏伟的欧亚大陆桥。
这条铁路从塔什干铺向中国的和田,穿过平均海拨三千米的帕米尔高原,然后再经芜恙、新州、兰州、西安、郑州、鲁南,最后到达北京。尽管凡尔纳对中国地理不算太熟悉,其中有些地段明显标识错误,但这部作品更多地留给我们的,是将科技进步推广到世界每个角落的激情。在同时代的的满清政府里,就是最面向世界的洋务派官员,恐怕也没有勇气设想出,在自己的国土上能出现如此宏伟的景观。
一八九五年,凡尔纳的《机器岛》出版了。这部作品将当时已经出现的巨舰巨轮夸张到了极限。机器岛的制造者是美国人。凡尔纳在开篇时讲明了自己的看法:美国人就是好大喜功!所以,小说里把机器岛描写得越大,越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机器岛本名“模范岛”,由二十七万只钢箱连接而成,表面积达二十七平方公里,超过陆地上的许多小城市。岛的表面铺满腐植土,生长花草树木。模范岛的首府叫“亿兆城”,这名字听上去就象如今中国大陆某地开发的某个楼盘,透着浓厚的暴发户色彩。
岛上的房子采用当时还很贵的铝,还有空心玻璃砖和人造石等材料建成。岛的动力系统设在两舷,由两座各500万马力的发电厂提供。凭着强大的动力,机器岛终年航行在赤道附近,保持于温暖的天气中。
当然,这么豪华的机器岛不是给普通人住的,岛上住宅都出租给美国的富翁,共一万人左右。机器岛的附属设施也极尽豪华,估计作者参考了当时顶极邮轮的布置。不过,左舷以坦克登为首的一群岛民想把“模范岛”改造成商船,右舷以考伐兰为首的一群岛民想保持它的休闲本色,结果引起争端。在全岛人民“美式民主”投票无效的情况下,两大势力分别指挥两舷发动机向两个方向运动,最后竟然扯碎了巨岛,使其变成散落在大洋深处的钢箱群。
凡尔纳的第一部科幻传奇小说名叫《气球上的五星期》。1861年该书出版之后,凡尔纳在一次讲话中预言了航空业的未来发展,并以惊人的准确性提到了现代飞机有可能出现。到了1886年,在《统治者罗伯尔》一书中,凡尔纳通过主人公的嘴明确地宣布:航空的未来属于飞机,而不是飞艇。凡尔纳甚至畅言,他出版这本书后,便“等待着听到气球支持者们的尖叫声”。不过,凡尔纳在这本书中预言的飞机却不是后来成为主流的有翼机,而是直升机。
有了高明的航空机器,不仅能把人带上天空,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其它变化。1904年,英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拉迪亚德·基普林(RudyardKipling,1865、12、30——1936、1、18)创作了以飞艇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夜班邮船》,其中就预言了航空信的产生。不久,航空邮件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只不过它的主要载体换成了飞机。
基普林的这篇作品还预言了无线电导航和电台广播气象预报。当时还没有电台广播,而直到三十年后,人们才考虑用无线电为飞机导航。
要想飞得更高更远,仅有好的飞行机器是不够的。于是,一套崭新的管理体制也出现在基普林的笔下。他于1912年创作了《夜班邮船》的续集《航空控制板真简单》。在这部科幻小说里,作者全面设计了未来的航空管理体系。
一九一九年,英国飞艇“R34”号首次飞越大西洋成功。机组人员当时随身只带了一本书——基普林于1909年出版的《作用于与反作用》,因为其中就收录了《夜间邮船》。飞行员们在美国降落后,便在那本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送给成功的预言家本人。
能够上天以后,潜入深海便成为科幻作家下一个发挥想象力的目标。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巨型潜艇,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更令人赞叹的是,小说中的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后来有了它的“孪生兄弟”——1954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设计者们如此取名,自然是为了向这位预言家献上自己的敬意。
在交通工具方面,凡尔纳更大胆的设想到今天还停留在小说中。在他晚年创作的《世界主宰》里,试图统治世界的神秘人物驾驶着三栖飞行器,穿梭于陆地、海洋和天空中,处处挑战人类的现存秩序。至今,人们只能建造出水陆两用的坦克,与空海一体的水上飞机。
汽车曾经是工业时代的骄子。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汽车还只能在地上跑。科幻作家们不满意了,他们描绘出了能够飘行的汽车。叶永烈的名作《小灵通漫游未来》里已经出现了飘行车。它们既可以在道路上行驶,也可以在低中飞行。当科幻巨片《银翼杀手》、《第五元素》和《星战前传》拍摄完毕后,我们在银幕上也能够看到“飞车”了。那穿梭在楼群中的行行飞车令观众目不暇接。
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是人类去不了的呢?那就是地层深处!科幻作家们一直希望先于现实“到达”那里。当地质学家们已经证明,大地深处不可能象《地心游记》中描写的那样呈中空状后,科幻作家们便放弃徒步旅行进入地下世界的简单方法,转而去创造能在地层中航行的“地行器”。它用烧融的方法打通岩石层,进入地心。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他的短篇《带上她的眼睛》,美国科幻片《地心救险》中都出现了地行器。
不过,除了为探险家服务,朝着更高更快更远的方向发展外,科幻小说中还出现了专门为懒人提供的交通方式。被称为“美国科幻之父”的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A.Heinlein,1907——1988)在《道路必须压平》中,设计了一种新奇的传送带公路。这种公路由许多条贴紧的平行传送带构成。由外到内,相邻两条传送带之间有每小时五公里的速度差,和普通人步行的速度一样。于是,一个人便可以安全地从一条传送带跨上另一条,最后站到核心部位每小时几十公里的传送带上,以车的速度旅行。如果哪位读者在翻开本书时,刚刚揩去为长途步行流下的汗水,你是否会喜欢上这样的公路呢?
第二节:奔向太空
无论是宇航事业处在高峰还是低谷,它在科幻作品里受到的关注从未减少。
十九世界以前,地球的许多角落还处在人类视野之外,但飞向太空就已经成为科幻先驱们的梦想。当时,气球还是惟一能够离开地面的人造物体。但早在1650年,德伯杰勒(CyranodeBergerac)发表了《月球邦国的世界》(,1650),其中最后一部就提到了用火箭来作太空探险的工具。
比现实中的第一艘无人登月飞船“阿波罗九号”提前一百年,在几乎同样的地点,以十分相近的轨道,载着宇航员的飞行器就已经被“发射”向了月球。当然,它是在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被“发射”的。这部作品并非最早的宇航技术预言,但它在科学细节方面计算得十分认真、扎实。所以经常被后人提到。许多现代火箭和宇航之父们都说,他们正是在儒勒·凡尔纳的启发下,才开始思考太空旅行的可能性的。
今天的人们会说,《从地球到月球》里的预言在各方面都很精确。唯一的缺点,就是使用大炮作为技术前提,没有预想到后来的多级火箭。不过,且慢下结论说这部作品已经过时,因为如今的科学家们正在设计巨型电磁炮,向太空发射不载人的飞行器。他们认为,这种长达数公里的电磁炮虽然制造起来很复杂,但是使用起来远比运载火箭方式要经济。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是现代宇航技术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几篇科幻小说。其中《到月球去》于1892年发表在莫斯科的《环球》杂志上。后来还写了《宇宙的召唤》(1895)、《地球之外》(1920)等。这些作品都在宣传他设计的火箭工作原理——不依靠外在介质推动,以及设立多级而不是单级。后世真正能够飞上太空的火箭莫不以这两点为基础。
1929年,德国电影导演弗里茨·朗格拍摄了《月亮上的女人》,令观众大为着迷。影片中的场面更接近现代的火箭发射情形。片中的火箭由真正的火箭科学家赫尔曼·奥伯特和威利·雷共同设计。雷后来叛逃到美国,而奥伯特则为纳粹研制了V2火箭。他们在影片中的工作太逼真了,以至于二战期间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月亮上的女人》在德国被禁止上映。这部影片的另一贡献,在于创造了如今所有火箭发射中都要用到的倒计时。
在科幻小说中,火箭的速度越来越快。亚光速火箭已经成了许多描写“银河文明”的作者的首选。那么,可不可以超过光速呢?中国科幻作家查羽龙在《光明之箭》中,就“创造”了一艘能够超过光速的飞船——光明之箭。整部作品就是围绕着两个科研团队争先研制超光速火箭的故事展开的。
除了火箭,科幻作家们还构思了种种奇异的宇航技术。一个最简单的途径,就是使用反重力或者磁力装置。科幻小说里最早出现的运输技术幻想,大概要算《格利佛游记》里的“勒皮它飞岛”了。那位倒霉的格列佛随船航行于北太平洋时,遇到海盗,被绑起来扔到荒岛上。危难关头,太阳忽然被一块巨物遮住!那是一座飞岛,飞行在两英里高空,航向可以随意操纵,或者干脆悬停在空中。上面生活着许多人,有大量建筑物、花园、树木。
格列佛被救上飞岛上后,慢慢了解到它的构造:飞岛直径达七千八百三十七码。底盘是一整块碟形金刚石,上面覆盖着一层层矿物,最上面是土壤。飞岛中央有一个直径五十码的“天文学家之洞”,里面安置着长六码,最大处直径三码的磁石,悬在金刚石轴上面,围绕着它转动,即使瘦弱无力的人也可以随便转动它。正是这颗巨磁石发出的磁力线,和地球磁场作用,导致飞岛升降和平移。
在十七世纪那个农业、手工业环境下,这座飞岛体现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勒皮它飞岛构思之奇特,不仅在当时堪称神妙,对后世读者也是如此。不久前,日本卡通大师宫歧峻还将这个题材改编成卡通电影。只不过,影片中的“勒皮它”已经荒芜败落,成为天空中飘零的废墟和传说。
把反重力概念推到极至的,是英国科幻作家詹姆斯·布利殊(James Blish,1921——1975)。1950年到1962年,他创作了科幻经典《飞行城市》系列。驰骋於星空中的不是太空船,而是整座城市!这些“飞行城市”靠一种叫“陀螺转”的推动器来推动,而“陀螺转”的原理,基本上就是“反重力”或“惯性的抵消”。于是,纽约、伦敦等大城市带着下面的基岩,纷纷离开地球,在宇宙空间飘浮着。这些飞城甚至可以达到超光速。它们象流星一样遍布宇宙,把人类文明的种子撒向四方。有一些则成为太空海盗。有趣的是,在《飞城系列》里,纽约城飞上太空时,还带着它那闻名于世的“双子塔”。
五十年代,醉心宇航技术的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1917——)在短篇《太阳风帆》中,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利用太阳系里无处不在的“光压”作为宇航的动力。在人们常识中几乎没有重量的阳光,其实也给被照射的物体施加着极其微弱的压力,在太阳系里,到处都充满了这种“太阳风”。如果能展开一张面积达几平方公里,厚度仅几微米的太阳风帆,那么阳光便会推动着它,产生一个微弱的加速度。慢慢积累,几天之后它便可以获得类似宇航飞船的高速,却不需要消耗一克燃料。
“天梯”,也是科幻作家提出的一个伟大设想。它看似荒谬,但原则上却行得通。克拉克在1979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天堂的喷泉》里,细致地展开了这个设想:人类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建立一个大型太空站,然后从太空站放下三万六千公里的缆索,直达地面。“太空升降机”便在中空的缆索里自由升降。那时,我们乘电梯升到三万公里高,和升到三十米高,将不再有本质的差别,都会胜似闲庭信步。人类也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的燃料,以烈焰纷飞的夸张方式升上太空。
克拉克还在小说中提到了制造“天梯”的技术关键:缆索所要承受的重量将会大得惊人。此外,由于缆索的不同部分处於离地面不同的距离,它们的“自转周期”也不同,如果用普通材料制造,缆索将会被撕得四分五裂。要把“太空升降机”从梦想变成现实,必须发展出一些强度比精钢甚至碳纤维还要大千百倍的特殊材料。
这种材料在小说里第一次出场,是在一个展示会上。研制者用它制成细线,栓住一只金属球。由于线只有几微米粗,肉眼看不到,观众只看到金属球“浮”在空中。可如果谁的手不慎划过金属球的上方就会被割断。因为这根细线比最锋利的刀刃都薄。
无巧不成书,就在同一年,另一位科幻作家谢菲尔德(CharlesSheffield)也发表了《天网》,讲述同一题材的故事。这可算得上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第三节:星体飞船
除了全部由人造材料制造的飞船和太空城外,宇宙中的星体本身也可以作为制造飞船的材料。埃里斯在《不灭的凤凰》里,描写了人类建造的星体巨船。未来某时,人类中的独裁者为了转移社会矛盾,声称要把人送到相邻的恒星,进行伟大的太空探险。但由于技术限制,当时无法获得很高的宇航速度,只好建立一个微型世界,让宇航员在里面一代代繁衍下去。
按照计划,一颗长达几十公里的小行星被当成飞船外壳,它的内部被掏空,构造出一个拥有自然风光的世界。整个建造过程就花了七十年时间!太空船出发后,更要经过几百代人才能到达目的地。但经过许多代人以后,宇航员的后代就退化了。他们生活在狭小的飞船内部,过着农业文明的生活,把周围的机械设备当成神迹。
台湾科幻作家黄海于198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地球逃亡》的科幻小说,描写地球受到天文灾难威胁,人类被迫研究巨型核发动机,将地球推离太阳系。
2001年,大陆科幻作家刘慈欣也发表了《流浪地球》,构思相当接近: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将在几百年里突然衰弱下去,经过“氦闪”变成红巨星。在氦闪时,它会膨胀到地球轨道之外,将地球完全气化。由于人类本身尚未获得亚光速飞船技术,并且离太阳系最近的几个恒星系里也没有行星可以移居。所以,联合政府决定将地球本身改造成宇宙飞船,载着整个人类逃亡。
整个过程要经过两千五百年,一百代人!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计划。人类在大地表面建筑起“地球发动机”,建成后的每个地球发动机高达一万一千多米,超过世界上所有山峰。单个发动机运行时,可以向地球提供150亿吨推动力!全世界共有一万多台这样的发动机。它们在使用时,向天空喷射着巨大的离子流,使得周围的空气保持在八十度高温,落下的雨水可以烫坏皮肤。
由于地球质量过于庞大,即使这样的巨物,也只不过是给地球进行轨道姿态调节而已,并不能直接推动它随意前进。小说中的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也宏伟无比,单是一个操纵台就能容纳五千人。
为了使地球在前行中不遇阻碍,人类还给月球建造了同样的发动机,把它推离轨道!而地球进入小行星带时,人类使用了反物质炸弹,摧毁拦路的小行星。最后,地球终于脱离太阳引力逃逸而去。由于得不到太阳光,地球表面的空气都凝为浅绿色的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