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搭救岳飞科幻小说
❶ 寻找一本网游小说岳飞的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在激昂的擂鼓声中,你战袍披身,枪戟在握,英气逼人,踏着硝烟滚滚的时代风尘,带着威武和自信,带着凄苦和无奈,向我们走来。悲耶?喜耶?你剑眉深锁,坚毅,不语。“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世判伪真”!你永远在历史星空中闪耀着光华,激励着多少志士豪杰!
你,宽厚的脊背,坚韧地负起母亲的叮咛与呻吟的神州:“精忠报国!”——可报国之路,让昏君奸臣弄得曲曲折折、坑坑洼洼、险象环生。你忠于谁,谁就决定你的生死。朝中赐你财物、宅院,美女的人,说不定随时便赐你——死!可你忙于出征、忙于布陈,忙于厮杀。你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你“岳家军”出马,击败“铁浮图”,挫金锐气,郾城大捷,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你“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你却不曾留心,朝臣的笑容,是一把带刺的刀,更不曾留意,天子是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剑……
你挡得住前阵的拼打,却经不住背后的谋杀……
夜黑月飞高,阴谋出皇城,十二道金字牌,十二个夜叉——将忠良捉拿。你明愤“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你哭诉“所得州郡,一朝全休”,你呐喊“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你高呼“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你角色的转换胜过险途变幻,连看惯沉浮的黄河,事先都毫无知觉,东流依旧,等你抢渡。只有那首《小重山》,真似乎给了人一种不祥的预兆。手上的铐子,脚上的镣子,颈上的枷子,最重的是驮在背上——那母亲的至嘱,如今,成了要命的包袱。不归路上,当竖着的性命同一柄横着的利刀相遇,你才晓得《满江红》的写作,是从校场熟悉的枪尖上起笔,却在一块陌生的石磨上结束。一生光明磊落的你在供状上写下的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时时在叩着深爱着你的民众的脑门!
你那“精忠报国”的每一个字,都该活上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可这区区三十九度春秋,太短,太短……
你八百五十年前的一腔热血,化作历史的一把冷汗。“莫须有”的罪名造奇冤!“莫须有”,“也许有”,“不须有”!谁让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谁让你浑身功夫,却无用武之地?谁让你满怀抱负,却赶上一个有重病而无良药的时代?“旧山松竹老,阴归程”。宫廷里,龙书案后昏庸的半径,量得出民间黑暗的周长。金銮殿上,悬梁上明晃的高镜,照得出朝中污秽的深度。这绝对是悲剧的情节:善良遇上恶毒,依旧善良,恶毒遇上善良,愈发恶毒。你“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岳元帅,你是我心目中最棒的英雄。哦,岳元帅,你名字的背面是民族的痛楚,你名字的上面是历史的华章。你铮铮的誓言,不屈的信念,伟大的人格,在当年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中,将你升华为历史星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遥想岳飞当年,慷当以慨!
岳飞的遗产
蒋子龙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华夏子孙对他的故事大多耳熟能详:岳母刺字、朱仙镇大捷、十二道金牌、被秦桧毒害……对岳飞最突出的感觉就是忠肝烈胆,冤魂不屈!可是,不久前我去岳飞的故里汤阴,在岳飞庙正殿两侧最突出的位置,看到清同治年间榜眼出身的翰林院编修何金寿的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据说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人对此联不以为然,上联抄的是文天祥的句子,下联也太过直白,一如大实话,并未表达出岳飞的主要功绩,诸如尽忠呀,报国呀,浩气呀等等,显然分量不够,为什么却能摆在这么显著的位置?何金寿解释说,他思虑了很长时间,觉得只有这两句话,才能准确地概括岳飞的一生,最能代表岳飞的精神。
确是如此。在岳飞屡屡大败金兵,光复建康等故地,让南宋小朝廷有了立足之地,宋高宗也得以喘息的时候,曾相当倚重岳飞,要为他建造府第。岳飞当即辞谢:“强虏未灭,臣何以家为?”高宗便也跟着打官腔:是呀,天下确乎是不太平!岳飞随即进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何金寿认为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智慧,虽平朴简括,却道出一个至理,古今亦然!眼下被曝光的贪官那么多,不也是从反面证实了,岳飞的话依旧是“天下太平”的保证嘛。难怪古往今来,大将军无数,能有几人像岳飞这般留给后人如此丰厚的遗产!历经无数个世纪,其精魂依然熠熠生辉,成为历史的一种骄傲。
中华民族自立国以来,汉唐最为强盛,两宋最为衰弱,亡国也最为悲惨,而英雄人物的慷慨壮烈又远过于其它朝代。就比如岳飞,连编纂《宋史》的元朝儒生也为其愤愤不平:“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者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岳)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文中提到的岳飞“自为表答诏”,是指朱仙镇一战岳飞以500“背嵬骑兵”大败金兵10万之众,金兵主帅金兀术仓皇遁入汴京,而岳飞大军追至距汴京仅20多公里。此时多名金将来降,父老百姓争相挽车牵牛,载粮以馈义军,顶盆焚香迎候者,充满道路……岳飞义气昂扬,谢绝端到眼前的酒,高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就在此时宋高宗赵构下令其班师,岳飞惊骇,立马自写奏章:“金人锐气沮丧,尽失辎重,疾走渡河。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然而,高宗在一日之中竟连下12道催命金牌,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最终把功莫大焉的岳飞送上了黄泉路。
朝廷既想杀他,自然就要为他罗织罪名,由御史中丞何铸主审。岳飞上得堂来,见满院衙役,举座高官,未发一言先撕开自己身上的衣服,露出背上深入肌肤的刺字:“尽忠报国!”这是在他第三次从戎投军时,其母姚氏夫人请“针笔匠”刺下的。在宋代延续了唐末五代的习俗,在岳士的脸或手臂上刺上军号,以防逃跑。后来演变成自愿在身上刺些花木鸟兽,抗金将领王彦的士兵,都在脸上刺了“誓杀金贼”的字样。岳母送给儿子的这四个字,也便成了岳飞的宿命。岳飞既然死心要“尽忠报国”,为什么当时的一国之君宋高宗还非要置他于死地?这就要先从宋朝基本国策说起。
其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出身武夫,得天下后汲取了唐末国擅于将,将擅于兵,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的教训,制定了治国的大政方针: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经过北宋王朝百余年的贯彻执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已经演变成一种社会风气。君既重文,臣必轻武。文治固然可以制内变,然不足以抵御外侮,所以宋朝长期积弱不振,国力最是衰败。大文人倒是出了不少,如范仲淹、朱熹、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等,武将也都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岳飞的一曲《满江红》,成千古绝唱,其书法也大气磅礴,笔力千钧。稍后的文天祥,本来是状元出身,一带兵打仗便倒了血霉,注定死路一条。但他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诗作,却惊天地而泣鬼神,成为不朽。封建时代讲究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岳飞说“尽忠报国”,要尽谁的“忠”,报谁的“国”?岳飞忠的当然是“大宋朝”,保的是整个“大宋江山”,这恰恰是赵构心中恼恨。
靖康二年,宋徽宗和宋钦宗同被金人掳走,当时被掳走的还有宗室、后妃、文武臣僚等共计三千多人,称“靖康之耻”。宋徽宗有儿子31个,已有6人早亡,其余除赵构外都被金人掳到北国去了,皇上的龙袍自然而然就穿到了他的身上。也可以说是国家的大灾大难成全了他这个皇帝,自此南宋开始,北宋结束。而岳飞的大忠是要一雪靖康之耻,直岛金人老巢,迎回“二圣”。倘允许他乘胜一路打下去,直到把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都接回来,那宋高宗又往哪儿摆呢?岳飞的“尽忠报国”岂不要弄得赵构皇帝当不成了?所以岳飞越是胜利在望,越要把他调回。光是把岳回来也不安全,他的大军已深孚众望,被百姓称做“岳家军”……只要岳飞还活着,赵构的皇上就当不安稳,不杀不足以去心病。自古都是“君疑臣,臣必死”。甚至当秦桧及其爪牙万俟卨等,实在凑不出更多罪证,写奏章准备放岳飞的长子岳云一条生死时,宋高宗竟然朱笔一点,将勇冠三军、功不可没的岳云和张宪也一并处斩,以绝后患。足见其狠毒,也证明了杀岳飞并非巨轩秦桧所独为,赵构才是幕后主使。
在国运垂危之际,奸帝奸臣合谋残杀国之栋梁,极大地刺激和调动了朝野上下和广大百姓的复杂情感,这里面有憎恶、义愤、悲怆、惋惜、不平等等。所有这一切又都化为对岳飞的同情和敬慕,同情产生亲近,亲近推动流传,流传催生神话……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被神化的人物,大多并没有大圆满的结局。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生前不甚得意,颠沛流离“急急若丧之犬”的孔子,死后却渐渐成了圣人;英雄一世,最后却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而打了大败仗,竟连自己的脑袋都被人偷走了的关羽,却一步步地成了“武圣人”、“武财神”……岳飞也一样,在被害死的那一刻,却波澜壮阔地登上了生命的巅峰,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千秋万代接受民族的崇敬。
是岳飞,强烈而鲜明地提升和区分了中国式的忠奸文化。中国有无以计数的各式各样的庙,只在各地的岳飞庙前,才塑有奸臣、叛徒和小人的跪像。而且民间传说击桧之头,永不头痛;击桧之心,永不心痛。在永远跪着的群丑两侧,有这样一副联:“蓬头垢面跪阶前,想想当年宰相;端冕垂旒临座上,看看今日将军。”让历史、让民族的良知,让古今百姓,出一口胸中恶气,大快人心!
❷ 哪部小说是写赵匡胤复活在他后代身体里的,还救了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1][2][3]、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在宋、元、
❸ 《风流岳飞》最新txt全集下载
风流岳飞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题记:历史是由人类书写的,同样也可以被人类所改写。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立都汴京,建立了大宋王朝。
在宋太祖赵匡胤的苦心经营下,天下渐归一统,结束了黑暗混乱的五代十国时代。
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大举北伐,欲夺当年后晋“儿皇帝”石敬瑭拱手献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彻底解除北方的威胁。七月,宋、辽两国在高粱河爆发大战,宋军战败,太宗赵光义仓皇而逃。
986年,宋军十数万兵马分三路攻击辽国,却再一次大败而退。
1004年,辽国承天太后、圣宗皇帝亲率大兵二十万,南下攻宋,锋芒直指汴京。
宋真宗被迫亲征,率军至檀渊,与辽兵对峙。十二月,宋、辽两国和谈,达成“檀渊之盟”,盟约规定——宋皇帝尊辽承天太后为叔母,每年向辽国赠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辽国未经大战,即获得胜利,满意而回。
1042年,辽国声言将大举攻宋。宋仁宗闻知惊恐不已,连忙遣使求和,答应每年向辽国多送银十万匹,绢十万匹,并改“赠送”两字……
有问题再找我
❹ 如果岳飞效仿赵匡胤黄袍加身,会成功吗
岳飞效仿赵匡胤,我的妈呀,这个脑洞开得有点大!个人觉得,几乎不可能。岳飞自己没有这样的想法,也没有这个实力。为什么这么说呢?
❺ 如果岳飞遇上赵匡胤,他的命运会怎样
那栽了,民族英雄搞不上了。北宋初期虽然不是非常富有,但实力雄厚,女真人还没立国,耶律贤要死不活的,萧绰还没改国号为辽,没有什么仗打。最好的结局就是除非他一举拿下幽云十六州(不过很难,契丹人不好对付),混个国公、平章之类的,然后军权收掉,坐吃等死。
❻ 赵匡胤穿越为赵构,救了岳飞的小说
小说:挑灯看剑
作者:海东青
❼ 如果当年岳飞没有回朝,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赵匡胤吗
岳飞为人所敬重,他才华横溢,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文学上;他忠肝义胆,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兄弟;他为万人所敬仰,即使已经过去了几百年。
提到岳飞,人们更多的是敬重,除了敬重之外,还有就是一声长叹和惋惜。
所以无论是从道义上,还是从军事实力上,岳飞都不具备另立山头的条件。
❽ 杨家将保的赵匡胤和岳飞保的赵勾是一个祖宗吗
是,不过你的问题表述有误,杨家将归顺大宋时,宋朝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所以说杨家将保的是赵光义,岳飞保的赵构是赵光义的后人。赵匡胤和赵光义是同一父母生的亲兄弟。
❾ 岳飞和赵匡胤,谁军事厉害
从纯军事角度来说,还是岳飞厉害得多。赵匡胤实际上没有遇到一个厉害的劲敌,无拿得出手的战例和战绩。赵宋天下基本就是郭威和柴荣打下的,根本没赵匡胤什么事情。柴荣才是真正厉害角色,可以和岳飞并肩齐驱。
岳飞人物生平
三次投戎
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 曾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能左右开弓。 不久周同病故,岳飞每逢初一、十五,都亲到坟上祭奠。 飞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武艺“一县无敌”。 岳飞生有神力,不满20岁时就能挽弓三百宋斤,开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1122年(宣和四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官员刘韐于真定府(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 20岁的岳飞自此开始了他的军戎生活。 贼寇陶俊、贾进在相州作乱,岳飞请命前去除害。岳飞表现突出,带领百骑骑兵,用伏兵之计,生擒二贼以归。
1125年(宣和七年),金灭辽之后,便大举南侵攻宋。宋徽宗禅位于长子赵桓,即钦宗,次年改元靖康。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宋钦宗用李纲守卫京城,但最终还是选择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银,许割太原等三镇与金。
1126年(靖康元年),钦宗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钦宗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刘浩负责招募义士,收编溃兵。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义的妇女,积极勉励岳飞“从戎报国” ,还为岳飞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后世演义为‘精忠报国’)”四字为训。 岳飞牢记母亲教诲,忍痛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
岳飞奉刘浩的命令,带一支三百人的骑兵小队往李固渡进行侦察,在侍御林与金兵遭遇,飞杀死敌将,击退金军。 在滑州南的遭遇战中,岳飞奋勇当先,又以百骑杀败金军。 两次小战,岳飞的勇敢和武艺便得到显露。
再归宗泽
李纲罢相后,东京开封府的留守宗泽就事实上成为抗金的中心人物。宗泽和北方的民间自发抗金武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收编了号称百万人的大军,积储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粮草。泽委任王彦为“制置两河军事”,王彦便派人命岳飞所部“赴荣河把隘”。 岳飞和王彦难以共事,便决定率领部伍南下东京开封府,再次接受宗泽的领导。 宗泽珍惜岳飞的才干,体谅他的爱国之心,原谅了岳飞的违反军纪(指率队离王彦之事),留在营中听候差遣。
十二月(1128年1月),金军大举南侵,进犯孟州汜水关。宗泽即派岳飞为踏白使,让他率领五百骑兵前往侦察。岳飞在汜水关一带击败金军,凯旋后,即被宗泽任命为统领,不久又提升为统制。
开封弃守
宗泽死后,杜充继任东京留守。其人“性残忍好杀,而短于谋略 ”,置宗泽生前的计划于不顾,北伐终告夭折。
岳飞于六月下旬刚回军开封,就接到杜充南撤的命令。飞向充苦谏:“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捐数十万众不可得也。”充不听。飞无奈,只得率军随之南下。 开封随后于次年二月陷落。
收复建康
十一月初,兀术占领长江北岸和县。金军沿长江北岸东进,与李成合攻乌江,离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报“督师诣采石防守”,却深居简出不做准备。岳飞入杜充寝阁,苦劝再三至于流涕,但也无济于事。
1130年(建炎四年)初春,宜兴正被溃军骚扰,县令请岳飞来宜兴,说:“县中存粮,可供一万军士吃十年!” 二月,飞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 在广德和宜兴,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河东等地签军。飞不歧视、苛待他们,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 飞抗金英勇,爱民如亲,宜兴人民感恩戴德。他们说:“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难。”
二月,金军以舟师浮海,穷追高宗三百里未获。兀术借口“搜山检海已毕”,纵兵烧掠明州、临安等城,携带所掠全部金银财宝,从大运河水陆并进,经秀州(浙江嘉兴)、平江(江苏苏州)等地向北撤退。经过常州时,岳飞率军从宜兴赶来截击。飞四战皆捷,擒女真万户少主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击战之后,飞首次得到朝廷诏令,命他配合镇江韩世忠,从左翼进击金军,伺机恢复建康。
金军在水路与韩世忠相持达四十日,被困于黄天荡,因奸细献策才得以入江。陆路上,岳飞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
五月初,飞在建康南面的牛头山扎营,在夜间以百人敢死队骚扰金军,金军伤亡甚大。[109]兀术准备放弃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杀掠和破坏,然后从建康西北的靖安镇(亦称龙湾)向北岸的宣化镇渡江。 飞领骑三百、步兵二千冲下牛头山,大破金军,进据新城。又追至靖安,消灭了未及渡江的金军。建康得以收复。
建康战役历时半月,岳家军仅斩女真兵就“无虑三千”,擒获二十多名军官。这是岳家军的首次辉煌胜利。
是年四月,岳飞已归属御前右军都统制、浙西江东制置使张俊部下。飞收复建康后,张俊要把飞派往饶州,扼守江南东、西两路。但飞十分重视守卫建康的战略意义。 五月下旬,岳飞亲自押解战俘去行在越州,生平第一次觐见宋高宗赵构。他向朝廷上奏说:“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臣以为贼若渡江,必先二浙,江东、西地僻,亦恐重兵断其归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护腹心。”高宗看了飞的奏章,深以为是,遂改变张俊原议,并赐予飞金带、马鞍等物。
六月十五日,岳飞回到宜兴,在张大年家题词: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
六郡归宋
岳飞于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1133)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升任神武后军统制。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飞,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得到扩充。
1134年(绍兴四年)春,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信阳军)的主张,并说:“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奏议得到朝廷许可,但高宗又特别规定岳家军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只以收复六郡为限。
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郢州城下。六日黎明时,岳家军向郢州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岳飞坐在大纛下指挥,忽然有一大块炮石飞坠在他面前,左右都为之惊避,岳飞的脚却纹丝不动。士卒攀登云梯,奋勇攻上城墙。此战杀敌七千余人。
郢州收复后,分两路进军。张宪、徐庆分兵东向攻随州(湖北随州);飞领军直趋襄阳,与伪齐主将李成(原为游寇)决战。李成见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无勇气据守,仓皇逃遁。十七日,岳飞兵不血刃,凯歌入襄阳。五月十八日,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俘虏了五千伪齐军。16岁的岳云勇冠三军,手持两杆数十斤重的铁锥枪 ,第一个冲上城头。
岳飞出师大捷,震动了伪齐政权。刘豫急忙调度兵力,还请来金朝的“番贼”,与河北、河东的“签军”增援。李成得到支援,欲夺回襄阳府,率领号称三十万大军反扑,又遭大败。金将刘合孛堇领军与李成会合,集结于邓州附近,筑寨掘壕,以遏制岳军北上。飞遣王贵等由光化路,张宪等由横林路,前去掩杀。七月十五日,王贵、张宪在离邓州三十余里的地方,与敌军数万接战。飞又分遣王万、董先军兵,出奇突击,敌军大溃。俘金将领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马二百余匹,衣甲不计其数。只有高仲带领残部逃入邓州,闭门坚守。七月十七日,飞军攻取邓城,将士不顾矢石,蚁附而上。一场血战,邓城终被攻克。斩杀金、伪军无算。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飞随即派遣李道前往唐州,于二十三日收复了唐州州城。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以掩护李道收复州城。同一天,信阳军也被攻克。
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震动了宋廷。高宗接到飞的捷报后,对胡松年说:“朕虽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胡松年说:“惟其有纪律,所以能破贼。” 飞因功除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
收复襄阳六郡后,飞奉诏移屯鄂州,临行以两千人守襄阳府和唐、邓二州,一百五十人守郢州,二百人守随州。由于飞努力整顿防务,重视发展生产,襄汉地区终于治愈伪齐蹂躏和战争的创伤,成为南宋连结川陕,北图中原的战略要地。
名扬洞庭
1135年(绍兴五年)二月,高宗命宰相张浚为诸路兵马都督,岳飞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 ,率领约五万人马前往镇压 。岳飞于三月由池州进军,四月到达潭州。飞首先招降了杨么部将黄佐,又让其回到湖中招降杨么部众,先后来降者两千三百余人 。
四月,飞一面继续招降,一面乘机攻打外围营寨。首先命黄佐攻击周伦水寨,周伦败走,部卒被杀死和坠入湖中者甚众,寨栅粮船全被焚烧 。接着,岳飞又让此前屡被杨么打败的任士安出战诱敌,飞事先设下伏兵,待士安精力垂困时,伏兵乃起,四面围击,大获全胜 。
五月,宋廷命张浚回朝,浚认为杨么水寨一时难以攻破,岳飞则向张浚保证:除去从潭州(湖南长沙)到洞庭来往路程,八日内一定会“俘诸囚于都督之庭” 。岳飞到鼎州,先遣降人杨华为间,入寨潜结杨么属下,诱降义军;同时,置寨列舰,实施军事威胁 。六月初二,黄佐受飞命,由飞机密官黄纵随行,赴杨钦营寨招降。结果杨钦率全寨一万余人(其中战士三千余人),乘船数百艘,投降岳飞。飞立即报请朝廷予以封赏。杨钦又为岳飞劝降了全琮、刘诜等部 。
杨么军大部被瓦解,惟杨么、夏诚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区地势艰险莫测,且舟师水战不及杨么车船,遂先遣人开堰闸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滞车船 。继以杨钦为向导,率军进围杨么寨。杨么率众突围,力战失利,被俘后处死 。夏诚死守其寨,亦被官军攻破。
两度北伐
1136年(绍兴六年)初,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浚于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到临安朝见,随后返回鄂州,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昌府,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虢略(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等五县,席卷了商州全境;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河南洛宁县西南),直至洛阳西南的福昌(今河南洛宁县东北)。
收复商、虢等城后,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筹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岳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军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飞此时已顺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王贵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王贵、董先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岳飞对被俘伪齐士卒,均散钱遣返还乡。并对他们说:“汝皆中原百姓,国家赤子,不幸为刘豫驱而至此。今释汝,见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军前进恢复,各率豪杰来应官军! ”
君臣嫌隙
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其间曾与高宗作《良马对》,后又扈从高宗至建康,飞的官职也升至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一日高宗把飞召至“寝阁”,向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飞。这是朝廷因刘光世在淮上之役希图换防避战,退军当涂几误大事,被剥夺兵柄后作出的措置。
岳飞见部队行将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便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 。飞陈述了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此时已不再提及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之事,只将钦宗包括在“天眷”之中。
高宗览飞奏疏后,亲赐御札嘉奖,都督府也将刘光世军情况通报岳飞 。拨刘光世军与飞,似成定局,不意张浚和秦桧从中梗阻,高宗听从张浚之议,置已决之“前议”于不顾,又下诏给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不将刘光世军拨与岳飞。张浚见了岳飞,撇开归刘军与飞之“前议”,以淮西军中人事安排相问,岳飞耿直的回答却遭张浚讥刺。 飞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随行机密官黄纵略事交代后,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了。
反对和议
1138年(绍兴八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
高宗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飞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高宗不听。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
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消息传开,朝野上下,舆论沸腾。宋廷诸大臣对此议论纷纷,多有反对者,然而这些主战派人物如枢密副使王庶、枢密院编修胡铨等,或被罢官,或被贬谪;赵鼎也被罢相。
十二月廿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其后岳飞又自请随宋使至西京洛阳谒扫先帝陵墓,以趁机窥探金国虚实,但未被允许。再后,飞又上二札子,要求解除自己的军职,字里行间对和议之事不无讽剌之意,高宗、秦桧先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请。
挺进中原
1140年(绍兴十年)五月,发动政变掌权的完颜兀术废除对宋和议,亲统大军,以山东聂儿孛堇和河南李成为左右翼,取道汴京向两淮进军;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统帅西路军,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城下,顺昌告急。宋高宗原不同意岳飞出兵,后恐顺昌有失,便命飞发兵救援。
岳家军在鄂州已整训三年,岳飞接诏后,立即派张宪、姚政率军东进,援救顺昌。未至顺昌时,刘锜已于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军。六月下旬,当西线金军受阻,东线顺昌解围,局势稍有稳定,高宗便又命司农少卿李若虚向岳飞传达诏命,谕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此时飞已率军开至德安(湖北安陆)。岳飞向李若虚陈述他恢复中原的谋略,若虚素主抗金,他不顾矫诏之罪,主动支持岳飞北伐。
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在六月、闰六月间,张宪的前军攻下蔡州,牛皋的左军在京西路连克鲁山等县城,统领官孙显也在蔡州和淮宁府之间打败金兵。张宪、傅选又大败金将韩常,顺利收复颍昌(河南许昌)。牛皋、徐庆随后和张宪会师,继而收复了陈州。中军统制王贵所部也在闰六月底和七月初接连攻下了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阳)。
与此同时,韩世忠部将王胜收复海州(江苏东海县东),张俊部将王德收复亳州。
岳飞联络北方民间抗金武装,实施“连结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此次派往河北的李宝、孙彦、梁兴、董荣等义军首领负责在太行山区和河北、河东等路组织当地忠义民兵,在后方配合岳家军作战,北方许多州县的民间抗金力量也纷纷揭竿响应,截至七月初,曹、怀、卫、孟等州都被攻克。至此,岳飞所部和由他联络的各地忠义民兵,对兀术盘踞的东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
郾城之战后,金人不甘失败,七月十四日,兀术率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攻颍昌。王贵、岳云分率精骑与金军战于颍昌城西。岳云以八百背嵬骑兵作正面攻击,步兵分左、右两翼,以抗金军骑兵。颍昌之战,岳家军“无一人肯回顾”,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 ,大败金军,斩金军五千余人,俘士卒二千余人、将官七十八人,获马三千余匹。
兀术退还开封,接连的失利使他哀叹:“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金军大将韩常也不愿再战,派密使向岳飞请降。 岳飞为大河南北频传的捷报所鼓舞,他对部属说:“今次杀金人,直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与诸君痛饮!”
岳家军全线进击,包围开封。七月十八日,张宪与徐庆、李山等诸统制从临颍县率主力往东北方向进发,又击败五千金军,追击十五里。 同时,王贵自颍昌府发兵,牛皋也率领左军进军。
兀术以十万大军驻扎于开封西南四十五宋里的朱仙镇,希图再次负隅顽抗。岳家军北上距离朱仙镇四十五宋里的尉氏县驻营,作为“制胜之地” 。岳家军前哨的五百背嵬铁骑抵达朱仙镇,双方一次交锋,金军即全军奔溃。 兀术最后只剩下一条路,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北遁。
十年功废
隔了两三日,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据学者王曾瑜考证,高宗发十二道金牌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不久。
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 百姓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哭诉说担心受金兵报复:“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大军撤至蔡州时,当地人民要求与部队一起行动,岳飞最终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 大军班师鄂州,岳飞则往临安朝见。北方忠义军孤掌难鸣,兀术回到开封,整军弹压,又攻取了被宋军收复的河南地区。岳飞在班师途中得知噩耗,不由仰天悲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
岳飞回到行朝,不再像以往慷慨陈词,只是再三恳请朝廷解除其军职,归田而居。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 ”为由不许。
1141年(绍兴十一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二月,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
千古奇冤
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 。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何铸查得岳案冤情,如实禀告秦桧。秦桧却说:“此上(高宗)意也!”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
卨用尽手段,也无法使岳飞三人屈招一字。飞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经其子岳雷照顾,才勉强支撑下来。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万俟卨等逼供不成,为了坐实冤狱,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飞一举定为死罪[197-198]。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以飞为无罪,与万俟卨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布衣刘允升上书为飞申冤,被下大理寺处死。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达命令: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宋代史料并无“风波亭”的记载),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203];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业绩不可磨灭。岳飞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为汉民族的文明绵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岳飞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湖北转运司立庙牒》:“去世已三十年,遗风余烈,邦人不忘,绘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忠愍谥议》:“人谓中兴论功行封,当居第一。”
《宋史·岳飞传》:“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盖飞与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昔刘宋杀檀道济,道济下狱,嗔目曰:‘自坏汝万里长城!’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历代评价
宋孝宗:“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俊)、韩(世忠)远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文天祥:“岳先生,我宋之吕尚也。建功树绩,载在史册,千百世后,如见其生。至于笔法,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尤足见干城之选,而兼文学之长,当吾世谁能及之。”
朱元璋:“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孙中山:“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军事思想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他列举春秋时“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例,认为此“皆谋定也”。所以,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他说:“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
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图。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❿ 岳飞含冤被囚,“岳家军”为何不前往搭救
一
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岳飞的尽忠报国思想,叮嘱自己的“岳家军”不能轻举妄动。在自己被要求班师回朝之际,岳飞不仅带走了女婿张宪和儿子岳云,而且就交代了手下,不可乱动。因为张宪、岳云等人也跟着岳飞回到了南宋朝廷,这促使岳家军陷入到群龙无首的局面中。并且,对于岳飞来说,要求岳家军不能轻举妄动,也是保护自己手下的行为。因为“岳家军”一旦擅自行动的话,自然要以反叛朝廷论处,到时被杀的人也就更多了。
四
最后,在岳飞被杀后,秦桧还对岳家军进行了拆分,也即把一部分人给散编了,一部分人给就地解散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防备岳家军上,南宋朝廷还通过粮食供应来进行限制。那个时候岳家军和金军作战的地方,人烟稀少。岳飞的部队后勤补给全靠后方供应。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只要“岳家军”有什么异动的话,南宋朝廷只要切断后勤补给,“岳家军”自然自己就要乱了,更谈不上去搭救岳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