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的魅力来自
⑴ 科幻作品的魅力在哪里
科幻作品的魅力在哪里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在科幻世界里可以完成很多人类无法完成的梦想可以达到很多人类在现实中无法达到的目的?所以这就是科幻作品的魅力。
⑵ 科幻世界有多远
最近,由《星际穿越》《三体》带动的科幻热让象牙塔里的科幻文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近日宣布,明年起正式招收“科幻文学”方向的博士生,此举将填补国内高校在科幻领域文学的研究空白。那么,在科幻文学发达的欧美国家,有没有专门培养相关人才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当代欧美有哪些知名的科幻文学写手?还有,科幻文学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些变为现实的科幻文字告诉我们,科幻文学除了能延伸我们的想象力,还能引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写手如何炼成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产物。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幻小说在欧美各国流行,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实际上,在欧美科幻小说繁荣的背后,透露出的是各国对科幻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重视。
美国:数百所大学设科幻文学课程
美国人在科幻小说家的培养上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渠道是大学的正规教育。美国相关统计表明,北美地区数百所大学开设了和科幻小说有关的专业,其中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在1959年就开设了科幻小说课,伊利诺伊州高校里的科幻文学教材还收录了中国科幻作家叶永烈和童恩正的作品,阿肯色州亨德森州立大学的科幻课包括学习科幻流派背景、现代科幻及科幻类型与分类,加州的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设有外星人文学课,加州帕沙迪纳社区学院则设有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课程。
除大学教育外,科幻小说研究协会、科幻诗人协会以及小说写作培训中心等社区机构,也是推动美国科幻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最著名的是堪萨斯大学的GUNN科幻小说学习中心。这个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创作培训,一些课程是研究生必修科目。GUNN中心还举办创作评选,为学员颁发奖学金以资鼓励。更具影响力的颁奖礼是美国科幻小说研究协会的终身贡献奖、表彰年度杂文的先锋奖、表彰为科幻出版和编辑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服务奖等。很多科幻文学写手视获得研究协会的表彰为至高荣誉。
德国:理科生驰骋科幻文坛
近年来,德国出现科幻文学热,新涌现出一批科幻文学作家,德国高校和社会文学机构也纷纷推出科幻文学课程,输送创作人才。德国哈根远程大学文化和人文系“新德语文学和媒体艺术历史”专业于今年冬季开设了科幻文学课程。这门课程不仅教授德国及世界科幻文学的历史,还包括分析有代表性的科幻文学作品,并学习著名作家的写作技巧。像哈根远程大学这样设立科幻文学课程的高校还有很多,如德国哥廷根大学、比勒菲尔德大学、波茨坦大学等。
不过,对学生来说,要成为合格的科幻写手并非易事。据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文学系学生芭芭拉介绍,学生每月必须读两本科幻文学作品。每周有专题报告、小组讨论等活动。课程结束时,学生还要交一篇几十页的科幻小说。有的学生还自费出版作品,在法兰克福书展和莱比锡书展上自我推销。
据悉,科幻文学在德国虽被归为文学类专业,但授课教师却不限于人文和艺术类。来自太空、核能、海洋、气候等领域的科学家也给大学生讲课。德国一所海洋科学研究所的学者维奈尔就是其中一员,他表示,要成为科幻文学家,仅看儒勒·凡尔纳等名家的小说是不够的,“科学现状比任何大学生能想到的更离奇”。
英国:独立思维成就科幻文学创作
在英国,科幻文学职业作者层出不穷,这和英国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社会鼓励科幻文学创作的氛围密切相关。据悉,科幻小说是英国校园书店里卖得最火的图书之一。科幻文学课程之所以能在英国课堂上立住脚跟,是因为学生们乐意通过研究自己喜欢的小说来获得学分。更重要的是,这种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学课程能够满足他们探索人性的好奇心。
在英国的不少大学,科幻小说创作是从本科到博士阶段都有的研究方向。例如,苏格兰的斯特林大学通过让学生自行组合课程的方式,培养出了不少科幻文学人才。从该校毕业的伊恩·班克斯就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英国同时代作家中最有想象力的人”。多数英国科幻文学爱好者表示,自己的写作兴趣源于学校传授的客观独立思维方式。他们喜欢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社会乱象,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入科幻文学。
法国:不少大师是“半路出家”
法国是科幻文学的发源地之一,百年来科幻文学大家层出不穷。不过,大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科幻文学专业,也没有“科幻博士”之类的学位,法国科幻作家多为“半路出家”。法国科幻作家极少是文学系出身,而是以工科或新闻学背景居多,这是因为科幻作品需要丰富的信息和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拥有工科、新闻学背景的人更具优势。这种学科的尴尬让法国的科幻文学教育出现“亚文化”特色,即本应有所贡献的各大学文学系对科幻研究长期不够重视。倒是学术研究机构,通过研讨会、展览等方式介绍科幻文学创作成果、奖掖后学,如2010年-2011年法国拉维莱特科学院举办了号称“盛会”的科幻展示研讨会。法国尼斯大学自2003年起,每隔3年举办一次科幻作家学术研讨会。
相比而言,出版社和杂志社是法国科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1974年,法国科幻文学创作动漫家莫比乌斯等组建科幻动漫创作团队“人形联盟”,并创办第一份科幻动漫周刊《金属咆哮》,扶植了大批科幻作者。2000年,法国第一家专业性科幻、奇幻出版社——布拉格隆内独立出版社成立,先后推出多套科幻丛书和科幻系列漫画。
当代著名科幻写手
人类从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也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欧美一些国家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科幻文学作家。
美国科幻黄金时代“四大才子”
美国的科幻小说创作非常活跃,被维基网络列为科幻小说家的就有1200多人,其中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雷·布雷德伯里以及范·沃格特被誉为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久负盛名的“四大才子”。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仅介绍其中一位——雷·布雷德伯里。
雷·布雷德伯里(1920年-2012年),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小镇,很小的时候就是个科幻迷。迁居纽约后,他结交了很多科幻迷,并参与科幻组织的活动。他的首篇获得印刷的短篇小说《霍勒波岑的困境》,发表于1938年的《幻想!》杂志,那是一份科幻爱好者的杂志。
1945年,雷·布雷德伯里的短篇小说《大布莱克和白色游戏》被评为全美最佳短篇小说。从这年开始,布雷德伯里开始在《绅士》《女士》以及《矿工》等非科幻杂志上以科幻作家的身份发表作品,并因此在以后的1947年和1948年两次荣获欧·亨利奖。布雷德伯里在这一时期发表的300余篇科幻作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首发在科幻类杂志上,他为科幻小说生存空间的扩大作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发表的《百万年野餐》是布雷德伯里最成功的短篇小说之一,引发了一系列有关火星人的浪漫故事。
加拿大“科幻教父”罗伯特·索耶
罗伯特·索耶(1960年至今)是加拿大的“科幻教父”,他的履历表上有着一长串荣誉——作为为数不多的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的作家,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等,2007年,他被中国读者评选为“银河奖最受欢迎外国科幻作家”。
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科学》与《自然》杂志撰写专栏,并受邀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等机构的顾问,甚至在谷歌、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索耶是记者出身,从小就爱读科幻小说。1985年,25岁的他得到了一个采访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会,自此他坚定了成为科幻作家的信念,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他的小说涉及多种主题,从电脑狂魔、恐龙复活、时间旅行,到平行时空、太空侦探。他晚年的作品《人性分解》则讲述了人类对宇宙和内心的双重探索。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1917年-2008年),是英国及斯里兰卡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作为英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克拉克获得3次雨果奖、3次星云奖。1986年克拉克被美国科幻与奇幻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大师奖。此外,克拉克还出资创建了“阿瑟·C·克拉克奖”,每年评选一次,以奖励前一年出版的最佳英文科幻小说。
克拉克幼时就喜欢仰望星空和阅读旧的美国科幻杂志。自1950年起,他开始创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阳风”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太阳帆船》曾引起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注意,并因此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1952年,克拉克成为全职作家,投入科幻文学创作。1956年出版《城市与星星》,短篇小说《星》获得雨果奖。1964年与库布里克共同构思《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在一些情节上与电影略有差异。
克拉克被誉为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克拉克就在《地外中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地球轨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传送通讯信号的设想。此后,他预言的用太阳风驱动的飞行器,也被欧洲空间局等在实际太空探索中验证。即使更加狂放的“太空梯”的设想,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纳米技术的进展,也已经不再是笑谈。
法国科幻作家赫内·巴赫札维勒
赫内·巴赫札维勒(1911年-1985年),也翻译为勒内·巴雅维尔,法国作家、记者、评论家,出生于法国东南部德龙省尼翁斯镇,是首位提出时间旅行中“祖父悖论”的科幻作家。作为科幻作家,巴赫札维勒常常以科技加上人类的疯狂与愚蠢导致文明的陷落为主题,同时在混乱的时代背景中描写永恒的爱情,给和小说中主人公一起经历不可逆转的绝望的读者一些希望。他的作品充满诗意和哲理。虽然他的作品极少被用来在学校中教授,但在法国社会很受欢迎。其代表作有《冰人》、《蹂躏》、《天堂的玫瑰》等。
科幻变成现实
科幻小说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有些甚至就变成了现实。机械手表、铁皮船、机器人、飞船、火车等,这些都曾是科幻小说里描述的事物,现在都成为了现实。此外,上世纪40年代科幻小说中描写的计算机、火箭与核武器,10多年后全部变成了现实。
潜艇
美国发明家西蒙·莱克被誉为“潜艇之父”,他自从1870年阅读了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后就迷上了海底旅行和探险。莱克的新发明包括压载舱、潜水舱和潜望镜。他的公司于1898年制造了第一艘在公海成功航行的潜艇“亚古尔英雄号”,并收到凡尔纳的贺信。
直升机
虽然儒勒·凡尔纳最著名的虚构作品可能是潜艇“鹦鹉螺”号,但是这位法国作家还对航空旅行的未来进行了大胆设想。现代直升机的发明者埃格·西科斯基是在他小时候读过的这位著名科幻作家的书《征服者罗比尔》的启发下发明了直升机。西科斯基经常援引凡尔纳的话说:“一个人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另一个人都能把它变成现实。”
火箭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哥达德制成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并于1926年3月16日成功发射升空。他是在阅读了1898年报纸连载的H.G·韦尔斯描写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后,开始迷恋上太空飞行的。哥达德后来回忆,星际飞行的想法“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手机
摩托罗拉公司的产品研发部门负责人马丁·库珀认为,是《星际迷航》里的发报机促使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设计了第一部手机。库珀说:“对我来说,那并不白日梦,而是一个奋斗的目标。”
太空旅行
在《2001太空漫游》问世的年代,飞向太空意味着粗笨的火箭和累赘的宇航服,而电影却展现出一种诱人的可能:在未来,人们使用与普通飞机类似的飞行器,而且无需经过特殊的训练就能遨游太空。如今,太空旅行不再是官方专有的“禁区”,已经有两名亿万富翁通过俄罗斯的火箭完成了“太空自费游”,更有多名民间人士在研制自己的太空飞船。
⑶ 科幻小说的魅力
科幻小说的魅力在于它能给你一种无限大的想像空间,激发和引导你内心深处对于未知好奇心的满足!
⑷ 法国作家凡尔纳,为何被称做“科幻小说之父”
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19世纪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及诗人。
凡尔纳出生于法国港口城市南特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早年依从其父亲的意愿在巴黎学习法律,之后开始创作剧本以及杂志文章。在与出版商赫泽尔父子合作期间(1862年至凡尔纳去世),凡尔纳的文学创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在他的自传中的第一句话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海军少将伯德在飞越北极后说凡尔纳是他的领路人;气球及深海探险家皮卡德、无线电的发明者马克尼都一致认为凡尔纳是启发他们发明的人。
⑸ 海底俩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着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第一题:
解答:1、这部书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书中如梦幻般的海洋世界、性格鲜明的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
2、书中想象的事物如今变成现实的有:(1)潜水艇(2)电灯(3)潜水衣
3、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科技小说提出美妙的想法与想象,使人们渴望得到,迫使科技发展,而科技发展使科幻小说中虚构的事物变成现实。
说明科技小说与科技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第二题:
解答:1、想象的魅力是无穷的,人们都渴望美好的事物,才有了想象力,想象可以加速科技发展,迫使社会进步,可以让人们有美好的憧憬而向其努力,从而实现想象。想象因为人不满足于现实而产生,所以想象对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科幻小说的吸引力就在于作者憧憬的大大超出现今世界的美好世界。
⑹ 求科幻小说的特点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中文最早也有译作科学小说。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科幻小说也是通俗小说的一种,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在网络里有~~~~~~~~~~~~~~~~~~~~~~~~~~~~~~~~~~~~~~~~~~~~~~~~~~~
求采纳!~~~~~~~~~~~~~~~~~~~~~~~~~~~~~
⑺ 刘慈欣的三体放到古代会给古人带来怎样的震撼
刘慈欣的三体要是放到古代很可能带不来震撼,带来多是疑惑吧,问题很有趣但是也要考虑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刘慈欣的《三体》是目前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品, 其中第二部《黑暗森林》是我三部曲中最爱的,这是一部世界观十分宏大的科幻作品,也是看过这部作品之后我才领略到了科幻小说的魅力。
不过《三体》里最吸引我的就是对人类人性的探讨,充满想象力,富含哲学,如果从人性来看或许会给古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古时思想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对于人性讨论最多的应该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了,《三体》的出现可能会给古代带来更多人文色彩。“给岁月以文明,而非给文明以岁月”不仅是当今的我们所希望的也是古人所向往的,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中华文明才发展至今。“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这种价值观其实在古代君王身上就有所体现,所以科幻作品仰望未来,又基于历史。
⑻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描写的海底究竟有多么精彩
《海底两万里》是儒勒·凡尔纳的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三部曲分别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以冒险情节取胜,《神秘岛》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些类似“鲁滨逊漂流记”里的荒岛生存的化学知识,《海底两万里》则是三部曲中想象力最为大胆,情节画面最为瑰丽,最富有浪漫性的一本。
它的故事是这样的:
如我前文和大家所说的,最近小半月,我都在南方采风。在这次采风的途中我竟然也遇到了我的“尼摩船长”。她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美籍华人女作家。在我们的采风队伍中,我们两人结识并成为好友。我们在长途车上,在海岸边,在太姥山上,在嵛山岛上,在酒店的房间中畅谈文学,畅谈人生。
她告诉我更多的是她去到的世界各地旅行的经历。她去过《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故居,到过杜拉斯《情人》的西贡,也去了福克纳的老家,还去过马尔克斯生活过的小镇。在我过去是三十多年生活中,由于对于长途飞行的恐惧,我的旅行更多局限在国内,还从未去过她口中所说的任何一处。当我告诉她很喜欢《霍乱时期的爱情》时,她惊叫出来,啊,你应该去一下那个小镇,就是那里,很多作家都去那里去找书中的细节。然后,她又很详细地和我描述了那个小镇的风貌和人文。这让我十分向往,并在回京途中考虑是否要尽快把这些旅行沿着文学的足迹一一列入计划。毕竟,在书海中畅游了这么多年,能够去到那些作品的诞生地去看看是一位爱书人的梦想。
梦想,幻想,未知,探险,正是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这种天性才会让科幻小说作家有巨大发挥的空间。而科幻小说从它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引进又有中国作家从模仿写作到完全原创到形成自己的“科幻体系”又经历了一百多年。科幻小说在中国还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又被人关注。虽然我们的阅读并不都会被流行牵着走,但对于喜爱探险的人,科幻小说永远具有无穷的魅力。如果时间和经济许可,到世界各地甚至海空探险自然是非常好的选择,但如果条件暂时还未成熟,不如就在阅读中先随着文字探险一番。上天入地,经历传奇冒险又可以随时从书中抽身,这种乐趣正是科幻小说带给书友朋友们的。
⑼ 法国作家凡尔纳科幻小说的艺术魅力是什么
凡尔纳就是一个全才!
以下是我以前写的一段话:
我是忠诚的凡尔纳粉丝!
凡尔纳的作品多为历险故事,环环相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我。而他的博学又在作品中有充分的显示。精彩的作品中渗入科学知识,包括人文,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农业……可以说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增长知识,对科学感兴趣。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性格各异,给人启发。想象也极其绚丽,大胆。
真实的个人感受,希望对你有帮助,也喜欢上凡尔纳!
⑽ 读完全文请思考作为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有怎样的魅力
阿西莫夫的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他的所有长篇小说(甚至还包括一些短篇),都有一条暗线串连起来。也就是说,他的所有长篇小说,都是发生在同一个世界中,而且彼此之间都是有剧情关联的,都能够找到隐藏的线索可以彼此连接起来。
所以现在所谓的“漫威宇宙”算什么?早在50多年前,阿西莫夫就已经通过他的小说打造出一个“阿西莫夫宇宙”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