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科幻小说
❶ 对你影响最大的科幻小说是哪几个
《重生之超级战舰》这部小说虽然名字非常网文化,但真的是一部非常赞的作品。由这本书,我想到的评价一部科幻小说的方式:剥离掉科幻属性,看看还剩下什么。如果剥离掉科幻属性之后,剩下的是反应人性。
❷ 宇宙一类的小说属于哪种类型
科幻小说。
第一类:世界探索对地外世界(宇宙空间、各种天体)、地球的某些人类认识尚不充分区域(地心、深海、两极)和微观世界的探索、考察。如《重力使命》、《索拉利斯之海》、《冷酷的方程式》、《地心游记》。
第二类:文明之间两种或多种智慧文明之间的接触、交流。如《童年的终结》、《死者代言人》、《深渊上的火》。
第三类:未来世界和平行世界未来世界或因科幻因素的作用形成的现实世界“镜像”。如《我们》、《美丽新世界》、《一九八四》、《基地》系列。
第四类:时间旅行运用各种手段到过去或未来的旅行。如《时间旅行》、《你们这些回魂尸》、《进入盛夏之门》。
第五类:灾难、毁灭与重生灾难来临前后的细部描绘或全景展现。如《天幕坠落》、《日本沉没》、《红色海洋》、《结晶世界》、《超新星纪元》。
第六类:技术革新以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进步为“第一推动力”如《侏罗纪公园》、《野性之口》、《生死平衡》、《天堂的喷泉》。
第七类:人类和“类人”探讨人类本身和人类的衍伸物:人造人,机器人,生化人,超人,克隆人,如《弗兰肯斯坦》、《我,机器人》、《伊俄卡斯达》、《隐身人》、《鲵鱼之乱》。
第八类:战争幻想以战争为基本背景和主要情节。如《全频带阻塞干扰》、《太空堡垒》、《银河英雄传说》、《星球大战》。
第九类:电脑技术、虚拟世界电脑、网络相关。如《神经浪游者》、《黑客帝国》、《决斗在网络》。
第十类:数学、哲学、逻辑学如《橱窗里的荷兰赌》、《拓趾星民俗投机事件》。
第十一类:社会科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心理学等。如《你一生的故事》、《发条橙》。
第十二类:虚拟科技史发挥想像力,幻想人类历史上某项科技成果的产生过程,其叙述在现行历史中语焉不详,或与之相悖。如《美洲来的哥伦布》、《飞呀飞》。
❸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主要作品
阿西莫夫所著小说类作品共201种,含科学幻想小说38部、探案小说2部、短篇科幻和短篇故事集33种、短篇奇幻故事集1种、短篇探案故事集9种,此外还主编科幻故事集118种。 其中最有名的是“大基地系列”,即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帝国系列三大系列。
大基地系列
本来“银河帝国三部曲”系列是独立的故事,“机器人系列”也跟“基地系列”没什么关联,到了阿西莫夫晚年,他将三大系列的宇宙历史观溶进“基地系列”,于是便诞生整个“大基地系列”。 年代英文名中文名注释机器人系列1954年The Caves of Steel钢穴以利亚·贝莱的第一部科幻推理小说1957年The Naked Sun裸阳以利亚·贝莱的第二部科幻推理小说1983年The Robots of Dawn曙光中的机器人以利亚·贝莱的第三部科幻推理小说1985年Robots and Empire机器人与帝国“以利亚·贝莱三部曲”续集1993年The Positronic Man正子人改编自早期短篇《双百人》银河帝国三部曲系列1950年Pebble in the Sky苍穹一粟银河帝国第三部,最早出版但是故事年代最晚1951年The Stars, Like Dust繁星若尘银河帝国第一部1952年The Currents of Space星空暗流银河帝国第二部基地系列基地三部曲1951年Foundation基地基地三部曲第一部1952年Foundation and Empire基地与帝国基地三部曲第二部1953年Second Foundation第二基地基地三部曲第三部基地前传1988年Prelude to Foundation基地前奏基地前传第一部1992年Forward the Foundation迈向基地基地前传第二部基地后传1982年Foundation's Edge基地边缘基地后传第一部1986年Foundation and Earth基地与地球基地后传第二部其他科幻小说
下面所列的是阿西莫夫的其他较有名的科幻小说,包括小说和小说集,一般不属于“大基地系列”。 年代英文名中文名注释1950年I, Robot我,机器人短篇小说集,收录阿西莫夫最早的机器人短篇小说,一般来说不列于“机器人系列”1955年The End of Eternity永恒的终结长篇小说1956年The Last Question最后的问题短篇小说1966年Fantastic Voyage奇妙的航程长篇小说1959年Nine Tomorrows九个明天短篇小说集1972年The Gods Themselves神们自己长篇小说1989年Nemesis复仇女神1990年Nightfall日暮和罗伯特·席维伯格合作,改编自英文同名短篇1992年The Ugly Little Boy丑小孩和罗伯特·席维伯格合作,改编自早期短篇小说 场景宏大
阿西莫夫借鉴《罗马帝国衰亡史》所写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中的“未来的历史”,发生在非常非常遥远的将来。那时候,人类文明已遍及银河系的两千五百万个行星,总人口也人大膨胀,出现了一个横跨整个银河系的“银河帝国”。这一系列与《机器人》、《帝国》等系列相互贯串起来,其时间跨度超过两万年。在这三大系列中,阿西莫夫通过银河帝国的兴亡史讨论了人性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比起一般的科幻作品更加充满人文关怀。
语言朴实
阿西莫夫在自传中曾说:“我有意识地运用一种非常平实的写作风格,甚至是口语式的风格,这样写起来可以很快,而且很少出差错。如果谁认为简明扼要、不装腔作势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建议他来试试看。”他提出了“镶嵌玻璃和平板玻璃”理论:“有的作品就像你在有色玻璃橱窗里见到的镶嵌玻璃。这种玻璃橱窗很美丽,在光照下色彩斑斓,却无法看透它们。同样,有的诗作很美丽,很容易打动人,但是如果你真想要弄明白的话,这类作品可能很晦涩,很难懂。”
1980年,科幻学者詹姆斯·甘恩评论《我,机器人》时认为:“除了这两篇短篇小说,《骗子》和《证据》,不是角色主导的故事,所有情节发展差不多都借由对话,带点动作,没有什么乡土色彩或之类的特色,对白(至多是)实用,风格(至多是)直接…机器人的短篇小说,实际上几乎所有阿西莫夫的小说,角色都是在一幕朴实无华的舞台上演出。”
叙事技巧
传记作者米歇尔·怀特认为,阿西莫夫具有罕见的讲故事的天才。他的故事情节虽然错综复杂但完全可信,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技巧更是无人能及。例如在《永恒的终结》中,阿西莫夫围绕时空旅行的主题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宇宙,包括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部书拥有构思巧妙、令人信服的情节,极富冒险、充满悬念。阿西莫夫创造了一种完美的故事节奏,他一步步地推进着情节的发展,犹如在由浅人深地解释一个科学原理。他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很强,使读者立即就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并被他深深吸引。
有一位记者这么评价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为什么我觉得他的写作风格如此与众不同?让我来告诉你,那时因为他是在与你聊天,而不是对你说教。他就在客厅里,坐在沙发上,喝着一杯晚餐剩下的咖啡。他只是顺便进来打个招呼。他是一个老朋友,一个能聆听你心声的人。你知道,他就是那种人,握手很有劲,笑起来满脸相子,但很亲切。”
善造悬念
阿西莫夫从小就喜欢看侦探小说,这种爱好后来伴随着他的一生。对于侦探小说,阿西莫夫有着自己的观点:“我不喜欢现代的硬汉探案故事,太过暴力的小说,或犯罪心理分析研究。我喜欢那种现在所谓的‘安逸型探案’,那种有几个可疑人物,最后用推理而不是用枪击来解决问题的故事。”
出于对侦探小说的爱好,阿西莫夫把侦探小说和科幻小说结合起来,创作“科幻探案小说”,如他的几部长篇机器人科幻小说《钢穴》、《裸阳》、《曙光中的机器人》等,讲述了侦探以利亚·贝莱和机器人搭档机·丹尼尔·奥利瓦携手办案的故事,结局常常出人意料。
寓意深刻
科幻史家、评论家普遍认为,《基地》系列称得上是20世纪40和50年代以来“成熟”科幻小说的最佳典范。小说描写的是宇宙,暗示的却是地球,即在这个新“造”的世界里,“重演”的实际上是人类的历史:它深刻地反映了工业社会中人类的苦恼,人类崇拜科学而又害怕科学的心理,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希望,并指出了人类,尤其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小说不仅融入了比现实先进得多的科学,而且还交织着复杂、高深的社会心理探讨。其蕴涵的主题思想是:科学技术固然重要,是强国的基础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哲学思想;先进的社会科学与高度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将会产生更为文明的生活方式。
理念新颖
《牛津英语词典》曾提出:“正子学”“心理史学”和“机器人学”这几个名词首创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
《基地》系列中,阿西莫夫借主人公哈里·谢顿之口提出了“心理史学”这个概念。心理史学是阿西莫夫以物理学的“气体分子动力学”转化而成的社会学说。“气体分子动力学”不能估计每个分子的运动,但能计算出整体是膨胀还是收缩;同样的道理,心理史学不能预测个人的命运,但把经济及社会力量的影响导入模型后,便可准确地预测出社会的发展走向,甚至进一步在关键点导入适当的变数,进而改变以后社会发展的可能途径。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坦陈,正是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促使他进入了经济学领域。
在《我,机器人》的第四个机器人短篇《转圈圈》中,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学三定律”,并在故事里直接引用。这也是“机器人学”这个名词在人类历史上首度亮相。这三大定律是: 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因不运动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机器人必须执行人类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条定律相抵触; 在不违背第一、二条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批评声音
有批评者认为,在《基地》系列小说中,阿西莫夫极少描写人物的生活,他们似乎都生活在真空中,周围塞满了机器及过去与未来的种种影像。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毫无寓意,他们的生活也毫无深度,通常只是些在银河系这个大舞台上演戏的剪纸人物。
阿西莫夫的小说另一个经常遭人非议之处,就是作品鲜有女性出场。在1952年《火星人的方式》初稿中,这一特点被发挥得淋淳尽致:故事中没有一个女性人物。 “背景广阔,主线鲜明;布局得体,结构严整;推理缜密,叙述生动;史料详尽,立足前沿;新意迭出,深蕴哲理”,这是跟阿西莫夫有过直接交往的卞毓麟先生对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特色的概括。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内容的广泛性与叙述的逻辑性有着完美的统一。
他能在极其广阔的知识背景中牢牢地把握住写作的主线,从而挥洒自如一气呵成。在他的科普作品中,科学性与通俗性也有着高度的统一。他经常在书的开头,甚至在序言中,就提出种种引人入胜的问题,从而能在一开始就从心理上抓住读者;紧接着的展开部分叙述之生动更不待言,结尾部分则更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展望性而使人感到余韵无穷。阿西莫夫的许多作品又是现代性与历史感高度统一的典范,血肉饱满的科学过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读物兼具普及功能与学术价值。
阿西莫夫还常常能够迅速地从一个主题转到另外一个主题,而且乐此不疲。这也是他创作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他天生具有一种“施教能力”,总能直截了当地说明事物,准确无误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从而创立了自己友好、坦诚地直接诉诸读者的风格,并频繁地运用于写作中。
❹ 有没有比较有深度的著作
《黄金时代》
内容简介:
身材高大的农场知青王二颇为独特怪异,独往独来且被视为不合作之人。女医生陈清扬被群众叫做“破鞋”,她自己颇不能接受,偏要王二证明她不是破鞋。王二就这样与陈清扬走到一起,他们之间自然而然地发生了肉体关系。成为“破鞋”的陈清扬反倒再没人说三道四了。这部作品叙述出知青时代的另一种生活,那是压抑和反压抑的生活,王二和陈清扬顺应本能欲望,自然而坦然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以青春率性而行的人性之真实,在这里身体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因而是青春生命中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自己如是说:“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性”是一个人隐藏最多的东西,是透视灵魂的真正窗口,这点《黄金时代》写得有些境界。”
02、《围城》
钱钟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02月
内容简介:
钱锺书所著的《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围城》显示给我们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是怎样看人生,又怎样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来表述自己的“观”和“感”的。
❺ 写一本超能力玩科幻的小说
你这种想法似乎在写你自己,以及你的亲人。不过,似乎略微幼稚。感觉你的游戏和小说或者电视动画片看多了。我不排斥你的想法。但是,希望你可以再多思考科幻片的内容和情节。而不是单纯的什么级别,灵魂,更多的是去思考,这种科幻给大家带来什么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祝你成功
❻ 有哪些堪称伟大的科幻小说
推荐四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系列,威尔森的《时间回旋》三部曲和刘慈欣的《三体》。辛苦搜集的答案,望采纳。
1、阿西莫夫和他的《基地》系列,是人类科幻史的巅峰,没有之一。这个俄国出生,美国生活的犹太神人,一生写了467部作品。这位大奇葩的作品涵盖了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的所有十个类型: 000总论;100 哲学;200宗教 ; 300社会科学;400 语言学;500自然科学; 600技术科学;700 美术;800文学; 900历史、地理。他被誉为美国“国家的资源与自然的奇迹”,不是过誉。 连拉登都借用了基地的名字,说明他也是个基地迷。
阿西莫夫用12本书,向读者娓娓动听地讲述了来自银河帝国、来自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以及来自那个“骡”的跌宕曲折的故事。小说从年轻人盖尔.多尼克拜访数学家哈里?谢顿的旅程开始。谢顿以自己的数学天赋,从一组模糊的公式中开拓出了心理史学这门精密的统计科学,它专门处理人类群体对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是不是有点大数据那本书的感觉?)。谢顿利用心理史学预言了万年古国银河帝国将在三百年后灭亡,之后将有持续三万年的“黑暗时代”,而他能将黑暗时代缩短为一千年(其实结合三体这有什么区别和意义?)。川陀(可以理解为银河帝国首府)与谢顿达成某种妥协,给了他一颗银河边缘无人问津的小星球端点星去完成他拯救人类的计划:编纂《银河网络全书》。端点星便是基地。
阿西莫夫这套小说,影响和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其中包括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他7岁就通读了《基地》系列。有兴趣可以去查克鲁格曼的书评。我反正没找到拉登对于《基地》的书评。要是想让我用简单的话说明这套书为何如此牛逼,请宽恕我没有这么牛逼,还是请自己去看书吧。总之,每个人看同样的书,都看到不同东西,但很多人,都被这套书改变了人生。
2、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书名其实出自约翰·济慈的同名长诗Hyperion。这是一部太空歌剧经典、一部最浩瀚壮美的星际史诗:末日将临,宇宙中烽烟四起,七位一同前往海伯利安(Hyperion)星上时冢(Time tombs)的朝圣者,在路上分享彼此过去的故事,并试图拯救宇宙。
作者丹·西蒙斯凭借首部科幻小说《海伯利安》,就荣获了世界科幻最高奖项之一的雨果奖。这部恢弘的科幻小说,或者说哲学小说,诗歌小说,读完后的震惊不亚于护士给我换了最粗大的、给猪注射用的针头:神父的故事讲述信仰的崩塌与重建。杜雷神父将自己如同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形象那样钉在特斯拉树上,七年来在雷电和十字形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毁灭与再生,以此抗争十字形带来的永生与愚昧;上校的故事是一场血与火的恋歌;诗人的故事浪漫而哀婉持续千年;教授的故事有点像《星际穿越》讲的是父女之爱;侦探的故事讲述谋杀与追踪、阴谋与爱情、技术内核与霸主联盟、人工智能与人类,拉米亚与乔尼在冲向荆魔神神殿最后路途遭遇的阻击;领事的故事讲述领事祖父母,霸联与身为茂依约星球“原住民”希莉时空交错的爱情故事。
3、“十月的一个夜晚,泰勒站在自家的后院里观望夜空,却见到群星都失去了光亮,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平坦坦、空荡荡的黑色屏障。泰勒与他的好友杰森、黛安一道,亲眼目睹了这惊人的一幕。而这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太阳如今不再是硕大无朋的天体,而成了一个稀松平常的圆碟而已;月亮也失踪不见了,可潮汐作用依在。随着泰勒、杰森和黛安渐渐年长,太空探测器揭开一个诡异无比的真相:黑色的屏障并非天然生成,而是由外星人留下的巨大不明器物引起的。屏障外面的时间流逝比里面快得多:地球上一年,屏障外就过去了一亿年。照这种速度,太阳的寂亡即将在地球上的四十年之后发生。在末日的阴影下,泰勒与双胞胎渐渐长大,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杰森成为顶尖科学家,用先进科技展开探索;黛安归向宗教,在神学中寻找心灵慰藉;泰勒选择成为了济世救人的医生,却不知道这在世界毁灭时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书背上关于第一部《时间回旋》内容最简单的介绍。
在《时空回旋》结束时,主角泰勒和黛安正在穿越神秘的外星种族修建于印度洋的巨型拱门,正是这些外星人用一种时间泡泡的东西罩住了整个地球,使得地球外面的时间流逝要比地球上快数亿倍。在拱门的另一端是一个崭新的星球,等到地球人的太阳系寂亡后,它将是地球人天堂般的避难所。
假想智慧生物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地球是否能躲过太阳毁灭的厄运?人类意识如果连上网络有什么命运?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文明扮演了什么角色?所有人探求的结果,都掩藏在以时间为核心的三部小说里。好多人认为后面两部《时间轴》和《时间漩涡》远不如第一步宏大和震惊。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后来很长时间以后,我还能回忆起后面两部小说讲述的异星生活和揭开智慧生物有智慧无意识真相后的唏嘘。大概,在宇宙史观上,科幻小说的伟大制作都是相通的。
4、虽然,大家都说《三体》在文学性上稍欠。这是国内科幻小说的通病。但《三体》在构建自己一个完整的概念和格局上,就是《基地》也并没有太多超越。无论是对黑暗森林体系的阐述,还是末日情境下人类社会的反应的描述,以及人性在超越生死存亡的价值和意义书写上,《三体》都是中国和世界科幻小说难以超越的丰碑。
写《三体》的刘慈欣,圈内人亲切称“大刘”。这个发电厂的工程师,好比《倚天屠龙记》里的扫地僧般,不出世,但被无数人崇拜,直至最近,被整个互联网界膜拜。今年初夏的明道大会,把这个神人请上神台,才当着人类讲述了他的科学观、哲学观、宇宙观。
作为第一部的《三体》,讲述工程师叶文洁怀着对文革迫害的报复,把地球的坐标暴露给太空,带来的三体人对地球的末日威胁;作为第二部的《黑暗森林》,讲述整个地球人对于末日的反应,以及几百年间人类社会对于即将到来毁灭的对抗,面壁人和破壁人的博弈;作为第三部的《死神永生》,则讲述人类负隅顽抗后依然面对毁灭的结局,以及道德与理性在末日的不同选择。
“我需要一块二向箔,清理用。”这就是人类文明乃至整个太阳系的终结,整个三维宇宙毁灭进程的一个小节。“我毁灭你,根本与你无关”。这是高等文明对地球文明的蔑视。看完三体后,你总可以对自己所坚持的认识与信仰来个扫描,对比浩瀚的宇宙与苍茫的历史,你究竟他妈算个什么东西!因此,我得瑟的时候想想,就得瑟不起来;我难过的时候想想,也就没啥好难过的。这是我作为个体,从《三体》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❼ 写科幻小说时像刻画一个以人类为奴隶的高科技种族形象,却因为某些原因必须给予人类一定社会地位,如何写
❽ 科幻小说之王和炸药大王都是谁
科幻小说之王,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大师、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炸药大王,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奖金的创立人。诺贝尔奖颁发给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❾ 你还看过哪些和三体一样精彩的科幻小说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Time Machine》,第一部关于时间旅行的小说,不仅是一部十分优秀的科幻小说,也是一部巧夺天工的社会寓言。
此外,还有阿道斯·伦纳德·赫胥黎的《Brave New World》,它描绘了一个“完美”的未来世界,也借此进行对社会的讽刺。
❿ 科幻小说有没有以经济学作为科幻创意的
经济学科幻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我也一直在寻求与此有关的(包括所有以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为基础的)科幻构想.
像是阿西莫夫的《基地》于帝国三部曲中的《星空暗流》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经济学,而海因莱因的《银河系公民》也渗透了这一点,
但这些都比较肤浅,只体现了市场经济或经济对社会的作用这些比较浅显的议题。
而以经济学中的概率论为主体的科幻小说可就多了,如《橱窗里的荷兰赌徒》等等,但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经济学科幻。
虽然我不能肯定是否世界上还没有真正以经济学为主体的科幻面市,但我相信这是一个一定会被写到的主题,我们也可以发挥想象,自己提出一些构想嘛。
PS:很高兴有人能对科幻的创新作这么有创见性的思考,我再回到你的问题本原说一说吧。我想你应该十分关注科幻的“预见”这一功能吧。如果说预见金融危机,太多的书都或多或少地提到过(反乌托邦小说中设想的各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崩溃;各类经济学书籍中对未来经济危机的预测),不过“预见”只是科幻的一个功能,而非特征,往往也不是目的。科幻中的“预见”都不是针对于某一事件的,只是按其对未来社会走向的构想自然推理而成的产物,而后真正发生危机时,人们将小说中的描写一套,发现很像,不过是证明了小说在科学推理上的严谨性于在幻想上的切实性罢了。预见的真正目的在于警示,所以我相信近几年一定会有以科幻小说为形式的描写金融危机的书问世,因为此时的人们,太需要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