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寻找类地行星
A. 为什么要寻找类地行星为啥还在类地行星上找生命
我们人类现在对于地球上资源的利用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现在由于对于地球上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地球满目疮痍,我们人类不得不思考人类未来的出路,而这个寻找其他类地行星成为一个主要的目标。
即便度过了全球变暖,我们的太阳也会在50亿年后膨胀,它将是现在的100倍,有可能巨大的膨胀会将地球吞噬,因此地球那时将变成死亡星球。这只是最近的危机,再远的则是星系的融合、宇宙的崩塌。万物都存在着定律,宇宙既然一直在膨胀,总有一天膨胀会停止,停止的那一刻,就是万物灭亡的那一刻。
B. 类地行星上会有生命吗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距离太阳最近的一颗恒星周围,可能正绕行着一颗自然环境与地球类似的行星,而且这颗行星上还可能存在着某种生命形态。如果最终证实这颗类地行星果真存在,人类只需要使用专业天文望远镜就可以对它进行观测。
类地行星可能存在生命
在即将出版的最新一期《天体物理通讯》杂志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科学家们将公布他们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美国科学家表示,星际旅行曾是无数科幻小说的灵感之源,如果星际旅行能够成为可能的话,“半人马”座可能会成为人们到达的第一个星系,因为它离地球最近。“半人马”座中的三颗恒星分别是“孪生星”阿尔法A、B,以及比它们要小得多的红矮星比邻星,比邻星离地球更近些。科学家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结论,在阿尔法B星周围,可能有类似地球的行星绕其旋转,其中有一些行星似乎适合居住,其离开母星的位置足以使其上面产生海洋、湖泊、河流。站在阿尔法B的行星上,人们能在天空中见到两个“太阳”,一个亮的“主太阳”和一个要暗得多的“副太阳”,不过副太阳的亮度仍要超过月亮许多倍。
虽然同属“半人马”座,但比邻星距离阿尔法A、B仍有0.21光年,相当于太阳与地球距离的13,000倍。比邻星只有在夜里才能看到。通过安放在智利一个天文台上1.5米的天文望远镜,天文学家希望能对“半人马”座星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格里高利-劳格林教授说,他认为“半人马”座周围的行星值得观测。目前,人类已经发现200多颗行星为巨型气体行星,和木星非常相似。确认“半人马”座周围类地行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劳格林教授说,这可能需要五年的观测时间。
寻找过程面临困难
由于阿尔法B星的亮度以及在天空中的位置,天文学家很可能将使用多普勒探测法观测。这种方法是通过检测因轨道行星的引力而造成的光线晃动来寻找类地行星。大多数太阳系以外的行星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的。为了研究阿尔法B星周围的行星布局,天文学家用了不少计算机模型,每个模型模拟2亿年的恒星演化过程。由于初始条件不同,每个模拟都代表一个不同的行星系统。并且在每种情况下,都有一个恒星系统,其中至少配一颗约为地球大小的行星。在很多情况下,被模拟的行星都在母恒星的可居区轨道上运转。恒星这条窄窄的可居住轨道带,也被称为“金发地带”,这里的温度不高不低,适合液态水的存在,从而也可能适合生命的存在。
寻找类地行星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行星本身并不发光,它们反射的信号极其微弱。而恒星的光芒要比它周围的行星亮100亿倍左右,人们必须首先屏蔽掉恒星的光亮才能突出行星的特征。天文学家们称,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都类似于G1 581红矮星,太阳系附近的恒星中有80%都属于这一类型。截至目前,科学家利用传统探测行星技术,已经发现了170多颗类地行星,但由于技术的限制,当时发现的类地行星往往较大,其中最小的行星质量也大约是地球的7倍。天文学家们对研究这类非气态的巨大行星很有兴趣。劳格林教授说:“我们的这一发现说明一些不大的恒星周围也存在着普通的行星。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红矮星也可以成为我们探寻其它类地行星的一把钥匙”。
C. 人类有必要找类地行星吗
有,地球人口过剩,环境,资源等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寻找类地行星的重要性。通过观测,模拟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人类需要尽快找到行星以及实现星际移民,这不是科幻小说,地球人口数量已达到地球人口容纳量。
D. 为什么要寻找类地行星
【找类地行星是有科学依据的】
不要以为科学家们都傻,也不要认为人们思想狭义,其实这些都是能经得起证明的。
简单的逻辑如下:
假设在太阳系形成不久开始每个星球都有形成生命的可能(种子),则每个星球至少会有简单生命体的出现。然后才有可能有智慧生命。
事实上,最后只有地球有了生命并有了智慧生命。这就说明只有地球的条件适合生命种子的繁殖和发展,即便火星有低级生命产生,其环境也最终使其称为今天这个样子—不毛之地。
[这个说明并不高深,其实,只有我们的星球有生命本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类地行星因为适合生命形式的生存和发展而受到关注。就像地球上的生命选择“炭基”而不选择“硅基”一样的道理,生命会选择类地行星发生和发展。
反证一下:
假若外星生命能适应高温或者其它不符合地球条件的恶劣条件,那它必然也可以产生在太阳系中类似的行星上,而事实上却没有…
或许你会说生命在哪一个星球上的出现是偶然的。这是错误的,实际是:只要有星球适合生命发展,一定时间后,这个星球就必然会出现生命。
E. 我想写一个科幻小说该怎么写
不知道你想写一个怎么样的小说,正统的科幻,还是网络小说
如果是些正统的科幻,哪怕是软科幻,都最好去查查宇航(如陀螺仪、冷冻装置、驾驶舱、龙骨、舰桥)、行星地貌([行星有类地行星,当然也有和地球地貌相差很多的,生物生命结构也不尽相同:人类是炭基生命,而另一种生命形式是硅基生命] 还有不同的生态结构 [可以参见阿凡达的生态体系] )还要了解太空的本质(飞船在太空爆炸是不会有声音的!只有声波造成的震动。所谓飞船轰的一下炸了,就是有悖物理学了)、光学的红移蓝移定位、量子物理学(虫洞、黑洞、翘曲系统)等等
还有就是武器。太空武器和地面武器完全不一样。比如导弹,在地面上就是以[ 爆炸] 来致伤的,但在太空,外界非常冷,即使撞到太空船的船体,也不见得会爆炸,即使爆炸了,产生的碎片的威力也会被削减很多。所以就会有声波武器、重力武器、激光武器之类。
搞清楚了这些,就是人物关系了,一定要前后呼应,每个角色每个动作每句话都要有前后照应
此外,还应该注意一下生活方式。两颗不同的星球,文明的发展方向一定不同。所以他们的习惯、语言、信仰,还有衣着饰品甚至于使用的工具都不同。
但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想写一部网络小说,那以上的东西都可以忽略
什么样的网络小说受人欢迎呢,大起大落莫名其妙的悬疑、壮观的太空战争(火花四溅~~参见高达、星战之类 [其实日本有一本书,专门指出了包括高达、凹凸曼之类的伪科学性,比如说高达,高达每迈一步,驾驶员的感觉就像从十层楼上跳下来,很有意思] )、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还有主人公越来越NB的力量,当然,还得要故弄玄虚
你要真在武器飞船之类的东西上下功夫,读者反而不爱看了。
这就是网络小说和正统科幻的最大差距
当然,也有很多正统科幻小说是以情节而流传于世(《上校的军刀》、《太空墓碑》、《不朽》还有乔治马丁的千亿个世界)
不过弱弱的说一句,星河战记这个名字不太好
F. 科学家为什么不由近及远的寻找类地行星难道最近的都找完了才找到个1400光年外的
简单地说:类地行星(八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是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详细地说:宇宙中是否存在和地球相类似的行星?我们地球是宇宙独一无二的骄子吗?这是非常深刻的问题.迄今为止没有人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天文学家已经在银河系发现若干和地球相似的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行星.它们的质量远远超过地球,也缺乏围绕旋转的类似太阳的星球,而是围绕已经死亡的星体旋转.现在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了里程碑式进展.科学家在太阳系外部发现了一个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其行星编号为155,是太阳系外最小的行星.其半径是地球的2倍,质量是地球的7.5倍.距恒星300万千米(0.021天文单位).这个行星的轨道周期为1.94天.其轨道大小只有太阳系水星轨道的十分之一.这颗新发现的行星所在的星系名为Gliese 876.它围绕一颗名Gliese 876的恒星运行.
研究组科学家认为,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这颗行星的表面是由岩石构成,但是从质量的测定排除了它是木星那样的气体构成的行星.数据表明,它很可能是具有镍/铁岩石或者硅覆盖物的地形结构.介于地球陆地结构和天王星/海王星的热化的巨大冰结构之间.它具有稠密的蒸汽云层.
这项成果是由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凯克天文台观测得到的.凯克天文台拥有2台全世界最大的10米光学巨型望远镜.每一台有8层楼高,重350多吨.这次的成功发现也要归功于凯克天文台技术的改进——光谱仪CCD探测器的精确度提高,从3米/秒提高到1米/秒,为今后能够发现银河系内质量和地球相当的行星打下了基础.
寻找类地行星
人类从几千年前起,就开始了拓展疆土的努力.
《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中国人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的地理测绘和国土资源普查工作,堪称中国的地理大发现.
从汉代起,中国人的眼光开始瞄准海洋.到了唐、宋以后随着中国造船技术的高度发展,中国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船经常往来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5世纪初,郑和在不到30年间7次下西洋.对于郑和下西洋,李约瑟博士这样评价: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最先进,海上力量最强,超越了当时世界海军总军力.然而,最后的地理大发现,却是由欧洲人完成的.
15世纪末,由西班牙及葡萄牙发起并完成的地理大发现,将世界版图大幅扩展.随即,"陆权帝国"步入衰亡,"海权殖民帝国"崛起,地球从此成为一个整体.
上世纪80年代起,地球人的眼睛,开始瞄准太阳系外的行星.从1995年2月开始,"凤凰计划"开始利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的帕克斯64米射电望远镜,观测200光年以内约1000颗邻近的类日恒星,但至今找到的1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几乎全都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而不是由岩石和矿物组成的类地球行星.
2003年12月,英国科学家宣布,在离地球25光年远的恒星"织女星"(Vega)周围,可能环绕着一颗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
寻找太阳系外行星最大的困难,就是行星本身不发光,反射的信号极其微弱,恒星的光芒要比它周围的行星亮100万100亿倍,必须屏蔽掉恒星的光亮才能突出行星的特征.美国航空航天局准备多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在智利拉西拉(La Silla )天文观测台工作的瑞士与法国天文学小组发现了新的类地行星.这颗行星的体积与海王星相当,质量约为地球的十七倍,它与太阳系的距离约为20.5光年.
该行星在围绕着处于天秤座的G1 581红矮星(G1 581红矮星的质量约是太阳的三分之一)做高速运转.据天文学家们观测,它围绕该红矮星旋转一周只需要五天时间.
欧洲南方天文观测台的科学家们在向外界宣布这一新发现时表示,他们暂时还没有为该行星找到一个合适的名字.
天文学家们称,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都类似于G1 581红矮星,我们太阳系附近的恒星中有80%都属于这一类型.天文学家们对研究这类非气态的巨大行星很有兴趣.据从事此项研究的法国天文学家哈维尔-德尔佛塞表示:“我们的这一发现说明一些不大的恒星周围也存在着普通的行星.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红矮星也可以成为我们探寻其它类地行星的一把钥匙”.
天文学家们还称,在目前已发现的170多颗行星中,只有5颗行星体积小于新发现的这颗行星.天文学家们在观测此行星时使用了HARPS系统和智利北部天文观测台的天文望远镜.
欧洲天文学家们还解释称,本次发现的这颗行星在距离G1 581红矮星六百万公里的区域内运转,其表面温度约为150摄氏度.作为比较,太阳系内距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与太阳的距离为五千八百万公里,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需要88天.
G. 找一个手机单机游戏,是讲一个机器人在太空寻找类地行星的,画面感很
《OPUS 地球计画》
H. 茫茫宇宙,如见比邻:真的发现了4光年外的类地行星了吗
如果说去年发现的开普勒452B是地球的大表哥,那么今天凌晨欧洲南方天文台宣布发现的这颗类地行星(图1),大概可以被叫做“地球的孪生哥哥”了。它的名字是“Proxima b”,质量是地球的1.3倍(开普勒452B约是地球质量的5倍),位于距离我们4.23光年之外,可能有液态水的存在。宇宙茫茫,区区4光年的距离,实在可以称得上“天涯若比邻”了。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I. 若是想诞生像人类一样的文明,类地行星需要哪些极端条件
美国宇航局曾宣布,他们借助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一颗地球大小,且位于母恒星宜居带中的行星——开普勒-186f。母恒星开普勒-186位于天鹅座,距地球约500光年,这是一颗红矮星,质量约为太阳之半。
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星行星,到目前已达2740颗,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有些恒星的周围已发现有2颗甚至多颗行星。不过,现已找到的行星大多数都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质量较大的类木行星,且距母恒星比较近。
美国宇航局在早在2009年发射了“开普勒空间望远镜”,专门用于发现外星类地行星。望远镜口径0.95米,采用行星凌星法,计划对超过 15 万颗恒星周围进行搜寻。2013年5月15日,“开普勒”因设备故障被迫结束行星搜索工作。到2019年4月,“开普勒”及其后续观测已确认962 颗外星行星,以及 2903个尚需确认的行星候选体。
截至到现在在已发现的外星行星中,质量最小的只及月球质量的2倍,质量最大的约达到木星质量的29倍。一些行星很靠近其母恒星,公转一周仅需几小时;另一些则远离母恒星,公转周期长达几千年。五花八门的外星行星之客观存在,其各方面性质与太阳系行星大相径庭,从而对现有太阳系形成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确认位于母恒星宜居带内的外星类地行星后,下一步将是设法鉴别行星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一种可行的途径是分析行星的大气成分,比如是否含有氧、氮、甲烷、臭氧等,并与地球在46亿年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大气组成进行比较,从而为外星行星上能否存在生命,以及生命进化可能所处的阶段提供一些重要线索。
近期不时有报道称,哈勃望远镜等空间探测器在一些外星行星上发现了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大气谱线,也发现了“疑似”位于母恒星宜居带内的外星类地行星,从而令科学家们欣喜不已。
展望“开普勒”计划之后,努力探寻外星类地行星的工作仍将继续。如欧洲空间局曾提出一项“达尔文”计划——发射8艘飞船,6艘各带一个1.5米口径反光镜,排成100米直径的列阵作编队式飞行,同时观测同一目标天体。第7艘把所获得的讯号综合成单个像,第8艘负责把图像传回地球。该设备的分辨率相当于一架100米口径望远镜,观测在红外波段上进行,以期对可能存在的外星行星进行直接成像,并从中发现更多的宜居外星行星,甚至找到外星地球。
显然,找到宜居行星——即使距地球只有几十光年,看来并无“实用”价值,地球人不会、也不可能向此类行星移民。然而,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其中之奥秘乃是人类的天性,其中包括生命起源这一重大问题。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地球人的目光决不会仅限于地球。不过要记住,发现宜居外星行星,与发现外星人是两码事(但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淆!前一项目标的实现相对较容易,且已初露端倪(如开普勒-186f),相信不久便可取得明确的结论。后一项目标的实现可要难得多。但不管怎么说,人类正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探索位于母恒星宜居带内的外星地球、外星生命以至外星人,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迈进。只要持之以恒,未来必会对此做出重大发现。
J. 我想写科幻小说,在未来,一支由五万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去太阳系的一个边
他们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走(飞出)太阳系的。算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