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科幻小说描写过2020年
Ⅰ 介绍几本科幻小说
三体by刘慈欣(宏伟大气,想象瑰丽,思考深刻。对宇宙法则、社会发展的推测等都令人信服,引人深思。//真是服了作者怎么能想到那么深,考虑得那么成熟冷静。感觉他不是在写描写未来宇宙的科幻,而是对已发生的事实在前面深刻的总结。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中国科幻界一直在等待的那部作品。)
战争学徒,贵族们的游戏by洛伊斯·比约德(算太空剧吧。读起来很有趣,很轻松。)
安德的影子,安德的游戏by奥森·斯科特·卡特(这个作家好像很喜欢写天才儿童。我特萌安德的影子里德主角小豆子,我曾经试着模仿过他的那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应该说是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方式会不知不觉地受到改变,这种感觉很有趣。也很喜欢书里不经意提到的一两句初看简单,仔细琢磨又很有道理的话。)
群星,我的归宿by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情节紧张复杂,各类人物形象血肉丰满,社会背景光怪陆离,见解之深刻震撼人心。”//刚看完的那个晚上被震撼得睡不着觉。怀念啊!多少年没这种感受了。)
Ⅱ 求一部13-15年看过的科幻小说,内容梗概和作者信息在描述里,跪求!
谢邀。借这个问题,我把我看过的觉得值得推荐的科幻小说列一个简单的书单吧入选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经典,二是我看过。第一类:赛博朋克题材《神经浪游者》(威廉·吉布森)《雪崩》(尼尔·斯蒂芬森)《真名实姓》(弗诺·文奇)《艾比斯之梦》(山本弘)重点推荐(7.14日更新)从名气上讲,主推作品应该在《神经浪游者》和《真名实姓》中产生,但前者可读性略差,后者好看是好看,但缺乏科幻深度。最后还是选择了我个人比较钟爱的《艾比斯之梦》,除了出于日系科幻作品比较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之外,更主要的是,小说以七个中篇故事寓言了AI发展的七个阶段——《宇宙尽在我指尖》和《令人雀跃的虚空间》代表AI的产生,前者是文字形式的虚拟角色(其实是个网络接龙小说),后者是将大脑植入数字空间,这两篇算是前AI时代,主角都是真实的人类。《镜子女孩》、《诗音翩然到来之日》和《黑洞隐者》这三篇,代表了AI学习和获得自我意识的三种途径,前者讲述AI如何在学习人类的行为后获得自我意识,《诗音翩然到来之日》是植入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如何学习人类的技能、与人类沟通,后者讲述AI试图理解人类的理想、艺术、哲学等形而上的理念。《正义不打折的世界》讲述拥有自我意识的AI如何与人类相处,在这一篇中,AI从人类的宠物发展为追求平等地位的物种时,与人类发生了正面冲突。最后一篇《艾比斯之梦》将AI与人类的命运推到了一个悲剧的背景,结局我就不剧透了。《艾比斯之梦》有点像加长版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特德姜),而故事性更强。全书最大的看点是AI视角,传统的赛博朋克作品都是人类以AI的形式进入数字空间,其思考模式也是人类视角。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的)AI视角,脑洞来了:对于我们T A I 而言,惊人的是许多人类无法理解模糊这个概念。当我们说“爱(5+7i)”时,误以为是“只爱百分之五十”或“满分一百分,五十分的爱”的人类何其多。人类无法理解“5”是模糊测度。爱的强度明明不可能以普通集合表达。我们能够想象以纵轴为实数、横轴为虚数的复素平面,但是人类必须转换成实体平面才能想象。我们能够想象自乘为负的量,但是人类无法想象。这八成是因为人类的大脑从一开始就欠缺认识的能力。重点推荐其中第六个故事《诗音来的日子》,就算你不喜欢这本书,至少里面有一句你不会忘记。“所有人类都患有阿兹海默症”关于《神经浪游者》,这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但又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之前在豆瓣上看过一篇用古龙人物改写的小说简介,强烈推荐,看了之后再读此书,就容易读进去了古龙版Neuromancer故事简介 (评论: Neuromancer)第二类,末日危机题材《三体》刘慈欣《时间回旋》《流浪地球》刘慈欣《日本沉没》小松左京重点推荐(7.16日更新)重点推荐《流浪地球》,因为此篇在大刘的写作生涯中极其重要,开创了他的“末日情结”、“宏细节”、“归乡情怀”这三个特色,使其往后的作品呈现出一以贯之的宏大的主题、悲壮的调怀、沧桑的变迁、坚定的信念……。末日情节《流浪地球》原先是大刘的“末日系列”的第一篇,此系列以太阳灾变为题材,原计划有六部:除了《流浪地球》外,《补天》描写人类进入太阳内部对其进行修补以延缓其灾变;《微纪元》(已完成)讲人类通过基因改造,把自己变小去适应新的太阳系;《星船纪元》描写人类乘飞船逃离太阳系,最后把飞船当成了永久的家园;《游魂》描写太阳灾变前人类用电波把自己的思维和记忆发向宇宙;最后一部《在冥王星上我们坐下来哭泣》,描写人类逃生无望,在冥王星上建立人类文明纪念碑(这个情节后来在《三体》里用了,不过我猜是受到了克拉克的短篇《星》的影响)。“末日情节”几乎贯穿了大刘的大部分小说,大刘是这样看待末日的当你被诊断为癌症时,世界在你的眼中会突然变成另一个样子:天空是红的太阳蓝的;而当你最后得知这是误诊时,当天空又变成蓝的太阳又变成红的后,这也不是以前的天空和太阳了,世界和生活在你的眼中美了许多,也增加了许多内涵,这种感觉远不是读十年书能得到的。一个人的末日体验是一种很珍贵的体验,那么全人类的末日体验呢?如果世界经历了这样一次“误诊”,那全人类同样会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天空和太阳,更珍惜他们以前视为很平常的一切,人类世界将沿着一条更合理的轨迹运行。而能够带来这种末日体验的,只有科幻小说,这也是我构思这个末日系列科幻小说的的初衷。宏细节大刘有一个创作理念——“宏细节”,他认为这是科幻小说独有的叙事模式,在《流浪地球》中,第一次把宏观的大历史作为细节来描写。在宇宙的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事件变成一个个细节,历史的大框架叙述成为小说的主体,而人物成为微生物,完全超越了我们的日常阅读体验,使作品不仅疆域极其辽阔,而且内部也极其丰富。归乡情怀在《流浪地球》的前言里,大刘写道:“自己的科幻之路也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回乡情结之所以隐藏在连自己都看不到的深处,是因为我不知道家园在哪里,所以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找。”归乡情怀不是怀旧,而是寻找自我在宇宙中的定位。小说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人类和地球人影相吊,相互依存,远离已面目全非的故乡,踏上又一条前途未卜的漫漫归乡之路。人类和地球来自宇宙,又走向宇宙,仿佛水滴重归海洋,星星回归星群,这才是《流浪地球》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就像小说里的那个谜语:“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第三类,太空题材(太阳系外)《沙丘》弗兰克赫伯特《宇宙过河卒》《天渊》弗诺文奇《基地》系列阿西莫夫第四类,太空题材(太阳系内)《2001太空奥德赛》阿瑟克拉克《与拉玛相会》阿瑟克拉克《群星,我的归宿》第五类,生化危机题材《寄生前夜》濑名秀明《鲵鱼之乱》《红色海洋》韩松第六类,外星生命题材《计算中的上帝》《索拉利斯星》《死者代言人》第七类,机器人题材《机器人》系列(阿西莫夫)《趁生命气息逗留》 罗杰泽拉兹尼第八类,科技惊险题材《侏罗纪公园》迈克尔克莱顿《球状闪电》刘慈欣第九类,星际战争题材《星船伞兵》罗伯特海因莱因《安德的游戏》奥森斯科特第十类,时间旅行题材《醉步男》小林泰三《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永恒的终结》阿西莫夫《时间机器》威尔斯《一日囚》柳文扬第十一类,历史题材《天意》钱莉芳第十二类,幽默讽刺题材星新一的微型小说《银行系漫游指南》道格拉斯罗伯特克里谢的短篇第十三类,哲学宗教及其他思想实验题材《光明王》罗杰泽拉兹尼《海伯利安》丹西蒙斯《超新星纪元》(刘慈欣)《星》阿瑟克拉克《最后的问题》阿西莫夫《巴别塔》特德姜手机上匆匆写的,感觉肯定有遗漏,以后慢慢补充。以后有空会在每一类重点推荐一部,以及推荐理由。
Ⅲ 有没有一本描写未来的科幻小说主人公沉睡了50年在未来世界醒来还是原来的样子
冬眠 冷冻情节的感觉很多,国内国外?详细情节?
Ⅳ 求一部十几年前关于黑洞的科幻小说
772
Ⅳ 谁能介绍几部最经典的科幻小说
介绍几部经典的科幻作品
1、英国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作品
1894年和1895年间的《时间机器》,第一次提出了“时间旅行”的概念。这不仅要求在科学上论证“第四维”--时间的存在,威尔斯更在小说中描写了地球毁灭前夕的“802701年,莫洛克人的时代”。威尔斯在这部开创性的小说开头,进行了大篇幅的科学哲理讨论,为的是帮助读者克服不可能心理”。
1898年的《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对外星人(小说中是丑陋的“火星人”)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直接描写,这也成了后来20世纪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一大特征。
1901年,《最早登上月球的人》(又译:月球上最早的人类),大胆幻想人类靠一种“可以隔断万有引力的物质”登上了月球。威尔斯的月球不是荒凉寂寞的,而更像是另一个地球。
2、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30-1992)的作品“基地”系列(此系列为三部曲,分别是《基地》、《基地与帝国》和《第二基地》,另有前传和后传)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浩瀚庞大的宇宙画卷。它的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其时人类已遍布250万颗行星,人口达到1000亿,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宇宙帝国。一位“心理历史学家”却根据计算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帝国行将崩溃,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长达30000年的黑暗时期,所有的文明都将荡然无存;但是如果按照哈里·谢顿(心理历史学的创始人)的方法,通过建立基地,则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火种保留下来,并将黑暗时期缩短为1000年。于是,“自然科学基地”(即“第一基地”)和 “心理历史学基地”(即“第二基地”)相继被建立,它们将完成保存并发展人类文明的艰巨任务。
科幻小说资料简介
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
科学幻想小说简称科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Ⅵ 科幻小说好在那里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科幻小说与一般的传统小说不同,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它又是一种文艺创作,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从抒写幻想的方式来看,它应归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范畴。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也像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一样,扎根于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某些杰出的科幻小说,往往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预见。有时,某些科学发明尚未出现,科幻小说里则已经进行生动的描绘,如潜水艇、机器人、宇宙航行等。
当代西方的科幻小说,涉及到许多尖端的科研项目,当然也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假科学。因此,科幻小说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视和指责。
“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原本是外来词,由西方传入我国;最初被译为“科学小说”,后来演变为“科幻小说”。其实,即使在西方,“科幻小说”一词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广泛流行。它最初出现在雨果·根斯巴克主编的《科学奇异故事》杂志第一期,虽然埃德加·爱伦·坡、埃德加·佛塞特和威廉·威尔逊等作家很久以前就曾对一种类似科幻小说的文学类型进行过界定,不过对“科幻小说”真正比较一致的看法,却是专登科幻小说的流行杂志确立以后的事情。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幻小说”呢?应该说,“科幻小说”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科幻小说”的定义也不断发展变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学小说”(science fiction)一词指这种文学类型。他在第一期《科学奇异故事》(1926年4月)的社论里这样写道:“我用‘科学小说’指的是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和爱伦•坡那种类型的故事——一种非常吸引人的传奇故事,穿插着科学事实和预见……这些惊人的故事不仅产生极有趣的阅读,而且总是给人以某种启迪甚或教育。它们以适合读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识。……今天科学小说为我们描写的冒险,明天很可能变成现实。旨在表示历史兴趣的伟大的科学故事仍然有许多人在写……后世的人会说,它们不仅在文学和小说方面,而且在人类进步方面,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显然,根斯巴克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教育的、进步的文学。但他这种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杂志的主编们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领域的杂志《惊奇故事》的主编小约翰•坎贝尔提出,科幻小说应该被视为一种与科学有密切关系的文学媒体:“科学方法论包括这样的命题:一种严谨的理论不仅解释已知的现象,而且预见新的尚未发现的现象。科幻小说试图完成同样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写出这种理论用于机器、尤其用于人类社会时会产生什么效果。”
实际上,“科幻小说”这个术语问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个亚文化的文类名称。这种亚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编辑、出版家、评论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说不仅有一些共同的设想、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主题规则,而且有某种脱离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觉——因为它们的规则对那个世界显得神秘而陌生。具有这种特点的小说以及最初引发这种特点的小说的文本,逐渐被统称为“科幻小说”。
这个范畴确定之后,读者和批评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类似的故事都归于这个范畴。于是,许多研究者和作家试图对科幻小说重新界定,使这种形式既标示当代的一个文类,同时又纳入从理论上适合这个文类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丝·麦里尔的看法,她用“推测小说”这一术语来代替“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测小说’,其目的是通过投射、推断、类比、假设和论证等方式来探索、发现和了解宇宙、人和现实的本质。这里‘推测小说’旨在说明利用传统‘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的方式,检验某种假想的现实,将想象的一系列变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实的背景,从而创造出一种环境,使人物的反应和观察揭示出有关发明的意义。”
前面这些早期的定义都强调“科学”或至少科学方法是科幻小说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但在麦里尔的定义里,通过将重点从科学转向推测,明显扩大了科幻小说的范围,因为它可以包括描写社会变化而不必赞扬科学发展的作品。
实际上,这种小说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进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说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量描写未来,使人们从未来反观现实,给作者和读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们与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作品明显不同,因为后者主要通过空间将小说的背景置于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思想,重新强调科幻小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学,其根源在于19世纪,而不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美国杂志培育出来的一种文类。这无疑是对科幻小说一种视角更广的看法,但它不再强调科学技术的因素,甚至对“科幻小说”这一文类术语也提出批评。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布赖恩•奥尔迪斯指出:“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J·G·巴拉德1969年评论说:“那种认为《惊奇故事》这样的杂志与科学相关的看法荒诞至极。你只需随便捡起一本《自然》杂志或任何一种科学杂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学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奥尔迪斯还在他的《万亿年的狂欢》(1973年初版,1986年修订再版)里提出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说力求说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处于我们发达但混乱的知识(科学)状态,因此科幻小说以哥特或后哥特的方式铸成。”通过将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1818)视为这一传统的源头,奥尔迪斯有效地论证了科幻小说何以是19世纪工业和科学革命的产物。
20世纪70年代,随着大学开设科幻课程,学术界对科幻小说的兴趣也高涨起来,出现了更严格的形式的界定。因为若要教一门课程,你必须知道这门课究竟是什么;而就科幻小说而言,由于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说、后现代小说、寓言小说、科技惊险小说、科学发明小说以及乌托邦小说,所以还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么。因此在学术界定里,人们特别强调要严格划清科幻小说的界限,不仅考虑它的文学策略,而且也考虑它的观念内容,有时还运用在文学批评中发展起来的一些词语,如结构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批评词语。
1972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达科·苏文把科幻小说解释为“一种文学类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是陌生化和认识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种想象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经验环境”。苏文用“认识”表示对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则表示布莱希特的概念:“一种陌生化的表现可以使人认识它的主体,但同时又使它显得陌生。”苏文的定义引起了不少争论,但他用想象的框架表示小说虚构世界,用经验环境表示外在真实世界的做法,对理解科幻小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70年代以后,由于高科技生产方式带来的社会变化,对科幻小说又出现了各种新的解释。罗伯特•斯科勒斯认为,“科幻小说提供一个明显与我们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种认识的方式返回来面对那个已知的世界。”他以“结构的寓言”代替“推测小说”,认为宇宙是一个系统的系统,一个结构的结构,对过去一个世纪科学的洞察应作为小说的出发点。
结构的寓言以一种虚构小说的方式对人类的处境进行探讨,其最主要的题材是人类科学或生命科学的发展或发明对人类本身的影响。《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过研究现实世界的迅速变化指出:“科幻小说通过描写一般不考虑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扩大我们对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声称“媒体就是信息”的麦克鲁安认为:“今天科幻小说表现的环境使我们能够看到科技的潜能。”而莱斯利•菲德勒则说:“科幻小说是启示的梦想,是人类终结的神话,是超越或改变人类的神话。”1987年,科幻作家S.K.罗宾逊甚至这样写道:科幻小说是“一种历史文学……在每一个科幻小说的叙述里,都有一种明显或隐含的虚构的历史,它将小说描写的时期与我们现在的时刻或我们过去的某个时刻联系起来”。1992年,评论家约翰·克鲁特进一步扩大科幻小说的范畴,认为美国科幻小说传递的意义关系到“西方世界线性的、由时间限定的逻辑”。
总之,对科幻小说从来没有绝对一致的看法。但这并不是说,科幻小说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没有相对一致的特点和规则;因为如果没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则,科幻小说也就不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别。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占主流的科幻小说大都描写未来,有一定的结构原则,并显示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倾向。
以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因莱因为例,他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是未来的世界史或美国史。在这幅奇特的历史画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个细节,使之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发展。他有一幅未来史的轮廓和图解,人物和重要发现的日期都穿插在里面。他曾经发表过这样一张图表:这张图表以1950~2600年为历史范围,左侧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数据、社会学和备注;第一行排着故事的题目,紧靠未来史的日期;第二行竖排各个人物的寿命;第三行是科技的发展,如“机械公路”或“精神感应”等,也与时间栏对应;第四行数据列举具体时间发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现“合成食物”;第五行“社会学”从野蛮时代开始,列举社会状况,如2020年美国出现宗教专政;最后一行是结论性的论述,例如2600年随着“民情混乱,人类的青春期结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开始”。这种图表的内容可以任意变化,但原则却是一样的。
Ⅶ 介绍几部经典的科幻小说!国外的!谢谢!
X档案
Ⅷ 介绍些星际科幻小说
我强烈推荐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
对于这个永恒的传世经典我真的没什么可说的,如果喜欢看科幻而没看过基地系列真的是一个莫大的遗憾,无与伦比的剧情和逻辑,庞大而复杂的背景,基地给我带来的震撼超过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说,不愧为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的阿西莫夫,其宏伟的想象力让我完全折服
简介:《基地》是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代表作,和他的机器人小说一起成为科幻小说中的经典。《基地》是由一系列故事构成的,除了《基地三部曲》外还有基地前奏和基地续集,其中《基地三部曲》分为《基地》(Foundation)、《基地与帝国》(Foundation and Empire)、《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在这个系列中阿西莫夫创造了一个未来的银河世界,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人民将会经历长达三万年的黑暗时期,于是找了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整个故事即以“基地”的兴衰为线索。
如果有人问我我看过的最好的科幻长篇,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出“基地系列”这个答案
还有就是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目前科幻世界出了其中的两部,为《银河系漫游指南》和《宇宙尽头的餐馆》,还有三部估计科幻世界会陆续推出,其文笔极其辛辣幽默,看的时候我无数次的笑到喷饭,无数次的佩服亚当斯的风趣幽默,“原因?没什么原因,事实上,原因去吃午餐了”。这个系列被欧美誉为喜剧科幻的圣经,为了表彰其卓越贡献,一颗小行星的名字也以书中男主角“阿瑟”命名,剧情荒诞到了一定境界,但是正式这种极其的荒诞成就了这一伟大系列
安德系列,一共有四本,《安德的游戏》《死者代言人》《屠异》《安德的影子》,系列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人类和虫族的战争,深刻探讨了种族,战争,正义等等等等……一套非常好的书,很值得一看
沙丘三部曲,《沙丘》《沙丘之子》《沙丘救世主》,呵呵,对于这个史上第一个包揽雨果、星云双奖的小说,还有什么好说的?
Ⅸ 写科幻小说推荐几个好听的中国人名字
《飞向人马座》该书是由“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于1978年发表的一部科幻小说。本篇描写的未来战争中,人类要争夺太空,主人公邵子安在结束一场战争后立即投入装备仪器,最后又率队赶去人马星救援被困人员,留给心上人的只能是简短的几句话,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爱情奉献。【故事内容】这部小说虚构了一个速度的故事:3个因为某一种速度被抛在太阳系外的少年,凭借另一种速度在5年后回到了地球。5年的外太空流浪涉及悲伤、忠诚、坚定、涉及爱因斯坦和人类的成长,因为这也是一个有关人类广阔性的故事。【作者简介】郑文光,1929年生于越南。1954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1983年因患脑血栓停止创作。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猴王乌呼鲁》,中篇《飞向人马座》、《命运夜总会》,长篇《神翼》《战神的后裔》等。另有学术著作《康德星云说的哲学意义》、《中国古天文学源流》,翻译作品《宇宙》、《地球》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会员。郑文光是出生在越南海防的华侨,解放初回国。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象当时的很多科幻作者一样,学术研究是他的主业。郑文光自幼喜文,十一岁就在越南的《侨光报》上发表作品。这样的经历使郑文光具有超过一般自然科学家,甚至超过一般科普作家的功底。【目录】总序一风雪的黄昏二上海小姑娘三宇航时代的奇迹四总工程师邵子安五三个意外的乘客六严峻的道路七一场争论八“东方号”上的图书馆九一堂天文课十在宇宙船外面十一岳兰的实习飞行十二抢救十三超新星十四天文台十五前方有一颗恒星吗十六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十七稠密的星际云十八中微子电讯机十九遥远的太阳二十和黑洞搏斗二十一女飞行员程若红二十二亚光速飞行二十三“H”二十四秋天?还是春天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