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创造宇宙说明者
Ⅰ 世界上最早写科幻小说的作者是谁
世界上最早的科幻小说作者是德国的开普勒。开普勒是一个杰出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他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他认为科学应该为人类服务,向人民宣传科学道理是他的责任。
开普勒曾写过一本去月亮旅行的幻想小说。由于300多年前科学家没有办法解决登月旅行所遇到的问题。但是这个梦并不完全是虚幻的。开普勒写到了许多20世纪宇宙航行员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克服巨大的加速度对人体的影响,如何对付宇宙空间的低温、失重状态,以及在月球表面如何减速进行软着陆等等。开普勒的叙说既生动有趣,又充满科学道理。可惜开普勒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出版就逝世了。
开普勒死后,他的朋友替他出版了这本书。尽管有人说该书荒诞无稽,但书中提出了许多大胆的科学设想和预见。20世纪80年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有位学者在报上发表文章,而且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这本书的发表比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月球旅行》要早240年,所以开普勒是世界是第一部科学幻想小说的作者。
科幻小说是根据科学上已取得的新发展、新成果,描述人类利用这些成果可以创造的某些奇迹,具有深奥的哲理和科学的预见。
法国凡尔纳的《神秘岛》、《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都是科幻小说。
Ⅱ 推荐一下好的科幻小说。(最好是硬科幻)
刘慈欣,中国当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地球往事”系列(《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及刚刚出版的《三体Ⅲ:死神永生》)等,中短篇《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Ⅲ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硬科幻小说
《乡村教师》,《流浪地球》,《球状闪电》,《拉格朗日墓场》,《逃出母宇宙》,《七重外壳》,《天年》,《田园时代》,《一亿年后的来客》。
Ⅳ 求小说名 男主拿到了一本书可以创造宇宙。然后不断调试参数最后创造了宇宙。
这书我看过,但是名字记得不是很清楚了。而且你也记错了,内容是这样的:主角所在的世界是另外一个全是创世神所在世界的一个人创造出来的,那个世界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几个宇宙,但是都是属于体外宇宙,主角所在世界的创造者一心想创造出体内宇宙,所以只修炼出一个宇宙,就是主角所在的宇宙。因为体内宇宙等于就是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宇宙,全身上下,无不可借用无数世界的力量。比体外宇宙仅仅可以修炼出几个宇宙强了不知多少倍。
最后主角修炼出了体内宇宙,于是便和想得到怎么修炼出体内宇宙的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对立上了。为了抵抗那个创造者,主角将自己得到的一个好像是火什么珠吧,炼制成了一个全是以火之法则为基础的世界。这个世界时他的分身,这个世界诞生的所有生灵等于也是他的分身,他的目的就是想加快这个世界的时间速度,然后让这个世界诞生出一个圣人,一个冲破这个世界束缚走道他面前的一个完全领悟火之法则的圣人,虽然因为法则单一,这种圣人不是真正的圣人,但是在火之法则上是完全领悟了那个什么火之珠的法则吧大概。然后主角再融合吞噬这个圣人,那么他将等于完全拥有了一个修炼了无数年领悟完全火之法则的圣人的感悟。
然后主角成功了,他加快了这个时间的流速,然后灭世,迫使这个世界里面的修炼者联合那个唯一的圣人不断突破最后走出世界,然后吞噬了他。就这样。名字我忘了,虽然构思不错,但是主角后宫太多,所以,我不是特别喜欢。
Ⅳ 推荐一些科幻小说
《希灵帝国》
(作者语)不是帝国争霸,不是异界风云,更不是升级练功,其实,这是一本非常严肃正经认真的硬科幻救世文——你就当真的听。再次郑重提示:这是一本非常严肃正经认真的科幻…
星际农民
作者:三少的刀
种田可以发家致富,养殖也能富可敌国!
当地球人蹒蹒跚跚走出星球,以为宇宙的新时代从此来临的时候,却发现宇宙中文明林立,早就有了森严的文明等级划分,地球文明被勉强划入了最低等级——一级之列。
自豪,骄傲,在这一刻消失无踪,地球文明不过是文明金字塔最底层的一块砖而已。原始人,低等人,这些耻辱的帽子一顶顶的戴在了头上。
前途在哪里,希望在哪里,要奋起赶上发展了几百万年的文明顶端,真的有可能吗?
有可能,因为有了农民韩真,所以一切皆有可能!
Ⅵ 好看的科幻类小说
这是刘慈欣的至今为止的小说,中国科幻的巅峰。
【目录】
长篇科幻小说——
[01]《中国2185》
[02]《超新星纪元》(实体书版)
[03]《超新星纪元》(完全版)
[04]《魔鬼积木》
[05]《球状闪电》
[06]《三体》
[07]《三体Ⅱ黑暗森林》
[08]《三体Ⅲ死神永生》
中短篇科幻小说——
[01]《鲸歌》
[02]《微观尽头》
[03]《坍缩》
[04]《带上她的眼晴》
[05]《地火》
[06]《流浪地球》
[07]《乡村教师》
[08]《微纪元》
[09]《纤维》
[10]《命运》
[11]《全频带阻塞干扰》(俄罗斯版)
[12]《全频带阻塞干扰》(中国版)
[13]《信使》
[14]《混沌蝴蝶》
[15]《西洋》
[16]《中国太阳》
[17]《梦之海》
[18]《朝闻道》
[19]《天使时代》
[20]《吞食者》
[21]《诗云》
[22]《光荣与梦想》
[23]《地球大炮》
[24]《思想者》
[25]《圆圆的肥皂泡》
[26]《白垩纪往事》
[27]《镜子》
[28]《赡养上帝》
[29]《欢乐颂》
[30]《赡养人类》
[31]《山》
[32]《海水高山》
[33]《2018年4月1日》
[34]《人生》
[35]《太原之恋》
[36]《时间移民》
其它小说——
[01]《烧火工》
科幻评论——
[01]《混沌中的科幻》
[02]《SF教——论科幻小说对宇宙的描写》
[03]《筑起我们的金字塔》
[04]《消失的溪流——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
[05]《谈〈珊瑚岛上的死光〉》
[06]《天国之路——科幻和理想社会》
[07]《无奈的和美丽的错误——科幻硬伤概论》
[08]《在2001年银河奖大会上的讲话》
[09]《掐头去尾看本届雨果奖》
[10]《〈东京圣战〉和〈冷酷的方程式〉》
[11]《我们是科幻迷》
[12]《快乐的科幻》
[13]《科幻与幻想的对决》
[14]《三维的韩松》
[15]《我们需要的科幻——〈黑太阳〉书评》
[16]《〈超新星纪元〉后记》
[17]《第一代科幻迷的回忆——写在〈超新星纪元〉出版之际》
[18]《被遗忘的佳作》
[19]《峡谷中的旅程——读王晋康的〈类人〉》
[20]《〈球状闪电〉后记》
[21]《从双奖看美国当代科幻》
[22]《从大海见一滴水——对科幻小说中某些传统文学要素的反思》
[23]《科幻边界上的诸神复活——〈光明王〉书评》
[24]《小木屋中的星空——〈开阔的前庭〉后记》
[25]《太空中的西部世界——〈外星稽查行动〉后记》
[26]《文明的返祖——〈最后的城堡〉评论》
[27]《科学的淡出——〈赌一把〉评论》
[28]《机器的征途和人的复活——〈悲剧之歌〉评论》
[29]《纳须祢于芥子——从〈死鸟〉看科幻的宗教感情和宏大叙事》
[30]《道德的迷雾和生存的真相——〈狩猎月亮〉评论》
[31]《玻璃箱中的思考——〈沙王〉评论》
[32]《君子报仇,万年不晚——〈斗篷与棍棒〉评论》
[33]《泽拉兹尼的轮回——〈独角兽棋局〉评论》
[34]《你会爱上吸尘器吗?——〈血孩子〉评论》、
[35]《生态女性主义、盖娅和人格放大——〈永久冻土〉评论》
[36]《为〈科学文化〉杂志所写的常见科幻电影介绍》
[37]《写在〈三体〉第二部完成之际》
[38]《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科幻小说年度选集前言》
[39]《当科普的科幻尝起来是文学的》
[40]《西风百年——浅论外国科幻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
[41]《传统文学要素在科幻小说中的变化(节选)》
[42]《超越自恋:科幻给文学的机会》
[43]《重返伊甸园——科幻创作十年回顾》
[44]《〈流浪地球〉:寻找家园之旅》
[45]《中国科幻划时代的理论建构——〈科幻文学论纲〉》
[46]《〈水晶的天空〉序》
散文随笔——
[01]《电子诗人》
[02]《文明的反向扩张》
[03]《远航!远航!》
[04]《宇宙随想》
[05]《当前航天技术与科幻预测的对比》
[06]《技术奇点二题》
[07]《AI种族的史前时代》
访谈录——
[01]《小π访谈》
[02]《开辟想象天地的人们:初识刘慈欣》
[03]《〈科幻世界〉访谈》
[04]《回答〈小作家〉杂志的采访》
[05]《起点FANS见面会实录》
[06]《〈科幻大王〉特约采访》
[07]《〈成都日报〉访谈:刘慈欣 握住现实的科幻狂人
[08]《〈三联生活周刊〉关于目前科幻状况的的采访
[09]《为什么人类还值得拯救?——刘慈欣与江晓原对话录》
[10]《道德的尽头是科幻的开始——〈南方都市报〉访谈》
[11]《本土科幻任重道远——〈沈阳晚报〉访谈》
[12]《网络贴吧见面会实录(整理版)》
[13]《科幻拷问道德——〈北京青年报〉访谈》
[14]《中国科幻文学的“异类”——〈新京报〉访谈》
[15]《中国科幻文学需要大师——〈山西晚报〉访谈》
[16]《北京理工大学3月29日大刘见面会问答全纪录》
[17]《如果·刘慈欣》
[18]《〈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科幻的采访》
[19]《欢迎进入“三体纪元”——〈南方都市报〉访谈》
[20]《我们走的,是一条全新的路——〈文学报〉访谈》
[21]《影像时代,科幻文学在衰落——〈东莞时报〉访谈》
[22]《大刘成都签售活动微博速记》
[23]《〈三体〉读者见面会大致情况》
[24]《〈新京报〉刘慈欣、韩松同题问答》
[25]《给力中国科幻——〈现代快报·博客周刊〉访谈》
[26]《〈看天下Vista〉:刘慈欣让中国科幻进入“三体纪元”》
[27]《〈中国青年报〉:一边柴米油盐 一边星光灿烂》
[28]《读者的认可是惟一的希望——〈都市消费晨报〉访谈》
[29]《梦想的力量——〈中国日报〉专访》
[30]《我知道,意外随时可能出现——〈城市画报〉访谈》
[31].《精英化只会害了科幻——〈南都周刊〉访谈》
[32]《宇宙的铁幕——〈晨报周刊〉访谈》
[33]《对宇宙的敬畏是科幻文学的动力——〈文艺报〉访谈》
[34]《〈城市画报〉刘慈欣、韩松访谈》
[35]《每一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手——〈南方周末〉专访》
[36]《只有科幻能对人性“严刑逼供”——〈华商报〉江晓原、刘慈欣问答》
[37]《让我们仰望星空吧——〈南方人物周刊〉访谈》
[38]《〈东方早报〉:刘慈欣谈科幻世界与人类命运》
[39]《科幻,百岁的孩子——〈北京青年周刊〉访谈》
[40]《我对用科幻隐喻反映现实不感兴趣——搜狐读书频道访谈》
[41]《宇宙比道德更宽泛——〈经济观察报〉访谈》
[42]《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刘慈欣7月22日香港书展名作家讲座实录》
[43]《老外看中国科幻,好比我们看外国人写武侠——〈南方周末·读书周刊〉访谈》
[44]《世界上有两个我——〈钱江晚报〉访谈》
[45]《中国原创科幻,前景仍不明朗——〈北京日报〉访谈》
[46]《〈三体〉并不适合拍电影——〈大都会科幻评论〉访谈》
[47]《科幻故事 一生讲不完——香港〈文汇报〉访谈》
[48]《专职写科幻没安全感——〈华西都市报〉访谈》
[49]《刘慈欣:月亮与六便士》
[50]《〈三体〉不是里程碑——〈科学时报〉访谈》
Ⅶ 找一本科幻小说,大意是上帝创造宇宙的那些事儿,有很多理论和公式的
宇宙之战 基督教福音片,关于上帝创造诸世界还有人
Ⅷ 世界科幻史上被称为“宇宙歌剧”创始人的美国科幻小说家是
E·E·史密斯
在雨果·根斯巴克的《惊奇故事》和约翰·坎贝尔的《惊人科幻小说》以及其它许多科幻杂志的共同耕耘下,大批优秀的科幻作家脱颖而出。科幻小说在美国迅速繁荣起来。
在整个科幻黄金时代初期,有一类作品特别令人瞩目,后人将其命名为“宇宙歌剧”。这类作品的共同特点是,故事均发生在地球以外的太空或宇宙深处。它的始创者就是有着哲学博士头衔的E·E·史密斯(EdwardElmerSmith,1890-1965)
关于史密斯其人,恐怕现在的读者已知之甚少,即使在他的家乡美国也是如此——尽管他声誉卓著,他的许多作品仍在不断再版。这种状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人生之路几乎完全被他在科幻领域内取得的巨大成功的光辉所掩盖了。没有谁关心他以何为生,人们只知道他是“宇宙歌剧”的始创者。
我们说史密斯开创了”宇宙歌剧”题材,并不是说在他之前,具体地说是在1928年史密斯的《宇宙云雀》第一次出现在《惊奇故事》杂志上之前,没有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其实早在1917年左右,史密斯开始酝酿这部作品之前就已经有一些关于太空探险的小说出版了。比如。1898年纽约的一家报纸上就登载了一篇G·P·赛尔维斯创作的《爱迪生征服火星》。然而,严格遵循科学原理创作的史密斯与那些庸俗的同类题材作家不同,他将那些十分浩大的规模与复杂的情节处理得有条不紊,赢得了大批读者的喝彩,并使这一题材迅速风靡开来。可以说,是史密斯将这一题材发掘到极致。
史密斯的第一个系列就是前面提到的《宇宙云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断断续续从事这个超长系列的创作。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是《云雀与太空》,讲的是发明家西顿与好友发现了一种新能源,并创造了“云雀”号宇宙飞船。敌手莱格诺发现了秘密,劫持了西顿的未婚妻飞向宇宙深处。西顿和好友借助了先进的“宇宙罗盘”发现了莱格诺,驾驶“云雀”号开始了追逐……《云雀与太空》是科幻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人类飞出太阳系的故事,它拉开了“宇宙歌剧”的大幕,以后的作家争相效仿。
《宇宙云雀》系列的最后一本《云雀与杜奎森》是在史密斯逝世后才出版的,讲述了西顿被邪恶的杜奎森追逐,他们在宇宙深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新发明的大对抗。双方斗智斗勇,场面越来越大。这巨大的场面甚至使作品本身空洞起来。因为,当故事中的所有东西都变得越来越巨大时,作者也就越来越难以驾驭它们并赋予它们以生命了。
<p>史密斯的创造才华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是在他的《透镜人》系列中。在这个系列中,史密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历史格局,上溯千亿年,下至无穷的时光尽头。每一卷作品中,主人公都与一个庞大的邪恶组织作战并战胜他们,但在下一卷的开头,你会发觉,那个组织只是另一个更大更可怕的组织的一部分。在该系列的最后一卷,史密斯将最远的星空定格在我们面前。
宇宙歌剧”成功的奥秘并不在于有勇敢的冒险家或发明家充当主人公——他们富于智慧,能够随时发明出一系列新奇武器,消灭任何一种敌人(这些敌人总是一种比一种强大),也不在于其故事发生在令人神往、充满梦幻色彩的宇宙深处,而在于那令人震撼的宏大场景。
Ⅸ 有一本宇宙科幻小说,说主角在实验室被电之后,发现自己可以控制细胞
人在活着状态的时候必定会想到的几个问题,比如“宇宙是什么?有多大”,“世界是怎么产生的”,“我是谁?你是谁?为什么有你我之分”等等这些看似无聊却
又谁都思考过却又无法想透的问题。从古至今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模型,有上帝创世,有真主创世,有梵天梦世,有一切皆空,有一切皆无,无论是那种宗教都是
围绕这个何生何为何灭的疑问而发,让人难以理解和如此的神秘。在此文中“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来解释这一问题,希望和每一个思索这些问题的朋友们进行讨论。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浅蓝色的地球是惟一一颗布满了生命的星球,在它的高山、海洋、森林、蓝天、两极,活跃着近二百万种生命,它是当之无愧的
生命乐园。可是,生命为什么这样钟爱地球呢?
尽管目前学术界还无法准确地给生命下一个定义,但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能够自我复制;二是能够新陈代谢。这两种活动的进行,都需
要能量,就动物和植物而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
如果行星距离太阳过远,比如冥王星,接受到的太阳光芒极少,仿佛传说中的阴曹地府,生命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无法生存;如果行星距离太阳过近,比如金
星,接受到的太阳光芒极多,白天黑夜的温度都在400摄式度以上,就像神话中的炼狱,生命也难以生存。
地球距离太阳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接受的光照适中,植物可以自如地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当素食动物吃植物时,这种被储存
的能量便到了素食动物体内,当肉食动物吃素食动物时,能量又到了肉食动物体内……就这样,是太阳的光能开动了地球上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机器,使动植物子孙兴
旺、生生不息。
地球上适宜的温度,是生命活动必需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供给的,而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植
物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
地球有大气层保护,这对于栖息在它上面的生命而言,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大气层挡住了来自宇宙空间的强烈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伤害;大气层挡
住了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陨石,地球表面才没有像月球表面那样坑坑洼洼;大气层就像一床厚厚的棉被,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不会散发到太空中去,地球上的温
度才不会剧烈变化;假如没有大气层保护,地球上就不会有刮风下雨,也不会有江河湖海,地球将是一个死寂的荒凉星球。
地球上有繁荣的生命,这与它是一颗岩石星球也不能截然分开。地球的核心是融融的岩浆,岩浆的主要成份是铁。在地球自转过程中,铁质核心产生了强烈的磁场。
这种磁场包绕着地球,保护着地球。当太阳风暴,也就是来自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向地球猛烈袭来时,这种包绕着地球的磁场把它挡在了太空,从而保护了地球
上的生命。
对于生命而言,地球上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然而在浩淼无垠的宇宙中,太阳系只不过是沧海之一栗,太阳不是茫茫太空中惟一的恒星,地球难道就是茫茫星海中惟
一有生命居住的行星吗?
地球的原始水环境使地球上有了有意识的物体,经过漫长的演变以及一些环境因素,水生生物开始在陆地生息,以至到恐龙的鼎盛时期,由于小行星的撞击使大多数
的物种灭绝(目前支持率最大的解释)约有99%,使一些先天弱小的生物有了发展的机会,在经过漫长的时间猿猴进化,有了一些智慧,经年的累积才有了现在的
知识.漫长的历史,还有现在暂时主宰地球的人类。
由于在此回答有限,你可以点击九天灵舍头像 >> 查看看多资料,里面有邮件可以联系,把非公开资料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