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科幻小说集读后感
⑴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西洋》
评价:《西洋》是一篇描述虚构的未来社会的幻想小说,不像科幻。刘慈欣的这本小说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一种荒诞的方式,将历史倒转,破除了人们头脑中被植入的思想钢印。
刘慈欣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并且在看似平实拙朴的语言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
叙事特征:
刘慈欣擅长将工业化过程和科学技术塑造成某种强大的力量,作品中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例如小说《流浪地球》,该作品综合了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宇宙困境等宏大的主题,地球因为太阳的毁灭而必须进行逃离太阳系的悲壮远征。
刘慈欣还擅长使用“密集叙事”和“时间跳跃”的手法,在作品中无限加快叙事的步伐,使读者的思维无法赶超作者的思维,并在叙事过程中留下大量的时间空缺,将未来发展呈现到读者面前的机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历史感。
如在《地火》《吞噬者》和《梦之海》等小说中,密集化的叙事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还增加读者对大自然瞬息万变的感受,增加了读者对科学技术应付危机的信心。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刘慈欣
⑵ 刘慈欣认为科幻小说不仅需要科学的幻想也需具有人文情怀请结合你带上她的眼睛
刘子欣认为科幻小说不仅需要科学的幻想,也需要有人请文华去表达情感。
⑶ 宇宙往事 刘慈欣读后感
宇宙往事是的刘慈欣等一众作家中短篇小说合集成的一部小说集。
多年之后,作为地球人类的幸存者,回忆起那个恐惧又雀跃的夜晚:掌声与哭泣、飞船与云层、太空与银河……我仍然长时间地陷入对往事的流连之中。
谁也没有料想到,天文基地站收到的星外信息显示来自普卡帕星的超高级生命体即将对人类发起战争。不计其数的圆弧状银色光速战机从天空掠过,激光子弹如暴雨般散落,南半球淹没于一片火海之中。由地球科学家组成的双翼舰队发动的反击,也在十五天后,以悲剧收场:八名科学家的身体被光剑完整切割,如拼盘一般……
⑷ 刘慈欣,《2018》读后感,800字!急求!
前几日,我闲暇无聊,便读了刘慈欣写的小说集《2018》。去年,我读了他写的《三体》三部曲,深为震憾。我以前读过两本科幻小说,是迈克尔·克莱顿写的《侏罗纪公园》和《神秘之球》。虽然读起来也不错,但气势远不如《三体》恢宏。《三体》是长篇巨著,是基于一些物理假说构筑延伸的一个庞大复杂的故事体系,而《2018》带给我则是另一种感受。每篇篇幅虽短,但想象力丝毫不逊,也有各种曲折矛盾,让人脑洞大开。不同于一些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狗血故事,他的小说,开始让人难以捉摸,然后渐渐明晰,高潮之处终于让人恍然大悟又惊心动魄。结尾简略却令人深思,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
刘慈欣的小说有许多都反映了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在高科技地外文明面前的脆弱。他的作品并不是那种一些科幻片中英雄带领人们通过顽强抵抗得以战胜外星人的理想主义。在刘慈欣的笔下,一个文明的诞生与覆灭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他不是机械地描述这一过程,而是结合社会、文化生动地反映出危机来临时人们的反映。在危机面前,社会中许多潜在的矛盾都会爆发出来,并猛烈冲击现有的秩序。这其中所蕴含的关于社会学、心理学的道理,正是作者沉思的,也是值得读者思考的。
即便人类渺小,但大刘笔下对人类文明还是充满希望的。比如在《2018》的第一篇《2018年》中,提到“时代总是越来越好的”,这其实就是对发展的肯定和对未来的寄托。《诗云》中,即使是掌握着宇宙顶级科技的文明,也难以创作出超越李白的诗篇。这其实就是对人类文明和智慧的肯定,单纯的技术并不能取代一切。《地火》则现实地表达了作者对煤矿工业变革的期望。《超新星纪元》反映了孩子们肩负着重任,他们不仅是祖国的花朵,更是人类文明的未来。
具体篇目我就不加细说了,里面的每一篇都可以引申出许多话题,引发很多思考。好的科幻小说不是胡思乱想,凭空捏造,而是作者长期思考的结晶。正如《2018》的序言中将刘慈欣评价为“第五位面壁者”。他的小说其实就是他对现实社会,对人类文明,对宇宙审美的沉思结晶。他的科幻作品不仅可以给广大读者带来科学的滋养,也能带来心灵的启迪,而且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
我读了《2018》,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知。我也有这样一个信念,历史在进步,时代一定是越来越好的。
⑸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诗云》
《诗云》是刘慈欣早期的一部非常经典的科幻小说,在一般读者眼里,《诗云》描述的是“技术与艺术的对抗”,这个主题语也是刘慈欣小说选集本出版社的宣传语。在阅读《诗云》的过程,读者会直觉地想起鲁迅的《故事新编》所构筑的神话模式。
《诗云》所表现出的视角、讥刺、幽默或油滑,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潜在的联系,两者都是讲述“创造”的故事。
(5)刘慈欣科幻小说集读后感扩展阅读:
《诗云》最早是在2003年3月份发表于《科幻世界》上,是刘慈欣“大艺术系列”之二 ,荣获当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读者提名奖,后收录于《2003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全文一万八千余字。
《诗云》的主线故事其实很简单,描写了一个拥有超高级文明、代表宇宙至高智慧的技术之神,如何被生活在三维空间的低等文明“人类”(虫虫)的古典诗词所吸引,进而化身唐朝诗人李白的躯体,模仿其行为方式,意欲用技术创造一种实体的诗云的故事。
⑹ 星际战争刘慈欣的读后感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88-1946),英国著名小说家。是现代科幻文学的鼻祖和典范,他也因此被称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创作了百余部作品,内容涉及各个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语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世界史纲》及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
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不仅仅局限与通俗的科幻小说,而是将重心放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矛盾,以及带来的政治冲突,这一点是威尔斯作品的进步意义所在。
⑺ 《镜子》刘慈欣500字左右读后感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镜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科幻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物理学取得大突破的时代,人们发现量子效应只是物质更深层规律扰动的影子,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被确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换句话说,当宇宙发生大爆炸的一瞬间,往后的一切都将注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内地城市郑州的软件工程师,他率先利用超级计算机开发了宇宙演化模拟软件,即创立一个大爆炸奇点的模型,使其在计算机中开始演化。他误打误撞地产生了我们生活的宇宙,创造了一个“现实镜像”的模型,由此能够看到地球上过去发生的任何事件,同时能够看到遥远的未来。由于对本地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他本来希望镜像技术能够用于司法领域,但他震惊地发现,在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消亡了,正是镜像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应用导致了消亡的发生。
他发现,虽然镜像技术一开始仅用于司法领域,但其影响已开始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一切人类社会的黑暗和肮脏的事物都暴露在镜像的强光之下,罪恶无处可逃。镜像技术毁灭了人类文明的一切罪恶和一切不道德的东西,使人性如一汪清水般纯洁。由于没有可描写和表现的,人类文学首先消失了,接着整个艺术领域都陷入停滞,而以艺术为发展动力的科学领域也因此停滞。随着地球自然资源的耗尽,人类工业文明开始衰退。
社会的活力,其实是以种种偏离道德主线的欲望和冲动为基础的,正是在对旧道德的不断挑战的过程中,产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个在道德上永不出错的社会,其实是一个死了的社会,因为它的每个社会成员都精确地按照其道德标准行事,即使道德伦理不再符合文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无力去推翻它。
水清无鱼的道理,其实适用于社会的许多问题。在地球35亿年的生命进化史中,正是DNA的错误进化了生命,推动了文明的进程。设想,如果DNA永远精确地复制和遗传,那森林古猿永远无法直立行走,现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单细胞生物的天下!
现在的社会仍然有许多错误,但不应当建立强制性的监视与监督机制来维护规避社会问题,而扼杀社会成员的思想自由。我们应当以珍视的眼光看待错误,在改正错误的同时不断发展完善自身。
⑻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
刘慈欣的小说《山》显然脱胎自东德作者埃里克.西蒙的短篇科幻小说《伊卡洛斯星球》。同样是空泡行星,同样以辐射矿物为能量来源,同样是和人类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同样是持续亿万年的对外挖掘。只不过伊卡洛斯星球最终因为内外压差的原因碎裂成了陨石带,全族死于探索。刘慈欣的“泡文明”则幸运的浮出水面,见到了无垠的星空。相较而言东德作者的小说包含一层政治隐喻(冷战与柏林墙),刘慈欣的作品则添加了大量的技术细节,篇末还升华到对其他宇宙的探索上。
⑼ 《信使》刘慈欣读后感
读《信使》有感:生活是一场责任与使命同行的旅行
《信使》是最近从图书馆借的一本书。当时从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它简洁明亮的封皮吸引了我,另外就是封面上的英语单词(Messenger)让我一下子联想到曾经读过的《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一书,翻阅目录的时候果然发现收录的故事中包括了“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全书只有140页,除了“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以外,收录了“海娃:一封鸡毛信”、“邮差弗雷德”、“玄高堵秦救赵”和“王顺友20年”五个成功励志的故事。
在作者看来,使者,受命于此而达成于彼;信者,言必行,行必果。任何一个员工都应该具备“信使”精神。作者基于这五个故事,旁征博引,从中外成功者身上身上提炼出“信使”所具备的21条品质。它们分别是责任、灵活、不轻言放弃、奉献、服从、结果之上、讲究效率、忠诚、善于合作、重视细节、爱岗、热情、认真、追求完美、勇敢、执行到位、高速度、积极主动、勤奋、敬业、使命感。
上个周末和一同事去爬千佛山,遇到不少的信男善女在跪求菩萨。同事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个人各有所求。不由在想人活着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样的追求才是最有意义的?其实,这是个所有人常常不由自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的哲学命题。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因此也诞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生活方式。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名誉,有人追求彪悍(漂亮)的形体,有人追求内心的富足,有人追求虚无,有人活了一辈子却一直不知自己到底追求什么。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对于那些活着如同行尸走肉的人来说,虽生犹死;而对于那些死得其所的人来说则是虽死犹生。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人们所向往和赞赏的美好事物是具有普世性的。虽说物质是保证人们健康生活的必须品,但人们追求的终极目的绝对不是物质,因为物质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长久的快乐和幸福。真正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的还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包括人们的信仰、道德观念、知识视野、意志力等,这正是目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被忽略的东西,也是当前社会众多诟病的根源。一个人若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内心的快乐,必须具有乐于奉献的博爱精神、勇于承担的责任之心和放眼世界的使命感。
海娃因送信成功而成为令人尊敬的抗战英雄;罗文上校将信及时送往加西亚手中而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普通邮递员弗雷德若干年如一日将顾客放在心上,实现了从平凡到伟大的超越,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中国春秋时代的赶牛人弦高因敢于担当,勇敢堵秦救郑挽救国家而留名青史;四川某乡邮递员王顺友因20年如一日风餐露宿毫无差错将信送到主人手中而成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在奉献中践行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与平凡中创造了非凡。“Give and take”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为自己而活的人最终只会毁了自己;为了他人的人最终会成全自己。我爱人人,人人爱我。没有牺牲和奉献,就不会有所得,对待别人的方式恰恰就是如何对待自己。
拥有责任之心,才会爱岗敬业,不言放弃、认真做事、讲究效率、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相反,缺乏责任之心就会麻痹大意、不计后果。长江沉船事故的发生固然是天灾,肯定与有关人员的麻痹和疏忽和常识匮乏有关;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固然因人多而致,肯定与事先对问题的预估不足有关。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的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育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书育人,而且还在于服务和引领社会。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教学工作是平凡的,教师如同鲁迅笔下的“孺子牛”一样默默无闻,但平凡的工作中却孕育着伟大,因为教师在用一生的时间践行者责任与使命:播撒爱与思想的种子。
读书最大的好处之一在于你可以学会辨识、学会冷静、学会享受孤独,不抱怨、不犹豫,坚定不移地走在正确的大路上,追寻着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