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折叠是科幻小说
① 如何评价短篇小说《北京折叠》
一针见血指出了社会
② 《北京折叠》你觉得怎么样
《北京折叠》:阶层固化的科幻化表达,三重折叠空间,是社会多个阶层的隐喻;时间统筹分配,是资源极度不均的注脚。不一样的生活空间,把不同阶层的人们隔离;强制性的胶囊休眠,将唯一公平的时间剥夺。斩获今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的《北京折叠》,是不完美的闪光作。它设定不够新,科幻不够硬,因为篇幅所限结尾戛然而止。但它获奖依旧实至名归。因为《北京折叠》的真正魅力,是对人类文明困境和存在方式的推演和思考。北京折叠,是对阶层固化的极致性演绎。从第三空间向上的官方信道永远是第一空间管理,趁着转换时间偷渡进入的二三空间者就会被送入铁窗,打回原籍,这样的设定喻指着什么,不言自明。阶层固化的长期后果是阶层流动通道长期被上层把持,阶层流动的阻塞又是进一步加剧阶层固化的作用力。而阶层流动通道不畅通,又是外源和内源交替作用产生的。教育成本提高,就业难度增大,教育的回报率降低,就会使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权衡之中自动放弃教育这一阶层上升的渠道,这是内源。正如人民大学的调查报告所说,近年来乡村大学生的比率持续降低。外源性就是钱,权等交易依旧把持着阶层流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共同影响,是造成阶层固化的双重原因。北京折叠,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折叠。阶层固化在无形中建造起了精神和思想的柏林墙。不同圈子的人们不会相互探顾,信息和思维交流极其缓慢且需要桥梁。三大空间就是固化的阶层中不同圈子交错融合,自动分层后的产物,统治者的高堡之下,只有第一空间高高在上的不闻不顾,第二空间拼死拼活地向上攀爬和第三空间死气沉沉的苟延残喘。没有人了解,没有人关心对方的境况怎样,老刀听着一二空间的人们口若悬河,仅剩一脸错愕。只有少数如老葛一般从底层攀爬上来的人,才在内心的凉意之中潜藏一份挣扎。
③ 《北京折叠》明明是一本文学作品为什么被那么多人骂科幻
《北京折叠》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其之所以被一些人误解为科幻,实则源于对其深层内涵的忽视。首先,小说的标题“北京折叠”并非仅因“折叠”二字吸引眼球,而是“北京”二字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实际上,小说的主线情节简单而直白,即在一个未来高度发达的北京城市中,执行跨阶层送信任务。这一设定可以轻易地被置于古代背景之中,不会影响故事的连贯性和剧情发展。然而,正是这一看似简单的情节背后,隐藏着作者对于社会阶层差异的深刻思考。
小说中“折叠”这一概念,代表了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层,即人们根据经济地位被划分到不同维度的生活中。这种设定虽有科幻色彩,但其核心探讨的却是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作品通过展现不同阶层的生活差异与冲突,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引发读者对于社会公平、个人命运与阶级界限的思考。
然而,批评者往往过于聚焦于小说的科幻元素,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深层文学价值与社会寓意。小说中“折叠”的概念超越了科技层面的探讨,成为了对社会结构、阶层关系的隐喻,进而引发读者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思。
综上所述,虽然《北京折叠》在某些方面运用了科幻元素,但其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构建独特的社会背景,深入探讨了社会阶层、公平与个体命运等现实问题,从而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与文学价值的佳作。
④ 《北京折叠》不算优秀科幻小说
《北京折叠》火了一段时间了。赶紧找来看看,说实话有点失望。
同样是获得雨果奖,与“三体”没法比。
当然,它是短篇小说,只有两万字,和“三体”的百万字巨著没法比。但这不是关键,长篇有长篇的精彩,短篇有短篇的出色。
《北京折叠》的问题首先在于结构。短篇小说应该有紧凑的结构。从故事设定到谋篇布局,要与篇幅统一起来。如果事先确定了字数再动笔,就更该如此。
《北京折叠》大约两万字,写了一件事。老刀跨越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去送信。而前面的铺陈过多,让人感觉是个大中篇的开头。
这也许是笔力不逮的原因。业余写手普遍有这个特点,写着写着就没了笔力。如果不知道小说长度的话,读者按照这样的开头,自然期待老刀再次往返于三个空间以及与老葛、与依言、秦天的故事,而不经意间就迎来了结尾。
整个故事的基础在于一个城市折叠和一天变为四十八个小时陆世的设定。而这个设定的出现也过于突兀。
至于人物的脸谱化与简单化,当剥去了科幻的设定,就更暴露得一览无遗。作者也许并没有写出深刻的人性,只是想平静地叙述当前大都市的现实罢了。
除了文学手法上的问题,《北京折叠》其实也并非真正意禅悉友义上的科幻小说。(当然,科幻分硬科幻与软科幻。不是只有硬科幻才算科幻。)在这篇小说中,科幻只是皮相,如果去掉一天变成四十八小时和城市折叠的设定,这就是很平常的一个对北京情况的描述了。科幻只是为了把北京平铺的几环改成了立体空间。
也许“三体”获雨果奖使我们提升了对获得这个奖项小说的想象。毕竟,象“三体”那样的小说到达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不是任何一部小说可以比拼的。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北京折叠》也并不公平。
也许它获奖和获得金贺槐熊奖的那些电影一样,符合外部世界对北京和中国的想象,暴露出了北京和中国的现实。
⑤ 郝景芳获得雨果奖的作品是
2016年8月21日,凭借小说《北京折叠》(Folding Beijing)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郝景芳,1984年7月27日生于天津,小说作者,散文作者。《东方文化周刊》专栏撰稿人。200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2006-200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现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在读博士生。以《谷神的飞翔》荣获2007年首届九州奖暨第二届“原创之星”征文大赛一等奖,又以《祖母家的夏天》荣获2007年《科幻世界》科幻小说银河奖读者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