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科幻小说论文的目的
⑴ 小学科幻小说如何写
开篇致胜
好的一本小说,尤其是悬疑类科幻小说,从开篇就应该有这样一些片段,这样读者才能更有趣味的阅读下去。
(赏析:罗伯特森·戴维斯,他在《谋杀和行走的灵魂》里是这样开头的:“当斯尼弗从枪套里抽出暗藏的凶器将我击倒在地,让我无法动弹时,我这辈子都没有这么惊讶过!”)
⑵ 科学幻想的科幻风格
乔治·本福德(GregoryBenford)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可以控制的去思考和梦想未来的方式。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认为:科幻小说是真正关于未来的社会学研究。特里·卡尔(TerryCarr)认为:科幻小说是关于未来的文学,讲述了我们希望看到--或者我们后代看到的--明天的奇迹的故事,这段时间也许是下个世纪,也许是无限的时间延伸。
是的,他们讲的都不错。但他们只是提到了科幻文学里的一种——预言类科幻小说。绝大部分科幻作品,根本和预言没有关系。
以科学技术某些真实的前沿课题为素材创作的科幻小说,属于预言类科幻小说。这类小说的主要事件完全取材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课题。在所有科幻作品里,它们恰恰是数量最少的一类。
把握这个概念的重点,是“真实的前沿课题”。凡尔纳经常被外行称为伟大的预言家。但如果按照预言类科幻的严格定义去考查,只有《海底两万里》和《征服者罗比尔》才算得上预言类科幻小说。不知有多少篇文章都在说,是凡尔纳在这篇小说里发明了潜艇,其实潜艇当时早就存在了,凡尔纳只是考查了当时的潜艇技术,以及海洋学研究现状,以这些知识为素材,写成了自己的小说。
在《征服者罗比尔》中,凡尔纳具体考查了当时的一个前沿课题——比重大于空气的人造物体能不能飞行。作品一开始便记录了当时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人造飞行器的前途是飞艇,一种认为将是比重大于空气的飞行器。只有后者才能克服气流的阻力。
威尔斯早期的作品都与预言无关,而是他自己的创意。到了后期,他开始写现实中存在的科研课题。在《获得自由的日子》里,威尔斯描述了一次核战争。当时,核物理学家发现了“半衰期”现象。于是在这部作品里,核弹被想象成一种可以不停爆炸下去的武器。与后来真实的核弹有本质区别。
《夜班邮船》也是一部预言类科幻。吉普林写下这部作品时,飞艇早就在天空邀翔。他是综合了实际存在的科技知识,把飞艇的前景描述出来。
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也偶尔创作个别作品,为自己的研究扩大影响。如齐奥尔科夫斯基便将他的分级火箭原理写成科幻小说。后来在科幻小说领域中也出现了如《太阳风帆》、《天堂的喷泉》等描写某个具体技术发展前景的作品。另外还有如心理学家,开行为科学一派先河的斯金纳创作的行为科学幻想小说《沃尔登第二》等个别例子,是为了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
冷战时期,西方学者们写了一些精确描述“核冬天”之类灾难的预言作品。这些作品一次次提醒着人们的理智,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牢固建立了核战争等于人类集体毁灭的概念,为人类最终告别核战威胁建立了某种舆论上的“防火墙”。如今,关于人口危机和环境危机的科幻作品也在不时为人们敲响新的警钟。这些都体现着预言派作品社会价值。
在中国,预言类科幻极少有人触及。被视为新中国第一篇达到“小说”水平的科幻小说《古峡迷雾》,便是一篇预言类科幻。作者童恩正是考古学专业工作者。《古峡迷雾》取材于考古学上的真实课题:古巴人失踪之谜。作者在小说里,假定巴人残部最终消失在崇山峻岭中。可以对比童恩正的《石笋行》,也是一篇考古题材的小说。其中的考古发现:一枚被称为石笋的奇异石碑,是外星人的火箭,最终升空上天。“消亡在大山里的古部落”,“和外星人留在古代的火箭”,显然作者相信前者,并不相信后者。后者只是个写故事时的假设。
《珊瑚岛上的死光》让童恩正名声暴起,远播于科幻圈之外。这也是一篇预言类科幻。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制造出来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受此启发,两年后童恩正便创作了这篇佳作。至于它发表于十几年后,不是作者的责任。《珊瑚岛上的死光》写的是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前沿课题。
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也是一篇预言类科幻小说。远古时代,印弟安人曾经凭独木舟来到欧洲,这是作者的一个推论。这篇小说写的就是这个推论。也可以比较一下同一位作者的《北方的云》。将渤海湾的水蒸发,再送到内蒙古,作者自己也不会把它当真,只是在小说里运用了各种知识,把它写得以假乱真而已。
王晋康创作《生死平衡》时,其素材是一本叫《平衡医学》的书。涉及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某些问题的讨论。不管其观点正确与否,确实属于真实的前沿课题。缺陷将导致的危机。刘慈欣的《地火》则是一篇对煤炭工业前景的预言作品。郑军在短篇《人口危机》里,描述了未来社会人口负增长问题。而其长篇《惊涛时代》,则取材于海洋学的一些尖端课题。甚至,一些真实的中外海洋学家都穿插在这部作品里。
预言类科幻小说存在的前提,是科学本身的不断前进。很多不接触科学工作的人,只是从学校里接受学科教育。把自然科学教师误认为科学家。将科学视为僵化保守的体系。实际上,科学工作的主体便是发现和发明。科学家的价值不在于传承旧知识,而在于发现新知识。在这个基本动力推动下,整个科学,以及它的每一个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知识领域。这就需要一线科学家必须有前瞻能力。下一卷里,笔者会从未来学和科学预测两方面,谈到科学的进步。
而预言类科幻小说,正是把科学家们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变成文学形象进行表述。在这里,一定要澄清一个误解,科幻小说并没有作出过什么预言。它只是表现了科学家的预言。
科幻小说家常常拥有“预言家”的美誉,而其原因,与算命先生差不多:“科学幻想小说作家的预测往往是错误的,但他们偶尔正确的预测引起了公众的注意。”(《科幻之路》三卷457页)。实际上,即使是这些正确的预测,科幻作家也不是原创者。
迄今为止,笔者没有搜集到任何一部科幻作品,其中的科学预言完全由作者本人完成。所有这些作品中的科学预言,事先都是由科学家提出的,科幻作家只是拿来把它们当成素材。其实,科幻作家也从未标榜过自己作出了某某发明。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一个人真的有什么发明创造,第一件事不是写成小说,而是到专利局申请专利。而专利局有一套复杂的程序,为鉴别他确实是这种发明的首创者。
如果有人相反驳我这个观点,希望他能提供证据,证明在某篇科幻小说里确实存在着有科技意义上的新发现。哪怕一篇也行。在第一卷里,笔者对科幻中的科学题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现在笔者还要在此强调一句:那里没有任何一个科学预言,是科幻作家独立作出的!
笔者1999年在《中国科幻之路》中正式提出“预言式科幻小说”。当时,虽然认为“真正的预言”数量极少,微不足道,但毕竟还拥有几个实例。现在笔者倾向于认为,科幻小说根本不存在有独立科学价值的预言。所有的预言类科幻,都是借鉴了科学界已有的成果。对照《科幻纵览》以前的各个版本,读者可以看到我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变化。
把科幻小说当成预言,导致这个错误的原因,一是只看到预言类科幻小说这一种,二是对科技史的无知。毕竟,与论文专著相比,小说的影响力要大得多。有多少人读过《海底两万里》?又有多少人知道十九世纪潜艇技术的发展情况呢?
将预言类科幻当成科研成果,或者把写科幻当成科学研究,这给科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北师大科技史专家田松先生长期跟踪研究“民科”现象: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不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又与科学共同体没有正常的联系。但却认定自己作出了某某重大发明创造。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虚无飘渺的“科研”上去。他的研究可参考《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书。不幸的是,以此书内容为参照,科幻界里的“民科”为数不少。他们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不知道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之间不是一回事。这些“民科”关于科幻的言论,恰恰授人以柄,在社会舆论中造成一个科幻的负面印象。 抒情类科幻多具有散文特点。它不以题材见长,而是文笔优美,感情婉转愁怅为特点。雷·布雷德伯里是抒情类科幻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如《浓雾号角》、《火星纪事》等等,都有怀旧倾向。而抒情风格则是这种倾向的文字外表。
詹姆斯·冈恩的《冰中少女》,也是一篇典型的抒情科幻。新的冰川期来临,人类移民赤道附近,北方大部分地区无法居住。主人公里德留守在家乡,目睹着冰川一天天逼近。冰川中一具少女的尸体,成为他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全篇并没有什么离奇的情节。主要篇幅都用来描写里德的恋乡之情。
泰利·比森的《地球老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描写了一个外星殖民者对地球的怀念。情节淡化到极点。姜云生甚至直接将它称为科幻散文,而不是科幻小说。
中国科幻作品里,抒情作品极少。可以举出的例子,是何海江、饶骏合作的《飞越海峡的鸽子》。 荒诞手法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特点。这类作品以反逻辑的叙述方式,映照出现实社会本身的荒诞色彩。在科幻作品里,运用荒诞手法的很少。大部分科幻作品都有明晰的“自设逻辑”。并且要用逻辑性的语言来讲清它们。
詹姆斯·冈恩是运用荒诞手法的代表。他的《来自外星球的礼物》、《绿色拇指》、《玩具熊》等,时空错综复杂,变幻莫测。把这些小说与他传统叙述风格的科幻作品,比如《长生不死》、《人类之声》等放到一起,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间的区别。
中国科幻作家中,韩松是使用荒诞手法的代表人物。他的几乎所有短篇都难以理清逻辑脉络,更多是刻画出一种杂乱、怪诞、莫名其妙的气氛。《逃出忧山》是荒诞科幻的代表作。其它如《末班地铁》、《赤色幻觉》、《超越现实》等等,也有浓厚的荒诞色彩。同时,韩松还创作了比较写实的科幻作品,如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短篇《青春的跌宕》,把这两类作品放到一起比较便可以看出,作者对荒诞风格的追求是一种创作上的自觉。 赋予科幻小说以轻松、幽默的风格殊为不易。但也有一些不错的例子。冯尼格特便用短短的篇幅,轻松活泼地写下了《巴恩豪斯效应的报告》。对战争狂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星新一以微型科幻见长。在方寸之地打出漂亮的拳招,幽默笔法必不可少。郑渊洁的《黄金梦》也是少见的幽默科幻。其风格近乎无厘头。王晋康作品风格偏重于厚实,大气。所以轻松滑稽的《美容陷阱》、《完美的地球标准》便尤其显得突出。郑军的《虫飞蚁走也惊魂》,也是幽默科幻的代表。
虽然许多科幻作品都有些轻松的谈话,幽默的情节。但以幽默风格为特色的科幻作家尚未出现。这也算是科幻文学发展的一个小方向吧。 恐怖小说被视为一个文学门类。甚至和科幻、奇幻并列为三大幻想文学门类(《想象的艺术——20世纪科学幻想、恐怖和幻想艺术》,美国弗兰克·罗宾逊等编著)。笔者对此颇为不解。因为这是把题材和风格搞混了。任何题材,现实与超现实,过去和现代的,都可以被处理成恐怖风格,也可以不被处理成恐怖风格。恐怖与科幻是“横”与“纵”的关系。
一部小说恐怖与否,需看它的主要事件是否是悬念。悬念不同于悬疑。悬疑是未解之谜,而悬念则是让读者能够提起心,吊起胆的情节。它不一定就是未知的。比如典型的恐怖风格科幻片《异种》,开始部分就交待了背景:科学家接受到外星电波中传来的遗传信息,用它培育出一个外星人。这个人逃出基地,到处寻求男性,以便通过交配产下后代。而男人与之交配后便被她杀死。这部电影里没有悬疑,只有悬念:外星异种如何去害人。处在危险中的人能不能逃脱她的杀害。
如前所述,从哥特式小说发展来的科幻小说,早期作品里多具有恐怖色彩。《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都是典型的恐怖科幻小说。二十世纪后,它们被改编成许多版本的恐怖科幻片。凡尔纳和威尔斯不以恐怖风格见长。但前者也创作了恐怖科幻《喀尔巴迁的古堡》,后者的《隐身人》、《莫洛博士岛》也有明显的恐怖色彩。在第五卷里,笔者将介绍“大片”时代到来前的美国科幻电影。由于特技手法不过关,早期美国科幻片多选择恐怖题材,通过制造悬念来吸引观众。上一章介绍的“新哥特科幻”,几乎全部是恐怖风格的科幻。
说到恐怖科幻,还要提一个特殊的例子。被称为“恐怖小说家”的斯蒂芬·金,其作品既有奇幻题材,也有科幻题材。他的《修剪草地的男人》描写了人的意识如何被改造为虚拟的电脑程序,后来被改编成同名科幻片。他的《死亡区域》也是典型的科幻小说。不过,以笔者所见,这部封面上印有“恐怖小说”字样在中国发行的作品,风格上根本不恐怖,而是一部正剧风格的科幻小说。
⑶ 写作有哪些种类
写作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文学创作类写作
1. 小说写作
小说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物、构建故事情节和描绘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内心的写作形式。它通常包括奇幻、科幻、历史、言情等各种题材,以丰富的情节和虚构的内容来吸引读者。
2. 诗歌写作
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独特的语言、音韵和表现手法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二、实用类写作
1. 报告类写作
这类写作形式主要包括商业报告、市场调查报告等。其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分析现象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报告类写作通常要求逻辑清晰,数据准确。
2. 应用文写作
应用文是为了特定目的而写的实用文章,如信函、简历、申请信等。这类写作要求简洁明了,直接传达作者的目的和意图。
三、学术类写作
1. 论文写作
论文是学术写作的一种重要形式,通常包括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讨论等部分。它旨在阐述研究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和发展。
2. 学术研究报告
除了论文外,学术研究报告也是学术写作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关注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进展,旨在分享研究成果和推动学术进步。
以上即为写作的主要种类。每种写作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风格要求,了解这些种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也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有效地进行写作沟通。
⑷ 怎样写好科学说明文和科幻作文~
科学说明文首先是说明文,所以首先要满足说明文的要求,严谨,准确
要求真实可靠的材料数据,严谨准确的用词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形象
说明文不是论文,一般是向大众普及科学,语言力求浅显易懂,少出现高深术语
科幻一般是小说,所以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因为是幻想,所以想象力非常重要。需要一定科学知识和元素,但不用准确真实,只要能自圆其说,不过于违反现有科学体系就行。
一般是对现在或将要出现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的思考和表现,对未来的展望,想象要符合逻辑,所以很能表现思维能力。
以描写抒情为主,为了表现科学元素,说明也是不可少的,但必须巧妙融于情节和环境偿窢稗喝织估半台报郡描写中,切忌大篇幅说明。
科幻也可能出现其他体裁,比如说明文,报告书,信件..不管怎么写,都要注重体裁本身要求
⑸ 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关系400字作文
论科学幻想与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
论文摘要:
科学幻想对科学发展有预言作用,推动作用;科学幻想与科学发展,两者相辅相
成,相互影响;同时科幻作品能改变人的科学思维。因而科学需要丰富的想像力,敢于幻想。但是
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科学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讲究科学精神。如果不讲究科学
精神而盲目地信任科学幻想,将会误入歧途,阻碍科学的发展,故在看待科学幻想时要用向前发
展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
科学幻想;科学发展;科学精神。
科学
:可理解为“人类已经找到的代表现实的真理知识内容”(即具体的科学知识)或
“科学真理的理论”(科学理论体系),也可能是“如何找到并区别称为科学知识及科学理
论的方法”(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在后者中,可能也包含科学哲学。
科学的发展可概括为:一是给出新的解决问题方式;二是试图更简约地理解自然现象。
科学幻想就是依据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这些基础上可能达到的预见,用
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影响。
例如一篇名叫《追赶太阳》的科幻小说。故事的情节是:一个月球考查队发生了事故,
失去了能量。惟一幸存的女宇航员要等待地球的救援。但她必须在失去能量的条件下保持宇
航服的温度。于是,她便用步行的方法“追赶太阳”,使自己在月球的“一天”内始终保持
在阳光下。这里面的线索便是:由于月球重力小于地球,人可以凭借体力在一个月球日内环
绕月球一周。
这是将创意设置在天文学基础上,
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方法的人类活动之本质和重
要性的理解。
科学幻想与科学发展是紧密结合,其关系如下:
首先,科学幻想对科学发展有预言作用。
想象、幻想是人类的第一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和前导作力量。很久以前,人类幻想
有“顺风耳”
“千里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电话、电报、望远镜、电视等发明以后,人
类的这些幻想,确切一点说,人类的这些科学幻想也成了现实。但是科学幻想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
想、乱想。它是人类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形态有了更多的基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二者相
结合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幻想。
其次,科学幻想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人们丰富、多彩的科学幻想必然会引发波澜壮阔的创新、创造、发现、发明热潮。如关于宇宙
航行、机器人、可怕的黑洞和有趣的虫洞,时光穿梭等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
得到了许多其他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发现。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幻想是一个追梦的过程,并且是一
个美梦不断成真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在当今大力倡导自主创新以求引领未来
的时代主流中,我们要敢于科学幻想,正是因为科学幻想是创新的灵感,有联想才能产生幻想,有
幻想才能提出问题,有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才能做出创新的成果。同时我们还要勇于科学
探索,勤于科学实践,让所有的科学美梦都成真
!
第三,科学幻想与科学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科学的幻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又促进了科学幻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把科学
信息社会推向前进。现实告诉我们,科学幻想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创造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逻辑
思维是一种常用的创造方式,也称推理创造。从科幻作品来看,有些就是根据当时已有的科学技术
成就,通过逻辑推理而产生的。还有一种称之为自由联想的创造方式,往往也能产生科学幻想。这
种创造方式的特点是不受传统的、规范的思想束缚,但是,它仍然是以现实为基础的。
第四,科幻作品能改变人的科学思维。
科幻作品内涵着自主创新和探索精神,及其这种精神对引异人们正确思维的能力。科学幻想激
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而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比后
天培养形成的责任心和功利心更能成为科技创新的巨大动力。
正如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
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动力。
”
“人类需要幻想,这种特殊想象在科学、艺术领域尤为重要。
”
科学技术史发展的角度指出了科学幻想是科学的一种本质属性。科幻作品是科幻内容和文艺形
式的有机结合。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需要富于幻想。科学也需要丰富的想像力,敢
于幻想。但是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发现。科学需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讲究科学精神。如
果不讲究科学精神而盲目地信任科学幻想,将会误入歧途,阻碍科学的发展。寻找永动机的热潮曾
经风行一时,许多人包括一批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的科学家都废寝忘食地寻找,但是最终被证
明是不可能实现的。
故在看待科学幻想时要用向前发展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用以下语词概括:客观、由浅入深,全面思考、证实加证伪、理性怀疑、争论
与激励。
客观:以客观的立场观察事物,不能以主观意识,理所当然地猜测,下结论。
例如在《获得自由的日子》里,威尔斯描述了一次核战争。当时,核物理学家发现了“半
衰期“现象。于是在这部作品里,核弹被想象成一种可以不停爆炸下去的武器。但与后来真
实的核弹有本质区别。
由浅入深,全面思考:选择简单对象开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尽量应用数学,完整的
考虑各要素,建立理论,并通过修改和扩展,扩大应用范围。
证实加证伪:科学是严格的,它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即理论的任何导出陈述都必须
与观察相符,能用实验证实,不能被证伪的理论就不是科学。
理性怀疑:科学只是最逼近真理,事物的真实道理只有事物自己知道,任何知识体系都
是人为构造的,科学特别强调怀疑包括对自身的怀疑,但自从科学延生三百多年来由无数具
有怀疑精神的科学家十分谨慎地发展,许多科学领域近于成熟,因此怀疑需要一定的理性基
础。
争论与激励:科学是人造的,因此与人的素质有关,争论和激励能使人的素质迅速提高,
因此科学需要讨论的环境和维护人们对科学的热情。
科幻为人们提供了幻想的平台,文学文化交流的平台。它为人们接受某些超自然现象做
了思想准备;科幻同是科学与人的桥梁,它关注现在又高于现在,从现在预言未来,从现在
中思考远古,思考未来,思考人类、生物乃至地球、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科幻因其具有幻
想性而有可能偏离实际的科学发展方向,因此必须要用理性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对待。
⑹ 想写科幻风格的作文,有点预言一个未证实的事物是必然存在的,应该用什么体裁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推荐科幻小说《三体》看过之后会多些感悟。对于你的提问我认为写议论文较好。因为这是类似预言的,而说明文讲究准确性。至于记叙文就不怎么合适了。
⑺ 科幻小说的起源
事物的起源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说起科幻小说的起源,它大约是出现在中世纪晚期,几乎与科学革命同时进行,是对科学革命所产生的文化碰撞的一种呼应。
因此,谈起科幻小说的起源,就不得不提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大概是发生在16世纪和17世纪之间。在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首次发表了论文‘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 在这篇论文,他首次提出了太阳体系的日心说理论(heliocentric theory of the solar system)。在仔细观测了天体的运动轨迹之后,哥白尼大胆提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星球都是围着太阳转。
但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地球才是宇宙中心的理论,所有其他的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进行圆形轨道运动的,即地心说的理论。毕竟,在当时宗教当道的环境之下,地心说的理论(geocentric theory)与当时人们的所具有的常识以及圣经中对宇宙的记载比较一致。
因此,哥白尼的日心宇宙观遭到了当时宗教领袖的强烈反对,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在与宗教信仰的斗争中,他的日心宇宙学说最终成了科学的根本理论,并且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地标式的思想理论。至此之后,宇宙唯物主义观慢慢地渗透到了大众文化之中。
让哥白尼的理论变得更加可信,另外两位重要人物功不可没:开普勒和伽利略。
开普勒是德国天文学家,他在1609年作出结论认为,其他星球都是绕着太阳进行椭圆式的轨道运动,而不是由哥白尼模型中提及的绕太阳进行圆形运动。然而,伽利略对于日心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学,他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宇宙观测,并对太阳体系开展了更为细致的陈述。
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发现,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宇宙学说,标志着新宇宙观的正式确立。开普勒的星球运动法则以及伽利略的力学在牛顿的著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继续承。牛顿的宇宙地心引力法则,用数学方程对天体和地球的力学关系进行了相对完善的描述。
不得不承认的是,巨变不仅仅体现在天文学和机械学方面,同样的成就也可在更多的领域中见到,包括光学、生物学、医学、医药以及其他科学领域,这些挑战了古代权威的整个体系,把长期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宗教式宇宙存在观,即宇宙魔法观,转变成一种数学的、非魔法式的科学观。
至此,对一个从根本上并不是为人类创造的宇宙以及人类在其中的边缘地位的发现,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突,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科幻小说给了人们疏解自我心理的创作空间。
⑻ 什么是微型科幻小说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 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论文学》)
日本作家星新一指出:“很久以前就存在着类似超短篇小说的作品。……但是,超短篇小说 这个名字的正式出现,是源于美国。”多数人推崇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 是创始人。他的近三百篇作品,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其中《麦琪的礼物》脍炙人口。可以 这么说,超短篇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内,要概 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 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 一种新鲜的思想。
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
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因此,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 凝炼,不允许作品中有赘词冗句。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全文只有七行字,却具有长篇小说的全部情节。
二、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星新一写作一分钟小说,就极力追求“新”。他写道: “有些评论家把我的小说与美国的超短篇小说(Short-Short)混为一谈,这是不妥当的。 我是受了美国超短篇小说的影响。但是没有完全依靠,而是发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我的小说强调一个‘新’字,给读者以新题材、新知识,甚至让他们感到惊讶!”(星新一《一 分钟小说选》)为此,他常常借助于童话、寓言、科幻、推理等手法,通过非现实的题材或 现实题材的非现实笔法,反映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的感觉,表现清新的主题,如他的《保 修》。 当然,微型小说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说作品一样,有时并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时主题并 非一个,是多元化的,这都是可以的。例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 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 声……”就写得十分别致而耐人寻味。
三、密。指的是结构严密。微型小说的作者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 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因此,特别要在选材、剪 裁和布局上下功夫。
四、奇。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微型小说的特点多半在于一个“奇”字。 中外作家的许多优秀作品就常在结尾处使人拍案叫绝。如邵宝健的《永远的门》的结尾就出 人意料。
======================================
文无定法——关于微型小说
曾经一时兴起写了一篇小说,结果被批为无病呻吟且缺乏小说基本要素。我不会编故事,但对这个没有小说基本要素之类的说法还是不服气。
所谓小说的基本要素不外乎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最传统也是最老套的要求。
说到这里我不禁暗暗好笑,想起网络上流传的一个笑话《“贵族”与“爱情”》。
大学文科教授让每位同学写一篇短篇小说,要求小说中必须有“贵族”和“爱情”两个基本要素。
几天后,学生们相继完成了作业。
当教授看了楚峰头同学的小说后,非常无奈,因为两个要素都存在,小说内容是:“公主怀孕了。”教授只好让他再添加一些“幻想”要素。
过了几天,楚峰头又把他的“大作”交给了教授:“织女星座的公主怀孕了。”
教授看后非常生气,遂又令他在加一些“神秘”要素。
这回,楚峰头的小说变成了:“织女星座的公主怀孕了,是谁干的呢?”
教授实在忍受不了了,他使出了最后一招儿,那就是让楚峰头再增加“宗教”要素。
几天后,当教授带着胜利的微笑,看了楚峰头的小说后,竟把它撕了个粉碎。
“织女星座的公主怀孕了,OhMyGod!是谁干的呢?”
可见这个所谓要素的说法根本不是评价文章的标准。小说贵在出新,特别是微型小说。但是出新不仅仅是情节的出乎意料,最重要的应该是选材及个性化的情感。而且个性化的范围应该在陌生化的新奇感之内,不应是晦涩难懂。几千年的文明发展,无论怎样翻新总也脱不了一般的情节框架。无论是无意识的认同还是有意识的反叛,总归是基于同一种心理状态。挖空心思编来的文章不过是一时的技巧之作,算个游戏罢了,而且通常是大家都觉得实在是太有意思了,然后有意思,然后有意思,然后……就没了。
为何见书欲喜,见书欲悲,见书以为然?精品的著作总是心血之凝,哪怕作者以为是游戏之作,但其实是在放松的状态下体现出的真实自我。现在一般人学写小说似乎有这个毛病,比小说家更讲究什么要素的具备,其实那倒可以算做练习的必要,对于小说创作本身是没什么作用的。怕的就是连评价者也以这样的观点去看。就象时下里似乎人人都可以学画水墨画,大众的参与评价的标准却反促水墨画趋向式微,道理是一样的。
一般说来长篇小说的字数都在20万以上,短篇小说的字数在几千字到三万字以内,中篇小说的字数大约在在三五万字到十万字之间,微型小说或者叫小小说、掌篇小说、一分钟小说,字数一般在二千字以内。我看网上基本上是微型小说。
至于微型小说特点,我不妨偷别人的话来加以说明:
(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类无穷。
(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
(三)取材精确,镜头小说。微型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这个点是运动展开的,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微型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以免冗长叙述和说明。
(四)写特殊点,重情绪化。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
如此来看,小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似乎大多数人对此都有些误解。第一个特点是其很明显的见微知著。或者说带有中国自古以来的微言大义的痕迹,和寓言有相似之处。就是简单的爱情故事也可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哪怕是阿佛洛狄特的魔法也无法弥补深壑。这样一个简单的爱与不爱的故事才能升华到整个人类的意义,而不仅仅是风花雪夜。信任不仅是情人间的事,也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一个基石吧!但情绪化心理描述的倾向很难让一般读者理解和接受,这又涉及到微型小说的第二个特点,即体裁的模糊性。
有意识地淡化情节,类似于散文化的叙述,大概这就是别人觉得有些小说中缺乏要素的原因吧!但情绪化的描写恰恰是微型小说的发展趋向。如不被理解的冷漠,用一种混乱的意识流来表达,幻觉与现实的重叠,恰好能够表现失去理智的思维状态。但是过于晦涩,组织零乱,这也是这种小说不被理解的原因之一。
大多数人还是遵循着经典的思路,甚至抱着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来看。艺术一旦成了大家都喜欢的东西就开始没落了,尽管小说也曾经是那么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但谁知道今天不被人理解的东西会不会成为明天的经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