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封面有个火箭
① 科幻世界详细介绍
[编辑本段]杂志简介
《科幻世界》创刊于1979年,前身是《科学文艺》和《奇谈》,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有数据显示《科幻世界》发行量最少的一期仅七百份,而今天是近四十万;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中国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并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双奖期刊”,曾承办过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是中国科幻期刊中一面历久弥新的金牌。杨潇,阿来,秦莉曾先后任杂志社社长,其中阿来任社长期间曾以《尘埃落定》获茅盾文学奖。
《科幻世界》成功举办了’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以及07年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暨银河奖颁奖笔会,在国际科幻世界享有盛誉。《科幻世界》入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刊”,是中国期刊界一个响亮的品牌。在科幻小说之外,《科幻世界》亦设立有“科学”、“惊奇档案”、“跃迁层——揭示幻想如何向现实跃迁”、“幻闻”等栏目,皆由资深编辑执笔主持,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选择科学,与幻想同在。”这便是《科幻世界》风靡于大中学生、广大青年人和所有科幻爱好者中的真正原因。
《科幻世界》以发表科幻小说为主,一年一度的“银河奖”是中国科幻业界内代表中国科幻整体水平的最高奖项。国内知名科幻作家,皆在此受到全国科幻读者的瞩目。
除了《科幻世界》,科幻世界杂志社现在还办有《科幻世界·译文版》(单月科幻、双月奇幻)、《飞·奇幻世界》和《小牛顿》;另外曾办过《科幻世界画刊》、《科幻世界·幻想译文版》(现与科幻世界·译文版合并)、《惊奇档案》、《飞》等。并且不定期地推出《星云》,以刊登一些优秀原创中长篇科幻小说;目前,《星云》已经出版六本,分别为《星云》(天意)、《星云Ⅱ·球状闪电》(球状闪电)、《星云Ⅲ·基因战争》(基因战争、飞呀飞、回忆苏格拉底)、《星云Ⅳ·深瞳》(去死的漫漫旅途、无名氏、深瞳)、《星云Ⅴ格兰格尔5号》、《星云Ⅵ·掉线》(掉线)。
我们可以在科幻世界的官方网站(幻想在线www.sfw.com.cn)上看到许多幻想小说,以及科幻世界的十年数据库。
此外,科幻世界杂志社还与多家出版社策划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世界奇幻大师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游戏科幻小说”和“美国最佳科幻小说年选”等,为中外科幻文学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幻世界》杂志社介绍
成员
社长、总编:李昶
副社长:刘成树
副总编:姚海军
编辑部主任:杨枫
发行部主任:刘成树
文学编辑:刘维佳、李克勤、明先林、陈颖、迟卉、王魁宁、刘维唯、屈畅、姚雪
美术总监:张城钢
美术编辑:王莹莹 徐杰
编务:贺静
社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南路4段11号
《科幻世界》官方说明
科幻世界杂志社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旗下拥有《科幻世界》、《飞·奇幻世界》、《科幻世界·译文版》和《小牛顿》四种深受中国青少年读者欢迎的畅销期刊和幻想类图书项目。科幻世界系列期刊及图书拥有数量庞大的忠实读者,在中国幻想类期刊市场上,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期刊市场上,稳定保持着9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科幻是高科技时代的专属文化语言,科幻类期刊、图书则是畅销书目上的重要部分。作为国内科幻业界的主力军,科幻世界杂志社一直致力于中国科幻文化市场的培育,每年一度的中国科幻银河奖征文催生出大批优秀科幻作家和科幻佳作。1991年,科幻世界杂志社代表中国科幻业界成功主办的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被WSF评为“WSF成立以来最隆重最成功的1991年年会”。1997年,科幻世界杂志社遍邀全世界的科幻作家、科学家、宇航员参加’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其辉煌永载中国科幻史册。
随着《哈利·波特》、《魔戒》等境外奇幻文化对国内文学出版市场的冲击,科幻世界杂志社创办《飞·奇幻世界》,以此为阵地,擎起国内原创奇幻文学的旗帜;同时以《科幻世界·译文版》为窗口,向国内读者引荐国外幻想文学精品。科幻世界再一次站在了中国奇幻文学的前沿阵地上。
为了让国人的想象跟上时代,为了打造中国科幻图书品牌,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强强合作,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中国科幻“视野工程”。“视野工程”的三大支柱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和“流行科幻丛书”,以专家的视角,广泛运用刊物、网站等专业媒体的宣传攻势,掀起了又一轮科幻热潮。2004年,“科幻大师丛书”更荣获了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参考》杂志社等出版界权威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畅销图书奖。“科幻世界出品”已在国内科幻小说读者群中树立起了鲜明的品牌意识,“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便是科幻图书质量的品质保证,读者认购的风向标!~~
② 凡尔纳作品风格是什么 凡尔纳是个怎样的人
凡尔纳的作品风格在于其善于使用优美的语言,将读者带入其个人的幻想世界之中,令人心驰神往。
凡尔纳及其个人签名
早在凡尔纳以前,科学幻想小说就已经很出现,但是在幻想的规模和对科学的语言性上,凡尔纳是有超越性的。在凡尔纳的小说里,他并非是单纯的科学图解和介绍科学,而是将这慎则誉一系列的科学知识,全部融入到其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当中。
如果说大仲马的小说是把历史融入到其故事当中,那么凡尔纳就是将其丰富的地理知识和科学幻想体现在其小说之中。大仲马善于通过小人物的活动来体现大历史背景,凡尔纳却是通过对一系列的探险和冒险活动,来体现大自然的美景和科学的幻想。
尽管凡尔纳的作品属于科学幻想小说,但其设想的许多科学设备,都是在科学技术所容许的范围里,他是根据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一些科学设备进行天马行空的幻想,因此在凡尔纳作品中提到的许多东西,如今已成为现实。比如其为了写《从地球到月球》的这部小说,事先研究过空气动力、飞行速度、太空中的失重以及物体溅落等等科技问题。由此可见,凡尔纳的作品风格除了语言优美,情节生动之外,还有对科学的谨慎态度。
在一定意义上,凡尔纳的作品风格实则和其好友大仲马一样,属于浪漫主义。所谓的浪漫主义,即是通过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而凡尔纳的作品,也正好具备这些条件宽段。
儒勒凡尔纳是个怎样的人
儒勒•凡尔纳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起被后人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邮票上的凡尔纳
1828年2月8日,儒勒•凡尔纳出生于法国的南特费多岛。因为凡尔纳的父亲是从事法律行业的,因此希望凡尔纳长大后也能称为律师。因此凡尔纳应其父亲的要求,在青年时期以学习法律为主。但是凡尔纳在中学时期,就表现出对文学的极大的兴趣和对天赋。因此在此期间,凡尔纳开始写短片小说和诗歌。
1863年,凡尔纳的第一部作品《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出版,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使得凡尔纳一举成名。其后,凡尔纳便开始对冒险、科幻文学的创作,他写成了大量的长篇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其代表作凡尔纳三部曲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他的作品对其后科幻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勒•凡尔纳的一生,共计创作了66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和若干短篇小说集,除此之外,还有一册《法国地理》发表。其作为科幻小说之父,还是许多科学发明家的老师,其小说之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幻元素,因此每当他的一部作品出版后,一些学术协会和科学团体,都要花上许多对其书中的数据进行推论和验证。
1905年3月24日,儒勒•凡尔纳糖尿病发作,在法国亚眠去世,享年77岁。
儒勒凡尔纳预言是什么
凡尔纳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他在小说中幻想的许多设备,现在已经成为了现实。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凡尔纳是一位具有科学远见性的科幻小说家,因此将其小说中出现过的设备,我们称其为“儒勒凡尔纳预言”也不为过。
凡尔纳的画像
飞行器是凡尔纳最大的预言,如今我们随处可见的飞机,在当时可没有这种东西。在一百多年前,人们想要上天,充其量只能依靠热气球。而凡尔纳在《征服者罗比尔》、《世界主宰者》等小说中就已经提到,将来人类一定会驾驶“比空气重”的物体作定向飞行。也就是说,在科学家还没有发明出飞机的时候,凡尔纳已经有了飞机的设想,虽然只仅存在于幻想之中,但无可否认,这是具有先见性的。1863年,凡尔纳将此幻想开始付诸实施,他和好友纳达尔一起成立了“航空机车促进协会”。
火箭也是凡尔纳的一个比较著名的幻想。在1860年,人类还沉浸在宗教迷信文化当中,凡尔纳已经有了登月的设想,这个设想主要集中在《从地球到月亮》一书中。根据凡尔纳当时的设想,是用一台无比巨大的哥仑比亚炮,将三个人送到月球上面去。他甚至仔细描述了登月机械的动力、燃料、内部装置诸问题,对其构想无异于一艘盯团初具模型的登月飞船。而事实上,人类是在1969年才首次登月成功的,足足花费了一百年的时间,人类才将这个儒勒凡尔纳预言成为现实。
潜水艇虽然早在16世纪就已经有了设想,但真正用于军事方面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当时的潜水艇,还不足以潜入海底,在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是一艘可以堪比现代化军事潜艇的大船。
揭秘凡尔纳是哪国人
凡尔纳是著名的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科幻冒险小说,比较著名的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他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大自然浓墨重彩的描写,作品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如此杰出的作家凡尔纳是哪国人呢?
凡尔纳的照片
凡尔纳是1828年2月8日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港口城市南特费多岛,1905年3月24日因病去世于亚眠。南特属于法国西部的城市,亚眠是法国北部的城市,凡尔纳生于法国,卒于法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法国人。
年轻时期的凡尔纳就一直在南特读书,直到中学毕业,19岁的时候启程去了巴黎,开始了他大学攻读法律的生涯。凡尔纳游历过许多地方,见识到无数美轮美奂的大自然美景,这些都在凡尔纳的作品得以完美地体现。
此后凡尔纳在亚眠认识了他的妻子奥诺丽娜·德维亚恩,不久之后两人在巴黎结婚。此后凡尔纳和出版商赫泽尔父子合作,创作了无数长篇和短篇小说,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在此期间,凡尔纳也结识了如大仲马等一大批法国著名的文豪,对他在创作上帮助很大。
1872年,凡尔纳被选为亚眠市学士院院士,从此他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开始从巴黎转到亚眠,并直至其去世为止。
综上所述,凡尔纳是哪国人的问题已经十分明了。凡尔纳不仅生于法国,卒于法国,他一生的活动轨迹和社交圈子,都是在法国境内。
凡尔纳小说动人原因是什么
凡尔纳小说动人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情节构思巧妙,精心动人;二、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三、探险故事和科幻的结合。
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的插图
在凡尔纳去世后,人们在整理其创作的手稿时发现,他在小说中出现的数据,都是通过其多次试验而得出的,因此人们评价其说“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凡尔纳的小说,虽然是以地理旅行和科学幻想为主题,但是他并非纯粹的游记和科学图解,而是将科学幻想与冒险故事相结合,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的冒险活动,将科学融入其中。而他在小说中出现的科学幻想元素,都是经过其精心推算而出的,并非出自于凭空想象。因此他在小说中出现的数据,很多学术研讨会都要经过几个星期的推算也得以验证。而凡尔纳在小说中提到的科幻设备,大多数在如今已经成为了现实。
比如凡尔纳在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提到的“鹦鹉螺号”潜水艇,虽然早在1796年,美国的科学家罗伯特•富尔顿已经开始设计潜水艇了,但是像“鹦鹉螺号”那样的巨型潜水艇,可以在大洋底部穿行大两万多公里,可以说是作者丰富想象的结晶。在游历海底的过程中,读者可以随着作者的想象,见识到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还可以随着主人公的经历,在危机隐伏的海上海下冒险,仿佛身临其境。
即使在数百年以后,科学昌明的年代里,凡尔纳的小说依然可以被当作是冒险小说阅读,这就是凡尔纳小说动人原因。
凡尔纳性格怎么样
从作品中分析作者的性格是了解作者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尽管凡尔纳去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但从他的作品中,依然解读凡尔纳性格。
凡尔纳科幻小说集封面
凡尔纳的一生共计创作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无不都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令人心驰神往的地球、太空景象。由此可见,凡尔纳性格中有富有极强的幻想能力。这个性格,其实在凡尔纳小时候就已经形成,并贯彻了他的一生。由于凡尔纳小时候的居所,离大海不远,因此他每天面朝大海,展开了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想象。
除了想象,凡尔纳还极其富有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他对于未知的世界和领域,充满了无尽的欲望,总是想要去一探究竟。在他尚未成年的时候,就报名参加过一次探险队的活动,结果被他的父母阻止。而在凡尔纳的小说中,主人公不仅对地球进行了开发和探索,还对月球,甚至整个太阳系进行了探索。
凡尔纳本人曾经说过“我喜欢乘游艇,但同时并不会忘记为我的书采集些信息。……每部小说都能从我的出游中获益”。因此,在凡尔纳性格中,还包含了对创作的谨慎,他的作品虽然被称为科幻小说,但他的每一个想象,都是有依据和根据的。
同时,凡尔纳还是一个饱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人文精神。从他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其中宣扬的追求自由、平等的基调,是其作品的核心线索,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文主义的追求。
③ 《我要月亮》:人类登月50周年,给孩子的诗意太空科普
1969年7月16日,全世界超过6亿人紧张地盯着现场直播,包括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内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就在当天早些时候,装载着阿波罗11号的火箭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三名宇航员在环绕地球一圈半后,又被射入了地月轨道。在飞过月球背面时,指令舱驾驶员做了一个简单的告别手势,祝另两个伙计一切顺利,登月舱便从指令舱中分离。如果登月舱在回来时,无法从月球表面安全起飞,指令舱驾驶员就只能独自一人返回地球。
启动推进器后,登月舱开始下降,很快,舱内的两个宇航员就听到了计算机过载的警报拉响。地面的休斯顿太空指挥中心必须迅速做出决断,是终止登月计划,还是继续尝试登月。最终,登月舱收到指令,继续尝试,启动手动控制。此时,飞船早已飞过了预计的着陆地点,燃料也即将耗尽。指挥中心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静静等待,直到通讯设备里传来阿姆斯特朗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
在着陆6.5小时后,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扶梯踏上了月球,说出了那句著名的:“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在人类登月50周年之际,人们再次聚焦“月亮”,向你解答关于它的所有好奇。联合低音曾出版了一本《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 探索 史》。作者贝恩德•布伦纳跨领域创作,将科学知识穿行于文化 历史 之中,这本关于月亮的书,向人们讲述了这个布满岩石的寒冷小卫星是如何成为人类文化长河中浪漫而神秘的母题,又是如何引领科学步入太空,直至广袤的星际。这种从文化角度切入天文知识、用诗意温柔科普的方式大受好评。
随后,联合低音又推出了儿童版的月亮科普书《我要月亮》,让大人有大人的“月亮”可看,孩子有孩子的“月亮”可看。《我要月亮》的护封设计成炫酷的银灰色,就像月球的表面。剪出的满月形窗口,透出内封面充满童趣的动物插画,插画内容正是书中“奶酪月亮”的童话故事。
《我要月亮》延续了诗意科普的方式。全书分为月亮神话、月亮科学、月球冒险三大章节,从希腊神话中的塞勒涅,讲到地月的形成 历史 ,再到人类的阿波罗计划。各章的每一小节有2至4页的篇幅,讲述了关于月亮的各种小主题,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广阔的“月亮世界”。在每一小节中,右下角还有有趣的小问答和延伸话题,跳脱开正文,进行发散补充,让小小的孩子大开眼界。书中没有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将文字环绕在大幅插图周围,既便于孩子理解又启发想象力,美观有趣。
这本书汇聚了意大利的三位创作者,共同为孩子们奉上精彩绝伦的月亮科普与人文畅想。
安德列 • 瓦伦特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曾两次获得意大利“安徒生奖”。在《我要月亮》中,每一章都有一个有趣的关于月亮的童话,正是出自他手。
苏茜 • 扎内拉作为《我要月亮》的绘者,更是功不可没。书中有很多全景插图,像太空一样的深蓝色背景,看起来非常震撼。书中对未来月球的畅想,比如未来月球上的运动会场景,通过苏茜的描绘展现出来,面画漂亮又梦幻。此外,苏茜画得也非常考究,许多细节之处几乎是完美还原。书中将著名的阿波罗11号,拆分成第一级、第二级、第三极、登月舱和指令服务舱,如果你看过真实的照片,就会发现书中简直是无差别描绘。
《我要月亮》虽然是一本童书,但它丰富的内容,让大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如果谈到月亮,你能想到哪些?在这本书中,不仅有我们熟知的月亮女神“嫦娥”和中国的中秋节,还有西方人熟知的古希腊神话月亮女神“塞勒涅”,和她与爱人的特殊日子。此外,古巴比伦、美洲的阿兹特克都有着自己的月亮传说。历代的诗人、作家、思想家也留下了许多对月亮的思考,比如儒勒·凡尔纳在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描绘的科幻情节,在百年之后真实地发生在了阿波罗11号飞船上。还有画家梵高的《星空夜》、音乐家克劳德·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迈克尔·杰克逊的“月球漫步”舞步、荧幕上的《2001:太空漫游》等等,月亮带给这个世界的灵感实在太多了。
作为一本科普书,当然少不了太空知识。《我要月亮》就为我们解开了关于月亮的许多秘密。比如,月亮是如何诞生的,又是何时诞生的,为什么它时大时小、时远时近,月相有着怎样的变化,月食又是怎么一回事,月球表面的撞击坑、月谷和山脉的命名和分布,以及对未来月球的畅想,这些都有通俗易懂的解释。关于人类的月球冒险,我们也会在书中一一见证。从第一颗飞向太空的人造卫星,到美苏的太空竞赛,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枚脚印,著名的阿波罗计划,详细拆解的世界上最大的火箭,还有科学家们对重返月球的计划...
作为我们的太空近邻,月亮影响了人类数千年。我们在它的启发下思考、生活,也不断对它追寻、 探索 。如果你想了解这段和月亮的故事,那就一起翻开《我要月亮》吧。
④ 适合五六年级学生看的科幻小说有哪些
杨鹏 笔名雪孩。 福建长汀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及少年科幻作家,中国首位迪士尼签约作家。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签约作家。出版作品100多部,计1000多万字。主要作品有:《杨鹏科幻系列》、《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校园三剑客》《功夫米老鼠》等。创作翻译影视同期书:《快乐星球》、《变形金刚》、《少年包青天》、《小鲤鱼历险记》等,另著有中国第一部大型科幻话剧《带绿色回家》、动画片《福娃》(52集)、《少年狄仁杰》(104集)、《千千问》(128集)(均由中央电视台拍摄)《YOYO历险记》(52集)等。著有理论专著《卡通叙事学》、《科幻类型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中国》等。曾3次获官方文艺最高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另外还获儿童文学界最高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科幻界最高奖——“银河奖”、中国科普界最高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中国图书界最高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电视最高奖——“金鹰奖”等各类国家级以上大奖20多次,多篇作品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文字,在海外出版.
作品介绍
杨鹏从中学时代发表作品,完全以稿费为生活来源念完大学、研究生,并依靠稿费成立了工作室、公司。是国内发表儿童文学品种最多的儿童文学作家,迄今已出版图书100余部,共计1000多万字。其作品主要面向小学中高年级以及初中读者。其作品分几大系列: 杨鹏的代表作品是:《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该系列被收为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小布老虎丛书”中,为“小布虎”最畅销作品,平均每两个月可重印一次。 面向小学中低年级的作品系列是:《弟弟弟奇遇记》。该系列代表作品有:《来自未来的小幽灵》、《魔术猫》、《外星鬼远征地球》、《魔力古棒》、《小人国来的大侦探》等等。这些作品均为杨鹏的早期作品,曾在国内大部分小学生阅读的刊物和报纸上发表过,影响极大。 面向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读者的作品系列是:《校园三剑客》。该系列代表作品是:《疯狂薇甘菊》、《变成猎豹的男孩》、《吃人电视机》、《北京玩偶》等作品,已出版70余部,为中国目前最长的少年科幻系列小说,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几乎所有的儿童文学大奖。其中被改为话剧的《带绿色回家》,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科幻话剧,也是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剧目,在北京演出时,曾有多位国家领导人观看指导。该系列的《世界之迷科幻系列》也被引进到韩国、香港,同样深受海外读者的欢迎 。 2010年成为迪士尼首位在中国签约作家,著有《功夫米老鼠》迪士尼中国本土原创精品系列。
⑤ 科学幻想的科幻风格
乔治·本福德(GregoryBenford)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可以控制的去思考和梦想未来的方式。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认为:科幻小说是真正关于未来的社会学研究。特里·卡尔(TerryCarr)认为:科幻小说是关于未来的文学,讲述了我们希望看到--或者我们后代看到的--明天的奇迹的故事,这段时间也许是下个世纪,也许是无限的时间延伸。
是的,他们讲的都不错。但他们只是提到了科幻文学里的一种——预言类科幻小说。绝大部分科幻作品,根本和预言没有关系。
以科学技术某些真实的前沿课题为素材创作的科幻小说,属于预言类科幻小说。这类小说的主要事件完全取材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课题。在所有科幻作品里,它们恰恰是数量最少的一类。
把握这个概念的重点,是“真实的前沿课题”。凡尔纳经常被外行称为伟大的预言家。但如果按照预言类科幻的严格定义去考查,只有《海底两万里》和《征服者罗比尔》才算得上预言类科幻小说。不知有多少篇文章都在说,是凡尔纳在这篇小说里发明了潜艇,其实潜艇当时早就存在了,凡尔纳只是考查了当时的潜艇技术,以及海洋学研究现状,以这些知识为素材,写成了自己的小说。
在《征服者罗比尔》中,凡尔纳具体考查了当时的一个前沿课题——比重大于空气的人造物体能不能飞行。作品一开始便记录了当时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人造飞行器的前途是飞艇,一种认为将是比重大于空气的飞行器。只有后者才能克服气流的阻力。
威尔斯早期的作品都与预言无关,而是他自己的创意。到了后期,他开始写现实中存在的科研课题。在《获得自由的日子》里,威尔斯描述了一次核战争。当时,核物理学家发现了“半衰期”现象。于是在这部作品里,核弹被想象成一种可以不停爆炸下去的武器。与后来真实的核弹有本质区别。
《夜班邮船》也是一部预言类科幻。吉普林写下这部作品时,飞艇早就在天空邀翔。他是综合了实际存在的科技知识,把飞艇的前景描述出来。
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也偶尔创作个别作品,为自己的研究扩大影响。如齐奥尔科夫斯基便将他的分级火箭原理写成科幻小说。后来在科幻小说领域中也出现了如《太阳风帆》、《天堂的喷泉》等描写某个具体技术发展前景的作品。另外还有如心理学家,开行为科学一派先河的斯金纳创作的行为科学幻想小说《沃尔登第二》等个别例子,是为了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
冷战时期,西方学者们写了一些精确描述“核冬天”之类灾难的预言作品。这些作品一次次提醒着人们的理智,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牢固建立了核战争等于人类集体毁灭的概念,为人类最终告别核战威胁建立了某种舆论上的“防火墙”。如今,关于人口危机和环境危机的科幻作品也在不时为人们敲响新的警钟。这些都体现着预言派作品社会价值。
在中国,预言类科幻极少有人触及。被视为新中国第一篇达到“小说”水平的科幻小说《古峡迷雾》,便是一篇预言类科幻。作者童恩正是考古学专业工作者。《古峡迷雾》取材于考古学上的真实课题:古巴人失踪之谜。作者在小说里,假定巴人残部最终消失在崇山峻岭中。可以对比童恩正的《石笋行》,也是一篇考古题材的小说。其中的考古发现:一枚被称为石笋的奇异石碑,是外星人的火箭,最终升空上天。“消亡在大山里的古部落”,“和外星人留在古代的火箭”,显然作者相信前者,并不相信后者。后者只是个写故事时的假设。
《珊瑚岛上的死光》让童恩正名声暴起,远播于科幻圈之外。这也是一篇预言类科幻。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制造出来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受此启发,两年后童恩正便创作了这篇佳作。至于它发表于十几年后,不是作者的责任。《珊瑚岛上的死光》写的是激光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前沿课题。
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也是一篇预言类科幻小说。远古时代,印弟安人曾经凭独木舟来到欧洲,这是作者的一个推论。这篇小说写的就是这个推论。也可以比较一下同一位作者的《北方的云》。将渤海湾的水蒸发,再送到内蒙古,作者自己也不会把它当真,只是在小说里运用了各种知识,把它写得以假乱真而已。
王晋康创作《生死平衡》时,其素材是一本叫《平衡医学》的书。涉及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某些问题的讨论。不管其观点正确与否,确实属于真实的前沿课题。缺陷将导致的危机。刘慈欣的《地火》则是一篇对煤炭工业前景的预言作品。郑军在短篇《人口危机》里,描述了未来社会人口负增长问题。而其长篇《惊涛时代》,则取材于海洋学的一些尖端课题。甚至,一些真实的中外海洋学家都穿插在这部作品里。
预言类科幻小说存在的前提,是科学本身的不断前进。很多不接触科学工作的人,只是从学校里接受学科教育。把自然科学教师误认为科学家。将科学视为僵化保守的体系。实际上,科学工作的主体便是发现和发明。科学家的价值不在于传承旧知识,而在于发现新知识。在这个基本动力推动下,整个科学,以及它的每一个领域都在不断地扩大知识领域。这就需要一线科学家必须有前瞻能力。下一卷里,笔者会从未来学和科学预测两方面,谈到科学的进步。
而预言类科幻小说,正是把科学家们进行的前瞻性研究,变成文学形象进行表述。在这里,一定要澄清一个误解,科幻小说并没有作出过什么预言。它只是表现了科学家的预言。
科幻小说家常常拥有“预言家”的美誉,而其原因,与算命先生差不多:“科学幻想小说作家的预测往往是错误的,但他们偶尔正确的预测引起了公众的注意。”(《科幻之路》三卷457页)。实际上,即使是这些正确的预测,科幻作家也不是原创者。
迄今为止,笔者没有搜集到任何一部科幻作品,其中的科学预言完全由作者本人完成。所有这些作品中的科学预言,事先都是由科学家提出的,科幻作家只是拿来把它们当成素材。其实,科幻作家也从未标榜过自己作出了某某发明。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一个人真的有什么发明创造,第一件事不是写成小说,而是到专利局申请专利。而专利局有一套复杂的程序,为鉴别他确实是这种发明的首创者。
如果有人相反驳我这个观点,希望他能提供证据,证明在某篇科幻小说里确实存在着有科技意义上的新发现。哪怕一篇也行。在第一卷里,笔者对科幻中的科学题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现在笔者还要在此强调一句:那里没有任何一个科学预言,是科幻作家独立作出的!
笔者1999年在《中国科幻之路》中正式提出“预言式科幻小说”。当时,虽然认为“真正的预言”数量极少,微不足道,但毕竟还拥有几个实例。现在笔者倾向于认为,科幻小说根本不存在有独立科学价值的预言。所有的预言类科幻,都是借鉴了科学界已有的成果。对照《科幻纵览》以前的各个版本,读者可以看到我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变化。
把科幻小说当成预言,导致这个错误的原因,一是只看到预言类科幻小说这一种,二是对科技史的无知。毕竟,与论文专著相比,小说的影响力要大得多。有多少人读过《海底两万里》?又有多少人知道十九世纪潜艇技术的发展情况呢?
将预言类科幻当成科研成果,或者把写科幻当成科学研究,这给科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北师大科技史专家田松先生长期跟踪研究“民科”现象: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不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又与科学共同体没有正常的联系。但却认定自己作出了某某重大发明创造。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虚无飘渺的“科研”上去。他的研究可参考《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书。不幸的是,以此书内容为参照,科幻界里的“民科”为数不少。他们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不知道文学创作和科学研究之间不是一回事。这些“民科”关于科幻的言论,恰恰授人以柄,在社会舆论中造成一个科幻的负面印象。 抒情类科幻多具有散文特点。它不以题材见长,而是文笔优美,感情婉转愁怅为特点。雷·布雷德伯里是抒情类科幻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如《浓雾号角》、《火星纪事》等等,都有怀旧倾向。而抒情风格则是这种倾向的文字外表。
詹姆斯·冈恩的《冰中少女》,也是一篇典型的抒情科幻。新的冰川期来临,人类移民赤道附近,北方大部分地区无法居住。主人公里德留守在家乡,目睹着冰川一天天逼近。冰川中一具少女的尸体,成为他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全篇并没有什么离奇的情节。主要篇幅都用来描写里德的恋乡之情。
泰利·比森的《地球老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描写了一个外星殖民者对地球的怀念。情节淡化到极点。姜云生甚至直接将它称为科幻散文,而不是科幻小说。
中国科幻作品里,抒情作品极少。可以举出的例子,是何海江、饶骏合作的《飞越海峡的鸽子》。 荒诞手法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特点。这类作品以反逻辑的叙述方式,映照出现实社会本身的荒诞色彩。在科幻作品里,运用荒诞手法的很少。大部分科幻作品都有明晰的“自设逻辑”。并且要用逻辑性的语言来讲清它们。
詹姆斯·冈恩是运用荒诞手法的代表。他的《来自外星球的礼物》、《绿色拇指》、《玩具熊》等,时空错综复杂,变幻莫测。把这些小说与他传统叙述风格的科幻作品,比如《长生不死》、《人类之声》等放到一起,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间的区别。
中国科幻作家中,韩松是使用荒诞手法的代表人物。他的几乎所有短篇都难以理清逻辑脉络,更多是刻画出一种杂乱、怪诞、莫名其妙的气氛。《逃出忧山》是荒诞科幻的代表作。其它如《末班地铁》、《赤色幻觉》、《超越现实》等等,也有浓厚的荒诞色彩。同时,韩松还创作了比较写实的科幻作品,如长篇《2066之西行漫记》,短篇《青春的跌宕》,把这两类作品放到一起比较便可以看出,作者对荒诞风格的追求是一种创作上的自觉。 赋予科幻小说以轻松、幽默的风格殊为不易。但也有一些不错的例子。冯尼格特便用短短的篇幅,轻松活泼地写下了《巴恩豪斯效应的报告》。对战争狂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星新一以微型科幻见长。在方寸之地打出漂亮的拳招,幽默笔法必不可少。郑渊洁的《黄金梦》也是少见的幽默科幻。其风格近乎无厘头。王晋康作品风格偏重于厚实,大气。所以轻松滑稽的《美容陷阱》、《完美的地球标准》便尤其显得突出。郑军的《虫飞蚁走也惊魂》,也是幽默科幻的代表。
虽然许多科幻作品都有些轻松的谈话,幽默的情节。但以幽默风格为特色的科幻作家尚未出现。这也算是科幻文学发展的一个小方向吧。 恐怖小说被视为一个文学门类。甚至和科幻、奇幻并列为三大幻想文学门类(《想象的艺术——20世纪科学幻想、恐怖和幻想艺术》,美国弗兰克·罗宾逊等编著)。笔者对此颇为不解。因为这是把题材和风格搞混了。任何题材,现实与超现实,过去和现代的,都可以被处理成恐怖风格,也可以不被处理成恐怖风格。恐怖与科幻是“横”与“纵”的关系。
一部小说恐怖与否,需看它的主要事件是否是悬念。悬念不同于悬疑。悬疑是未解之谜,而悬念则是让读者能够提起心,吊起胆的情节。它不一定就是未知的。比如典型的恐怖风格科幻片《异种》,开始部分就交待了背景:科学家接受到外星电波中传来的遗传信息,用它培育出一个外星人。这个人逃出基地,到处寻求男性,以便通过交配产下后代。而男人与之交配后便被她杀死。这部电影里没有悬疑,只有悬念:外星异种如何去害人。处在危险中的人能不能逃脱她的杀害。
如前所述,从哥特式小说发展来的科幻小说,早期作品里多具有恐怖色彩。《弗兰肯斯坦》、《化身博士》都是典型的恐怖科幻小说。二十世纪后,它们被改编成许多版本的恐怖科幻片。凡尔纳和威尔斯不以恐怖风格见长。但前者也创作了恐怖科幻《喀尔巴迁的古堡》,后者的《隐身人》、《莫洛博士岛》也有明显的恐怖色彩。在第五卷里,笔者将介绍“大片”时代到来前的美国科幻电影。由于特技手法不过关,早期美国科幻片多选择恐怖题材,通过制造悬念来吸引观众。上一章介绍的“新哥特科幻”,几乎全部是恐怖风格的科幻。
说到恐怖科幻,还要提一个特殊的例子。被称为“恐怖小说家”的斯蒂芬·金,其作品既有奇幻题材,也有科幻题材。他的《修剪草地的男人》描写了人的意识如何被改造为虚拟的电脑程序,后来被改编成同名科幻片。他的《死亡区域》也是典型的科幻小说。不过,以笔者所见,这部封面上印有“恐怖小说”字样在中国发行的作品,风格上根本不恐怖,而是一部正剧风格的科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