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幻小说写了几年
『壹』 找一本几年前的都市科幻小说
你想找的是:外星人+系统文+搞笑
推荐:外星人科幻小说《程序意志》,有内涵的文字,不是小白文。
外星人科幻小说《程序意志》正在纵横中文网连载。男主、女主都是仙女座人。
讲述大量外星人在太阳系到处乱窜,改造地球人类的基因,故事好看、搞笑。
主角出生在地球,后来去仙女座星系 ,成为星系传奇英雄。
『贰』 求一本国外的科幻小说 在2008年之前 讲全世界信仰上帝的人全都消失不见了 只留下那些不信上帝的人
末世迷踪系列吧,颠覆之神?
《颠覆之神》(《末世迷踪》第二部)作者:[美] 蒂姆·莱希 杰里·詹金斯
“序
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使世界上数以百万计的人在一瞬间失踪了。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仅仅是肉体不见了,衣装服饰都留了下来;衣服、眼镜、隐形眼镜、发卡、助听器、假牙、珠宝、鞋袜,甚至起搏器和手术针,一样不缺。
数百万人口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甚至包括未出生和正在分娩过程中的婴儿。然而,还有更多的人是被留了下来--随后,发生了世界性的大混乱:飞机失事,火车脱轨,汽车相撞,轮船沉没,房屋失火,悲痛万分的幸存者自杀身亡……到处在发生交通事故,甚至那些前往营救的人员也失踪了。这场混乱在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逐渐平静下来。
有人传言,地球受到外星人的袭击。又有人说,失踪是由于敌国的入侵所致。然而事实上,整个地球从东至西都在同一时间发生了奇怪的事件,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员失踪。
泛大陆航空公司的机长雷福德·斯蒂尔和他的二十岁的女儿切丽是这场劫难的幸存者。雷福德的妻子和十二岁的儿子却失踪了。在驾驶着波音747飞越大西洋前往伦敦的途中,雷福德对他的高级飞行助手哈蒂·德拉姆说,他简直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更可怕的是,他似乎对事情的真相略有所知,因为他的妻子艾琳曾对他发出过警告。她一直相信救世主耶稣基督将要第二次重临,并将他的子民一同提往天国。难道说艾琳是对的?而其余的人,包括雷福德和切丽,却被留了下来?
也许是由于错过了升天的千载良机,雷福德变得整日忧心忡忡;他暗下决心,他和女儿切丽无论如何不能再犯错误了。对于女儿从前的怀疑主义,对于她世俗主义的人生态度,雷福德感到自己负有一定责任。
通过《圣经》,雷福德在感情上日益接近从前妻子所在的教会,其中包括一位“被留在地上”的牧师。这位不幸的牧师布鲁斯·巴恩斯,也在失踪事件中失掉了妻子和孩子;作为牧师他比其他的人更敏锐地感到了悲哀,以及自己信仰的虚伪。
在布鲁斯的启迪下和前任牧师留下的录像带的影响下,雷福德和女儿切丽先后信仰了基督。他们和新任牧师一起,成立了一个名为“灾难之光”的地下组织,决心在《圣经》预言的大劫难期间同恶势力作斗争。
与此同时,在新闻界享有盛名的《环球周刊》资深记者卡梅恰·威廉斯(绰号巴克),也在进行着独立的探索。在失踪事件发生期间,巴克正在乘坐雷福德·斯蒂尔驾驶的波音747飞机。杂志社委派他负责追踪报道这起世界性的失踪事件。随着采访深入,他接触到一位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人格就力的神秘的达吉尼亚领导人尼古拉·卡帕斯亚。在失踪事件发生后的两周内,卡帕斯亚奇迹般地成为了国际政坛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联合国首脑;卡帕斯亚向惊慌失措的人们保证,他将把这个备受蹂躏的地球,团结成一个和平的村落。
巴克将雷福德的飞行助手、漂亮的哈蒂·德拉姆介绍给尼古拉·卡帕斯亚,后者很快将这个非同寻常的女人提拔为自己私人助手。在雷福德、切丽和布鲁斯的影响下,巴克感到自己对哈蒂负有责任,很想使她脱离卡帕斯亚的控制。由于未能完成一次重要的采访任务,巴克受到降级处分,被分配到杂志社驻芝加哥分社。他在芝加哥参加了雷福德他们的“灾难之光”。
四位成员于是走到了一起,他们立志决不放弃信仰,不论将来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并决心同邪恶的尼古拉势力斗争到底,决不妥协。巴克·威廉斯亲眼目睹了尼古拉·卡帕斯亚犯下的谋杀罪。布鲁斯·巴恩斯则是通过研读《新的·启示录》,认识到一个黑暗的时代已经开始了。然而根据预言,“灾难之光”的四位成员中,大约只有一位能够历经七年之久的劫难,最后存活下来…… "
是这个吗?
『叁』 找一本十几年前的科幻小说,将几个人受地球联合政府的命令,开着一艘装满核弹的宇宙飞船去炸一个星球
葛红兵的 太空使命 系列 我觉得一定没错。这本书小时候我看过,印象很深刻。
『肆』 自私的基因:一部争议了40年的“科幻小说”
道金斯
“读者请将本书当做科幻小说来阅读。”40年前,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开始写作《自私的基因》,这句话做了开头。当时英国矿工工会罢工,导致牛津大学的实验室频繁停电,他只能暂停对蟋蟀的研究,写书自娱。时年35岁的他没有预料到,这本书将给他带来大名气以及同样大的麻烦。
道金斯有些后悔,书名中用上了“自私”这个字眼。在最初完成三四章之后,理查德·道金斯曾经拿书稿给一位伦敦出版商过目。那位出版商建议改一下题目——“自私的”这个词有些负能量,可以换成“不朽的”。
批评者正是抓住这个字眼不放,认为道金斯在为人类的自私行为张目。他自辩,这只是用来描述基因,而非人心。
道金斯失算的还有一点,就是《自私的基因》远超生物学领域的影响。比如对互联网文化。他写成此书时,推特、苹果手机、WiFi、暴走漫画和电脑病毒尚未出现。在该书最后一章,道金斯发明了一个新词——“Meme”。中文对这个词的翻译五花八门,有米姆、模因、谜因、谜米……这个词甚至被收入了《牛津英语词典》,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如今“Meme”一词与信息的无限复制和病毒式传播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研究互联网文化现象的一门新学科。
在上世纪60年代,牛津大学只有一台计算机,“庞大得装满了整个大房间”,道金斯开始学习用计算机编程来帮助自己的研究。在其著作中,更是把DNA比喻为一种“计算机语言”。互联网行业亦是对道金斯最接受的族群,比尔·盖茨就是道金斯的书迷。“很少有书在写了40年之后还值得人去读,只有少数的经典,像费曼的物理学或是理查德·道金斯的那些书。”互联网新贵们总是喜欢使用基因这个字眼来阐释自己的数字化之道,又往往对生命科学倍加关注。比尔·盖茨在自己的读书博客上最新推荐的一本书,是印度裔作家悉达多·穆克吉的《基因:一部隐秘的历史》。
40年的时间里,道金斯被列作了“新无神论四骑士”之一。10年前写出的《上帝的错觉》更是让自己陷入更大的舆论旋涡,被神学家们称为“魔鬼代言人”。2013年在《辛普森动画》中的一集中,理查德·道金斯被刻画成了地狱里戴着眼镜梳着中分煲人肉汤的红皮肤恶魔。
40年的时间里,理查德·道金斯完成了12部著作,大多是话题之作;在BBC的科普纪录片和脱口秀节目中成为公众学术明星;大堡礁里有一种鱼被命名为道金斯鱼;由微软起家、登上过太空的亿万富翁查尔斯·西蒙尼的资助,其在牛津大学开设“西蒙尼大讲堂”,成为牛津的“公众科普教授”,将斯蒂芬·平克、贾雷德·戴蒙德等一干信奉进化论的中坚学者引为同道。
道金斯出身贵族家庭,自身带着贵族范儿,但是在学术领域,他确实好斗。正如当年一位老师鼓励道金斯所说的,要学会“活得危险一些”他不依不饶地和反对者们展开论战,言辞犀利,堪称学术大嘴。他拍摄视频,定期朗读那些攻击他的邮件,然后上传到Youtube上。“达尔文的斗犬”的绰号当属实至名归。
理查德·道金斯在《盲人钟表匠》中感慨道:达尔文学说的麻烦在于,人人都自以为懂。40年后,他完成了个人的一部自传,为自己辩护。道金斯在自传中说自己很讨厌“单纯”这个词,但直至达尔文走下贝格尔号180年后的今天,进化论也从未被单纯地仅仅放在生物学领域里去谈论。科学之辩仍旧需要科学研究者好斗下去。
作者:沈沣
来源:北京晚报
『伍』 关于科幻的疑问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创作到今天为止,已然有了百余年历史。
然而自鲁迅时代及其后七八十年时间里,科幻作品多以“普及科学知识”的面目出现,故而在非文学的功利性道路上愈行愈远。毋庸置疑,科幻作品尤其是科幻小说总是具有相对强烈的科学启蒙特质,故而在传统主流文学创作领域乃至科幻作者本身,大都将它归类到少年读物一类。
直到1978年以后,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幻作品以及以童恩正、叶永烈、郑文光、刘兴诗为代表的科幻作者群体的涌现,几乎可以称作是中国科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个阶段的科幻作品逐渐从少儿化向成人化转变,同时其中的科学元素从最初以体现传播和教育的功能为主的前台向着以设置背景为主的后台转变。也即从非文学的尴尬地位开始向着大众文学转移。尽管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借用科幻的外壳,本质上依旧是冒险或者警匪小说(如倪匡的卫斯理系列小说,科幻设置在其中不过是背景),但其中也不乏拥有真正科幻内涵的作品。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例,死光作为一种道具,他小说本身起到相当大的情节推进作用。尽管小说本身的语言并没有任何出众之处,然而既然文章能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且被改编成电影就很能说明当时的社会主流已然认识到科幻小说这一游离于传统文学类型之外的作品类型了。
如果科幻作品在当时能够获得与他同时进入中国主流文坛的现代主义作品同等的地位,那么在当时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中西方在文化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之下,科幻实现一次强而有力的走入主流文学市场,甚至开创一个中国式的“科幻黄金时代”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可以从八十年代末期到今日,《科幻世界》杂志的崛起上得到充分印证:目前该杂志作为一份实际上质量并不算太高的读物,以平均三十万份、最高四十万份的月销售量稳稳占据世界科幻历史上科幻类杂志销量第一的位置。这几乎是六七十年代科幻作品在美国炙手可热的时候,所有的科幻类刊物的月销售量的总和。
自1979年开始,赵之、鲁兵、甄朔南、陶世龙等科普作家以《中国青年报》“科普小议”专栏为阵地,对当时的主要科幻作者和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1980年,钱学森在全国出版工作者会议上发表讲话,表达了自己对科幻小说的反感。
1983年上半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在文学理论界中展开。科幻作品被定义为“精神污染”
1983年11月5日的《人民日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声称:“一些挂上‘科学幻想’的招牌的东西已经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并已造成科学上和精神上的污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1]
与此同时,科幻文学是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也被提上桌面。该问题所关心的是科幻到底是一种文学体裁,还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当时,在第一线从事科幻创作的作者们,几乎都认同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样式。而科普评论家、科学家和有关领导则判定科幻小说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他们以此为出发点,要求科幻小说更多地围绕着科学内容展开,压缩其中情节、背景描写、人物刻画等文艺成份,实质上便是否定科幻小说的文学本质。
在现今回顾这一段历史,搜寻这场争辩的相关资料的时候,我们很快看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一点:作为这样一场咋政策上决定一种在国内现实存在,在国外正经历着一场名为“赛伯朋克”革命的文体之生死存亡的讨论,居然从来不曾有主流文学界人士介入。
故而以科幻作者和科学家、科普批评者、文学机构上的领导构成的争论双方所关注的焦点,从科幻小说中所设定或者预知的科学构想,到作品中反映的意识形态倾向性问题,进行了漫长而没有任何意义的争辩。
当时的科幻作者面临着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他们大多是理科出身,对文学尤其是科幻文学的认识大多本身就没有太深刻和独到的见解;然而他们笔下所涉及的领域又往往并非他们自己所擅长的部分。故而面对着质问和批判,他们能够进行回应的,往往是在那些远离文学范畴、他们自己也不甚精通的各门类科学理论的诘问。同时,作为科学工作者,党政机构的一次次审查给予他们的日常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当时科幻作者的“领头羊”郑文光突发脑溢血瘫痪,各大科幻期刊被勒令停业整顿。在这样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作者都选择了妥协的方式。以撰写科普作品出身,当时唯一的专业科幻作家叶永烈为例,1984年成为专业作家之后,不再进行科幻领域的创作,而是转向纪实文学方面的写作,算是为自己正了是作者而非科普工作者的名。
从1983年11月算起,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当时的所有科幻作品被彻底打上了“精神毒草”的标签。各类科普杂志上不再发表科幻作品,图书市场无论是国外的作品引进还是本土作家的创作,一切涉及科幻的原创性出版活动几乎都被彻底停止。
其时,著名科幻理论家吴岩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感叹:“现代科学精神在中国普罗大众中从来就没有生根。”
这一个阶段,曾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科幻领域的断裂期:没有作品,没有批评。仿佛从来就不存在这样的事物。
在一片缺乏科学精神的土壤里,作为承接和融合了科学与幻想的科幻作品以及科幻作者大都是孤立无援的。而且以其内容的复杂性和思想的难以把握,它往往同时受到来自文学界和科学界两方面的困难包围。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八十年代初期的这一批作者,在这两重包夹之下,还多了一层无所不在的政治因素。
之后一直到90年代初期,随着《科幻世界》的壮大,中国科幻才逐渐开始迈出回复元气的步伐。但是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潜伏期之后:“当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百废待兴时,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一起复兴,一起学习国外创作的先进经验。但是当九十年代中国科幻再一次复兴时,主流文学已经“经历了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个又一个文学思潮,作家们的写作水准越来越高,趋向成熟。科幻小说在这期间一直是一个零生产状态。到了九十年代,当纯文学将国外的各种文艺思潮操练了一遍,出现多元化格局的时候,刚刚复苏的中国科幻小说在审美和艺术水准上只能望其项背,有些科幻作品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2]
不过显然,科幻作者和读者大多有些理想主义的倾向。甚至于其中很有一部分人对科幻这一融合了科学与幻想的存在抱着类似于宗教精神的依恋和责任感。很多活跃在七八十年代的作者、读者,以及在90年代之后为科幻之复兴所吸引的评论者开始对科幻批评以及科幻理论研究方面进行学理性的研究。较为有代表性的有吴岩、星河、姚海军等。
从此开始,中国科幻逐渐走向世界。《科幻世界》杂志社在1991年、1997年、2007年分别承办了三次世界科幻(奇幻)大会。除了更多地吸引了一大批科幻读者之外,它最为重要的功能是推进了科幻理论的发展。科幻,不仅仅是小说和电影。
纵观中国科幻的百年发展历程,总得说起来,大约有四次高峰。第一次是在世纪之初,科幻作为一种来自于西方,承载着“启蒙”的大潮奔涌而来,不过它的发展很快就在民族运动当中消亡;第二次是在五十年代初期,那个时代的一切文学几乎都伴随着口号式的意识形态的束缚;第三次便是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的兴盛,然而本来应该是进入最为纯粹发展阶段的科幻作品,却又一次地被政治所压迫;第四次便是当下,落后于世界二十年的科幻,要解决的问题从来不只在于创作。
别处转载希望对你有所启发,谢谢
『陆』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急)
我认为我们是从90年代以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进入到非常新的时期,1956年到1957年政府当时讲“向科学技术进军”,繁荣科普、繁荣儿童文学,科幻也跟着走向高潮。通过一些儿童读物,当时的科幻非常家喻户晓。
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最红的明星还是上一代的刘慈欣。他在粉碎“四人帮”后最早的那个10年就已经开始写了。从《三体》开始,科幻作为类型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开始出现。以前科幻小说不是类型文学,没有类型文学的一系列特点,特别是粉丝文化,过去是没有的,今天粉丝文化已经非常强烈了。
今天其实应该全方位发展科幻,不能放弃少儿科幻这一块。刘慈欣的书为什么卖的不好?就是因为现在的社会还不知道科幻这个东西。
『柒』 找一本小说,大概0几年的都市异能或者古武小说
隐杀(重生,异能,后宫,文笔真不错),异体(太监了),异侠(主角叫大明好像,伤不起),重生之天下异能(重生异能,禁忌之恋,太监),我的身体有个鬼,觉醒-仿如昨日(和前一本都是令狐BEYOND的书,还不错),鬼喊抓鬼(是三天两觉的小说,写过贩罪,惊悚乐园),剑道真解(重生,异能,妹控,反派),校园全能高手(外星文明,体术),人间兵器(改造,冷血,杀戮),迷天(催眠修炼大师,黑暗),执掌神权(成神类),神职(土地公),我的老婆是公主(异界反穿,魔法),家里养个狐狸精(单女主,修真,都市)。以上都看过,只介绍了我觉得不错的小说,有几本太监的书本实在写的很好,所以就写上了,= =
『捌』 科幻小说读后感怎么写呢
这是一本写于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尽管如此,今天读来,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议。
关于逻辑。对于社会发展的可预测这一点,也是小说最基本的一个设定,仅从逻辑上来说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机的到来,和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发展,作者给出的架构还是能够不错的自圆其说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尽管这本书已经经历了很多个十年,但仍然没有生涩的感觉。
『玖』 科幻世界详细介绍
你好
《科幻世界》所属分类:中国杂志互动网络媒体联盟互动网络媒体联盟平面科教类科幻科普类媒体科普读物
摘要:
《科幻世界》(Sci-FiWorld,缩写SFW),中文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说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并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杂志社总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
杂志社还衍生出多个面向不同群体的科幻、奇幻类刊物,如:《科幻世界画刊》(已停刊),《飞·奇幻世界》,《科幻世界下半月版·译文版》,《惊奇档案》(已停刊),《小牛顿》等。
并不定期出版丛刊《星云》(已出至《星云六》),主要刊载国内外原创中短篇科幻小说。
提问编辑摘要
《科幻世界》封面《科幻世界》(Sci-FiWorld,缩写SFW),中文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乃至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小说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并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杂志社总部位于中华洞尺人民共和国四川省成都市。
杂志社还衍生出多个面向不同群体的科幻、奇幻类刊物,如:《科幻世界画刊》(已停刊),《飞·奇幻世界》,《科幻世界下半月版·译文版》,《惊奇档案》(已停刊),《小牛顿》等。
并不定期出版丛刊《星云》(已出至《星云六》),主要刊载国内外原创中短篇科幻小说。
其前总编为中国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已离职),游颤郑现任社长、总编秦莉,主编姚海军。
目录[隐藏]
1发展历程
2现编辑管理团队
3官方说明
4盈亏历程
5相关评论
6相关词条
7参考资料
《科幻世界》-发展历程
《科幻世界·译文版》封面《科幻世界》创刊于1979年,前身是《奇谈》和《科学文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有数据显示《科幻世界》发行量最少的一期仅七百份,而今天是近四十万;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曾获得“世界科幻协会最佳期刊奖”、“中国国家期刊神颂奖提名奖”,并入选“中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双奖期刊”,曾承办过1991年世界科幻协会年会,是中国科幻期刊中一面历久弥新的金牌。
目前发行量已经高达40万.
《科幻世界》成功举办了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在国际科幻世界享有盛誉。
《科幻世界》入选“全国百种重点社科刊”。
是中国期刊界一个响亮的品牌。
在科幻小说之外,《科幻世界》亦设立有“图说科幻”、“科幻影视”、“科学美文”、“奇想”等栏目,皆由资深编辑亲自执笔主持,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把握现在,拥抱未来。
”这便是《科幻世界》风靡于大中学生、广大青年人和所有科幻爱好者中的真正原因。
“把握现在,拥抱未来。
”这便是《科幻世界》风靡于大中学生、广大青年人和所有科幻爱好者中的真正原因。
中国银河奖
《科幻世界》以发表科幻小说为主,一年一度的“银河奖”是中国科幻业界内代表中国科幻整体水平的最高奖项。
国内知名科幻作家,皆在此受到全国科幻读者的瞩目。
在科幻小说之外,《科幻世界》亦设立有“科学”、“科幻影视”、“前沿”、“跃迁层”、“科幻写作堂”等栏目,皆由资深编辑、作者执笔主持,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除了《科幻世界》,科幻世界杂志社现在还办有《科幻世界·译文版》(单月科幻、双月奇幻)、《飞·奇幻世界》和《小牛顿》;另外曾办过《科幻世界画刊》、《科幻世界·幻想译文版》(现与科幻世界·译文版合并)、《惊奇档案》、《飞》等。
并且不定期地推出《星云》,以刊登一些优秀原创中长篇科幻小说;目前,《星云》已经出版四本,分别为《星云》(天意)、《星云Ⅱ·球状闪电》(球状闪电)、《星云Ⅲ·基因战争》(基因战争、飞呀飞、回忆苏格拉底)、《星云Ⅳ·深瞳》(去死的漫漫旅途、无名氏、深瞳)、《星云Ⅴ格兰格尔5号》、《星云Ⅵ·掉线》(掉线)。
科幻世界杂志社还与多家出版社策划了“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世界奇幻大师丛书”、“世界流行科幻丛书”、“游戏科幻小说”和“美国最佳科幻小说年选”等,为中外科幻文学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科幻世界》-现编辑管理团队
总编:秦莉社长:秦莉
副总编:姚海军副社长:刘成树
主编:姚海军编辑部主任:杨枫
文学编辑:田子镒刘维佳师博李克勤明先林谭乐乐白俊霞
美术编辑:李益炯编务:贺静
《科幻世界》-官方说明
科幻世界杂志社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旗下拥有《科幻世界》、《飞·奇幻世界》、《科幻世界·译文版》和《小牛顿》四种深受中国青少年读者欢迎的畅销期刊和幻想类图书项目。
科幻世界系列期刊及图书拥有数量庞大的忠实读者,在中国幻想类期刊市场上,特别是在大、中城市的期刊市场上,稳定保持着9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
科幻是高科技时代的专属文化语言,科幻类期刊、图书则是畅销书目上的重要部分。
作为国内科幻业界的主力军,科幻世界杂志社一直致力于中国科幻文化市场的培育,每年一度的中国科幻银河奖征文催生出大批优秀科幻作家和科幻佳作。
1991年,科幻世界杂志社代表中国科幻业界成功主办的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被WSF评为“WSF成立以来最隆重最成功的1991年年会”。
1997年,科幻世界杂志社遍邀全世界的科幻作家、科学家、宇航员参加’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其辉煌永载中国科幻史册。
随着《哈利·波特》、《魔戒》等境外奇幻文化对国内文学出版市场的冲击,科幻世界杂志社创办《飞·奇幻世界》,以此为阵地,擎起国内原创奇幻文学的旗帜;同时以《科幻世界·译文版》为窗口,向国内读者引荐国外幻想文学精品。
科幻世界再一次站在了中国奇幻文学的前沿阵地上。
为了让国人的想象跟上时代,为了打造中国科幻图书品牌,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强强合作,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中国科幻“视野工程”。
“视野工程”的三大支柱丛书“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和“流行科幻丛书”,以专家的视角,广泛运用刊物、网站等专业媒体的宣传攻势,掀起了又一轮科幻热潮。
2004年,“科幻大师丛书”更荣获了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国际合作出版促进委员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出版参考》杂志社等出版界权威组织颁发的2003年度引进版社科类优秀畅销图书奖。
“科幻世界出品”已在国内科幻小说读者群中树立起了鲜明的品牌意识,“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便是科幻图书质量的品质保证,读者认购的风向标!
《科幻世界》-盈亏历程
《科幻世界》艰苦多年,到九四年才扭亏为盈,后来经历了一个暴涨期,钱大把的进来,又不知如何管理。
当我九八年到《科幻世界》时,杂志社正处在这个时期内。
成都的科幻迷组织只要报个活动计划,就能成百上千地从杂志社拿出钱来。
装修个办公室也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无预算无计划。
他们在上海搞的大型宣传活动花费了两万块钱。
九七年那场完全由《科幻世界》一家出资,投入巨大的世界科幻大会更不用说了。
公正地说,《科幻世界》那些年搞的活动是中国大陆仅有的科幻活动。
没有这些活动,世人更不知科幻为何物了。
作为生意人,杂志社高层在扭亏为盈之后,一直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他们看来,中国科幻的市场就这么大,也没什么搞头了。
于是把大量资金抽到其它项目上去。
颇为讽刺地是,这些项目都赔了钱,个别小公司甚至走到倒闭的边缘。
几年来,仍然只有他们从内心深处并不喜欢的科幻给他们带来了利润。
并且利润十分巨大,足以把那些亏损冲得无影无踪。
后来他们变“扎实”了,只是把从科幻上赚到的钱置换成房地产:住宅房以奖励为名送给“老职工”,另外还有其它一些房地产,置业范围甚至远达成都以外的某郊县。
当一个科幻爱好者走进他们那些拥挤的办公室时,很难想象这个杂志社真正的家底。
《科幻世界》-相关评论
阿来1979年,四川省科协创办了一个名叫《奇谈》(后又更名为‘科学文艺’)的科普杂志,这就是今天《科幻世界》的前身。
“四川省科协”这五个字让《科学文艺》在当时广大科幻爱好者心目中已经隐约有了“国家级科幻杂志”的权威性。
在当时中国的计划体制下,每个省都要办一家科普刊物,像上海的《科学画报》、海南的《大科技》等。
如果你没有找到你那个省的科普刊物,那就是由于它的发行量太小的原因;《科学文艺》当初就是作为四川省下属的省级科普刊物出台的。
那个时代里,科幻和科普是不分家的。
甚至中国科幻作家的全国性组织都被称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并延续至今。
当时的《科学文艺》上充满了科普文章、科学家传记等内容,当然也有大量科幻小说。
而那时许多科普刊物甚至纯文学刊物也都在发科幻小说。
《科学文艺》只是更为集中一些。
当时与它风格一样的刊物有北京的《科幻海洋》、天津的《智慧树》、黑龙江的《科学时代》和《科幻小说报》,被称为中国科幻的“四刊一报”。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里,《科学文艺》轻而易举就达到了二十万册发行量。
其它几家科幻报刊也是一样。
但是很快,政治和市场的压力双管齐下,其它几家无法抵挡,败下阵来。
最后一个倒闭的是天津的《智慧树》,时间是一九八六年。
压力之下,四川省科协让《科学文艺》自负盈亏,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从那以后,这家杂志社慢慢变成了“红帽子企业”:头顶着国家刊物的名义,实际上是股份制的民营企业,它的老板就是杂志社里的几个大股东。
它拥有国营出版单位无法拥有的灵活,同时对于市场垄断也拥有一般国营出版单位无法拥有的渴望。
没有婆婆,一方面没有靠山,一方面也没有了束缚。
当时不足十人的小杂志社民主选举了自己的社长——杨潇,杨潇当选除了本身确有能力外,前四川省委书记女儿的身份也是重要因素。
客观地说,如果不是这个挡箭牌,中国科幻惟一的一脉香火也将不复存在。
那么九十年代中国科幻的复兴将因为缺乏核心,会比现在更困难一些。
在杨潇的带领下,杂志社举办了世界科幻大会、改变了办刊风格……
当时,科幻世界的决策层主要由四人组成:杨潇、谭楷、向际纯、莫树清。
向际纯时任美编负责人,也是一个策划人。
老读者们一定还知道,九四、九五年那时,《科幻世界》象今天的《科幻大王》一样,一半文字一半卡通。
没有这个转轨,《科幻世界》就无法切入中学生市场并获得生机。
而整个工作基本是向策划并组织的。
当时还有一套畅销的科幻美术卡片也是向际纯的手笔。
人的功劳大了,自然不满足原来的地位。
于是决策层中发生了一场1:3的斗争。
结果以向际纯离开成都到北京一家出版社任职告终。
从那以后,再没有人向杨潇的地位挑战,她是杂志社的绝对权威,整个杂志的行事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她个性的延伸。
只是她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公众并不熟悉她。
当时杂志社的编辑部由来自成都一些文学刊物、剧团的编辑组成,本身对科幻全无理解。
一位五十出头的老编辑家里有许多古典文学著作。
他说:“下了班以后他就看这些,对科幻全没有兴趣”。
至于年轻员工更不用说了,他们基本上是科协老员工的子弟,来《科幻世界》单纯是为了一个饭碗。
那时社某领导爱提的一件事就是,他把年轻员工召到一起,让他们每人说出三个科幻作家的名字,无论中外均可,结果成绩最好的说出了两个!
后来,杂志社陆续引进了姚海君、文瑾、唐风、刘维佳等人,使《科幻世界》里有了懂科幻的人。
在杂志社与作者和读者交流时,这些年轻朋友作了主要的工作。
但是你千万别有误解或者多大的期望,因为他们只是打工仔,在大政方针上是完全没有发言权的。
阿来进入杂志社又是另外的问题。
九七年我参加北京世界科幻大会时,阿来就随谭楷来到的北京。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一位北京“消息灵通人士”远远地指着他说,这个人将是茅盾文学奖的得主。
那时我连茅盾文学奖几年一届都不知道,所以根本没想到,这位老兄竟然在“预言”三年以后的事情!当然,《科幻世界》的领导想必更有“预见性”,所以早早地把未来的茅盾文学奖得主聘于账下,等待新闻爆起的那一天。
这种“见好就收”的举动从九八年就开始了,这也是促使我离开杂志社的原因。
杂志社的领导都临近了退休年纪,这么作无可非议。
而我还是个三十不到的年轻人,坐在一辆日见保守的车上是没有前程的。
只不过那时,我没有对任何人讲这个心里话。
银河奖(原“中国科幻银河奖”)是中国幻想小说(主要对象为科幻小说,后加入其他相关项目评选)界的最高荣誉奖项,也是中国大陆惟一的科幻小说奖。
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大陆科幻创作的最高水平。
银河奖最初设立于1986年,为《科学文艺》(现在的《科幻世界》)《智慧树》两家科普刊物联合举办。
《智慧树》停刊后,银河奖改由《科幻世界》独家举办。
银河奖颁奖大会每年举办一次,成为了每年一度的科幻盛会。
2007年,“中国科幻银河奖”正式更名为“银河奖”。
在原有的“科幻小说奖”和“年度最受欢迎的外国科幻作家奖”基础上,增设三项大奖,即长篇奇幻小说奖、中短篇奇幻小说奖和科幻美术奖。
2009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
2009年12月11日,《SFW》编辑部主任杨枫带领编辑奎宁、刘壮,前往位于成都西部的大邑县晋原镇初级中学。
这是《SFW》第二次将“科幻进校园”活动开进中学校园,也是第一次主动走进初中。
在去之前,我们心中充满忐忑,初中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科幻吗?老师们对科幻又是什么态度呢?
晋原中学在“5·12汶川大地震”时遭受重创,这个学期才刚刚搬回新建的新校舍。
整个学校耗资三千多万,校园宽敞明亮,环境怡人。
我们一路走来,在整个大邑县看到的最好的建筑就是这所中学,可见当地 *** 非常重视教育事业。
与前来欢迎的龚老师交谈得知,这所貌似普通的学校竟然建立于1903年,比之前编辑们去过的重庆巴县中学还要历史悠久,不禁让人感慨川渝地区的教育历史悠久。
下午的活动,在晋原镇初级中学老师的热情欢迎下开始。
首先是教导主任董主任代领全校语文组的老师和美术老师与《SFW》编辑们座谈,讨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大力倡导科技创新教育。
会上,老师们谈了对科创活动的意见,纷纷表示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后又对现在不少学生沉迷于“玄幻小说”和网络游戏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编辑部主任杨枫为在座的老师系统介绍了《科幻世界》的发展历程,详述了1999年高考作文题撞车这一“偶然中的必然”事件,强调《科幻世界》一直秉持传播科学,放飞幻想的办刊宗旨,并用从《科幻世界》走出的作者和读者的亲身经历,让老师们知道了一本好的杂志对孩子们成长所起的积极作用。
我奎宁为老师们解释了什么是科幻,科幻的特点、与其他类型小说的区别。
在座的老师听罢恍然大悟似的说:“原来科幻和奇幻是不一样的啊!”奎宁又为老师们介绍了正统幻想类文学与时下网络文学的区分,普及了书刊出版的基本知识。
一位语文组的老师翻开面前最新一期的《SFW》说:“我看这篇小文章写得就很好,对学生很有帮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
今后对《SFW》等课外杂志的观念要更新了。”
畅谈了近一个小时,大家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座谈会。
这次座谈给于老师们观念上的改变还是很大的,我们非常希望以后能与更多的中学老师沟通,希望这些最了解青少年的教育者能给于学生更多的帮助。
接着,编辑们来到晋原中学的一间多媒体教室,准备开始科普讲座。
虽然这间教室只能坐得下一个班的学生,但讲座会通过学校的视听网络进行现场直播,所有班级的同学都能收听得到。
这让本以为只有一两百人听讲的主讲人奎宁紧张不已。
好在他进入角色很快,从一个测试题开始,带领孩子们开始了一场“我的想象力哪去了”的想象之旅。
同学们在笑声和惊讶声中度过了45分钟。
在讲座开始前,《SFW》还为同学们散发了杂志和具有针对性的调查表,为了解读者需求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夕阳西下,科幻世界杂志社第一次初中科幻行落下了帷幕。
老师和编辑们对活动效果都很满意,商量着下一次的活动时间和内容。
“科幻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希望通过我们的坚持,能让更多的新读者们都能加入中国科幻的庞大阵营中。
2009《科幻世界》校园行之十:重庆科幻行2009年11月25日早上八点,杂志社编辑杨枫、迟卉、屈畅、刘壮和发行部同事一起赶赴成都火车站,搭乘当天第一班动车组,去重庆举办“科幻进校园”活动。
下午两点半,众编辑放下行囊,乘车前往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巴县中学,举办今年首场科幻进中学校园活动。
巴县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拥有光辉的历史,学校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提倡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特别重视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创建、参加各种社团。
该校除了在学生社团中小有名气的“深空”科幻协会,还有创造发明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机器人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参加的同学人数非常可观。
一进校园,编辑们就被热情的师生引进了即将举行讲座的会场:巴县中学科技馆。
学校科技馆正门口居然停着一架退役的歼-6飞机!一架歼击机为什么停在学校里?原来巴县中学是重庆市唯一的“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
学校领导对此次活动重视程度之高,让编辑们颇感惊喜。
学校宽松的学习氛围也让编辑们大开眼界。
讲座开始前,众编辑受邀来到三楼会议室,与学校领导和部分学生社团的辅导老师交流座谈。
大家就将来互利互助,进一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展开了热烈讨论。
编辑部主任杨枫向巴县中学教务处马万槐处长介绍《科幻世界》。
到场的各学生社团指导老师说,我们学校图书馆是订了《科幻世界》的。
报告厅门口是专为同学们组织的专场《科幻世界》书刊展销活动。
此时讲座还没有开始,同学们在展台前流连忘返。
讲座即将开始,同学们陆续走进报告厅,四百人的报告厅转眼之间就坐满了。
在《科学•幻想•快乐》这个讲座中,迟卉用很多实例告诉同学们,“幻想是快乐的”。
同时,她还通过游戏的形式告诉大家,创作一个幻想故事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
等互动环节告一段落,大家走出科技馆才发现,太阳已经下山了。
众编辑与学校领导和“深空社”部分同学合影留念。
(后面那三位匆匆走下台阶的,是刚才听讲座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同学。
他们这时又要匆匆赶 *** 室去上自习。
)
从巴县中学回来,当晚众人在朝天门一家很有个性的青年旅舍休息。
迟卉在写“重庆之旅第一天”的报道。
11月26日,感恩节。
上午众编辑考察重庆市中区图书市场(刘壮先回母校打前站),之后应四川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原上草”文学社之邀,举办奇幻文学专题讲座和科幻文学沙龙。
本次活动得到了川外中文系领导及老师的大力支持。
这也是杂志社第一次与高校文学社团共同举办的大型活动。
解放碑重庆书城的“科幻小说”专区。
令人欣慰的是,科幻世界策划制作的图书在这里品种比较齐全,摆放的位置也不错。
下午三点钟,编辑们在川外会合,川外中文系副主任谭代龙老师热情接待了大家。
这是活动当天中午,中文系同学现做的两块展板。
前期的宣传展板已在学校广场上展出一个星期,海报也在教学楼、图书馆的公告栏贴出,“原上草”同学们的工作热情让人敬佩。
屈畅的讲座题目是《西方奇幻文学发展脉络》。
除了概述西方奇幻文学发展历史、介绍中译本西方奇幻著作之外,作为《冰与火之歌》的译者,屈畅还结合自身的经验,跟大家介绍了翻译方面的心得。
从济济一堂的会场上同学们专注的神情、开心的笑脸看,屈畅的口才和博学非常引人入胜,让大家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台上妙语连珠,台下也是卧虎藏龙:川外科幻协会的会长(你猜是谁?)、重大科幻协会副会长(又是谁?)、川外校园新闻媒体《新一代》杂志主编(你再猜?)……
讲座结束,杨枫主任就之前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同学们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
当晚,众编辑出席由中文系主任邓齐平老师主持的晚宴,席间,大家相谈甚欢,并对今后可能开展的一些合作进行了意向性讨论。
尤其邓主任和曹老师提了很多与科幻世界开展深入合作的想法,让大家很振奋。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爱的川外学子们能感受到科幻蓬勃兴起的活力!感谢川外中文系对于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你们有这样一群呵护关心你们的老师,不知道会令多少人羡慕呢。
晚餐结束后,编辑们与中文系邓齐平主任及老师、“原上草”文学社社长段瑞雪(后排右一)合影留念。
晚上七点三十分,编辑们参加文学社主持的科幻专题沙龙。
有别于以往的读编交流会,当晚的沙龙活动中,同学们非常活跃,大胆提问,编辑们认真答疑解惑,活动一直持续到将近十点钟。
直到熄灯在即,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总体来说这更像是一场科幻世界推介会,因为会上虽不乏关注钱莉芳刘慈欣的资深幻迷,但不了解科幻的同学更多。
如果这两个小时的交流达到了一点扫盲的功效,帮助同学们拓宽了一些视野,编辑们就满足了。
沙龙一角可爱的同学们。
11月27日上午,编辑们与“科幻网”站长杨波和科幻评论人江韬在位于江北区的重庆科技馆会面,大家一边游览科技馆,一边讨论各种科幻话题。
科技馆外广场的合影。
远处雾中的绿色建筑是重庆歌剧院。
傍晚,编辑们与重庆幻迷在解放碑一家咖啡馆玩桌面“不插电”游戏。
11月28日,编辑部重庆行的最后一天。
由于活动定在上午九点半开始,巴县中学距离解放碑有超过四十分钟的车程,当天编辑们起了个大早,一切收拾停当,大家出发前往巴县中学。
在巴县中学校门口,编辑们与参加当天读编交流会的部分同学合影留念。
活动正式开始前,同学们先带领编辑参观他们足以引以为豪的巴县中学科技馆。
科技馆内的天文馆。
展厅内的白球实际上是一些电子秤,可以显示参观者在太阳系各行星上的体重读数。
天文馆内图文并茂的展板,向大家展示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深空社”会长大步(右)和副会长(左),后者同时也是巴县中学天文协会会长。
科幻交流会正式开始。
大家在进行了自我介绍之后,谈及自己是如何接触到《科幻世界》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句式:“我在报摊上/同学手里/图书馆/某某某处——扫了一眼”,相似的经历引得大家不时发出轻笑。
交流会十分热烈,话题之丰富广泛大大超出编辑的预想:薛定谔的猫,多维世界,量子纠缠,玛雅预言,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人是否真实存在,科幻电影,炼金术,科学是否是一种宗教……因为今天到场的全部是高一和高二的同学,由此可以感觉到巴县中学多年提倡科技创新理念所取得的巨大收效。
科幻世界巴县中学见面会在迟卉临场为大家写的故事诵读中圆满结束。
会后,科幻协会会长、有个会五国外语的妈妈的大步送给我们一件非常珍贵的礼物:他委托父亲从新疆油田1979号井下1979米深处钻探上来的一块19.79厘米高的岩心!这是创刊于1979年的科幻世界在三十岁生日之际收到的最有价值的礼物。
见面会进行中。
正在发言的同学思维活跃,博览群书,很能代表巴县中学的教育成果。
“深空社”会长大步送给《科幻世界》的礼物——新疆油田1979号井下1979米深处1长9.79厘米的岩心。
当日下午四点五十,编辑们登上返回成都的列车,结束了这次为期四天的重庆之旅。
衷心祝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幻早日结出丰硕的果实,有更多的朋友加入科幻世界——我们共同的乐园!
后续报道:
屈畅最近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出发之前给他的猫准备了四天的干粮,在重庆的这几天一直担心它独自关在屋里会挨饿。
回家以后发现,小家伙对待食物似乎不像以前那么热情了——估计是这几天吃太多了……
这就是屈畅家的新成员。
小家伙第一次为公众所知是在11月25日的科幻微博上;这是第一次放出小家伙的玉照。
『拾』 为什么最近世界的优秀科幻小说看不到都是70.80年的
(问题回答):《弗兰肯斯坦》原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的全名是《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中译本有《弗兰肯斯坦》《人造人的故事》等)。(内容介绍):故事讲述的是年轻的科学家弗兰肯斯坦为追求和利用当时的生物学知识,从停尸房等处取得不同人体的器官和组织,拼合成一个人体,并利用雷电使这个人体拥有了生命。巨人虽然天性善良,向往美好,渴望感情,但是,由于面貌丑陋,被社会视为怪物,当作巨大的威胁,处处碰壁。他要求弗兰肯斯坦为自己制造一个配偶,答应事成后与其双双远离人间。弗最初应允了怪物,但在接近成功之时,担心怪物种族从此危害社会,于是毁去了女性怪物。苦苦企盼的怪物疯狂报复,杀死弗的未婚妻等几个亲人。弗发誓毁掉自己的作品,追踪怪物一直到北极地带,受尽折磨后病逝,而怪物亦自焚而死。(作者简介):玛丽·雪莱(MaryShelley,1797-1851)出生于英国,父亲是政治家兼哲学家;母亲是公认最早的女权主义者,在原来的婚姻破裂后与玛丽的父亲结婚。两人都小有名气,并著有各种小册子。1797年玛丽出生,10天后母亲便因病离世,这件事一直影响着玛丽,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自己害死了母亲"的念头。后来父亲再婚,玛丽不得不与生父、继母、继母原来的孩子、继母与生父的孩子等人生活在一起,家庭成分复杂,矛盾较大。直到玛丽长大成人后遇到了雪莱,才终于获得了与人交流感情的机会,可其时雪莱已有妻室,因此玛丽在很长一段时间还充当了"第三者"的角色。雪莱妻子投河自杀后,玛丽终于得以与雪莱结婚,但婚后多次流产,只成活了一个孩子。6年半之后雪莱又被淹死……玛丽的一生充满了不幸和恐怖,终生为死亡所缠绕,所有这些后来都被表现在她的作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