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有三个空间的
Ⅰ 一个文明的科幻小说可以领先文明吗
一个文明的科幻小说大概能超越本身文明等级两级左右,我们可以以此判断该星球的科技水平 一个文明的科幻小说大概能超越本身文明等级两级左右,我们可以以此判断该星球的科技水平
Ⅱ 找一本小说,应该是属于科幻的类型的
根据您提供的情节描述,这很有可能是科幻小说《盗梦空间》(Dream Space)。该小说描写主角梦游到不同时空,经历转生并逐晌友冲渐成长的过程。
根据您描述的情节,首先主角获得了进入“梦空间”的能力,可以在睡眠中来到不同时代的世界,包括农业社会、中世纪、唐代、科技时代和宇宙时代等。主角需要在每个时代学习和成长,完成任务并改变命运,才能度过那个时代。
您提到的金钱王国章宴歼节中,主角获得银币进入王国后被射杀,后来当上餐馆厨师成功击败隔壁机器人餐馆,这也与《盗梦空间》吻合。该小说描写主角要在各个时空中学习生存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完成时空转移。
其他您说的情节,如主角多次死亡和重生、从农民逐渐成为地主和国王、九个儿子等,也都与《盗梦空间》的剧情相符。
所以,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我判断您要找的这本科幻小说很有可能就是《盗梦空间》。该小说于2013年在起点中文网首发,作者为猫腻。全书分为上下两部,讲述主角在梦空间历险和转生的故事,属于科幻转生类型,情节非常吸引告培人。
希望我的分析有帮助您找到想要的小说。
Ⅲ 有哪些好的科幻小说值得推荐
一、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
《沙丘》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科幻小说,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好尺单上都有《沙丘》,它是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
《沙丘》入选了美国亚马逊“一生必读的100本书”、BBC“英国最受欢迎的100本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科幻·奇幻小说TOP100”等多项榜单,更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摘得《轨迹》杂志“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桂冠。
Ⅳ 《北京折叠》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折叠》读后感1
这是一篇实诚、写实的科幻小说,科幻是外壳,写实是内里,意图用简短的故事映照现实生活中的大问题。
小说写的是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送求婚信物给第一空间的依言的前因后果。整座城市都是虚幻的,秦天和依言的爱情也如由谎言吹成的泡沫。
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说,当社会完全依照单一的身份来划分社会群体的时候,就会使社会冲突增加。于是在这座折叠的北京城中,身份地位、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思维习惯都不足以使阶层之间明确分野,最好是把时间与空间也按照阶层进行分配,将阶层固化制度化,按捺住人们蠢蠢欲动的流动野心才彻底痛快。于是当太阳出来,普照大地,第一空间的人沐浴阳光,第三空间的人躺在胶囊中被强制睡眠。
其实,折叠的何止北京,北京何须被折叠?
并不需要用折叠城市这么硬的约束来区分、固化阶层,人人皆有的羞耻之心与是非之心就足以将人划分三六九等了。建筑工人和清洁工工作后不可避免留下印迹,别人投来的嫌恶的目光与遮掩的口鼻就足以使他们活的小心翼翼。
辨不清的明天,一眼可望到头的未来,都使人不得劲地活着。抱得巨大既得利益的人只愿维持现状,卑微生存的人不知也不信现状还能改变,哪怕是野心满满想推动改革的人如张显,也不得不先向现实低头,先到银行挣两年钱。
也有老葛这样能吃苦有技术的人,从第三空间跃升到第一空间,尽管只是蓝领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葛的父母仍旧生活在第三空间,“每次回去都要打报告申请”。老葛就像无数怀抱希望只身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土地与户籍制度限制以及高昂的房价却使得全家移居团聚成为一种奢望。
有机会就会有竞争,能当凤尾谁会甘为鸡头?
当然可以说人们的生活是咎由自取,思想狭隘、不思进取的人活该惨淡营生,限制了机会但并没有剥夺努力奋斗的权利,而希望总是有的,何况我们并不缺乏鲤鱼跃龙门的例子,哪管它是不是小样本,毕竟人生的剧本是边写边演,未结局之前,谁知道这出戏会博得满堂喝彩还是惨淡谢幕。这样说倒算不上何不食肉糜,不过是在自我防御罢。
可是第三空间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卑微而高强度的工作早已打磨了意志、耗尽了野心,哪有时间来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小说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段话:“和数千万其他建筑工一样,从四方涌到北京寻工作,这座折叠城市就是父亲和其他人一起亲手建的。一个区一个区改造旧城市,像白蚁漫过木屋一样啃噬昔日的屋檐门槛,再把土地翻起,建筑全新的楼宇。他们埋头斧凿,用累累砖块将自己包围在中间,抬起头来也看不见天空,沙尘遮挡视线,他们不知晓自己建起的是怎样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楼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们才像惊呆了一样四处奔逃,仿佛自己生下了一个怪胎。奔逃之后,镇静下来,又意识到未来生存在这样的城市会是怎样一种殊荣,便继续辛苦摩擦手脚,低眉顺眼勤恳,寻找各种存留下来的.机会。”
现实是很多人尤其是农民工,身心健康来到城市,最后却不得不拖着病体离开这座打拼半生却发现并无自己容身之所的城市。
格莱泽说“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而过去一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不禁令人深思。
我无意批判任何人事,只是希望现实中的各项决策能多点科学理性。
希望总是要有的。
《北京折叠》读后感2
在看代码改代码写代码百无聊赖的时候,看看书真是一种解脱,像是被困在黑屋子里,总算能出来透透气。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北京折叠》,很短的一部小说,要是作为科幻作品来看,还是有点不够的,最科幻之处就是北京在空间上的翻转。但是作为社会学小说来看,写的还是很精髓的。
书中没有对社会分层的批判,只有对不同层级生活状态的娓娓道来,我很喜欢这种风格,不讲一点道理,而能让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叠成三个空间,第一空间500万人,享受24小时,第二空间2500万人,生活16小时,第三空间5000万人,生活8小时。小说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间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养女糖糖幼儿园学费昂贵,而自己却只能没日没夜的捡垃圾为生,实在没有余力供养糖糖,但是据小说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让糖糖上了幼儿园,对她的前途又有什么样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梦想都是伟大的,即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老刀也还是抱着希望糖糖能够学会唱歌跳舞,成为一个淑女的梦想。于是和第二空间的一个学生秦天做了一笔交易,整个故事也从这笔交易开始了。
他第一次亲吻她一下,她躲开,他又吻,最后她退无可退,就把眼睛闭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阵怜惜。
秦天喜欢上了第一空间的一个女生依言,在秦天眼里,依言就像一个天使,嘴巴小小的,莹润的,下嘴唇饱满,带着天然的粉红色,让他有上去咬一口的冲动。秦天我是很欣赏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间的人,但是说强吻就强吻。他也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策略,未来该怎么进入第一空间。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蓝图里画好了,未来是美好的,只要付出当下的努力,不是吗。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读到这里,感受到了一点,梦想是不分等级的,我喜欢老刀不顾一切要来第二空间赚钱的意志,也喜欢秦天对自己爱情的执着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间的依言,虽然她也是喜欢秦天的,但是在他们面前却显得那么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爱的东西,因为父亲的权威告诉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选择用谎言欺骗秦天,他们的故事结束了,留给我对他们未来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后还是和不爱的未婚夫结婚了,秦天伤透了心吧。
对小说所描述的三层空间,并没有感觉到多么新鲜,可能是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分层的,我们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间,就像现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层人物到底在做什么,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里,大家跟我有一样的生活方式。一开始对这样的分层可能有剧烈的厌恶感,共产主义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似乎就是如此,到处都可以见到金字塔的结构。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雪国列车》,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车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末尾车厢是留给苦力的,前排是留给资产阶级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这种初始状态吧,但是梦想不分等级,有梦就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得精彩。
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脸,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来没后悔将她抱来。
《北京折叠》读后感3
上周的“财书学不浅”读书分享中,周导讲了科幻系列的《安德的游戏》。讲的很精彩,我们还做了首次直播。在开头部分,他阐述了科幻小说的基本知识。这个题材的文字,我基本没有接触过,因此听起来既新鲜但又不好理解。最后我问他读书群体中大概有多少比例热爱科幻小说,他的答案是很小众。
《北京折叠》是在讲述中被提及的一部作品,属于软科幻范畴,也就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20xx年的这部短篇小说,出自郝景芳,一位年轻作家。《北京折叠》的出名主要是它在20xx年获得了科幻界的大奖,雨果奖。通常有个称号混社会就容易多了,所以《北京折叠》就常常与《三体》放在一起说。
因是短篇,所以我仅抽了两天起床和睡前的时间就读完了。我感觉作品深度是有限的,而通常属于短篇的创意也是平平的。能被美国关注而得奖,或因作品所揭露的阶层问题自带话题。美国人对类似的发生在中国的情况一直感兴趣。尽管作者写这个题材的初衷大概是和其他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一样,感到在北京生活的压力,想说下北京的现实中社会阶层关系中存在一些矛盾。
正因为话题像涨工资一样的与敏感且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成为关注焦点也在情理之中。在韵韵还很小的时候,大概中班或大班,我就跟她讲过阶层问题。讲了历史上的三教九流,讲了现如今的情况,以及阶层之间的流动和相互关系问题。不知道她现在还有没有印象。社会分阶层是必然的存在,不同时期不同表现形式。
《北京折叠》中北京被分成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八千万人分为了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三层。
创意不算突出,但现实着实裸露。读书人估计都会对标下现实中的自己算这里的哪个层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正是当下我们生活着的真实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像很多其他类似作品一样,主人公都是最底层的可怜虫,生活艰难,让人可怜。我不大喜欢这角度,感觉有抱怨感,有戾气。虽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但不是积极的导向。社会问题本身很复杂,我们不能总去宣传那种“绝大多数的人,刚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的思想。
我们的物质文化、社会、政治各方面的需求,对于美好生活的内涵已经在几十年的发展后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基础得到全面提升之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内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生活哪有那么多的苦与恨,要是大家都觉得美好,都向往美好,怎能不美好。
要我写,就从第一空间选个主人公。讲述一个身处高阶层物质和精神先富裕起来的人如何帮助相对低阶层的人去追求和实现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
《北京折叠》读后感4
看完《北京折叠》我是懵的,或者说混乱的。那种感觉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闻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点,好像全是重点。
老刀在烦恼糖糖上幼儿园的问题。我脑子里浮现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队的新闻。还有小镇里的实验学校。县公务员子女直接入学,就近有学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额大家摇码,剩下的名额也许就是个位数。这是一个常住人口20万左右的小镇。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万,秦天月薪是10万,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万。现实中,收入的差距,其实也有这么大,甚至更大。
阿贝和阑阑与房东争吵取暖费的事情,老刀拿出一万平息这场争吵,她们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测算一下取暖费,大概也就几百块。在第一空间,第二空间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钱,但在第三空间却足以让一个漂亮女孩吵得没有一点形象。想起曾经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偏僻的村庄里,因为一块钱出了人命。
“这菜不对外,所以都不标价。”曾经“特供”这两个字在微博掀起一阵声讨的风潮。还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说,而是把近些年的新闻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个新闻回顾。小说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场景更让我有点分不清是虚构还是纪实。
像“拥挤的男人女人围着小摊子挑土特产,大声讨价还价。食客围着塑料桌子,埋头在酸辣粉的热气腾腾中,饿虎扑食一般,白色腾起遮住了脸。油炸的香味弥漫。”这是一个很有生气的生活场景,一个就在我们身边很平常的一个生活场景。看这段文字,会浮现一个很熟悉的场景。
她其实把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语言和科幻的外壳,夸张而又隐秘地展示出来。阶层隐隐显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没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经风靡网络麦子写的那篇《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还有此文诞生三年后李纯根据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经历写的一篇《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喝咖啡》。
写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可是,这在现实中只是少数。如同郝景芳笔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阑阑,像阿贝一样,在生存线上挣扎,活得“操蛋”。
“彭蠡”这个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说不会用这么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约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虫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间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后一次被抓。老刀会进入第一空间,也是他教的,他是这个折叠城市空间法则的破坏者。对于这个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来说,他就是一只蛀虫。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战胜一切的勇气,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个残酷的环境,不算险恶的人心,展示一个很残酷的世界。她说现在的现实还没有那么残酷,不希望未来发展成那样。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来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这是其实是构想中长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长篇,那是不是最后,折叠城市的空间法则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一把老刀,也许没有新刀那么锋利,但也可以有破坏性的,特别是有虫蛀的前提下。这是我的希望。
Ⅳ 科幻小说作品有哪些
一、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
《沙丘》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科幻小说,每个“一生必读”的书单上都有《沙丘》,它是科幻小说史上的必读经典。
《沙丘》入选了美国亚马逊“一生必读的100本书”、BBC“英国最受欢迎的100本书”、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科幻·奇幻小说TOP100”等多项榜单,更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摘得《轨迹》杂志“20世纪最佳科幻小说”桂冠。
Ⅵ 大刘早写过比《北京折叠》更好的中篇科幻
《北京折叠》这本中篇科幻小说的获奖,和《三体》一样,获奖效应应该会让它有更多更宽的读者群。
在我看来,《北京折叠》还不错,但还不够好,达不到我心目中的优秀水平,至于为什么,在后文说。
故事发生在在阶层严格分化的折叠城市——北京,这里有着三层空间,精英位于第一层空间,有五百万人,每次生存时间为二十四小时;第二层空间住着两千五百万人口,每次生存时间有十六个小时;第三层住着五千万人口,生存时间只有八小时,也就是说 每一次第三空间的人都将有四十个小时的睡眠,这么多的时间被强制浪费! 在同一个北京,三个空间在时间上交错而鲜有交集,每次到固定时间就在不同的空间转换。
一个第三空间的垃圾处理工人老刀,为了凑满孩子的幼儿园学费,冒着被抓的危险偷入第一空间帮人送信,信是一个第二空间的研究生准备送给一个他心爱的第一空间女孩。但这个女孩其实已与一个年龄足有她父亲大小的人结婚。
作者借一个第三空间的人以『刘姥姥进大观园』式的游历,写出三层空间的巨大差距和底层人群的无奈。
《北京折叠》的大部分影射其实不难看出,三层空间所展示第一空间到第三空间的巨大差距,高昂的教育经费对底层的重负,富人妻子四处排解空虚的生活,这些的现实就发生在现在这个社会。
为什么我说它不够好?就是因为看起来太现实,如果仅是把现实抽象一下换一张外衣,那就失去了文学的陌生感,但我的意思不是说文学就是读起来不真实的,而是要对现实有超越。
当然,里面也有足以触动人的地方,老刀是一个垃圾处理工人,当他在第一世界听到关于是否动用自动垃圾处理的讨论,如果用机器自动处理的话,成本毫无疑问更低且更可靠。但是,几千万的垃圾工人何去何从呢?如此看来,垃圾工人的工作更像是精英们对这些第三空间的人的怜悯了,老刀也陷入了深思。这曾经在中国上演过,改革开放后大批工人下岗,许多地方设有专门按电梯之类根本没必要的工作,就只是为了让人有活可干。
但更可怕的是在第三空间新生的人,他们的思维完全在这里被束住,几乎不知道生活还可以有其他什么可能性。他们不喜欢做垃圾工,但能做的想做的却只是在第三空间的舞厅里表现自己,希望能找到一个打碟或伴舞的工作。
总之,这是一部差强人意,却不够惊艳的作品。阶层分化在科幻小说中是非非非常常见的切入点,但是常见的切入点,有人写出了史诗,有人却只写出平庸之作。
《北京折叠》把现实当成未来来写,有一种蒸汽朋克的可笑感, 未来绝不是仅是现在的复制,如果完完全全以现在的现实写未来而没有什么超越性,那绝不会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科幻小说。 不过作者自称现在看到的北京折叠只是她构思的长篇小说的开头,不知以后会写成怎样。
看《北京折叠》的同时,我又想起了另一本书和一篇中篇科幻。
书是《我在底层的生活》,一本纪实书,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偷偷的进入底层,做着最卑微的工作以养活自己,发现底层底薪劳工几乎永远不可能成为中产阶级,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意识去学习以谋得更好的职位。 一方面,拼命劳动并不能致富,反而掩盖了其他所有的可能,另一方面,底层人士只要停止劳动便无以为继。这是一个循环,而跳出循环之路举步维艰。
让我想起的中篇科幻则是刘慈欣的《赡养人类》,同样讲阶层分化,但我觉得视野及笔力都较《北京折叠》要好得多。重要的是,大刘不停留于赤裸裸的现实,而通过脑洞写出了更具冲击力的文字。
一个杀手接了一项业务,目标是三个流浪者,而委托业务的是全球最富有的一批人,他们自称是社会财富液化委员会的委员。这个开篇足以吊够胃口,当然,后面会一步步说清。
原来一群作为『上帝』的外星人,曾经创造过好几个地球,都在地球附近两百光年内,而这次便是另一个地球——小说里称其为哥哥星球,入侵了地球。他们准备 把澳洲空出作为一个保留地,来赡养地球上所有的人,而赡养标准便是如今人类的最低生活水平。
所以富人才会惊慌失措,想努力提高人类的最低生活水平,财产液化便是实施途径,将财产均分给地球上所有的人,以保证被赡养时,人类生活的平均水准不至于太差。
而作为被杀目标的流浪者,便是极端仇富而不接受财富液化的人,他们影响了财富液化,故而富人们要雇杀人杀掉他们。
但故事到此还没有到重点,哥哥星球为何要入侵地球?这则是大刘的一个更惊世骇俗的想法, 哥哥星球是一个以『私人财产不可侵犯』作为宪法的基本原则的星球,并且建立了一个遍布全球的社会机器保护这一原则,若有侵犯私有财产行为,社会机器便会执法。
原本虽有贫富差距,但不至于过大,直到后来在哥哥星球,『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可以贩卖的时候发生了突变,富人通过购买昂贵的知识,瞬间可以拥有普通人几辈子都学习不来的知识,不仅如此, 在审美,在哲思,上层人与普通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后来,普通人完全无法理解上层人的一切,他们几乎变成了两个物种。
于是,便出现了下面的场景。
他们被终产者赶来了地球,因为整个星球都是他一个人的,对终产者来说,同时面对星球上几十亿已经不能算是同一物种的『人』,同情与怜悯都是可笑的词。
Ⅶ 科幻小说推荐 200字
推荐科幻小说《三体》,《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Ⅷ 中作家再获雨果奖 中国有谁获得了雨果奖
截止到2018年,中国作家有两位作家获得过雨果奖,分别是刘慈欣和郝景芳。2015年8月,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 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6年8月,80后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摘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所颁发的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命名为雨果奖。雨果奖和星云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
1、《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作品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其第一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8)科幻小说有三个空间的扩展阅读:
2015年2月,中国知名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的英文版获得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2014年度“星云奖”提名。此次获得提名的《三体》英文版,由美籍华人刘宇昆翻译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英文版的名称被译为《三体问题》。
在这份提名名单中,获长篇小说奖提名的共有6部作品,除原著来自中国的《三体》英文版外,主要是分布于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地的科幻作品。尽管目前仅是获得提名,但对中国科幻长篇创作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的第73届世界科幻小说大会8月22日宣布,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果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这一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