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科幻小说可能没有价值

科幻小说可能没有价值

发布时间: 2023-07-28 20:34:12

⑴ 为什么现在中国科幻小说没落了

27天决定科幻界命运起伏
陈洁

80后们今天或许已经没几个听说过专有名词“清污”(清除精神污染)了。经历了一个运动不断的时代之后,作为那个时代的尾声和回光返照,“清污”运动来势迅猛却短平快,后劲不足,短短27天后便销声匿迹。除了留下些许谈资话柄外,似乎不留痕迹。

但就是这场骤雨,在事实上改写了中国科幻小说创造和出版的历史。

方兴未艾正当时

1978,改革开放元年。随着风气渐开,科幻文学也迎来了春天,创作和出版呈现出飞速发展的两旺势头。

对科幻人来说,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高峰。从叶永烈发表十年动乱后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开始,科幻创作可谓风起云涌。直到今天,中国科幻代表作和经典之作,无论是一般人耳熟能详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是科幻文学界普遍认可的《飞向人马座》,几乎都是那几年集中诞生的。

叶永烈在文革前完成的《小灵通漫游未来》,1978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成为整整一代人的科学启蒙书,首印100多万册,先后发了300万册,这个原创科幻小说的发行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我们今天还在用的通讯设备“小灵通”,名字即出自这里。

童恩正创作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出版后,科学的幻想色彩、民族情怀、爱国主义和反抗国际敌人的正义,这样的配料足以令国人热血沸腾。对那时候的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1980年拍成的同名电影是他们平生看过的第一部科幻电影,现在的归类属“惊悚片”。而今天,互联网上流行着同名网络游戏,玩手众多。

《飞向人马座》则被认为代表了科幻小说在文学领域的最高成就,作者郑文光两次获得全国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1999年,已经成为中国科幻作品刊载平台龙头老大的《科幻世界》在清华大学庆祝创刊20周年,并举行银河奖颁奖仪式。“科幻小说银河奖”是中国科幻界唯一重要奖项。《科幻世界》破例在那一年的奖项中单独设立唯一“终身成就奖”,颁给已经退出科幻创作舞台十多年的郑文光,以表彰他对新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事业所作出的无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除了这三大力作,当时热门的科幻小说还有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金涛的《月光岛》,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萧建亨的《密林虎踪》,童恩正的《雪山魔笛》,叶永烈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丢了鼻子以后》,郑文光的《太平洋人》和王晓达的《波》等。

1979年,严文井主持召开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与会的高士其、冰心一致提议编选《中国30年(1949年-1979年)儿童文学作品选》,其中“科学文艺”与“小说”“散文”一样,单独列为一卷。同年,“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学奖”在人民大会堂颁奖,科学文艺作品入选24部,一等奖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和《飞向人马座》,获二等奖的有叶至善、萧建亨、童恩正和鲁克四人的作品,当时的科幻创作和出版之旺盛和强势由此可见一斑。

据科学普及出版社的编辑白金凤回忆,当时是有一个科幻创作界的,一个群体,很团结也很高产,有老作家,也有刘佳寿、魏雅华、宋宜昌等新秀,包括还只是中学生的吴岩。

围绕着这个群体,科幻文学的发表和出版也很红火。那几年,几乎所有的文学刊物和科学报刊都争相发表科幻作品,几乎所有的科技类出版社对科幻小说的出版都是敞开大门的。内地的科幻刊物有5-8个之多,海洋出版社的《科幻海洋》、江苏科技出版社的《科学文艺译丛》、四川省科协的双月刊《科学文艺》、科学普及出版社的文摘性刊物《科幻世界》、新蕾出版社旗下创办的中国第一份科幻专刊《智慧树》。哈尔滨市科协动议创办中国第一份科幻小说专报,从1981年开始,先在《科学周报》的副刊上设8版增刊作为试刊,名之以《中国科幻小说报》。除了这些专门发表科幻文学的阵地,还有《少年科学》、《科学时代》、《科学画报》等积极刊发科幻作品的科普杂志。

中国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镇”: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龙江,集中地同步展现着中国原创科幻的水准。而自从1980年2月19日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萧建亨四人在《光明日报》发表关于科幻小说创作谈,科幻界有了“四大金刚”或“四大天王”的说法。后来,“四大金刚”的阵容有所改变,萧建亨创作渐少,慢慢淡出,刘兴诗补进来,坐了第四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科幻小说创作的真正繁荣不完全表现在多产,文学质量也全面提升,积极探索自我角色定位,旗帜鲜明地寻求本土特色和民族化。较之1949年到文革前那段时间的科幻创作,这一时期的科幻小说,人物姓名普遍中国化,少见“托马斯”和“安妮”了,故事场景也每每设在本土而非S国。郑文光就是凭借写中国历史的《地球的镜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杂志,并被香港报道为“中国科幻之父”,虽然这个称号后来也给他带来了好些麻烦。

科幻创作的题材也趋于现实。鲜为人知的是,文学圈流行过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都有相应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营》引用《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写文革期间,造反派给“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激发其返祖现象,长出尾巴来,变成半猩猩。

科幻作品当时已经开始获得主流文学界的承认,《珊瑚岛上的死光》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跻身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飞向人马座》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不管怎么说,当年的中国原创科幻正处于青春早期,生命力蓬蓬勃勃,蓄势待发,酝酿着巨大的突破和成熟。但就在这时候遭遇到的历史寒流,几乎酿成灭顶之灾。借用魏雅华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话说:“1980年,中国至少有三四十种专业科幻刊物和报纸,还有两百多种文学期刊、一百七八十种科普期刊,中国一千多种报纸都在竞相发表科幻小说,每年都有数百篇上千篇原创作品问世,那样的辉煌留给我们的,是一种近乎凄美的记忆。”“中国的科幻小说一跤摔倒,二十多年过去,元气大伤的中国科幻至今没爬起来。”

姓科姓文的争论

在说中国科幻遭遇的毁灭性打击之前,应该提到这之前的“科文之争”。早在1979年,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议就已经浮出水面。之所以产生分歧,要从中国科幻的历史说起。

建国初期,中国并没有科幻,只是在科普工作过程中,由郑文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贴着“科幻小说”标签的《从地球到火星》,发表在1954年的《中国少年报》上,由此还引起了北京地区的火星观测热潮。从此,科幻作为科学普及教育的一种生动形式,被保留和延续了下来。

长期以来,科幻小说在中国更通俗的称谓是从前苏联引进的“科学文艺”,是“科学”而不是科学“幻想”。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科幻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是伴随着周恩来“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出现的。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二次创作高峰,也是因为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随着“科学的春天”一起到来的。

这样的“家庭出身”和“成长背景”,使得中国科幻一开始就打上了两个烙印:给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一个必须有“集体归属”的时代,科幻却一直悬在科学圈和文学圈之间,没有着落。它更多的属于科学界,但相对于科研,科普只是科学界的一小块,科幻则是正规科普工作的补充形式。在文学界,它只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边缘的边缘。

事实上,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几乎都是科学工作者,郑文光是中山大学天文系第一批毕业生,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员,刘兴诗是四川地质学院教师,其他如古生物学家刘后一、张锋、人类学家周国兴、医学家李宗浩等。叶永烈毕业于北大化学系,《小灵通漫游未来》其实算科普小说,更不用说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了,所以他1979年获得的是“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但科幻小说家们并不认可这样的地位和定位,他们既不是只写给小孩子看的,也不是只为了科普,他们的写作有更远大的理想。有社会批判、人性洞察,他们要写社会、写民族、写对科学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于是,矛盾出现了。

开始是评论家站在科学普及的立场,批评小说中科学知识的错误,作家们则认为,科幻是文学,更重要的是激发想象力和对科学的兴趣,不是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这样的争议渐渐升级,触及到了科幻小说的本质,是“科”还是“文”?

《中国青年报》的“科普小议”栏目成为辩论意见最为集中、尖锐的一块阵地。一边是科学评论家们批评“违反科学的幻想”,一边是科幻作家们的自我辩护。作家们没有后援,评论界则获得了部分科学家的支持,钱学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个坏东西,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幻想却没有科学的规范。科学和幻想是两种不相干的、敌对的东西。

为了应对科文之争,郑文光曾提出“硬科幻”和“软科幻”之分。HardSF的代表是凡尔纳,更多从哲学、社会学角度反思科学的SoftSF则有代表人物威尔斯。但这样的理论建设并没有化解科文之争,更大的观念冲击和正面冲突已经势不可挡。
科幻有多超前

也许我们必须了解科幻在中国有多超前,才能真正知道科幻在当时多么不容易被正确认识和理解。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老编辑叶冰如的一段回忆可以作为当时佐证。1978年,她约到了《飞向人马座》书稿,却完全看不懂。当时,经过十年动乱,国家还很贫弱,买米买豆腐都需要“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仍是多数人的生活梦想,买个立柜就算添了件大家具,新婚夫妇惹人眼红的“三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学生能有支钢笔挂在胸前是很可骄傲的事情,社会上的人在谈论出身、平反、四人帮,进步一些的,谈论刚恢复的高考、夜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居然还有一群人,嘴里蹦的词是中微子,星际航行,转基因,大爆炸,时间隧道,基因武器,宇宙空间站,黑洞,太空移民,智能机器人,生物工程和星球大战……学中文、爱语言、做文学编辑,叶冰如却无力切入科幻作家们的语言系统,一般人说“想不起来”,他们说“脑子短路”,一般人说“像木头人一样”,他们说“成了植物人”,这些新词对叶冰如来说,陌生又新奇,似乎带着另一个世界的气息。

叶冰如的感觉或许能折射出当时科幻对社会上普通读者的冲击力。科幻创作之超前还可以举个例子:给《飞向人马座》书稿配插图。所有的人都认为插图应该富有现代感,但插图画家很发愁,怎么才能有现代感,谁都不知道。小说中的人物穿什么衣服?当时人一般穿蓝色制服,街上能见到的只有深蓝、浅灰、纯黑三种颜色,风气才刚开放,最时髦的也不过是白色或微带粉色的“的确良”。结果画出来的宇航员,统统穿四个大口袋的笔挺制服。文中有一张能上下升降、全方位转动的金属椅子,插图作者只见过方木椅、长木凳,再高级一点,领导干部坐的藤椅、沙发……画来画去,脱不出这类模样。“能转动”的“金属椅”?没听说过,更没见过,也想象不出来。

那是1979年的事。

如果说科幻对于普通人来说超前了太多,那么对于科学界恐怕也超前了几步。《太平洋人》说从太平洋底分裂出一个行星,上面的猿人复活了。科学评论家指出,“死而复活违反自然规律”,“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的人属于智人”,小说里二百万年前的猿人能制造陶罐“无论如何也讲不通”,“是对人类发展史和考古学的极大不尊重”。《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描写科考队在珠穆朗玛峰发现恐龙蛋化石并孵化出古代恐龙,被古生物学家批评为“伪科学”,会毒害青少年的。于是牵扯到科幻小说的社会性问题,限定给少儿看的小说,不合适写爱情、犯罪、社会反思。否则就是“低级趣味”,但科幻作家对科学、社会、人性的反思,如何表现?

争论的本身是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理论辨析和建设对于科幻创作本来是大有帮助的,却在彼此恶意攻击的吵闹中被搅成了浑水。批评的焦点很快从这些纯技术问题转为科幻小说的性质问题、社会影响,最后上升到政治问题。评论界最集中批判的是风头正健的叶永烈,他的高产被认定为赚稿费的唯利是图。魏雅华的成名作《温柔之乡的梦》写机器人妻子对主人百依百顺,温柔之极,却不能让人满意。被批评为“反社会主义”、“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说”。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草

就在科文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之际,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开始了。

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王若水曾在《周扬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后探索》一文(收入王蒙、袁鹰主编《忆周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提到,运动的导火索是对周扬、王若水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批判。文革结束后,全社会思想解放,对于“人”的认识和讨论风行一时。1980年《中国青年报》关于“人生观”的讨论轰动一时,同年《人民日报》发表《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影响很大。

3月的“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学术会”上,周扬的讲话稿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讲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和人的异化问题。据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王若水的说法,胡乔木对讲话不满,但没有直接当面表达,却临时调整会议安排,旋即出现理论文艺界“存在精神污染现象”的论调,称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很快,“精神污染”字样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和社论中,相关文章连篇累牍。

在这场运动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击。批评科幻“散布怀疑和不信任,宣传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倾向,正在严重地侵蚀着我们的某些科幻创作。”“极少数科幻小说,已经超出谈论‘科学’的范畴,在政治上表现出不好的倾向。”一时间,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门风声鹤唳,噤若寒蝉。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纷纷停刊整顿,已经试刊成功的《中国科幻小说报》,申请刊号的报告再也没有下文。最严重的时候,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发表一篇科幻小说。

科幻创作界受到重创,郑文光刚完成的长篇《战神的后裔》预计作为《科幻海洋》头条发表,杂志都已经制好版,突然接到上头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作为科幻出版重镇,被勒令整顿。1983年4月26日,编辑叶冰如把这个坏消息告诉郑文光,并约好第二天去办公室取回文稿。

但是第二天郑文光没有去取稿,他早上突发脑溢血,卧床半年后,终于能够站立并歪歪斜斜走路,但右手完全萎缩,不能正常发音。他的创作生涯从此结束——这一年,他54岁。

叶冰如说,郑文光那时候是科幻界实际上的领头羊,他也是第一个倒下的科幻作家,随后,叶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和萧建亨先后出国,其他科幻作家纷纷封笔。有一段时间,全国没有一篇科幻作品,果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清污”很快就在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干预下偃旗息鼓了。但对于科幻来说,1978年,其兴也勃,1983年,其亡也忽。虽然1980年代后期,新一代科幻作家开始成长,并时有佳作,但再也没有恢复到1978年的“举国繁荣”,而直到今天,2009年3月,中国的专业科幻作家仍凤毛麟角。好像国际科幻界不在乎缺中国这一块,中国的科幻还有未来吗?

如果当年,中国科幻的生存环境稍微好一点,如果科幻自身的生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一些,如果有更成熟、更有说服力的作品产生……

阅读科幻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

科幻是想象,想象基于理想和现实的差异,源于无限意识和有限躯体的矛盾,而科幻通过想象将抽象的精神需求具象到现实层面反映出来的能力,怎么说呢,非常迷人。对于智慧生命来说,科技是最能反映进化本能和实际造福物种的人造物。它从无到有,从玄妙到普及的整个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及三个阶段:根据需求提出概念,依据概念发明技术,仰赖技术改造世界。所以既然只是设想,其意义何在?即便我们要参与上述三阶段的全程而非仅仅进行文艺创作,共通的第一个步骤仍然是提出idea。在作为导向的科幻需求和科技需求产生共通之处时,这些脑洞就能够起到素材,思路和试错案例的作用。很难具体去描述那种感觉,但如果说要从零开始提出新的设想是凭空画画的话,科幻可以作为一个辅助上场———它能够提供大致的模糊轮廓,减少不必要的胡思乱想。最终在物理层面被定型出来的科技实物实际上是静态的,而在精神层面存在的科幻由于没有束缚时刻处于动态,按照矛盾论来说,两者甚至可以称为科学这枚硬币的一体两面。

‍‍

⑶ 科幻作品是不是已经发展到瓶颈了我们的想象力也是这样吗

科幻作品的发展不好不仅仅是我大部分国人的思维,我们优于全世界的五千年文化传承,这是我们骨子里的骄傲,相比于科幻,我们更敬重先辈们的智慧,而事实上如今影视的发展已经有了成熟的流派,不断翻拍的宫廷剧,武侠剧一直屹立不倒,为整个影视圈都画出了一个成熟的范本!反观科幻,这对于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新奇的东西,不是我们缺乏想象力,只是有想象力的未必有实力,面对科幻片很可能一败涂地的结果,成熟的宫廷和武侠当然是更好的选择,而像吴京这样敢于孤注一掷的,有这样胆量和气魄的,毕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什么是科幻;科幻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科幻能不能成为现实,相信大家对这些问题也不能准确回答吧。科幻最简单的说法就是科学幻想,是人类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 社会 发展对人类影响。其最主要的载体就是科幻小说。乔治·本福德(GregoryBenford)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可以控制的去思考和梦想未来的方式。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认为:科幻小说是真正关于未来的 社会 学研究。特里·卡尔(TerryCarr)认为:科幻小说是关于未来的文学,讲述了我们希望看到--或者我们后代看到的--明天的奇迹的故事,这段时间也许是下个世纪,也许是无限的时间延伸。

科幻基本都是在人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天马行空并不为大众所接受。比如说未来人工智能如何如何强大,能自主创造一些事物,甚至取代人类统治;再或者说人们未来迈向太空,可以时空穿梭,几亿光年的距离转瞬即到。这些都是被大众所接受的,因为现实有基础,人类可以创造人工智能,也可以走出地球踏向太空,人类有此类的认知,只不过将这些现有技术和成果放大了而已。但如果说有一种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主宰地球,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受其掌控;亦或者说细菌病毒才是最有智慧的生物,人类只不过是其豢养的容器;再或者说物种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我觉得如果有人说未来这都是真的,怕是会被当成疯子吧。

在古代,先人并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面对很多现象他们都不能理解其本质,就会把其当作超自然的事物来对待,对其敬畏,打雷下雨这种基本的自然现象都会被当成有神仙来操控。他们可能根本想象不到几千年后手机、电脑这些东西。如果给他们一个收音机,能听到里面传来的声音,他们可能都会将其当作鬼神之物

儒勒·凡尔纳是世界公认的科幻小说之父,他在《海底两万里》一文提到”潜水艇“这个东西,但是当时没有潜水艇,在当时这个东西就属于科幻,但是他能想象到潜水艇为什么想象不到太空飞船呢,这是因为当时虽然没有实际的潜水艇,但是人们根据船这个在水面上运动的东西已经预见到”潜水艇“这个水下东西,这个设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但是踏出地球是当时人类万万想不到的。

所以说科幻无止境,只能说现有的科幻作品发展到瓶颈了,当人类成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有更高深的科学、 社会 和技术认知,人类的想象力也会上升一个崭新的高度,届时会有更加出色的科幻作品诞生,这个是可以预见的。

我觉得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

A、假如这个问题倒退几千年问,在遥远的封建时代,人们已经有很多神话故事和传说,比如嫦娥奔月,神笔马良,放在古代叫做痴人说梦,可是如今已经一一实现。

B、只要你敢想,只要人类还有思维,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科幻作品出世。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别。

C、国外的科幻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早就被拍成电影风靡全球,比如星际迷航,星球大战,阿凡达等,反而是国内在这方面一直没有好的作品出现。

D、而去年随着《流浪的地球》《三体》等电影横空出世,一扫之前中国科幻文艺界的晦暗底色,本土科幻即将迎来黄金时代。

E、我们国家这么悠久的传统积累,加上政府投入持续增加等新现象,相信中国科幻的未来一定无比精彩!

科幻!以人类的建设能力为基础,运用现行 社会 的物质存在。。除了颠覆人类的美好理念,就是想当然。那么所谓的科幻究竟应当是什么,科幻作品的前途和方向。

科幻工作者已经没事在一些概念里了!这些概念本身就是科幻的,也就说现代所谓的科幻理念基本都是 科技 泡沫。而真实可以列为科幻的很少。

几十年前人们就知道黑洞白洞的科幻存在了!其实这些都不是科学,而是一些人的想当然,因为这些行为的背后,带动的是科幻消费。而科普的真实价值已经被忽略了!今天黑洞白洞已经被证实了啊!其实啊!人们只要重视宗教经典,你会发现现代人所有的科幻内容无外乎于此。。无外乎想象靠谱或者不靠谱。靠谱就局限,不靠谱就具有了言说发展演义的空间了!

说人类的思维能力,说人类美好营造的能力,说人类可以体现美好的手段,依我看只能是仅仅起步的开始。当人类理解了地球的真实,理解了人们美好未来的真实,也许啊!人类的科幻方向和着力点会有所变化,现在啊,也只能是如此了!这些人要生活,一些组织也非常积极,因为这些的确可以诱惑年轻人的思维,甚至科学家的思维以及思维方向。

而人类构建人类自身美好的能力以及美好发现的能力被局限了!很多科幻用残暴代替了美好,用残暴逆反当做了思维的出发点,这些都非常令人悲伤了!而 社会 正向的科幻基本上很少体现。也就是说人们离魔鬼的意识强权还是比较近的,人类对身心的割舍的感受还是非常直接的,但是人类自身或者组织发现美好的窗口存在是非常局限的。人类甚至容忍着人间残暴的合理性。

科幻的美好在于人性美好的发现和研究。可是这需要人类 社会 的共同美好的心愿具体,和有机会看见人们内心的美好期待,这些期待同样具有商业运行的空间价值。同时啊!我们的 社会 也应当为真正的科幻科普为 社会 的美好建设服务。资本主义 社会 制度下的人们, 社会 主义制度下的人们,都有什么美好的期待啊!还是残暴的刺激继续。

刺激的多样性存在, 社会 允许的表达存在,你会发现许多所谓的大片基本都是残暴的集合。结合宗教美好的电影都很少,因为这些需要宗教智慧了!是啊!宗教美好,宗教人士也是人,也需要人类文化作为媒介表达和认识宗教。。人类体现于营造美好阶段性对应。

我们必须超越,超越人类 社会 局部建设的行为,体现于人类的意识境界的美好。说《西游记》是科幻吧!说《封神演义》也是科幻,说《三海经》也是科幻。读读《天问》也是科幻。你会发现几千年来人类营造美好的规律。

科幻离不开科学技术前沿的跟进和支持。那么什么才是如今的真正科学啊!这一点很重要,不然就会诱导人们进入科学的误区了!此时的身口意具有了误导民心的意思,这个罪过大了。。非常巨大。。因为你让包括自己后代迷失于局限的瓶颈里。。而人类的美好一定要趋向更美好的。。

祝科幻工作者有更好的遮掩点,开发美好的建设,吉祥如意!!!

从《三体》《北京折叠》《遗落的南境》(《湮灭》)《雪国列车》《盗梦空间》《黑客帝国》《异界》等作品(涵盖小说和电影)来看,今天的科幻题材广泛,已经远远不止“外星人、时间机器、机器人”老三样了。除了网络空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的“赛博朋克”风格作品兴盛外,现代科幻作品的关注点从 科技 到人文,从自然科学到 社会 变迁,从外在宇宙到内心的心理和梦境……呈现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大胆,越来越实验性的发展趋势。这其实揭示了读者群体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以及对 科技 、生活、 社会 制度、人类存在的意义等终极问题的思考增多,是一个很好的迹象。

另外,其实无论什么题材,都有无数的阐释和拍摄角度,每一个题材的深度都是无限的。同样的机器人题材,《终结者》和《霹雳五号》《AI》的阐释就完全不同。这个都应该注意到。

个人理解“瓶颈”其实是一种误读,一方面,近百年来基础科学进步很小,而且进入21世纪后,原来科幻小说中的东西/场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实中。科幻小说中都“始料未及”的东西,比如移动互联网都介入了我们的生活。所以有人感觉“科幻”已经跟不上现实了,或者说因为基础科学的停滞感觉人类发展整体限于瓶颈,再美的幻想也只是幻想了。其实个人认为我们的文明发展也遵循着“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我们看到20世纪百年大进是由于前面5000年左右的积累。同样,我们今天要想实现更加宏大的目标,比如星际航行,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积累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在真正实现之前,它都是科幻。然而这个科幻大家可能看了很长时间了,疲惫了。不过,我相信美妙的东西不会凋谢,一些宏大的主题永远会吸引人的兴趣,指引人前进。另一方面,虽然当今影视拍摄和特效技术有了很长足的进步,但是一些科幻中的场面,比如《三体》中的星系二维化还是无法良好地可视化。这就导致了影视题材的某些限制。由于现在看电影的人比看传统书的人多的多,所以视效上无法创新也就给人某个类型片到“瓶颈”的错觉。这个,我觉得未来也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的内心和外在宇宙一样宏大深邃。不信的朋友,可以试着自己谢谢科幻,哈哈。

真实观点:科幻作品远远没有到达瓶颈,而且后发趋势无穷。

个人经验:科幻作品是梦想和科学发展的助推剂,有梦想才会有进步,这个 社会 这个世界,需要梦想去推进。反观 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 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在人们的不断 探索 中推动的。梦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阶梯。

科幻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科学幻想。所以科幻本身来说是不会有瓶颈一说的。有瓶颈的是故事。

科幻作品达到劲瓶?

开玩笑,那只是你个人思维达到颈瓶。

一条路走不通,那很多人也往那条路走,结果就堵了,也就为一个颈瓶。

但是,

如果开发出另一条路呢?

只能说思维限制导致了大多人思维在同一个片面,而不是去考虑其他。

没有遇到瓶颈,中国和外国的文化差异太大,中国主要以神话故事为主,主要精力的侧重点不同,我认为科幻实际上是神话的一部分,科幻来源于神话,在不久的将来神话必将取代科幻。

不是,是民间很多有才华有想象力的作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发表作品。中国有想象力和有才华的人并不缺少,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高手在民间。时也!命也!

⑷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

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热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映即可。

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为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

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的疏阔。

作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鄙,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意有余,细致不足。

⑸ 中国科幻小说的出路在哪里

记得以前看吴岩的科幻小说论纲说就是在国外,科幻仍然属于小众,属于大男孩的,异乡人的异世界。其实个人觉得还是慢慢积淀比较好。三体火起来应该是死神永生吧,大家更感兴趣也是黑暗森林,降维攻击这些。当时还有一篇论降维攻击与互联网企业的文章。小说的类别里面有很多种,科幻也属于其中一种。不一定非要把科幻拔高到看不起其他类别小说的地步。非科幻的粉丝不会看其实很正常,如果大家都喜欢看了,那一般就是这部书真的写的很好,能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像凡尔纳的很多小说基本都成了推荐给学生读的名著作品了。至于中国科幻的未来,真的不用过于担忧。以前科幻长篇出版基本上就是只能卖几千册,但这几年很多人都出了长篇,或者出了短篇选集这些,出版社也有不是只跟科幻世界相关的出版社。科幻世界好像还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虽然这几年这质量。科幻迷也在逐渐增多,以前读高中在小县城,我们班上看科幻的差不多也有十个人左右。而且这跟科学素养的关系不是很多。比如学渣的我还有对读书不怎么感兴趣的同学这些。要走向世界的话还是要有好作品,美国能形成周边产品这些除了跟产业相关的原因还是在于有能写科幻的小说编剧这些。所以还是得等积淀。国外的作品看得不怎么多,主要还是科幻三巨头那年代的。后面的有些智商不高看不太懂。这里面就永恒的终结看过。只是提醒一下,阿西莫夫的小说设定很精彩,但描述真的比较乏味。

⑹ 科幻小说能否对真实科学造成影响

例如'2001年漫游太空,第三类接触,星际之门,大西洋底来的人,人与海豚,等等。从实质生活世界取材和合理想象的影片,具有警醒现在和昭示未来的启示意义,是有深远影响和价值的现实主义科幻作品,而超越生活和所处世界本身,无边无际的想象是脱离现实和无病呻吟的空想状态,对青年和后世的人们没有教育和危机感,属于商业性的退化作品,不值得人们去观赏和品味。

⑺ 现在我国科幻小说环境怎么样很多作家不容易赚钱

整个科幻圈受到主流人群的关注度非常的少,而且内部最近一年也是有一些分类上的争论(并非铁板一块),所以虽然整体还是良性发展,但是也可以说是龟速发展,原创作者非常少(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人),有不少边缘作者甚至只能自费出书。但是好处是很容易出头,毕竟没什么竞争。
而且圈子里配套的其他职业,也非常少(比如编辑、市场、营销、活动组织者等等),所以科幻圈一直号称用爱发电。并且发电量普遍不够使用。(你知道有多少科幻圈的人,去成都、重庆参加个圈子里的活动,都需要坐绿皮火车吗?真的没钱买飞机票)
而且因为受到的关注少,所以挣钱的机会就少,大部分的科幻作家都不是专职作家,都是兼职的(大刘当年也只能在电站岗位上摸鱼写书)。
为了更好地改善科幻的生存状态,一些有志之士(几位大咖和发展的不错的组织),最近在开展科幻写作班、科幻评论推广等等工作,希望能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也希望有人能够推进科幻的知名度。
目前领军人物大刘(刘慈欣)本身工科男+直男,让他去参加各种秀,扩散知名度太难了,上次在节目中他自己爆出当年摸鱼写书(三体就是摸鱼写出来的)的事情,还被国家有关部门在微博上点名批评了,从那之后他就很谨慎,大刘是目前中国科幻最大的IP。
如果对现在的科幻圈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草根科幻,或者今日头条--搜索草根科幻,也行。各种科幻小说的推荐,八卦介绍,绝对包你满意。

⑻ 科幻小说有哪些特点为何作品少见

科幻小说特点:

1.科学性
2.预见性
3.故事性
科幻小说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其中有很重的知识性,并不是说有想像力有文采就可以了,小说的内容要有科学方面的知识。
这类小说难写也难有人才,懂文学的作者很多,懂科学的作者却极少,想要写好写出有实力的科幻小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这要求作者本身对科学方面的事物了解的相当丰富,再加上文学才华,才能写出有含金量的科幻小说。反之,没含金量的科幻小说,就会成为一本烂书,根本得不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再加上此类书不是十分普及,读者群也不是很大,与科幻小说相比,魔幻、奇幻、玄幻等书选择多,也受读者喜欢,书商就不太愿意选择科幻。所以,就导致科幻小说冷场面,写得少,出得少,看得少。

⑼ 谈谈你们对科幻小说的前景和作用的认识!

在我国第一个在北京大学开办科幻学习班的吴岩曾经这样说过:“科幻可以表达现代甚至后现代的主题,可以使用任何全新的文体。”而且,好的科幻小说绝对不是让人消遣的小东西,他们反映的范围之广,之深是一些纯文学远远不可能达到的。比如像我最喜欢的一部科幻小说《来波维兹的赞歌》,那种对人性和文明发展的思考让人震撼,再比如我国最优秀的科幻小说作者刘慈欣的名作《流浪地球》中,那种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描写,使宇宙的深邃和未知让人心潮澎湃和扼腕叹息。对人类的反思,对宇宙的思考,科幻文学在这方面比起纯文学的起点高出许多。还有,凡尔纳的对科学发展的极度乐观到现在已经更加理性,在法国科幻文学被算作浪漫主义,而像号称英国战后最伟大的作家乔治奥维尔的代表作《1984》中那种对极权主义的控诉在欧洲产生了风暴一般的影响。可以说科幻文学在西方已经得到了承认,但在中国的发展并不乐观,首先,大家对科幻的定义都分不清,如卫斯里的毫无科学理论根据的作品被称作科幻,其实是玄幻,而《哈利伯特》是奇幻,却被当成科幻。再者,认识的科幻小说家太少,人们了解的科幻小说家不是凡尔纳,就是韦尔斯,要不就是好莱坞大片,殊不知科幻小说大家云集,名作辈出,还看着100多年前的作品,在时间上,已经落后了。我们可一下这一段话,对中国科幻的忧思:
“一位网友说,但是,“中国的媒体只要有个小艺人的花边,可能就有大量报道。”一位科幻迷说,在西方,科幻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媒体追逐的偶像,是财富的象征,“美国一位科幻大师去世了,那是轰动世界的新闻。”
但中国科幻却一直命运多桀。1904年,作为西方工业革命副产品的科幻首次被鲁迅从国外引进,鲁迅认为,这种文学样式可以“导中国人群以力行”,是改变国民劣根性的一剂良药。然而,此后,就在西方科幻进入黄金时代以后,中国科幻却地位尴尬,颇受打击。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科幻再次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伪科学”。如今,中国科幻走向复苏,但作为一个五千年来习惯于从历史和经典中寻找答案的民族,还一时难以适应科幻那种对未来的神奇想像、对无尽可能性的洒脱描述以及对权威的颠覆。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西方,科幻已被认为是一种反映人类后现代焦虑的“先锋文学”,但在中国,仅仅被当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儿童文学”。“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科幻的复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如果楼主对科幻感兴趣,请看
中国
刘慈欣http://xjecpc.vip.sina.com/kehuanwenxue.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l/60-liu_cx/index-lcx.htm
王晋康
http://scifi.51flying.com/homepage/wangjinkang/index2.asp
何夕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h/24-he_xi/
此三人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最高水平代表
外国
阿瑟克拉客
http://book.tiexue.net/novel8010/
http://www.ebook99.com/lx_khsk_klk.htm
阿西莫夫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science/xsa/xsa.html
海因莱因
http://www.aikanshu.com/books/8003/

此三人为上个世纪中后期公认的外国科幻三巨头

⑽ 如何反驳科幻小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科幻小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个观点可以这么反驳:
1、科幻小说是借助现代科技通过联想和想象所知拆创作出来的人类的未来生活内容或场景。而且幻想当中隐含着人类对未来的憧憬,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未来的人类生活构成潜意识的引领与暗示。在某些科幻影片中,或是提前让人类意识到了某些生存危机,或是比较科学地描绘出了人类未来生活的景象。虽然是幻想出来的东西,但并非凭孙带空捏造,而是充分联系当今的某些科技成果的搭凯枣实际,所以对人类的未来具有一定的指导或引荐的意义和价值。
2、科幻小说是基于现实的合理发散,所有的书都是以现实世界为主要背景,然后抓几个超越点。
3、任何背景架空以后,必然产生与现实生活的隔阂,然而科幻小说里的主人公却还得以现实的方式存在,这样就导致了人物变得很微妙,有时候任何一个情节的描写,不是用力过猛,就是用力不足,如果情节与科幻的设定不融洽,整本书就废了。

热点内容
末日之召唤系统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12 23:12:59 浏览:423
重生现代女小说排行榜完本书 发布:2025-01-12 23:03:42 浏览:418
关关雎鸠赵孟小说全文阅读 发布:2025-01-12 21:56:18 浏览:820
p很漂亮的现代gl小说 发布:2025-01-12 21:55:17 浏览:342
重生之金融风云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12 21:46:14 浏览:915
男二上位小说腹黑幽默现代 发布:2025-01-12 21:27:20 浏览:443
科幻小说高科技武器 发布:2025-01-12 20:47:47 浏览:35
古代皇帝活的小说 发布:2025-01-12 20:25:19 浏览:661
武侠小说治愈内伤 发布:2025-01-12 20:12:45 浏览:259
火影小说完结好看的 发布:2025-01-12 19:41:43 浏览: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