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剧本
Ⅰ 科幻小说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科幻小说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星河
在“开始新游戏”的时候,我自然是依照习惯选择了“公元189年董卓废少帝。火烧洛阳”的剧本。我喜欢在乱世中呈英豪,因为这时谁也不是大哥大。
在“选择君主”的时候,我自然是依照习惯选择了“登录档案”
中以自己名字所设置的“新君主”。我喜欢让星河带领着登录的部下扫荡中原,平定天下。
在选择“统治哪个城市”的时候,我自然是依照习惯选择了“许昌”,尽管我知道陈留的曹操和洛阳的董卓都决非好惹之徒,但我对北方城市有着一种莫名的执着眷恋。
在选择各项指标时,我自然是依照习惯把“游戏方式”设成“历史”而不是“假想”,在我看来星河已经进入历史而成为一名往昔英雄;我自然是把“游戏难度”设成“困难”而不是“容易”或“普通”
,因为我喜欢英雄猎虎而不喜欢武松打猫;在“登录武将出场”与否中,我更是非要让他们“登场”不可。
于是电脑告诉我,“现在进入三国时代”。
开始时士兵很少,只有万余“训练”度和“士气”值均极低的疲弱……
Ⅱ 写科幻剧本怎么写
楼主,应该要好好多看看有关科幻之类的书,才会写好的,5分钟嘛..大概要写2万字左右,哎,实话实说吧!我也不是什么专业人氏,但是我的老师可是一个大作家,不过你可以请教请教他.我选了一篇,看你喜不喜欢?
卫斯理的作者,笔名倪匡
原名: 倪聪,字亦明。(“匡”字是他在《辞海》中点出来的)
生日: 一九三五年五月三十日中午十二点三十七分
出生地: 上海
籍贯: 浙江镇海
生肖: 猪
星座: 双子座
血型: O型
家庭状况: 二兄、二弟、一姐、一妹
最喜欢的食物: 海鲜(鱼、虾、蟹、贝……)
一九五一年,倪匡初中毕业后以十六岁半之龄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自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继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并先后参与“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后至苏北、内蒙古垦荒,足迹并远至东北大兴安岭。在内蒙时因“破坏交通”(严冬冰封河道时,将一条小木桥拆下来充作木柴)被打成“反革命”,遭隔离软禁数个月。
一九五七年,倪匡由内蒙古逃亡至广州,七月间偷渡澳门再逃进香港。从此义无反顾,再也没有回过神州大陆。初至香港时曾在夜校读书,因而认识了倪夫人,李果珍女士。倪匡最初在染厂里做杂工,并开始投稿《真报》,后被《真报》录用,先后任工友、校对、助理编辑、记者与政论专栏作家(笔名为衣其)。
一九五七年底,倪匡第一篇有关“土改”的小说《活埋》在香港工商日报发表。第一篇发表的散文是《石缝中》。第一本小说是《呼伦池的微波》(创作于五十年代末,背景为蒙古草原)。
一九五八年,倪匡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
一九五九年,倪匡与李果珍女士结婚,现有一女(倪穗)、一子(倪震)。后大部份时间乃是自修,算得上没有正式接受过学校教育。
一九六二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蓝血人》一书于二零零零年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成为倪匡科幻小说的代表著作)。
六十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一九七二年,卫斯理系列小说《新年》发表后,倪匡暂停卫斯理系列小说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年。
一九七八年,卫斯理系列小说《头发》发表,被评为最受香港青年欢迎的小说。倪匡此后又回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一九八六年复活节,倪匡在台北一家教堂中受洗(不过仍然肯定上帝就是外星人)。原因是与牧师祷告后,治好了多年以来的酒瘾。近年来他笃信基督,频频在香港及台湾作见证。
一九八七年,倪匡与梁小中(石人)、哈公、黄维梁、胡菊人、张文达等发起成立香港作家协会,并出任会长。
一九九二年秋,卫斯理系列小说《运气》发表后,倪匡移居美国三藩市新唐人埠,居所甚似一个多士垆。闲时在家里种花养鱼,如蔓陀萝及神仙鱼等。他笑称洗手间可以看到金门桥,所以作了一句诗:“举头看金门,低头看‘小鸟’”。移民后的倪匡生活优哉悠哉,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
倪匡人生阅历丰富,什么苦难都尝过。他为人风趣幽默。古怪兴趣多,古怪想法更多。(曾经有一次,在一只小小的跳蚤身上感悟到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力原来如此脆弱,对于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忍耐力,还不及一只构造简单的跳蚤。)所以他写文章手疾眼快,千变万化。倪匡自认是个很胡闹的人,但对于工作他是很严谨的。他规定自己每天要写八千多字,这样他便可以工作一个月,然后休息一个月。他又规定自己在黄昏前尽量把工作做好,因为一入黑,他的手便蠢蠢欲动,想摸酒杯了。他写各种类型的小说,如科幻,侦探,武侠以及爱情文艺小说,他又写电影剧本,乃至抒写个人感受的杂文和散文。自一九七五年来港后,他笔下出现了不少科幻,侦探及武侠小说,电影剧本不下几百部,而且在本港各报刊上他每天都发表专栏文字。
倪匡是个怪人,做事往往出人意表,他不懂驾驶,但迷上研究汽车时,曾经独个儿把一部汽车化整为零后再装嵌回原状。他至少有两次遇鬼经验,坚信灵魂的存在与不灭。早年时还经历过“狐仙显圣”,因此,至今仍然认为不同的生物在通过所谓的修练,是可以让身体产生结构上的变化,就会成人成仙。(卫斯理科幻系列《成精变人》,就是一只神鹰经过种种的变化,最后变成人的故事!)
传闻说倪匡曾在东北省看见过外星人,所以他的科幻小说才这么出色,而他自已说本身是喜欢写武侠小说,但有金庸这位老友金玉在前,只好舍难取易,专心从事科幻小说。(写科幻小说容易???)在所有作品中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卫斯理,最喜欢的作品是卫斯理系列《寻梦》,其次是卫斯理系列《黄金故事》。最喜欢的武侠作品是《火并》。
倪匡的广泛兴趣,过目不忘的本领以及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使他自一九五七年来港后的著作深入民心。他的作品组织严谨又带启发性,常使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倪匡先后使用过的笔名计有:倪匡(武侠与科幻)、卫斯理(科幻)、沙翁(杂文)、洪新(高达、高飞传奇)、魏力(木兰花传奇)、岳川(武侠)、衣其(政论)、九缸居士(杂文)、危龙等等。
倪匡是最多产、多样化的作家,他自称“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其实这是倪匡自谦,这句话中的“汉”字大可删去。古今中外,倪匡唯一可能的对手,只有西方科幻大师艾西莫夫。然而艾大师的英文多是由打字机或文字处理机打出来的,所以这句话绝无人能找到反证。)倪匡也是最有职业道德的专业作家,他从不拖稿、欠稿(早期写得太快,写完后还故意搁几天再交稿)。但稿费、版税奇高,并有两大原则:请先付钱;货出不改(小说绝对不准人改,剧本如何改则绝不过问)。
倪匡的作品包括小说(武侠、推理、科幻、奇幻、奇情、色情)、散文、杂文、专栏、政论、电影剧本。(请参考倪匡著作目录)从没有写过的文体只有歌词与广告词。
倪匡的小说气氛逼人、情节诡异、构思奇巧。小说的数量已超过三百本。电影剧本已超过四百部,保证是世界记录。
倪匡的写作动机,一、谋生;二、兴趣;三、没有别的本事(但后来又发现自己是个很称职的演员)。写作收入,稿费加版税,一年超过二百万港币。写作风格,喜欢玩花样,变题材,不投读者所好,却总能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写作天赋,自认是与生俱来的。(倪匡相信一种理论,就是有文学天赋的人,大多也都嗜酒,例如古之李白,今之古龙、倪匡。)写作习惯,一定要听音乐(否则静不下心来),书桌桌面成三十度仰角(才不会腰酸背痛);从来不能也不会以电脑或口述代替手写。写作速度,最高记录为一小时四千五百字(格子),那是“革命加拚命”的速度;最慢一小时也有二千五百字。写完之后从不再看第二遍(最早期作品例外)。自谓“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倪匡对小说的理念:“小说只分两种——好看的与不好看的”(他认为不好看的小说,即使里面有再多的学问、道统或艺术价值都没用)。小说的主体是创作意念,至于情节安排则各凭功力。 他认为作家的责任是写出的作品让读者废寝忘食。他对色情文学的定义是小孩子看不懂的文学——看得懂的就不是小孩子,当然就有权利看。
倪匡的个性极端情绪化,难得不糊涂。率性放任,热情爽朗,慷慨侠情。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喜欢受约束,不爱争胜负,不喜欢正经八百,绝不会道貌岸然。
倪匡的爱好很多,有养鱼、种花、集贝壳、木工、烹饪、古典音乐等等,皆是由迷转痴,由痴变狂。推而广之,任何具有许多不同式样的东西都喜欢研究、收集。喜欢读书,什么样稀奇古怪的书都看,但最喜欢看小说。阅读速度最快时,可达到平均一天看二十万字的小说。
倪匡还有三个嗜好,一曰酒,以前一天至少可以喝一公升XO。最近,他宣布了“戒酒”,但定义是酒可以照饮,不过不要饮醉。如今可喝可不喝,但仍认为酒是一种最好的“抗忧郁剂”。二曰烟,曾有过三十五年的烟龄,最高记录一天四到五包(刷牙时都不停——刷左边牙齿时香烟咬在右边;刷右边时咬在左边)。直到有一天,忽然听到上帝的声音说了几遍:“你可以不抽烟了!”从此就再也不抽了。(上帝的意思倪匡想了一下子才弄懂,所谓“可以不抽烟”,是指上帝加诸自己的三十五年“烟刑”已满。)三曰女人,最欣赏柔顺听话的女人,当然外在美也很重要。《鹿鼎记》中的双儿是倪匡心目中完美妻子的典型。
倪匡最推崇的小说家分别是金庸、古龙、琼瑶、亦舒、高阳、夏树静子、爱伦坡;最推崇的散文家是柏杨与李敖。
倪匡是业余刻图章高手,当年就是靠伪造图章与路条,才能一路从内蒙古逃到香港。伪刻图章的原料是肥皂,并没有依照任何样本,只知道刻得愈大就愈唬人。他还是业余海洋贝壳分类专家,曾购上千本参考书,并租下一个居住单位,陈列所收藏的各种贝壳。又曾花上几年时间收集及钻研贝壳,虽然最后意兴阑珊把心爱的收藏卖掉,但他对贝壳的认识已达专家境界。
倪匡绝对赞成人性本恶。对婚姻不赞成也不反对。他认为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是快乐。(不过倪匡也承认很难,倒是自寻烦恼一定不会令自己失望。)认为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倪匡做人的态度:“看得顺眼的多来往,看不顺眼的,不管你怎样,当你不存在。
倪匡有几位至交好友,古龙,两人于一九六七年结识,旋结为莫逆之交。古龙过世,倪匡伤心欲绝,吊祭时泪洒灵堂(还把古龙陪葬的洋酒喝了一大半)。结果古龙的遗体竟然当场吐血!倪匡不顾他人的警告,将故人之血郑而重之珍藏起来。金庸,倪匡多年的好友与老板。他的小说只在《明报》连载,而大部份的小说也由明窗出版社出版,倪匡曾替金庸代写连载中的《天龙八部》数个月,故意把阿紫的眼睛弄瞎。(不过后来金庸对倪匡说想删去他写的一段,倪匡只说来问我就不是当我朋友。)金庸于一九八二、八三年之间赞倪匡曰:“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黄沾,倪匡誉其为:奇才;香港粤语流行曲之父。传说两人是“文曲星”下凡,一分为二的结果。倪匡曾于一九九三年秋赠黄沾对联一副:“两日烹调有黄沾,一生煮字无白雪”,但黄沾却认为这两句次序应该对调。张系国,两人同为中文科幻的开山祖师,但是对科幻小说的理念、表现形式、角色与使命的看法都截然不同。张系国描写初见倪匡的情形:“倪匡则人未至笑声先到,完全是红楼梦里凤姐儿出场的架势。后来每次见面,都是先听到他的朗声长笑才见其人。”又说:“坦白说,我是先喜欢上倪匡本人,才读他的小说。看他瘦瘦小小的个儿(注:那是十年以前),怎么样也不能想像他竟有如此旺盛的精力,每小时能写四千五百字,四五天就可写完一部小说或剧本……文坛鬼才的美称,倪匡可当之无愧。”沈西城,倪匡专家。曾以“洛人”为笔名,替倪匡续写浪子高达的故事。著有《我看倪匡科幻》、《细看卫斯理科幻》、《金庸与倪匡》等。叶李华,另一位倪匡专家,精研倪匡作品近二十年。因酷爱科幻小说,与倪匡结为忘年至交,也是倪匡的电脑启蒙老师。
倪匡的妹妹即著名小说家亦舒,本名倪亦舒。他笑说出版社每次找他都是为了取得亦舒的出版权,他的反而无人问津。他的儿子倪震,也是出版界的人,出版《yes》杂志,更游说倪匡写少年卫斯理!
倪匡在四十岁生日时,曾撰自寿对联:“年逾不惑,不文不武,不知算什么;时已无多,无欲无求,无非是这样”。他自撰的墓志铭:“多想我生前好处,莫说我死后坏处”。
倪匡下笔如有神,六十分钟四千余字,虽云快矣,但仍不如其讲话速度,他说话快如连珠炮,速度比写字速度还要快近十倍(最高记录五秒三句),放慢了速度就说不出来。(据说这是因为倪匡本来是左撇子,被硬性矫正,从小受了“脑伤”之故,也因此至今仍左右不分。)称为名嘴,实至名归。
倪匡自称是世界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一九五七年由内地来港后,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最令人称奇的,是他可以写三十年而灵感不断,题材不尽,且是畅销的保证。江湖中人更戏称他为“袋装书大帝”。出版界流传一个笑话:即使倪匡写的是无字天书,也会迅速售清。极其量下次购买倪匡作品时,看清楚是不是无字天书续集罢了!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
Ⅲ 拟人机器人的文学作品
如果要推选科幻小说中的“元老级题材”,恐怕非机器人莫属了。这类故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人类使用锄头和刀剑的时代。可以说,创造出和人一样有灵性的机器,几乎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之一。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经典《列子·汤问》中,有一篇名叫《偃师》的小故事,今天已经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科幻小说:一名方士将一个木偶进献给君王。这个木偶不仅能够翩翩起舞,而且能够歌唱,“配置”齐全。最后,它竟然向王妃递媚眼,最终惹恼君王,将它大卸八块。虽然《偃师》被编入介绍民间方术的集子里,但其本身却是一篇完全的技术类幻想小说,它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题材科幻小说了。
几乎同时,古希腊神话中出现了能工巧匠代达罗斯的形象。在他的诸多发明创造中,有一个牛首人身的铜制仆人泰洛士。这个铜人的职责是在克里特岛上守卫着米洛斯王的宝藏,但最后被访寻金羊皮的“伊戈尔号”众英雄毁灭。泰洛士大概也要算一个机器人吧。
犹太人的民间传说中,则有一种由泥土制造的假人“哥林”。只要把一张写上了上帝名字的字条放到一个“哥林”的口中,它便会像真人一般的活动起来,并任劳任怨地替它的主人效劳。
唐朝时一部名叫《乐府杂录》的文献中,也有一篇象《偃师》那样,把机器人和性暗示结合起来的作品:冒顿单于带领匈奴兵攻打西汉。刘邦无法抵御,便采纳谋士陈平之计,让一个机器人美女在城楼上歌舞。结果冒顿单于的妻子阏式大嫉,生怕老公打进城后收此美人作妾,硬是让他撤了兵。在唐代文献《大业拾遗记》中,作者竟然虚构了隋朝皇室歌舞盛况中,二百名机器人大会演的场面,十分壮观。
当然,最终把机器人题材发扬光大的,还是近现代的西方科幻作家。1816年,德国作家霍夫曼创作了短篇科幻小说《沙人》。小说里,眼镜制造商科佩柳斯博士创造了一个女机器人。她美丽而又神秘,男主人公纳撒内尔深深地迷恋上它。由于女机器人被描写得来无影去无踪,使故事充满梦幻、隐喻色彩。这篇小说被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选中,作为证明潜意识存在的案例而闻名于世。
1886年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他的小说《未来的夏娃》中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安德罗丁”(android),它由4部分组成:
1.生命系统(平衡、步行、发声、身体摆动、感觉、表情、调节运动等);
2.造型解质(关节能自由运动的金属盖覆体,一种盔甲);
3.人造肌肉(在上述盔甲上有肌肉、静脉、性别特征等人身体的基本形态);
4.人造皮肤(含有肤色、机理、轮廓、头发、视觉、牙齿、手爪等)。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在剧本中,卡佩克把捷克语“Robota”写成了“Robot”,“Robota”是奴隶的意思。该剧预告了机器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悲剧性影响,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被当成了机器人一词的起源。在该剧中,机器人按照其主人的命令默默地工作;没有感觉和感情,以呆板的方式从事繁重的劳动。后来,罗萨姆公司取得了成功,使机器人具有了感情,导致机器人的应用部门迅速增加。在工厂和家务劳动中,机器人成了必不可少的成员。机器人发觉人类十分自私和不公正,终于造反了,机器人的体能和智能都非常优异,因此消灭了人类。
但是机器人不知道如何制造它们自己,认为它们自己很快就会灭绝,所以它们开始寻找人类的幸存者,但没有结果。最后,一对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机器人的男女机器人相爱了。这时机器人进化为人类,世界又起死回生了。
卡佩克提出的是机器人的安全、感知和自我繁殖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可能引发人类不希望出现的问题。虽然科幻世界只是一种想像,但人类社会将可能面临这种现实。
1872年,从英国移民到新西兰的作家萨默尔·勃特勒(SamuelButler)发表了科幻小说《虚幻国》。这个国家严禁使用任何机器,因为它的统治者害怕机器会一天天进步,最终取代人类。这是科幻小说最早出现的“机器生命”取代人类的噩梦。不过,在工业时代的初期,这种恐惧普遍流传在被机器夺去饭碗的工人中间。到了一九0九年,比尔斯(Ambrose Bierce)的科幻小说《莫桑的主人》中,明确地出现了一个杀死主人的“自动化的机器”。
在1938年科幻短篇《凯伦·奥洛》出现之前,机器人在科幻小说里一直是反叛者的形象。在德尔理创作的这篇小说里,两个年青科学家合制了一个有如仙女般美丽的女机械人,并且使之有情感能力。她爱上了其中一个科学家,并经历一些波折后终成佳偶。多年后,这位科学家身故,而原本可以长生不老的机械人妻子也殉情了。这个题材如今看来毫不新鲜,但在那个恐惧机器文明的时代却是有突破性的。
到了二战以后,伟大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总结经验以往科幻小说对机器人题材的描写,将其上升到了系统和理性的高度。他创造了著名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
1,机器人不可伤害人,或任人受到伤害而无所作为
2,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与第一定律相抵触时例外。
3,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与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触。
围绕着这三大定律,阿西莫夫构造了一系列巧妙的机器人故事。其中一些短篇机器人小说收集在《我,机械人》(I,Robot,1950),和《机械人续篇》(TheRestoftheRobots,1964)之中。较后期的则见于《二百周年纪念的人及其他故事》(TheBicentennialMan&OtherStories,1976)。此外,阿西莫夫还以机器人为主题创作了多本长篇小说:一九五三年的《钢窟》(TheCavesofSteel),一九五六年的《赤裸的太阳》(TheNakedSun),等等。
另外,阿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属于“人偶形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它们只是大体上象人,大致可分躯干、头颅和四肢,甚至分不那么清楚。不管它们的精神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从外观上一望而知与人类有明显区别,是一个金属器件的综合体。当机器人幻想从古代发展到现代,有一个从“类人机器人”发展“人偶性机器人”,再回归到“类人机器人”的螺旋上升,阿西莫夫创作鼎盛时代,科幻中的机器人多是这种傻乎乎的铁皮筒。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里基本不存在前人构造的血腥阴暗气氛。他给我们的机器人朋友勾画出幽默智慧,甚至有些朴拙的形象。比如要程序员说“谢谢”才肯开工的机器人(KeyItem,1946);安排妙计去竞选总统的机械人(Evidence,1946);因厌倦镇压任务而企图自杀的机器人 (AlltheTroublesintheWorld,1959);为了追寻人的定义而最后不得不把自己也包括在内的机器人 (……That ThouArtMindfulofHim,1974)。
这其中最为恢宏的,是伴随宇宙本身走向终点,最后以神的姿态出现,在虚无中重建这个宇宙的电脑《最后的问题》(TheLastQuestion,1959)。那个电脑本身就是由前辈电脑制造出来的。可以说,它已经拥有了一切生命的本质特征:自我进化能力。
阿西莫夫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不仅在科幻迷中间,就是在专业科学家中间也产生了极大反响。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的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明斯基曾经邀请阿西莫夫前去参观他的研究,但被阿西莫夫拒绝,理由是担心自己的想象力“会被这些令人讨厌的现实所压抑”。
机器是无灵魂的,而机器人有没有灵魂,这恰恰是机器人题材的关键所在。描写机器人发狂捣乱的题材,是科幻作品中的擦边球,这类故事里的机器人介于“有灵魂”和“无灵魂”之间。从理论上,机器人发狂是因为程序出现错误,属于机械故障。但它们发狂后的行为,又往往具有人的特点。在作品里,发狂机器人通常充任反面角色。
影片《铁人特工》就是这么处理的。那里的机器人本来是个电子游戏玩具,可以和半大小子玩打仗的游戏。但它的程序是其设计师用一个军用机器人程序改造的,包含着“为杀死对手不惜一切手段”的原始命令。最初,它用无害的塑料球和孩子们打仗。慢慢地换成了钢珠、餐刀、锯和电流!而且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铁人特工的行动越来越隐蔽。
这类发狂故事里,英国科幻作家奥尔迪斯1958年发表的《谁能取代人呢?》颇为幽默。全篇的角色都是智慧机器:田地耕作机、种子分发机、文件执笔机、开锁机……它们听说人类在战争中自我毁灭了,就想进入城市去取代人。直到故事最后,才出现一个可怜巴巴的活人。而这个饥饿的逃难者一声令下,本来气势汹汹的机器人们便立刻去照办了。
在阿西莫夫的作品《两百岁人》中,机器仆人安德鲁服务于马丁家族四代人之久,最终放弃机器身体,换成人形,与心爱的人相伴致死。这个故事除了本身感人致深外,体现着人造人题材的变革潮流:从人偶形机器人回复到最初的类人机器人。所谓类人机器人,就是外观和人一模一样,以至于旁观者无法分辨的机器人。
七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刚刚走出单调色彩的年代。那时,有成千上万人涌入电影院,观看一部名叫《未来世界》的美国电影。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科幻电影。哇,和真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追杀,较量……当然,真人最终战胜了他们的机器替身,但观众们手心里已经渗出了汗水。
在那个没有多少娱乐方式的年代里,这部电影反复上映了许多次,电台(电视尚未普及)也不停地播放它的录音剪辑。虽然它只是一部二流的美国科幻片,但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它拥有了后来任何一部科幻电影所没有的中国观众群。而“机器人威胁人类”的概念也跟随这部电影来到中国,虽然比西方晚了几十年。
《未来世界》其实是一部名叫《西部世界》的科幻电影的续集,只不过正集晚到八十年代末才被引进中国。由于娱乐手段已经大为丰富,竟然没有多少人注意过它。《西部世界》描写了一个类似迪斯尼的乐园。那里的一切生命,包括毒蛇猛兽都是机器。最后,由机器人组成的西部牛仔演员们失去控制,开始屠杀游客。
《未来世界》把机器人这个题材带给了中国科幻作家。一大批描写机器人的中国科幻作品随之问世。和这部电影一样,它们也多是描写类人机器人。不过,大部分这类科幻小说里,机器人只是一种点缀,或者是工人,或者是家仆,有特色有深度的作品比较少。其中,《温柔之乡的梦》(魏雅华创作)较为出色,甚至获得了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小说中,颇有大男子主义倾向的主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真正百依百顺的老婆,在现实中得不到,便去购买一个机器人妻子。这位娇妻完全惟丈夫马首是瞻,以至于他醉酒后烧掉自己的研究成果,机器老婆还帮着他点火。
类人机器人既然与人如此相似,作替身再好不过。台湾科幻开拓者黄海曾经创作过一篇名叫《时间公司》的科幻小说。讲的是某公司发展出一种业务,给工作繁忙的人士提供替身,等于是在贩卖时间。巧得很,二十多年后,大陆科幻作者冯志刚也发表了类似题材的科幻小说《替身》。
机器复杂到什么程度算是人,这或许是人造人此类题材中最大的问题和最主要的悬念了。在科幻电影《霹雳五号》中,机器人成为人的标志是听懂了幽默故事。在《生命之歌》中,机器人要摆脱机械性,成为人,秘诀是一首DNA谱成的音乐。
《生命之歌》由王晋康创作,是中国科幻作家在类人机器人题材上的经典作品。故事里的机器人“元元”是个永远具有孩童形象的机器人,但他的智慧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成熟。终于,他找到了能够使自己迈入生命界线的法宝——由遗传基因密码组成的音乐。元元想把这曲“生命之歌”输给他在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机器人伙伴,而那是否就意味着人类的末日,作者给予了完全出人意料的回答。
当我们说某个人象台机器时,多半含贬意,指他作事不知变通,只懂得服从命令。而机器人在故事里通常就尽力展示这种“机器性”。在《终结者》里,机器人被烧去外壳、炸断身躯,仍然要执行刺杀任务。不死不休。
与“终结者”那种无坚不催,不可战胜的机器人相反,科幻作品里还有相当文弱的类人机器人。在《异形》里,类人机器人没有什么法力。他们象人一样脆弱。格斗时抵不过一个壮汉,更抵不过刚猛的“异形”。他们进行科学研究时,也象人一样需要通过仪器设备,而不是将仪器配在身体里。 电影里仅有一次让他们表演了一次。在第二集开始,类人机器人师傅把手平摊在桌面上,用利刀快速击刺指缝,显示其准确性。但就是这次也演砸了:机器人刺破了皮肤,流出白色人造血,被女主人以看穿了身份。
菲利·普迪克在《银翼杀手》(The Blade Runner) 中描写的类人机器人介于两者之间。单独格斗时,人类个体在格斗时,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他们的力量也很有限,寿命更只有四年。故事将机器人摆在被人们同情的位置上。它们中的优秀者突破人类的防线回到地球,试图延长生命,并最终获得人类的情感。但人类却派出代号“银翼杀手”的特工人员,将这些血肉之躯毫不留情地一个个除掉。
影片最后,机器人领袖虽然能够制服“银翼杀手”,却未取其性命,而是倾诉内心痛苦之后,在冷风冷雨中逝去。在这部作品里,机器人反而比人类更尊重生命。
Ⅳ 精彩的科幻小说作品
精彩的科幻小说作品有:《异常生物见闻录》、《玩家凶猛》、《无尽武装》、《未来天王》、《我的女友是丧尸》等。
1、《异常生物见闻录》
一本科幻类时空穿梭网络小说,讲述一个好人名叫郝仁的异常生物见闻录。
Ⅳ 神秘的科幻小说,创作其实很简单——《写作的禅机》讲书稿
导语:几十亿票房的背后,揭秘科幻小说诞生记。
2019年春节国产电影有一匹黑马,那就是科幻巨制《流浪地球》,《流浪地球》是由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主要内容是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同心协力将地球改造为发动机,启动后带领人类离开现有的轨道,去寻找新的生存家园的故事。
一篇科幻小说经过改编成为电影后,居然会产生47亿的票房收益,那么科幻小说到底是如何进行编写的,写作素材如何进行收集和整理,写科幻小说到底有什么样的玄机呢,《写作的禅机》这本书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相信大家阅读之后能够获取有用的经验,下面让我们来共读《写作的禅机》这本书。
《写作的禅机》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雷·布雷德伯里,在他92年的生涯里共创作500多篇作品,代表作有《黑色嘉年华》、《火星编年史》、《华氏451》等。其中《华氏451》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选入“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百本小说”。雷·布雷德伯里的一生获奖无数,曾获得过“欧·亨利纪念奖”、“富兰克林奖”、“世界奇幻文学协会终生成就奖”、“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协会大师奖”、“普利策特殊贡献奖”、“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等等,他除了是科幻小说家,还是散文家、剧作家、编剧和诗人。2012年,在布雷德伯里逝世之后,美国航天总署(NASA)“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将火星着陆点命名为“布雷德伯里”,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幻小说家。
《写作的禅机》这本书一共有12个章节,分别节选雷·布雷德伯里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章,时间跨度从1961年一直到1990年。《写作的禅机》被《作家》杂志选入“十大最佳写作指导书”,出版二十余年,长期位居美国亚马逊图书分类榜前列,该书的中文版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2019年2月第一次出版发行。
《写作的禅机》这本书主要讲解了雷·布雷德伯里在个人创作科幻小说、舞台剧本、电影剧本的心路历程,同时重点介绍在写作时一些个人经验和方法的总结,比如写作时要保持热情和激情,写作时可以按照标题清单联想法,写作时要从生活中经历的事情提炼素材等等,其中第1-4章、11章主要是讲解作者在写作时掌握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第5-10章作者通过回忆来描写自己创造不同题材小说、歌舞剧本和电影剧本的经历,例如《华氏451》、《蒲公英酒》、《火星编年史》等,第12章是作者写的7篇诗歌和散文节选。
好,以上是作者以及本书的简要介绍,下面我们将分成两个部分对本书的精华内容进行解读。
一、如何让美丽的缪斯长住在每个人的心里?
希腊神话缪斯女神是守护赫利孔山泉水的水仙,常常出现在众神或英雄们的聚会上,轻歌曼舞,一展风采,为聚会带来不少的愉悦与欢乐,是音乐、舞蹈、艺术与科学的化身。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缪斯是指潜意识和灵感。因为科幻作家要依靠自己的潜意识来进行写作,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体验和创作,它们就像铜板的两面。铜板旋转时既不是正面也不是反面,而是一种天启的瞬间。
到底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字:阅读+写作。阅读哪些内容呢?首先是诗歌,其次是散文集,最后是短篇故事和小说。说完阅读,那么怎么进行写作呢?首先是准备一切素材,其次是每天坚持写一千字。
01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阅读诗歌,作者在书中提到要每天坚持读一些诗歌,因为诗歌中有大量的明喻和暗喻,字里行间透露出灵感。那怎么样去读呢?首先读的时候要声情并茂,要有自己的感情在里面,其次读的时候要让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皮肤去充分感受和想象诗歌中的意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比如,我们阅读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朗读时,要充分想象和体会:眼睛里看到了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手里可以摸到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再次仔细观察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迎面而来的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作者在书中推荐要阅读那些让自己汗毛直立的诗歌,换句话说,也就是阅读那些惊讶不可思议的诗歌,比如美国诗人艾略特、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作品等。
02散文像落入深潭的石子,荡起层层的涟漪
刚刚我们说到了阅读诗歌,接下来让我们聊聊阅读散文。作者在书中介绍要阅读那些可以增强自己感受力的散文,为什么呢?因为写作的时候,如果你运用到关于色彩、声音、气味、味道、触感这些方面的词语和相应的表达时,就可以创造一幅很强的画面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你的读者,让他们在阅读时你的文章时,参与到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到情节的跌宕起伏;特别是在阅读科幻小说时,五种感官的强烈刺激可以让你的读者觉得那些不可信的事情也变得非常可信。
比如,我们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想象一下,自己正身处盛夏的荷塘边上,看着满眼的荷塘,有绿色的荷叶和星罗棋布的白色荷花,微风拂面,淡淡荷香,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
0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小说,可以借鉴
刚刚我们聊完阅读散文,接下来我们说说阅读短篇故事和小说。作者在书中说到,要去阅读不同类型的短篇故事和小说,比如去阅读那些值得你模仿和借鉴的作者所写的书,无论是写作格调还是写作的思考方式;再比如去阅读那些风格和想法和你完全相反的作者所写的书,借此来感受不一样的风格和刺激。比如,作者在书中提到,自己既喜欢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作品,又喜欢美国漫画家哈尔·福斯特的作品,还喜欢英国科幻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再比如,针对科幻小说类,我们既可以阅读美国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作品,也可以阅读英国阿瑟·克拉克的作品,还可以阅读香港倪匡的作品。
因此,作为未来想从事写作的你们,可以先从阅读开始,阅读诗歌、散文、短篇故事和小说等,从各种文体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上,增强自己五官的感受,从而来喂养自己的缪斯,增强自己潜意识的体验,最后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04准备一切素材,丰富写作人生
好了,说完阅读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之后,接下来让我们聊聊写作。作者在书中提到要想写出读者可以接受的故事,最要紧的就是将一切素材连接起来,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素材,去搜寻、去发现、去欣赏、去热爱它们,并且做出真实的回应。一旦不忘你写作的初心,不是为了金钱或者虚名去进行素材的收集,那么这些素材将成为你未来写作独一无二的宝库。比如,从电视的肥皂剧到舞台表演的歌舞剧,从流行的歌曲到古典的音乐,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你都可以吸收其中的营养,来丰富自己,来提高自己,来充实自己。最终,写作才会下笔如有神,不会文到写时方恨少。
05每天坚持一千字,缪斯终于显真身
刚刚我们聊完要准备所有的素材,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如何保持灵感,让自己的缪斯显真身。作者在书中介绍,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每天坚持写作一千字,需要坚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根据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比如中国飞人刘翔,我们只看见他在赛场上轻松夺冠的风采,却不知道他为了在赛场上的十多秒的辉煌,从七岁开始苦练了十九年,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后,才最终一跑成名。
再比如,知名武侠作家沧月(真名:王洋),五岁开始博览群书,十岁左右练习写武侠小说,上大学后的七年半时间,每天花上六七个小时来写小说,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共出版作品二十多部,累积销量达一千万册。写作也是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练习写作真,随便写写都是文。
要想拥有写作天启的瞬间,就必须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阅读诗歌、阅读散文、阅读短篇故事和小说开始,其次是准备一切素材,每天坚持写一千字。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任何事情从简单开始练习,日复一日,就能把基本功打扎实,然后就自然地熟能生巧,最后便无所不能。画画是这样,雕刻也是这样,写作更是这样。
二、你敢相信吗?写作的禅机只有八个字:工作、放松、不要思考!
人生在世,无非就是做两件事,一个是做人,另一个就是做事。写作就是做事的一种,作者在书中提到写作的禅机只有八个字:工作、放松、不要思考!这八个字看似非常简单,实则奥秘无穷。作者提出先是工作,然后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身体适应工作的节奏后自然放松,最后是不要思考,结果会因为更加放松,又同时在工作,就会拥有更大的创造力。到底如何做呢?首先是长期不懈地坚持写作,其次是删减多余的内容,然后按照真实的想法来写作,再次选择性模仿来写作,最后是运用潜意识去写作,只有爱上写作才会真正地写下去。
01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刚才我们在前面说到了,培养潜意识要每天坚持写一千字。在这里,作者再次强调写作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每天写一千个字,一年下来就是三十六万五千个字;当你习惯这样的步调时,就可以真正完成写作这样一个工作了。再比如,作者在书中用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丁托列托进行举例,他们这些画家都是通过大量的草图和练习,首先是画出优秀的素描,其次是创作出单独的作品,最后才是精准而美丽的画卷。作者还用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来进行举例,进一步说明重复练习的重要性。因此,想要学习写作的你们,必须经过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写作过程。
02化繁为简,大巧不工
刚刚我们说完要长期坚持写作练习,接下来让我们来聊聊学会删减的内容。作者在书中提到任何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都必须减去多余的动作才能精准呈现。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最伟大的作品都是作家进行多次删减和修改后才完成。比如,美国作家海明威是单脚站立写作,因为他是通过这种费力的写作方式,来强迫自己少写废话,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也是经过近200遍的阅读、修改和删减才最后定稿。
再比如,郑板桥在题书斋联中写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换句话说,就是在写文章时,把不必要的字、词、句、段修改和删减掉,整个文章才能清爽起来、明朗起来、紧凑起来、有力起来。正如契诃夫所说:“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本领”,这是每一个要写作的你必须掌握的本领之一。
03不忘初心,写作不停
聊完写作要掌握删减的本领,接下来让我们说说按照真实的想法来写作。作者在书中提到,要想领悟工作、放松、不要思考的诀窍,就是在工作时不是为了功利性的目的而工作,比如画家不是用作品获得名利而画画,外科医生不是为了获得收入而手术,写作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而创作。作者在书中强调,写作是一种情感的宣泄,真正的想法是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怕什么;如果写作时带上功利心患得患失,那么就无法随心所欲地宣泄,也就很难写出真情实感的东西。
比如,现在许多人写文章,是为了赚钱。你赚谁的钱,就要为谁服务,为了迎合某种市场,写出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文章虽然发了,钱虽然拿到了,但是最重要的人品却没了。再比如,巴金因为政治功利性作祟,写过长篇小说《中阿友谊万古长青》和《中越友谊万古长青》,最后都不消自灭了。伟大的作品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被时间淘汰的成为垃圾,永不过时的才是经典,写作时不忘初心,才能真正写作不停。
04刻意模仿,惟妙惟肖
说完写作要不忘初心,接下来我们聊聊要选择性模仿来写作。作者在书中提出,对于刚入门的作家进行模仿非常有必要。首先写作要进行定位,换句话说就是要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领域来进行写作,在这一个领域中如果一些内容与某些作家有相通的地方,就应该去模仿他。比如,写鬼神的故事可以去模仿蒲松龄,写科幻的故事可以去模仿韩松,写散文可以去模仿鲁迅等等。本书的作者也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模仿,在二十二岁那年才有了突破,写出属于真正他自己的风格和故事。
05潜意识写,因爱而作
刚刚我们聊完选择性模仿来写作,最后我们来说说运用潜意识去写作。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培养写作潜意识的方法是阅读和写作。在这里,作者也再次提出写作的时候,不用去思考自己的问题,而是运用潜意识去思考,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直觉学习什么是对自己最好的。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一点,作者还在书中推荐大家阅读赫胥黎的《两栖动物教育》和多萝西娅·布兰德的《成为一名作家》。对于任何形式的写作来讲,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一切,如果你对现在的写作方式不满意,那就是学着去热爱写作这个工作。
归根到底,工作、放松、不要思考是一种写作的最佳状态,可以首先通过长期不懈地坚持写作,其次删减多余的内容,然后按照真实的想法来写作,再次选择性模仿来写作,最后是运用潜意识去写作来全面实现。
好了,以上就是《写作的禅机》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下面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要想成为科幻写作或者其他领域的作家,首先是要培养自己的潜意识和灵感,然后是让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成为一种“工作、放松、不要思考”的创作状态。同时,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其他技巧和方法,可以供大家借鉴和学习。希望大家通过这本书的分享,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多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为自己写作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愿大家都能够拥有写作的禅机,写出精彩人生!
Ⅵ 第一部科幻小说是什么
1
1818年,年仅二十岁的英国女子玛丽·雪莱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
2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
【走上创作之路】
1828年,凡尔纳生于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写过短篇小说和剧本。
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作为三部曲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海底两万里》 《神秘岛》 。
凡尔纳总共创作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集,还有几个剧本,一册《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漂逝的半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20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
3
阿特·布奇沃德 埃德加·赖斯·巴勒斯 阿西莫夫 安东尼·吉尔伯特
彼埃尔·伽马拉 别利亚耶夫 布瑞恩·斯坦伯利福
陈勇 程东 崔西·西克曼
达世新 大卫·赫尔 德·比连金 杜渐
弗雷德里克·波尔 弗雷德里克·布朗 弗里茨·莱伯 冯尼古特 冯尼格特
哈里·哈里森 韩松 郝晓波 赫·齐·威尔斯 霍炬
基·布雷切夫 江渐离 杰恩·沃尔夫 杰克·芬尼 景星
空门 宽齐 克拉克
雷·布拉德伯雷 雷·布雷德伯里 凌晨 刘兴诗 柳文杨 鲁卫 绿杨 罗伯特·海因莱因 罗伯特·希克莱 罗尔夫·豪夫曼 罗森 罗琳 洛夫克拉夫特
莫仁
倪匡 怒加
帕莫拉·萨根 潘海天
Q乔治·卢卡斯
RR·A·萨尔瓦多 儒勒·凡尔纳
施彤宇 斯蒂芬·金 苏珊·西瓦兹 苏学军 苏逸平 随心玫
谭剑 特利·比松 田中芳树 童恩正 托尔金
王晋康 威尔斯 威廉·厄普森 无极 威尔斯
萧建亨 萧志勇 星河 星新一 宣昌发 西马克
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 杨平 英子 尤异 宇无名 约翰·瓦利
詹姆斯·冈恩 詹姆斯·考西 张系国 赵海虹 郑军 郑文光 周宇坤
Ⅶ 牧场之国的作者是荷兰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吗
牧场之国的作者确实是卡雷尔.恰佩克,但他并非荷兰作家,他是捷克作家。
卡雷尔.恰佩克简介:
卡雷尔·恰佩克
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是捷克著名的剧作家和科幻文学家、童话寓言家。生于捷克一个乡村医生家庭。其兄为作家,因爱国心和正义感遭德国法西斯残害。恰佩克从查理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并开始文学创作。1921年后陆续出版科幻性作品。1936年出版了他著名的代表作——长篇科幻小说《鲵鱼之乱》他擅长讽刺幽默和幻想,以运用虚幻、象征的现代派手法为世人瞩目。他的童话作品以鸟禽牲畜和幻想的形象来揭露、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由于卡雷尔·恰佩克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他担任过捷克笔会的主席,并与人共同建立了斯洛伐克笔会。他真正为儿童写的童话,虽然只有几篇,却可称为世界童话的精品。
中文名
卡雷尔·恰佩克
外文名
Karel Capek
国籍
捷克
出生日期
1890
逝世日期
1938
快速
导航
创作经历相关作品人物轶事
人物介绍
卡雷尔·恰佩克(1890~1938)捷克著名作家、剧作家、新闻记者、童话寓言家,著有大量长短篇小说、剧本、游记等。1920年恰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万能机器人》,发明了机器人这个词,此剧本已成为世界科幻文学的经典。
卡雷尔·恰佩克既有富于思想深度的严肃作品,如科幻小说《鲵鱼之乱》,也有老少咸宜的感人故事,如《小狗达西卡》《九个童话故事》等。它们不仅是捷克家喻户晓的经典,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卡雷尔·恰佩克对生活似乎有着非凡的热情,他的兴趣广泛,文学之外,园艺、绘画和摄影都令他沉醉,《我的小狗达森卡》中那些可爱的达森卡“玉照”就由他拍摄,为自己的作品画插图更是常事。
创作经历
1890年1月9日生于波希米亚北部的马列·斯瓦托尼奥维采一乡村医生家庭。母亲很有文化教养,哥哥是位爱国画家和作家。他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往乌皮切,在那里度过童年直至上中学。受家庭影响,自幼喜欢文艺。14岁时发表诗作《平凡的主题》。15岁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学生谈学生》。1907年,举家迁往布拉格,在那里念完中学。1908年发表与哥哥合写的第一篇散文《赫尔摩吉姆的预言又恢复了》。1909年入查理大学攻读哲学,1915年毕业,获博士学位。此后他从事新闻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猫狗小英雄》
在捷克20世纪初期文坛上,恰佩克是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他深受西方哲学、文学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