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科幻小说推到世界级的是
① 三体好看吗,看过的说下
很好看的科幻小说。
《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作者刘慈欣。该系列小说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于2006年至2010年由《科幻世界》杂志连载,出版。
《三体》三部曲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作品对人类历史、物理学、天文学、社会学及哲学等均有涉及,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格局宏大,立意高远,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4年底小说第一部的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反响热烈,[1] 并于2015年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等五个奖项提名。[2] 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3] 。10月,作者刘慈欣因该作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4]
② 为什么中国只有三体获得了雨果奖
三体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科学著作,而且他也获得了雨果奖,然而为什么只有三体这一本书获得了雨果奖,国内的其它优秀作品却不能够获奖。主要是因为三体的想象是非常的。庞大的而且在科幻小说界也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且三体把中国的科幻文学推到了世界。所以说三体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三体也是非常具有中国科幻的代表性等,它代表了中国科幻小说目前的高度,代表了我们国家的科幻小说人才的水平巅峰。所以他值得雨果奖。而其他的小说也并不是不优秀,只是他们还没有达到三体这样高的高度。
③ 三体的主要简介
《三体》是中国大陆作家刘慈欣于2006年5月至12月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的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出版后成为中国大陆最畅销的科幻长篇小说之一。
2008年,该书的单行本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三体系列(系列原名为: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该系列的第二部《三体II:黑暗森林》已经于2008年5月出版。
2010年11月,第三部《三体III:死神永生》出版发行。 2011年,“地球往事三部曲”在台湾陆续出版。小说的英文版获得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2014年度“星云奖”提名,并荣获2015年雨果奖最佳小说奖。
主体脉络
人类对太空发射的信号,被四光年以外的三体文明截获,两个文明从此开始了博弈与较量。在基础科学被三体文明锁死后,人类开始以“面壁计划”对抗三体人的高等文明,并发现黑暗森林法则,赢得并维系了脆弱而短暂的和平。
藉着隐藏在黑暗的宇宙背景当中其他超高等文明的手,人类毁灭了三体的文明,但也为自己前路埋下了隐患。
(3)把中国科幻小说推到世界级的是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政府加强“科技兴国”宣传、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出现了诸多有利科幻创作的条件;同时以科技工作者为主的创作队伍逐渐更新,一些从科幻迷中分离出的精英化读者也成长为作家。
刘慈欣1999年起在杂志《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此后接连创作了多个中短篇小说;在2006年1月发表短篇小说《山》时,许多读者去信说希望他写成长篇,于是刘慈欣就决定不再写中短篇了;
“有三颗无规则运行恒星的恒星系”这个构思他最初打算用来写短篇,后来发现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于是把这和吴岩在《中国轨道》里描写人们不顾一切地探索太空的历史相结合,设定以“文革”时期为整个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与外星力量间的接触、以及华约和北约的冷战;
在一位出版人的影响下,他对原来的构思做了较大的变化,改为一个长篇的三部曲系列,叙述从20世纪60年代到五百年后人类的一段特殊历程。
刘慈欣是在正职工程师的业余进行写作,工作不忙的时候一天写三千到五千字,每部花了约一年的时间完成;第一部《三体》最初在2006年5月到12月的《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取得反响较好,于是出了单行本(连载删改了少量内容、在单行本中章节顺序有一定的调整);
第二部《黑暗森林》的标题名称取自20世纪80年代的一句流行语:“城市就是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阱。”刘慈欣原本计划用四五个月完成,因单位工作时间不稳定写了九个月。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后,该系列由“地球往事三部曲”更名为“三体三部曲”。
④ 为什么《三体》评价这么好
直到2015年,刘慈欣的《三体1》斩获了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国内读者才开始相信刘慈欣真的把中国的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
从此,国内读者热衷于谈论奥巴马、卡梅伦和扎克伯格等名人对《三体》的推崇,却忽视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西方读者为何会如此推崇《三体》?
因为翻译的因素,西方读者跟我们看到的《三体》又有哪些不同
《轨迹》杂志认为:《三体》是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硬科幻小说。《出版人周刊》认为:硬科幻的粉丝们将会在《三体》充满想象力的科技乌托邦中狂欢。刊于《纽约客》上的一篇《中国的阿瑟·克拉克》 更是将刘慈欣比作中国的克拉克, 认为刘慈欣的作品是“人类进步的寓言 ——充满具体细节而又超脱抽象”。
《三体》在Amazon的评分
从Goodreads 和Amazon等网站上可以看到美国普通读者的评价,整体上来看《三体》的评分高于4分(5分制)。
相当一部分读者表示,自己最初被作品吸引是由于那段特殊的历史,深入看下去后则更多地被里面涉及的数学、物理等技术性命题所吸引。
有读者如此评价道:刘慈欣是宇宙社会学的先驱,思考了人性与生存的辩证命题。也有读者这样评价道:我拒绝讨论情节,如果你对科学技术感兴趣,同时又喜欢硬科幻,请停止阅读这篇书评,马上订购这本书。
以上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反映了美国读者对人类终极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关注。还有读者发现了刘慈欣和克拉克之间的联系,并作出了如下评价:刘慈欣的风格很像克拉克,两个人都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超人想象力。
当然,差评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因为许多读者无法真正进入科幻的世界,因此产生自己与小说脱节和小说中的人物不真实之感。
刘慈欣的《三体》在国内外都遭受到了一些批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人物扁平刻板、模型化毫无人性等方面。事实上,这并不是刘慈欣在写作能力上存在缺陷,而是他刻意而为之的。在《超越自恋》一文中,刘慈欣曾期盼科幻给文学以机会。
他这样说道:文学正在走向更深的自恋,宏大叙事正在消失,越来越内向,越来越宅……只剩下自个儿与自个儿的关系,只剩下个体的喃喃自语。同时,抛弃了时代和人民的文学却抱怨自己被前者抛弃。
由此可以看出,刘慈欣并不是机械地模仿克拉克作品的风格,而是将其中的一些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人类作为群体形象存在,是跟宏大叙事相对应的。而传统文学表现出的自恋,正是跟宏大叙事消失有关。
刘宇昆
在《三体》译后记中,刘宇昆曾说道,他和刘慈欣两人在增强《三体》英译本的可读性上做出了共同努力,因为《三体》原文中存在大量文化负载词,译者主动添加了一些解释性的词句,并在适当情况下补充文化解释性信息,由此帮助读者加强对作品的认识,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除了必要的注释之外,刘宇昆还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做了一些小改动。在中文版的《三体》中,刘慈欣用了一些涉嫌歧视女性的词语以及塑造了一些涉嫌歧视女性的形象。
比如“娘们”,比如“像女人一样”等词汇,以及叶文洁毁灭世界的负面形象。
这在中国文化中看来没有问题,但在对女权极为敏感的西方社会是行不通的。
于是,刘宇昆在翻译时做了一些改动。
张静初版叶文洁
在《三体3:死神永生》中为程心解释她为何最有可能成为执剑人时,霍普金斯曾说:同时却要让人类,这些娘儿们和假娘儿们不害怕。
娘儿们是一种对女性的轻蔑称呼,中国人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按愿意翻译成英文呢,西方读者中的一部分人可能会爆炸。于是刘宇昆将这句话翻译成了:He should terrify the Trisolarans without terrifying the people of Earth。
⑤ 三体的名词解释
《三体》是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历经劫难且对人类充满愤恨的叶文洁没有意识到,她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的第一声啼鸣,以太阳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处飞驰……
《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2006年至2010年连载、出版的硬科幻小说系列,作者是刘慈欣。该系列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均已出版。
《三体》三部曲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4年第一部小说的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反响热烈,并于2015年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提名。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
⑥ 三体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一共有三部。其中第一部经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后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第三部获得2017年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雨果奖是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界提升到一个世界级的水平,可见影响之大。
⑦ 刘慈欣大刘的《三体》系列,在中国科幻界是什么样的地位
《三体》获得了2015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雨果奖第一次颁奖给亚洲人,也是因为这个刘慈欣成为中国科幻界顶级科幻小说家。2015年几乎成为了刘慈欣年,在这一年里《三体》一手包揽了就像世界级的科幻奖。三体的出现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三体热,三体是一本把科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的书,不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书。刘慈欣将中国科幻推至世界顶级级别的水平。中国科幻界的扛鼎之作,其影响力之大已经远远超脱于科幻圈本身。
⑧ 如何评价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溪
刘慈欣,祖籍河南,长于山西,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和领军人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2013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
自1999年处女作《鲸歌》问世以来,刘慈欣已发表短篇科幻小说三十余篇、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六部,并创下1999年至2006年连续八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纪录。
刘慈欣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极富有创造力而获得广泛赞誉。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兼具人文的思考与关怀,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同时成为当代中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外引起极大关注。
⑨ 阅读答案 雨果奖得主刘兹欣在深山里缔造科幻王国
因未提供阅读题目,网上也没有相关题目,故附上相关内容参考:
2015年8月23日,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其代表作《三体》,在美国夺得第62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该奖项被称为“世界科幻界的诺贝尔奖”,这也是亚洲人首次获此殊荣。把中国科幻小说推上了世界高度的刘慈欣,曾以370万元的版税收入跻身作家富豪榜,在无数粉丝眼中,他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质朴至极的山西汉子:每天朝九晚五地去发电站上班,回家还要给孩子、老婆做饭,不会开车,不会玩微信……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契机,让他攀登上了世界科幻界的巅峰?他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我就是为科幻而生的
1963年,刘慈欣出生于北京。原本在中国煤炭设计院工作的父亲,后来被下放到山西阳泉煤矿集团,当时还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刘慈欣,也随家人转到了阳泉第三矿区读书。
父亲在去山西时,偷偷带着一大箱“文革”时的禁书,这些书丰富了刘慈欣幼小的心灵。他经常从床底下悄悄拿出那些“大部头”,查着字典,一本本似懂非懂地看。情节和想象在脑海中齐飞,让他感觉恍若置身于梦中仙境。
上小学三年级时,刘慈欣读到了一本比苏联小说、莎士比亚的著作更令他兴奋的书——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他说:“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是我寻找了很久,终于被我找到了。我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
从小时候开始,他就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小伙伴们的不同,他说:“别人的形象化思维有一个尺度,但对于我来说,多大的宏观事物,我都能把它形象化。”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光年”的概念时,就马上开始想象:光1秒钟能绕地球7.5圈。这么快的东西走一年,能走多远呢?刘慈欣说:“我只要一想到在黑暗的太空中,光走了一年的那种无穷无尽的距离,就特别有画面感,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很震撼。但其他的小伙伴就不觉得有多远、多震撼。”现在,刘慈欣把这种感觉描述为:“我就是为科幻而生的。”
刘慈欣上初一时,“文革”结束。也是在那一年,中国的科幻小说进入黄金时代,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等书出版,引起轰动,他所喜欢的作家凡尔纳的系列作品也相继出版,他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窗户一下子被打开了”。
那时的科幻市场尽管繁荣,但书的总量仍然有限。“全国就那么几家科普杂志、几家出版社在出版长篇小说,每出一部到书店就能看见,所以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说我都看过。”刘慈欣说。
但好景不长,1983年他读大学时,科幻作品被当成“精神污染”加以清除。在他的印象中,那时科幻作品在一夜之间就没有了,他感到非常恐慌。如果想找科幻书,只能去北京的外文书店,可那里的书都是几十块钱一本,根本买不起,刘慈欣只能带一本英汉词典过去站着看。但那时候的书店不让随便看书,看的时间长了,就会被店员赶走。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科幻作品才开始披着文学的外衣被陆续引进,比如罗杰·泽拉兹尼的《科魔大战》。“我眼睛很尖,一看就知道哪些是科幻作品。”刘慈欣难掩喜悦地说。
在深山里缔造“科幻王国”
1985年,刘慈欣在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娘子关发电厂的计算机室工作,每天就从宿舍区走到办公区,再从办公区返回宿舍区。偏僻的小镇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同事们大多热衷聊天和打牌。刘慈欣不打牌,也很少跟人聊天。
他常常在下班后坐在院子里的一把躺椅上,目送春雨秋风,惯看夏花冬月。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刘慈欣把想象投射到数万光年以外的浩渺太空,灵感的火花不经意间就冒了出来……在这个闭塞、落寞却处处回荡着历史韵味的大山中,刘慈欣对科幻文学越发痴迷。没有科幻小说可看,他索性开始用笔构筑自己的科幻王国!
《宇宙塌缩》和《微观尽头》,是这位“科幻迷”参加工作之初的两篇试手之作,虽然语言显得有些生涩,描写也较粗糙,但已孕育了他后来创作的小说气魄大、悬念足的风格。短篇小说写得不过瘾,刘慈欣就开始了长篇创作。1989年,他完成了《中国2185》,两年后又写出了《超新星纪元》。
《超新星纪元》描述了一个孩子掌控的世界: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强烈的辐射使13岁以上的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并相继死亡,只剩下12岁以下具有基因自主修复功能的孩子。这些失去大人的孩子与成人一般,坦克、航母、歼击机、核弹头……所有的武器都是他们的玩具。《超新星纪元》实际上是对独生子女的娇气、贪玩、不爱学习、自私等坏毛病进行了抨击。
但由于当时科幻文学正处于寒冬,他的《超新星纪元》等作品相继投了几家出版社,得到的回复都一样:“书稿很不错,但出不了……”
直到1999年,见科幻文学在国内已经出现“冰雪消融”的解冻现象,刘慈欣又从自己的作品中遴选了5篇,打印出来投给《科幻世界》杂志。编辑唐风从如山的来稿中发现了刘慈欣的5篇小说:《鲸歌》《微观尽头》《宇宙坍缩》《带上她的眼睛》《地火》。初读之后,唐风拍案叫绝,立即给刘慈欣打了电话,告诉他5篇全部留用!
同年,《带上她的眼睛》还荣获了第11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从此,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而且作品质量颇高:《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道阻塞干扰》《镜子》《赡养人类》《赡养上帝》《球状闪电》……他的科幻作品一篇接一篇、一部接一部。
刘慈欣说,他是一个把科幻和现实分得很清楚的人,科幻和现实各有各的规则。“有人说,写科幻小说是为了逃离现实,对于我来说不是这样的,我与现实相处得很融洽。我每天按时上班,还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下班后就骑着自行车接孩子、买菜,只是利用业余时间写作而已。”刘慈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