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科幻小说评论的意图
①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的定义,现实意义就是不仅仅是用来消磨时间,而是对成长和成熟有某种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作用。
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作为小说下的一种亚文学形式,科幻小说自然有小说的一些共性。如果一片科幻小说在小说的意义上是好的,那么它就会对现实产生意义。它具有科学性,前沿性,拓展性,幻想性。具体解读如下:
科学性:科幻小说的科学性首先应该是广义的科学。狭义的科学是指科学的知识体系。广义的科学则还包括科学态度(世界观)、科学方法(方法论)。科幻小说,首先是对科学的尊重,可以承认和允许自己的幻想夸张甚至不符合一些现有的科学知识的地方,但反对自欺欺人,把一些明显的偏见或者迷信的东西伪装为科学的事物,混淆视听。
前沿性:虽然存在所谓的历史科幻,但科幻无疑还是主要面向未来的。而面向未来的科幻与其说是对未来的构建,不如说是对现实的反应,尤其是现实中一些前沿的科技,一些热点的话题的反应。如果说后者是大多数小说或文学形式的关注焦点的话,那么前者——前沿的科技和科学理念无疑是科幻小说的特殊的关注点。
拓展性:如上所述,科幻以现实为基础,而文学作品自然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为科幻小说,个人感觉,它的拓展更有明确的方向性,无论从时间空间,或者思维方向,都有别于其他,显得更为超前,更为宏大,更为具有使命感,也许这也是一部份科幻读者自视甚高而瞧不起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原因。
幻想性:其实这并不只是科幻单独具有的特性,如果比幻想的自由和洒脱,一片yy文也许幻想的更好看一些,而奇幻在幻想上的成就也许更为卓越一些,毕竟奇幻甚至已经建立了几个很著名的世界和设定,而科幻也许除了沙虫世界,其他的更像是现实世界的有限的延展而不是幻想。但正因为科幻的幻想有其局限和严谨性,更易被接受,也更易在细节上出彩。
② 科幻小说读后感怎么写呢
这是一本写于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尽管如此,今天读来,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议。
关于逻辑。对于社会发展的可预测这一点,也是小说最基本的一个设定,仅从逻辑上来说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机的到来,和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发展,作者给出的架构还是能够不错的自圆其说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尽管这本书已经经历了很多个十年,但仍然没有生涩的感觉。
③ 第一次写科幻小说书评......
第一篇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是我正儿八经地 第一次 拿起一部科幻小说来看。 如果没有当当阅读器发起的21天文学班打卡活动,指定需要阅读这部作品,我估计我不太会碰科幻小说,没体验过当然不知读科幻小说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可偏偏又很奇怪,我喜欢看科幻类电影,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带他看很多科幻类的电影,已经看的是不计其数。我忽然发现自己是多么有趣,是否我的脑部构造很简单,不同于常人?是不是单纯喜欢直观震撼冲击视觉感官。可又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的孩子却很爱看科幻类书籍,从小他对科学类科幻类的推理类的书非常着迷。最近他一直在看《哈利波特》,已经看到了第七部。
为了完成任务,我装模作样喜欢上,让情绪亢奋起来,把要下沉的眼皮吊起来。在翻看书之前,我先网络了《神的九十亿个名字》的作者阿瑟·克拉克,一网络惊呆了,原来他是伟大的太空预言家!是“科幻三巨头”之一,比肩阿西莫夫(我又网络阿西莫夫是谁)。他成功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地球通讯卫星。
这让我很好奇,因为我自小开始就很崇拜那些“神人”,我的整个“胃口”被吊了起来……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说录了克拉克18篇经典短篇。翻开第一篇《难以入乡随俗》第一段就把我给吸引住了,哇,那描写很文学么,遣词造句“勾引”我往下读,我决定把它当文学作品来阅读。往下读,读着读着,脑子里会不时闪现出画面来,我终于体会到科幻电影看多了的好处。这样再看科幻小说,我感觉自己有了很好的想象力,我像个导演,在阅读中脑海里想象出现的人物,场景画面等……
读着读着,我发现我更适合做外星人,我跟外星人有同样的感觉,接触人类确实是个很复杂的事。
我感觉希克斯警官最逗,把两个外星人当成从精神病院里跑出来的病人。而且是用最诚挚的语气与当地精神病院的院长通话,但是对方态度坚决的表示,所有病人都在没有一个逃跑。哎!可怜的希克斯警官。
只有智力非凡的人类才配跟外星人在一起。
今天读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第一次读写了那么多字,那到又一个七天后,我会不会喜爱上科幻小说呢?那就拭目以待吧!
第二篇
在《月亮和六便士》毛姆写道, “馈赠同情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本领,但经常遭到那些知道自己拥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
在读到这一部《扭捏兰花》赫拉克勒斯的姑妈——亨利爱塔,这自然而然让我联想起来她就是这样的女人。她没有想象到她似乎由衷爱着的侄儿,她馈赠给他的“关爱”让他恨死了。虽然亨利爱塔姑妈有幅粗野的外表,实际上有一颗脆弱而善良的心。而赫拉克勒斯却是在貌似忠厚善良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危险暴力的心,他把那棵特异兰花饲养好,对!没错,他在饲养,因为这棵兰花会吃人,这个兰花每天是要生肉来供养,那长长触手,可以把人吞噬掉。他精心的饲养着,想用它杀死他那痛恨的姑妈。他精心策划的这起谋杀案,却没想到那个“杀手”兰花在和亨利爱塔姑妈对视的那一刻蔫了,眼前那个彪悍的“母夜叉”更令它生畏让它魂飞魄散,最后它臣服于亨利爱塔,它认定她才是它的主子,让赫拉克勒斯见识了丑陋的真相,这反转的荒诞又离谱。从此他的灵魂脱离了他的身体,他渐渐变成一种麻木的植物。
第三篇
这次又算长了个见识,类人猿可以到人类家庭里当仆人。
《家有人猿》中的人猿——朵卡丝,不仅脾气非常好,勤勤恳恳,认真谨慎,还从不顶嘴。最重要,还被主人所利用,用来对付自己的人类同胞,这样的事情也只有聪明的人类才能想得出来。
文中的“我”为了教训她老公准将上司的老婆——爱出风头的克丽丝汀,因为在她精心给大家准备的晚宴上,喜欢炫耀她自己画的油画,虽然大家都是硬着头皮去看,并认为她这些画是晚宴的公害之一,但是她自己的自我感觉相当好,总是热情澎湃的炫耀着。虽然人家表面上恭维着,其实内心讥讽鄙夷。特别是“我”在艺术方面有所造诣的人,内心看的很是不爽。于是“我”教起类人猿——朵卡丝画画,实施一个不太光彩的计划,来羞辱那个爱出风头的克丽丝汀,以此来说明类人猿都比人类画的好,你克丽丝汀算哪根葱?但是在过去的历史,没有任何一只猩猩能画出真正意义上合格的画作。于是作者“我”会设计构图,调好颜料,画好大部分画面,然后让克丽丝汀像做其他家务一样照葫芦画瓢。但是再聪明的类人猿还是猩猩,画出来的东西简直没法看,画作几乎还是由“我”全部完成,她唯一的贡献只不过是在画布上草草涂抹了几根线条,而且我教会她跟别人说这些画作是她自己画的。但是这些不阻止“我”稍加修饰,让别人相信,所有作品都出自这位伟大的猩猩艺术大师之手。
这样精心准备的事情,当然是想把这个消息传到克丽丝汀的耳朵里。果然!克丽丝汀不相信一个类人猿能把她给比下去。于是瞅准一个时机,来到“我”家“拜访”。也正好,因为“我”的不在。她要得到真相,要戳穿“我”和朵卡丝串通好的骗局,克丽丝汀让类人猿朵卡丝当场绘画。可是结尾又是一个反转。朵卡丝果真摆脱了我的影响,还自创了一套绘画技巧。只见她运笔如飞,自信满满的画着。用的却不是“我”真心教给她的笔法技法。但这幅朵卡丝展现自己才华的自画像,在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却让人类第一次站在局外人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给自以为自己是艺术家的人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人类根深蒂固的观念,用自己所谓的绘画技巧去想改变类人猿的绘画,但没想到不受拘束的类人猿画的画作还比人类画的好。可笑吗?可笑!想利用类人猿仆人来教训自己的同胞,却羞辱了自己一番。
这篇文章同时也讽刺那些只注重技法忽视想象力创造力的那些人。有时候我们的人类就是这么愚蠢着。
第四篇
读完《闹鬼的宇航服》我脑子里联想起白天有一个阿姨跟我说的一件事,她说“在我们小区旁边有一个老太太,每到傍晚,她会把烧好的饭,拿到小区旁边的小河边,然后就有20多只流浪猫聚集在这里吃她烧好的'猫饭',每天定点定时都“不约而同”地过来吃饭。他们好像都已经约定俗成……”看着我听呆了的神情,那位阿姨得意的眉毛一扬,继续道“猫可是有九条命哦!那位老太太平时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的,她孙子读了民办学校又很顺利的保送到重点高中……”听得我冬天汗毛竖起,感觉到那一群猫就如神灵般生活在我们身边。
“什么时候我也过去看看。”我跟那位阿姨幽幽地说。
《闹鬼的宇航服》因为要排除空间站外的一个故障——一台实验卫星。“我”是空间站主管,不得不面对这份“美妙”差事,当“我”向气密舱飘去,沿途遇到的唯一一位“船员”只有汤米——最近才养的一只猫。但是没有多少动物能够适应无重力的太空环境。当我要钻进微缩版的宇宙飞船——太空服,汤米冲我哀怨的喵喵叫,可我现在很忙,没时间陪“他”玩。因为这项任务很重大。
就如我们平常在电影上看到宇航员在飘渺虚空中慢慢的翻个筋斗,在完成一系列动作,然后发现了故障,在快要处理完毕返程时。突然感觉不对劲。有一种可怕的声音是宇航员之前都没有听到过的声音。文章中接下来的一系列的对“我”恐惧心理比文学大师刻画的还细腻。置身于茫茫的黑暗深渊,一阵断断续续的沉闷敲击声,间或夹杂抓扰声,仿佛金属刮擦在金属上,孑然一身远离人类惊恐如涨潮的海水让人精神错乱。“我”害怕的联想起这件宇航服是不是已故宇航员的原因,是不是闹“鬼”了?但念头如恶魔一般纠缠着,那恐怕的声音仿佛从四面八方同时袭来,却突然有东西拍了“我”的后颈,“我”在自己那能刺破太空的尖叫声昏厥过去。
当“我”再次醒来的时候,发现旁边所有的医务人员正忙着逗弄三只可爱的小猫咪。而我之前认为那个“他”——猫咪汤米,其实是“她”,那是一只母猫,这一出在太空中“闹”鬼剧,却原来是“她”在“我”的太空服里5号储存包里偷偷生下三只小猫咪。
我是屏着呼吸表情严肃地读完此篇,但最后让我忍俊不禁,我想每位养过猫的人都能写出一大箩筐关于猫的奇闻趣事吧。
第五篇
地球她是有生命的,是我们的母亲,她是有能力养育所有的人类与万物,但是没能满足人类无穷尽的欲贪。人类的战争,核弹爆炸,让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全球的气候开始极端异常,人类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飓风、台风等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了。大自然的一切并非都是个人随意可以支配的资源,她是人类共有的财富,需要大家共同呵护,我们同在一个地球村,当灾难来临,谁也逃不掉,我们却时常做着违背自然的事,压榨地球,恣意在摧毁这片曾经美丽的土地,自然也就惩罚人类,这就所谓的因果报应。
人们总以为自己能主宰地球一切,我们破坏着地球,伤害着地球,我们最终是回不去《“地球啊,我若忘记你……”》马文小男孩心中那“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的美好世界。文章中写道: “他无法理解那场战争,战争最终毁灭了整个世界,只留下一座庇护所,它因为远离人群才得以保存,成为人类最后的希望。” 可见人类是多么的可怕,是地球大自然破坏的始作俑者。这一篇科幻短文警示我们人类,我们要爱护地球,共同维护我们美好的家园,这是有利于我们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事,这是攸关人类的未来,攸关地球的未来。否则,美好的家园终归只是一场梦。
第六篇
最近读了科幻小说《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感觉胃口特别好,饭量惊人,因为实在太烧脑又费神费时,每篇非得前后翻来覆去地倒腾了几个来回才能读懂一点。 你会问,“这七天过后,你会喜欢上科幻小说吗?”我肯定并负责任的回答,“不会喜欢。”但假如有喜欢上但绝对不会喜欢上写科幻小说的书评。我喜欢科幻电影,那看的没压力,我觉得没法喜欢上科幻小说是因为还得写书评。我喜欢已经直观呈现在眼前的画面。我可不高兴还得颇费心思地想啊想怎么写出可以加精的书评,我在数着时间,希望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快点翻篇,但我又很较真地不让它翻篇,我非得写完这两天读科幻小说的书评,我需要奖励,哈哈!
《绿手指》让我看到孤独的植物学家苏洛夫,因为当他谈到自己梦想的时候,在月球上是能培育出有生命的植物,可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也不理解他,他只好孤军奋战,瞒着大家在完成伟大的工作,但在月球考察期间,是绝不能单独一人跑到月球表面上去的,那样麻烦就会大,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但有什么办法,往往被正常人看成“疯子”的人往往能完成伟大的壮举,世界因他们而改变而丰富多彩。他用杂交小麦征服了北极,可那仅仅是个开始,他把生命带到了月球——还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这里。因为他培育的神秘的“仙人掌”,它们将大片大片的月球岩石粉碎并分解,为更多经过改良的植物进驻月球铺平了道路,而正是这些植物养活了月球上的每一个人类,这可是多么伟大的事呀!可正因为他高兴得忘记了后果,当他弯下腰来仔细查看成熟的植物。但没想到,在月球的低重力环境下,“仙人掌”摊开了绿色的手指,正是他打碎了苏洛夫的头盔。苏洛夫就是这样被自己的“孩子”近距离“枪杀”的。
给那些勇敢孤独的,探索宇宙世界奥秘的科学家们多点理解吧!推动人类进程的是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第七篇
谢天谢地,终于熬过了七天,写科幻小说的书评终于要翻篇了。
却看到孩子阅读<哈利波特>读得却是津津有味,羡慕地问道, “为什么你那么喜欢看科幻小说?”他弹出食指在自己的脑门上绕了几个圈,说道“好看呗!想象力丰富,脑洞很大。” 想起当年还在读幼儿园的他,带他到图书馆去借书,他专挑科幻的书,想起来那时该是埋下了科幻的种子,又加上看了不计其数的科幻电影。我再深入细想一下,或许我们之间还有年龄的差距,还加上,女人么,喜欢言情小说更多些吧。
科幻小说《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是由十八篇短篇组成,其实每篇都引人入胜,结尾都是来个惊人反转,只是太烧脑,对于脑路构造简单的我,懒得颇费脑神,对于绕来绕去的几篇索性放弃,好在其中有几篇故事叙述比较明了,今天挑出一篇故事性比较强的《长羽毛的朋友》,作为七天看科幻小说写书评的收官篇。
既然在太空站里没有一条规定禁止人们养宠物。建筑工人斯汶养上一只叫克拉丽蓓尔但宠物也不足奇怪了。这是一只小巧玲珑的黄色金丝雀,她学会了如何在零重力环境下飞行,而且绝不会多做无用功。她成了大家的宠儿。这个小家伙在太空站茁壮成长着。可是有一天早上人们找不到她,当找到时她“蔫”了,给她吸了点氧气以后她苏醒了,不一会儿又栽倒了。克拉丽蓓尔金丝雀的反常提醒了“我”,一定是空气出了问题。以前的矿工常常带着金丝雀下矿,好提醒他们有没有瓦斯。可事实真的是如此,昨天夜里,遭遇的一场罕见的日食。那些耗资50万美元打造的化学与电子设备彻底辜负了我们。在地球的阴影中,空气净化装置有一部分被冻住了,唯一一条报警线路却没有响。而一只小小的金丝雀,当初斯汶偷偷把她带进来,有部分原因是出于科学上的好奇心,他想看看一只小鸟在体重为零的情况下,会怎样使用她的翅膀,但没想到,这只小小的金丝雀却成了英雄,不仅给大家带来快乐,还救了大家的命。
可见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善待小生命,就是善待自己,生命中不起眼的,或许成了你生命的精灵和福音。
④ 你对中国科幻文学(小说,电影)有什么看法
科幻小说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隶属于“儿童文学”,当这种片面的认识终于得到纠正之后,科幻小说终于成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但在主流文学界的一般认识之中,科幻小说还进入不到“高雅文学”。科幻小说长久不能进入雅文学的领域,实际上就是指出,在目前文学理论的评价框架下,科幻小说在艺术美感上是很弱的,甚至被认为几乎没有艺术美感。科幻小说被认为不过是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有趣”和“离奇”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相比童话或者其他儿童文学,科幻小说的位置更为尴尬,因为面向儿童读者群的特殊的叙事技巧和艺术感染力被剥离,它需要直接面对主流文学的评价模式)。
分析科幻小说之所以被认为缺乏艺术美感的原因,可以清晰地发现,作为艺术美感产生的基础——艺术真实,在科幻小说中得不到认同。对照上述理论界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和解释,科幻小说中确实缺乏“生活的逻辑”。比如在关注未来的科幻小说中,几乎每一篇小说都呈现了一个互不相同的未来世界,那里整个人类的文化、经济与政治都是“出乎意料”的,那么,在这个情境中,很难说文本到底包含多少现实生活的逻辑;在观照技术革新的科幻小说中,物质生活的巨变非常突出,科幻作家往往能想象出令人震惊的科学技术,那些新鲜的机械、商品和各种工具,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少有直接对应物,也就更谈不上基于现实的“真实”;最大的难题是对地外生命、地外文明构想(或者是若干年后彻底进化的人类本身),其诸多细节是彻底天马行空地想象,比如人类作为一种能量而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存在,这些显然更不具备上述所谓现实生活的经验。
还有涉及其他种种科幻题材的小说内容就不再赘述了,出于讨论上的简便,不妨暂时将其定义为“强幻想”,它们共同的一个特征便是,无论是对物质世界、还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描绘,都大大超越现有的实际生活,有些甚至很难从现有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对照物。必须承认,无论作家做何等想象,必然受到其生活体验的约束于局限,也就是说一切想象几乎都能从现实生活找出根源,但问题是,当这种想象与现实过分地疏离之后,读者的生活体验就很难与作品的描述产生“共振”,读者可能认为小说是精彩的、曲折的、生动的,但是确在潜意识中不断暗示自己,这是“编造的”、“虚假的”,从而很难体会到强有力的艺术真实感(按照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进而产生审美体验。
不过实际上,这里存在的最大的疑惑和矛盾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幻小说几乎不具备艺术真实(当然,这里尤指“强幻想”的科幻小说,与其相对的“弱幻想”,比如在科幻小说中被称为“软科幻”的那一部分,其背景可能就是现实生活,因此它较为勉强甚至完全适用地可以用一般的批评范式来对待,不必断章取义地将我这里所指的“科幻小说”理解为科幻小说的全体),然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一个合格的、成熟的读者能够体会到科幻小说中的美感,换句话说,他们能够感受到科幻小说中的“真实”,并且将那些几乎不可思议的“强幻想”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统一起来,从而被唤起一种情感上的或者思想上的共鸣。
比如阿莫西夫《基地》(系列)中描述了已有一万二千年悠久历史银河帝国,进行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小说厚重而富有历史感;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设计了一个将地球沿直径掏出一个空心管道的的技术构想,展现了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以及人必然能够征服自然的信念;韩松在《红色海洋》中对于若干年后生活在海洋中的退化的人作了细致的描绘,其残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给读者造成了强烈地冲击,呈现了一幅鲜活的关于生存、争斗和死亡的悲剧式的图景。
不用将科幻名作一一列举,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尽管从理论上分析,科幻中的“强幻想”难以将读者带入一个不自觉的真实之境,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之恰恰相反,优秀的科幻文本不断地营造真实之境并赋予读者强烈的审美体验。那么,当理论与实践不相符合之时,带来的思考就是,原有的理论是否存在局限甚至缺陷?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与主流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它不仅关注精神层面,而且也关注物质层面。这里的物质层面,不是当下文学理论中通常意义下的“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物质世界,涵盖了科学与宗教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对于科学,包括对宇宙的现有认识和尚未进行实证的科学猜想)。按照李兆欣对于科幻本质的理解,科幻小说的思想性体现在它观照“变化对人的影响”,在主流小说中,这个“变化”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时代变迁、生活方式的变更、思想观念的蜕变等;在科幻领域中,“变化”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它还包括直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产品的变化(当然,这更多是虚构的,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变化),甚至是科学规律本身的“变化”(虚构出另一种“自然的规律”)。即使在精神层面,这种变化甚至也不仅是人自身,而可以是动物、植物,甚至是完全虚构的“地外文明”。
因此,艺术真实的概念可以在科幻领域中得到这样的拓展:
1、艺术真实包括对物质世界符合逻辑的假想和虚构,其艺术效果是产生科学之美与自然之美,或者是对科学本身的反思和批判之后的悲剧美。
科学美与自然美(这里尤指自然规律,而不局限于自然风光)在主流文学作品中一般得不到充分体现,甚至不能体现。文学作为艺术美的最高形式之一,它区别于科学,甚至在实际的理论探讨中,需要特别地对文学与科学加以区分。在实践上,文学作品也少有表现科学美的。
但是在科幻领域中情况完全不一样,大量的科幻小说,尤其是被称为“硬核科幻”的作品,非常关注科学规律以及科学技术,许多在主流文学中几乎不可能被采用的题材,在科幻小说中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当代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地球大炮》中虚构一个贯穿地球的巨大管道,利用力学原理进行运输,而后又虚构,通过电磁学原理,利用这个管道用来当作加速器,向地外发射各种机械结构;在《诗云》中,他更为天马行空地虚构出一个巨大无比“存储器”(功用上类似于现在电脑的存储设备),它由几个星球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飘散在地球的周围;在《梦之海》中,他虚构出,地球上的海洋之水被冻结,并被制成巨大的规则的长方体,漂浮在对地同步轨道上,折射太阳的光辉,成为一件艺术品。这些在目前看来,完全不具备技术可操作性的虚构情节,在阅读的时候确具有极其逼真的真实感,其宏大的结构、壮阔的场景,甚至带有宗教色彩的对“造物主”的赞叹和膜拜,都充分地反映了科学美、技术美和自然美。
刘慈欣自己也曾表示:“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7]不争论这个观点是否在认识上有所偏颇,它至少说明,科学(理论、规律)、自然是具有美感的。那么,既然我们能够从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关于自然的规律和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也就同样可以由符合逻辑的基本“假设”出发,建构另一个世界,或者另一种人类尚不能/不可能观测到的景致,来实现本质上相同的科学美感。并且,就人类当下的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自然规律的真与美往往是统一的、同一的。宇宙学中的超弦理论尚不能通过实证来检验它是否是真的,但是它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假设而存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数学形式上以及某些其他方面具有强烈的美感,甚至在讨论它时用到了关涉美学的概念(奥卡姆剃刀)。因此,科幻小说中对于物质世界——比如自然科学中的定律、数学公式中的常数、尚不存在的景致——进行符合逻辑的虚构,在实践上完全能够产生艺术真实感。而主流小说对此的忽视,恰恰反映出主流文学在这类题材中的弱势和无力。
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中还有大量虚构,其目的和效果并非是反映科学美,而是描述技术灾难。这类作品的立场往往是对科学持批判和有限度的发展的态度,对人类当前的发展模式进行质疑,以及关涉技术对人的异化等问题。这类题材在主流文学中,更多地是从体制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批判,而不是直接关注物质生活本身。现实生活中的技术灾难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强度,都是有限的,而作为文学创作,基于生活的虚构是艺术上的必然,因此,科幻作品中往往有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灾难性场面,题材涉及基因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纳米技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多个科技领域。虽然与客观世界进行比照时我们会认为这些“灾难”是荒谬的,但是必须看到,作为艺术上的提炼,成熟的读者不仅在阅读时能够从文本中感受到灾难的真实气息,在本质上,它也同样是现实生活中科技负效用的一种映射。因而它们在艺术上是真实的。
换一个角度,理论界现在对于艺术真实的理解,即反映生活的“真相”、“本质”和“规律”,在涉及对科幻小说的评价中,对于“生活”一词的规定过于狭窄,在文学中,它不仅像我们一直理解的那样,包含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和”以及“关系总和中的个体的人”,还应当涵盖人所生活其中、并不断探寻其规律的客观世界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客观世界关系下的个体的人。
2、艺术真实包括映射人类社会自身的“非人类”社会,其艺术功用与描写人类自身一样,重在唤起读者在情感、意志和观念等方面的共鸣。
科幻小说中存在大量“非人类智慧”的描写与虚构,比如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智能、外星人,或者已经与现今的人类完全不一样的未来人。在形式上,这些描写似乎虚假的,缺乏真实感的,因为它们表面上看来与现实社会不相关,其人物形象与事件也完全在人们的经验之外。但在实践中,这类文本同样能够带来强烈的真实感/现实感,因而它应当具备了艺术真实。
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不管作者如何构想“非人类”社会,实际上都必然不能完全脱离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我们的现实世界。科幻小说中绝大部分非人形象都是人格化的,不过是外在形象与文化形式可能有大量的虚构,但人格化是其很难脱离的一个基本规则。比较人类在神话故事以及宗教故事中对于非人(神鬼)的构想,这些虚构也同样是将“非人”进行人格化。
因此,在人格化的角色中,无论其外面如何怪异,小说的情节依然局限在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网络中,非人的角色实质上乃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非人社会实质上同样是为了对照现实的人的社会,进而表达作者对于人的立场和态度。这一点在本质上与主流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是相同的。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二百岁的寿星》中虚构了一个机器人,“他”本来可以“不朽”,但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完整的人,他最终体验了死亡。在这里,所谓机器人就是一种现实的人的映射,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就是小说通过一个机器人的“生命历程”所反映出的人的情感、情绪和生命的意义。从这一点,非人的形象同样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关于非人的虚构一样具备艺术真实性。
在另一些科幻小说中,也会存在并没有人格化的非人形象,比如洞察宇宙真理的智慧体等。在这类小说中,人的形象实质上被抽象化与概括化了。一般的小说中,人作为一个实际的存在,他必然需要具备独特的个性和特定的意识,这在文学创作中称为“典型”。但科幻小说却能够突破这种传统,它可以没有具体的人的形象,而是将哲学意义上关于的“人”的共性和本质抽里出来,在文本中进行哲学思考。比如在一篇科幻小说中,一个人死后在黑暗的空间中与另一个“声音”进行对话,这对话其实就是一个哲学思辨的过程,对于一些形而上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拷问;在一篇名为《维序者》的科幻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维持“时间秩序”的智慧体的形象,而实质上小说也是在进行关涉时间、存在与历史的某种哲学思考。
这类小说的共同特征是缺少情节,但它的特色是能够抽离出一个抽象的人的概念,从而在文本中进行哲学层面上的思辨。这种创作形式在主流小说很少见,因为主流小说几乎无法在缺少具体的人(也没有人格化的形象)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但这应当具有艺术真实性。因为所谓文学,不是仅仅要从文本中体现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具有感性上的相通与共鸣,同样也可以直接超越感性的认识,直接从哲学的层面对高度概括后的现实世界进行理性思考,关注于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比如人存在的意义,宇宙是否完全可知,空间与时间的本质等)。如果萨特能够在他的小说中进行存在主义的思考,就没有理由认为科幻小说不能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拷问,也就应该认为,科幻小说中虚构的非人格化的非人形象,实质上是在小说中进行哲学思辨的一种媒介,是一种观念的抽象表达,具有艺术上的真实性。
⑤ 科幻文学的意义
科幻文学具有科学性,前沿性,拓展性,幻想性等特点,俄裔名小说家纳布可夫有句耐人寻味的名言:“科学离不开幻想,艺术离不开真实”,或许正是科幻艺术的最佳写照。科幻为人们提供了幻想的平台,文学文化交流的平台。它为人们接受某些超自然现象做了思想准备——在读过科幻的人们中更容易接受或理解新的现象或未知的事物。科幻之所以是科学与人的桥梁之一是因为它具有前瞻性。并且这前瞻性具有警世的作用--它关注现在又高于现在,从现在预言未来,从现在中思考远古,思考未来,思考人类、生物乃至地球、太阳系甚至整个宇宙的未来!它的题材既有厚重又有活泼,形式多样,无疑激发了人们的从童年时期就有的好奇心。它的深厚的思想性与思考性是人智慧的精华,思想的结晶。
⑥ 科幻小说要怎么写
具体如下:
在创作科幻小说的同时,就应该注意收集素材,尤其是科幻类小说,虽然他本身脱离现实,但是其中个别涉及到的知识点,仍然还是要与现实稍微挂钩,这样在适当的基础上,进行适合的延展,这样更有助于科幻小说的代入感和真实性。
科幻创作的小说一定要大胆,说白了就是想象要丰富,科幻小说有两个注意的点,就在于“科幻”两个字上,所谓科就是科学,而幻就是幻想的意思,如果幻想都不大胆,那么什么时候大胆,尤其是更加新颖而又大胆的想法,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当然科学与幻想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也是科幻小说作家所必须掌握的,小说的创作本身就是立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实际上这也是写作科幻描写的捷径。
推动科幻小说的情节发展,实际上也有很多种方式,可以采用传统的,比如通过人物性格太推动故事发展,或者直接在所幻想的基础上,利用幻想的构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逐渐的将更为庞大的故事架构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然也可以二者结合,这需要作者拥有很丰富的小说创作经验。
设计好主要的故事情节和大纲,实际上很多小说创作者都是忽略这一细节,有些人认为我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哪怕写不出来硬凑字数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写出来的小说纯粹就是流水账,即便是以幻想为主的科幻题材,但是在幻想的同时,也必须实现设计好一个度,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不能逾越这个度。
概述:
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中文最早也有译作科学小说。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布哈伊·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⑦ 科幻类小说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一般是什么
1.
科幻作品的特点 科幻作品就是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把科学和文学结合起来,表现了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畅想或对未来生存环境的忧虑的一种文体.
2.
科幻故事有什么特点 科幻故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虚幻、虚构,神奇,人物、事物都有神奇的力量、魔法、魔力等等,都是科幻小说的特点.
3.
小说主要特点是什么 小说的特点 (1) 视角独到,以小见大 (2)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 心灵刻画
⑧ 什么是科幻类的文章,也就是从哪些方面写
其实科幻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源泉.
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ience Fiction,又称Scientifiction),简称科幻小说(Sci-Fi或SF),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中文最早也有译作科学小说。
虽然从科幻史的角度来看,暂时还没有一个能被所有研究者所公认的定义标准。一些可供参考的例子有:
“科幻小说是描述科学或想象中的科学对人类影响的小说”;
“科幻小说是描绘对象处于未知范畴中的小说”;
以上定义虽然角度不同,但科幻小说的定义中总是反复出现一些词语,例如:幻想、未来、科技、人类、变化等。从这些关键词中可以看到,科幻小说所涉及的范畴总是与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紧密相连。
在科幻爱好者中盛传的一则“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是这样的:“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坐在房间里。这时响起了敲门声。”可以说,这比一个精确的定义更能概括科幻小说的特质。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伊哈布·哈桑曾说:“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这具机器中深藏的某些幻想。”
应该就这些了吧.呵呵!!!
⑨ 科幻小说的意义何在
有些人总觉得科幻小说是带给我们一种目标,让我们能够把我们现在的生活过成像科幻一样的世界,可是我们恰恰忘了,其实科幻小说,他的目的仅仅是让我们在小说当中发现我们的影子,并且让我们学会自我反省,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