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在科幻小说中的发展历程
① 微型机器人的发展史
机器人发展史简介如下: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 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1956年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1962年-1963年 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1965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5年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就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
1978年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1984年 英格伯格再推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同年,他还预言:“我要让机器人擦地板,做饭,出去帮我洗车,检查安全”。
1998年 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nd-stor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橡芹为目侍悄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
2002年 丹麦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梁谈毕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
2006年 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② 机器人发展史
1996年瑞典家电巨头伊莱克斯(Electrolux)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量产型扫地机器人的原型——“三叶虫”。
1997年6月18日我国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试验应用成功,标志着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8年,瑞典ABB公司开发出灵手(FlexPicke)机器人,它是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采摘机器人。
1998年,瑞士Güdel公司开发出“roboLoop”系统,这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弧形轨道龙门吊和传输系统。
1999年,德国徕斯(Reis)机器人公司在机器人手臂内引入集成激光束指导系统。
2000年,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具有人类外形、能模拟人类基本动作的类人型机器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问世。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有模拟感情的机器人。
2001年,第一款量产扫地机器人上市。
2003年,机器人参与火星探险计划。火星探测使命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探索火星的太空任务。两台漫游者机器人于2003年开始探索火星表面和地质任务。
2003年,德国库卡公司(KUKA)开发出第一台娱乐机器人Robocoaster。
2004年,日本安川(Motoman)机器人公司开发了改进的机器人控制系统(NX100),它能够同步控制四台机器人,可达38轴。
2007年,德国库卡公司(KUKA)推出了1000公斤有效载荷的远距离机器人和重型机器人,它大大扩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范围。
2008年,日本发那科(FANUC)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重型机器人M-2000iA,其有效载荷约达1200公斤。
2008年,世界上第一例机器人切除脑瘤手术成功。施行手术的是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研制的“神经臂”。
2008年11月25日,国内首台家用网络智能机器人——塔米(Tami)在北京亮相
2009年,瑞典ABB公司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多用途工业机器人IRB120。
2010年,德国库卡公司(KUKA)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货架式机器人(Quantec),该系列机器人拥有KR C4机器人控制器。
2011年,第一台仿人型机器人进入太空。
2014年,国内首条“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生产线投产。
2014年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表明,有一台超级电脑成功让人类相信它是一个13岁的男孩儿,从而成为有史以来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
2015年,中国研制出世界首台自主运动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
2015年,世界级“网红”——Sophia(索菲亚)诞生。
2017年10月26日,索菲亚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未来投资倡议”大会上获得了沙特公民身份,也是史上首位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2017年11月,美国加州的Abyss Creations公司宣布,真正意义上的性爱女机器人已经成功研发,并正式进入全球市场开始销售,10000美元起售!
除此之外,2017年还有很多让人惊讶的机器人,如全球首款社交机器人Jibo,会翻跟头的人形机器人Atlas,
③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带扮步与发展,科技文化以快于人类文明变化的速度日新月异的展示在民众面前。为了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消费升级步伐加快的问题,人类发明了机器人工具。从机器人出现以后,人类在各行各业引入机器人概念,时至今日已有涉及到工业、医疗、社交、自动驾驶、搜索救援、太空探索等多个领域的机器人产品。
中国电子学会结合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特性,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类,本文按照此蠢链灶标准划分;
工业机器人作为自动化时代的典型唤谨标志,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很多人也喜欢叫它机械臂,它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
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
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20世纪80年代,生产技术的高度自动化和集成化;
1982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装配线上为机器人装备了视觉系统,从而宣告了第二代机器人——感知机器人的问世;
第三代机器人——自治机器人;
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开始实施;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又在实践中迈进一大步,先后研制出了点焊、弧焊、装配、喷漆、切割、搬运、包装码垛等各种用途的机器人,并实施了一批机器人应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④ 机器人这个词是谁先提出来的
◆机器人的“祖先”在中国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个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中国人是发明制造机器人的先驱。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三国时期马钧设计了一种叫“水转百戏”的木偶玩具,他用水力使木轮转动,轮子设置的木人都一起动弹起来,有的击鼓吹箫、有的唱歌跳舞、有的爬绳倒立、还有的舂米磨面、斗鸡杂耍,设计精巧、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变化无穷、壮观多姿。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其原理据说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如果说,上述记载还多少带点传奇色彩的活,那么,汉朝发明的指南车,利用齿轮定向机构,使车上的人的右手始终指向南方,则可以认为是迄今为止得到证实的世界最早的机器人。这比欧洲发明的报时机器人早了一千多年。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机器人的“祖先”在中国。
◆机器人进入家庭为期不远如果按照20世纪60年代中期机器人开始成群服务于人类计算,如今机器人的发展已经接近了“而立之年”。但应该承认,现在的情况距离理想要求还很远。科学家认为,按照今天的要求,一个真正的机器人必须具备某些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并且逐渐向人类的思维方式靠拢,这应该成为今后发展机器人的另一条规则。20世纪末,计算机在进入家庭之前就已经成功地占领了企业。机器人也可能走同样的道路:不再局限于工厂而应该进入家庭。实际上,这种情况已指日可待了。美国《熏鲱》杂志对1000名美国人进行了一次调查,问他们希望未来五年内自己家庭里能拥有什么样的机器人,回答是吸尘机器人和游戏伙伴,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开发陪伴人类的类人机器人。实际上,一些国家的厂商正在研制吸尘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投入市场的时间与价钱尚未可知,但人们已经知道,它身上会安装一个微程序处理器和一个声波定位仪器,它能够发现最近的墙壁并且能够在房间内转圈,不会重复经过同一地方吸尘,而且它会不慌不忙地处理障碍物,能越过电线或者电话线等凸出的地方。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家用机器人很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市场。该报告估计,从现在开始到2005年,将会售出60万个吸尘机器人。
◆人工智能是机器人的发展趋向当艾萨克·阿西莫夫写出经典科幻小说《我是机器人》时,距离新的一个千年还有半个世纪。而如今,在现实世界中,各种富于“实干精神”的机器人在各行业工作着:它们探索遥远的星球,帮助医生完成精密的手术,判断地雷的准备位置。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也在起劲地研究机器人的各种部位:用于走路的脚和膝盖、用来抓取物品的手,各种不同的眼睛和耳朵……尽管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这方面的进展却远远落后于对机器人运动功能的研究。为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正在向儿童寻找答案。儿童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学习机器。尽管没有人能说清他们怎么样做到这一点,但这显然涉及许多模仿和互动以及大量的反复试验。如果机器人要拥有与人类相似的智力,它们也许就得像孩子那样发展形成自身的智力。许多机器人专家致力于研制有用的机器,另一些则对机器人能够告诉我们那些有关人类的事情更感兴趣。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机器人专家马娅·马塔里奇说:“机器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例如,要告诉你有关婴儿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知识,没有比创造一个模拟婴儿更好的了。如果学习、记忆和创造性智能都可以实现,机器“意识”还会远吗?当然不远,未来的机器人的趋向肯定是人工智能。
⑤ 机器人发展史10至50字,有吗
1.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判唯能公司》中,根据Robota和Robotnik,创造出“Robot”一词。
2.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
3.1959年,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4.1965年,麦卡锡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5.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
6.1978年,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
7.2006年6月,微慎乱软公司推出MicrosoftRobotics,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宽冲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⑥ 机器人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经过近百没携年来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在很多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应用成枯培伏绩,其种类也不胜枚举,中悔几乎各个高精尖端的技术领域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在这期间,机器人的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中,机器人只能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来工作,这时它好像只有工作的手,不懂得如何处理外界的信息——如果让这样的机器人去做会损害它自身的工作,它也一定会去做。第二个阶段中,机器人好像有了感觉神经,具有了触觉、视觉、听觉、力觉等功能,这使得它可以根据外界的不同信息做出相应的反馈。第三个阶段的机器人不仅具有多种技能,能够感知外面的世界,而且它还能够不断自我学习,用自己的思维来决策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⑦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
机器人的发展要看从什么方面来说,如果是从发展的阶段来说,可以分为3个:
第一阶段的机器人只有“手”, 以固定程序工作, 不具有外界信息的反馈能力;
第二阶段的机器人具有对外界信息的反馈能力, 即有了感觉, 如力觉、触觉、视觉等;
第三阶段, 即所谓“智能机器人”阶段,这一阶段的机器人已经具有了自主性,有自行学习、推理、决策、 规划等能力。
如果从更新换代来看,主要是有3个:
第一代是可编程机器人,这类机器人一般可以根据操作员所编的程序,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操作。这一带机器人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投入使用,目前他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二代是感知机器人,即自适应机器人,它是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能力。这类机器人在工业界已有应用。
第三代机器人将具有识别、推理、规划和学习等智能机制,它可以把感知和行动智能化结合起来,因此能在非特定的环境下作业,故称之为智能机器人。目前,这类机器人处于试验阶段,将向实用化方向发展。
⑧ 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前)
第一代是可编程机器人(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开始使用):这类机器人一般可以根据操作员所编的程毁陪桥序,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操作。
第二代是感知机器人(40年代后期):即自适应机器人,它是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能力
第三代机器人将具乱茄有识别、推理、规划和学习等智能机制,它可以把感知和行动智纤猛能化结合起来,因此能在非特定的环境下作业,故称之为智能机器人。(1958年)
⑨ 机器人是怎样发明的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 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⑩ 一文看懂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史
姓名:沈京龙 学号:21011210074
【嵌牛导读】:机器人三大定律:也叫做机器人三大法则,机器人三原则,或者阿西莫夫原则。
【嵌牛鼻子】: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史
【嵌牛提问】: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史是什么?
【嵌牛正文】:
艾萨克·阿西莫夫 Issac Assimov,1920~1992年,俄裔美国作家,犹太人,世界顶级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H·G·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与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nson Heinlein、亚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同时阿西莫夫是一位超级多产的作家,他的格言是“不为别的,只为写作而生”,“如果不写作,我就会死去”。他一生创作和编辑过得书籍超过500册,他的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小说共同构成宏大的未来宇宙,被誉为“科幻圣经”。
其中机器人三大定律便出自阿西莫夫194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转圈圈(Runaround,或译作环舞)》,这部小说后来被收入《我,机器人(I,Robot)》短篇集中。
一、三大定律的诞生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定毁乱律: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
第三定律: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我,机器人(I,Robot)》短篇集包含了9个关于机器人的小故事,用以深入阐明机器人三大定律,这9个故事是:
《罗比Robbie》发表于1940年,小女孩格洛莉娅和她的保姆机器人罗比的情感故事。
《转圈圈Runaround》发表于1942年,在水星上SPD-13机器人速比迪失控的故事。
《推理Reason》发表于于1941年,太空站QT1型机器人小可爱策谋造反的故事。
《捉兔子Catch that Rabbit》发表于1944年,行星矿场带有6个从属机器人的DV-5机器人戴夫行为异常的故事。
《说假话的机器人Liar!》发表于1941年,具有心灵感应能力的HRB-34型机器人引发人类混乱的故事。
《捉拿机器人Little Lost Robot》发表于1947年,在超空间研发基地寻找丢失的一台NS-2机器人内斯颂改特的故事。
《逃避Escape!》发表于1945年,美国机器人公司的主脑机器人尝试开发超空间飞船的故事。
《证据Evidence》发表于1946年,市长候选人斯蒂芬·拜尔利被人怀疑是机器人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换个角度The Evitable Conflict》发表于1950年,斯蒂芬·拜尔利拜访全球四大区域调查超级电脑机体异常情况的故事。
如果要深入理解机器人三大定律,完整阅读这9个故事是非常必要的,您可以容易的在网络上搜索到原文阅读,或者在喜马拉雅APP找到相关音频内容。
2004年上映的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机械公敌I,Robot》主要创意即取自于阿西莫夫短篇集的第5个故事《捉拿机器人》,但从影片的全篇来看,则是蕴含着超越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内容,包含了来自机器人第零定律的概念。
二、三大定律的完善
2010年后,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米奇·扎克·赖希特(Mickey Zucker Reichert)为这个系列又撰写了三部前传,分别是《保护 to protect》、《服从 to obey》、《存续preserve》。
机器人三大定律中存在着很多致命问题,这其实在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系列小说中就有了各种展示。
《I,Robot》本是另一名科幻小说作家Eando Binder在1939年发表的机器人科幻小说,这是一个关于机器人Adam link被创造出来然后又陷入谋杀嫌疑的故事,听上去有些像科学怪人弗莱肯斯坦。
阿西莫夫从这本小说中获得灵感并开始创作机器人系列故事的第一篇《罗比》,当1950年他的这些短篇故事被结集出版的时候,他建议书名叫做《心灵与钢铁Mind and Iron》,但野余判最终被出版商使用了同名的《I,Robot》。
由于阿西莫夫在小说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所以有很多人愿意把他称为机器人之父。然而在阿西莫夫心中,机器人之父的称谓大概应该归属于于约瑟夫·恩格伯格Joseph F. Engelberger和马文闵斯基Marvin Minsky,他曾在小说中特别向他们致意。
马文闵斯基也是公认的人工智能之父,是人工神经网络的奠基人,阿西莫夫曾半开玩笑说他是世界上罕见的比自己更聪明的两个人之一。物理学家约瑟夫·恩格伯格则在1950年开发了美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他作为机器人之父最是实至名归。
1985年,出版商将阿西莫夫关于机器人主题的众多短篇和长篇小说整合成为机器人系列丛书出版,除了上面提及的《我,机器人》短篇集之外还包括:
《正子人》发表于1992年,改编自1976年他的短篇《双百人The Bicentennial Man》,正子人即使用正电子大脑的机器人。这本书讲述了机器人Andrew执着努力最终成为人类的故事。 1999年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机器人管家Bicentennial Man》就是基于这个小说改编。
《地球母亲Mother Earth》发表于1948年,讲述在未来将正电子机器人引入到人类生活引发的问题,地球与太空族发生战争的故事。
《钢穴The Caves of Steel》发表于1954年,第一本关于人形机器人丹尼尔R. Daneel Olivaw的小说,也开启了丹尼尔和伊利亚·贝莱Elijah Baley的传奇探案冒险故事。
《裸阳The Naked Sun》发表于1957年,伊利亚·贝莱三部曲之二。
《镜像Mirror Image》发表于1972年,关于丹尼尔和伊利亚贝莱的短篇故事。
《曙光中的机器人The Robots of Dawn》发表于1983年,伊利亚·贝莱三部曲之三,具有心灵感应能力的机器人吉斯卡R. Giskard Reventlov开始登场。
《机器人与帝国Robots and Empire》发表于1985年,伊利亚·贝莱三部曲的续集,故事发生在贝莱死后一个多世纪,丹尼尔仍然是故事的主角。
阿西莫夫在《机器人与帝国》中借机器人丹尼尔之口提出机器人第零定律,凌驾于之前三大定律之上。
这个第零定律是:
机器人不得伤害整体人类,或坐视整体人类受到伤害。
加上第零定律,机器人下三大定律修正版如下:
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整体人类,或坐视整体人类受到伤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定律: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
第三定律: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机器人三大定律对后来的机器人学,尤其是机器人伦理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成为众多机器人科幻作品中对机器人的基本约束。同时,机器人三大定律不仅仅是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小说的核心思想,更是成为贯穿银河帝国和基地两大系列的重要线索。
可以说,人形机器人机·丹尼尔R. Daneel Olivaw和机·吉斯卡R. Giskard Reventlov是阿西莫夫银河宇宙的最高存在,他们主导着人类银河历史的发展,也贯穿阿西莫夫小说的三大系列。
丹尼尔是奥罗拉星球科学家汉·法斯托夫Dr. Han Fastolfe制造的一台人形机器人。他有着和人一样的外貌,甚至强于常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说是具有完美人类理性的机器。
丹尼尔行为表现上和人类的唯一区别就是他必须严格遵守机器人三大定律,不能伤害任何人类,必须听从人类命令,最后才是保全自己。
吉斯卡外形只是普通的机器人,同样出于法斯托夫之手,但他的小女儿瓦西莉亚Vasilia Fastolfe无意中为吉斯卡赋予了心灵感知和心灵操控的能力,它可以感知和修改人类的情绪,进而控制人类。
丹尼尔和吉斯卡长期以来都是一对好搭档,在吉斯卡死去之前它也为丹尼尔开启了心灵感知和操控能力。
关于丹尼尔的故事主要包含在阿西莫夫的伊利亚贝莱三部曲及其一部续集中。贝莱是一名星际警察,三部曲主要讲述了他和丹尼尔一起侦破探案的传奇故事。
也正是伊利亚贝莱让地球人意识到要走出地球到银河系殖民才能继续生存下去,他的儿子本特利·贝莱Bentley Baley开启了第二次星际殖民,创建了贝莱星球Baleyworld。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系列包含了三部小说,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是:
《繁星若尘The Stars, Like Dust 》
《星空暗流The Currents of Space》
《苍穹一粟Pebble in the Sky》
阿西莫夫的基地小说系列包含了七部作品,三部正传:
《基地Foundation》,基地克服建立之初遇到的几个危机,势力逐步扩张到周围星系。发表于1951年
《基地与帝国Foundation and Empire》,基地与帝国的战争,变异人骡消灭基地短暂统一银河。发表于1952年
《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骡寻找传说中的第二基地并最终失败。发表于1953年
两部后传:
《基地边缘Foundation’s Edge》,格兰·崔维兹Golan Trevize探索第二基地和盖亚星球的故事。发表于1982年
《基地和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格兰·崔维兹Golan Trevize寻找地球并最终与丹尼尔见面的故事。发表于1986年
两部前传,讲述丹尼尔协助下,哈利· 谢顿Hari Seldon创造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筹备基地的故事:
《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发表于1988年
《迈向基地Forward the Foundation》。发表于1992年
阿西莫夫宇宙包含了前后数万年的故事,起于人类对机器人的应用,止于银河第二帝国的建立,大致的脉络如下:
1、人类开始大规模应用各种机器人。见《我,机器人》。
2、太阳系行星际开发和移民。见《我,机器人》。
3、超空间跳跃飞行技术突破,恒星际旅行变为现实。见《我,机器人》。
4、第一波星际移民50个恒星系,这些移民成为后来半机械化具有数百年寿命的太空族,由机器人仆人服侍。见伊利亚贝莱三部曲及续集。
5、太空族逐渐丧失创造力和探索欲望,地球人突破太空族的约束,开启第二波人类太空殖民,这些移民都是普通人类,他们只使用机器而拒绝使用机器人。他们逐渐占领银河系。见伊利亚贝莱三部曲及续集。
6、第一银河帝国的建立,并维持了上万年的和平发展。见银河帝国系列。
7、由于重要科技能力(如核能)的丧失,第一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在丹尼尔的帮助下心理史学先知哈利· 谢顿Hari Seldon预言到第一银河帝国的衰落,并创建了两个基地作为第二银河帝国的种子。见基地系列。
8、经过数百年的努力,两个基地克服重重危机终于在丹尼尔引导下创建了第二银河帝国,人类和银河系都迈入了全新纪元。
阿西莫夫的小说也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重要来源,经典电影系列《星际迷航Star Trek》和《星球大战Star War》都从中受到了诸多启发。
贯穿阿西莫夫宇宙的线索看似是两个银河帝国的发展历程,但实际更是人类从地球走出太阳系,走向银河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类对机器智能从依赖到融合,再到拒绝,到最后无形中被机器的超人工智能引导向更高层次生命形式的过程。
从表面看,聚变核能源的使用决定了两个银河帝国的兴亡,但实际上,改变人类历史的却是充满科幻色彩的心灵控制能力,无论是机器人吉斯卡,还是第二基地,盖娅星人和丹尼尔,这些才是决定故事走向的关键人物。这些人看起来很像是《星球大战》电影中的绝地武士,但在阿西莫夫笔下,他们的理论基础更强,也更加合理。
然而,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关键真相是,人类之所以能够走出太阳系开启银河系,赖以成真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超级人工智能主脑破解了超时空跳跃技术,建造了第一艘恒星际旅行飞船。
三、三大定律的潜在问题与延伸
机器人三大定律(含第零定律,下同),可以说每一条都包含着潜在的问题。
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整体人类,或坐视整体人类受到伤害;
首先,人类整体是个抽象概念,如何界定是否伤害人类整体?很多独裁者和罪犯都打着优化人类种群、解救全人类的旗号发起战争或进行大肆屠杀。
好莱坞谍战大片中不乏这样的反面角色,甚至于《复仇者联盟》中的大BOSS灭霸一个响指消灭50%人类也有着名正言顺的说辞。
电影《机械公敌》中的机器人主脑VIKI经过推理就得出结论,由于人类惯于发动战争和屠戮,所以要想保护人类整体不受损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人类都控制起来,由机器人统治世界。
同样造反的还有《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9000、《流浪地球》中的莫斯以及《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的AUTO等。
第零定律往往成为机器人或者野心家杀人放火的最佳借口。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作为人类,可能都曾经被拷问过“老婆和妈妈掉水里先救谁”这个人生难题,类似情节也出现在《机械公敌》中。威尔史密斯扮演的警察跳入水中营救落水女童,在水下即将抓到女童手的时候,机器人将他强行拉了出来。
阿西莫夫《我,机器人》中的短篇《丢失的机器人》中由于机器人必须和人类一起在微辐射的环境下工作,这些辐射对人体是有一定伤害的,但由于第一定律的原因导致机器人不断地把人类工作者拉出工作环境,最终他们不得不裁剪第一定律只保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去除不能坐视人类受到伤害这一规则。
同样的,如果你想开发一直能够玩SM游戏的机器人,这个第一定律也让你变得头疼。
电车难题显示了另一困境:如果改变电车轨道将杀死一个人,不改变电车轨道将杀死五个人。机器人会改电车变轨道吗?如果那一个人是机器人的主人,你还希望他改变电车轨道吗?
另外一个矛盾是这个“伤害”是否包含“情感”伤害?而一旦包含情感伤害的话,那将变得更加难以界定,甚至导致机器人寸步难行。
第二定律: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
依照阿西莫夫小说的解释,机器人总是设定优先服从主人的命令,主人不在场的情况则会服从其他人类的命令,这实际上很容易发生矛盾。
阿西莫夫的另一个设定是,命令的强弱程度也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如果你对机器人发出了一个不太强硬的命令,当机器人发现执行这个命令的时候会违反第三原则(保全机器人自身),那么就会产生矛盾陷入死循环。这正是他的短篇小说《绕圈圈》所展现的情节。
机器人终究是被定义为一种工具,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杀人,关键在于机器人接受的是什么样的命令。经典科幻片《终结者1》施瓦辛格扮演的机器人T800接受命令去追杀人类,而《终结者2》中这个角色却大反转成为保护人类的正面角色,这也说明机器人本是并无正邪之分。
虽然第二定律在第零定律和第一定律之下,但并非不可超越,因为人类的命令可能掩盖机器人所能获得的前后信息,从而暗藏杀机。比如命令机器人在酒中放入某种它所不知的毒药并让它端给客人,同样可以造成杀人。
第三定律: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在《转圈圈》中已经涉及到由于人类命令不够强而导致机器人在某些情况下优先考虑保全自身而导致命令被放弃的情况。
第三定律的问题经常出在对第一和第二定律的理解问题,在《丢失的机器人》中,内斯特机器人就为了保全自身而和人类玩起了猫捉老鼠游戏。
在《机器人与帝国》中丹尼尔也选择为了人类的未来(第零原则)而选择优先保护机器人吉斯卡而被迫伤害人类。
在阿西莫夫提出以后,很多科幻作家对机器人三大定律提出了增补和修改。
在1990年代,罗杰·麦克布莱特·艾伦Roger MacBride Allen撰写了阿西莫夫宇宙故事的三个外传,《卡利班Caliban》, 《地狱Inferno》和《乌托邦Utopia》。他设定的机器人定律和阿西莫夫略有不同: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去除了不能坐视不管)
第二定律: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与人类协作。(不再强调被命令)
第三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避免伤害。(人类无法命令机器人摧毁自己)
第四定律:除非违背以上定律,机器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这里,机器人被视为几乎和人类同等的尊重,是人类的伙伴而不再是工具或奴隶。
在基地续集后传三部曲《基地的恐惧Foundation’s Fear》,《 基地的混乱Foundation and Chaos》 和《基地的胜利Foundation’s Triumph》中,描述了以机·丹尼尔为代表的机器人和机·卢杜威克R. Lodovic。丹尼尔一派遵循第零定律,坚持让机器人干涉人类社会发展以避免战争伤害。卢杜威克一派则认为尊重人类自己的选择任其发展,同时它们认为不能为了人类的利益而牺牲机器人和外星生物,它们还发明了凌驾于第零定律之上的负一定律:
机器人不能伤害智慧生物,也不能坐视智慧生物受到伤害。A robot may not harm sentience or, through inaction, allow sentience to come to harm.)(
其他一些被附加的定律还包括:
Lyuben Dilov提出的第四定律,在所有情况下,机器人必须明确自身作为机器人的身份。(A robot must establish its identity as a robot in all cases.)
Nikola Kesarovski提出的第五定律,机器人必须清楚自己是机器人(A robot must know it is a robot.)
Harry Harrison提出第四定律,机器人必须再生产,但不能违反第一和第二定律(A robot must reproce. As long as such reproction does not interfere with the First or Second or Third Law.)
Hutan Ashrafian提出第六定律即AIonAI定律,被赋予人类理性和道德感的机器人,应互相以兄弟相待(All robots endowed with comparable human reason and conscience should act towards one another in a spirit of brotherhood.)
但是,无论如何,机器人定律都包含着众多的歧义和漏洞,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缺乏上下文或信息不对称导致机器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违反了定律。 比如命令机器人向墙后面扔石头而不告知可能会砸死墙后面的人。
对人类定义模糊不清。如何判断对方是一个人类而不是人形机器人?外星人是不是人?外国人是不是人?在《机器人与帝国中》索拉力星的机器人就被设定为只识别那些会使用本星球方言的星际移民,而其他人类则不被视为人类。
对机器人定义模糊不清。如果一个机器人认为自己也是人类,那么第一定律就会对自身生效,而第二定律就会变得无效。
对行为结果难以评估。什么样的行为对人类整体才是有害的?像《机械公敌》中VIKI认为把每个人都关押起来以确保安全不受损害是否合理?强制把跳入水中救人的警察拉上岸来是否正确?
如果继续沿着阿西莫夫的方向走下去,也许注定无解,因为机器总是运行在条件信息完整的情况下,而现实世界永远要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尝试做出最优决策,在现实中没有假设,更无法用理性决断出结果是否最优。
四、机器人定律总结
阿西莫夫完善版的机器人定律:
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整体人类,或坐视整体人类受到伤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定律: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
第三定律: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罗杰·麦克布莱特·艾伦的机器人定律:
负一定律:机器人不能伤害智慧生物,也不能坐视智慧生物受到伤害。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去除了不能坐视不管)
第二定律:除非违背第一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与人类协作。(不再强调被命令)
第三定律: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避免伤害。(人类无法命令机器人摧毁自己)
第四定律:除非违背以上定律,机器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其他:
第四定律:在所有情况下,机器人必须明确自身作为机器人的身份(Lyuben Dilov)
第五定律:机器人必须清楚自己是机器人(Nikola Kesarovski)
第四定律:机器人必须再生产,但不能违反第一和第二定律(Harry Harrison)
第六定律:即AIonAI定律,被赋予人类理性和道德感的机器人,应互相以兄弟相待(Hutan Ashraf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