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是几世纪以后出现
1. 科学幻想小说起源于哪个国家
法国。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19世纪法国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
2. 什么叫做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英语简称:Sci-Fi)全称科学幻想小说,直译应为科学虚构小说(英语全称:Science Fiction),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
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否则就是科学奇幻小说)而创作出的文艺,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主流信销,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各大主流网络文学平台上的所谓的科幻分类下的小说很少完全具备以上三要素,其细分类型与受众跟本词条所定义科幻小说均有极大差别,也不受中国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协会的认可,属于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支,据此本词条将不对该类型进行介绍。
(2)科幻小说是几世纪以后出现扩展阅读:
在大陆,郑文光、童恩正这些作家是最早能 写出科幻故事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当年为什么 轰动一时,还被改编过广播剧和电影?因为那是 戏剧冲突很饱满的故事。
叶永烈最早写《小灵通 漫游未来》,1.0阶段科幻的经典。后来他写《金 明戈亮探案集》,就进化到2.0阶段科幻。那是侦 探加科幻的类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案子,有时 甚至是案中案,叶永烈把情节梳理滑凯游得很顺畅。
到了20世孙念纪50—60年代,欧美科幻基本都 发展到2.0阶段科幻,不叙述完整的故事,编剧 都不会给发表。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 也基本完成了这个转变。
3.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时间不长,小说数目和作家也不多。现代中国科幻小说兴起于二十世纪初,以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和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为开端。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我相信我国的科幻小说会不断地发展提高,为中国文学添加动力。
4. 科幻小说是基于科技发展而衍生的流行读物,对么
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ience Fiction)简称科幻小说(英语:Sci-Fi),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 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包括假设性的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人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其影响和销售量,仅次于惊险小说和侦探小说。
在哲学主题上来说,科幻小说和人类上古的神话传说有着相似的精神基础,即对人类与宇宙关系的解释、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关注与猜测。在文学谱系上,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应该是科幻小说最早的文学母体。早期的科幻小说往往带有恐怖小说、冒险小说或奇幻小说的痕迹。又以推理小说和哥特小说与科幻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作品兼有以上要素,难以严格区别。已出版的著名硬科幻有《入海之门》《太空序曲》《接触》等等,及国内流行的《失控的进化》和《三体》系列。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现象之一。人类在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而这种表现,在工业革命之前是不可能的。
西方科幻小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英国有工业革命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导致真正科学幻想小说的兴起;
2、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裂变、宇宙航行、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说的繁荣;
4、经过二三十年的繁荣,科幻小说家从科幻作品的主题、情节,到艺术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而科幻小说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甚至有些“科学幻想”在多年以后,的确在科学上成为了现实。因此,科幻小说就具有了某种前所未有的“预言性”。法文中,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最早就被称为“anticipation”,即“预测”。这样的文学作品基于科学的可信性是必要条件,应当说这种“科学至上”的精神,是科幻小说有别于其它幻想类型作品的根本所在。
5. 科幻世界有多远
最近,由《星际穿越》《三体》带动的科幻热让象牙塔里的科幻文学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近日宣布,明年起正式招收“科幻文学”方向的博士生,此举将填补国内高校在科幻领域文学的研究空白。那么,在科幻文学发达的欧美国家,有没有专门培养相关人才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当代欧美有哪些知名的科幻文学写手?还有,科幻文学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那些变为现实的科幻文字告诉我们,科幻文学除了能延伸我们的想象力,还能引领世界的现代化进程。
写手如何炼成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是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产物。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幻小说在欧美各国流行,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实际上,在欧美科幻小说繁荣的背后,透露出的是各国对科幻文学创作人才培养的重视。
美国:数百所大学设科幻文学课程
美国人在科幻小说家的培养上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渠道是大学的正规教育。美国相关统计表明,北美地区数百所大学开设了和科幻小说有关的专业,其中密苏里大学罗拉分校在1959年就开设了科幻小说课,伊利诺伊州高校里的科幻文学教材还收录了中国科幻作家叶永烈和童恩正的作品,阿肯色州亨德森州立大学的科幻课包括学习科幻流派背景、现代科幻及科幻类型与分类,加州的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设有外星人文学课,加州帕沙迪纳社区学院则设有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课程。
除大学教育外,科幻小说研究协会、科幻诗人协会以及小说写作培训中心等社区机构,也是推动美国科幻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最著名的是堪萨斯大学的GUNN科幻小说学习中心。这个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创作培训,一些课程是研究生必修科目。GUNN中心还举办创作评选,为学员颁发奖学金以资鼓励。更具影响力的颁奖礼是美国科幻小说研究协会的终身贡献奖、表彰年度杂文的先锋奖、表彰为科幻出版和编辑工作作出杰出贡献的服务奖等。很多科幻文学写手视获得研究协会的表彰为至高荣誉。
德国:理科生驰骋科幻文坛
近年来,德国出现科幻文学热,新涌现出一批科幻文学作家,德国高校和社会文学机构也纷纷推出科幻文学课程,输送创作人才。德国哈根远程大学文化和人文系“新德语文学和媒体艺术历史”专业于今年冬季开设了科幻文学课程。这门课程不仅教授德国及世界科幻文学的历史,还包括分析有代表性的科幻文学作品,并学习著名作家的写作技巧。像哈根远程大学这样设立科幻文学课程的高校还有很多,如德国哥廷根大学、比勒菲尔德大学、波茨坦大学等。
不过,对学生来说,要成为合格的科幻写手并非易事。据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文学系学生芭芭拉介绍,学生每月必须读两本科幻文学作品。每周有专题报告、小组讨论等活动。课程结束时,学生还要交一篇几十页的科幻小说。有的学生还自费出版作品,在法兰克福书展和莱比锡书展上自我推销。
据悉,科幻文学在德国虽被归为文学类专业,但授课教师却不限于人文和艺术类。来自太空、核能、海洋、气候等领域的科学家也给大学生讲课。德国一所海洋科学研究所的学者维奈尔就是其中一员,他表示,要成为科幻文学家,仅看儒勒·凡尔纳等名家的小说是不够的,“科学现状比任何大学生能想到的更离奇”。
英国:独立思维成就科幻文学创作
在英国,科幻文学职业作者层出不穷,这和英国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社会鼓励科幻文学创作的氛围密切相关。据悉,科幻小说是英国校园书店里卖得最火的图书之一。科幻文学课程之所以能在英国课堂上立住脚跟,是因为学生们乐意通过研究自己喜欢的小说来获得学分。更重要的是,这种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学课程能够满足他们探索人性的好奇心。
在英国的不少大学,科幻小说创作是从本科到博士阶段都有的研究方向。例如,苏格兰的斯特林大学通过让学生自行组合课程的方式,培养出了不少科幻文学人才。从该校毕业的伊恩·班克斯就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英国同时代作家中最有想象力的人”。多数英国科幻文学爱好者表示,自己的写作兴趣源于学校传授的客观独立思维方式。他们喜欢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社会乱象,并将自己的观点写入科幻文学。
法国:不少大师是“半路出家”
法国是科幻文学的发源地之一,百年来科幻文学大家层出不穷。不过,大学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科幻文学专业,也没有“科幻博士”之类的学位,法国科幻作家多为“半路出家”。法国科幻作家极少是文学系出身,而是以工科或新闻学背景居多,这是因为科幻作品需要丰富的信息和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拥有工科、新闻学背景的人更具优势。这种学科的尴尬让法国的科幻文学教育出现“亚文化”特色,即本应有所贡献的各大学文学系对科幻研究长期不够重视。倒是学术研究机构,通过研讨会、展览等方式介绍科幻文学创作成果、奖掖后学,如2010年-2011年法国拉维莱特科学院举办了号称“盛会”的科幻展示研讨会。法国尼斯大学自2003年起,每隔3年举办一次科幻作家学术研讨会。
相比而言,出版社和杂志社是法国科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1974年,法国科幻文学创作动漫家莫比乌斯等组建科幻动漫创作团队“人形联盟”,并创办第一份科幻动漫周刊《金属咆哮》,扶植了大批科幻作者。2000年,法国第一家专业性科幻、奇幻出版社——布拉格隆内独立出版社成立,先后推出多套科幻丛书和科幻系列漫画。
当代著名科幻写手
人类从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也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欧美一些国家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科幻文学作家。
美国科幻黄金时代“四大才子”
美国的科幻小说创作非常活跃,被维基网络列为科幻小说家的就有1200多人,其中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雷·布雷德伯里以及范·沃格特被誉为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久负盛名的“四大才子”。由于篇幅有限,下面仅介绍其中一位——雷·布雷德伯里。
雷·布雷德伯里(1920年-2012年),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小镇,很小的时候就是个科幻迷。迁居纽约后,他结交了很多科幻迷,并参与科幻组织的活动。他的首篇获得印刷的短篇小说《霍勒波岑的困境》,发表于1938年的《幻想!》杂志,那是一份科幻爱好者的杂志。
1945年,雷·布雷德伯里的短篇小说《大布莱克和白色游戏》被评为全美最佳短篇小说。从这年开始,布雷德伯里开始在《绅士》《女士》以及《矿工》等非科幻杂志上以科幻作家的身份发表作品,并因此在以后的1947年和1948年两次荣获欧·亨利奖。布雷德伯里在这一时期发表的300余篇科幻作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首发在科幻类杂志上,他为科幻小说生存空间的扩大作出了巨大贡献。1946年发表的《百万年野餐》是布雷德伯里最成功的短篇小说之一,引发了一系列有关火星人的浪漫故事。
加拿大“科幻教父”罗伯特·索耶
罗伯特·索耶(1960年至今)是加拿大的“科幻教父”,他的履历表上有着一长串荣誉——作为为数不多的包揽雨果奖、星云奖和坎贝尔奖三大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奖项的作家,他出版了22部长篇科幻小说,包括“恐龙三部曲”、《金羊毛》、《计算机中的上帝》等,2007年,他被中国读者评选为“银河奖最受欢迎外国科幻作家”。
同时,这位科幻大师还是政府机构、科研部门甚至跨国公司的座上宾。他常年担任“探索”频道加拿大版的评论员,为《科学》与《自然》杂志撰写专栏,并受邀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等机构的顾问,甚至在谷歌、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咨询顾问。
索耶是记者出身,从小就爱读科幻小说。1985年,25岁的他得到了一个采访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会,自此他坚定了成为科幻作家的信念,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他的小说涉及多种主题,从电脑狂魔、恐龙复活、时间旅行,到平行时空、太空侦探。他晚年的作品《人性分解》则讲述了人类对宇宙和内心的双重探索。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1917年-2008年),是英国及斯里兰卡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作为英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克拉克获得3次雨果奖、3次星云奖。1986年克拉克被美国科幻与奇幻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大师奖。此外,克拉克还出资创建了“阿瑟·C·克拉克奖”,每年评选一次,以奖励前一年出版的最佳英文科幻小说。
克拉克幼时就喜欢仰望星空和阅读旧的美国科幻杂志。自1950年起,他开始创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阳风”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太阳帆船》曾引起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注意,并因此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1952年,克拉克成为全职作家,投入科幻文学创作。1956年出版《城市与星星》,短篇小说《星》获得雨果奖。1964年与库布里克共同构思《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在一些情节上与电影略有差异。
克拉克被誉为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克拉克就在《地外中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地球轨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传送通讯信号的设想。此后,他预言的用太阳风驱动的飞行器,也被欧洲空间局等在实际太空探索中验证。即使更加狂放的“太空梯”的设想,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纳米技术的进展,也已经不再是笑谈。
法国科幻作家赫内·巴赫札维勒
赫内·巴赫札维勒(1911年-1985年),也翻译为勒内·巴雅维尔,法国作家、记者、评论家,出生于法国东南部德龙省尼翁斯镇,是首位提出时间旅行中“祖父悖论”的科幻作家。作为科幻作家,巴赫札维勒常常以科技加上人类的疯狂与愚蠢导致文明的陷落为主题,同时在混乱的时代背景中描写永恒的爱情,给和小说中主人公一起经历不可逆转的绝望的读者一些希望。他的作品充满诗意和哲理。虽然他的作品极少被用来在学校中教授,但在法国社会很受欢迎。其代表作有《冰人》、《蹂躏》、《天堂的玫瑰》等。
科幻变成现实
科幻小说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赋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来得以实现的极大可能,有些甚至就变成了现实。机械手表、铁皮船、机器人、飞船、火车等,这些都曾是科幻小说里描述的事物,现在都成为了现实。此外,上世纪40年代科幻小说中描写的计算机、火箭与核武器,10多年后全部变成了现实。
潜艇
美国发明家西蒙·莱克被誉为“潜艇之父”,他自从1870年阅读了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后就迷上了海底旅行和探险。莱克的新发明包括压载舱、潜水舱和潜望镜。他的公司于1898年制造了第一艘在公海成功航行的潜艇“亚古尔英雄号”,并收到凡尔纳的贺信。
直升机
虽然儒勒·凡尔纳最著名的虚构作品可能是潜艇“鹦鹉螺”号,但是这位法国作家还对航空旅行的未来进行了大胆设想。现代直升机的发明者埃格·西科斯基是在他小时候读过的这位著名科幻作家的书《征服者罗比尔》的启发下发明了直升机。西科斯基经常援引凡尔纳的话说:“一个人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另一个人都能把它变成现实。”
火箭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哥达德制成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并于1926年3月16日成功发射升空。他是在阅读了1898年报纸连载的H.G·韦尔斯描写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后,开始迷恋上太空飞行的。哥达德后来回忆,星际飞行的想法“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手机
摩托罗拉公司的产品研发部门负责人马丁·库珀认为,是《星际迷航》里的发报机促使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设计了第一部手机。库珀说:“对我来说,那并不白日梦,而是一个奋斗的目标。”
太空旅行
在《2001太空漫游》问世的年代,飞向太空意味着粗笨的火箭和累赘的宇航服,而电影却展现出一种诱人的可能:在未来,人们使用与普通飞机类似的飞行器,而且无需经过特殊的训练就能遨游太空。如今,太空旅行不再是官方专有的“禁区”,已经有两名亿万富翁通过俄罗斯的火箭完成了“太空自费游”,更有多名民间人士在研制自己的太空飞船。
6. 科幻小说的起源
事物的起源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说起科幻小说的起源,它大约是出现在中世纪晚期,几乎与科学革命同时进行,是对科学革命所产生的文化碰撞的一种呼应。
因此,谈起科幻小说的起源,就不得不提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大概是发生在16世纪和17世纪之间。在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首次发表了论文‘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 在这篇论文,他首次提出了太阳体系的日心说理论(heliocentric theory of the solar system)。在仔细观测了天体的运动轨迹之后,哥白尼大胆提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星球都是围着太阳转。
但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人们普遍接受地球才是宇宙中心的理论,所有其他的天体都是绕着地球进行圆形轨道运动的,即地心说的理论。毕竟,在当时宗教当道的环境之下,地心说的理论(geocentric theory)与当时人们的所具有的常识以及圣经中对宇宙的记载比较一致。
因此,哥白尼的日心宇宙观遭到了当时宗教领袖的强烈反对,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在与宗教信仰的斗争中,他的日心宇宙学说最终成了科学的根本理论,并且在西方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地标式的思想理论。至此之后,宇宙唯物主义观慢慢地渗透到了大众文化之中。
让哥白尼的理论变得更加可信,另外两位重要人物功不可没:开普勒和伽利略。
开普勒是德国天文学家,他在1609年作出结论认为,其他星球都是绕着太阳进行椭圆式的轨道运动,而不是由哥白尼模型中提及的绕太阳进行圆形运动。然而,伽利略对于日心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学,他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宇宙观测,并对太阳体系开展了更为细致的陈述。
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发现,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宇宙学说,标志着新宇宙观的正式确立。开普勒的星球运动法则以及伽利略的力学在牛顿的著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继续承。牛顿的宇宙地心引力法则,用数学方程对天体和地球的力学关系进行了相对完善的描述。
不得不承认的是,巨变不仅仅体现在天文学和机械学方面,同样的成就也可在更多的领域中见到,包括光学、生物学、医学、医药以及其他科学领域,这些挑战了古代权威的整个体系,把长期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的宗教式宇宙存在观,即宇宙魔法观,转变成一种数学的、非魔法式的科学观。
至此,对一个从根本上并不是为人类创造的宇宙以及人类在其中的边缘地位的发现,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突,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科幻小说给了人们疏解自我心理的创作空间。
7. 什么是科幻小说
定义:
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学体裁。其定义为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纳亮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顷茄茄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当下以叙事为重点,追求人文思考已成为科幻小说主流,科幻与奇幻小说界限日益模糊,国内科幻小说还呈现出轻科学偏文艺的趋势。
西方科幻小说发展阶段:
1、英国有工业革命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导致真正科学幻想小说的兴起。
2、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雀察带来科学幻想小说的中兴。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核裂变、宇宙航行、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说的繁荣。
4、经过二三十年的繁荣,科幻小说家从科幻作品的主题、情节,到艺术的方法进行新的探索。
8. 我国科幻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在什么时候
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科幻文学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在抗战救国的背景下,文学界、教育界力倡“科学救国”,出现了新一轮科幻文学翻译与创作的高涨。这一时期的重要译作有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科学的故事》,苏联作家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等。
9. 玄幻小说的起源和历史
一、中国古代幻想文学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玄幻小说属于幻想文学的一种。
中国古代幻想文学最早的表现形式以神话为主。
起初是口口相传,并没有文字记载。
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山海经》和西汉时的《淮南子》,诸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传说皆出于此。
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
接着沿袭其特点的是唐朝的传奇,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枕中记》、《柳毅传》及《古镜记》等。
传奇之后,又有宋元说经话本。
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神话、志怪、传奇的影响,汲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
神魔小说是中国古代幻想文学发展的 *** 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幻想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
这一时期佳作甚多,计有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
最出色的当然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2000年来神魔小说的最高峰,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曲折离奇,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丰富的想象力。
二、现当代幻想文学的发展概况 现当代幻想文学指1900年以后的中国幻想文学。
其按内容可以划分为三类:科幻小说、魔幻小说和玄幻小说。
这一说法最早由著名作家叶永烈提出,并得到了文学界的公认。
1、科幻小说的发展概况 幻想小说的第一类是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又称科学小说,最早起源于西方。
世界上第一篇科幻小说是英国作家玛莉·雪莱于1918年写的《科学怪人》。
科幻小说的真正发展始于凡尔纳和威尔斯。
凡尔纳的代表作品是《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威尔斯的代表作品是《隐身人》、《时间机器》等。
现代中国科幻小说兴起于二十世纪初,以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和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为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是科幻小说发展的一个小 *** 。
其开创者是被誉为“新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
郑文光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设者》、《飞向人马座》、《神翼》等。
郑文光之后最著名的科幻作家有叶永烈,其代表作有《小灵通漫游未来》系列。
还有香港著名作家倪匡,1963年他发表《钻石花》,开启了“科幻小说”新风潮。
2、魔幻小说的发展概况 幻想小说的第二类是魔幻小说。
魔幻小说主要盛行于西方,又称奇幻小说。
一般认为,魔幻小说是以超自然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作品,这类故事多半发生在一个架空世界中,其主要标志是魔法、咒语的大量使用,代表作有《龙枪》和《魔戒》等 托尔金的作品《魔戒》系列,被誉为近代所有奇幻作品的鼻祖,震硕古今,影响深远。
近年来西方魔幻小说发展迅速,出现了以罗琳的《哈里波特》、路易斯的《纳尼亚魔法王国》为代表的一批佳作。
国内魔幻小说从模仿国外魔幻小说开始,经过几年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较好的作品,如《风姿物语》、《我是大法师》、《狂神》、《佣兵天下》等。
叶永烈,《奇幻热、玄幻热与科幻文学》,2005年7月27日,《中华读书报》第14版。
韩松,《革命的前夜:2002年的中国科幻》,2002年12月,《2002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序》。
张学全、陈犁书,《玄幻小说走红,叶永烈有话要说》,2005年2月21日,《经济参考报》第1版。
朱学恒(台湾),《奇幻文学简介》,2002年5月25日,《龙枪编年史序》。
满意请采纳
10. 中国科幻文学的科幻文学进程
科幻小说作为西欧“工业革命”后才有的文化现象,和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打开国门,学习西方的历史大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为中国科幻敲响第一声锣鼓的是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本世纪初叶,他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从那时算起中国科幻可以说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历史。
五四时期宣扬“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文化思潮,客观上为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普及作出了贡献。新文化运动为科幻在中国的萌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著名的文学名匠都曾翻译或写作科幻小说。
1903年,在日本弘文书院留学的青年鲁迅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底旅行》由日文,用文言文的体例翻译成中文。鲁迅将这两部小说改编成章回本,并配了诗词,使其完全中国化。鲁迅翻译了很多威尔斯和凡尔纳的经典小说,并在他的杂文中提倡发展科幻小说。
中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中国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的创办人徐念慈不仅翻译国外科幻小说,本人还创作有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著名作家老舍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幻文学仍然以欣欣向荣的姿态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更接近科普小说,大多是向低年龄段读者普及科学知识和预构社会主义国家的美好未来。在主题上比较接近于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文学”风格。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大陆的科幻文学的发展陷入停滞。
中文科幻杂志《科幻世界》2004年8月号封面文革后,叶永烈的儿童科幻作品《小灵通漫游未来》标志着中国科幻文学的复兴。郑文光在大陆被称为“中国科幻小说之父”,他50年代就致力于科幻创作。70年代他重新投入创作,发表了多部重要科幻作品,1980年成为世界科幻小说协会(WSF)成员。代表作有《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作品《珊瑚岛上的死光》曾被改编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中国其他重要的科幻作家还有:刘兴诗、王晓达等人。
倪匡,出生于中国大陆的香港作家,自70年代起创作大量科幻小说,多以卫斯理和原振侠为主人公,形成了数量可观的系列作品。他本人也以勤于笔耕著称,曾自称“中国写汉字最多的人”。代表作有《蓝血人》等。倪匡作品深受中文读者欢迎,被翻拍成多部香港电影及电视剧集。
1983~1984年间,中国科幻文学被贴上“精神污染”的标签,受到严厉惩处的事件,这次“抵制精神污染”的“政治运动”几乎使整个中国科幻事业夭折。运动产生的经济和文化后果则无法估量。再如,主流科幻作家中,郑文光因此一病不起,叶永烈、童恩正、刘兴诗、肖建亨等受到不实污蔑和指控。
1978年在大陆创办的《科学文艺》杂志成为科幻文学最主要的期刊,编辑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该杂志后改名为《科幻世界》(SFW),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长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在《科幻世界》杂志的推动下,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星河、刘慈欣、王晋康、唐风、姚海军、钱丽芳、罗隆翔、何夕等人。杂志在引介国外优秀科幻作品、出版名家名作、普及科幻和科学知识方面多年来做出了大量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别于2000年在北京、1991年、2007年两次在成都承办了世界科幻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