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小说 » 中国科幻小说崛起

中国科幻小说崛起

发布时间: 2023-04-09 11:17:40

1. 中外科幻发展史,谁能说一下

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

(Ⅰ) 背负起普及科学的重任

与玛丽·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相比,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起步是比较晚的。据有史可考的文献纪录,中国第一个关注科幻小说的人是被尊为"一代文豪"的鲁迅先生。

1902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危亡与大变革的前夜,青年鲁迅远渡东瀛,在日本的弘文书院补习日文期间,鲁迅根据日文译本转译了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的名篇《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可以说是开中国翻译科幻小说之先河。至于他的那句"导中国人之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也早已广为流传。只可惜鲁迅先生,自己并没有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作品流传后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至于各中缘由,还有待遇进一步考证。

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的科幻小说是1904年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关于作者具体的其他资料便没有寻找到。不过同时期的还有一位鲜为人知先驱式的人物是值得一提的,他就是徐念慈先生。

徐念慈(1875年-1908年),今江苏常熟人,别署东海觉我。通晓日文和英文,擅长数学和写作。思想进步,受西方启蒙及科学思想影响颇深。1904年前后,与友人曾朴在沪创设小说林社和《小说林》杂志,并曾任译述编辑。

本世纪初,徐念慈开始关注科幻小说。它先是翻译了美国的西蒙钮加武(我怀疑这是传统译法,但由于没有找到通译,所以只好采用原译法)创作的《黑行星》,之后又参与审校了另外八部类似作品。1905年小说林社出版的《新法螺》一书中,收入了徐先生自创的一部随笔性质的中篇小说《新法螺先生谭》(需要说明的是《新法螺》共收录了三篇科幻小说,其余两篇是包笑天从日文本转译的德国科幻小说《法螺先生谭》和《法螺先生续谭》,这是两篇文章都是谈话体小说,"谭"通"谈",原作者不详)。在这篇文章中,徐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了主人公纵横于多姿多彩的月球、金星、火星等组成的外太空世界之间,并将诸如"卫星"、"磁极"、"离心力"、重力加速度、万有引力乃至"造人术"、"脑电"、"循环系统"等这些即使是现在看来也并不落伍的概念运用自如,巧妙的穿插于文章之中,可见其功力不俗。我提醒需要大家注意,1905年的中国还处在晚清末期,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文章确实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关于清末民初的其他科幻小说作品及其作者的情况,可以参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

民国以后,直至解放初期,中国科幻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沉默期,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幻小说性质的文艺作品。其中老舍先生的《猫城记》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事实上,《猫城记》是一篇映射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讽刺体的预言故事,但是由于它的背景是火星上的"猫社会"所以凭添了几分科幻小说气氛。据说,老舍先生曾经因为这篇文章而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只可惜先生在"文革"中不堪迫害,愤然自尽,于是便与大奖失之交臂。这只是一种传言,并不足取,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篇文章的份量。

另一部有史可考的作品是1940年出版的顾均正所著的小说集《和平的梦》,共包括《和平的梦》、《伦敦奇疫》、《在北极的光》三部分。据我所知,这部小说集的科幻小说色彩要比《猫城记》浓的多,几乎可以看作是正统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另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更接近于文艺式的科普作品)。由于准备仓促,有关这方面的其他资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回顾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前半个世纪,我们并不难看出仁人志士们翻译、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无外乎希望把科学知识,以一种通俗的形式向大众普及,使大众"获得一斑(般)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鲁迅《月界旅行·辨言》)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这对中国科幻小说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Ⅱ)走向大众的"儿童文学"

解放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国科幻小说开始以儿童文学的形式的走向大众。我们必须承认一点中国科幻小说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苏联科幻小说的发达与传统(事实上,中国作家在国际上所获得唯一的一个科幻小说奖项就是在这一时期的苏联拿到的)和当时亲密的中苏关系。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科幻小说传统的国度里,如果不是受到外来的强烈影响,是根本不会有科幻文学发展的余地的,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和农业生产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时代。由于研究的局限,我无法断言中国对于科幻小说的少儿性与科普性的定义是否与苏联科幻小说发展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但这种影响不应该被忽视。

在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作家有郑文光(代表作有《从地球到火星》等)、刘兴诗、肖建亨、迟叔昌等。其中,郑文光先生的成就最高,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从地球到火星》为中国科幻小说在世界上赢得了荣誉,更是因为他数十年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可以传世的佳作。在这一点上,我们称其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泰斗"是不为过的。

但是,由于"十年浩劫"对于文艺界的无情摧残,再加上中国并没有对于科幻小说的传统以及认为儿童文学处于从属的地位的认识,使得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道路被彻底封杀了。科幻小说和她的读者与作者,都不得不开始在漫长的"冬夜"里静静的等待……

直到1978年,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之后,科幻小说才迎来了他在中国的大地上新的春天。

(Ⅲ)新生!命运的转折

是的,正如题目所言。"1978"对于中国科幻小说事业是一个转折,而对于整个中国又何尝不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呢?在解放思想的号召下,中国的文艺界开始复苏,有人称其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样的比喻虽然不算十分恰当,但这也说明了这场变革的历史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意识条件下,中国科幻小说开始了新的创业与变革。

1979年,对于中国科幻小说来说,应该是值得记住和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著名科幻小说家、《珊瑚岛上的死光》的作者童恩正正式提出了,科幻小说应该以普及科学的人生观为己任的主张。先抛开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不论,它的提出无疑是动摇了自鲁迅以来,关于科幻小说是科普作品的一贯论调,开启了科幻小说向文学靠拢的大门。一时间,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众多的科幻小说作品应运而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科幻小说作品,比如《飞向人马座》(郑文光著)、《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叶永烈著)、《古星图之谜》和《追踪恐龙的人》、《科学福尔摩斯》系列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这部作品曾经创下了中国科幻小说图书的销售纪录。但平心而论,这部作品依然没有脱离科普作品和儿童文学的框架,但这也许正是"小灵通"成功的关键。同时期,中国的科幻影视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先后出现了《珊瑚岛上的死光》(根据童恩正同名小说改编)、《消失的大气层》和《霹雳贝贝》等几部科幻、准科幻影片,虽然数量不多,但意义非同小可。不过这个时期传统认识对于人们的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从这几部影片的出品单位就可以知晓。在期刊领域,也出现了《科幻海洋》(海洋出版社)、《科学文艺》(也就是如今的《科幻世界》)等专业科幻期刊和准科幻期刊《智慧树》(天津出的,不妨把他算作科幻儿童刊物)。可以说,80年代初的热潮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与高潮"。

2. 有关于科幻的资料

【类别】
创意科幻类
象征类科幻
传奇科幻类
反科幻
元科幻
【科幻风格】
语言科幻类
抒情科幻类
幽默科幻类
荒诞科幻类
恐怖类科幻
【中国科幻作家】
刘慈欣现在是中国科幻界的领军人物,作品因宏伟大气、想像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
王晋康作品重视人物塑造,背景多选择中国,题材以生物学为主,主旨宏大带有深刻的思辨色彩。
何夕作品思想宏伟奇特,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和文学感染力。
吴岩老师是中国第一个在高等学府里开办科幻选修课的人,星河、杨平、严蓬、杨鹏等众多科幻作者都是从他办的班里走出来的科幻新星。同时他为中国科幻走出国门做出了重大贡献。
韩松是目前中国第三代科幻作者中仅有的文学硕士,他的文章以思想性见长,内涵深刻,震撼心灵。
星河是近几年来在中国科幻文学界崛起的最明亮的一颗星。他的前期作品主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和特色的英雄主义、个性化的语言、精彩的情节为中国科幻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潘海天的文章很像雨后那一道美丽的虹,秀丽而壮美。许多人的文章看过一遍,就再也没有必要看第二篇,而潘海天的每一篇文章你可以看上三四遍,然后再去回味,意境还是很美。
周宇坤当前最具上升势头的年轻科幻作者,98年度银河奖一等奖得主,他是目前为数极少的硬科幻作者之一,缜密的情节描写是周宇坤最擅长的。
杨平,大概是激情的音乐,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文风。精炼的语言、准确的表达,超前的意识都让读者耳目一新。
凌晨是中国目前最好的女科幻作家,文笔优美,感情细腻,以女作者特有的敏锐笔触刻划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人物形像。
赵海虹是紧跟凌晨之后的另一个优秀女科幻作家,文笔流畅,叙事生动,引人入胜,最近开始大量翻译外国科幻作品,给我们带来更多“食粮”。
郑军热衷于写通俗科幻,在他笔下,现实与科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0764.htm

3. 很多莫言,为什么只有一个刘慈欣

笔者写过一篇探讨刘慈欣写作历程和思想发展轨迹的小文《刘慈欣进化史》,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刘慈欣?”这句话的含义很简单:第一,为什么在中国能出现刘慈欣这样一个堪与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相比肩的科幻作家?第二,为什么能出刘慈欣的中国科幻界现状并不让人满意,甚至需要让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拉到世界级水平”(复旦[微博]大学教授严锋语) 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何在?
在论述之前,有必要先就科幻的“硬度”这个概念做一下词义辨析。以现实科学理论为依据,合理的构建一个以想象的科学事实为核心展开的是硬科幻,比较强调合理性;软科幻中基于科学技术的幻想只用于辅助情节展开,更接近于传统文学中的幻想文学,更强调文学性。
科幻文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基于科技幻想硬核的前提,探讨人类和社会在特定环境下的变换与状态,这也是传统文学关心的问题。然而,真正实现这一点的作品是很少的。即便是那些科幻大师们的传世名作大多也只能偏重于一方面: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钢窟》系列就常被归类为“侦探小说”,其核心“机器人三大定律”如果换成上帝对新造物的“三戒”似乎也并无不可,在现实中也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他的小说对“碳-铁文明”前提下人类,机器人之间的伦理问题的探讨十分深刻,对现代科学伦理都有影响。
而海因莱因的《月亮是个严酷的女人》中对人类社会在宇宙时代的变迁的幻想十分严谨,《星船伞兵》中对“动力装甲”的技术描写甚至影响了今天的技术发展。从“基于科学的幻想”来说是非常出色的。但他的这几本书对人性、哲学的探讨就很少,甚至《星船伞兵》一书都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两个人的作品代表了科幻的软硬两极,只能说在“硬度”上略有区别。
科学不是神迹,不会让你用五饼二鱼喂饱几千人,但是科学可以给你取之不尽的能源,可以带着你穿越超过神话中所想象的最遥远的距离到达另一个星系,甚至还告诉你有可能存在着另一个宇宙。而这一切,都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数字和公式来表达,任何人只要智力水平够,花时间学习基础知识,就可以理解这一切,而不必苦思冥想等待上苍的突然启发。在科学本身还是一系列简明事实的时代,科幻诞生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为科学带来的超越神话和传说的近乎无限的可能性所激动,几乎立刻就向上帝发起了挑战,世界最早的科幻小说《佛兰肯斯坦》就直接探讨了人类与自己的造物的关系。
在笔者看来,科幻真正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与科学的联系,否则就属于传统幻想文学,并没有科幻小说的基本特征和意义了。当然,事实上,“软”和“硬”的界线并非泾渭分明。我们也没有必要以这作为铁律去衡量一切幻想作品。
科幻作家刘慈欣 科幻文学与时代紧密相关,是只属于现代的文学形式
科幻文学是人类文学史上很近期才出现的东西,它伴随着近代科学出现,随着世界的现代化而发展。在那之前,虽然也广泛存在幻想文学,但是但丁的《神曲》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之间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科幻文学的本质性要素是科学的内核,科学的本质是可验证,任何科学事实都是可以重现的。因此科学精神的核心一定是可知论,是反对蒙昧主义。栖身于科学的幻想作品才能具备科幻小说所必须的时代特性。
最近十年欧美国家科幻逐渐式微,从根本上说也是欧美国家产业转移和去工业化的结果。我们已经许多年没有看见好莱坞拍摄的那种充满技术美感的科幻电影,而票房最好的科幻电影多数都是《阿凡达》这一类骨子里反对技术进步的。世界科幻界最重要的两大奖项星云奖和雨果奖也已经许多年没有颁发给硬科幻作品。今年的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颁发给了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按理说这是一件非常具有突破意义的大事。只是在笔者看来,其获奖的那篇《手中纸,心中爱》(又译《纸异兽》)在以情动人方面是够了,但无论如何也难称之为科幻小说--说是奇幻小说都勉强,因为其中的幻想元素事实上和故事本身几乎毫无关系。这篇故事,更合适的去向倒是《读者》或《知音》。
克拉克曾说:任何成熟的技术看起来都像是魔法。今天的科学已经不再是19世纪时代那种人人都能理解的一系列简单明了的原理和事实。科学技术的前沿离普通人的理解能力越来越远。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现代科技只有象牙塔里的少数人能够懂得其奥妙。于是西方幻想文学越来越多的出现“奥术”概念,也就是可以如同科学一样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魔法,比如《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就接近这个概念,所以在那个世界里有保时捷牌的飞行扫帚。
然而这样的幻想世界终究是“不科学”的,这个世界里的魔法还是只有那些先天能感应到魔法的人们才能运用,和广大“麻瓜”们是无缘的。当然,哈利波特也从来没把自己归入“科幻作品”之中,我们就不对它再多加评论了。
普通民众越来越不能理解尖端科学的同时,科学的发展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事实上,现代理论物理已经深入了神学最神圣的领域,爱因斯坦曾说:“我信仰斯宾诺莎的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这实际上就是无神论的概念。科学已经接近了我们关于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的答案。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哲学和神学都造成了巨大的震撼。以至于迄今为止教会和宗教氛围浓厚的社会中的大众对此问题只有回避。据说在美国,中学关于“是什么创造了世界?”的正确答案依然和中世纪教会给出的一样:上帝。
科幻作品的重大问题
新世纪的科幻文艺作品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它们必须承担起普通民众与尖端科学之间的桥梁任务,这个任务,科普作品很难做到,有很多人试着做了,但都并不成功。用端起来给普通人上课的态度去讲科学道理不行,这一任务应该由文艺作品来完成。然而至今为止,世界科幻现状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刘慈欣能够在中国声名鹊起,很大程度上也跟时代因素有关。他早期的作品如《欢乐颂》、《诗云》走的是克拉克一路的宏大描述,后期逐渐向阿西莫夫靠拢,更加注重故事情节。到《三体》三部曲才走出自己的一条独特道路,即以科幻创意搭建小说骨架,再以好看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连缀成血肉之躯,最后用哲学思考赋予小说灵魂。他的作品既是刘慈欣本人成长进步的证明,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中国这个社会一些特殊特质作用的结果。中国是一个可以肆无忌惮的宣扬无神论而不会被当做“异端”的社会,是一个全民都有着独特的哲学思辨气质的社会。这两者结合,使中国有可能成为科幻下一步大发展的温床。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工业化进程,从建国之初的几无工业基础到如今的世界工厂,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工业国。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科学技术缔造的奇迹正在被创造出来,身处其中的普通中国人不可能对身边发生的这些奇迹一无所感,刘慈欣朴实刚健的叙述性笔调和他笔下奇迹般的大场面恰好就拨到了潜藏在人们心底的这根弦上。
但中国科幻界没能在当代中国这个科学技术受到空前尊重的时代把科幻事业发展成全民族的热点,进而缔造出一种高技术时代的新文学形式,无疑是辜负了这个伟大时代赋予其的使命。当然也不应该只说科幻界如何,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界在这工业大发展的十年可曾拿出过一部基调昂扬向上,反映时代精神长篇小说或者电影作品?主流文学界的孤芳自赏和固步自封尤其令人痛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一说中国主流作家,还是贾平凹、莫言[微博]、陈忠实等人,所写的题材仍是几十年不变的封闭山村黄土地上那些事儿--而且还要美其名曰现实主义题材。当然我不是说不应该写农村、写农民,只是,主流文学界对中国真正的社会现实的注意力明显是不足的。这样的现实,从根本来说源自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过了上层建筑的更新换代,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与社会现实的断裂。
披科幻的皮,卖“普世”的药--今日中国科幻界的问题
在世界延绵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里,识字者和统治阶级几乎是可以画等号的。在中国,识字者中的佼佼者“文学家”天然就可以和“社会管理者”这个概念重合。然而在现代,任何一个人想要精通所有学科都是不可能的。“识字”早就是全社会的一项普遍技能。但是几千年的巨大惯性,造成了“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算知识分子”这样一种认识。“公共知识分子”们,对每一个社会问题--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都发出居高临下的看法。但这些人的见识上存在缺陷的前提下,发表的意见往往荒唐可笑。另一方面,撑起现代社会脊梁的知识分子如科学家、工程师们往往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忙于本职工作没有兴趣来表达意见。结果,社会上科学的声音少了,蒙昧主义的声音就多了。
科幻不是奇幻,它需要基于现实的想象力。这需要科幻作家具有科学素质。历史上的科幻名家中,凡尔纳是博物学家,阿西莫夫长期从事科普写作,克拉克甚至是航空航天方面的开创性专家。刘慈欣的学术水准不见得有多高,但他是实实在在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长期在一线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对科技界前沿的信息也一直关注。所以尽管他笔下有不少科学幻想天马行空,但总能以工程师的方式令故事具备“现实性”。
更可悲的是大多数科幻小说作家不但不懂科技而且鄙视科技,一说起写作便大谈“科学的局限性”,要“给冷冰冰的科学赋予温暖的东西”。有很多人既不懂得科学知识,也没有科学思维方式,乃至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把“科幻”当做掩饰自己无知的手段,这样的状态,怎么可能回答得了科幻文学的重大问题呢?
事实上不接地气也是大多数中国科幻作家的通病,这些人或是尚未毕业的学生群体,或是常年埋头书斋的老雕虫,极少有人能像刘慈欣一样写好普通人,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在科幻式场景下的生活。笔者对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里的张援朝、杨晋文一对老邻居印象深刻,作者把这两个普通人在巨大危机面前的表现写得如在眼前,这样的手笔没有与同类型人物的长期接触,没有充分的生活积淀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跟刘慈欣长期在基层单位工作有关,也跟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有关。最起码他知道普通人想要的是什么。
反观韩松这些科幻作家,他们是活在自己臆想的一个世界里的,他们认为中国一切问题乃至自己的一切不幸遭遇都可以归咎于现存体制,只要中国改旗易帜,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们不去研究社会,不去了解普通人,只凭着自己的臆想去写作,这就造成了他们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心理扭曲变态或者是心智不成熟且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故事也完全是空中楼阁。
中国科幻未来何处去
其实中国科幻小说读者要求并不高,他们只需要作品能够完完整整的讲好一个有点新意的故事而已,但问题是这点要求多数作者也做不到。当然把中国科幻无法崛起的原因只归咎于从业者自身的素质能力上也是不客观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出版行业管理者思维较为僵化的国度,科幻这种形式还并不为人所广泛接受,在很多人眼里科幻还只是一种面向中学生的东西。也许随着世纪初看着《科幻世界》长大这批人成长起来以后,全社会对科幻的认识才稍有所改观。
科幻和奇幻本质上是一种梦,只是讲究逻辑的科幻比奇幻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素养而已。尽管当前中国科幻的现状并不理想,但我依然相信中国科幻特别是中国科幻的未来是光明的。道理很简单,我们这个工业化初成的社会需要科幻,科幻也需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刘慈欣的成功至少表明现今体制对科幻文化的阻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在新一代科幻作者中出现又一个刘慈欣的时间还会长吗? 陈穆雷:幻想文学评论者,自由撰稿人

4. 求几部关于中华民族崛起的科幻小说。不修真,不是异能之类的小说

《异天行》,写的是宋代的故事,按照他的发展中国是崛起了
刘慈欣的《西洋》,因为郑和的关系,中国崛起了
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因为超新星的关系,中国也很厉害,这个是现代的故事

5. 凡尔纳 那部作品预测了中国要崛起

凡尔纳提及中国的小说还有好几部。在1892年出版的一部小说《特派记者与克劳迪斯•彭巴纳克》中,主人公是一名新闻记者,小说讲的是该记者乘火车从巴黎到北京的一次虚构的旅行,小说末尾的第三章就是以中国为背景的。凡尔纳另外还有几部小说,如《布朗里肯太太》(1891)中也有两位中国人物,都姓李,一个名叫李盛欧,一个名叫李普奇(一个懒汉);在《征服者罗伯》(1886)中,一架飞行机器到北京上空盘旋,凡尔纳从空中对这座城市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在作品《著名的旅行及旅行家》(1878)中,凡尔纳用了大约100多页去描写发现中国大陆的早期旅行;《18世纪伟大的航海家们》(1879)也用了30多页描写中国。即使在《海底两万里》(1870)中也有不少描写中国的部分。
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只有唯一的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书中细腻笔触描述19世纪中国的种种风貌,字里行间表达对中国的敬慕之情。 但他并没有对中国崛起做出预测。 关于凡尔纳的伟大预见性。 儒勒·凡尔纳在1863年写了一部小说:《20世纪的巴黎》(Paris in the 20th Century)。这部小说被尘封并且遗忘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直到凡尔纳的重孙发现了它,并且在1994年首次出版。在书中,凡尔纳预言了巴黎在1960年可能会呈现的面貌。他的小说中充斥着在19世纪看来显然不可思议的科技,包括传真机、一个世界性的通讯网络、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楼、燃气动力汽车和高速高架火车。 从某种程度上说,凡尔纳预言了二十世纪宇航科技的诸多成就,只不过他的这些预言是以科幻小说来表达的。凡尔纳在自己的小说中大胆并科学地预测了许多后来完全实现了的东西,比如直升机、潜水艇、人类进入太空、中国的崛起、电子广告、霓虹灯、电子计算机等等。《从地球到月球》这部作品中的很多数据,包括发射地点(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飞行时间、登月人数都与后来的美国阿波罗计划完全一样。 凡尔纳的一本最有预见性、但读过的人最少的小说是《一个美国记者在公元2890年的日记》。书中的纽约名叫环球城,公路两边都是一千英尺高的摩天大楼,气候由人工控制,庄稼可在北极生长,广告放映在云端上;书中主人公编的《地球先驱报》,拥有八千万读者;记者将新闻从木星、火星、金星上转播回来,人们坐在自己家中就可看到各地发生的大事。这些与今天的现实简直一模一样。然而,这是凡尔纳在一百年前所描绘的情景。正如法国著名的利奥台元帅所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6. 民国时期我国有哪些优秀的科幻小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人们兴奋地形容当年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在世界舞台上,我们终于拥有了东方独特视角下的科幻故事。

聚光灯照射之下,《流浪地球》背后所代表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也随之被人们重新审视。而当人们试图追溯中国科幻小说历史时,会惊讶地发现,带有鲜明东方视角的科幻小说,早在一个世纪前的清末民初,便已悄然萌芽。


有趣的是,《月球殖民地小说》的刊载倘若和同年发生的另一件事对比,会显得别有一番趣味。1905年,清王朝颁布法令,所有的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旧时代与新时代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进行了交接。

现在的人们大概很难想象,在那个知识匮乏、战乱不断的旧社会,竟然能诞生如此具有天马行空想象力的科幻作品。那些创作者,怀着近乎本能地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科学幻想的追求,以超越时代的视野创作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科幻作品。

民国初年,有“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包天笑的《空中战争未来记》,描绘未来种种高科技武器克敌制胜的故事;又有“高阳氏不才子”的《电世界》、“萧然郁生”的《乌托邦游记》,描绘未来世界的游历生活。

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是零散创作,此起彼伏,始终未能成规模。

7. 关于中国未来的战争科幻小说

《中国标准》 小说作者:空间存在
我的一个梦想:祖国的强大。现实中目前可能不大,只好提前在小说中YY一番,主角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存在。我们坚信中国一定会强大。
中华儿女当自强,为祖国而努力奋斗。

8. 四维空间 穿梭时空的科幻小说

书名: 游戏囚徒
作者: 毕宁宁
出版社: 中国少儿
类别:
出版时间: 1990-09-01
印刷时间: 1990-09-01
上书时间: 2004-05-25
开本: 32
页数: 165 页
印张:
开本:
装订: 平装
印量: 千本
品相: 7成品相
http://www.kongfz.com/bookstore/1063/book_521320.html 这是网上购物的网站,在线的我没找到`~~~还有http://www.xishu.com.cn/channel/main/book.aspx?GUID={B3506EDE-F77B-4842-8D8E-CAE248DAFAEE}


天狼星,茫茫星空一颗神秘的星,能够激发
人类丰富想象力的星。
关于天狼星,《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有如下
的诠释:
“天狼Sirius又名大犬座α,夜空中最亮的恒
星,目视星等为-1.5等。它是大犬座中的一颗双
星,双星中的亮子星是一颗比太阳亮23倍的蓝
白星,体积略大于太阳,温度则比太阳高得多,距
太阳约8.6光年。古埃及人把天狼称为索蒂斯
(女神名),他们知道,当该星正好出现在太阳升
起之前时,尼罗河三角洲就开始泛滥。古罗马人
认为,一年最热的季节同天狼的偕日升落相联系
……”
这一段解释很有意思,它使我想起年初到埃
及时在卢克索参观著名的卡纳克神庙的情景。
卡纳克神庙据说是古埃及保存至今最宏伟
的艺术殿堂,它的建造据说与天狼星有一些因
缘。这座神庙在一定意义上是古埃及的天文台,
当祭司们从幽暗的殿宇看到明亮的天狼星经过
神庙主轴时,那就意味着尼罗河泛滥季节的开始
——在古埃及甚至今天,尼罗河的泛滥并非灾
难,因为埃及是个沙漠包围的国家,一旦尼罗河
从上游带来大量腐殖质的河水,滋润着尼罗河两
岸的谷地和三角洲,那就意味着当年农业的丰
收,这对于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是何等重要!
所以,远在5000年前,星空中这颗最明亮的
天狼星便激起古埃及人丰富的遐想,许多美丽的
神话传说由此诞生。古埃及人把天狼星尊为女
神,认为尼罗河的泛滥是因她的眼泪引起的。在
天狼星偕日升起的这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这一套科幻小说系列冠以天狼星丛书,我觉
得是颇具深意的。
文学艺术群星璀璨的星空,科幻小说这颗明
亮的新星颇有类似天狼星的神秘色彩。自从玛丽
·高德文·雪莱夫人的《弗兰肯斯坦》于1818年
问世,宣告了科幻小说诞生以来的一个多世纪,
科幻小说大师的经典之作往往以其大胆的预言,
奇妙的想象,以及跨时空的情节与主流文学格格
不入,显示了它不同凡响的个性与魅力。不论是
凡尔纳的用大炮把人送到月球的幻想,威尔斯笔
下的隐身怪人,还是阿西莫夫拟定的机器人三大
定律,克拉克描绘的利用太阳风在太空行驶的帆
船,以及后期的科幻作家所构思的星球大战、恐
龙复活、机器人等等,这些不同流派的科幻作品
以其惊世骇俗的超前意识,引起包括文学界与科
学家在内的各个阶层的广泛注目。
这颗文学艺术星空升起的天狼星,尽管在它
的发展历程中经常遭到人们的误解或非议,但是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
步,尤其是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进
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时,人们透
过科幻小说的神秘光环领略到了它的真谛所在
——科幻小说以科学的想象展示出未来世界的
图画,它通过对未来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所带
来的正面与负面、乐观与悲观、积极与消极的影
响所作的预测,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利
害冲突,心理变化,矛盾冲突与感情纠葛,不仅具
备文学的欣赏价值,而且也蕴藏着作家对历史与
现实的深刻反思。在某种程度上,科幻小说寄予
了人类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其中也包含着超前的
忧思和期盼。
实际上,科幻小说是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
诞生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人类丰
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
说科幻小说是想象力的艺术体现,是基于现代科
学技术的大胆想象的产物。它是文学艺术星空一
颗闪光的天狼星,它将给人们带来想象的愉悦和
创造力的活跃,这正是科幻小说生命力生生不息
的原因。
在中国科幻文坛沉寂多年之后,这套天狼星
丛书的问世,犹如天狼星偕日东升,预示着中国
科幻小说新的崛起,这无疑是令人高兴的事。
这套丛书的题材涉及的范围很广,有人们比
较熟悉的基因工程、极地开发、海洋生命、外星人
入侵,也有构思奇妙的心灵历险、远古部落的寻
根和星系演化的历程,单就题材的拓宽而言,这
批作品很可代表中国科幻作家在新的历史时期
对科幻小说探索取得的成就。但是更值得高兴的
是,这些新作除了个别的出于老作家的创作,更
多的是出自一批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的年轻作家
之手。应该指出,这批年轻的一代科幻作家(当然
还有很多人的作品尚未加入这一系列)是近年来
科幻创作最活跃、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他们在
中国科幻文坛最沉寂的时期勇敢探索,大胆地吸
取外国科幻小说的精华,跟踪外国科幻小说发展
的态势,潜心研究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取得了
不小的成绩。这套丛书的出版,也是对他们创作
成绩的一次检阅。
科学界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即“让公众理解
科学”。实际上,作为外来的文学艺术的一支,科
幻小说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也存在如何为中国
读者认识、了解和接受的过程。自从本世纪初一
批思想界的先驱者将科幻小说的经典作品翻译
到中国来,将近一百年的岁月,科幻小说在中国
的发展仍然处在被中国读者逐渐认识的过程之
中。因此,如何加快这个进程,让公众理解科幻小
说,营造科幻小说发展与繁荣的氛围,仍然是今
后摆在科幻小说家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当然,科幻小说家应当努力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
且有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这是首要的前提;另
一方面,出版界也要扶植科幻小说的出版,允许
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品问世——在当前,这是
需要一点勇气的。
正是如此,我愿意为这套丛书写下以上文
字,权作序言罢。
金 涛
一九九六年六月

--------------------------------------------------------------------------------
内容简介:

内 容 提 要
高明在湖边邂逅了一位
长相怪异的年轻人,在他的劝
说下来到一家神秘的计算机
公司工作。高明没有想到,从
此他陷入了充满惊险、令人迷
惑的境遇之中。
昔日的公司职员莫名其
妙地失踪,无辜的人被抓进监
狱,铁路交通全面混乱……这
一切是由谁来操纵的呢?
神奇的红帽元帅将揭开
这扑朔迷离的重重迷雾,而他
自己却生活在一个不为人知
的空间……

--------------------------------------------------------------------------------
请读片断:

我讲了我在班里曾经有过的辉煌,讲了高考前每天
只能睡四个小时的辛苦,讲了考试时我正在发高烧,最后
讲到了我高考的落榜和我现在的无奈。
我很奇怪,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我怎么会滔滔不
绝讲个不停。
大胡子安静地听着,中间没有打断过我,两只蓝色的
眼睛定定地望着我,让你觉得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我
的话讲完了,他还静静地坐在那儿,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嗨!我的故事讲完了,该听听你的了!”我对他高叫
了一声,不知何时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
大胡子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讲了起来,听了他的话,我
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
他的名字叫胡亚奥,是个混血儿,今年二十四岁(别
看满脸大胡子,岁数倒不大),他的母亲是中国人,父亲从
来没见过。据说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分手了,父亲
得到了对他的抚养权,可从他记事起就从来没见过父亲
的面。
“那你跟谁生活呢?”我好奇地问。
“我从小就和一个叫阿迪的机器人在一起,他照顾我
的一切,按照我父亲的旨意把我抚养长大,又按照父亲的
旨意让我报考了美国哈佛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胡亚奥解
释着。
“那你到中国来干什么?”我又问道。
胡亚奥告诉我,他大学毕业后,父亲让他在中国成立
了“环球计算机网络公司”,于是他来到了中国。
他说他挺喜欢中国,因为这是他妈妈的故乡。
“你爸爸为什么一直不肯见你?”我打破沙锅问到底
的劲儿又上来了。
胡亚奥摇了摇头说:“不知道,我问了阿迪好多次,他
总说快了,离见面的时候为期不远了。”
停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他也喜欢这个小湖,在这里他
可以静静地想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
望着他忧郁的眼睛,我也不知说什么好了,看来人人
都有不顺心的事。
不知不觉太阳快下山了,晚霞染红了天边。我站起来
拍拍身上的土向胡亚奥走过去。
“伙计!走吧,该是回去的时候了。”我用手把他拽了
起来,我们像老朋友一样地分手道别。
我刚走出去不远,“高明,高明!”胡亚奥叫住了我。
他向我跑了过来,伸手递给我一张印制精美的名片,
并对我说:“高明,如果你打算工作,希望你能到我的公司
来。”

--------------------------------------------------------------------------------
目录:

目 录
一、湖边相遇
二、我决定去工作
三、环球计算机网络公司
四、红色药片
五、计算机不再神秘
六、机房里的声音
七、胖子的话
八、走私案的真相
九、没有人相信我
十、谁打来的电话
十一、想学习就要被炒鱿鱼
十二、胡亚奥只是个傀儡
十三、我成了“罪犯”
十四、又有疑点
十五、欧阳杉出现了
十六、让我试试
十七、游戏开始
十八、战略转移
十九、我要买一台计算机
二十、欧阳杉的家
二十一、我终于有了一台计算机
二十二、欧阳杉说话了
二十三、去环球公司应聘
二十四、阿迪心虚了
二十五、林小鸥误会了我
二十六、高水平的设备
二十七、取得了初级战斗的胜利
二十八、游戏动画仿真仪
二十九、他仇视中国人
三十、奇怪的红帽元帅
三十一、阿迪屋里的声音
三十二、发生意外
三十三、我与红帽元帅
三十四、火车站的混乱
三十五、尴尬时刻
三十六、欧阳杉进入游戏
三十七、我病倒了
三十八、老板的指令
三十九、欧阳杉的猜测
四十、夜探机密
四十一、我取得了游戏的胜利
四十二、我见到了欧阳杉
四十三、我拿到了阿迪的钥匙
四十四、进入阿迪的房间
四十五、生死搏斗
四十六、阿迪的回忆
四十七、尾声

9. 求讲述未来世界的科幻小说!

《吞噬星空》作者:我吃西红柿
《地球纪元》作者:彩虹之门
《大宇宙时代》作者:zhttty
《小兵传奇》作者:玄雨
《泽天记》作者:Raywood
《人间冰器》作者:阚智
《黑暗血时代》作者:天下飘火
《希灵帝国》作者:远瞳
《寻找人类》作者:raystorm
这些被称之为中国十大科幻小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10. 网飞版《三体》真人剧集已开拍,刘慈欣任顾问制作人,你期待吗

《三体》作为一部著名的科幻小说,不仅拥有大量的读者,还成为了最畅销的小说之一,很多读者都希望《三体》可以拍成影视剧。当得知《三体》要开拍时,也让许多读者感到兴奋,尤其是由慈欣担当顾问制作人,大家的期待值就更高了。

《三体》主要讲述了什么?

《三体》这部科幻小说,主要讲述了人类发现了外星文明,并在外星文明“红岸工程”计划中,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可是就在人类想要进一步探索时,却突发状况,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人类的命运也面临了严重危机。尤其是以太阳为中心,在四光年外外星文明,接收到了来自地球的信息,并对人类展开了研究。小说中通过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交流,展开了一系列的博弈,充分体现了两个星球的兴衰历程。

《三体》的诞生,是中国科幻小说崛起的开始,而刘慈欣所创作的《三体》,不仅向国外展现了国内科幻小说的文化,同时也证明了《三体》的价值,相信《三体》在播出后,也不会让观众和读者失望。

热点内容
现代小说名家有哪些 发布:2025-01-17 03:24:43 浏览:948
科学与科幻小说 发布:2025-01-17 03:21:35 浏览:942
男主是军人的言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17 03:20:02 浏览:975
小说轻狂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17 03:20:00 浏览:711
邪医传承陈轩小说免阅读 发布:2025-01-17 03:09:45 浏览:21
主角叫龙傲天的武侠小说 发布:2025-01-17 03:03:04 浏览:78
重生励志小说免费已完结 发布:2025-01-17 02:51:02 浏览:452
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读书笔记 发布:2025-01-17 02:11:59 浏览:901
免费小说都市无敌战神林北 发布:2025-01-17 01:51:11 浏览:17
法医秦明1小说免费 发布:2025-01-17 01:36:29 浏览: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