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科幻小说
A. 急求科幻小说《光晕》——《初次反击》的剧情介绍!拜托详细一点!
光晕3:初次反击》
内容简介:
摧毁光晕后,从光晕上成功出逃的约翰-117,尽力收拢被打散的人类残余部队,力图回到地球。而致远星也并未被圣约人彻底摧毁,约翰-117的部下大多还活着。这是因为致远星上有着圣约人渴望得到的光晕建造者所留下的“圣物”。
约翰-117超人一般永不停息地战斗着,居然成功抢夺了一艘敌舰杀回致远星,救下了自己那些已夺得“圣物”的部下。然而在逃回地球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圣约人竟集结了约五百艘战舰的庞大舰队,意欲进攻地球!地球的命运已经危如累卵……
《光晕3:初次反击》内容简介
摧毁光晕后,从光晕上成功出逃的约翰-117尽力收拢被打散的人类残余部队,力图回到地球。而致远星也并未被圣约人彻底摧毁,约翰-117的部下大多还活着。这是因为致远星上有着圣约人渴望得到的光晕建造者所留下的“圣物”。约翰-117超人一般永不停息地战斗着,居然成功抢夺了一艘敌舰杀回致远星,救下了自己那些已夺得“圣物”的部下。然而在逃回地球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圣约人竟集结了约五百艘战舰的庞大舰队,意欲进攻地球!地球的命运已经危如累卵……导读 炫目的光晕
遥远的未来,人类进入了宇宙时代。由于人口过剩等问题,地球上的居民不得不前往宇宙深处开拓新的殖民地。随看超光速引擎投入了实际应用,大大缩短了跨越星际的时间,人们终于可以自由来往于星际间。
依照太空史诗的惯例,通常这时候就该有一帮强大而极具威胁的外星入侵看闪亮登台了。在《光晕》中,圣约人(Covenant),出演了这个任重道远的角色。圣约人其实是一个以宗教为纽带建立起的庞大团体,包括了许多外星种族,他们宣称人类对天神有侮辱轻蔑之意,亵渎了其信仰,于是悍然发动了针对人类的全面战争。
战争,由此开始。
《光晕》(HALO),由此开始。
《光晕》是电脑软件业的巨无霸——微软,所发行的一款FPS(主视角射击)游戏。如果现在还有人不知道主视角射击游戏是什么意思的话,那么《反恐精英》你总知道吧?对了,《光晕》就是这徉的游戏。不知道为什么老美这么喜欢FPS类游戏,《毁灭公爵》、《雷神之锤》、《神偷》、《孤岛惊魂》、《荣誉勋章》、《半衰期》……不计其数,真是乐此不疲。
好多人消受不了这种类型的游戏,只玩上哪旧一个小时就头晕。对此观象现在还有了个专门的术语——3D游戏眩晕症,据说是神经中枢收到视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以为人体正在做大幅度和高频率的运动(其实人一点没动,正坐电脑前的椅子上呢),为防受伤而发出了眩晕信号所致……不过这不能阻止《光晕》取得举世瞩目的销售业绩。想当年,它在微软自己开发的电子游戏机XBOX上可谓大红大紫,是XBOX游戏机上最畅销的游戏,为XBOX游戏机的销量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力地回击了索尼公司的PS2游戏机在全球范围内的猛烈扩张,使得击倒了世嘉等对手、正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的索尼PS2游戏机“一统江湖”的梦想化为了泡影。
《光晕》超凡的魅力,电脑游戏商们自然不会放过。2003年,《光晕》被移植到了电脑上,也是好评如潮。微软何等精明,见此盛况当然不会收手。好事成双,2004年11月《光晕2》隆重推出,发售当天就卖出了1亿美元。发售前,仅预定者就高达150多万人。截止2005年1月20日,《光晕2》在全球的销量已经达到640万套,超过了《光晕》当年创下的销售记录,成为了美国地区2004年第二大最流行的游戏。不仅游戏本身所向披靡,其周边产品也犀利异常,《光晕2》的官方攻略出版后,这本224页的平装本书籍初次印刷的数量为110万本,在美国和加拿大发售的当天,就卖出了27万本!目前其销量居然直逼比尔·克林领的自传《我的生活》,成为十年来最畅销的新书之一。
《光晕》的故事在看过之后是不是觉得故争情节和设定颇为眼熟?有没有想到《星际争霸》?呵呵,看出来没有?圣约人和洪魔简直就分别对应《星际争霸》中的Ptotoss和Zerg。就连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造物主”种族TheForerunner,在《星际争霸》中也有对应者——Protoss和Zerg的共同创造者,神秘的萨尔那加人(XelNaga)。圣约人和Protoss政治体系同为神权体制,而洪魔繁衍扩散、吞噬生命的本质又与Zerg如出一辙……真是太像了。不过,这并不妨碍这款游戏成为玩家手上得挚爱,也不影响以《光晕》为蓝本的小说在美国一再走红,以至于一口气连出了三本——《致远星的沦陷》、《洪魔》、《初次反击》。其中仅《致远星的沦陷》销量就达二十万册,而且名列《出版家周报》(PublishersWeekly)的畅销书名单上。
小说的作看交瑞克·尼伦德是一个标准的热情科幻迷,很早以前就开始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在1994年他参加了美国科幻界一个重要的写作班——号角写作班。到目前为止己经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其中《干旱之水》(DryWater)一书获1997年世界幻想小说奖。
B. 机器人的来历
机器人概述篇
实用上,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机器人可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执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机器人执行的是取代或是协助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制造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
机器人可以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目前在工业、医学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有重要用途。
欧美国家认为:机器人应该是由计算机控制的通过编排程序具老者有可以变更的多功能的自动机械,但是日本不同意这种说法。日本人认为“机器人就是任何高级的自动机械”,这就把那种尚需一个人操纵的机械手包括进去了。因此,很多日本人概念中的机器人,并不是欧美人所定义的。
现在,国际上对机器人的概念已经逐渐趋近一致。一般说来,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机器人能力的评价标准包括:智能,指感觉和感知,包括记忆、运算、比较、鉴别、判断、决策、学习和逻辑推理等;机能,指变通性、通用性或空间占有性等;物理能,指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可靠性、联用性、寿命等。因此,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功能的空间三维坐标机器。
机器人发展史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森滚雷尔·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48年 诺伯特·维纳出版《控制论》,阐述了机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机能与人的神经、感觉机能的共同规律,率先提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工厂。
1954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1956年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1962年-1963年传感器的应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操作性。人们试着在机器人上安装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包括1961年恩斯特采用的触觉传感器,托莫维奇和博尼1962年在世界上最早的“灵巧手”上用到了压力传感器,而麦卡锡1963年则开始在机器人中加入视觉传感系统,并在1965年,帮助MIT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带有视觉传感器,能识别并定位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此含余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日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就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
1978年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1984年 英格伯格再推机器人Helpmate,这种机器人能在医院里为病人送饭、送药、送邮件。同年,他还预言:“我要让机器人擦地板,做饭,出去帮我洗车,检查安全”。
1998年 丹麦乐高公司推出机器人(Mind-storms)套件,让机器人制造变得跟搭积木一样,相对简单又能任意拼装,使机器人开始走入个人世界。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O),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
2002年 丹麦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
2006年 6月,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机器人分类篇
C. “元宇宙”火了,这玩意到底是啥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12]
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共享的基础设施、标准及协议的支撑下,由众多工具、平台不断融合、进化而最终成形。[23]它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23]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1]关于“元宇宙”,比较认可的思想源头是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说《真名实姓》中,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D. 《十二个明天》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十二个明天》(刘慈欣)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n4fpFPo1Lt5RYMDkJ1lwuQ
书名:十二个明天
作者:刘慈欣
译者:陈楸帆
豆瓣评分:6.8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18-8
页数:410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 刘慈欣新作《黄金原野》中文版全球惊艳首发!一本带你解锁未来的硬科幻巨作,刘宇昆、尼迪·奥科拉弗等13位星云奖、雨果奖得主联袂巨献。雷军、韩松、吴甘沙、余晨、周涛、陈学雷、尹烨、朱进、张鹏罕见同频推荐!
如果有⼀天,人⼯智能像《机械姬》情节中的那样,将你囚禁50天
如果有一天,你能够通过深度脑刺激升级自己,但很有可能丧失本性
如果有一天,你的未来都在无人机的监督下,生不如死,只想逃离
如果有⼀天,一个28000岁的人⼯工智能开始像哲学家⼀样思考孤独
……
科技到底是人类未来的堡垒,还是牢笼?
#《十二个明天》是刘慈欣、刘宇昆、尼迪·奥科拉弗等13位荣获过星云奖、雨果奖等奖项的全球科幻大师联手奉献给全人类的硬科幻小说集。在这本书中,没有龙,没有魔法,没有时间旅行或曲速飞行,所有的场景都是你当下正在经历的未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脑植入、区块链、智能代理……先人一步,解锁被科技颠覆的12个未来,其场景设定熟悉到足以使你产生联想,但又会陌生到让你辗转反侧、坐立不安!
#《十二个明天》不仅是一本“科技内核”够硬的“硬科幻”小说集,还是一本足以唤醒“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的未来启示录!通过12个场景展现科技对社会带来的冲击与变革,让你对科技,对社会,对人性和自身的处境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思考。如果你关心人类命运,也曾在某个深夜对科技的未来充满担忧,那么你该仔细研读下这本书:解决之道,就在其中。
【编辑推荐】
科幻巨匠刘慈欣新作《黄金原野》中文版全球惊艳首发!
刘宇昆、尼迪·奥科拉弗、伊丽莎白·蓓儿等13位全球著名科幻大咖同台竞技,为你呈现一场不同风格与流派的科幻阅读盛宴。
一本带你解锁未来的硬科幻巨作,比《黑镜》更离奇、比《西部世界》更引人深思!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中国的威廉·吉布森“ 陈楸帆领衔翻译,用爱与追求原汁原味的偏执,从一个术语到一句笑话,都确保最大限度地还原作者的本意,同时又不失流畅与优美。
继《三体》之后,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推荐的第二本著作。刘慈欣、韩松、吴甘沙、尹烨、余晨、周涛、陈学雷、朱进、张鹏等来自科技界、科幻界、人工智能界的11位大咖重磅解读。人工智能萌妹子微软小冰有感而发以新诗解读!《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同频推荐!
《十二个明天》第1次收录了一篇美漫作品,这也是科幻史上的第1次。作者是一位物理学家,其用粗暴的笔触、细腻的线条、强烈的视觉对比,为你呈现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台湾新锐插画师杨佳运特别绘制10幅笔锋锐利、视觉冲击的白黑插画,用视觉艺术方式呈现故事中惊奇、复杂而迷人的世界。
湛庐文化出品。
【各方推荐】
《十二个明天》的故事更像是建立在现有科学之上的增强现实,告诉我们,即将进入新的时代,它是“人性的自然延伸,是我们从未想象过的维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贴合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是什么让当下与过往的时代变得不同,我们会走向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在此变化中我们会受到何种影响。
——雷军
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十二个明天》是一部颇具创意的小说集,展现了科幻文学最积极、最本质的一面。十二位世界一流科幻作家为我们描绘的未来,极具诱惑力。
——姚海军
《科幻世界》主编
科幻的能力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寻找无数个未来,这里有其中十二个未来,十二颗高速运算的头脑,供你窥见时间线中的一簇。
——姬少亭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慈欣
著名科幻小说家,中国科幻第1人, 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九届银河奖得主。《地球往事三部曲》第1部《三体》获得2015 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第三部《死神永生》获得2017 年度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
刘宇昆
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和世界奇幻奖获得者,代表作有《蒲公英王朝》 (the Dandelion Dynasty ) 系列,该系列包括《国王的恩典》(The Grace of Kings)、《风暴之墙》( The Wall of Storms) ,其中《风暴之墙》更是一部极负盛名的丝绸朋克史诗。他的作品还包括选集《折纸及其他故事》(The Paper Menagerie and Other Stories)。目前,他定居于波士顿附近,同时是一名律师和程序员。
尼迪· 奥科拉弗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作品包括《谁怕死》(Who Fears Death)、《本蒂》(Binti)、《凤凰书》(The Book of Phoenix)、《阿卡塔斗士》(Akata Warrior ),曾获雨果奖、星云奖和世界奇幻奖以及著名的沃尔·索因卡文学奖。
韦德· 劳什
独立科技记者和音频制作人,常居于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他曾在《科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Xconomy》和其他出版物上担任记者、作家和编辑,并为WBUR 和WHYY 制作广播故事。非常关注人们如何塑造科技,以及科技如何塑造未来。
【译者简介】
陈楸帆
知名科幻作家,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得主,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著称,被视为“中国的威廉·吉布森”。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艺术学院,曾任职于谷歌、网络、诺亦腾,现为传茂文化创始人,专注于开拓中国原创科幻文娱产业。
代表作品有《荒潮》《未来病史》《后人类时代》,并将在2019年出版《荒潮》英、西、德文等海外版。
E. meta为什么叫元宇宙
因为Meta是全球最出名的元宇宙公司,所以有人用Meta代指元宇宙。
2021年10月29日,互联网巨头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宣布全面进军元宇宙,创始人扎克伯格描绘了一个沉浸式的互联网,让人置身于社交、工作、运动、学习、游戏的虚拟世界。扎克伯格相信元宇宙是移动互联网的接替者,建造数字世界之间运转的元宇宙网络。
随着Facebook改名Meta,全力押注元宇宙以后,一度火爆的元宇宙概念目前热度已然暂时消退,就连Meta自个的股价自年初以来也经历了断崖式下跌,还能不能和苹果微链答软等公司一同位列美股科技股第一集团都一度令掘山人怀疑。但扎克伯格依然在努力为我们描绘元宇宙的蓝图。
元宇宙起源
“元宇宙”这个词源于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判唤中平行的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空间名为“metaverse”,即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