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听书
㈠ 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两者比较,琵琶行更胜一筹,你怎么看
《明湖居听书》中的听众是贵人、闲人,早为白妞那穿云裂石的嗓音准备好了一声喝采,所以一曲歌罢,“叫好之声,轰然雷动”。至于白妞的个人遭际如何,与各位听众有无这方面的共鸣,则不必为人所详。
《琵琶行》中的听众是迁客骚人,他们不是主动迎合表演的快乐,而是被音乐叩开了并不轻易坦敞的心扉,且一旦被打开,无尽怅惘便在乐曲的引导下汩汩流淌,不可遏抑,音乐既罢,正是心潮汹涌之际,于是默对秋江,悄然无声。
于是在很多人看来,《琵琶行》中听者曲罢默然的反应比《明湖居听书》中“轰然雷动”的叫好更高明许多。
㈡ 关于<琵琶行>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琵琶行》
【内容】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㈢ 琵琶行白居易 的全篇课文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下马陵)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㈣ 我想要白居易最详细的资料和《琵琶行》的译文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
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分藏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的家里,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中还羼入几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重刻《白氏长庆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有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也与绍兴本大体相同.清汪立名则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 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加以订补;又编《外集》2卷,搜集佚诗佚文,并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研究资料方面,新,旧《唐书》有白居易的本传,陈振孙,汪立名均撰有年谱.近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长庆集伪文》,对白居易的诗文多所考订.今人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所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关评论资料.另有日本花房英树著的《白居易研究》等,都是研究白居易的较重要的参考书藉.
白居易
琵琶行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诗歌特点
生活特点
时期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代表作品
长恨歌
琵琶行_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开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解题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月夜弹琵琶
东船西舫悄无言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自言本是京城女……
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叹息
演奏琵琶曲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
(序曲)
(总写)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魅力)
鲜明的对比
诗歌的第三部分: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门庭若市
年轻貌美
昔日欢笑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长色衰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__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__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__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照应
(点明主旨)
琵琶女三次演奏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鉴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提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琵 琶 行 作者:白居易
Translated Text
译 文
原 文
Original Text
上一页<< >>下一页 [1/4]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侯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按: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于,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㈤ 点明《琵琶行》与《老残游记》写作上的不同
《琵琶行》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3巧用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色彩浓厚。
5结构严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运行。
《老残游记》
运用游记散文的笔法,对自然景物进行细微描写,其小说中大段的心理描写,长篇的对话和独白等,都是传统小说所没有的,这些非情节的成分,对于传统小说的艺术形式都是破坏性因素,具有革新的意义。
一、它表现出中国小说开始由传统的权威叙事向人物叙事过渡;
二、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统一的故事性叙事框架,促进了小说功能由“讲述”向“显示”的转变;三、它体现了中国小说由传统艺术构思向现代化艺术构思转换,带动了小说观念的变革。
《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运用“比喻”的不同特点。
《琵琶行》重在贴切表现乐声的质地,喻体多显人们熟悉的听觉、视觉形象。王小玉例重在表现对唱调的美妙感受,喻体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反应,夸张也恰切
两篇比喻共同特点:
1.总的就是胡适说的音乐只能听,无可视形象,不容易用文字表现,所以要用许多具体的物事来譬喻。
2.喻体多为美好的事物,且都有一系列的比喻,产生叠加效应,使所喻事物的特性显得格外鲜明。
3、都表现了音乐的从高到低,从底到高。
两篇的比喻区别如下:
1、《琵琶行》重在表现琵琶乐声本身的音乐质地,即音色、亮度等等,具体如沉重、激越、清脆、清亮、婉转、幽微、高亢、凄厉等。所以其喻体多呈现人们熟悉的听觉形象、视觉形象,也不太夸张,而比较贴切,如珠落玉盘等等。
2、王小玉例重在表现那节节攀高,又节节降低,再从无到有,由低忽高的美妙唱调给人的极致感受,因此喻体除了有可见的视觉形象外,主要还呈现了内部感官的反应,而且多恰切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如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不畅快,如比喻为一峰一峰攀登泰山,天外有天,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如像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中盘旋向下,这些比喻都有视觉形象,更有内部感官的体验,夸张效果也好。
3、《琵琶行》很好表现了音乐停息后,听者的情绪体验仍在延留,仍沉浸在艺术享受中,但未用比喻;王小玉例未写“延留”。
4、通过其他感觉,特别是内部感官的感觉来体验音乐的听觉感受,就是过去讲过的“通感”(包括两篇,包括后面将提到的);在通感上王小玉例突出得多。
5、其他:比喻由低忽高,《琵琶行》用银瓶破裂,听觉、视觉结合,仍重在音乐质地的贴切转换;王小玉例用忽地五光十色、天女散花的东洋焰火,仍重在通过视觉形象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又,音乐渐渐停息,前者有比喻,主要呈现视觉形象(冰下难流等),也重在感受,写出了渐渐停息之美;后者无比喻。又,音乐渐渐由无到有,前者未写;后者用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发出作比,属听觉,仍重在感受,写出了音乐由无渐生之美。
㈥ 声音的形象性艺术——《明湖居听书》、《琵琶行》
声音没有实体,是无形的,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古人是怎样描绘声音使之形象、可感呢? 我们又可以从古人描绘声音的文字中学到哪些呢?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第二回,文章描写了当时著名曲艺人王小玉的演唱技艺。《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描述了琵琶女的弹奏技艺。两篇文章一为小说,一为诗歌,但在描写音乐艺术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
一、大音希声淡然开场
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
二、抑扬顿挫戚然全过程
《明湖居听书》先写“声音初不甚大”到“渐渐的越唱越高”,再写“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到“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 ,然后是“忽又扬起”到“霍然一声,人弦俱寂”止。《琵琶行》则从“弦弦掩抑声声思”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再到“凝绝不通声渐歇”,然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迸”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两者都描写了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全过程,通过这样生动而细致的过程描写,读者可以全面地感受一段音乐的内涵,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比喻生动如梦似幻
刘鹗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明湖居听书》中“弹三弦的一脸疙瘩”,在他的笔下是“风干的福橘皮”;黑妞演唱的声音清脆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白妞的眼睛清澈水灵、神采飞扬,“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真是绝妙之极。当然,更绝的还是对白妞的演唱声音的描述。比如,他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来比喻声音的高亢激越,用“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插”来比喻声音的婉转回环。《琵琶行》中,用“如急雨”的比喻来表现声音的粗重和急促;用“如私雨”的比喻来形容声音的轻柔舒缓;用“莺语”来表现乐曲的婉转悠扬;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比喻来形容小弦大弦交错弹拨声音的圆润错落;用“泉流冰下”和“冰泉冷涩”来表现乐声的缓慢、凝滞;用“裂帛”来比喻四弦齐拨的声音的清脆悦耳。
除此,《明湖居听书》还运用了通感。如用感觉来写听觉,如“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得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把美妙的声音写得那么具体,那么活灵活现。“这一出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想到东洋烟火那光影迷乱的形状和颜色,我们就已经陶醉在白妞那迷人的唱腔中了。这是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这也是以视觉印象来写听觉印象,将无形之声描绘得具体有形,生动地写出了那节节高起、出神入化的境界。
四、烘云托月曲未尽
在演奏、说唱后又有一个烘托,《明湖居听书》说“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人们对说唱拍案叫绝;台下的议论“三月不知肉味”,更显出小玉的说书打动人心,摄人魂魄。《琵琶行》中则说“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四周静悄悄,人都沉浸在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声中。
㈦ 《李凭箜篌饮》《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有何相同与不同
《李凭箜篌饮》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明湖居听书》就不懂了,希望能帮到你啊
㈧ 求琵琶行的全文及译文
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1、左迁:贬官。
2、凡:共。
3、间关:鸟鸣声。
4、虾蟆陵:下马陵,其附近乃歌女聚居地。
5、秋娘:歌妓们的通称。
6、争缠头:竞相赠送财物。
7、钿头银篦:妇女头上饰物。
8、浮梁:江西景德镇。
9、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嘶哑杂乱刺耳。
10、向前:刚才。
11、青衫:唐官员以等级穿着不同颜色衣裳。青衫是最低一级的服色。
12、湓:(pén)
13、谪:(zhé)
14、荻: (dí)
15、嘈: (cáo)
16、篦:(bì)
17、钿: (diàn)
【译文】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于,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评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
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分藏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的家里,唐末动乱,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中还羼入几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重刻《白氏长庆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有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也与绍兴本大体相同.清汪立名则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 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加以订补;又编《外集》2卷,搜集佚诗佚文,并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研究资料方面,新,旧《唐书》有白居易的本传,陈振孙,汪立名均撰有年谱.近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长庆集伪文》,对白居易的诗文多所考订.今人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所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关评论资料.另有日本花房英树著的《白居易研究》等,都是研究白居易的较重要的参考书藉.
白居易
琵琶行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诗歌特点
生活特点
时期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代表作品
长恨歌
琵琶行_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开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解题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
文章结构
江头送客闻琵琶
江上聆听琵琶曲
歌女倾诉身世苦
同病相怜伤迁谪
重闻琵琶青衫湿
邀见歌女
演奏名曲
听者陶醉
少年欢乐
晚年沦落
悲苦心境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月夜弹琵琶
东船西舫悄无言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自言本是京城女……
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为君翻作琵琶行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叹息
演奏琵琶曲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
(序曲)
(总写)
(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第三乐段)
(曲终)
(魅力)
鲜明的对比
诗歌的第三部分: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门庭若市
年轻貌美
昔日欢笑
独守空船
今日辛酸
年长色衰
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__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__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__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照应
(点明主旨)
琵琶女三次演奏
《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
鉴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
《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所以感动得青衫泪湿.这里,用比喻已经不够了,诗人就直接出面为乐曲解说.诗人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只轻轻一点,就提示出乐曲的无穷含蕴."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已经成为千古传诵的妙句.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也是由作者直接讲出自己的感受,只是就中又使用了比喻罢了.《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琵 琶 行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纵纵,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给一个商人当老婆。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二字(按:实际上全诗是六百一十六字),叫做《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于,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兄弟从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
http://..com/question/9589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