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稿和说书稿有什么区别
❶ 听书读书哪个好 听书和读书的效果有什么差异
首先,听书和读书肯定不一样。
听书产品中对应的文字,咱们叫讲书稿或者听书稿。讲书稿或者听书稿是怎么写成的呢?
读书的人,通读全书(也许运用很多阅读方法,牛人遇上简单的书也许都不用通读),理清书籍脉络,提炼他觉得重要的或者喜欢的几个要点(并不是全书内容),一般是三个,进行解读。好的讲书人,是用自己的知识、经历,把整本书消化了之后,再按照自己的思路、逻辑,给读者讲出来,就像一块幕布,投影仪把影像打到幕布上,幕布再反射出来,只不过,讲书人是块智能幕布,他可能能把影像里模糊不清的东西给清晰化,让你看得更清楚,当然,也可能把某块影像削减下去。
如果讲书稿作者足够好,比如他的阅历很深,那很多你看不懂的书,听了他的解读,你就懂了。特别一些跨界的专业领域的书,你想了解,又读不懂,那听书就很适合。但是看你的问题,选择听书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读,而不是跨界的读不懂,那接着看下面两条。
其次,听总比不听不看好。特别跨领域的专业书,听书很好。
聊胜于无。如果没有时间看书,就是看不了,那听一些书籍,吸取别人的精华,也是好的。特别是一些干货类的书籍,听大咖解读一下还是很爽的。
只是,别人感兴趣的点,别人理解的角度,未必是你需要的点。有时候我看书,一整本书读下来,里面不起眼角落的一句话,反而是最打动我,让我永久记录下来的。
当然,如果这些书,你有Kindle的话,听书的同时,能抽二三十分钟扫一眼听书时吸引你的知识点,不要强求自己一定读完,坚持一阵,你的读书体质应该会有所改变。
最后,怎么让自己能读书?
1.降低读书门槛,不要有一定读完的想法。
从感兴趣的点开始,可以就读那几段,其他你听书没有问题。爱读什么就读什么,坚持一阵。
这本书很适合刚开始阅读的人看,每页字数不很多,排版清爽,看起来没有压力。从怎样改变读书体质,到成为阅读高手,到实现产出,都有讲。作者语言风格日系清新,读着舒服,会有想跟着书中的做法照着做的感觉。
2.提高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通过训练时可以提高的。我之前也是很多年不好好读书了,速度很慢。开始学习阅读之后,读书刻意按照速读的要求练习,现在如果追求速度的话,我可以每分钟读1000字了(读完整本书,计时,计算速度),当然,按我的水平,这个速度肯定不是逐字读的,会用到跳读、扫视等方法,但我比较“珍惜”书籍的每部分文字,说白了就是扔掉哪里都不舍得,速读的精髓总是难以做到,每次都是通读整本书,如果能够完全按速读方法来的话,比如运用类似“黑体字读书法”这种可以快速提取要点的阅读法,我的阅读速度应该还会更快一点。
3.做笔记,建立知识库
这是比较高级的阶段了,不知道题主是否有这方面需求。简单说下。
书籍有很多营养,但我们记性没有那么好,把看过的书瞬间全部内化。老话就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深以为然。如果想把知识变为自己的,那一定要做笔记。我喜欢奥野宣之的“一元化笔记法”的理论,简单、易行、可持续。篇幅原因不细写,感兴趣可以另起问题:)。
从简单的,自己能做到的开始,读书不要怕慢,半个月没什么,我还有四年前读一半的书放在那里呢。不预设目标,放松看书,简单开始,读着读着,你的速读就快起来了。这时候,听书就是别人的思想,和自己思想的碰撞,会更有火花。
关于听书读书哪个好 听书和读书的效果有什么差异的相关内容,今天小编就说到这里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每日听书相关内容,小编会持续更新。
❷ 如何写拆书稿
拆书稿也称为共读稿或领读稿,和听书稿有相似之处,都主要用自然语言来创作,都是在一本好书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对创作新手来说,更容易切入读书变现行业。拆书稿和听书稿又有很大的不同。
拆书稿VS听书稿
从产品形式看,拆书稿是精读完一本书后,将一本书拆成5-10部分,每部分1000-3000字,各有一个小主题。听书稿是精读完一本书后,用5000-10000字的文章,讲清楚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并且要讲得有意思。
从内容角度讲,拆书稿更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听书稿则像一部电影,拆书稿可类比为去某地旅游的全陪,一天一个景点介绍,讲书稿是去某地的旅游精华游,叫一日看尽长安花。
从产品使命来说,听书稿是帮助用户节约时间,高效获取书中精华,陡然间增大了你的阅读视野,拆书稿是帮助用户激发读者的兴趣,带领读者有场景化地完成一次线上学习。
拆书稿本质上是一场线上读书会,一本书就是一个小型系列课。拆书稿是职业读书人看完一本书后,把书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尽量让内容对当下的读者老说,有趣、有用和有料,原来书的内容可能很死板,或者有时代局限性,但经过读书人的编排,它会变得更合胃口,是死的,人是活的,好的读书人能让一本书枯木逢春,另外,拆书稿更容易打造一个很有粘性的主题社群和读书类成长IP,比如说,把一本书拆成7篇,每天早上7点准时推送,读者就会像追电视剧一样,每天早上都会等着看。
那么,如何写一篇拆书稿呢?
首先要注意拆书稿模板。
书的结构框架不同,不同的人去拆解,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拆解方式,不同的听书平台要求也不一样,重在活学活用。小冰老师在课程中提供的模板,是给我们一个思路,一个引子,以触发我们探索适合自己的拆书方法。
拆书可一书三拆、七拆、十拆,但整体脉络都是一致的。一书七拆就是把一本书分成七篇小文章来解读,每个小文章都有一个主题,拆书不同于说书,说书是忠实转述一本书的精华内容,拆书是激发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并且接着读书人的引导,能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启发,这就要求读书人在制作产品的时候,结合大众的实际现状,把书里原来很遥远的内容,通过编排推到读者身边。
小冰老师通过分析自己拆解《了不起的盖茨比》,告诉我们虚构类书籍的拆书步骤。
第一步,用倍速阅读法速读两遍书,对书有一个基本了解。检索网络,发现原书描写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故事,年代离我们今天很远了,故事背景是在美国,可能和中国读者的文化心态不太兼容,所以需要思考,怎么把这本书和当下的生活,找到一个切入点连接起来,这个切入点就是创作的金线,如果不会切入,就再多读几遍书,多进行几次头脑风暴。
小冰老师读书后,发现《了不起的盖茨比》有两条线:盖茨比和黛西的爱情故事,盖茨比美国梦的诞生和幻灭。小冰老师认为,感情这条线,相对离读者更近一点,所以锁定“感情”这个线索,作为整本书的拆解主线。
不管是一书几拆,整体下来都可以分为三个模板,第一篇是预告,中间篇幅是征文,最后一篇是总结。这里小冰老师提到一个创作小技巧,从第二篇正文开始写,
第一篇留着最后写。
第二步,围绕主线提问题,确定好每篇围绕的主题,给每篇文章定个小标题。每提出一个问题,用苹果读书法快速到书里摘苹果,通过摘苹果完成一篇文章。所以,打好阅读基础非常重要。
小冰老师围绕情感这条主线给每篇文章定了小标题。第一篇:盖茨比是个怎样的人;第二篇:和黛西相处的过程中,可以重点着墨在“什么情况下会爱上一个人”;第三篇:接着故事的发展讲盖茨比和黛西重逢,以及他们和汤姆之间三个人的感情纠葛,这部分探讨婚姻和爱情的关系;第四篇:讲述盖茨比和黛西的私奔计划,以及汤姆和车店老板娘的偷情,这部分重点讲述婚姻围城和出轨这类主题;第五篇:讲述整本书的高潮部分,盖茨比之死,黛西最终选择和汤姆离开,分析在情感关系里,盖茨比没有底线的付出和牺牲是不是值得;第六篇:不囿于爱情,重点讲述主角盖茨比和尼克的友谊,探讨友谊对成年人的重要性;最后一篇是收尾,在立意上进行升华。
确定主题后,回到书里把作者倒叙、插叙的部分都找出来,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把故事理顺,为了捋顺脉络,你可能要翻好几遍书,最好把每篇的提纲列出来,并且不断搜集一些你亲身经历的例子,或者你在网上找的特别好的例子,能为核心观点服务的观点等,最后完成整篇文章。
像《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类虚构类的书都会有一条叙事线,非虚构类的书没有这样的叙事线,这时,就得找到这种书的核心立意,围绕核心立意进行创作。
小冰老师以《见识》为例,讲述非虚构类书的拆书步骤。
第一步,通过倍速阅读法速读本书,检索网上信息,看封面、序、目录等,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通过这些信息,发现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吴军的专栏合集,并没有直接教人们什么是见识,更多的是他自己对生活、工作方面的思考。从而找到核心立意,作者分享他自己的视角给我们,自序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素材。
第一篇:说明这本书的立意,重点介绍作者本人,如果要一书十拆的话,中间:选出八个最棒的的观点,来进行完善和补充。《见识》这本书有9章,每一篇都可以按照一篇文章的体量来拆解。虚构类书和非虚构类书的标题都要起得好一点,要有点新媒体范,不能直接把书的标题拿来就用,拆书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篇凑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读书产品,每一篇分开,也是一篇好的文章。好的标题应该情真意切,有一定信息量,引人好奇。应以疑问句或者金线句作标题。
第三步,整体行文使用自然语言引导。
拆书稿注意事项。拆书稿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简单概括,还要在此基础上,帮助读者加深读书籍的理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给予他们启发,让读过书的读者收获新东西,让没读过书的读者产生阅读此书的兴趣,所以要简要提炼和总结书中较有价值的内容,穿插对故事的思考和看法,可以提出有身份的代入感、有痛点的问题,迅速让读者进入到阅读状态,同时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干货十足,夹叙夹议,一般来说,“叙”占30%,“议”占70%。
正文部分没有特殊要求,首先要符合平台字数要求,其次,围绕设计的主题去写,不要跑题了。可以按照“引用原句”、“提出问题”、“强调核心观点”,不写流水账,尽量多地使用自然语言。
拆书稿产品不要局限于投稿给各平台,可以发起付费微信群,每天固定时间推送书的一部分内容,也可以发起自己感兴趣又精通领域的读书社。
❸ 不想看书,听书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吗
一、人各有不同,做选择前要思考我们自己的小孩在哪一块更需要加强。
个人认为,
在目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生看书比听书的学习效果要好;
从人际沟通交往角度思考,听书的效果又比看书要好一些。
其实无论是看书还是听书,都可以达到信息收集与价值观输入的效果。
但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多看书来训练他们的辨识广度。
注:每次注视时,你可以对焦或辨认的字数就称为辨识广度。——【英】尼基·斯坦顿《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
辨识广度至少在孩子做阅读理解题时比较重要。如果孩子的辨识广度小,阅读文章还需要用笔逐字默读,甚至需要频频回视才能连贯理解整句整段的意思,先不说这种做法到最后是否能有效把握文章主旨并写出切题的答案,就论耗时性,辨识广度小的孩子在争分夺秒的考场上必定会更加紧张,尤其当自己眼角扫到周围的同学都已经翻过另一面开始答题,而自己还在这一面勉强阅读文章的时候。
而听书的关键我认为不是“书”,是“听”。家长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听书后,复述讲书稿的主要内容,从而训练孩子倾听的能力。不要觉得“听”是一种很简单的技能,要真正做到在沟通中,迅速剖析和了解对方的“话里有话”、“话中重点”以及“话后目的”并不容易。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不一定受人欢迎,但一个好的倾听者会收获很多信任和友善。
❹ 谈谈图书类写作
很多人说自己有文学梦,却迟迟没有开始;有些人写了三年,却始终原地踏步;还有些人上了一个台阶后,就很难有所突破了。
于是,做梦的人一直在做梦,原地踏步的人,要么心灰意懒放弃了,要么靠打鸡血喝鸡汤来坚持。
如果你对文字有感觉,真的喜欢写点什么,同时,你又很喜欢读书,很喜欢思考,那么,不妨试试图书类写作吧。这样,不仅输入和输出两不耽误,还能在付出和收入之间找到平衡点。也许,写作乐趣和动力也就此产生了呢。
这里所说的图书类写作,并不是指去写书,而是指依托已经出版的图书做文章,是读书后的一种输出。那么,针对一本或一系列的图书,我们可以做什么文章?输出什么作品呢?
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指的就是写读书笔记。读书时,把读到的精彩部分和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就是 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不仅可以巩固知识,更可以积累素材,对后期的写作是非常有用的。
读完一本书,把你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一篇文章,就是 读后感 。读后感重点强调的是自己对这本书的感觉,一定要突出一个“感”字。一篇好的读后感,要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要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
喜欢读书的人,肯定见过别人写的书评。网络上说,书评的作用是“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写书评的人,一定要能担当得起这个角色, 书评 一般以客观展示书的可取之处为主,即要概括介绍书籍的内容,又要有评论,评论可以是对内容、对作者或对出版社。
近几年,网络上的知识付费很流行,随之产生的讲书听书平台,对讲书稿、拆书稿有很大的需求,这又成为了读书人输出变现的一个新渠道。
讲书、拆书稿 ,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一种特殊文体。它们的特殊,主要体现在写作目的上,这种文章强调的是服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写作。因此,讲书、拆书稿写作,在格式和内容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还有一种输出形式是书单。 书单 是针对多本书而产生的作品,是对同一类书的介绍和推荐。
这些根据现有图书为依托形成的作品,读书笔记、读后感、书评、讲书稿、拆书稿和书单,就是图书类输出。
首先是阅读能力。 做图书类写作,读书是前提,必须要具备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和阅读笔记。读书太慢或效率不高会影响理解,理解不到位就没法下手写。读完一本书,要有全局感,要思考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什么?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其次是思维角度的转变能力。 写作的思维角度,跟说话的角度意思差不多,类似于你站在什么立场说话。做图书类输出,需要我们从一个接受信息的人,转变成一个整理信息、传达信息的人,这就是思维角度的转变。
再次是写作能力。 这里所说的写作能力,不完全是文笔好不好的问题。因为图书类写作的内容被局限在了那本书里,目的是整理和传播输的思想,所以对作者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同时,还需要对写作要求的理解能力。
在所有的图书类输出中, 讲书稿的技术含量最高,稿费也最高 。除了对作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外,还很考验作者的知识面和知识体系。
讲书稿,又称说书稿、听书稿。顾名思义,讲书稿是一篇能用语言把一本书完整讲出来的作品。讲书稿的用途是提供给平台用的,由专门的主播照稿朗读,做成音频产品来销售。所以, 写讲书稿,需要有一个做产品的思维 。
一篇讲书稿的创作过程,大体是由 选书、阅读(略读、精读)、初稿、修改 这四个步骤来完成。其中,阅读是关键,知识点和全稿的构架要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各平台对讲书稿的结构框架要求大同小异,结构框架一般都是由开篇、破题、引题、作者介绍、重点内容解读、归纳总结、结尾这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最能体现作者水平的 破题 和 重点内容解读 这两个部分。
破题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引起听众的兴趣 。虽然只有几百个字,但这一部分是能不能引起听众兴趣的关键,所以一定要生动有趣,或者是能戳到读者的痛点,生动有趣又简洁才能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破题可选择跟书的主题相关的历史事件、讲故事、举例、科学实验、统计数据、调查报告、亲身经历、名人名言、有趣的观察、身边的事等,通过这些内容过渡到书的主题上来。这样从一个吸引读者的角度,让读者知道这本书能够给他带来什么价值。
重点内容解读是讲书稿的重中之重,也就是正文 。这是讲述稿里边最主要的一块内容,所占篇幅最长。
对重点内容的解读, 确定全书的逻辑主线 非常重要,这是最体现作者功力的地方。因为一篇逻辑结构清晰的讲书稿,能够让听众迅速知道这本书说的什么,能够给他带来什么价值。所以说,对于写讲书稿来说,逻辑大于文采。
有了清晰的逻辑主线后,就是按照逻辑主线介绍每一个知识点。在这部分里,读书笔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把阅读笔记和自己的理解,按照论题和论据的关系,巧妙穿插到主线中,就形成一篇有骨架,有脉络,有血有肉的好文章了。
必要时,需要横向阅读同类书籍,或者收集相关的事例,拓展书籍内容,补充完善论据。以此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作品更加丰满,以此来吸引听众。
讲书稿是一种议论文文体的再创作,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逻辑主线,用举例的形式做论据行文。写作时应尽量让逻辑关系简单、不引用原文、用口语化的短句子完成。
实际上,图书类写作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难。
首先,图书类写作 上手快 ,读书笔记、读后感小时候就写过;其次,图书类写作 有抓手 ,那本书就是你创作的原材料;再次,图书类写作 容易变现 ,或多或少的收益,都可以成为激励你继续写下去的鸡血。
再上到一个层次来说,图书类写作,可以调动我们的大脑做有序化思考。这样的思考过程,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如果你是个还没找到写作方向的人,从图书类写作开始,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赚钱多少不说,最起码书不会白读,落得个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不也是收获吗?
❺ 听书稿是什么 听书稿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1、听书稿是用一篇文章的长度来告诉你一本书的内容,就比如说得到那样,5000到8000字的文章长度来告诉你一本书的内容。
2、写听书稿尤其需要锻炼讲故事的能力,就是你看完一本书之后如何把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用你自己的话完整的复述出来,让别人觉得非常感兴趣,是要别人在看完你这篇文章后不用去看原文的内容,但是同时又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会觉得文章既有趣又实用,会愿意去看你写的东西。
❻ 听书稿是什么,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学习如何创作听书稿,最大的收获:
1.听书稿是什么,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
听书稿原来是音频+文字形式的读书产品,也就是我们平时接触的,通过某个app上进行语音解读的产品。这里同时也增加了“时间重叠”,就是我们利用零碎时间见缝插针来进行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听书稿是撰稿人对书籍进行第二次创作,加入自己的想法,通过自然语言,即口语化写作,让读者能够快速读懂书籍。
2.创作听书稿最为重要的两个关键
线性逻辑谋篇布局和前倾45度的表达欲望,即线性与交付。前面说听书稿是口语化写作,在用自然语言,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这里就是前倾45度的表达欲望,就是要靠近读者,要让读者明白并接纳。同时还要必须交代清楚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尾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都是一环扣一环的,环环相扣,所以这里就必须要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听书稿通篇流畅通顺,这里就是指线性逻辑谋篇布局。
3.听书稿结构属于总分总
总:介绍书,介绍作者,介绍好处(这里就会用到模板:点题-破题-介绍作者)。点题就是听书稿开头部分,最好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书中精髓。接着就是破题,为了激发听众的兴趣,可写入相关生活场景,故事等加以渲染烘托,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破题完之后就是介绍作者了,最忌讳照搬网上或是市面上对作者的介绍,可以介绍作者有什么成就,有什么特别点,或是书中的核心观点。
分:在书中摘取3-5个分论点进行论述。这里很关键,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过多显得太复杂,没有重点,读者也抓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过少,内容贫乏,立足不够,说服力不强。且每个小论点后都做一个小总结,既承上启下,又自然顺畅,让读者一直沉浸在听书稿的环环相扣中。
总:整本书再次总结。
听书稿,是一个需要知识量很大,很宽,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综合产生出来的产品。所以在动笔前,先打牢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