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听书说服力

听书说服力

发布时间: 2022-09-23 07:50:18

A. 有哪些高质量的读书节目

这个问题的话,答案就很多了。

我大概分了一下类,第一个是电视媒体(传统的方式),第二就是新媒体类(新兴的)。

关于传统的电视媒体类,有以下几个:

央视《朗读者》说的关于读书类的节目,朗读者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也是电视节目,读书类浓墨重彩的一笔。

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做选择。节目的质量是很高。别只买不学就好。

文中没有提到的欢迎留言补充。

豆瓣、知乎:那颗星

简书:那颗星Star

我是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的那颗星!

B. 仿照 《明湖居听书》 的手法,用比喻、同感的修饰手法,写下对这段音乐的感受。

这个嘛,还用说吗,自己想呗,很简单的 随便写写 只要语句通顺

还有是通感不是同感.........只要含有通感的修饰手法就行了!

楼上说的是楼主问的问题吗?自己懒 去网络复制一下就草草完事了?太不负责了。

C. 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句叫什么

  1. 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句叫博喻。

  2. 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3. 博喻有两种方式:

    ⑴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例如:“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听潮》)上例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⑵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吗;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4. 博喻实例:

    ⑴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⑵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⑶"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拥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


D. 听书《刻意选择》总结笔记

罗希特不断进行细微的刻意选择练习得出的各种人生算法,本书重点:用来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三种技能:

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沟通。

第一个重点内容:更好地思考。

有四种人生算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从挫折中快速恢复;掌握自己的命运;“透支”自己,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以及最后,学习新知识。

第一种算法:从挫折中快速恢复。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经历无数次失败。

第二个算法是掌握自己的命运。

生活中有很多选择,有的像吸烟一样冒险,但重要的是,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那么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呢?罗希特也提供了三种办法:

首先去领导而不是跟随。

他到澳大利亚的第一份工作是兼职节目设计。但他在工作中发现,整个项目管理非常混乱,他便主动开始做一个项目经理该干的活。于是没几天他就被全职雇佣了。有时候机会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争取的。

其次要接纳自己的不足。比如我们会认为“开小差”是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在职场上,“开小差”也许能给我们带来好处。比如开电话会议时在纸上涂鸦,也许就能带来新的灵感。

最后实在不行就选择离开。如果你在工作中感到极度无助和痛苦,缺乏自由,而且长时间陷入其中无法自拔,那么不用忍受,选择离开会是最好的办法。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更好思考的第三个算法是“透支”自己。

这里的“透支”指的是,尽自己的能力投资学习。成功人士普遍认为,在事业早期进行自我投资,非常有利于未来个人发展。

但“透支”并不是不顾自己经济实力盲目花钱,作者提出了三个建议:

首先要专注自己最擅长的方向。

其次是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

最后卖掉拥有的东西。

最后,更好思考的第四个算法是学习新知识。

那我们该怎么学习这些新的知识呢?作者提供了三种途径:

首先多提问。

其次是了解一点不熟悉的知识类型。

最后要和多花点时间在沙发上。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重点内容:更好地工作。

要想更好地工作,作者也提供了四种人生算法,分别是超要求完成工作、做一个正直的人、学会共情、学会“拖延”。

首先要完成领导没有要求你做的工作。

那怎么才能完成领导没有要求的工作呢?有三个方法可供参考:

首先要看清真正的需求。

其次要把工作做到超出领导预期。

最后要重新描述自己的岗位职责。

更好工作的第二个人生算法是做一个正直的人。

那么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呢?

首先告诉大家真相。商场上经常有信息不对等的情况。比如你的产品的原料,你的求学经历,虽然大家也不是非常期待了解,但如果你能坦诚说出来,会给大家一个诚实的好印象。

其次要履行承诺。履行承诺不但职场上的规则,更是做人的准则,说7天无理由退换货,就要做到一周内允许顾客无理由退换。

最后就是署名。署名能产生无形的约束力。在网上发布任何内容,可以试着像写作业一样,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不但约束自己,避免随意和不负责任,也让大家看到你的诚意。

更好工作的第三个人生算法是学会共情。共情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关怀对方。

在职场中,如果能转换视角看世界,不仅能够很快融入工作氛围,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职业收获。那么如何才能学会共情呢?这里有三个小技巧。

首先想象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背景故事。因为成长和工作背景不同,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对方的行为。为了能够产生共情,那么就必须要想象一个故事背景。比如,有时你会接到一个特别无理的电话,你完全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这时就不如想象一下,他刚刚冲泡好一杯香浓的咖啡,还没喝一口,一不小心全洒了,这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虽然这个场景只是我们的想象,但却可以消除对对方的偏见,产生更多共情。

其次要在工作中注意那些无意激励。比如客服工作人员,如果老想着减少与一个客户的单次电话沟通时间,那么就会越来越不耐烦,总想早点结束谈话,不愿意花时间去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了解对方的工作环境,也就会理解一些不合适的言行,从而产生共情。

最后可以面对面直接问出来。比如问“你生气了吗?你看起来很难受”等。这些问题可以直接反映对方的情绪,或者印证你捕捉到的情绪。往往有时候这些问题比较私密,可以小声询问,鼓励对方分享自己的感受。不管是鼓励对方分享,还是自己主动分享,都可以让双方迅速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更好工作的第四个人生算法是学会“拖延”。很多成功学的方法论都在教我们如何克服拖延症。但罗希特却说,不要怕拖延症,及时比准时更重要。

准时是讲究按计划一丝不苟、按部就班地工作,而及时是要求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不盲从原来的计划。

比如我们从小接受的学校教育,就是按照计划准时教授固定的知识,以备未来某个时间能用得着。但进入职场,我们经常面临的是突发的急需解决的新问题。这时,及时就比按部就班更重要了。那么如何能做到更及时呢?这里也有三个小技巧。

首先可以进行有计划的拖延。比如你要准备一份文案,却一直找不到思路,与其早早就坐在电脑前苦思冥想,不如出去走走,活动活动身体,呼吸点新鲜空气,也许就会有灵感了。高效能人士的拖延都是有计划的拖延,就像家里的牛奶快没了,你不会专门为此跑一趟超市,而是会等其他日用品也需要购买时再去。

其次要做到更专注。现代社会,社交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分散着人们的注意力,如果不对自己有所要求,很难做到专注。樊登老师曾提到过,为了让自己专注,关闭了微信朋友圈和微信信息提醒。在家里工作的时候,他就把手机放在另外一个屋子里。

最后要增加及时性学习。现代社会信息大爆炸,信息更新速度特别快,学校储备的知识远远不够用,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这时对症下药,及时学习就显得特别重要。比如喜欢写作的人,以前可能只需要写就行了,但现在自媒体发达,要想成为网络大v,就要学运营,并且不同平台有不同调性,必须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四种人生算法让我们更好地工作。要完成领导没有交代的工作,做点分外之事。做一个正直的人,信守承诺。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学会共情。不要怕拖延,及时学习,及时解决问题,比按部就班一成不变更有收获。

接下来是今天的第三个重点内容:更好地交流。这里作者也分享了四个人生算法。

第一个人生算法是讲故事。人生来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比讲道理更有说服力。心理学家发现,和一个干巴巴的事实相比,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回应,人们也更乐于分享。这就是为什么会讲故事的政治家更受人欢迎,讲故事的广告也能收获更多消费者。那么如何才能讲好自己的故事呢?罗希特提供了三个小技巧。

首先只要做不用说。讲故事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用刻意讲。美国零售业巨头好市多,是零售业务员工流失率最低的。它的创始人詹姆斯•辛尼格的方法就是,每天到全国各地的店面巡视,他和员工交流,只叫对方的小名,并且总关切地询问对方的家人情况。这让他和员工之间产生亲近感,不需要他讲故事,员工们反而都很乐于和他分享自己的故事。

其次要让故事更真实。让故事真实的最好办法就是换成第一人称。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比发生在朋友身上,或者听来的故事,更真实更能打动人。

最后是从历史中获取灵感。被时间检验过的故事更有说服力,有时借助历史感杜撰故事,也会有很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虚构历史故事要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分享。

做到更好交流的第二个算法是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

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只有学会倾听,才会有更好地交流。学会倾听,不是当对方说话时我们保持沉默,这样会让对方感觉你心不在焉。要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需要在恰当时刻打断对方谈话,增加互动,建立充分的信任。

那么如何能成为一个积极的倾听者?作者也给出了三个小技巧:

首先少附和多问细节。和别人聊天时,不要光顾着点头附和,这样会显得很被动。可以适当插话,引导话题走向。比如对方在和你聊旅游见闻,你就可以问他,路上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哪个地方让他很难忘等等。这样适时打断,可以将话题引向更深更广的维度。

其次重复对方的话。重复对方说过的话,会让对方觉得,你非常重视和他谈话,增加对你的信任。美国最受观众喜欢的脱口秀主持人艾伦•德詹尼丝,在节目中就经常这样说,“我听到你说......”或者“你刚才说到的那点,我觉得特别有趣”,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他是特别认真地在倾听,也更愿意敞开心扉。

最后就是按照剧本走。防止“尬聊”或者“把天聊死”的技巧,就是进入对方的语境,按照对方设定的剧本走。比如对方如果问你,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怎样?你千万别直接说:“我是在城市长大的”,这样一下子就没得聊了。你可以简单说一下,然后告诉他,你在那里生活时间很短,记忆已经模糊了,你更向往后来的生活等等。同样如果我们问别人问题,多关注对方的兴趣点,这样才能越聊越开心。

更好交流的第三个算法是要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为了更好交流,而去一味附和别人的观点。处理一件事能否有自己的观点,决定着你到底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角色,还是被动的、一味服从的盲从者。但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固执和保守,也同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允许自己做出改变。这之间要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

如何保有自己的观点?书中给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将信念和事实分开。

其次不要当笨蛋。

最后不要让自己待在一个不显眼的位置。

更好交流的第四个算法是简化信息。

在职场上简单完整地说明一个问题尤其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你能拥有的只是一支笔,几张便利贴而已。你必须把自己的构思简单明了地说出来。

那么,如何让信息更简洁呢?作者同样给出了三个方法:

首先要意识到“知识的诅咒”。

其次是动手画而不是动嘴说。

最后要尽量使用平实的语言。

重点内容:

首先有四种人生算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尽快从挫折中恢复。要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去领导而不是跟随,如果不实在不行就放弃。还要学会“透支”自己,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注重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最后学会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它们能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有四种人生算法让我们更好的工作。多做点分外事,完成领导没有交代的工作。做一个正直的人。试图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在工作中营造更多共情,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同时不要怕拖延,及时学习,及时解决问题,比按部就班一成不变更有收获。

最后我们讲了可以让我们更好交流的四种人生算法。学会讲一个好故事比单独讲道理,更有吸引力。适当打断对方谈话,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不要怕不合群,要拥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学会用简单的语言将它说出来。这些都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和他人加强沟通,更好地交流。

以上就是《刻意选择:学会用左手吃饭》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为你准备的笔记文字和工具包就在音频下方。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做一些像左手吃饭这样的刻意练习,就会全面提升我们的职业收获。

【精选金句】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会经历无数次失败。

创业初期没钱怎么办?那就花时间。

成功人士总是善于做自己职责之外的事。

不要怕拖延症,及时比准时更重要。

让故事真实的最好办法就是换成第一人称。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比发生在朋友身上,或者听来的故事,更真实更能打动人。

E. 20220321听书笔记:我从张艺谋身上学到的几件事

触动一:把自己逼干榨尽,再快速回血

采访之前,我跟张艺谋导演已经认识,无非是参加过几次电影剧本探讨的认识,不算深入,甚至都不算熟人。因为我的朋友周晓枫是张艺谋的文学策划,我身边能有点别见、读点书的都被她拉进了剧本讨论会。这个会更像车轮战,一拨接一拨,对剧本提出全方位质疑。铁打的张艺谋,流水的质疑者。

原先跟电影离得远,我一直觉得导演就是一个总指挥,下面有各种不同的专业人士,去搞定每一块需要搞定的事情,然后由他来整合。事实上并非如此,电影团队都是临时召集的,最主要的就是剧本的打磨,以及基于这个剧本到底怎么拍。导演的第一功能是大策划,所有的创意意见要么由导演发出,要么由导演拍板。

我感觉,创意环境虽用不上香云缭绕,怎么也得清净优雅,让人能不断放空脑子,抓住空中浮动的那一点悬思,然后再去丰富细节。但是张艺谋的策划会,就一个字:熬。

在他看来,每部电影都应该有一个神奇的撬动点,就像同样的谱子要在无数条喉咙中找到最合适的那一条,不仅是嗓音的气质,包含演唱者的呼吸、每一个节拍的处理,都要服从于一个统领的灵魂。张艺谋称之为:化腐朽为神奇的良药。

拍《活着》的时候,每天都熬到凌晨两三点,大家凑在那开会。所有人都已经疲惫不堪了,张艺谋说:"我就看谁的眼睛睁着,我跟谁说话。要是闭上了,我就找还没完全闭上的。"葛优已经困得不省人事,脸上盖着剧本。张艺谋学他仰面躺在椅子上,分别指着右脸和左脸说,"上面两个字:活-着"。这个场景,特别具有象征性。

这种讨论需要脑子高速运转,要出方案,对方案发起连番炮火,再看硝烟之后,方案是否已经灰飞烟灭。一般人扛不住连续运转几个小时,大脑就一片空白。

在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会上更是如此。一个方案提出来会遇到无数个反对意见。提的意见都很对,很有道理。但是当你反问:"那你说怎么做?"大都沉默了。有一些主意大家碰撞出来,大家都觉得看到亮了,越聊越兴奋,越聊越是它,"总算没白忙活……"松口气。但是事情就怕过夜,过了夜之后,张艺谋觉得不对,全盘推翻,从头再来。就像刚跑完马拉松,喘着粗气躺倒在终点,裁判过来告诉你比错了,马上去做撑杆跳。

空气中浮动着沮丧、绝望,所有参与讨论的人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个有想法的人,还是其实就是个傻子。这种会议对人的消耗太大了。

这种大量的看似无效的劳动,在最终呈现时也许有的也并没有那么了不起,但是它们大幅度提升了了不起的概率。这就是我从张艺谋那里被驱散的第一片迷雾:所谓创意,不是一个天才的脑袋拍出来的灵感,那太轻了,弱不禁风。从天空降落到距离地面300米,就已经被各种东西吹散。所产出的任何一个主意都要狠狠地拷问它,讨伐它,给它上各种酷刑,冷冻它,煮开它,看它是否还能全须全影地站在那里。

绝大多数人想出个好点子,包括我自己,恨不得分出个身子拍自己的肩膀,下意识通过各种方式证明这个主意无可替代、精妙绝伦,它被自己的孱弱、虚荣层层包裹,放于高处,被保护,要加持。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清高往往是偷懒和自我嘉许的假面。

创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逼干榨尽,再快速回血。

触动二:张艺谋对人作为"工具"的认识

第二个触动,是张艺谋对人作为"工具"的认识。

他说,所谓工具化,是在任何艰难的开端,首先迅速让自己成为工具。这种说法曾经让我不以为然,因为从张艺谋的成长背景看,这是艰难之下求生的本能。但回头想来,我觉得我看轻了这几个字。

所有的事都需要纳入轨道,第一重要的不是你想如何,而是去了解这个轨道,哪怕是有一半嵌在泥地里,一半支棱朝天,这也是你马上推车上路要面临的现实。第二重要的,便是要知道组盘的人到底要什么,在这盘事里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角色。好比一个做设计的,就要认真实现业主的居住需求,而不是天天琢磨着把别人的房子拆了重盖。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其中有一轮方案提出之后,整个团队都非常兴奋,大家在上面耗费了太多的时间,都能想象出它到底有多好。但是被驳回了。张艺谋是整个团队中,最快接受这个结果,并且马上向新方向进发的人。

他知道没有人会为难方案,只不过是自己和团队的说服力不够,尚未达到这件大事所需要的共识。在总导演角色上,要实现的是项目的最大目标,恪守职责本分,在这个范围内,才谈得上用奇思妙想增光添彩。这个顺序不能乱。

没有一个人天生拥有一切。我们总认为“工具”这个词侮辱了作为人的创造性。即使你信奉莎士比亚所说,人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你相信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个性齐飞才是尊严的来处。但在做事的时候你会发现,是一次次深刻理解环境、组织和他人的需要,创造性地满足这些需要,才会一次次获得外力打破见识和能力茧房。

从陕西咸阳国棉八厂织袜车间工人到世界知名导演,张艺谋从来没有过放飞自我。做的事越大,限制条件越多,对所有人都是如此。随心所欲这个词,从来跟创造者无缘。

触动三:高手的标志,是稳定持续的出色表现

第三,高手的标志,不是出人意表的成功,而是稳定持续的出色表现。女足夺冠、寄予厚望的选手在冬奥会上获得好名次,人们给予的最高赞美不是石破天惊,而是:"你永远可以相信某某某"。

"稳定"从来不是一个平庸的标准。必须有强大的平衡能力,也有综合的应变力,就像突然跛了一只脚,一转头抓了一辆滑轮车飘然远去。

稳定来自基本功,张艺谋在不知道什么叫基本功的时候,就用最笨的办法去积攒功力。

摄影前辈薛子江在《风景摄影构图》这本书里说,"要最大限度地利用120底片"。张艺谋当成圣旨,捧着照相机一转悠一天,脑子里不停计算,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底片,不依赖拍出来之后的二次裁切。现在你看这本书里的静物摄影,多少会觉得有点呆板,有点土。但你看底片就会知道,有的裁切线极小,有的就是全底片放大,一点没浪费。

这是精准构图的训练,虽然是平面的,但是多年的训练已经构成了随时唤起的肌肉记忆。电影的运动镜头没法裁切,张艺谋在拍摄现场打眼一看告诉摄影师,怎么左边摇一点,就一点,多一分就不对。

进了电影学院之后,张艺谋揣着卡片看电影,一边看一边摸黑记。光线、影调、构图,觉得什么好记什么,一部电影下来记几十张卡片,回去整理成笔记,时常翻看。四年间观摩的几百部电影都是这么记下来的。

这些又苦又土的功夫打底,才确保他能输出独特风格的影像。他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成功,但是在影像上从来没有掉到水准之下。这也是国际电影届同行评价的,在影像塑造上,张艺谋在世界级导演中妥妥地排进前五。

即使有创造天赋,也得有扎实的基本功保驾护航。

张艺谋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获得巨大成功,后面又是做歌剧又是搞实景演出。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在宣布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是张艺谋时,大家对此的反应特别平静。因为大型活动出品稳定已经成为他的标记。一个复杂项目在稳定操控下,其中的创意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

触动四:不解释是人的自我解放

第四,不解释是自我解放。

解释是人的本能,不管是大腕还是平头百姓,都害怕指责,都担心别人的批评是因为没有看到自己的良苦用心。

张艺谋出道时赢得了多大的声誉,在转向商业化电影之后就遭到了多大的批判:投机、农民式的狡黠、以空洞华丽向资本跪拜……包括说对他的私人生活的抹黑和诬陷。你说他风雨不透毫不难过,这不可能。但他从不回应。我问过他,你并不缺乏沟通的途径,也不缺乏声明的版面,任由别人这么泼脏水,何必呢?解释一下有那么难吗?

他说,解释就是留在原地,在泥浆里滚来滚去。你认为是解释,别人认为是把戏。

这是极高明的认识。确实,凡事你一开始解释,你就被套在坚硬的时间墙里来回撞击。你就不能跳出这些事件,无法往前走。你的行动是非常迟缓的。同时你回应的言语又成了新一轮的攻击标靶。

要往前走,就不要解释。

除了不解释之外,他还有一种消解攻击的素养:幽默。我的很多朋友不相信张艺谋导演幽默。他长得很苦,没有表情的时候让人觉得凛然可畏。但他确实是我认识的人中最幽默的,没有之一。

采访结束后工作人员送我出来,每次都问我:"你们在聊什么呀?欢声笑语的,弄得我们都特别想蹭进去听听"。

张艺谋在讲述过去时极为放松。他坐不住,说两句话就站起来把事演一遍。影帝的功力在那儿,他演什么都像,又夸张得恰到好处。比如说他描述一个人在躲避牛和火车之间来回犹豫。不仅演这个人,演那头牛,还栩栩如生地演上了火车。几句话就把场面调度说得清清楚楚,影像表达和故事衔接得天衣无缝。我要是个摄影,马上就知道该怎么拍。他打趣自己,刻薄自己,比他人更甚。他用词精确,在一段平淡的陈述后,突如其来的停顿和一句话阐释引发爆笑。

幽默不是滑稽,不是搞笑。幽默是把既有的事重新排序,呈现出它的荒诞,放大它的美好,减低它的伤害。幽默是厚道的。

当一个人的过去被幽默过滤,他受到的攻击被夸张钙化,敲一敲,渣子掉一地。当它们被如此的消费,也就没办法在心里沉甸甸的占个位置,既增加不了你前行的载重,也耽误不了行程。

书名叫"作业",是我的提议。张艺谋随口说:"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作业无非是人生必经之事你交出的回答。在张艺谋的作业中,它给了我输入了源源不断、浑厚正大的真气。

F. 阅读纸质书和听有声书,你更喜欢哪一种

更喜欢读纸质书,有声书有时候被读的很奇怪,而且速度很难控制得合适,自己看有的地方可以细看,有的可以快速过,而且记忆更为深刻。不过从环保的角度,可以考虑读电子书,轻便的同时,不影响阅读感受。

G. 如何读书更有收获,记住这三点,让你事半功倍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找
别人一说都知道,只好感叹,你讲得真好!

如果你也有以上问题的困惑,说明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读书的方法了。
近期阅读了《读懂一本书》,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
作者樊登,是“樊登读书”的创始人,他已经影响到上千万人开始读书/听书,加入自我学习提升的行列。

读什么样的书?
除了别人推荐,自己该如何选书呢?
当有几本差不多的书在一起,怎么能够屏蔽山寨书呢?
以下几条秘诀一定要牢记

第二,看作者的背景
现在很多畅销书作者会选取学术研究中的一个要点加以展开,缺少一手的经验数据,观点有时会比较片面。
因此,如果能找到大学教授所写的书,其价值一定会更高,比如《刻意练习》等等

第三,看好书中的推荐
很多好书都会在其内容中提到其他的好书,或者在书后的参考目录中列出来,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非暴力沟通》就在很多书籍中都提及,这样的书一定要优先选择看。

第四,看书籍内容
如果是工具书,是否提供了解决方案?论证的过程是否严谨?比如《高绩效教练》中的GROW模型,《可复制的领导力》中的BIC模型等就非常有价值,值得入手。
如果是心态类的书,是否帮你打开了思维、提升了认知,比如《跃迁》就是很值得阅读的书。
内容的选择可以参考TIPS选书原则,也就是工具性(tools),理念性(ideas),实用性(practical)和科学性(scientific)。

第五,看翻译和印刷质量
很多翻译过来的书文字拗口、语言声涩,如果印刷的纸张又薄又透,这样的书就不值得入手。

一本书无论页数多少,我们一定要有一个理念“ 吸收不求全 ”。
尤其是对于长达几百页的书,要设法把厚书读薄,聪明地抓取核心内容。
具体怎么做呢,记住以下4步

1、找到这本书的主线
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读者带着目的去阅读,去探索发现

2、熟悉书的写作背景
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种场景是否符合你当前的状况,衡量出这本书的价值

3、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这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用到了什么论据?有哪些数字?调查结果?案例等等

4、将价值进行升华
这本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能够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这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挖掘!

为什么要讲书?
按照学习金字塔的理论,教授给他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读完书之后把它讲出来,这样自己的收获才最为丰厚。

讲书要做哪些准备呢?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做准备。

讲书前
做好充分准备,熟悉书籍内容
最有效的方法是绘制一张思维导图,标注出你想告诉听众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最有趣的内容,或者是最有感触的内容。
记住,不要准备逐字稿,否则就会成为读稿,而不是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讲书中
要有平常心,保持一个“送礼物”的心态。
多和听众保持互动,如果是线下,多找一些面善的人,对方大概率会正面配合并积极鼓掌,便于讲书人增强自信。
当听众中有人认知水平比你高时,也不必过于担心,每个人都会有认知盲点,只要精心准备,逻辑清晰、案例严谨、分析深刻,听的人都会有所收获。
台上一分钟,台下千翻功!
要想讲好书,功夫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打好基础

1、扩大认知范围,增加理解力的池子
多读一读有关经济学、心理学、国学、管理学、逻辑学、哲学、人生经验等方面的书籍。
知识融会贯通之后,不仅自己读书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而且你的理解力、逻辑力、说服力也会大大增强,让听众觉得你的讲书有价值。

2、提升语言能力,让讲书生动有趣
讲书是把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达出来的过程,平铺直叙肯定没人愿意听。
我们平时可以多看一看电影、视频、脱口秀,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段子的讲述,把语言打磨得更加简洁、幽默,让听众觉得你的讲书很好玩、很有趣。

3、增加同理心,感受听众的心情
和听众交流时要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想他人所想。
比如讲到复杂的内容可以缓一缓,问一句“我现在讲的这一点,大家可能会觉得特别奇怪!”
让听众感觉到你懂他,从而更愿意听你讲。

书籍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提炼,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总有一本书能够为我们指引方向。

记住,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让我们一起来通过读书改变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吧!

H. 大家帮帮我吧!

你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你的问题涉及改变你的家人的思想,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也不是一件你能够控制的事情,你只能够尽力而为,极力说服你的家人。

如果要说服你的家人,你就要跟他们说说具有说服力的道理,你可以考虑用以下的要点:
(1) 读书的重要性:
读书能够增加知识,知识是思考的基础,有了知识,思想就会变成熟了。一个人读书越多,思想就会越复杂,分析事情就会越透彻,能够分辨是非黑白,对于你将来出来工作是非常有用的。虽然你的读书基础不好,但是你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多多少少帮助你的思想成长了很多。时间用在读书上绝对不是浪费的,没有书是白读的。

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有些大学生甚至找不到工作,如果不让你读多一点书,以后出来找工作就会很困难。一个没有完成高中的人能够做什么呢?工作的选择不多,赚的钱不多,前途很迷茫,出来工作真的对你有好处吗?

(2) 机会
告诉你的家人,你真的很需要最后一次读书的机会。你告诉你的父母,你现在长大了,思想成熟了,你会想了,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会改过,你会发奋,你会努力,你有恒心,你一定能够及格的,你自己有梦想,你想完成高中教育,你不想半途而废,你不想将来被别人看不起,你恳求他们,给你一次机会,给你一点时间,到了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不会遗憾,你都不会后悔。如果他们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你,你的人生将会留下莫大的遗憾。

(3) 读书的计划。
你的家人不让你继续读书,是因为他们认为你的读书基础不好,继续读的话,也是浪费时间。你要告诉他们,你这次一定能够做个及格的学生,因为你已经找到了有效的读书方法。有了读书的计划,你有信心考取及格的成绩。

我这里写下几个读书的办法,你可以参考,如果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可以用来说服你的家人。

读书的办法:
你告诉你的父母,你已经了解到读书是一种创意,但是读书的方法已经是一种学问了,也是一个人是自己的过程。以前你不知道这些,老是用老套的方法读书,所以基础不好。现在你对读书的了解加深了,你有信心你一定能够及格。

例如:文科学习:
(1) 把要读的课文画成一幅画/连环图/漫画,用图来简单解释,把复杂的内容缩短成一幅简单的图解,一眼能够观四面八方的方法,把复杂的内容变成简单的内容,空闲的时候默画出来,然后贴在墙壁上/厕所门上,每一天看一次。这个办法能够让你明白课文,也可以帮助你的记忆。
(2) 把有弹性的球打在墙壁上贴着的纸张然后接球,每一次玩球,就解释纸张上的内容,把读书的活动变成激烈一点,让自己头脑能够清醒,充满活力。
(3) 把要背的词句写成笑话,利用你的老师或者你朋友或者偶像的名字,或者写成一个有意思的句子,背书就不会累了。
(4) 可以自己当老师,把纸贴在墙壁上,当成是黑板,自己教自己,增加读书的乐趣。

你还知道及格的办法:那就是分析试题。你会把试题拿出来,多做,多分析,就会知道哪里应该下功夫,看看答案,就会知道怎样去回答了。考试就如战场,了解试题越深,打胜仗的机会越高。

你现在懂得提高读书的效率了。你了解到读书不是在乎时间的长短,最重要的是自己明白自己在读什么。

(4) 承诺与诚意
你已经做好了时间表,每一天一定会自律,你会加倍努力,把自己的读书基础打好。除此之外,你会有耐心的读书,把课文一部分一部分分析,你一定能够及格的。

另外,你答应上课的时候留心听书,你也答应减少课外活动,少出街,等等,一心一意把书读好。

为了表现你的诚意,你已经把你的房间设计成一个有动力的地方,你已经把优秀的学生照片,老师的照片,家人的照片贴在房间里,还贴上了金玉良言,你现在已经充满动力去学习了。

你一定会努力,你不会再让你的家人失望,因为你知道这个机会得来不易。

负面的办法当然有啦,不过这些办法最好不要用,因为这些办法就算解决了读书的问题,也会为你增添很多其他的问题,你会非常烦恼,内心也不会快乐,恐怕会影响你读书的情绪。

你要有坚决的意志力,一直坚持到底,不要放弃。你的家人看见你那么坚决,那么重视读书的机会,我想他们会改变主意。你有没有理想啊?如果有的话,把你的理想计划写下来,给你的家人看看,让他们看看你的诚意。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找出你亲人的弱点,用他们的弱点来取得胜利,例如:你的母亲比较疼你,耳朵软,你可以先说服你的母亲,然后跟她一起去说服你的父亲。最好是找出一些支持你的人,去说服其他家人,人多胜算也高啊!千万不要在所有家人面前说道理,当家人连成一线的时候,要说服他们是非常困难的,最好的办法是逐个击破。另外,你要找出你的家人不让你读书的最大原因,针对这个原因,说出你的道理,拿出你的诚意,你一定能够说服他们。只有你才能够想出最好的办法,因为只有你最清楚你的家人。总之,不要放弃,坚持到底,记住:坚持就是胜利!

I. 20220327听书笔记: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这种职业高手分享的实战守则,是最适合得到用户的;越是做事的人,越能看出来这些平实的总结里,闪烁着靠不断试错和复盘层垒起来的光彩。

在这本书里,他并没有强调脱口秀的独特性,只是把它归为创作工作的一种。而且,你能感受到,他在有意地用一些“硬核”的表达,帮我们过滤掉对脱口秀这份工作的浪漫想象。甚至,他拒绝把我们这些读者称作“朋友”。

他说:“请各位新老‘同事’ 狠狠记住,这是一份工作。工作的本质是交易,我们在用个人的时间和才能,通过一家公司,与市场交换金钱。就这么简单。”

这里插一句。我数了一下,“这是一份工作”这个表达,在书里一共出现了18次。要知道,这本书,正文加上采访,总共也就五万多字,是一本挺薄的小册子。而在其中超过一半的章节里,你都会看到,李诞在见缝插针地强调,“这是一份工作”。

而在我们接下来的内容中,你也会时不时就听到“这是一份工作”这几个字。因为,理解了这几个字,也就理解了李诞关于脱口秀创作的一些主要的观点。

比如,因为这是一份工作,所以,作为从业者,你要时刻提醒自己,你是专业的。

这句话延伸到对待创作的态度上,那就是,既然是专业的,就不要做那些会伤害到你专业能力的事情。

看过《脱口秀大会》的朋友可能记得,李诞在里面作为点评人,很多次表达过,他是不太支持脱口秀演员使用谐音梗的。什么是谐音梗呢?就是比如说,我问你,天上的星星有多重?你说,八克,因为“星巴克”。这就是谐音梗,就是用一些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代替正常表达,制造一种出其不意的笑点。

李诞反对谐音梗,并不是因为它不好笑。有些时候,一些引发全场爆笑的时刻,可能就来自一个谐音梗。李诞反对谐音梗,是因为,他认为这种梗创作起来太简单;如果总是依赖谐音梗来制造笑点,对创作能力的成长是有害的。

跟谐音梗同样道理的,还有抄段子,调侃同行,或者引用网络流行语,等等。李诞反对这些,除了道德原因之外,也是因为,这些段子都不算是真正的“创作”,只是你拿着别人的半成品,粗制滥造出来的,即使好笑,也只能算是“二流段子”。

在他看来,创作者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追求,那就是“取法其上得其中”。如果一个本来有创作能力的人,不去挑战那些一流的段子,只是躺在二流段子舒适区里,最后可能连三流的创作者都成不了。

关于脱口秀这份工作,李诞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因为这是一份工作,所以,别把自己当艺术家,拿了钱就先办事,办了事再说别的。

这句话延伸到对待创作的态度上,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们经常感觉,创作是灵感驱动的。很多脱口秀演员也这么想,所以他们经常会抱怨说,自己没有灵感,没有洞察,或者找不到情绪点。

对于这类问题,李诞的回答是:创作不能靠雷劈,创作要没事就自己劈自己。所以,他会建议初学者,把《脱口秀大会》用过的所有主题翻出来,一个一个地写;在写的过程中,那些平时被忽视的洞察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那些情绪更是藏不住的。再不行,就多给自己设置截止日期,让截止日期推着自己走。总之,无论如何,先写起来,写不好还写不坏吗?先有了坏的,后面才能有好的。

好,前面我们说的是,李诞对待脱口秀工作的态度。你能体会到,他在谈这件事的时候,是非常严肃的。他会变换着各种长句短句跟你强调:这是一份工作,你要想吃这碗饭,就得摒弃那些不专业的习惯,抑制那些乌托邦式的幻想。如果光看文字,你很难把写出这些话的人,跟人们印象中的那个,上综艺总是乐呵呵的,爱说“人间不值得”的李诞 联系在一起。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作为这样一个“严肃的脱口秀工作者”的李诞,他认为这份工作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直接让我来猜的话,我可能会说是,创意、包袱或者风格。

但是在李诞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诚才是最重要的 。

这好像有点奇怪。我们经常会觉得,脱口秀表演也是表演,既然是表演,就不可能太真诚,你要拿出自己的舞台人格,拿出你认为观众会喜欢的一面;不管是立人设,还是炒cp,都是表演的一部分,不是真正的你,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诞并不是反对这些表演技巧,他只是认为,这些不足以让你成为一名真正受大伙喜爱的脱口秀演员。他说,表演这个艺术门类,根本的原则是让人相信,脱口秀表演就是让观众从相信你开始,慢慢地理解你,爱上你。而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你就需要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掩藏痛苦,也不羞于快乐,放心地把自己交给舞台,交给同伴,交给世界。

再说得更具体一点。从书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于一名脱口秀演员来说,真诚其实就意味着,你在台上的时候,演的就是自己——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价值观,还有自己的风格。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先说,自己的故事。贾行家老师,之前采访过德云社的相声演员阎鹤祥,阎鹤祥老师认为,相声和脱口秀是把人类最先天的沟通本能变成了自己的饭碗,它们不像小品、戏剧有剧情包装,而是直接跟台下的观众对话,这样的喜剧穿透力是更强的。

阎鹤祥老师在这里强调的是,相声跟脱口秀的相同点,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但是李诞在这本书里,重点讲的是相声跟脱口秀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上。李诞认为,脱口秀是现实主义创作,但相声很多时候是魔幻现实主义创作。

什么意思呢?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喝雪碧这件小事,相声演员可能会说:“光喝雪碧哪够劲儿啊,您还得兑辣椒油啊,加完辣椒油还得泡面啊……怎么没人喝呢,那天我二大爷就喝了两盆呐……”但脱口秀演员讲这种就不行,真要讲喝雪碧的事,应该这么说:“昨天下午,我跟同事在一块,我喝矿泉水,她喝雪碧,我说你怎么会喝雪碧呢,你放弃生活了吗?”

可能这不算个段子,但确实体现了脱口秀在内容上的特点,那就是,要讲自己的故事。这里说的自己,既是指演员自己,也是指观众心里的“自己”。

这里有他的一段原话,我给你念一下:

“不要认为那些脱离了生活正轨的、足够戏剧化的事才叫趣事,生活里的事才叫趣事;生活本身是足够荒唐的,你不用特意去找那些魔幻的特例去佐证它;再说,讲那些特例,你讲得过德云社吗?人家练了那么多年,专门讲这个,而且他们的观众就是来听这个的。

“而作为脱口秀演员,应该去发现人心共通的一些现实。人脑就那么几种思维方式,就那么几种性格模型,这件事会在你身上发生,说明也会在很多人身上发生。那就把它说明白,说透,说好笑了,就结束了。”

好,说完什么是“自己的故事”,再来说说“自己的价值观”。刚才我们提到,脱口秀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是直接反映眼前生活的,那其中自然就会包含你的价值观,也就是,你认为这样的生活值不值得过。

在李诞看来,在舞台上,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藏不住的;你想让观众相信你,爱上你,就得把你真实的价值观分享给观众。不要害怕会有人不喜欢你。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呈现自己价值观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去讨好尽可能多的人。

好,前面我们说的是,一名真诚的脱口秀演员,在台上应该能讲出自己的故事,讲出自己的价值观。这些其实都不难。不过,接下来这一条就难了,那就是,讲出自己的风格。

作为观众,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些风格鲜明的脱口秀演员,更容易火起来。但是,属于自己的风格并不好找,这也是让很多脱口秀演员感到苦恼的一件事。

李诞认为,风格,其实就是你的人格魅力。他的一位作家朋友曾经跟他说,“写小说,拼到最后是拼人格”。而在他看来,脱口秀演员拼到最后也是拼人格。抛开一切技巧、文本,一个脱口秀演员最终吸引观众的,是你藏都藏不住的人格;而且有的时候,人格魅力可能是来自你的缺点,而不是你的优点。

那么,一个脱口秀演员怎么才能拥有自己的风格呢?李诞说,其实风格就像名利,只是这份工作的一个副产品;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来,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你得不停工作,不停磨砺,不停学习。当你能调动起自己的全部人生,为创作提供养分的时候,你所追求的风格,或许就会自动浮现。因为,你的风格,就是你的人生。

第二部分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在李诞看来,脱口秀是一份工作,一份需要把真诚放在第一位的工作,一份需要调动全部人生来为创作提供养分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具体的脱口秀创作方法。在这部分的解读里,你可能不太会听到脱口秀段子,因为专业演员的段子是不能随便传播的,咱们得尊重版权。

不过,在解读这本书之前,我在知识城邦里做了一个小调查,为的是了解一下,大家想在这本书的解读版里听到什么。在几个选项里面,得票最高的是,想听到脱口秀跟市面上其他内容产品共通的一些创作心法。所以,在接下来的解读中,我会在讲李诞的创作方法的同时,把我们得到内部在用的一些、跟李诞观点相近的内容创作心得,也补充一点进来。算是我作为内容行业的一名从业者,跟你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感悟。希望这种碰撞能给你带来超出脱口秀行业之外的,更多的启发。

我们从一个最基本的实操讲起,那就是,请写逐字稿。意思就是,把你将来要在台上说的话,逐字都写下来,背下来。这是李诞对所有那些,需要把写在纸上的内容公开讲出来,或者演出来的人的忠告。

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一段五分钟的表演,落到纸面上是一千字左右,把稿子抠得精细一点还是挺有必要的。那么,如果是一小时、两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讲话,还有必要逐个字地写出来吗?

答案是,很有必要。

这里我补充一个八卦。在我们得到内部,有一条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原则,那就是,凡上台,必写逐字稿。不管是十几分钟的直播带货、三十分钟的听书秀、一个多小时的启发俱乐部,还是整整4个小时的跨年演讲,统统都不例外。

在这件事上,我们跟李诞的观点是一致的。写逐字稿,不仅是为了建立自信,降低面对观众的紧张感,或者避免自己讲“嗯”“然后”“那个”这些零碎话,更是因为,你在写逐字稿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预演自己的表演。你需要想象着自己站在台上的情境,把你要说的话,要加的动作,要遵循的节奏,都写下来。

李诞在书里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他在看自己公司的脱口秀演员们的逐字稿的时候,发现每个人的稿子长得都不太一样。

比如,脱口秀演员呼兰,他的原稿是没有逗号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分段;稿子拿过来,满眼全是字,糊成一片。但是,这样的逐字稿,恰恰就很符合呼兰在台上的风格。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呼兰在表演的时候,语速很快,话跟话之间不怎么留气口;有人评价他是吸一大口气然后撑五分钟,还有人说,真担心呼兰中间一口气没喘上来,背过去了。所以,呼兰没有逗号的原稿,跟他没有气口的表演,在风格上是完全一致的。

还有一个脱口秀演员,Rock,他的表演风格跟呼兰很不一样,他的表情是淡淡的,节奏是缓慢的,一句话讲完要顿一下,一个包袱出来要停几秒。而他的稿子,也几乎是呼兰的反面:稿子的排版像诗一样,一句话说完,直接切到下一行;短的话,六七个字就可以是一行。这也比较真实地还原了他在台上的情境。

那么,如果是比脱口秀更长的稿子呢?这里,我跟你分享一个方法,是罗胖在给我们做内容培训的时候重点强调过的,那就是,用好标点符号。

比如,如果你的稿子是要当着观众的面去讲,或者是要转化为音频、视频的,那就一定要多用逗号。因为在这些场景里,你讲的所有话最好都是短句、简单句,而不是长句、复句,这样别人听着才舒服、才好消化。而逗号不仅能起到拆解长句的作用,还能作为停顿提示,帮你找到自己的讲话节奏。

还有,你所有的标点和分段,都要尽可能地用得准确。这并不是在强调写作规范性,而是为了让你通过每个标点、分段,就能知道在录音或者直播的时候,在各个地方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节奏。

说回写逐字稿这件事。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件你经验够了、讲得多了就不用去做了的事。你看,即使是有过这么多舞台经验的李诞、罗胖,还是都会在每次上台之前,老老实实地把逐字稿敲出来,老老实实地去琢磨稿子里的每一个标点。

因为,就像李诞说的,大部分现场表演,追求的只能是高度控制下的失控。这里面,高度控制是第一位的,你的语言、节奏、动作,都要提前经过设计;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当时的气氛,有一些临场发挥。个别的发挥可能会触发很好的现场效果,但支撑你表演的最根本的东西,还是那张你反复预演过的逐字稿。这个原则,在很多涉及公开讲演的场景里,都是适用的。

好,下面再来说说,怎么设计一篇稿子的整体节奏。李诞在书里强调的一个方法是,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大致意思就是,先要通过讲故事、抛问题等方式,让观众在心理上跟你站到一头儿,这样之后再引领,也就是突破观众原有的预期——这个时候包袱就出来了,然后再马上进入下一轮的同步和引领。一篇稿子就是这个过程的多次循环。

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很多脱口秀演员的稿子都是遵循这个模式的。比如,就看《脱口秀大会》第四季吧,有一位新晋选手鸟鸟,在她的稿子里出现次数比较多的,是当下人们经常提到的“社交恐惧”、“容貌焦虑”等问题;还有,擅长表演的豆豆,全方位还原了自己在10元理发店的经历;老将程璐,在几场表演里把模仿领导讲话的风格贯彻到底……这些都是为了引发观众共鸣,完成同步。

更不用说冠军周奇墨了。他讲的本身就是“观察喜剧”,创作素材都来自日常生活里的观察,这就很容易完成跟观众的同步。不过,人人都熟悉的事儿,演员得找出意想不到的笑点,再细腻地呈现出来,这就是“引领”。

在这里,我还要补充几句。“先同步再引领”,并不是脱口秀创作独有的方法。这个说法本身就是李诞从一本讲说服力的书上看到的;教育学当中也有类似的理论,是说在教小孩新知识的时候,要先聊那些他本来就知道的东西,再一点一点地加上新内容。

还有,如果你去分析得到上的内容产品的话,会发现其中很多也是遵循“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这个模式的,因为这个模式能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下面我说几个我们经常用来进行“同步”和“引领”的方法,你听听有没有熟悉的:比如,我们会先给你说个故事,然后突然停下来,问“诶,你发现没有,这里面有个地方很奇怪”,然后讲完奇怪的地方,再给出回答;或者是,先给你抛出一个你可能有亲身体会的困境,比如“在进行跨部门的合作的时候,如果对方部门不配合我,该怎么办”,然后再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还有一个方法,你可能也知道,就是先说清人们对某件事的常见看法是什么,然后左手一挥,告诉你这种观点错了,或者不全面,或者想简单了。这些都是在完成“先同步,再引领”。

那“无限循环”又是什么呢?用罗胖的话说就是“此地不宜久留”。比如,故事里的一个疑点解释完了,马上提出下一个疑点;一个困境解决完了,马上又出现新的困境……这样能让对方不自觉地,一直跟着你走。

我自己以前在面试的时候,也用过这个方法。比如在讲自己组织大型活动的经历的时候,不要光陈述成果,而是要重点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且要一个一个地说。比如,先强调经费不足的问题,然后讲自己是怎么解决的;讲完立刻抛出下一个难题——报名人数不够;等到把人都动员过来了,请来的嘉宾又临时有事不来了……就这样,在讲自己是怎么解决一个个困境的过程中,对方不仅能了解到你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会听得很投入,对你的印象也会更深刻。

好,接下来,咱们还是回归到脱口秀这个场景。看一看,在脱口秀里,“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的这条路径,最后是通往哪里的。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应该听说过一个概念,叫“人物弧光”,弧度的弧,光彩的光。说的是,主角从电影开头,经过发展,最后到达结尾,这个过程中,他一定会发生改变、实现一定程度的成长。“人物弧光”之所以在电影中不可或缺,是因为它赋予了一个故事“价值感”。因为,如果你的故事有值得讲述的价值,那它就需要展现出对人的影响——不仅包括角色,也包括观众。

而李诞认为,对于脱口秀来说,也是这样的。脱口秀演员需要用电影主角的标准,来要求身处短作品中的自己。这就意味着,你需要在舞台上当众成长。这里说的成长,可以是你理解了你无知的爸爸,戏弄了你愚笨的老板,或者走出了失恋阴影,等等。也可能是,虽然你没有解决任何问题,但是,你通过这五分钟让观众知道,你最后实现了跟自己的和解——这也是一种成长,这是智慧的成长,这种成长在脱口秀舞台上非常常见。观众看到了你的成长,就会理解你,而且会跟着你一起成长。这就是作品的魅力。

好,到这里我们说了,脱口秀演员登台之前,需要写逐字稿,稿子的节奏设计是“先同步,再引领,然后无限循环”,还有,整篇稿子下来,你要让观众看到你的成长。那么,等到稿子完成了,也预演过了,接下来就是登台了。

有些理论认为,在表演脱口秀的时候,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是最重要的,要去感受现场气氛,跟住气氛。

李诞认为,这种话虽然没错,但是并不具备实操价值,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如果过度关注现场气氛,你在台上很容易不知所措。一旦感觉场子冷了,你可能就会慌,会磕巴,甚至会开始疯狂互动、加旧包袱、讲黄段子,就像溺水的人在扑腾。

那正确的表演姿势是什么呢?李诞在书里反复强调:脱口秀表演的本质,就是还原你写稿时想象的情境。你在写稿的时候,就应该让观众也成为你想象的一部分;等上了台,就按照准备好的演。包袱不响怎么办?还是按你的逐字稿讲完,大大方方地下来。不要刻意加动作去讨好观众,因为这样就算观众笑了,也只是无意义的成功。而如果能够通过一次冷场,分析出自己在创作或表演方面的欠缺,调整自己写稿时的想象,这样即使失败,也是有意义的失败。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一个脱口秀演员,上台操练的目的并不是伺候好某一场的观众,而是要成为更强的脱口秀演员。不是你能讨好的人越多,你的观众就越多;而是你的创作能力越强,专门来看你的观众就越多。在你不断操练自己的过程中,逗笑观众只是副产品,就像名利也是副产品。你每天睡前要问自己的只有一件事:你今天有没有获得了一点昨天没有的东西?这是查理·芒格的建议。李诞发现,他身边很多优秀的人一直就是这么做的。他还感慨说:其实心灵鸡汤很多说的都是对的,人们管它们叫鸡汤,只是因为很少有人去实践。

结语

好,今天,我们主要聊了李诞对于脱口秀这份工作的看法,还有一些具体的脱口秀创作技巧。在这本书的附录部分,还有李诞针对这本书接受的一些访谈。感兴趣的话,欢迎你点开文稿末尾的电子书,进行拓展阅读。

在今天结束之前,我还想跟你聊聊,在这本书里,让我感触比较深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样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李诞说,他看过一个乒乓球国家队的训练视频,当时,教练刘国梁不停地快速发球,队员张继科不停地接球。训练结束后,满头大汗的刘国梁扶着乒乓球台,有点结巴地说,“这个量,就够了。”

李诞说,他时常想起刘国梁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种平静的神态。他的平静里,藏着巨大的骄傲。这种骄傲是经过日复一日的投入,一点点积淀出来的。而每一个创作者,在抱怨自己灵感枯竭的时候,都应该想起这句话,然后问问自己:你写的量,够了吗?

作为一名听书作者,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也很有感触。前段时间,得到听书的负责人李南南,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你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能力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增长的?

很多人会觉得,年纪大了,能力应该自然就提高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除了少数天赋极高的人以外,大多数人,在40岁出头时,会感觉自己碰到了能力的上限。也就是说,你会发现,你好像很难超越曾经的巅峰水平了。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过了40岁就没有进步空间了呢?

并不是。虽然随着年龄增长,你的能力上限不会提高,但是,你的能力下限会一直提高。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巅峰水平是95分,那么四十多岁之后,虽然你可能很难再超过曾经的95分了,但是,你会变得越来越稳。即使发挥再差,也不会低过80分。说白了,你的人生区间,变得更优秀了。这是一种更扎实的优势。

那么,既然能力增长的终极图景,是稳定性的增长,而不是上限的增长,那我们该怎么锻炼自己的能力呢?

其实,就是一句话,不要憋大招,要玩命地训练,要快速地生产,要持续地产出。

李诞在这本书里,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说:想提升能力,没有其他捷径,只有不停地去练——别离开战场,别离开战友,别离开敌人。

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也送给我自己。希望,我们都能扎根在人生的战场,通过不断地训练,为自己打磨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生区间。

J. 悬赏!悬赏! 关于苏轼,

生平: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作品: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减字木兰花 春月
浣溪沙
昭君怨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西江月
定风波
鹧鸪天
南乡子等
评价: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云其绘画:
“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

林语堂《苏东坡传》云: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作家李敖评论苏轼虽是达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级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于《赤壁赋》,并没有思想家式的细腻与深入。又掺入佛、道及民间迷信,行为上搞求雨、炼丹,境界有低段出现。他的政治观点尤其旧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谓‘汝唯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了。”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参考文献:网络

热点内容
现代一女多男小说 发布:2025-01-24 00:46:00 浏览:589
九天神龙小说免费听 发布:2025-01-24 00:39:29 浏览:815
好看性格好温馨的小说 发布:2025-01-23 23:46:38 浏览:20
武侠小说里的中药散 发布:2025-01-23 23:44:48 浏览:908
武侠小说里比较好听的名字大全 发布:2025-01-23 23:12:43 浏览:47
好看的玄幻小说完本推荐听书 发布:2025-01-23 22:35:29 浏览:812
倪匡的卫斯理小说全集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23 22:26:49 浏览:900
卡梅隆的科幻小说故事 发布:2025-01-23 22:07:56 浏览:338
批量下载有声小说免费下载 发布:2025-01-23 22:05:56 浏览:479
兄弟古代强强小说 发布:2025-01-23 21:47:14 浏览: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