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小说更把双眉比月长免费阅

小说更把双眉比月长免费阅

发布时间: 2022-09-17 20:16:05

㈠ 文言文《南史陶弘景传》翻译

文言文《南史陶弘景传》翻译如下: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郡秣陵县人。起初,他的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她怀里出来,并看见两位仙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的家里,不久她就怀孕了,于是生下了陶弘景。他小时候就不同一般人,十岁时,看到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研究推理,于是有了养生的志向。他对别人说:“仰看高空,观看太阳,不感到是很遥远的事了。”

等到他长大后,身高七尺四寸,神态仪表出众,眼睛明亮有神,眉毛宽广,身材很长,耳朵肥大。读书超过万卷。善于弹琴下棋,草书、隶书写得很好。不到二十岁,齐高帝任宰相时,把他封为诸王的陪读,任命为奉朝请。虽然生活在贵族群中,但一个人关在屋里不与外人交往,只是批改翻阅文稿,朝廷礼仪事务,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

永明十年(492),上书请求辞职,皇帝同意他的请求,赏赐他五匹丝帛。临行时,公卿官员在征虏亭设宴为他送行,因为饯行而设的帷帐和车马太多,堵住了道路,都说从刘宋、萧齐以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都认为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自此以后,陶弘景住在句容县内句曲山,他总是说:“这座山的下面是道教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方圆一百五十里。过去汉朝咸阳的三茅君修成仙,后来掌管这座山,所以称它为茅山。”于是在半山腰建一座房子,自称华阳隐居。

开始跟东阳人孙游岳学习符图经书道法。游历许多名山,寻找访求仙药。每经过两山间的流水,一定要坐或躺在水中,徘徊吟颂,不能自已。当时沈约任东阳郡守,敬仰他的志向气节,多次写信邀请他,他都没有去赴约。

陶弘景生性喜好写作,崇信稀奇怪异的事,珍惜时光,到老更是如此。特别通晓阴阳五行、风水、星象、地形、算卦、山川地理、方图物产、医术草药。撰写过《帝代年历》,又制造浑天象,他说:“我造浑天象是修道的需要,不止是史官才用它。”

起义军攻克建康城,听说商议禅让的事,陶弘景按图谶推论,好几处呈“梁”字型,于是派弟子进献给皇帝。高祖很早就与他有交往,即皇帝位后,对他更加礼遇和照顾,不断去信问候,使节的车盖一个接一个。

天监四年(505),移居到茅山积金东边的山谷。擅长辟谷导引等养身的方法,八十多岁还像年轻人一样容颜不改。十分羡慕汉代张良的为人,说“古代的圣贤都无法和他相比”。曾梦见佛传授他菩提记,并称他为胜力菩萨。

于是到郧县阿育王塔发誓,接受佛教的五大戒规。后来太宗到南徐州时,钦佩他的高风清名,召他到后堂,谈论好几天才离去,太宗特别敬重他。大通初年,派人献两把宝刀给高祖,一名善胜,一名威胜,都是上等的宝物。

大同二年(536)逝世,终年八十五岁。死后容貌不改颜色,关节屈伸自如。皇帝下诏赠封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并派舍人监护丧事。陶弘景生前遗言薄葬,弟子遵照他的意愿办理丧事。

原文: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

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宫,名金坛华阳之天,周回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隐居。始从东阳孙游岳受符图经法。遍历名山,寻访仙药。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已已。时沈约为东阳郡守,高其志节,累书要之,不至。

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著《帝代年历》,又尝造浑天象,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义师平建康,闻议禅代,弘景援引图谶,数处皆成“梁”字,令弟子进之。高祖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

天监四年,移居积金东涧。善辟谷导引之法,年逾八十而有壮容。深慕张良之为人,云“古贤莫比”。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后太宗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养胜,一名成胜,并为佳宝。

(节选自《梁书》)

作品介绍:

《梁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唐初姚察、姚思廉撰纪传体史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公元502年—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

姚思廉撰《梁书》,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分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㈡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200字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东汉末年,山河动荡,刘汉王朝气数将尽。内有十常侍颠倒黑白,祸乱朝纲;外有张氏兄弟高呼“苍天当死,黄天当立”的口号,掀起浩大的农民起义。

一时间狼烟四起,战火熊熊,刘家的朝廷宛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曹操、公孙瓒、袁术、袁绍、吕布、刘备、孙策、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各路豪杰不断涌现。

从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战,又到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

影响:

《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

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

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㈢ 历史上的事例:一个寡妇辛苦把儿子拉扯大,儿子长大娶了媳妇一家人和和美美。像是孔雀东南飞的反例一样

有很多啊,1、孟母教子

孟母仉氏(或为李氏),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很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

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近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孟母知道以后严厉斥责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与妻子和好如初。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其识见令人敬仰。

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

2、孔母授学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天下母仪的典范。但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教子故事,却鲜为人知。其实,孔母在孔子的成长中同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弟弟。商朝灭亡后,大哥微子被周封为宋国的国君,微子启死后,微仲继位,到孔子父亲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鲁国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亲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鲁国的始祖,周公旦的长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孙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后代在颜邑做邑首,以封地为姓,世代相传,成为颜氏,孔子的母亲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轻女子颜氏,生孔子,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从司马迁记载当中,印证了三个史实:颜氏女、野合和圩顶。

关于颜氏女,史料记载甚少,出现很晚的《孔子家语本姓解》是这样说的:“孔子之先,宋之后也。……伯夏生叔梁纥,虽有九女而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庙见,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当时,孔子的父亲年纪约在六十多岁,而颜氏女不满二十岁,让她心动的原因,除了孔父的“圣王后裔”、“武力绝伦”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门当户对”。

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在当时不合礼仪,故有《史记》中记载“野合”之说;有说在野外合欢,按此说法,孔子为私生子。但历来儒家都避讳此说,认为有失“圣人”体面,才有《孔子家语》粉饰之说。其实,对“野合”之事,倾向于他们两人未婚同居。

至于“圩顶”的说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愿望,有一个传宗接代、传承宗庙的儿子。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祷才怀了孕,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则暗示出人头地的意思。孔子约三岁时,叔梁纥病故,葬于防山,后颜氏带他离开鄹邑,到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当时家境相当贫苦。

征在的父亲是饱学之士,在那个时代,同样能够让女儿识字识礼,可以见其开明。父亲的直接传授,使征在不仅仅积累了丰厚的识见和学养,在教育和礼上也有很高的修养。她把父亲家的全部书籍,都搬运到自己的新家,选三间房子的一间作书房,准备在孔丘满五岁的时候教他念书。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征在教孩子们习字、算数和唱歌三门功课,同时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孔丘不到六岁开始跟班学习,后来,征在又收了几个小学生,小孔丘成为他母亲的小帮手,以尽辅导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不到十岁的小孔丘,已经学完全部发蒙功课,因他爱琢磨,肯用脑子想问题,记忆力出众,喜欢帮助别人,成为同窗学习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帮助别人学习的经历,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十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被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的内容。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因颜氏家族与鲁国国君是同宗关系,孔子仍以一个贵族子弟的身份,在学堂里受到贵族式教育。孔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亲的严传身教外,不仅得到了颜氏宗亲的支持,也得到鲁国姬氏大族的照顾。

孔子贵族的身份,不仅得到颜氏家族的承认,也得到当时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岁得子,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岁时,昭公兵败奔齐,孔子也亦奔齐避乱。

孔子与颜氏家族,因为母亲的缘故,也保持相当亲密的关系。孔子早期弟子中,颜路作为颜氏家族的一员,亲属关系不会走远,后来的仲由,也是娶颜家之女作为妻子。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选择在卫国,是因为卫灵公接受颜雠由的推荐,给孔子发出邀请,请孔子到卫国做官。仲由是颜雠由的妹夫,颜雠由是孔子母亲的同族人,彼此来往密切,消息灵通。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中,还有颜回、颜幸、颜祖、颜高、颜之仆、颜哙、颜何等。

正是有着这种母子情深的依存关系,才有了《礼记·檀弓》里故事的发生:孔子在其十七岁时,其母颜征在仙逝,孔子坚持父母合葬,因母耻于野合之事,未曾告诉父墓所在,孔子为了打听父墓所在,就想了个殡母于五父之衢的办法。按常礼,殡当在寝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殡母于外,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怪而问之,孔子便可借机打听父墓之所在。后来问于邹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亲葬于防,然后使父母得以合葬。

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定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圣人的身后,我们依然可以说,是因为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3、欧母画荻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于1030年中进士,童年5月任西京国守推官,掌管文书,此后历任知县、知州、馆阁校勘、知谏院、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务,是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到随州,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她不断给年幼的欧阳修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欧阳修稍大些以后,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她就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10岁的时候,母亲就带他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因为自己没有,她就让他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宋朝初年,社会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他高兴地对母亲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啊。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百姓所爱戴。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所以他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其时欧阳修官职并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强加给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常在山水间寄托幽情。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著名的作品《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宾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

正如李白所言:天才我材必有用。身怀八斗之才的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后,终于被宋仁宗想起。宋仁宗为欧阳修的才气所打动,把他调回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上任伊始,他便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恰好由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便要求阅卷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考生,如发现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欧阳修的录榜标准,开了一代文风,招纳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考生。颁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见自己落选了,对欧阳修十分不满,吵吵嚷嚷地辱骂他。有些人甚至把骑马出门的欧阳修拦住,向他讨说法。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从此发生了变化,大家开始摒弃那些不痛不痒、哗众取庞的文章,继而形成了朴素而自由、严谨而高雅的文风。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为官秉正,但也不忘孝敬为自己备尝艰辛的母亲。皇祜五年,欧阳修的母亲以73岁的高龄病逝于南京,欧阳修将母亲遗体运送故乡安葬。母亲慈祥的面容,劳碌奔波的身影,时时出现在眼前,母亲的谆谆教导激励他成就了一生的功业。

为追悼母亲,他写下《先妣事略》,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母子的绵绵深情。

欧阳修的母亲一身正气,她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使欧阳修一生光明磊落,敢说敢为,受到后人的尊敬。

㈣ 填空。1.《童年》是_________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________

1.高尔基在人间我的大学
2.阿廖沙俄罗斯
3.吝啬、贪婪、专横、残暴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小茨冈格里戈里好事情

㈤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成语运用

对成语运用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考查成语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所选成语一般为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成语。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关键是对其意思的理解。应抓住其中的关键字,先理解其原始意义,再试着揣摩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吃透理解成语的含义和使用范围,注意成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复习策略

为了在考试中做到万无一失,我们首先应做个有心人,建立常用成语正误档案,把课内学到的、课外看到的常用成语进行正误归类,有时间拿出来看看,加深记忆,强化积累。其次,应理解成语误用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点:

⑴褒贬不当。成语一般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如:

①一个人如果鄙薄自己的岗位,一味好高骛远,是很难做出成绩的。

②昨天上午,三名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被执行枪决,群众拍手叫好,认为他们死得其所。

【解析】“好高骛远”意思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含有贬义。“死得其所”意思是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含有褒义。这两个成语用在句中,色彩均不当。

⑵不辨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形容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运用错误。如:

①小徐是我童年时代青梅竹马的朋友,当年我们如亲兄弟一般天天在一起玩。

②翘首西望,海面上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解析】“青梅竹马”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只能用于男女儿童之间的关系感情,不能用于小男孩之间或小女孩之间。“巧夺天工”指人工制作的精巧胜过天然。“苍山”“洱海”是自然景观。不是人工景观,故不能用。

⑶不明词义。成语的意思具有整体性,在使用时,只断取成语中个别词素的意义,就会导致成语意思与句子语义相悖。如:

①有的同学写得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不足为训的,关键是从中吸取教训。

【解析】“文不加点”常被错误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其实它的真实含义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不足为训”常被错误理解为不值得训斥、责备。其实它的真实含义是不值得作为典范和规则。训,典范、规则。

不明词义的结果,就会望文生义,导致答题失误。

⑷谦敬错位。有些成语上谦辞,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析不清,就会误用。如:

①您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②李校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纷纷对教改畅所欲言。

【解析】“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使自己非常荣幸。本是谦辞,在句中当敬辞用了。“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在句中当成敬辞用了。

⑸不合逻辑。指由于运用成语时,不能前后兼顾,造成语义重复或前后矛盾。如:

①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先哲用他们讳莫如深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察,对人生万象的感悟。

【解析】“难言之隐”意思是难以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与“苦衷”语意有重复。“讳莫如深”意思是紧紧隐瞒,与“道出”相矛盾。

⑹形似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字形相近,使用时极易混淆。如:

①“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时下的腐败病症,在文艺界虽不说样样俱全, 但该领域遭受“感染”却是不容置喙的事实。

②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解析】“不容置喙”是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的意思,却容易被误解为“不容置疑”(不允许怀疑)。“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 多含轻视意)的意思,却容易被误解为“不以为意”(不放在心里)。

【典型例题】

(2005 泰州)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班会课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B.目前,住房价格一涨再涨,令购房者叹为观止。

C.听到这个幽默的故事,他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日本首相小泉肆无忌惮地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解析】本题选D. A句的“夸夸其谈”是贬义,色彩不当。B句的“叹为观止”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用在句中属不辨对象。C句的“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笑,用在句中语意重复。

(2006 泰州)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窗》的结尾别有用心,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B.陈水扁公然宣布中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无疑是玩火自焚。

C.同学之间一定要和谐相处,相敬如宾。

D.泰州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

【解析】本题选B. A句的“别有用心”是贬义,色彩不当,可用“别有用心”。 C句的“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D 句“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用在句中都属于不辨对象。

(2007 泰州)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做好太户蓝藻治理工作,省委主要领导赶赴无锡,下车伊始便亲临现场查看。

B.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真实的月球与传说中美丽的月亮大相径庭,它其实是一块冰冷的“大石头”。

D.取缔黄色网站,净化网络环境,眼前当务之急的任务是加大执法力度。

【解析】本题选C. A句“下车伊始”旧指官吏初到任所,现指刚到一个新地方或新工作岗位。用在句中属不明词义。B句“随波逐流”含贬义,色彩不当。D句的“当务之急”意思是当前急切应办的事,用在句中与“眼前”“任务”重复。

加入中考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精华资料等着你!

配套习题

链接中考

1、(2007 南通)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晚饭过后,与会代表兴致勃勃地观赏了美丽如画的南通夜景。

B.听到这里,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C.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青藏铁路建设者攻克了大量的世界性技术难题,取得了今非昔比的巨大成就。

2、(2007 扬州)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在刚刚结束的第49届世乒赛中,中国军团不负众望,包揽了所有项目的金牌。

B.这次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不及格的只是凤毛麟角。

C.由于气候变暖,夏季气温特别高,各大商场的空调销售络绎不绝。

D.他的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2007 成都)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处于豆蔻年华的我们对异性产生倾慕之心是生理和心理发展到这一阶段的必然结果。

B.有人说“百年修得同船渡”,是“缘”把我们连在一起;我说只有“志”才能让我们走到一起,因为我们“志道”相同,所以我们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追求事业,成就自我。

C.作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写下生命的美好,令人向往;画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勾勒生命的美好,如诗如画;音乐家们会用歌声歌唱出生命的美好,幽雅动人。

D.溪水西流,你要迈着沉重的步伐向东前进,你要看东方之神叱咤风云的威武雄姿。

4、(2007 杭州)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自然科学领域有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正等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B.面对凤凰古城美轮美奂的富人宅第、旧时城楼和风雨楼,游客们无不肃然起敬。

C.每逢税务大检查,总有些不法商人随机应变,弄虚作假,妄图躲过应有的惩罚。

D.诸暨五泄风景区内,五个依山而下的瀑布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尤以第五瀑最为壮观,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5、(2007 佛山)选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他终于梦寐以求,考上了北京大学。

B.2007年春节晚会伴随着新年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销声匿迹。

C.他是这个辖区的管段民警,对这个小区的情况了如指掌。

D.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着手兴建许多新的体育馆,真是百废待兴啊。

6、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明和李浩打得你死我活,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

B.人民组织起来和杀人放火、惨绝人寰的日寇英勇斗争。

C.他妈妈一进来,我们全寝室的人不谋而合地站了起来。

D.听到这个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7、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他们讳莫如深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察,对人生万象的感悟。

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因沦落深山而自弃。

C.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路越来越好。

D.谈起国家大事,这个中学生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人们惊叹不已。

8、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运动会上,他借的一伸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让人见笑。

B.这次举行的法律知识考试,有些人竟然对“法人”“行政处罚”等基本知识素昧平生。

C.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9、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始终未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于他的嘱托。

B.关于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C.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公然声称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实在令人吃惊。

D.这项水利工程耗资巨大,影响甚远,因此市委市政府希望在座的各位略尽绵薄之力。

10、(2007 盐城)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步履艰难地翻过山头,狂风吹得他有些摇晃,使他越发老气横秋。

B.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C.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有长期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D.吕秀莲之流不断散步台独言论,干着分裂祖国勾当,这些危言危行总有一天会成为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绞索。

参考答案

本题选D。“今非昔比”的意思是: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来指“巨大成就”属于不辨对象。

本题选A。B项“凤毛麟角”应比喻稀少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用在句中色彩不当。C项“络绎不绝”应指来往的人或车马连续不断,这里使用对象不恰当。D项“抑扬顿挫”形容音乐或语调高低曲折,和谐优美。这里形容小说情节不恰当。

本题选B。“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孩,不好用在青年小伙子身上。

本题选A。B 项“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心情,这里用来形容游客对“富人宅第、旧时城楼和风雨楼”的心情,不恰当。C项“随机应变”意思是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用在句中色彩不当。D项“鹤立鸡群”是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用在句中属于不辨对象。

本题选C。A项“梦寐以求”形容迫切地希望着,此处用“如愿以偿”较为妥当。B项“销声匿迹”意思是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此处用“落下帷幕”较妥。D项“百废待兴”意思是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用在句中不恰当。

本题选A。B项“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极点,句中用来形容“日寇”不恰当,可用“惨无人道”。 C项“不谋而合”意思是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此处应用“不约而同”。 D项“情不自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主语是人,句中以“身子”为主语,应用“不由自主”。

本题选B。A项“讳莫如深”意思是“紧紧隐瞒”,用在句中与“道出”相矛盾。C项“吹毛求疵”是贬义,应用“精益求精”。 D项“左右逢源”是用来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或办事圆滑,句中充作“说”的补语,不恰当。

本题选D。A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B项“素昧平生”意思是一向不认识,用于人与人之间。C项“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含贬义。

本题选C。A项“耿耿于怀”意思是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遣,用在句中明显不当。B项“想入非非”意思是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用来限制“神话和传说”,不恰当。D项“绵薄之力”是指自己薄弱的能力,是谦辞,用在句中谦敬不当。

10、本题选D。A项“老气横秋”形容人自以为了不起或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C项“一挥而就”指文章很快,D项“危言危行”指正确的语言行为。

附录: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

一色彩易错

重整旗鼓:失败后重新集合力量再干,只作褒义,不能用作贬义。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粉墨登场: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多用于贬义。

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改内容,含贬义。

狗尾续貂:一般用作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光怪陆离: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中性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纯熟的地步,易误用为贬义词。

罄竹难书: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贬义

趋之若骛: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正当的利益,贬义。

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词,常被错用于表示人多的情景。

上行下效:上面的或上辈的怎么做,下面的或下辈的就学着怎么做(多指干坏事)。含贬义

义无返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用于毫不犹豫地干坏事。

溢美之词:过于赞美的言辞。常误用作褒义。

弹冠相庆:贬义。常被用于中性的互相庆贺。

面目全费:贬义,指事物的样子变得更糟糕。

振振有辞:贬义,理由似乎很充分。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大,权势大。多含贬义

半斤八两:彼此一样,不分上下。贬义词。

二望文生义导致误用

哀兵必胜:哀兵。悲愤的军队,不能理解为“悲伤的额军队”

不刊之论: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精当,无懈可击。“刊”,不能误解为“刊发”

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或不久以前,不能误解为不久的将来。

差强人意: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容易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常被错误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典范和规则,常被错误理解为不值得训斥、责备。训,典范、规则。

学而不厌:厌,满足,而不是“厌倦”。

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常被误解为衣服不合身。

三歉敬易错

鼎力相助:大力帮助,只能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绵薄之力谦辞,指自己微薄的能力。

抛砖引玉: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只用于自歉。

虚怀若谷:敬辞,形容非常谦虚,能采纳别人的意见。可以表示对别人的敬意,只能对他人。

蓬荜生辉:是谦辞,只能出自自己之口。

四不明成语使用对象而误用

相敬如宾:指夫妻相互尊敬,不能用于其他方面。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该成语适用对象不能用于某一个。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该成语适用范围要注意一是用于两人之间,二是要处于困境中。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不能凡美好的事物皆用。

鬼斧神工、巧夺天工:用来形容人文景观,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赏心悦目、叹为观止:主语是人,主语是物,用加上“令人”二字。

五不合逻辑而错

遍体鳞伤:包含了“浑身”的意思,前面添加“浑身”就属累赘。

贻笑大方:指被内行人笑话,前面不可再加“被人”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不可充作“讲”的补语

燃眉之急:指非常紧迫的事情,不做定语,常充当宾语。

六形近导致误用

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可用“不翼而飞”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认真对待应用“不以为意”

情不自禁:无法控制感情,与“不由自主”易混

深孚众望: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解为“不负众望”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易于“无可厚非”相混淆。

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易于“无微不至”相混。

信口雌黄: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易混为“信口开河”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易混。

㈥ 月光曲的课后问题答案是啥

1、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酷爱音乐的精神所感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还懂音乐,从琴声中就能分辨出弹琴的人,他觉得他遇到了知音。所以贝多芬又弹了一曲。

2、仔细阅读第九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是他听到琴声产生的联想。


(6)小说更把双眉比月长免费阅扩展阅读: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㈦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是什么意思

《长干行》“绕床弄青梅”句解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这是一首爱情叙事诗,从两人天真烂漫的童年到丈夫远离后深深的思念,将初嫁时的羞涩、新婚的喜悦和坚贞不渝的心愿写得十分细腻生动。由于这首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就成了后世用来比喻童年相好而成夫妻的成语

这首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诗的开头六句是回忆与丈夫孩童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为读者塑了一对少年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是细腻地刻划初婚的羞涩,重现了新婚的甜蜜醉人。“十五始展眉”四句,写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十六君远行”四句,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心受怕,缠绵悱恻,深沉无限。“门前迟行迹”八句,写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

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

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滟?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然而对本诗的前四句“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理解与解释,历代学者均不相同,都以似懂非懂地一笔带过。现以王穆之2004-3-30发表于中国李白网之句解为例:[ 李白《长干行》中“绕床弄青梅”一句存在两个疑问,即“床”为何义?全句如何串解?对此诸家注本颇多分歧。笔者认为“床”当作“井床”、“井栏”解,以较早提出此说的朱东润注释为是。对于句意旧注多囿于全句本身连贯串解的困难,有牵强含混处。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句式,“绕床”和“弄春梅”应分属不同的两层意思。“绕床”承上句“郎骑竹马来”,意为男孩跨骑竹马而来,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弄青梅”则承前句“折花门前剧”,意为小姑娘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在李白的诗歌里,类似“绕床弄青梅”这样特殊的句式不乏其例。]

其实,以上句解根本不通。因为做此句解者根本就没有理解了“折花门前剧”所表现的内涵。此句最难解释的是“剧”字,按“剧烈”解,在此根本不通;按“戏剧”解,当时根本没有此意的诞生,况也讲不通;有人提出按“居”解,即站立讲,但古字意这两字就根本不同意或通用,凭想当然的臆断是不会得到大众认可的。笔者为此也困惑了近二十年!九五年购得《辞海》,高兴之间翻阅,在“剧”字条下发觉了如此解释:剧:(广韵)艰也。灵感一动,即找李白此诗再读,疑惑顿解,豁然开朗:

剧: (广韵)艰也。也即艰难、困难之意。床:井上围栏,古乐府淮南王篇有:“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之句。弄:设法取得。如弄点啥东西吃,弄点钱花等。

此四句即可解为:妾的头发刚刚覆盖前额的时候,在门前折花时遇有困难;恰逢你骑着竹马来到,绕着井上围栏用竹杆(所骑竹马)为我设法取得青梅。

我想,此解释应是此四句诗的最合理和完美的解释。

㈧ 求猗兰霓裳《凤求凰》《此情可待成追忆》<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完整番外~

<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完整番外~

窗外的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远远望去氲阖一片。齐妃因打西六宫来,一路上虽是乘了软轿,绉红绒缎披风上还是沾了不少水珠。站在廊下解着系带,一抬眼,看见紫薇宫正殿窗下搁了一盆水仙此时开得正艳,轻肌弱骨,金蕊流霞。不由“咦”了一声,身边的月儿闻声看去,也是一愣,方说道:“都入冬了,这水仙放在窗下,竟还开得这样好啊。”

话音还未落下,身后有人娇笑道:“怡妃娘娘这里自然都是好的了。”齐妃回头,是不久前晋了淑仪的祥嫔,她们素来交好,便笑吟吟到:“妹妹也是来向怡妃娘娘问安的么?”

祥嫔点着头走上前,携了宁妃的手,上下打量了一番道:“姐姐怎么总是穿得如此素净,按说姐姐这么美,又这么年轻,该是穿红戴绿的时候啊。”

宁妃没有说话,只是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一袭珠华色复纱罗裙,浅浅笑了才说道:“这是皇上前个儿赏的。。。”便再不言语。

祥嫔“哦”了一声,满眼羡慕:“皇上最爱赏姐姐衣饰了。不过姐姐这样美,人家都说你跟怡妃似是姐妹呢。宠眷正浓也是平常。”

宁妃本来面色明朗,却不知为何,听了这句话稍稍暗沉了下来。不过一瞬便拉了祥嫔:“我们快进去吧,总不好让娘娘等的。”

宁妃和祥嫔进去的时候,怡妃正坐在一盏绣架前,手上缠着五彩丝线,因她与齐、祥二人交情颇深,私下里也不就不在乎些儒节。知道她们进来,只扬头一笑,有侍女端了圆凳放在一旁,奉上茶水来。

祥嫔看到绣架上一幅海棠春睡,枝脉分明,栩栩如生,艳丽非常,直是吸引人,更因着是双面绣,更是精致不已。不由称赞道:“怡妃娘娘这架海棠春睡真是好看,若是我能有姐姐一半的绣工,便也好了。”

倒是宁妃端详着没有应合。她进宫比祥嫔早,与怡妃交好的时间也久些,细看之下不解得问道:“这双面绣,倒不似姐姐擅长的啊。”

怡妃一怔,手上顿了下,笑容慢慢敛去,幽幽叹了口气,缓缓说道:“这是皇上前个儿命人拿来的,我昨日观赏时一支金钗不慎掉落,划破了一处,现在正想法子补呢。”说着看了看手上的丝线:“只是,这绣工实在精巧,我是无从下手啊。”

祥嫔“咳”了一声,一张俏脸上满是不解:“姐姐让女红坊的人补了不就是了,何必自己动手呢。”

怡妃淡淡笑笑:“这毕竟是皇上御赐之物。。。”便不再说什么了。只是眉头皱紧,盯着绣架的眼微眯起来。隐隐似有心事。

祥嫔见怡妃心中似有不悦,怕是因这绣架之事,忙指了窗下那盆水仙说道:“方才在廊下便看到姐姐这水仙开得不错,养得真好。就是不知是怎么养的啊?”

怡妃目光顺着祥嫔的手落在了那盆水仙之上,“扑哧”笑出声来,唤来侍女端了花盆进来。“哪里是养得好,你们细瞧瞧吧。”她说着放下手中丝线,接过细瓷兰花纹的花盆放在小杌子上,极是小心翼翼。不过面上笑容却极是得意。

齐妃的手指刚触到那水仙碧绿的叶,脸上立刻出现了惊诧的表情,一双杏眼圆睁着看着怡妃。祥嫔见她如此便凑上去,“哎呀”一声,满面羡慕的说道:“这是。。。玉制的啊。”

怡妃端了杏仁酪递给她二人,略有不以为意道:“皇上前日来,见我这里无花无草的,太萧索,便赏了这个。”

祥嫔仔细观赏着那足可乱真的玉制水仙,一面用手小心轻抚每一片碧玉的叶,每一瓣白玉的瓣,还有极精巧的黄玉的蕊,一面“啧啧”称奇,顾不得手边怡妃递来的酪,嘴里直道:“这可真是巧夺天功啊。姐姐不愧是皇上身边第一人。。。”

怡妃饮着酪不说话,眉眼间虽是笑意,却不知为何,隐隐有抹哀怨在其中。

是啊,这么多年了,人人皆以为她是这后宫第一人,可事实,却只有自己知道啊。。。

当年那个宠冠后宫的绝代皇后,还有那些或美艳或清逸或避世的稀世美人,都随着先后的离去,香消玉殒。。。众生皆叹时,却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其中的勾心斗角,阴谋黑手。。。

齐妃饮了口酪,含笑看着还在观赏玉水仙的祥嫔,轻轻拍了她的后背,那斜插的发钗上垂落纤长的珍珠坠子,微微地晃,那幽白的柔光一闪,怡妃突然怔住了。

“这钗子。。。”她缓缓伸出手去,欲执不执的顿在半空,面上苍白起来。

宁妃没有注意怡妃的神情,甜蜜一笑,嘴角边露出两个极深的酒窝:“这是皇上前个儿赐的,和今天身上这套衣服一起。”话说完才看到怡妃极不自然的神情,有些疑惑,忙问到:“姐姐,可有什么不对么?”

怡妃抿了嘴,白皙的手抚在宁妃的袍子上,久久不语,眼中却有点点泪光。

这一下,宁妃和祥嫔都吓坏了,纷纷站起到怡妃身边:“姐姐,这衣服有什么不妥么?”

怡妃轻摇着头,鬓间一朵芙蓉微微颤抖,半晌她才说道:“没什么,只是想到了些旧事。”

出了紫薇宫,雨已经停了,祥嫔拉住宁妃的手:“姐姐,我们去御花园走走可好?”

宁妃看着依旧阴云沉沉的天,终还是点了点头。

紫碧山房是御花园内一处山峰,其时时值冬日,加上连日的细雨,因此少有人在。宁妃和祥嫔远远屏退了随身侍从,一前一后走着,却没有人先开口。

终还是祥嫔年轻,耐不住,揪了身旁一片常青叶在手中把玩,看着前面的宁妃问到:“姐姐,你说,怡妃是怎么了?”

宁妃此时心中仍是疑团不解,正在思索,听得她这一问转过身来,那珠钗一荡,清冷一片:“总不会是因皇上赐我衣服的缘故。”

祥嫔只是低头,半晌才说到,却似自语:“说到皇上,已经很久没有来了啊。”

宁妃神情也是一滞:“是啊。我们都说前个儿前个儿,这前个儿,怎么说也有十来天了。。。”

一阵萧索之风吹过,掀起宁妃珠华色裙袍一角,祥嫔眼见,猛地抓住:“这是。。。”

那裙袍内侧尾处,一线极浅的金色丝线勾出淡淡一带纹样,方才翻转起来被阳光一照,闪出光芒。宁妃四下看看并无他人,自己揭起来。细看之下,竟有一个薇字嵌在其中。。。

宁妃和祥嫔不明这字是何意,但却知道这纹样精美雅致无双,定出自高人。宁妃细细抚着,觉得那绣工却有些熟悉,细想之下,方才在怡妃宫中看到的那架双面绣,正是这个手法。

“姐姐,这皇上赏的衣服,怎么还有字啊。”祥嫔看宁妃放下裙摆,顺手帮她抚平了褶皱,不解地问到。

宁妃目光似缥缈的白云,落在山下泛着银光的湖水之上,又慢慢拉远开去。

“你可知。。。”她轻柔而缓慢得说到:“这湖中那座宫殿?”

“你是说。。。”祥嫔顺着宁妃的目光看去:“蓬岛瑶台。”“蓬岛瑶台”宁妃也脱口而出,两人相视一笑,目光却别开去了。

“自然听说过。不过两年前,它不是毁于一场大火么?”祥嫔说到。

宁妃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摸着披风袖口上半寸来长的白狐狸峰毛,点了点头:“是啊,那日我也记得,火光冲天,老远就能看到湖中青烟直上,因着这湖水,人没法过去,便全毁了。他们都说,那里面,收尽人间珍奇。。。”她停了半晌才说到:“你难道不觉得,自那起,皇上就少踏足后宫了么?”

祥嫔一愣,毕竟宁妃这前后两句没什么相干,却还是点了点头:“自那起,皇上一月也就踏足后宫不过十次。可是,这难道有什么相干?”

宁妃没有回答,只是转身向前走去,她的声音在寂静林中格外空茫:“妹妹,难道你不觉得,咱们三人,我是说怡妃、我、还有你,样貌上都是有几分相似的么?”

新年将至,后宫里人人忙做一团。为了除夕夜皇上的赐宴,妃嫔们各个裁制新衣,打造新饰,交情好的便三五聚在一起商量着样式花色,各宫里都是热闹非凡。

怡妃因是后宫中隆宠最久的妃子,此时四妃无人,一品位夫人无人,后位更是虚悬,因此她便受了皇帝的旨意,一直掌管着后宫事宜。此日内务府将新制衣料皆送了来,鲜丽华美得占了小半边侧殿。众妃嫔早早过来请安,也是折腾到晌午之后。

怡妃换了家常的服饰,因新年临近,便色泽喜庆了些。对襟式样的淡粉衫子,系一条盈盈袅娜的浅碧罗裙,罩一件胭脂色绣红梅的“半袖”,两截长袖露了出来,轻抚在西窗下的古琴之上。她人虽坐在琴前,手却交握在膝上,看着那徐徐升烟的香炉,若有所思。

沈羲遥走进来,没让人通报,就看到怡妃迷蒙的神情。他已有半月余未踏足后宫,此时知道怡妃辛苦特来看看,看到她那神情心中有些惭愧,却也有忡怔。怡妃这样的神情,像极了她。。。

他想起清晨坐船过岸来,她还睡着,极安静,长长的睫毛轻覆在面上,更显纤长。那些人生巨大的变故已使她孱弱不已,再经不起任何的波澜。他自两年前得知羲赫故去,她独自一人,便用尽了办法带她回来,藏于蓬岛瑶台之上。毕竟那里他也早在初相识时送给了她。本要给她换个身份重新入宫,却怕这后宫的风雨侵袭到她,便制造了那大火的假象,还在之后将那水域扩大了近一倍。如此,只为她平顺安泰。

可是,两年了,她只是安静坐在窗前读书抚琴,却几乎不再说话,好似周遭皆不见一般。而他,多是远远站着看她,看她沉沉睡去,看她静静读典,看她轻轻抚琴。。。即使她不对自己说话,但她总是那样静好的模样,如同清水涟漪,柔美得让人心痛。

“皇上,您来了。”怡妃回过神便看到沈羲遥站在门前,含笑看着自己,只是目光稍有迷离。她心中叹了口气,自己何尝不知,他此时看的,哪里是她,而是她啊。。。

“近日来辛苦了。”沈羲遥朗朗笑着上前,摆了摆手示意不用请安。“朕政务多,这后宫,还要你打理了。”说着执了怡妃裙袍的绶带在手中把玩。

怡妃轻轻一拜:“皇上,这是臣妾份内之事。不足挂齿的。”

沈羲遥笑笑:“这么多年,也该是要给你晋一级了。”

怡妃一愣,看着沈羲遥含笑俊朗的面孔,几欲落泪,急忙起身盈盈拜倒:“皇上。。。”她略带哽咽地说道:“臣妾谢皇上隆恩。”

如此倒是难得的和乐融融大半天,直到张德海进来悄悄对沈羲遥说了什么,他面色稍变,匆匆离去。只留怡妃看着一对红烛,有泪滑落。。。

听得沈羲遥夜里批阅奏折染了风寒,来势颇重,怡妃与齐妃匆忙前去探望。都只带了贴身几个侍从,特意做了沈羲遥最爱的松瓤鹅油卷装在食盒里。一路上风挟杂着雪花扑面而至,甚是冰凉。却因着焦急毫无觉察。行至养心殿外,竟发现殿阁院落中竟没有侍卫。齐妃心下犹疑,却还是跟着怡妃进了去。

养心殿正殿里无人,甚至站立的侍女都没有。因是大雪殿阁内极暗,她们俩长长的影子拖到门口,心下生了害怕,便转身要走。

就在此时,一个温柔女声传来,似潺潺流水,又似悦耳银铃,极是好听。

“这药凉了,药效就散了,遥。”

怡妃身子一凛,并非是为这寒冬,而是那最后一字,“遥”。

“你怎么过来了。冬日严寒,你的身子。。。”分明是沈羲遥的声音,却又因这那温柔宠溺到极处的语气而陌生起来。

齐妃的手不由拉住了怡妃,两人轻轻上前,透过重重堆叠得锦绣幔帐,寝殿里燃了几对高烛,很是明亮。那寝殿里多金黄正红色泽,此时被烛光一照,满室柔光。

一个女子,一袭月白色纹绣罗衣,浮着团团银丝如意吉祥,背对着她二人坐在沈羲遥龙床边,一枚镶翡翠的镂花银钗以及零星的银箔珠花,压住了她脑后那纹丝不乱的圆髻,很是清简的模样。

一阵风从门外吹进,怡妃不由打了个颤,“叮当”一声,二人手上的碧玉镯子脆生生地相碰,在这静谧之中份外清晰。

“什么人!”沈羲遥声音传来,极是威严。

宁妃吓了一跳,以手抚住胸口,怡妃定了定心神,拉着她的手紧了紧,两人并肩掀开那浅金的绣帐走了进去。

沈羲遥半靠在大迎枕上,满面不悦。而那坐在床前的女子,却未起身,也未转身。只是静静坐在那里,素白的手上一碗汤药,徐徐散着热气。

“臣妾给皇上请安。”她们两人拜下去,心中忐忑不安。沈羲遥目光久久落在怡妃身上,终别开去。“平身吧。”

宁妃小心地抬头看那女子,她坐着,浑身散出如仙般风姿。而身边的怡妃却颤抖起来。她几乎是踉跄地上前,带着不可置信的语气道:“娘娘。。。。。。”她的手还未放到那女子身上,便被沈羲遥一下子打开了。

此时,那女子也缓缓转过头来。

这是一张无法用词藻形容的脸,那般美丽,却不刺目。让人只想一直看下去。她带了温柔浅笑柔声道:“怡妃妹妹。”一只平金展翅的凤凰抹额停在光洁的额上,凤凰口中垂下一点赤红,如同水滴般微晃在她眉目之间。那眉、那眼、那鼻、那口。。。无不让人销魂。。。齐妃完全看愣住,半晌反应过来,怡妃唤她“娘娘”,还有那精致的凤凰。。。无不说明了眼前女子不可能的身份。

她笑容明媚,却兀自带了清雅与难以接近,这一室烛光更令一切恍如梦境。怡妃身子晃了晃,倒了下去。。。

怡妃醒来时,是在紫薇宫寝殿之内。是梦吧,她自语道,我又梦到了皇后娘娘。。。说着苍茫地笑起来。看看天,是清晨时分,十分安静。她想着该起身了,皇上染了风寒,得唤上齐妃妹妹一同去看看。这么一思量,却突然有彻骨的寒意,那梦,那般清晰而真实。。。莫不是。。。

正在此时,门开了,贴身的蕙儿匆忙走进来,看见她和衣坐在床上,脱口道:“娘娘醒了,可是出大事了。。。”

怡妃只觉得自己脑袋晕晕沉沉,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人。

“你再说一遍。。。”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有些古怪:“你是说,齐妃殁了?”

蕙儿点了点头:“昨晚齐妃娘娘突然暴毙了。。。”

“昨晚?昨晚我们不是在一起下棋么?”怡妃觉得寒意森森。

“娘娘。。。”蕙儿目光中隐着担忧:“昨日您去养心殿,晕倒了,皇上派人送您回来的。。。用了药,您就睡到方才了。”

怡妃怔怔地看着蕙儿,原来。。。原来一切都不是梦,而是真的。

除夕夜里,虽然齐妃殁了,但却没有给这欢闹的节日染上阴影。众妃一个个耀目非常地站在镂云开月殿里,静等沈羲遥的到来。怡妃已在多日前受了封妃的诏书,此时众妃们纷纷向她道喜。她虽笑着,内心却是寒凉。

她想起那日,齐妃殁了,沈羲遥得知她醒了便过了来,还不待自己向他请安,便屏退了众人,一步步走到自己面前,慢慢叹了口气道:“她不易,朕不愿她再受伤害。如今这后宫之中,见过她,知道她还在的人,也就剩你了。”

之后他笑了,可那笑那般危险,声音那般冰冷:“若是你将昨日之事说出去。。。”他停了片刻,目光直视着自己的眼睛:“这冬日里,暴病身亡也是平常。。。”

她跪在他面前,郑重道:“臣妾昨日睡了一天,实在不知出了什么事。。。”

沈羲遥闭了眼:“你是聪明的。不枉朕一场宠爱。”

午后那封妃诏书就来了,封为贤妃,赐尊号“茉”。

此时她坐在众妃前,静静地看满室流光。张德海传话来,沈羲遥要迟些过来。她看着殿中暖阁里培出的牡丹,开得那般艳,那般好。可是,那最美的一朵已开在了帝王心上,其他的,即使绽放,也终敌不过那帝王心中的那朵盛世牡丹。。。

她想起很小时候读过一首诗,前半阙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那最后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

是啊,此花开尽,更无花了。。。

大雪“扑簌扑簌”下着,落地无声。

㈨ 鲁迅,可能会考什么作文

鲁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到这句诗,我们会想到一个受人尊敬的名字——鲁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鲁迅。
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清晨5:20在上海市山阴路132弄9号因肺结核病逝。
鲁迅十分爱好写作,1921年12月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中篇小说《阿Q正传》。1981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在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发表了小说集《呐喊》、《仿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鲁迅不但十分爱好写作,而且特别喜欢刻木刻。
鲁迅刻的木刻栩栩如生,他有许多学木刻的学生。鲁迅还被后人称为“现代木刻之父”。
鲁迅不论是在年轻时,还是在中年时,甚至在他的晚年的时候,都一直在用笔与敌人作暗中的斗争。他写的所有文章中,大多数都是反抗国民党政府和日本侵略者,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文章。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文学、奉献给了中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的这种受人尊敬的精神吧!

标题:关于鲁迅的作文800字

沙发回目录
鲁迅
关于鲁迅的作文

在荒原中呐喊 喜欢鲁迅,不是一件美事。一个人宁可去欣赏徐志摩的酸腐诗句,去恋慕郁达夫的颓废作派,但是,不要轻易沉迷于鲁迅。纵然是郁达夫一派阴沉沉的忧郁里,也总有几处黎明和灯光。 鲁迅的色调是黑的,让人错觉他一直在黑暗中奋笔。灿烂阳光下鲁迅斑斑皱纹的老脸,是有史以来最荒谬最不可思议的情状。他总是一个人在黑暗中潜行,好像一个人在封闭的管道里边匍匐,没有光亮,没有温情,没有同行者。"高出不胜寒"的寂寞,没有一个智者能够躲避。 (第一范文网 home.sanwen8.cn整理) 鲁迅很偏激,这和他另一面的智慧是不相符的,在为人处世上他是个失败者。他不能学得钱钟书式的超逸。在中国,大师都应该是跳出红尘,俯看凡世的;惟独鲁迅不是,他无法忘却"非人间",永远承受一个思想者的痛苦,而脱不出这尘世去享受一个仙者的宁静。他和每个国人那样读完了《庄子》,然而,他无法置身世外。丰子恺在看这个世界时,他会吸收全部的阳光;鲁迅则残忍地滤去有光的一切,剩下一片血淋淋的惨景露给人看。人们欣赏丰子恺漫画,脸上会不自觉现出赤子般的微笑,甚至可以忘记窗外的狂风;读鲁迅杂文,则无论如何晴空万里,读者都紧锁双眉,脸色铁青,咳着痰一个字一个字带血地抠入腹中,沉重、愤怒、痛苦、绝望,青年的热血沸腾起来,又冷下去,最后凝结成稠状的东西。阳光是有的,只是通向太阳的路很长很长。青年不能得到凭了一腔激情便指点江山的快感,有的只是重负与壮志结合起来的、难以名状的悲哀。于是,悲哀产生力量。 智者的悲哀在于看得太清,而鲁迅的悲哀更在于看清之后不肯忘却,他阴冷的批判把自己一层层掩盖起来,装作忘记了人间之爱。这是另一种逃逸。爱且痛的折磨中他没有别的选择,《呐喊》尚且只是溢于言表的悲烈,《祝福》则已成了"无写处"的哀伤。他又不肯彻底地绝望下去,留下夏瑜坟前的花圈,不知是为了抚慰做着好梦的青年,还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不灭的希望。 有人认为鲁迅将时间浪费在大量笔战杂文上,实在不值得。小说可以传世,而这些文坛争斗的杂文则会在数月后被人遗忘。这话不假,然而这恰恰合了鲁迅的想法:"只要做起来。"他终究是一个黑暗中孤独的行路者,不可能超脱地去做"为艺术而艺术"的大家。他的理想遥远,但他已经一步、一步地踩出一条路来。 如他自己所言,口难出善言的他"做人不好",孤僻古怪的性情折磨下,五十多岁便撒手人寰。临死前一篇《女吊》,更是诅咒般叫喊出他"睚眦必报"的脾气。他不能呼酒买醉,恐怕斗酒也难换一醉,竹林七贤已经消逝,"广陵散"也已成绝响。 魏晋风度不能再来一次,"真正的艺术家"又能维持几天风雅?鲁迅在黑暗中呐喊到最后一刻,仍未唤来黎明。而雅致清逸的"艺术家"周作人,也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名誉曲折而终。在看不到太阳的时候,所能做的唯有呐喊。鲁迅是一个,也许还应该有更多,叫得更加野蛮,更加凶狠,因为我们没有退路。 教师点评: 一个作家很少给人希望的原因只有两条:恨得太深,爱得太切。这样的人对于他的民族的全部态度是:要么接受我,要么毁灭我。这是一种决绝,是几千年苦难的压迫造成的二元选择。这是新生青年对失足父亲的期待,也是父亲对新生青年的要求。站在文化断裂的新旧两个时代的交点上,鲁迅扮演着整个民族的逆儿和严父的形象。中国人已经等得太久了,现在既然有一个人醒了,就再不能昏睡过去。他凶狠地呐喊,因为这个民族已经"没有退路"。 忘记鲁迅的时代 我不敢说自己读懂了鲁迅,但我至少敢笑那些以为只有武侠,言情,及痞子文学这种作品才算创作的人的浅薄。忘掉了鲁迅的时代就是一个该灭亡的时代。我是个喜欢甚至崇拜鲁迅的男孩,我一直觉得,在近现代的作家中,只有鲁迅还算一个值得一提的作家。
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等必需因素,没有人会将鲁迅的杂文读上4,5遍,我不愿骂人,可我实在想骂,我已经记不清读过多少遍了,至今还在读着,而且必将永远的读下去。每次阅读,总有感悟,我不知道我读懂了多少,只知道我一次比一次懂得多,每次,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不是矫情,不是做作,而是真的和鲁迅,我眼中最伟大的作者交流。
我懂得越多,就越知道他的伟大。有人居然说,他是靠骂街出名的,我觉得这是对鲁迅最大的侮辱。有人宁愿看林雨堂,看余秋雨,看张爱玲,也不愿看鲁迅,为的是讨厌那种压抑的气氛,那种积血的悲哀。记得丰子恺有副漫画,名字叫‘一肩担尽古今愁’,我总觉得,那就好像鲁迅,也只有鲁迅,才配得上这样的名字。鲁迅是一座凝聚的大山,他托起的是民族,而不是个人的名利,或是写作的乐趣。错过了鲁迅,在近现代史上,就只有一座座小小的土丘。
只有读鲁迅,才知道我们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也只有读鲁迅,才会了解,国民的劣根性竟是如此的严重。鲁迅留下的不是几篇好文章,他留下的绝不是文章那么单纯,他留下的是一笔无穷的财富。他被誉为“民族魂”,我并不觉得有多少夸大,反而,我觉得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
鲁迅的生命,消耗在不停的斗争中,和刽子手斗,和帮凶斗,和伪君子斗,和御用文人斗。鲁迅好像并没有为自己活着,这是种伟大,是一种至今还没有任何人可以比拟的伟大。在鲁迅以笔为刃,在厮杀的时候,林雨堂之流,正在悠闲的作着他们的小品,散文。他们远比鲁迅聪明,这样,不至使自己的生命受到任何的威胁,又可以安然的享受着作家的虚名,而且,从长远来看,散文的生命力远比杂文的久。从他们悠闲的文章中,看不出有什么血的痕迹。甚至于,去骂鲁迅的激进,骂学生的冲动,然后,有去享受他们的文字乐趣。鲁迅很傻,却似

㈩ 男主角爱叫韩诺的两部小说

第八号当铺 呵呵写的不错;挺有意思的!这个夜,没有星没有月也没有风,天是一片紫蓝色。
有一个男人,他走过一串小巷,再拐了些小路,皱住眉低下头往前行。
他神色沮丧,而走路时一拐一拐,事实上,他左边腋下,正撑着一副拐杖。长裤管遮掩了他的残缺,他的左脚,由大腿至到脚掌之处,都是中空的,裤管内是一副义肢。他失去了左脚,四肢之中,他只剩下三肢。
失去一条腿是半年前的事,习惯了之后,倒也不算什么。是的,只不过是失去一条腿。
低下头走路已成为他近年来的特色,一个失意的男人,活该是垂头生活的。事业上的大挫折,扭转六壬也不能起死回生,在失败中生活的男人,颈项特别软弱,支持不了昂然抬头的动作。只好一直一直的,低下头过他的每一天。
这个夜仍然是低头的一个夜。但头再低,他还是似乎很清楚他要走的路,他知道怎样拐弯,他知道向前再怎么走才会到达他要到的地方。他在这段路上走过两次,两次都刻骨铭心。
是人心人肉的永志难忘。今夜是第三次。低下来的头垂得比上两次更低。
紫蓝色的天空有着一种阴霾,无风的夜里,男人却不由自主地浑身寒了一寒。随拐杖向前的步伐,在紫蓝色的夜空下,发出了瞩目但孤寂的“咯咯”响声。
快到了,这全程中惟一一次的抬头,他便看见那座大宅,一如任何富豪的大宅:宏伟、豪华、深不可测。
这座豪宅占据一个山头,万树遮荫,树木再生长得整齐,仍然有种密封式的神秘。豪宅的背后是广大的平原,平原之后是山崖,山崖之后是大海。当男人第一次走到这豪宅跟前时,他也怀疑过为什么他只是随着小巷拐弯,但到达小巷的尽头居然会是一个大山头,原本明明是城市的路,却由山崖作终点。然而,心里实在太多烦扰,这种地理上的逻辑问题,他没空闲深究。
只知,他终于到达了,是这里,门牌上有一个阿拉伯数字:“8”。
豪宅的铁闸上有三组雕刻的图案,分别是九蛇相缠、火龙啸天、蝙蝠倒挂,是精细的雕刻,男人一早留意得到。早年,当他环境好之时,也爱收集一些雕刻之类的摆设,亦有雅兴研究中世纪的欧洲古董,但到了今天,可以变卖的都卖了,生活迫人,完全失掉了所有兴致。
他在大闸前站定,一如往常两次,大闸一动开启,缓慢的,沉重的,迎进一个受命运摆弄的人。
一踏进大闸之内,忽然便起风。大闸之外的世界无风无声,是静止的,大闸之内,则有迎面刮来的风,风刮起了落叶,风刮起了他的外套边沿,风令他的眉头皱得更深。
从大闸经过烈风洗礼后,五十尺的距离之后,是大门。
豪宅的大门是木造的,很巨大,门上有环型的锁,锁上的图案是一头狰狞的兽,像狮也像龙。这头兽,虽然锁在门锁之上,却就是有一种朝着人心内紧紧盯住的压迫感。如果一把锁是一道门的关键,这么一把有着狂兽的锁,就显示了整间豪宅的阴沉。
男人伸手出来敲一下,大门便自动打开来。
豪宅内光鲜华贵,灯也很亮,与外面紫蓝色的幽暗,相差很远很远。
云石地板,华丽的水晶吊灯,红色的幕幔,就如一间六星级酒店般豪华考究。男人在门廊前站定下来,深呼吸,然后朝右边走去,他知道路该怎么走,是走廊上的第三间房间。
拐杖敲在地板上的声音很响亮,余韵夹杂着回响。
第三间房间。男人站在门前,房门同样地自动打开来,这一间房间,是一间很大的书房,两面墙放满书,由于楼底高,书架上甚至有木架,方便爬到顶层拿出书本。
房间中央是一张很长的台,台上放了一些文仪用品,而台的前方是一张红色丝绒沙发,男人现正坐下来,放好拐杖。而台的后方则是一张高椅背的黑皮椅,黑皮椅后面约八尺的距离,是另一道门。这间书房并没有个。
男人在红色丝绒沙发内,明显是坐立不安。
末几,黑皮椅后的门打开了,一名次冠楚楚的年轻男士走进来,他朝沙发上的男人点了点头,接着坐到椅子中。

热点内容
珠胎暗结小说免费阅读17章 发布:2025-01-24 07:58:01 浏览:662
18世纪科幻小说 发布:2025-01-24 07:55:51 浏览:824
外星人网络小说 发布:2025-01-24 07:55:48 浏览:481
类似亦舒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24 07:18:38 浏览:589
王一博肖战小说玄幻 发布:2025-01-24 07:12:36 浏览:525
宁夕陆霆骁小说名字叫什么名字 发布:2025-01-24 07:12:35 浏览:901
墨舞暗香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1-24 06:29:25 浏览:215
星际穿越纯爱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24 06:09:51 浏览:507
日文言情小说 发布:2025-01-24 05:26:01 浏览:394
免费下载种田文的小说 发布:2025-01-24 05:25:50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