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兰雅拉小说免费
A. 谢雅兰的英文名字大全
Yara
中文名:雅拉
性别:女生
名字来源:巴西;英语
寓意:公主
Yaren [ˈjɑˌrɛn]
中文名:亚伦
B. 中文名叫赵亚军英文名取什么好呢
Iagan
译名亚甘; 亚根; 雅甘; 雅根; 亚加。
解释火热。
起源盖尔语; 苏格兰。
变体形式
Anluan
译名安; 阿; 亚; 翁; 奥。
解释冠军。
起源爱尔兰。
变体形式
Two
解释二。
变体形式
Jamin
译名雅明; 雅曼。
解释儿子 青睐。
起源希伯来; 圣经。
名人Jamin Franklin Wallace等约4位名人曾经使用过此名字。- [更多名人信息]
变体形式
Neeley
译名尼利。
解释冠军。
起源英语。
变体形式
Nuallain
译名纽埃尔兰; 纽埃尔莱恩; 纽埃尔伦; 纽埃尔莱; 纽埃勒兰。
解释冠军。
起源爱尔兰。
变体形式
Jaalam
译名雅兰; 雅林; 亚兰; 雅拉; 亚林。
解释消隐 年轻人。
起源圣经。
变体形式
Nullan
译名努尔兰; 努尔伦; 纳尔兰; 努兰; 纳尔伦。
解释冠军。
起源爱尔兰。
变体形式
Anlon
译名安隆; 安朗; 安伦; 安龙; 安洛。
解释冠军。
起源爱尔兰。
变体形式
Jaafer
译名雅费尔; 雅弗尔; 雅菲尔; 雅夫尔; 雅弗雷。
解释河流。
起源现代英语。
变体形式
C. 谁能汇总一下满族人名及其含义
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满族人民对中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了解正确评价历史上满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诸问题,了解早期满族人名的样式及其变化规律,是我们研究满族文化和民俗的一项内容。本文即对历史上满族人怎样起名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看法。
1. 用动物名称起名
现代我国满族人都是讲汉语、用汉字,满族人和汉族人的名字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结构形式大体上都是包括姓氏在内的三个字或两个字。但是历史上满族人是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满足人的人名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满族人是用满语给孩子起名,用满文记录书写人名。另外,满族人还喜欢用各种动物的名称给孩子起名,这和其他民族的起名习惯有很大不同。如“努尔哈赤”这个名字,本是满语nurhaci(按:这里用罗马字母拼写满语。下文同)音译而来,意思是“野猪皮”。原来16世纪居住在长白山一代,过着半农业半畜牧业生活的满族人,习惯上用某种动物的某些部位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努尔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能像森林里的野猪一样勇猛无敌,像野猪皮一样坚韧,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勇敢无畏的人。努尔哈赤的三弟“舒尔哈齐”(surhaci)名字的意思是“小野猪”。努尔哈赤的四弟“雅尔哈齐”(yarhaci)的意思是“豹皮”。顺治皇帝的大儿子“牛钮”(nionio)意思是“眼珠”。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dorgon)意思是“獾子”。努尔哈赤长子的儿子“杜度”()意思是“山鸠”。清初其他著名满族人物如名将正黄旗人舒穆录氏“楞格里”(lenggeri)意思是“硕鼠”。镶红旗人富察氏“伊哈齐”(ihaci)意思是“牛皮”。镶黄旗满洲人纳拉氏“海塔”(haita)意思是“野猪”。铁岭正黄旗人瓜尔佳氏“海伦”(hailun)意思是“水獭皮”。正白旗人那拉氏“萨尔哈”意思是“蜜鼠”。正白满洲人“浑齐”意思是“羊皮”。镶白旗人阿尔巴齐是“伊汉”意思是“牛”。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库尔秦”意思是“斛斗鱼”。正白旗人瓜尔佳氏“达汉”意思是“小马驹”。正黄旗“额尔赫”意思是“田鸡”。镶黄旗人“阿尔萨兰”意思是“狮子”。镶白旗人“多弼”意思是“狐狸”,等等。以上名字都有各自特定意义。从语言学上看,这些表示动物名称的词都是普通名词。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当然还是继续使用这些名字。这种用动物或动物身上的某一部位起名字,代表了清初早期满族人给孩子起名字的古老民族习惯和基本样式。
满族人名中多动物,这是民族习惯。这种民俗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满族是古老的渔猎民族,自然会在民俗中带有渔猎文化色彩,而我们不能以汉族人起名的习惯去理解满族人起名的习惯。还有一些名字是普通名词,如:穆哈连(弹丸)、布拉(荆棘)、博尔普(马鞍头)、费扬古(小指)、阿克占(雷)、博洛(凉帽)、哈尔哈(鞋帮)、海兰(榆树)、阿苏(网),等等。这些人名虽不是动物名称,但却是名词,而且是普通名词。用这些普通名词起名,也是别的兄弟民族少见的。
2. 用满语数字起名
满族人还有用满语数字起名的习惯:苏色(susai,五十),额赫库伦地方富察氏,镶白旗人。乌云珠(uyunju,九十),长白山地方人,钮祜禄氏,正白旗包衣。明安(minggan,千),乌拉地方瓜尔佳氏,正蓝旗人。明安(minggan,千),哈达地方纳喇氏,镶蓝旗包衣。伊拉奇(ilaci,第三),宁古塔地方萨克达氏,镶黄旗人。伊拉奇(ilaci,第三),雅兰地方葛济勒氏,正蓝旗人。伊拉奇(ilaci,第三),辉发地方赫舍里氏,正蓝旗人。宁古奇(ningguci,第六),盖鸡地方瓜尔佳氏,镶蓝旗人。荪扎奇(sunjaci,第五),朗佳地方钮赫勒氏,正黄旗人。乌玉齐(uyuci,第九),扎库木地方钮祜禄氏,正白旗人。那丹珠(nadanju,七十),章佳氏,乾隆朝镶白旗人。以上人名都是从《满洲八旗氏族通谱》中随便摘录的满族人名。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满族人是喜欢用满语数字做他们的名字的。
3. 人名中多形容词
穆彰阿,郭佳氏,镶蓝旗满洲人,道光时任军机大臣。这里就“穆彰阿”来简单谈谈满族人名字的一个特点。同前面讲的“音译式”满族名字一样,“穆彰阿”也是一种音译式人名。原来是满语的形容词。读音是“mujangga”。它原有“果然的,真实的”的意思。“阿”字有“的”的意思。“阿”的读音为“ngga”。汉语无此音,只好用“阿”来代替。这就是说,穆彰阿的父母等长辈人希望这个新生儿将来能过真实诚恳作人。
关于词尾带“阿”的形容词满族人名,翻阅一下《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八旗通志》就可以新发现名叫“××阿”、“×××阿”的满族人名就有千余个。因此可以说词尾“阿”字是满族音译式人名另一个重要标志。而且,这些带“阿”(ngga)的人名都可以考证出来它们的满语本意,如镶白旗人萨克达氏“巴扬阿”(bayangga),意思是“富的”;镶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福隆阿”(fulunggga),意思是“盛大的”;镶黄旗人富察氏“哈丰阿”(hafungga),意思是“平安的”;正蓝旗完颜氏“扎隆阿”(jalungga),意思是“满的”;镶红旗人伊尔根觉罗氏“扬桑阿”(yangsangga),意思是“有文采的”,等。以上人名都可以考证出它们的满语语意。这些人还都是清代比较有名的人物。
还有一种带“额”字尾的形容词人名,本是满语"ngge"转写时的代用,意思也相当于汉语的“的”。如镶红旗人库雅拉氏“奇承额”(kicengge),意思是“勤勉的”;乾隆朝参赞大臣、理藩院尚书镶黄旗人钮祜禄氏“丰升额”(fengxengge),意思是“有福的,有造化的”。以上都是形容词作为满族人名字的例子。查阅《通谱》和《通志》,有大量的满族人名都是这种形式构成的。
此外,形容词还有如下的满族人:萨哈连(黑),正黄旗人精厄里氏;博尔中果(简单的),镶红旗人那木都鲁氏;布尔机(一色),正蓝旗人兆佳氏;哈坦(刚烈),正白旗人舒穆禄氏;阿济格(小),努尔哈赤第12子;阿克敦(结实),正蓝旗人,康熙48年进士,等等。由此可见,历史上满族人名中有大量的满语形容词。
4. 用动词性词语起名
还有一种早期的满族人名,权且称其为动词性人名。如:古尼因布(guninbu,清末正蓝旗人富察氏,福州将军)意思是“使意志坚强”;伊里布(ilibu,清末镶红旗人瓜尔佳氏)意思是“使站立”;西喇布(sirabu,清初正白旗人)的意思是“使继承”。在各种《通谱》、《通志》和《满族大词典》中,这种按“××布”各式构成的满族人名很多。因此,也可以把这个“布”字当作满族人起名的一个标志。总括从“努尔哈赤”到“××阿”、“××额”、“××格”、“××布”等的满族人名,可概括为以下几条特征:
①早期满族人名由满语语音表达满语语意。②用汉字转写时,可以写成两个以上汉字形式的名。因此,满族人名也并非由几个汉字随意堆砌而成。③名字中不包括姓氏。如不能把“努尔哈赤”中的“努”字当成姓。“爱新觉罗”是他的姓。
5. 用汉语数字起名
清代满族人起名有一部分使用了汉语数字。如“五十九”、“六十七”、“七十八”等。在《八旗通志》、《满洲八旗氏族通谱》等历史书籍中以汉语数词命名的满族人名竟达400多个。这些数字从“四十一”开始,到“九十八”为止,几乎每个数字都有不少人。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六十”(24人)、“七十”(23人)、“七十六”(21人)、“七十八”(22人)、“八十”(18人)。在给某人作传记时常常要加入旗籍、祖籍、姓氏、官职等。不然就不容易分清这些同名的人。如叫“五十八”的,清初就有10人,他们分别是:1.镶黄旗人,哈达地方瓜尔佳氏,佐领。2.镶红旗人,安褚拉库地方瓜尔佳氏,三等护卫。3.镶黄旗人,哈达地方瓜尔佳氏,骁骑校。4.镶蓝旗人,佟佳地方佟佳氏,佐领。5.正黄旗人,哈达地方乌雅氏,笔帖式。6.正黄旗人,布尔浑地方萨克达氏,治仪正。7.镶蓝旗人,叶赫地方宜特默氏,云骑尉。8.正白旗人,叶赫地方宜特默氏,笔帖式。9.镶红旗人,辉发地方索绰罗氏,云骑尉。10.镶白旗人,苏完地方瓜尔佳氏,三等护卫(以上根据《通谱》)。那么这些数字名是根据什么起的呢?原来大多数是根据小孩降生时,她父母的年岁(或祖父母的年岁)之和数,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如这个孩子降生时父亲年28,母亲年31,28+31=59,那么孩子的名字就可以叫“五十九”。有人把“五十九”的“五”当成了姓氏,把“十九”当成了名,这当然是误解。此外还有一种汉语数字人名,如:清初人“乌什”(正白旗人伊尔根觉罗氏)、武什(镶蓝旗人)、吴什巴(正红旗人)、奇什巴(正红旗人)、巴什(镶黄旗人富察氏、清初镶白旗人乌雅氏、正蓝旗人索济雅喇氏,三人同名)。这些名字其实是汉语数字,“五十”、“五十八”、“七十八”的谐音字。满族人这种用汉语数字起名的方法,与汉族人名及汉化的满族的人名大有不同。因为汉族和其他民族是没有这么起名的。但满族使用的是数字毕竟是汉语数字,这表明历史上满族和汉族的密切联系。
6. 满汉语素合成的人名
还有一种满族人名--满汉结合式的满族人名。这种人名的特点是:1.常常由两个汉字构成。2. 第一个汉字表汉语语意,第二个字表满语语意。下面是从《通谱》和《通志》中摘录的一部分满族人名。第一组,汉语数字+格(满语语素):二格(24人)、三格(10人)、四格(13人)、五格(17人)、六格(30人)、七格(7人)、八格(4人)、九格(5人)。现以三格为例,叫这个名字的有以下这些人:1.沾河地方郭络罗氏,正白旗人,笔帖式;2.乌拉地方那拉氏,正黄旗人,骁骑校;3.沙济地方富察氏,镶黄旗人,笔帖式;4.穆丹地方马佳氏,正白旗人,护军校;5.萨尔浒地方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人,笔帖式;6.完颜地方完颜氏,镶红旗人,步军校;7.吉林乌拉地方赫舍里氏,镶蓝旗人,护军校。8.镶黄旗人,护军;9.镶白旗人,骑都尉,康熙23年袭兄之职;10.镶白旗人,骑都尉,康熙56年袭兄之职。第二组,汉语语素+格:桑格(14人)、巴格(6人)、老格(5人)、朗格(5人)、黑格(3人)、贰格(2人)、小格(2人)、成格(2人)、腾格(2人)、富格(2人)、陶格(2人)、来格(2人)、旺格(1人,以下均为1人),刚格、舒格、久格、索格、公格、僧格、德格、彰格、沙格、齐格、肇格、旒格、禄格、常格、盛格、伯格、达格、当格、仲格、乌格、迈格、白格、西格、王格,等等。
再以黑格、富格、舒格、旒格为例,介绍这些人名的情况:黑格,松江堡地方嵩佳氏,镶蓝旗人,都骑尉。黑格,姓氏不详,镶白旗人,三等轻车都尉,雍正13年袭职。富格,扎库木地方钮祜禄氏,正蓝旗人,由闲散从征大同,授云骑尉,后任副督统。富格,祖籍姓氏不详,正白旗人,二等轻车都尉,康熙36年袭。舒格,长白山地方镶蓝旗人,骁骑校。旒格,纳殷地方尼马察氏,镶白旗人。
以上是别具特色的满族人名,不论过内国外,除了满族,没有哪个民族是这么起名的。
那么“格”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格”满语读“ge”,意思是:① 哥哥 ② 大伯子 ③ 专意为男孩子、男人的意思。起名时的“格”字,有汉语南方人称小孩儿为“二仔”、“三仔”、“猫仔”的“仔”字的意思,由山东人称武松兄弟为“武大郎”、“武二郎”的“郎”的意思。又如汉族凡带“仔”、“郎”的都是男性,那么满族凡带“格”的肯定也都是男性。
7. 半汉化的满族人名
满族人名开始汉化的标志是:⑴按汉语汉语的意思起名;⑵原姓和名以“姓+名”的形式连写连用;⑶“随名姓”的出现。下面分别介绍。
⑴ 按汉语汉语的意思起名
清代皇帝害怕满族人汉化,影响其统治。所以,几代皇帝都有规定,要学满语满文,严禁改汉姓汉名。但实际情况是,就连皇族也并不带头遵守这个规定。如果说入关前满族还自觉按自己固有的民俗起名的话,那么入关后的满族便发生了变化。如入关后第一个皇帝福临的名字,一些满语专家认为是汉语“洪福来临”的缩写词。如果这个说法能成立,那么满族人名汉化最早是从福临的皇阿玛皇太极就已开始了。福临共有8个儿子,牛钮、福全、玄烨、(未有名)、常颖、奇授、隆禧、永干。除了老大--牛钮,满语是“眼珠”的意思外,从“福全”到“永干”哪个不是汉化的名字呢?再看雍正皇帝辈,康熙35个儿子,雍正行四,他的兄弟中有27人的名字按“允×”排列,而且“×”字都带“礻”旁,如“允祚”(六阿哥)“允祉”(三阿哥)“允祺”(五阿哥)等,,这如果单从名字上看,其实已经完全汉化了。以后从乾隆皇帝的“弘”字辈到清代末帝宣统的“溥”字辈起名的方式,全是汉化的名字。但相反,满族的平民百姓起名的方式,一直到清末还有很多保持着早期满族的习俗。
⑵老姓和名以“姓+名”的形式连用连写
清代有一些名字,也是满族人名汉化的标志,如:①完颜伟(?—1748),完颜地方完颜氏,镶黄旗人,笔帖式出身,晚年累官至总督、左都御使。这个名字完全像汉族人的复姓加一个单字名。②纳兰性德(1595—1685),纳兰(那拉)氏,名性德,清初词人,正黄旗人。③费莫文康,清小说家,费莫氏,名文康,镶红旗人,曾官徽州知府,改任驻藏大臣,著有小说《儿女英雄传》。这两个名字完全像汉族人的复姓加一个双字名。这其实就是一种汉化了的满族名。这种名字早在宋朝与汉民族有过频繁接触的满族先世金朝女真人时,就已经出现了。如:完颜旻(1068—1123),即金太祖阿骨打。完颜亮(1122—1161),即金废帝迭古乃。完颜晟(1075—1135),即金太宗乌乞买。完颜宗望(?—1127),金大将斡离不,阿骨打次子。完颜宗弼(?—1146),金大将乌术,阿骨打四子。完颜勖(1099—1157),阿骨打堂弟,左丞相、太师,本名乌野。完颜希尹(?—1140),女真文字的创始人,任过左丞相,本名谷神。这些人名的特点是,每人都有一个汉化了的名,有一个女真族名。汉化名按汉语语义来理解,女真名按女真语义来理解。如:乌术—女真语义为“为首”;乌野—女真语义为“熟皮”;谷神—女真语义为“三十”。还应该看到,这些名字虽然也是女真人的人名,但都是从它特有历史、特有的姓氏上识别出这些人名是女真族人名的。 然而这些“姓+名”式的人名也已经是当时被汉化了的人名,只有“阿骨打、迭古乃、乌乞买、挞懒,乌术、斡离不、撒速”才是女真族的人名。
通过以上各式人名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满族和汉族交往多,汉化特征就突出;相反,满汉交往少,满足特征就保留得多。多到完全融合的时候,人名用字也就完全汉化了。
⑶“随名姓”的出现
满族人“随名姓”的出现,实质上也是满族人名汉化过程中的一种形式。所谓“随名姓”,即以祖父或父亲名字之一作为本支子孙的姓氏,但仍不否认也不忘记其本来的满足老姓。清代镶蓝旗满洲人屯台,西林觉罗氏,子图扪,孙图彦图,曾孙鄂拜。鄂拜的子鄂善、鄂赉、鄂林泰、鄂尔泰、鄂尔奇、鄂礼。鄂拜之孙是鄂敏、鄂容安、鄂实、鄂弼、鄂宁、鄂忻、鄂谟、鄂伦(以上参见《通谱》17卷)。以后这一支人全都改姓鄂。屯台还有一个曾孙叫苏拜(鄂拜的四弟),其子苏海、苏山,苏海的子苏成阿,以后这一支人全改姓苏。(以上参见《通谱》17卷)。这两支人虽姓了“苏”、“鄂”,但都知道自己的原姓“西林觉罗”。清初正白旗满洲人石国柱、石天柱、石廷柱兄弟三人,本姓瓜尔佳氏,其曾祖卜哈为明朝大官,其祖阿尔松噶、其父石翰相继为明朝官员。到了石国柱、石天柱、石廷柱三人时,归附努尔哈赤,后编入满洲旗。其父石翰名有石字,故其后代都以石为姓。其后代人也都知道自己另有老姓“瓜尔佳”(以上参见《通谱》1卷)。此外根据刘庆华先生《满族姓氏录》考证,尚有:清中期舒穆禄氏有个叫万显丰的人,其本支子孙便以万为姓;清末居沈阳之喜塔拉氏有个叫文忠额的人,其本支子孙即以文为姓。现在满族中的图、万、荣、德、英、成、海、恒、文等姓氏皆由此规律而来。
8. 全面汉化的满族人名
新姓的出现以及“新姓+名”的连用,这是满族人名全面汉化的标志。
按满族人固有的习惯,在参与社会交往时只称名字不称姓氏,形式和名字也不连用。甚至朝廷圣旨如果涉及满族、蒙族,也一律只称名不称姓。一部《八旗通志》洋洋洒洒三百六十多万字,竟然找不到一个姓和名连用的满族人名,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同样也找不到一个姓和名连用的满族人名。《皇朝通志·氏族略》明确说满族有679个老姓,不过不连用罢了。这是满族的一个民俗特征。从前满族人都能记住自己家的老姓和别人家的老姓,但随着清朝的解体,语言、民俗等特征的同化,特别是新姓(由一个汉字表示)的出现等原因,老姓被有意隐匿起来,经过80多年的历史变迁,大多数满族人已经忘记了自己原有的老姓,从而在起名和称谓上,抛弃了满族的固有民俗,从此,满族人名全面汉化了。
全面汉化满族人名的特征是:⑴ 新姓代替老姓;⑵ 姓和名连用,同时出现。
新姓代替老姓如佟佳改为佟、董、高;瓜尔佳氏改为关、白、鲍、汪、伊;马佳改为马、傅;索绰罗改为曹、李;喜塔拉改为图、赵、祝、齐、文;富察改为富、傅、李;那拉改为叶、南、那、姚;钮祜禄改为郎、钮;爱新觉罗改为金、罗、德、海、肇、赵、洪、双、依、文、华;完颜改为王、汪、粘;尼玛哈改为于、俞;尼玛察改为杨、张;赫舍里改为高、康、赫、张、何、卢;费莫改为马、麻;西林觉罗改为鄂、苏、赵。其余600多满族老姓也都是类似情况。姓和名连用的人名如:金寄水(1915—1987),爱新觉罗氏,清睿亲王后裔,生前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等刊物的编辑;华粹深(1909—1981),戏曲作家,爱新觉罗氏,曾任南开大学教授,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汪笑农(1858—1918),完颜氏,近代戏剧家、著名京剧演员。清末曾做过河南太康知县;奚啸伯(1910—1977),著名京剧演员,原姓喜塔拉,曾任北京京剧四团团长。以上人名如不特殊加以说明,怎么能看出他们是汉族还是满族?可见,近一个世纪以来,满族随着民俗、语言等方面与汉族逐渐融合,作为民俗和语言一部分的满族人名,也与汉民族的语言和民俗逐渐融合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满族人名的语言特征:⑴ 最初是用满语语音语义起名,如“努尔哈赤”。⑵ 曾用汉语数字起名,如“七十八”,但它有满族特点。⑶ 现代的满族人名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汉化的结果。从语法上看,有时用普通名词(如“多尔衮”—獾子),有时用形容词(如“哈丰阿—”平安的),有时用满汉两种语素合成一个人名(如“六格”、“小格”),有时用满语数词(如“那丹珠”—七十),有时用满语改写的动词(如“怀塔布”—使拴住)。满族人名的民俗特征是:⑴ 喜欢用动物的名称起名;⑵ 喜欢用数字起名;⑶ 喜欢用满汉两种语素合起来起名;⑷ 现代满族人名完全和汉族人相同。
作为一个人的代号—人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是有不同面貌不同内容的。是与该人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特定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有人说,人名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用啥号来代都行,什么甲、乙、丙、丁、A,B,C,D,都可以做人名。但实际上,没有哪个时代,没有哪个民族的人名,是随便而起的。作家写小说,编剧本,也要大费一番心思,设计一套比较合理的人名,以为作品增色。本文重点谈的是清代满族人起名的特点和规律。也顺便谈了一下现代满族人起名状况。
D. 《权力的游戏》各大家族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权力的游戏》这部美剧改编自小说《冰与火之歌》,剧情繁杂,人物数不胜数,里面的势力和家族关系也是错综复杂,接下来按照剧情中主线各个家族出现的时间顺序来讲他们之间的关系。
9.马泰尔家族,族徽是金枪红日
主要人物是道格,他的妻子梅拉莉欧,五王之战中保持中立,跟兰吉斯特联姻,支持乔弗里。
E. “叶”姓的来源和历史!
姓氏源流:
①出自芈姓,以封邑为氏
史载,上古时代,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女为妻
,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后来周成王姬诵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荆州),立国为荆,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的曾孙尹戌,在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任沈县令尹(今安徽临泉),又称沈尹戌,后出任楚国左司马。
楚昭王芈轸(熊壬)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军与吴国军队作战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旧城)[2-3] ,史称叶公。叶公曾大力平定白云胜叛乱以助楚惠王复位,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分封到南阳(今河南南阳、湖北襄樊一带),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在叶地治水开田,颇具治绩。因平定白公之乱,故称叶公。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②出自许姓
漈头《叶氏族谱》:唐宣宗大中乙亥九年秋(855年),许延一、许延二兄弟携家人、童仆七十余口,由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新安村白马渡向福建迁徙,次年四月落脚于福建政和东湖。政和漈头遂成为许裔叶氏祖地,其后裔多分布于政和邻近地区。
③出自中国古姓
中国古姓中有“叶阳氏”、“叶大夫氏”,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⑤出自其他少数民族
● 出自汉朝时期古叶调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叶调古国故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据《姓氏考略》所载,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东汉末年时董卓部下都尉叶雄(即华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蒙古族叶古禄特氏,亦称叶鲁特氏、亦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gulut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尹氏。
蒙古族叶赫氏,源出河名,后蒙古达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其于叶赫河岸成为叶赫部,以部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heHala,汉义“盔顶”。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蒙古族叶克忠氏,属于蒙古新巴尔虎姓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ekejong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蒙古族叶氏的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等记载:
满族费仰古氏,亦称佛尼音布氏,满语为FeiyanguHala,世居地待考,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赫叶哷氏,亦称何雅礼氏,荷叶尔氏,满语为HeyereHala,世居沈阳。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叶氏、赫氏、贺氏、何氏等。
满族尼赫理氏,亦称尼柯特氏,满语为NiheriHala,世居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等地,人口非常少。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颜扎氏,亦称燕札氏、颜查氏、阎拉扎氏、颜之哈拉氏、库雅拉彦札氏,满语为Yanja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颜盏”,以姓为氏,世居雅兰西楞(今俄罗斯滨海地区苏城东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颜(民姓)氏、阎(官姓)氏、张氏等。后来的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颜扎氏,是颜扎·布颜之女,生有皇子爱新觉罗·叶布舒,其庶之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首字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叶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叶穆氏,满语为YemuHala,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业速布部,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赫尔苏城(今吉林伊通西北六十五公里处)、尼马察(今黑龙江省穆棱县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叶氏、穆氏。
满族叶赫勒氏,亦称叶何里氏,满语为YeheleHala,汉义“磁”,世居呀哈(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叶氏、慈氏等。
满族叶库哩氏,满语为Yekuri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所冠汉姓即为叶氏。
满族叶墨勒氏,满语为Yemole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叶氏。
满族叶氏的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赫哲族禄叶哷氏,亦称努叶勒氏、陆如火氏,依兰三姓之一,以部为姓,世居黑龙江沿岸、三姓(今黑龙江依兰)、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松花江流域、奇纳林赫哲部(今黑龙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RuyereHala。
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禄叶哷氏多冠汉姓为叶氏、陆氏、芦氏等,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民族名称为彝族。
彝族同胞有自己的姓氏,在文献《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云南巍山彝族的八万三千七百七十一人中,共有一百四十九个姓氏,其中就有叶氏,据传是叶丹氏的族支,取汉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叶丹氏世为四川凉山彝族沽基家族的头人,历史悠久,但总人口不是很多。叶丹氏家族的著名人物有近代革命史中记载的小叶丹,他与刘伯承元帅歃血为盟之事,被彝族同胞传为佳话。
●源于德昂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德昂族叶氏,源出德昂族海氏部落。德昂族同胞普遍通傣语、汉语、景颇语,没有本民族文字,许多人均能用汉文或傣文。德昂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统称为崩龙族,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为德昂族。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德昂族人多改采用汉姓,据文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中称,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汉姓为叶氏者。
● 源于百越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南郡蛮,世居南郡(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实际上是古代西南蛮夷族,源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百越民族,其中多有取汉姓为叶氏者,世代称叶氏,正确读音作yè(ㄧㄝˋ)。三国时期孙吴国著名将领叶雄,即是南郡蛮的后裔。
●中国土家族、保安族、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叶氏族人分布。
F. 赫这个姓氏的由来
赫姓源于赫胥氏,出自远古时代赫胥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著名东汉史学家应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记载:“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这在明朝史学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续文献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盘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间衍生姓氏的记载中也有说明:“自大騩氏至无怀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
姓氏起源:
起源一:
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学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盐亭县的天垣场盘垭村所发现的盘古王表时发现:赫胥氏,就是约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间的帝王,其世系承传为:浑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娲氏→伏羲氏→赫胥氏→东户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启统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仓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陆氏(共五代)→昆仑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约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轩辕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阴康氏(共三代)→无怀氏(共六代)→神农氏(共八代)。到约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传为:黄帝有熊氏(共三代)→颛顼→帝喾→尧→舜→禹。
赫胥氏,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群落称谓,是传说历史,严格地讲,还不是真正姓氏学意义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苏氏,则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典籍《荀子·议兵》记载:“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商朝末年纣王因群臣力谏其政,怒而剖杀了王叔比干,还将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来,准备用炮烙酷刑之,以镇群臣之口。后因诸多大臣的劝谏,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贵州赫章)。周武王姬发挥军灭商后,派人将箕子找回,并向其请教治国之策。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挟四千族众向北,于公元前1122年建立了朝鲜国,史称“箕子朝鲜”。箕子朝鲜一直到公元前194年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国祚长达九百二十八年。未与箕子同行之商族后裔子孙中,有以箕子之邑“赫邑”为姓氏者,称赫章氏,后辗转迁徙于陈邑(今河南淮阳),逐渐融合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中,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赫氏。
陈氏一族的先祖之一陈叔明之孙、陈志高之子陈才的妻子赫氏,就是箕子后裔赫氏族人。
起源三:
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的首领刘勃勃(赫连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号称“云赫连天”,建立了夏国,其王族便以赫连为姓氏,史称“胡夏”。据史籍《晋书》的记载:“赫连氏为刘元海之族,篡位自称天王,有诏书曰:我的先祖,从北方迁至幽朔后,改姓姚,与中原的姓氏不同音,故又随母亲姓齐。子孙随母姓是不合礼仪的。古代人姓氏不定,有随母姓的,有随父姓的,我现在要根据礼法改变这种习惯。帝王是上天之子,是显赫的徽记,天地相连的枢纽。故现在改姓称赫连氏,顺应天意,永享天下。天子位尊,不能与支庶同姓,其他非正统的子孙,皆以铁伐为氏。愿我的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能征善战。”自赫胥氏箕子刘元海起,其后代遂以谐音汉字“赫连”为姓氏,称赫连氏。
赫连氏一族后为鲜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部所击破,族人四散,有取其赫连氏的省文单字为汉姓赫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西晋至东晋时期,鲜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部族攻破了胡夏国,俘虏了赫连氏王族。结果后来吐谷浑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连世家的骁勇,遂也以“赫连”为姓氏。
后吐谷浑部为鲜卑的拓跋部所破,赫连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有省文简化改单字汉姓赫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
⑴满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唐朝末期,赫舍里氏为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当时称纥石列氏。到金国时期,称女真族纥石烈部,以部为姓氏。赫舍里氏始祖为女真族纥石列部族人(纥石烈部、赫舍哩部),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今辽宁清原英额门)、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辉发河上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黑龙江色钦(今黑龙江虎林)及穆理哈(今黑龙江穆理哈村)、塔散堡(今黑龙江塔散堡)等地区。满清开国初期,其先祖赫舍哩·硕色巴克什率部归附后金政权,佟·努尔哈赤大喜,将其部划归隶属于正黄旗满洲。赫舍哩·硕色巴克什本人就十分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通诸般文字,文学水平更佳,且作战英勇,遂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最终受清世祖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之托,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授一等公爵,谥文忠。赫舍哩·索尼一族的祖墓在昭陵左掖,其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何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等。
⑵满族赫书氏,满语为Hesu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赫书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书氏等。
⑶满族赫宜氏,又作何叶、和衣、赫叶,满语为Heye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称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团山)、屯昂阿(今黑龙江玛延河黑河口)、锦州等地。赫宜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何氏等。
⑷满族赫舒哩氏,满语为Hesuri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区。赫舒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赫氏、何氏等。
⑸满族赫尔济氏,又作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nHala,汉义为“纲纪”,世居长白山。赫尔济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⑹满族赫尔苏氏,满语为HersuHala,世居乌拉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赫尔苏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⑺满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Hala,世居辉发地区(今吉林辉发河上游)。赫济哩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⑻满族赫佳氏,又作何佳氏,满语为Hegiya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讷殷(今吉林抚松)等地区。赫佳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⑼满族赫锡赫理氏,满语为HehiheriHala,世居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尼马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地区。赫锡赫理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末民初时期多改为汉姓赫氏。
⑽满族赫叶勒氏,满语为HeyelHala,又作何雅礼,世居沈阳。赫叶勒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贺氏、何氏等。
⑾满族赫哲氏,满语为HejeHala,世居今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一带。赫哲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⑿满族黑赫穆氏,满语为HeihemuHala,世居黑龙江地区。黑赫穆氏家的后裔子孙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姓赫氏、黑氏等。
⒀满族亨奇勒氏,为库雅拉女真,满语为HengkileHala,汉义为“叩首”,世居库雅拉(今俄罗斯滨海浑春河)等地。亨奇勒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末民初多改为汉姓赫氏。
⒁满族赫尔诺络雅苏氏,满语为HernuoloyasuHala,世居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乌兰巴托)。赫尔诺络雅苏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
⒂满族赫齐拉氏,满语为Hecila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赫齐拉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以后大多冠汉姓为赫氏、黑氏等。
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满洲姓氏通谱》、《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蒙古族赫舍里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库昆地方(北大河,今辽宁阜新)。
⑵蒙古族赫鲁克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r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赫鲁克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鲁克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鲁氏者。
⑶蒙古族赫勒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罗斯伯力)。赫勒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勒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⑷蒙古族赫锡特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hite Hala,世居克鲁伦(今蒙古肯特山)。赫锡特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锡特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锡氏者。
⑸蒙古族赫尔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又作和里氏,满语为Heru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赫尔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尔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起源七:
源于外夷,出自古犹太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犹太族人在史籍《元史·帝纪》中被称作“术忽”;清乾隆年间著作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书中,则称其为“珠赫”;而在穆斯林的典籍《汉译塔布》中,则称之为“朱乎得”。在清朝时期,满族人以谐音称犹太族人为“珠赫人”,后以“赫氏胡夷”简称之。之后,有犹太族人便以“赫”为姓氏,称赫氏,目前多为回族。
融于回族中的犹太族人后裔,对外都一致称自己为回回,绝不说自己是犹太族人。
G. 姓赫的满族原姓是什么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赫舍里氏:
满族赫舍里氏,又作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赫舍哩的后裔在清末光绪初年,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高氏、康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等。
⑵赫书氏:
满族赫书氏,满语为Hesu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乃金国女真族和速嘉氏,以姓为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
赫书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书氏等。
⑶赫宜氏:
满族赫宜氏,又作何叶、和衣、赫叶,满语为Heye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国时期称霍域氏,世居舒勒赫(今吉林西团山)、屯昂阿(今黑龙江玛延河黑河口)、锦州等地。
赫宜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⑷赫舒哩氏:
满族赫舒哩氏,满语为Hesuri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松花江地区。
赫舒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分改为汉字单姓何氏、赫氏。
⑸赫尔济氏:
满族赫尔济氏,又作和和济氏,满语为Hergin Hala,汉义为“纲纪”,世居长白山。
赫尔济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⑹赫尔苏氏:
满族赫尔苏氏,满语为Hersu Hala,世居乌拉地区(今黑龙江牡丹江)。
赫尔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⑺赫济哩氏:
满族赫济哩氏,满语为Hegiri Hala,世居辉发地区(今吉林辉发河上游)。
赫济哩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⑻赫佳氏:
满族赫佳氏,又作何佳氏,满语为Hegiy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讷殷(今吉林抚松)等地区。
赫佳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⑼赫锡赫理氏:
满族赫锡赫理氏,满语为Hehiheri Hala,世居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尼马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等地区。
赫锡赫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⑽赫叶勒氏:
满族赫叶勒氏,满语为Heyel Hala,又作何雅礼,世居沈阳。
赫叶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赫、贺氏、何氏等。
⑾赫哲氏:
满族赫哲氏,满语为Heje Hala,世居今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一带。
赫哲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⑿黑赫穆氏:
满族黑赫穆氏,满语为Heihemu Hala,世居黑龙江地区。
黑赫穆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⒀亨奇勒氏:
满族亨奇勒氏,为库雅拉女真,满语为Hengkile Hala,汉义为“叩首”,世居库雅拉(今俄罗斯滨海浑春河)等地。
亨奇勒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2.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
⑴赫尔诺络雅苏氏:
满族赫尔诺络雅苏氏,满语为Hernuoloyasu Hala,世居乌里雅苏台(今蒙古乌兰巴托)。
赫尔诺络雅苏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
⑵赫齐拉氏:
满族赫齐拉氏,满语为Hecila Hala,世居雅兰(今俄罗斯滨海雅兰河)。
赫齐拉氏的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黑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赫舍里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seri Hala,世居库昆地方(北大河,今辽宁阜新)。
2.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⑴赫鲁克氏:
蒙古族赫鲁克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ruk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鲁克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鲁克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鲁氏者。
⑵赫勒氏:
蒙古族赫勒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le Hala,世居巴林(今俄罗斯伯力)。
赫勒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勒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⑶赫锡特氏:
蒙古族赫锡特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满语为Hehite Hala,世居克鲁伦(今蒙古肯特山)。
赫锡特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锡特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锡氏者。
3.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蒙古族赫尔氏,后金政权建立后,该姓氏亦有满族因之,又作和里氏,满语为Heru Hala,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
赫尔氏的满族后裔在清末民初时期,改为汉字单姓赫氏。蒙古族赫尔氏的汉姓,亦有为赫氏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古犹太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犹太人在《元史·帝纪》里称术忽,清乾隆年间的《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一书中称其为“珠赫”,穆斯林的典籍《汉译塔布》中则称之为“朱乎得”。
在清朝时期,满族人以谐音称犹太族人为“珠赫人”,后以“赫氏胡夷”简称之。之后,有犹太族人便以“赫”为姓氏,称赫氏,多为回族。
融于回族中的犹太族人后裔,对外都一致称为回回,绝不说是犹太族人。
H. 《权力的游戏》各大家族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权力的游戏》这部美剧改编自小说《冰与火之歌》,剧情繁杂,人物数不胜数,里面的势力和家族关系也是错综复杂,接下来按照剧情中主线各个家族出现的时间顺序来讲他们之间的关系。
9.马泰尔家族,族徽是金枪红日
主要人物是道格,他的妻子梅拉莉欧,五王之战中保持中立,跟兰吉斯特联姻,支持乔弗里。
I. 满族人名字、姓氏
1.
纳兰性德,纳兰(那拉、纳喇)氏,名性德。
明珠,字端范,姓纳喇氏。
但是那拉氏,依其部族还分有叶赫那拉氏、哈达纳拉氏及乌喇那拉氏(或称乌拉那拉氏)等。
明珠就是那拉氏,是叶赫部的,所以也可以说是叶赫那拉氏。所以纳兰性德,也可以说是叶赫那拉氏。
就如同爱新觉罗只是觉罗氏族的一个小氏族,觉罗氏是满族一大姓氏,有舒舒觉罗、伊尔根觉罗、西林觉罗等分支。
2。
索尼,清人.赫舍里氏。
索额图,索尼的第二子,既然是索尼的儿子,那也姓赫舍里氏。
他们二人都是赫舍里氏。
索尼是满语音译名字,翻译成汉语就是“你们的”的意思。
3.
为什么满族人的名字的第一个字都要承袭父辈
这个我不知道你指的谁
如果是索尼和索额图 那只是碰巧 因为他们的名字都是满语起的
如果你说的是向乾隆皇帝的儿子们的那些名字 那些是按汉语的意思起名的
》》》》》》》》》》》》》》》》》》》》》》》》
最后 附上
满族名字的特点
>>>>>>>>>>>>>>>>>>>>>>>>>>>>>>>.
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满族人民对中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和巩固曾做出过重要贡献。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了解正确评价历史上满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诸问题,了解早期满族人名的样式及其变化规律,是我们研究满族文化和民俗的一项内容。本文即对历史上满族人怎样起名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看法。
1. 用动物名称起名
现代我国满族人都是讲汉语、用汉字,满族人和汉族人的名字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结构形式大体上都是包括姓氏在内的三个字或两个字。但是历史上满族人是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满足人的人名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满族人是用满语给孩子起名,用满文记录书写人名。另外,满族人还喜欢用各种动物的名称给孩子起名,这和其他民族的起名习惯有很大不同。如“努尔哈赤”这个名字,本是满语nurhaci(按:这里用罗马字母拼写满语。下文同)音译而来,意思是“野猪皮”。原来16世纪居住在长白山一代,过着半农业半畜牧业生活的满族人,习惯上用某种动物的某些部位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字。努尔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儿子能像森林里的野猪一样勇猛无敌,像野猪皮一样坚韧,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勇敢无畏的人。努尔哈赤的三弟“舒尔哈齐”(surhaci)名字的意思是“小野猪”。努尔哈赤的四弟“雅尔哈齐”(yarhaci)的意思是“豹皮”。顺治皇帝的大儿子“牛钮”(nionio)意思是“眼珠”。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dorgon)意思是“獾子”。努尔哈赤长子的儿子“杜度”()意思是“山鸠”。清初其他著名满族人物如名将正黄旗人舒穆录氏“楞格里”(lenggeri)意思是“硕鼠”。镶红旗人富察氏“伊哈齐”(ihaci)意思是“牛皮”。镶黄旗满洲人纳拉氏“海塔”(haita)意思是“野猪”。铁岭正黄旗人瓜尔佳氏“海伦”(hailun)意思是“水獭皮”。正白旗人那拉氏“萨尔哈”意思是“蜜鼠”。正白满洲人“浑齐”意思是“羊皮”。镶白旗人阿尔巴齐是“伊汉”意思是“牛”。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库尔秦”意思是“斛斗鱼”。正白旗人瓜尔佳氏“达汉”意思是“小马驹”。正黄旗“额尔赫”意思是“田鸡”。镶黄旗人“阿尔萨兰”意思是“狮子”。镶白旗人“多弼”意思是“狐狸”,等等。以上名字都有各自特定意义。从语言学上看,这些表示动物名称的词都是普通名词。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当然还是继续使用这些名字。这种用动物或动物身上的某一部位起名字,代表了清初早期满族人给孩子起名字的古老民族习惯和基本样式。
满族人名中多动物,这是民族习惯。这种民俗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满族是古老的渔猎民族,自然会在民俗中带有渔猎文化色彩,而我们不能以汉族人起名的习惯去理解满族人起名的习惯。还有一些名字是普通名词,如:穆哈连(弹丸)、布拉(荆棘)、博尔普(马鞍头)、费扬古(小指)、阿克占(雷)、博洛(凉帽)、哈尔哈(鞋帮)、海兰(榆树)、阿苏(网),等等。这些人名虽不是动物名称,但却是名词,而且是普通名词。用这些普通名词起名,也是别的兄弟民族少见的。
2. 用满语数字起名
满族人还有用满语数字起名的习惯:苏色(susai,五十),额赫库伦地方富察氏,镶白旗人。乌云珠(uyunju,九十),长白山地方人,钮祜禄氏,正白旗包衣。明安(minggan,千),乌拉地方瓜尔佳氏,正蓝旗人。明安(minggan,千),哈达地方纳喇氏,镶蓝旗包衣。伊拉奇(ilaci,第三),宁古塔地方萨克达氏,镶黄旗人。伊拉奇(ilaci,第三),雅兰地方葛济勒氏,正蓝旗人。伊拉奇(ilaci,第三),辉发地方赫舍里氏,正蓝旗人。宁古奇(ningguci,第六),盖鸡地方瓜尔佳氏,镶蓝旗人。荪扎奇(sunjaci,第五),朗佳地方钮赫勒氏,正黄旗人。乌玉齐(uyuci,第九),扎库木地方钮祜禄氏,正白旗人。那丹珠(nadanju,七十),章佳氏,乾隆朝镶白旗人。以上人名都是从《满洲八旗氏族通谱》中随便摘录的满族人名。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满族人是喜欢用满语数字做他们的名字的。
3. 人名中多形容词
穆彰阿,郭佳氏,镶蓝旗满洲人,道光时任军机大臣。这里就“穆彰阿”来简单谈谈满族人名字的一个特点。同前面讲的“音译式”满族名字一样,“穆彰阿”也是一种音译式人名。原来是满语的形容词。读音是“mujangga”。它原有“果然的,真实的”的意思。“阿”字有“的”的意思。“阿”的读音为“ngga”。汉语无此音,只好用“阿”来代替。这就是说,穆彰阿的父母等长辈人希望这个新生儿将来能过真实诚恳作人。
关于词尾带“阿”的形容词满族人名,翻阅一下《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八旗通志》就可以新发现名叫“××阿”、“×××阿”的满族人名就有千余个。因此可以说词尾“阿”字是满族音译式人名另一个重要标志。而且,这些带“阿”(ngga)的人名都可以考证出来它们的满语本意,如镶白旗人萨克达氏“巴扬阿”(bayangga),意思是“富的”;镶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福隆阿”(fulunggga),意思是“盛大的”;镶黄旗人富察氏“哈丰阿”(hafungga),意思是“平安的”;正蓝旗完颜氏“扎隆阿”(jalungga),意思是“满的”;镶红旗人伊尔根觉罗氏“扬桑阿”(yangsangga),意思是“有文采的”,等。以上人名都可以考证出它们的满语语意。这些人还都是清代比较有名的人物。
还有一种带“额”字尾的形容词人名,本是满语"ngge"转写时的代用,意思也相当于汉语的“的”。如镶红旗人库雅拉氏“奇承额”(kicengge),意思是“勤勉的”;乾隆朝参赞大臣、理藩院尚书镶黄旗人钮祜禄氏“丰升额”(fengxengge),意思是“有福的,有造化的”。以上都是形容词作为满族人名字的例子。查阅《通谱》和《通志》,有大量的满族人名都是这种形式构成的。
此外,形容词还有如下的满族人:萨哈连(黑),正黄旗人精厄里氏;博尔中果(简单的),镶红旗人那木都鲁氏;布尔机(一色),正蓝旗人兆佳氏;哈坦(刚烈),正白旗人舒穆禄氏;阿济格(小),努尔哈赤第12子;阿克敦(结实),正蓝旗人,康熙48年进士,等等。由此可见,历史上满族人名中有大量的满语形容词。
4. 用动词性词语起名
还有一种早期的满族人名,权且称其为动词性人名。如:古尼因布(guninbu,清末正蓝旗人富察氏,福州将军)意思是“使意志坚强”;伊里布(ilibu,清末镶红旗人瓜尔佳氏)意思是“使站立”;西喇布(sirabu,清初正白旗人)的意思是“使继承”。在各种《通谱》、《通志》和《满族大词典》中,这种按“××布”各式构成的满族人名很多。因此,也可以把这个“布”字当作满族人起名的一个标志。总括从“努尔哈赤”到“××阿”、“××额”、“××格”、“××布”等的满族人名,可概括为以下几条特征:
①早期满族人名由满语语音表达满语语意。②用汉字转写时,可以写成两个以上汉字形式的名。因此,满族人名也并非由几个汉字随意堆砌而成。③名字中不包括姓氏。如不能把“努尔哈赤”中的“努”字当成姓。“爱新觉罗”是他的姓。
收藏 分享 评分
回复 引用
订阅 TOP
de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de (得道之)
UID
1
帖子
4324
积分
2079
阅读权限
200
大丞相
UID
1
帖子
4324
积分
2079
阅读权限
200
2品阁
发表于 2008-5-15 13:41 | 只看该作者
5. 用汉语数字起名
清代满族人起名有一部分使用了汉语数字。如“五十九”、“六十七”、“七十八”等。在《八旗通志》、《满洲八旗氏族通谱》等历史书籍中以汉语数词命名的满族人名竟达400多个。这些数字从“四十一”开始,到“九十八”为止,几乎每个数字都有不少人。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六十”(24人)、“七十”(23人)、“七十六”(21人)、“七十八”(22人)、“八十”(18人)。在给某人作传记时常常要加入旗籍、祖籍、姓氏、官职等。不然就不容易分清这些同名的人。如叫“五十八”的,清初就有10人,他们分别是:1.镶黄旗人,哈达地方瓜尔佳氏,佐领。2.镶红旗人,安褚拉库地方瓜尔佳氏,三等护卫。3.镶黄旗人,哈达地方瓜尔佳氏,骁骑校。4.镶蓝旗人,佟佳地方佟佳氏,佐领。5.正黄旗人,哈达地方乌雅氏,笔帖式。6.正黄旗人,布尔浑地方萨克达氏,治仪正。7.镶蓝旗人,叶赫地方宜特默氏,云骑尉。8.正白旗人,叶赫地方宜特默氏,笔帖式。9.镶红旗人,辉发地方索绰罗氏,云骑尉。10.镶白旗人,苏完地方瓜尔佳氏,三等护卫(以上根据《通谱》)。那么这些数字名是根据什么起的呢?原来大多数是根据小孩降生时,她父母的年岁(或祖父母的年岁)之和数,作为这个孩子的名字。如这个孩子降生时父亲年28,母亲年31,28+31=59,那么孩子的名字就可以叫“五十九”。有人把“五十九”的“五”当成了姓氏,把“十九”当成了名,这当然是误解。此外还有一种汉语数字人名,如:清初人“乌什”(正白旗人伊尔根觉罗氏)、武什(镶蓝旗人)、吴什巴(正红旗人)、奇什巴(正红旗人)、巴什(镶黄旗人富察氏、清初镶白旗人乌雅氏、正蓝旗人索济雅喇氏,三人同名)。这些名字其实是汉语数字,“五十”、“五十八”、“七十八”的谐音字。满族人这种用汉语数字起名的方法,与汉族人名及汉化的满族的人名大有不同。因为汉族和其他民族是没有这么起名的。但满族使用的是数字毕竟是汉语数字,这表明历史上满族和汉族的密切联系。
6. 满汉语素合成的人名
还有一种满族人名--满汉结合式的满族人名。这种人名的特点是:1.常常由两个汉字构成。2. 第一个汉字表汉语语意,第二个字表满语语意。下面是从《通谱》和《通志》中摘录的一部分满族人名。第一组,汉语数字+格(满语语素):二格(24人)、三格(10人)、四格(13人)、五格(17人)、六格(30人)、七格(7人)、八格(4人)、九格(5人)。现以三格为例,叫这个名字的有以下这些人:1.沾河地方郭络罗氏,正白旗人,笔帖式;2.乌拉地方那拉氏,正黄旗人,骁骑校;3.沙济地方富察氏,镶黄旗人,笔帖式;4.穆丹地方马佳氏,正白旗人,护军校;5.萨尔浒地方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人,笔帖式;6.完颜地方完颜氏,镶红旗人,步军校;7.吉林乌拉地方赫舍里氏,镶蓝旗人,护军校。8.镶黄旗人,护军;9.镶白旗人,骑都尉,康熙23年袭兄之职;10.镶白旗人,骑都尉,康熙56年袭兄之职。第二组,汉语语素+格:桑格(14人)、巴格(6人)、老格(5人)、朗格(5人)、黑格(3人)、贰格(2人)、小格(2人)、成格(2人)、腾格(2人)、富格(2人)、陶格(2人)、来格(2人)、旺格(1人,以下均为1人),刚格、舒格、久格、索格、公格、僧格、德格、彰格、沙格、齐格、肇格、旒格、禄格、常格、盛格、伯格、达格、当格、仲格、乌格、迈格、白格、西格、王格,等等。
再以黑格、富格、舒格、旒格为例,介绍这些人名的情况:黑格,松江堡地方嵩佳氏,镶蓝旗人,都骑尉。黑格,姓氏不详,镶白旗人,三等轻车都尉,雍正13年袭职。富格,扎库木地方钮祜禄氏,正蓝旗人,由闲散从征大同,授云骑尉,后任副督统。富格,祖籍姓氏不详,正白旗人,二等轻车都尉,康熙36年袭。舒格,长白山地方镶蓝旗人,骁骑校。旒格,纳殷地方尼马察氏,镶白旗人。
以上是别具特色的满族人名,不论过内国外,除了满族,没有哪个民族是这么起名的。
那么“格”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格”满语读“ge”,意思是:① 哥哥 ② 大伯子 ③ 专意为男孩子、男人的意思。起名时的“格”字,有汉语南方人称小孩儿为“二仔”、“三仔”、“猫仔”的“仔”字的意思,由山东人称武松兄弟为“武大郎”、“武二郎”的“郎”的意思。又如汉族凡带“仔”、“郎”的都是男性,那么满族凡带“格”的肯定也都是男性。
7. 半汉化的满族人名
满族人名开始汉化的标志是:⑴按汉语汉语的意思起名;⑵原姓和名以“姓+名”的形式连写连用;⑶“随名姓”的出现。下面分别介绍。
⑴ 按汉语汉语的意思起名
清代皇帝害怕满族人汉化,影响其统治。所以,几代皇帝都有规定,要学满语满文,严禁改汉姓汉名。但实际情况是,就连皇族也并不带头遵守这个规定。如果说入关前满族还自觉按自己固有的民俗起名的话,那么入关后的满族便发生了变化。如入关后第一个皇帝福临的名字,一些满语专家认为是汉语“洪福来临”的缩写词。如果这个说法能成立,那么满族人名汉化最早是从福临的皇阿玛皇太极就已开始了。福临共有8个儿子,牛钮、福全、玄烨、(未有名)、常颖、奇授、隆禧、永干。除了老大--牛钮,满语是“眼珠”的意思外,从“福全”到“永干”哪个不是汉化的名字呢?再看雍正皇帝辈,康熙35个儿子,雍正行四,他的兄弟中有27人的名字按“允×”排列,而且“×”字都带“礻”旁,如“允祚”(六阿哥)“允祉”(三阿哥)“允祺”(五阿哥)等,,这如果单从名字上看,其实已经完全汉化了。以后从乾隆皇帝的“弘”字辈到清代末帝宣统的“溥”字辈起名的方式,全是汉化的名字。但相反,满族的平民百姓起名的方式,一直到清末还有很多保持着早期满族的习俗。
⑵老姓和名以“姓+名”的形式连用连写
清代有一些名字,也是满族人名汉化的标志,如:①完颜伟(?—1748),完颜地方完颜氏,镶黄旗人,笔帖式出身,晚年累官至总督、左都御使。这个名字完全像汉族人的复姓加一个单字名。②纳兰性德(1595—1685),纳兰(那拉)氏,名性德,清初词人,正黄旗人。③费莫文康,清小说家,费莫氏,名文康,镶红旗人,曾官徽州知府,改任驻藏大臣,著有小说《儿女英雄传》。这两个名字完全像汉族人的复姓加一个双字名。这其实就是一种汉化了的满族名。这种名字早在宋朝与汉民族有过频繁接触的满族先世金朝女真人时,就已经出现了。如:完颜旻(1068—1123),即金太祖阿骨打。完颜亮(1122—1161),即金废帝迭古乃。完颜晟(1075—1135),即金太宗乌乞买。完颜宗望(?—1127),金大将斡离不,阿骨打次子。完颜宗弼(?—1146),金大将乌术,阿骨打四子。完颜勖(1099—1157),阿骨打堂弟,左丞相、太师,本名乌野。完颜希尹(?—1140),女真文字的创始人,任过左丞相,本名谷神。这些人名的特点是,每人都有一个汉化了的名,有一个女真族名。汉化名按汉语语义来理解,女真名按女真语义来理解。如:乌术—女真语义为“为首”;乌野—女真语义为“熟皮”;谷神—女真语义为“三十”。还应该看到,这些名字虽然也是女真人的人名,但都是从它特有历史、特有的姓氏上识别出这些人名是女真族人名的。 然而这些“姓+名”式的人名也已经是当时被汉化了的人名,只有“阿骨打、迭古乃、乌乞买、挞懒,乌术、斡离不、撒速”才是女真族的人名。
通过以上各式人名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满族和汉族交往多,汉化特征就突出;相反,满汉交往少,满足特征就保留得多。多到完全融合的时候,人名用字也就完全汉化了。
⑶“随名姓”的出现
满族人“随名姓”的出现,实质上也是满族人名汉化过程中的一种形式。所谓“随名姓”,即以祖父或父亲名字之一作为本支子孙的姓氏,但仍不否认也不忘记其本来的满足老姓。清代镶蓝旗满洲人屯台,西林觉罗氏,子图扪,孙图彦图,曾孙鄂拜。鄂拜的子鄂善、鄂赉、鄂林泰、鄂尔泰、鄂尔奇、鄂礼。鄂拜之孙是鄂敏、鄂容安、鄂实、鄂弼、鄂宁、鄂忻、鄂谟、鄂伦(以上参见《通谱》17卷)。以后这一支人全都改姓鄂。屯台还有一个曾孙叫苏拜(鄂拜的四弟),其子苏海、苏山,苏海的子苏成阿,以后这一支人全改姓苏。(以上参见《通谱》17卷)。这两支人虽姓了“苏”、“鄂”,但都知道自己的原姓“西林觉罗”。清初正白旗满洲人石国柱、石天柱、石廷柱兄弟三人,本姓瓜尔佳氏,其曾祖卜哈为明朝大官,其祖阿尔松噶、其父石翰相继为明朝官员。到了石国柱、石天柱、石廷柱三人时,归附努尔哈赤,后编入满洲旗。其父石翰名有石字,故其后代都以石为姓。其后代人也都知道自己另有老姓“瓜尔佳”(以上参见《通谱》1卷)。此外根据刘庆华先生《满族姓氏录》考证,尚有:清中期舒穆禄氏有个叫万显丰的人,其本支子孙便以万为姓;清末居沈阳之喜塔拉氏有个叫文忠额的人,其本支子孙即以文为姓。现在满族中的图、万、荣、德、英、成、海、恒、文等姓氏皆由此规律而来。
8. 全面汉化的满族人名
新姓的出现以及“新姓+名”的连用,这是满族人名全面汉化的标志。
按满族人固有的习惯,在参与社会交往时只称名字不称姓氏,形式和名字也不连用。甚至朝廷圣旨如果涉及满族、蒙族,也一律只称名不称姓。一部《八旗通志》洋洋洒洒三百六十多万字,竟然找不到一个姓和名连用的满族人名,一部一百多万字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同样也找不到一个姓和名连用的满族人名。《皇朝通志·氏族略》明确说满族有679个老姓,不过不连用罢了。这是满族的一个民俗特征。从前满族人都能记住自己家的老姓和别人家的老姓,但随着清朝的解体,语言、民俗等特征的同化,特别是新姓(由一个汉字表示)的出现等原因,老姓被有意隐匿起来,经过80多年的历史变迁,大多数满族人已经忘记了自己原有的老姓,从而在起名和称谓上,抛弃了满族的固有民俗,从此,满族人名全面汉化了。
全面汉化满族人名的特征是:⑴ 新姓代替老姓;⑵ 姓和名连用,同时出现。
新姓代替老姓如佟佳改为佟、董、高;瓜尔佳氏改为关、白、鲍、汪、伊;马佳改为马、傅;索绰罗改为曹、李;喜塔拉改为图、赵、祝、齐、文;富察改为富、傅、李;那拉改为叶、南、那、姚;钮祜禄改为郎、钮;爱新觉罗改为金、罗、德、海、肇、赵、洪、双、依、文、华;完颜改为王、汪、粘;尼玛哈改为于、俞;尼玛察改为杨、张;赫舍里改为高、康、赫、张、何、卢;费莫改为马、麻;西林觉罗改为鄂、苏、赵。其余600多满族老姓也都是类似情况。姓和名连用的人名如:金寄水(1915—1987),爱新觉罗氏,清睿亲王后裔,生前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等刊物的编辑;华粹深(1909—1981),戏曲作家,爱新觉罗氏,曾任南开大学教授,天津戏曲学校副校长;汪笑农(1858—1918),完颜氏,近代戏剧家、著名京剧演员。清末曾做过河南太康知县;奚啸伯(1910—1977),著名京剧演员,原姓喜塔拉,曾任北京京剧四团团长。以上人名如不特殊加以说明,怎么能看出他们是汉族还是满族?可见,近一个世纪以来,满族随着民俗、语言等方面与汉族逐渐融合,作为民俗和语言一部分的满族人名,也与汉民族的语言和民俗逐渐融合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满族人名的语言特征:⑴ 最初是用满语语音语义起名,如“努尔哈赤”。⑵ 曾用汉语数字起名,如“七十八”,但它有满族特点。⑶ 现代的满族人名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汉化的结果。从语法上看,有时用普通名词(如“多尔衮”—獾子),有时用形容词(如“哈丰阿—”平安的),有时用满汉两种语素合成一个人名(如“六格”、“小格”),有时用满语数词(如“那丹珠”—七十),有时用满语改写的动词(如“怀塔布”—使拴住)。满族人名的民俗特征是:⑴ 喜欢用动物的名称起名;⑵ 喜欢用数字起名;⑶ 喜欢用满汉两种语素合起来起名;⑷ 现代满族人名完全和汉族人相同。
作为一个人的代号—人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是有不同面貌不同内容的。是与该人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特定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有人说,人名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用啥号来代都行,什么甲、乙、丙、丁、A,B,C,D,都可以做人名。但实际上,没有哪个时代,没有哪个民族的人名,是随便而起的。作家写小说,编剧本,也要大费一番心思,设计一套比较合理的人名,以为作品增色。本文重点谈的是清代满族人起名的特点和规律。也顺便谈了一下现代满族人起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