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在线 » 五代十国有声听书吧

五代十国有声听书吧

发布时间: 2022-06-14 02:59:47

A. 有没有关于中国历史从古到今的有声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的有声读物 有声读物网 上的有声读物资源非常丰富,内容涉及国学经典、成功励志、启蒙读物、儿童故事、成语典故、科普知识、家庭教育、养生保健、生活网络、中外文学、世界名著、小说传记、散文诗歌、人生哲理、优生优育、经营管理、历史军事、外语学习、娱乐休闲等几十个领域

B. 五代十国中那个皇帝最有作为

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周世宗(柴荣)
世宗,名柴荣(公元921~959年),又名郭荣。周太祖郭威养子。郭威死后继位。在位5年,病死,终年39岁,葬于庆陵。
柴荣,周太祖皇后柴氏的侄儿,后被郭威收为养子,邢州龙岗(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人。早年他为郭威操持家务,往返南北贩卖茶货。郭威举兵进攻汴京时,他奉命留守邺城。后周初年,封为澶州节度使,晋王。郭威于公元954年正月病死,他于同月丙申日继位,沿用太祖年号“显德”。
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他精明强干,志气宏大,决心统一中国。即位后,他在太祖改革积弊的基础上,进一步整肃吏治,均定田赋,整顿禁军,限制佛教,奖励农耕。他命人雕刻了一对木头的农夫农妇放在殿廷,以督促君臣留心农事。通过改革,后周的军力、国力大大增强。他南征北战,先于公元954年亲率大军在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击败来犯的北汉及契丹军,又于公元956年亲自征讨南唐,攻取了南唐的江淮14州60县,接着,北伐攻打契丹,收复了瀛、莫、易3州17县,后又攻取后蜀的阶、成、秦、风四州。这些成就,为日后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正当柴荣准备继续征战完成统一大业的时候,他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得了病,只得率领部分军队返回汴京。
公元959年6月,柴荣病危。他便抓紧布置后事,让魏仁甫以枢密使兼任宰相,宰相王溥、范质兼知枢密院事,任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兼宰相。他使这些文武大臣同掌国政,目的是想保证他死后后周政权的稳定。柴荣前在北征契丹时,听得汴京城内有“点检作天子”的谣传。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柴荣的女婿张永德,立有军功,统率最精锐的禁军。柴荣猜疑这谣言与张永德有关,便免除了他的军职,改任他为宰相,而将赵匡胤从低级军官提升为殿前都点检。柴荣以为赵匡胤一则会感恩图报,二则资望浅,不象张永德那样可能夺取帝位。没有料到日后夺取帝王灭掉后周的,正是赵匡胤。柴荣临终前,又命令四子柴宗训继位。癸巳日,病死于汴京宫中的滋德殿。
柴荣死后的庙号为世宗,史称周世宗。

C. 为啥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天下的赵匡胤没有声名狼藉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赵匡胤能与前三位相提并论,首先自然是因为他终结了安史之乱以来200年的藩镇割据局面,扼杀了五代十国频繁政权更迭的恶性循环,使中原王朝再度回归统一与安定。

如果说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是文武并重、安史之乱后以及五代时期是武人的天堂,那么两宋则是文人的梦想时代,所以赵匡胤“篡权”的举动这还是个事吗?文人们忍住没唱赞歌就不错了。

D. 有没有以春秋战国、东西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这种乱世”为题材的评书

,你要求还真趿颟多。单田芳《赵武灵王》《刘伶传奇》《英雄走国》。好听不好听不知道,你自己去听。酷我音乐盒可下载,速度很快,按下全部下载,一会可下几百回。

E. 谁能告诉我晚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诗风是平直简陋还是艳丽缠绵我问的是诗风,不是词风,

平直简陋!

第一章

初宋之初:白体与平易诗风的奠定

第一节 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

以往的论者往往认为,初宋的白体诗是直接上承中唐的白居易, 这里显然是犯了粗疏的毛病,实际上,初宋的白体,是承五代十国而来,开端于徐铉,而徐铉等正是五代十国诗体流变的结束。此一时期的开端恰恰是彼一时期的结束,结束的同时即是开端,正合于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欲述宋代诗坛,必先从五代十国说起。

事实上,五代十国的诗体流变,不仅预演了宗白诗体,而且预演了初宋三大诗风的消长,而且预示了宋代诗风的走向。

五代十国的诗坛,与初宋诗坛相似的一点,就是都经历了三大诗体,即承晚唐温李而来的一派、承中唐贾、姚而来的一派和承元、白而来的一派。所不同的是,

初宋发端于白体而终结于学习温、李的西昆,五代则是发端于温、李而大盛于白体。

五代十国之所以会白体大兴,不外乎有这样的几个原因:

首先是诗体矛盾运动的结果。唐诗极盛,各种风格几乎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唯有俗的一派发展不够充分,在经历了元、白时期的短暂辉煌之后,就被更为夺人眼目的温、李一派的华美所超。而温、李的的华美经历了晚唐之五代初期的发展,就阶段性而言,已经发展充分,它的再发展,有待于一个承平的时代氛围,那就是以后的西昆体的辉煌。元、白体之俗与温、李体之艳,这一对矛盾对立体,恰恰是应该易位的时候,此其一。

其次,五代俗文化的全面兴盛,使诗歌的通俗化流向成为必然趋势。从诗人的构成与审美取向来看,原本出身于武将的帝王,也几乎无不趋拜风雅,蜀国王建父子、南唐李家父子君臣莫不如是。盖因天下大乱久矣,人心思于安定,渴望文化盛世。而帝王大多行武出身(南唐除外),喜欢通俗易懂,因此也倡导通俗,遂为时尚。

其三,白居易其人其诗,"作为唐王朝盛衰转变期新兴庶族的诗歌大家",集中体现着历史转折期的世俗思想和创作特征,充分呈现出封建士人思想性格的双重性和人生、 创作历程的阶段性:既尊奉儒学, 又‘栖心释梵, 浪迹老庄'(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序》);既力行‘达则兼济天下',更主张‘穷则独善其身'(白居易《与元九书》);即有议论讽刺时政的讽喻诗,又有‘知足保和,吟玩性情'的闲适诗;即长于为尊古后学所倾重的古体诗,更长于时兴的近体。‘立身白足行,为文六艺全。'(皮日休《七爱诗. 白太傅》)其人格与诗品无不堪后世资法。"(贺中复:《论五代十国的宗白诗风》,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5 期。)

有了这多方面的原因,五代十国也就形成了百川赴海的局面,如五代后周的陶谷在《龙门重修白乐天影堂记》中所说,"世称白傅文行":

盖后之学者,若群鸟之宗凤凰,百川之朝沧海也。

考之五代之诗体流变的轨迹,也确实如此。无论是由唐末原来效法温、李的罗隐等人的嬗变来看,还是从学习贾、姚一派由重贾到重姚再到宗白的发展轨迹来看,在五代十国时期,三派合一,归于学白,是大致不差的。白体?还是元白体?其间也有个变化。中唐时期,元、白并称,元稹名在白居易之上,不过,自唐末始,"元、白两不相下"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就是白体诗的俗,逐渐战胜了元体之艳,至唐末张为《诗人主客图》已经奉白为"广大教化主",而元只得"入室"而已。所以,元白体到了五代十国,并顺势发展的初宋诗体,就逐渐改称为"白体",也只有称为"白体"方才准确。

五代十国时期对于白体诗的承继,首先表现在作诗的条达疏畅上。其中导夫先路者当推"香山之替人"(清人郑方坤《五代诗话》)韦庄,其次有入闽后诗风"顿趋浅率"而"逗宋格"的韩渥等。韦庄的《秦妇吟》即是其中的代表作。其次,就是诗歌的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如吴越名家罗隐、贯休等,开了宋诗特质的先河。至五代后期,经南唐众多士人的相继探索,遂形成五代后期宗白诗风的基本特征,首先就是变白体之"美刺"而为吟咏性情:

呈现出范围的内敛和重心的转移,由表现广大士人怀才不遇之类的生活情感转为集中揭示上层官僚士大夫,特别是高官显宦的值宿、从幸、侍宴、应制、赏花、歌酒等种种生活感受。(参见同上)

其次是次韵唱酬,"所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总结,成为五代后期及初宋的文人时尚。再次则是对于"率意而成"作诗方式的追求。此时期的三大派,无论学习贾、姚一派,还是学习温、李一派,都是需要苦吟雕琢而成,惟有白体,率意而成,直抒胸臆,更兼以学习李白的汪洋恣肆,摆脱拘束,从而在写作的领域里获得了更为自由的天地。

初宋的白体诗派,正是在这种局面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的。

第二节 初宋的白体诗

白体的浅易与晚唐体的艰涩、昆体的晦涩恰成对垒,它只是为今后的欧、苏平易思潮所做的一个伏笔,一个准备,一次预演,它只是远远地标识着一个走向。诗史的舞台在宋初的时空里,远远没有为真正宋诗体制的演出做好准备,像是一个在潜意识里准备返朴归真的精神贵族,他还远远没有挣到足够的资本,在没有充分享受豪华奢侈之前,他是不会真正移家农舍小院去过山野生活的。

白体诗在初宋的形成,自然有它内在的要求。

白体诗的内涵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唱酬以及由此要求的简易,二是学白的积极用世,关怀民瘼,后者就要进一步上承杜诗精神。

宋朝的建立,是赵家兄弟以武将而登大宝,大概与越是自己欠缺的,就越是企慕的心理有关,有宋以来,重文轻武的风气达到了中国有史以来之最,而君臣唱酬,同僚寄送,应景应制,也就成为一时之风尚。

唱酬之作可以直接效法的正是白体。白居易先与元稹,后与刘禹锡多所唱酬,开了唱酬诗的风气。

其中代表性的诗人有徐铉、徐锴兄弟。徐铉归宋前,为南唐翰林学士,后官至散骑常侍,继续其文学官僚生涯。故终其一生,唱酬诗作竟达四分之三。唱酬生涯练就了这些文学官僚的敏捷的应对能力,他们也以此为诗家法门。

在《成氏诗集序》中,徐铉阐述了他对于诗歌本质的认识:

诗之旨远矣,诗之用大矣。先王所以通政教,察风俗,故有采诗之官,陈诗之职,陈情上达,王泽下流。及斯道之不行也,犹足以吟咏性情,黻藻其身,非苟而已矣。(《徐骑省集》卷十八)

阐述了诗歌"旨远用大"、"通政教,察风俗"的政治功能和"吟咏性情,黻藻其身"的心理功能。后者往往是乱世、末世的产物,而前者更多的为治世之所用。当然,有时其消长也不与政治状况完全吻合,又有着内在的文化运动规律。如唐代更重于政治功能,宋代在盛宋之后,更流行后者。徐铉之说,不仅为宋代诗学重教化讽谏的诗学观揭开序幕,同时,也为以后自适诗学的观念埋下伏笔。

作为白居易"为时而作"观念的承继者,徐铉也继承了白居易作诗的方式。徐铉称作诗"速则意思壮敏,缓则体势疏慢。"(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引)下笔如风,应声而答,不假思索的文风正是此时白体诗的特质。编纂《太平广记》的李文正公,"诗务浅切,效白乐天体"(北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也是此意。

如徐铉的《贬官泰州出城作》:

浮名浮利信悠悠,四海干戈痛主忧。

三谏不从为逐客,一身无累似虚舟。

满朝权贵皆曾忤,绕郭林泉已遍游。

唯有恋恩终不改,半程犹自望城楼。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第10卷,第408页)

虽为仕南唐时作,已可见其诗歌风范。其中有多处见得苏诗的影子。

初宋白体诗人的另一代表是李〖(日方)。

李〗(公元925 —996年),字明远,后人习惯称之为李文正。历仕后汉、 后周两朝,入宋拜相。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宋诗纪事》辑存其诗六首。试看《禁林春值》: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深严半掩扉。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树头百啭莺莺语,梁上新来燕燕飞。

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知非。

写出了初宋的太平盛世,是典型的太平宰相诗。

也有论者认为宋初白体诗,经过郑文宝对于徐铉的有意学习而承传。也就是说,郑文宝是徐铉与王元之之间的链条,这就是更为细致的诗史流变的走向图画了。

郑文宝,字仲贤,先仕南唐为校书郎,入宋举进士,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诗如《郢城新亭》:

每到新亭即厌归,野香经雨长松围。

四檐山色消繁暑,一局棋声下翠微。

冰片角巾簪涧月,锦文卷石砌台矶。

近来学得笼中鹤,回避流莺笑不飞。

果然,已经有些王元之的风味了。

第三节 宋诗平淡风格的先声:王禹偁

初宋白体诗,其中最有成就的当属王禹偁了。

王禹偁(公元954—1001年),字元之,钜野(今山东巨野)人。世为农家, 宋太宗太平兴国末中进士。他初任地方州县官吏,后掌制诰,入翰林。因为他刚直敢谏,故一再受贬黜。其家世与仕宦经历,使他对时政弊端有较清楚的认识,对民间疾苦有同情心。因此,他的诗能继承杜甫特别是白居易的优良传统,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诗风简练朴素,不尚华靡,开宋诗平淡诗风的先声。有《小畜集》。

王的生平遭际与徐家兄弟不同,他虽然进士出身,翰林学士,三知制诰,但由于他生性刚直,又上承白乐天早期的极言直谏,宣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谪居感事》),因此,他也就必然地经历了坎坷不平的人生遭际。他三次贬谪:先贬商州,再贬滁州,三贬黄州。"丹笔方肆直,皇情已见疑"(《吾志》),终致"三黜以死"。他的遭际似乎就是以后苏东坡的预演,而且,王黄州三贬的终结之地恰恰是苏东坡三贬的始发点:黄州、惠州、儋州。所以,如果人类真有托生转世的话,我相信王黄州是苏东坡的前身。苏东坡也无数次地提及他的这个前身,特别是当他身贬黄州之后,王元之就成为了他的精神慰籍。他在《王元之画像赞序》中说:"故翰林王公元之,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然公犹不容于中,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至于三黜以死。"王黄州死于1001年,死后36年而苏轼生,如果真有轮回的话,看来可以考证死后36年是一次轮回。而苏轼逝于1101年,恰恰是王的100周年。

苏东坡于王黄州的巧合,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内在精神上的惊人的一致,可以说,苏东坡的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就是王黄州的继续和发展,他们经历了一次否定之否定的整合。

所以,也可以说,王元之是开宋诗风气之先的第一人。

王元之的诗学观念,代表了以后宋诗学发展的基本走向。对于晚唐五代的艳冶文风,他在《哀高锡》一诗中给予了批判:

文自咸通后,流散不复雅。

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

在《送孙何序》中,也说:

咸通以来,斯文不竞。革弊复古,宜有所闻。

在《答张扶书》中,他张扬了韩愈的"不得已而言之"的观念,却扬弃了韩愈的难险的文风,主张文贵易晓。由此出发,王元之的诗作也就很自然地突破了浅显的唱酬之意,而进一步地学习白的积极用世,由此再演进,他必然地走向学杜。在商州他写作了《春居杂兴》诗:

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子以为乃父抄袭了老杜的诗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因请易之。王元之怡然甚喜,说:"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耶?"因此,不但不改,而且更为诗曰:

本为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故事的本事诗固然在王元之诗作之中已属上乘,前两句显示了白体诗的那种随意而作,脱口而出的特点,后两句更有了杜诗风味。但比之故事引发的感慨:"本为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则后者更具审美价值。因为不仅它极具概括力地写出了他自身的诗史地位,而且,对于杜甫的认识,比之前人只是从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的集大成的地位着眼,王元之指出了杜甫的开启后人的,开宋人风气的地位。在《日长简仲咸》诗中另有"子美集开诗世界"之语。

但这一名句也提示了话外的一个问题,那就是王元之碰巧用杜诗诗典而不自觉,一方面固然说明了他与杜诗风神气貌的某种肖似,但另一方面,他不知杜诗名句,让儿子指摘,也透露他读书不够、学问欠缺的消息。这也正是此时之平易与彼时(欧、苏)之平易的不同之所在。

如果说,王元之时代的白体诗所追求的平易,仅仅是一个人年轻时代贫困的平易,历经昆体统治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苏,才是经历了舞榭楼台富贵豪奢之后的返朴归真。

而后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易。

这是王元之的诗史地位之所以值得重视的原因,同时,也是其诗史地位不能过高评价的原因。值得重视,在于他的审美倾向代表了以后的发展方向,他越过了昆体而指引了欧、苏后人;不能过高评价则在于,此时,毕竟不是他们的时代,而恰恰是与之相反的晚唐体和西昆体的时代。

所以,总观王元之的诗作,能够传播人口的,不过是十数首而已。如《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太宗淳化二年(公元1991年),诗人因事获罪,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政治上的失意往往激活了诗人们平日为政治活动所压抑的艺术感受,从而创作出卓越的作品。王元之没有此次的失意,也就没有这首表现西北景物和贬谪心境的《村行》佳作。

诗人们由唐渐宋,面对大自然这一审美客体,载入诗歌的韵律中,并非以描摹大自然为指归,而是借大自然的题目,以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贯穿此诗的情绪,是诗人面对异乡独特景物的莫名惆怅以及排遣这种惆怅的东坡式的旷达。其中尤以颔联最为后来之学者称道。如钱钟书评"无语"二字:"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B071�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9月版,第9页。)日人吉川幸次郎则着重指出诗人所探索的诗风、不同的表现对象,以及同样表现对象的不同表现方式,并标示出这些变化在诗史上的坐标:"这里的叙景虽然看似平凡,却含有前人所未言或未能言的成份。如‘数峰无语立斜阳'的‘立'字,把自然拟人化,早已显出了以后宋诗的又一个特色。又如对荞麦花的兴趣,在以前的诗里固然也出现过,但在感觉上显得新颖而有所不同。最后一联的‘惆怅'意象,也与过去诗人的用法有别。要是从前,诗人是感于异乡的风景与故乡不同而‘惆怅',但在这首诗里,尽管也为了怀念故乡而‘惆怅',却藉着异乡风景‘似吾乡',而流露了不妨把异乡当故乡的阔达心境。"(〖日〗吉川幸次郎著,郑清茂译:《宋诗概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版, 第74页。)

又如学杜的《杏花》诗:

红芳紫萼怯春寒,蓓蕾粘枝密作团。

记得观灯凤楼上,白条银烛泪阑干。

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小蓄集钞》的序文中评价王说:

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于是欧阳文忠得以承流接响。文忠之诗,雄深过于元之,然元之固其滥觞矣。穆修、尹洙为古文于人所不为之时,元之则为杜诗于人所不为之时者也。

所评确当,试与刘、叶之论相比,显然此论更为贴切。

F. 日本天历9年(公元956年)在中国是什么朝代

五代十国 的后周时期
年号是后周显德三年 周世宗柴荣在位(在位时间公元955~959年)
这个时候在位的天皇是村上天皇(926-967)(在位946-967) 醍醐天皇的第十四皇子

附:
周世宗(921~959)
概述
中国后周皇帝。即柴荣:(公元921~959年),周世宗,一称柴世宗,汉族,邢州尧山柴家庄人(今河北邢台隆尧)汉族。著名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在位时间从公元955~959年为期五年,终年三十八岁。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显德元年(954)继郭威为帝,对军事、政治、经济继续进行整顿。军事上,他严明军纪,赏罚分明,又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留精锐,又募天下壮士,选取优异。政治上,他严禁贪污,惩治失职官吏。经济上,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招民开垦逃户荒田;颁《均田图》,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赋,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此外,还扩建京城开封,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遗书,雕印古籍等。显德二年起,伐后蜀,收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4州;此后又3次亲征南唐,至显德五年,得南唐江北、淮南14州。六年,北伐辽,收复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北)、易(今河北易县)3州及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州),淤口(在今河北霸州东信安镇)3关。六年五月,周世宗正欲乘胜进取幽州,却英年早逝。
身世经历
柴荣,后世又称柴世宗。父名柴守礼、祖父柴翁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豪。据说,他的姑母本唐庄宗之嫔御,庄宗没,明宗遣其归家,行至河上遇大风雨,止于逆旅数日,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惠,父母知志不可夺,遂成婚于逆旅中。
家道中落,年未童冠的柴荣前去投奔嫁给郭威的姑妈,他性谨厚,帮助郭威处理各种事务,深受郭威喜爱,被收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家境并不富裕,柴荣为资助家用,外出经商,做茶货生意,往返江陵等地。其间学习骑射,练就一身武艺,又读了大量史书和黄老著作。及长,弃商随郭威从戎。
后汉建立,郭威以佐命功授为枢密副使,柴荣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郭威任邺都(公元大名)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被任为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后汉乾佑三年(公元950年)郭威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被隐帝诛杀,郭威起兵,以清君侧为名杀向开封,柴荣受命留守邺都,主持邺都事务。后周建立,柴荣旋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公元濮阳)刺史、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荣在澶州任内,“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吏民赖之。”其后加封晋王并出任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驾崩,晋王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年富力强的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左谏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精究术数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大事年谱
公元921年,唐天佑十八年,一岁。农历9月24日,柴荣出生于邢州之别墅,籍贯邢州尧山县柴家庄。祖父柴翁,父柴守礼,姑柴氏(公元郭威做皇帝后封为皇后,谥号圣穆),世家豪右。
公元926年,后唐天成元年,六岁。郭威在洛阳娶尧山同里柴翁女为妻。据说,柴氏原唐庄宗嫔御。是年四月,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作乱,庄宗被乱兵所杀。李嗣源(公元明宗)进宫后,柴氏被放回家,行至汴水,天雨不止,住于旅舍。偶遇郭威,看他体貌非凡,一见倾心。而郭威亦闻柴氏贤淑,遂成婚配。
公元927~946年,唐天成二年~后晋天福十一年,七~二十六岁。柴荣年未童冠,因侍姑母在郭威左右。时郭威无子,家道沦落,然以柴荣谨厚,故以庶事委之。柴荣悉心经度,资用获济,郭威甚怜之,乃养为己子,故名郭荣。期间曾去江陵贩运茶叶,一边做生意,一边习文练武,从而精通了骑射等武艺,读了大量史书及黄老著作。及长,弃商随郭威从戎。
公元936年,后晋天福二年,十六岁。时郭威在刘知远部下,威妻柴氏卒。
公元947年,后晋天福十二年,二十七岁。农历2月,郭威等劝刘知远在太原即皇帝位,仍用“天福”年号。农历闫7月,郭威以佐命功为枢密副使,加检校太保。柴荣授左监门卫将军。
公元949年,后汉乾佑二年,二十九岁。郭威镇邺,柴荣任天雄军牙内部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公元950年,后汉乾佑三年,三十岁。农历3月,授郭威邺都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随郭威在邺,协助郭威政尚清简,治绩有声。农历11月,汉隐帝刘承佑以议事为名杀害了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位顾命大臣,并诛杀了出镇邺都的郭威和柴荣在京的家属。郭威的夫人张氏与诸子青哥、意哥,侄守筠、奉超、定哥和柴荣的妻子刘氏及长子宜哥与其二次子皆为汉诛。郭威闻讯,留柴荣在邺,以清君侧举兵至京郊之北,隐帝出城观战,官军败绩,隐帝被乱军所杀。郭威入开封,由太后临朝听政。是月,契丹南犯,郭威奉命北上抗辽。军到澶州(今河南濮阳),将士撕裂黄旗,披于威身,拥呼万岁,返回京都。
公元951年,后周广顺元年,三十一岁。农历1月,郭威即皇帝位,改元广顺,国号周,史称后周。是月,授柴荣澶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柴荣在镇,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澶之里弄湫隘,公署毁圮,柴荣即广其街肆,增廨宇,吏民赖之。每旬决囚,赞引律令,辨析中理。农历8月,郭威故夫人柴氏追立为皇后。农历12月,柴荣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公元953年,后周广顺三年,三十三岁。农历3月,郭威将重臣、枢密使王峻黜往外地,柴荣从澶州节度使任上出任开封尹兼功德使,封晋王。农历8月,柴荣第四子宗训生于澶州府第。农历10月,封柴荣为顿递使。农历12月,柴荣陪郭威郊庙行事。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三十四岁。农历1月,郭威大赦天下,改广顺四年为显德元年。加晋王荣兼侍中,判内外兵马事。宰臣冯道加守太师,范质加上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李谷加左仆射、集贤殿大学士。王溥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郭威寝病,召外甥重进受顾,令拜柴荣,以定君臣之分。临终前,屡戒柴荣,死后用纸衣瓦棺,不修地宫,不要守陵宫人,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不久,郭威病逝,终年五十一岁。晋王荣在柩前即位。农历3月,大赦天下,免诸道州府所欠去年夏秋租税。农历4月,郭威葬于新郑郭店,陵曰嵩陵,庙号太祖,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北汉勾结契丹南犯,柴荣召大臣议欲亲征,宰相冯道极力止,柴荣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并是太宗亲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柴荣怒曰:“冯相何少也!”乃罢其相位。曰:“以我兵力之强,破刘崇山压卵耳!”他率军兼程速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时,右军樊爱能,何徽部不战遁溃。在危险时刻,柴荣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杀,刘崇军败北,契丹军退逃。此战巩固了柴荣的地位,他趁胜整饬军纪。樊爱能、何徽等70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斩杀,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赵匡胤等将士给予重赏。册封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农历5月,柴荣又乘胜追击,将北汉都城太原包围,但由于粮饷不继,未能拿下太原。农历6月,下诏班师,车驾发离太原。过新郑亲拜嵩陵,祭奠而退。农历7月,拜范质为司守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馆大学士;李谷为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王溥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不由科进第的魏仁浦聘为枢密使、检校太保,面对议者曰:“顾才何如耳!”百官上表请以农历9月24日诞圣日为“天清节”,从之。农历9月,右屯卫将军薛训,因“监雍兵仓,纵吏卒陪敛”被除名,流放沙门岛。宋州巡检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宁陵县,因“盗经商船不捕获”被斩。农历10月,柴荣吸收高平之战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的教训,下令整顿军队,他说:“侍卫士兵,老少相半,强弱不分。”“况百户农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众,宜一一点选。精锐者为上军,怯懦者任从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虚费。”柴荣遂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赵匡胤升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在叶县巡检日,“挟私断杀平民”的供奉官郝光庭以“弃市”处决。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以“监纳厚取耗余”之罪,令其自尽。农历11月,黄河郓州界决口,“数州之地,洪流为患。”柴荣派宰相李谷监筑河堤,征发丁六万人,三十日而罢。
公元955年,后周显德二年,三十五岁。农历1月,柴荣诏:“在朝文班,各举堪为令录者一人。虽因族近亲,亦无妨嫌。授官之日,各署举主姓名,若在贪官浊不任,懦弱不理并量事轻重,连坐举主。”农历3月诏:“应逃户庄田,并许人请射承佃,供纳租税。”委派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与彰信节度使韩通带领士兵,征发民夫疏通深州和冀州之间的胡卢河。并在李晏口夹胡卢河修建城垒,派重兵戍守。又派德州刺史张藏英召募边境骁勇之民组成一支精悍的边军,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边民得以安居乐业。为选拔人才,诏曰:“国家设贡举之司,求英俊之士,务询文行方中科名。比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或以年劳而得第,或因媒势以出身。今岁所放举人,试令看验,果见纰缪,须至去留。”柴荣亲自阅览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与策文。农历4月,诏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期以来春兴役。令近臣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各一首,柴荣亲览之。并采纳比部郎中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农历5月,废童子、经明二科及条贯考试次第。柴荣派向训、王景率军西征后蜀,欲收复秦、风、成、阶四州。是月,下诏:“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今后不得创造寺院兰若”,并“禁私变僧尼”。当年废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还俗僧尼多达六万一千二百人。农历7月,因西征之师,军需供应不继,战事陷于僵局,周将执意请求罢兵。柴荣派赵匡胤作为特使前往秦州前线视察战局,及回,具以事实上奏,极言秦、凤诸州可取。柴荣提拔王景兼西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向训兼西南面行营都监。农历9月,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规定除“县官法物,军器次寺观钟磬钹铎之类所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值。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处死,不及者论刑有差。”农历闰9月,大破西川军,秦、成、阶三州相继归附。农历11月,周军最后攻克凤州,收复四州之地。农历12月,命起居郎陶文举征残租于宋州。文举本酷吏也,宋民被其刑者凡数千,冤号之声闻于道路,有悼髦之辈,不胜其刑而死者数人,物议以为不允。
公元956年,后周显德三年,三十六岁。农历1月,发丁夫十万城京师罗城。柴荣下诏亲征南唐,派李谷、李重进、赵匡胤等战将出征。后来发现李谷怯懦,李重进战无不克,遂将李谷调开,任命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指挥使,从而大败唐军,取滁、扬、秦、光、舒、蕲六州。后因雨季来临,留李重进军围攻寿州,农历5月班师回京。农历5月,柴荣征集工匠“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绝唐兵。”农历7月,皇后符氏薨于滋德殿,终年二十六岁。农历8月,端明殿学士王朴撰成新历上之,命曰《显德钦天历》,并开始行用。王朴于农历9月升任尚书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农历10月,葬宣懿皇后于懿陵。诏:“漳河以北都县,并许盐货通商,逐处有咸卤之地,一任户煎炼。”赵匡胤晋升为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跻身于后周大将行列。农历11月,放华山隐者陈抟归山。柴荣说:“帝素闻抟有道术,征之赴阙,月余放还归隐。”农历12月,故襄邑县令刘居方在任廉洁,死后赠右补阙,子刘士衡赐学究出身,以奖廉吏。
公元957年,后周显德四年,三十七岁。农历1月,诏天下见禁罪人,除大辟处,一律释放。准兵部上书张昭上言:“编修太祖实录及梁、唐二末帝实录。”农历2月,柴荣再次亲征南唐,攻破南唐援军紫金山寨,克寿州。消灭唐军四万人,获船舰数百艘,钱帛器械无数,车驾发下蔡还京。农历4月,故彭城郡夫人刘氏册封为皇后。故皇弟、皇子均赠封,故皇妹册封。农历5月,李重进、向训、张永德、赵匡胤等因功晋升官职。宰臣范质、李谷、王溥并爵邑,改功臣。枢密使魏仁浦加检校太傅进封开国公。农历8月,升王朴为枢密使,检校太保。前濮州刺史胡立自蜀回。农历10月,先期刺令光广造军士袍襦,不即办集,命斩之。至是以小过见诛,人皆冤之。诏悬制科凡三,其一曰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其二曰经学优深可谓师法科,其三曰详闲吏理达于教化科。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农历11月,柴荣亲率诸军第三次征南唐,攻濠州、败唐军于涡。遂鼓行而东,沿淮城栅,所至皆下。农历12月泗州守将以城降,柴荣亲率水陆大军东下,得敌舰船三百余艘,加之周军数百艘舰船,水陆俱奔,所向皆捷,连降濠州、涟水、亳州。
公元958年,后周显德五年,三十八岁。农历1月,柴荣亲攻楚州,遇到楚军防御使张彦卿的誓死奋击,周兵死伤甚重。“拔之,斩伪守将张彦卿等,六军大掠,城内军民死者万余人,庐舍焚之殆尽。”农历2月,车驾发楚州南巡,破扬州,继续扩大战果。农历3月,幸泰州、广陵、迎銮江口,大败敌军。南唐主李璟迁陈觉奉表陈情,献贡品,被迫谴人献四州之地,画江为界,岁输贡物十万,以求息兵。柴荣悉平江北,得州十四,县六十。南唐去帝称号,只称“江南国主”。令翰林学士李昉对被贡者进行复试。诏曰:“比者以近年贡举,颇事有循,频诏有司精加试练,所冀去留无滥,优秀昭然。昨据贡院奏,今年新及第士等,所试文字或有否臧,奚命辞臣再今考覆,庶泾、渭之不杂,免玉石之相参。”农历4月,车驾发扬州还京。新太庙城,迁五庙神主入于其室。农历5月,下诏:“侍卫诸军及诸道将士各赐等第优给。应行营将士殉于王事者,各与赠官;亲的子孙,并量才录用;伤夷残废,别赐救接。淮南诸州及徐、宿、宋、亳、陈、颖、许蔡等州,所欠去年秋夏税物,并于除放。”农历6月,命窦俨参定雅乐。有司奏御膳料,柴荣批曰:“朕之常膳今后减半,余人依旧。”兵部尚书张昭等撰《周太祖实录》三十卷成。农历7月,颁行《大周刑统》。赐诸道节度使、刺史《均田图》。农历10月,诏淮南诸州乡军,并放归农。均定河南六十州税赋。颁行《均田图》。诏曰:“言念地征,罕臻艺极,须并行均定,所冀永适轻重……”让地方官吏均定田赋。并派官吏巡行诸州,丈量土地,以据田亩,定税赋。农历11月,诏翰林学士窦俨,集文学之士,撰集《大周通礼》、《大周正乐》。农历12月,楚州兵马都监武怀恩,因擅杀降卒弃市。楚州防御使张顺因贪污榷税钱五十万,官丝二千两赐死。诏重定诸道州府幕职令录佐官料钱,其州县官俸户宜停。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三十九岁。农历1月,诏:“每年新及第进士及诸闻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挥排比。”“礼部贡院今后及第举人,逐科等第定人数姓名,并所试文学奏文,候敕下发榜。”农历2月,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河。发滑、亳二州丁夫浚五丈河,东流于定陶,入济,以通青、郓水运之路。又疏蔡河,以通陈、颍水运之路。左补阙王德成因举官不当,左迁右赞善大夫。农历4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农历5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农历6月,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俭点。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以皇长子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第二子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农历6月19日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农历11月,葬柴荣于新郑陵上村,谥曰睿武孝文皇帝,陵曰庆陵,庙号世宗。以贞惠皇后刘氏附焉。
周世宗改革
周世宗柴荣(921—959)后周第二代皇帝。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在位期间,曾就恢复农业生产、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显德元年(954),柴荣即位,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行改革。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 3 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军事上,整肃军纪。显德元年,处决了与北汉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及中级将校 70 余人。班师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周世宗还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显德二年,世宗采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 4 州。次年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县。六年征辽,收回燕云 16 州中的 3 州,五月间,乘胜进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师,六月卒,年 39 岁。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柴荣
周世宗灭佛
后周显德二年(955)五月,后周世宗诏天下寺院,非敕赐寺额者皆废之,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于当留寺院中,今后不得再造寺院。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须先取得祖父母、父母、伯叔同意,方许出家。唯两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京兆府(今陕西西安)、青州(今山东益都)置戒坛。禁僧俗舍身、断手足、炼指、带铃、挂灯、毁破身体等。有如所犯,所在严断,递配边远,勒令还俗。重者准格律处分。令两京及诸州每年造僧帐两本,一本奏闻,一本申祠部。有死亡还俗随时开落。当年废寺院三万O三百三十六座,存二千六百九十座。有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六。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周世宗灭佛。至九月,周世宗又以县官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毁铜钱造器皿及铸佛象,于初一,敕立监采铜铸钱,除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外,民间铜器、佛像,限五十日内全部送官,官给价值;过期匿而不送,五斤以上死罪,一斤以下徒二年。
[编辑本段]周世宗大义责夏州
后周显德二年(955)正月,定难节度使(治夏州,今内蒙白城子)李彝殷不满与之相邻的府州(今陕西府谷)折氏升为节度使,与自己并列,拒绝府州使节通过其辖境入周。周世宗柴荣与宰相商议,宰相以为夏州是边镇,向来加以优恤,而府州偏小,无关大局,宜抚谕李彝殷。但世宗以为府州折德扆忠心对周,抗北汉,不可一旦弃之,夏州只产羊马,而贸易百货全部仰仗中原。于是遣供奉官齐藏珍赍诏书责李彝殷。李彝殷谢罪。

村上天皇 第62代天皇:村上天皇(926-967)(在位946-967)
醍醐天皇的第十四皇子
村上天皇即位时已经是20岁的青年,一心要恢复天皇的往日权威。949年,藤原忠平去世,他不再设关白。以求恢复天皇的统治。此后,国内形势较为稳定,上下相安无事,文人辈出,被人称为“天历之治”。
村上天皇的皇后安子是藤原师辅的女儿,她借助娘家的权势,干预朝政,天皇也拿她无可奈何。政治上无所作为,他只好沉湎于女色,大纳言藤原元方想立自己的外孙为太子,可是,在皇后的主持下,950年,皇后刚生下两个月大的儿子被立为太子。藤原元方失望之余郁郁而亡,不久,天皇的妃子、皇子连连死亡,同时宫内发生许多怪异事情,人们都传说是藤原元方的鬼魂作怪。尤其是960年9月皇宫的一场大火,将整个皇宫烧为灰烬,甚至连天皇象征的神器也化为乌有。这年藤原师辅死去,村上天皇起用异母弟源高明为右大臣,皇室势力才有所加强。
4年后,皇后死去,村上天皇把小姨子接来,纵情欢乐。可是他一直为继位人所苦恼,因为皇太子是个病人,根本无法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967年,村上天皇带着忧虑和疑惧离开了人间,享年42岁。

G. 姜维播讲的有声小说有哪些

《择天记》、《紫府仙缘》、《我的有声小说配乐》、《姜维之曲苑杂谈》、《姜维之国家人文历史》

H. 同样是分裂政权,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为什么不像三国和春秋战国那么出名呢

现在的人们对于历史的了解大多是从影视作品,电视广播等渠道传播,再往前就是评书、戏曲类了,你看到有拍摄五代十国类的电视剧嘛?几乎没有,而三国和春秋题材的影视作品却层出不穷,古代在宋朝之后,大多数人都听书,《三国志》就非常盛行,明代罗贯中更是将三国的故事描写的引人入胜,直到现在也是经久不衰,只要是娱乐的传播有关,还有就是无论南北朝还是五代十国内容都太繁琐,朝代更替频繁等等原因。

其实无论是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还是春秋、三国每个阶段的历史都有其精彩的一面,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探索,每个人对历史的解读不同,对各个时代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也不需要一定比出高下。

I. 五代十国风云录有声版55话结尾歌曲是什么名字

千年风雅

J. 谁能告诉我五代十国的历史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实际上还有不少割据政权。关于五代十国的理解,狭义上为五代十国本身,广义上一般以此代指这一历史时期。

热点内容
都市学校修真小说 发布:2025-02-05 04:26:06 浏览:913
关于计算机想控制人类的科幻小说 发布:2025-02-05 04:14:03 浏览:174
白鹿小说全文免费 发布:2025-02-05 03:56:26 浏览:287
武侠言情小说投稿去哪里 发布:2025-02-05 03:39:44 浏览:718
武侠小说jj长小齿 发布:2025-02-05 03:39:41 浏览:784
都市有个精灵之心的小说 发布:2025-02-05 03:29:34 浏览:224
类似灿白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2-05 02:42:14 浏览:303
重生姐弟恋古代小说 发布:2025-02-05 02:00:36 浏览:928
文笔好剧情佳的高质量言情小说 发布:2025-02-05 01:25:03 浏览:748
都市小说创世中文网 发布:2025-02-05 01:10:33 浏览: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