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听书
㈠ 有没有比较全的免费听书下载不用vip的听书软件
比较全的免费听书软件并且下载不用vip的软件有:酷听听书、听书听报、一路听书、懒人听书、氧气听书。
1、酷听听书
酷听听书拥有高达60000小时有声读物,有声小说内容月产量6000小时。支持离线下载听书内容,边走边听,自由定时,想听就听。众多一线明星知名网络主播亲身录制,高保真音频,媲美CD版听觉体验,畅想在线听书盛宴。
(1)莫言作品听书扩展阅读:
听书的优点
1、更符合现代人的作息
对于现代人来说,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阅读习惯强的人或许还会在每天有限的休息娱乐时间内,挤出几个小时进行阅读。
但大部分人的阅读时间大多是花在上下班以及午休等碎片时间内,而听书就会我们带来更多的“阅读”时间,我们可以在慢跑、乘车或者其他不需要花费精力思考的活动时收听喜欢的书,就好像听歌一样。
2、更容易专注其中
看书往往需要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还得抚平自己浮躁的心情,而听书则更容易形成这样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戴上耳机,摒弃外界的干扰,故事在耳边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就会专注其中。
3、更吸引年轻人
年轻人有年轻人自己的娱乐方式,相对而言,电子产品更对年轻人的胃口,相比纸质书,在电子设备上阅读以及通过耳机进行听书更容易为年轻人接受。
㈡ 莫言的讲故事的人是什么风格的演讲词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注释】
高密东北乡 是莫言笔下的一个地名。莫言作品中,多以该地为故事发生地,如《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莫言的出生地山东高密县河崖镇大栏乡,被认为是“高密东北乡”的原型。
莫言的母亲 名高淑娟,一直登记为管高氏,于1994年去世,莫言曾在《母亲》中回忆她“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
这一情节曾出现在莫言小说《卖白菜》中。
《牛》 是莫言发表于1998年的中篇小说,故事梗概为:“文革”时期,调皮少年罗汉辍学在家,与生产队饲养员杜大爷一起放牛。因贫困养不起更多的牛,生产队长麻叔请来了公社兽医站的老董同志为双脊、大小鲁西三头小公牛施行阉割手术。术后,罗汉、杜大爷与三头牛朝夕相处,历经煎熬,大小鲁西终于康复了。但桀骜不驯的双脊却因术中大出血、术后感染不幸死去……
莫言 曾在2005年接受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时发表演讲,提及笔名“莫言”来历,“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在我们农村叫做‘炮孩子’。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说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
【同步点评】
叶开(莫言传记作者)
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
@老虎不吃饭饭: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莫言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下接连讲了好几个故事。这些故事串联到一起就是一个道德讽喻。他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没有故事的人是可怜的,有故事讲不出来是可怜的,没故事可讲却硬要编个虚假的故事,是可怜的。
@老虎不吃饭饭: 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是莫言演讲关键词,他用这种方式与世界性普世价值对接,能够宽容彼此价值差异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人们应彼此宽解、尊重,而不是朝着别人扔石头。那个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学扔过石头的老单干户,在他不断的反思中,成为他小说中的人物。
李静(文学评论家)
不谈理论 只讲故事
莫言说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他说到他母亲的那些细节,很真挚。他是讲故事的人,所以他没有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观念,来讲他的文学创作。而是从自己的经历说起,用故事说话,让人从中看到他的善恶观,道德观,让人看到他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这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书很少涉及思想、理论,而是一直用经验说话。讲话中,能看到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回顾,我想这主要是出于西方世界可能还对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国内或华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对他的争议。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实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里,我觉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
㈢ 琅琊榜有声小说哪个软件讲得好
乾坤听书,莫言鬼语播的,背景音乐,声音,都好听,就像看电视一样
㈣ 莫言在写讲故事的人时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篇幅描写自己的母亲
题目内容:
阅读《讲故事的人》,完成后面小题。(20分)
讲故事的人 莫 言
①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A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②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B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③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④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⑤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1.选文回忆了成长中作者与母亲的哪三个故事?从中看出母亲是个怎样的人?(8分)
(1)故事一:
(2)故事二:
(3)故事三:
母亲形象:
2.文中画线的A、B两处句子分别描写了母亲和“我”的流泪,请分析其原因及表达的感情。(4分)
A处原因,及表达的感情:
B处原因,及表达的感情:
3.选文③、④段中,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请写出能够体现母亲态度变化过程的关键词语。(3分)
( ) → ( ) → ( )
4.有人认为莫言是因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莫言会讲故事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5分)
1.(1)我多算卖菜老人一毛钱,母亲伤心痛哭;(2)我害怕母亲寻短见,母亲却来安慰我;(3)我多次偷偷地跑去听书,并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吸引了母亲,得到母亲默许。(每点2分)
母亲形象:母亲是一位慈爱、正直、坚强、感情细腻、对孩子要求宽严有度、希望孩子有出息的普通又伟大的劳动妇女。(2分)
2.A:流泪的原因:因“我”占了人家的便宜而难过、失望、羞愧。表现母亲为“我”占便宜而难过、羞愧的心情;B:以为失去母亲而极度痛苦,表现“我”对母亲的依恋与热爱。
3.批评(不耐烦) 默许 担忧(忧心忡忡)
4.示例一:莫言喜欢上集市听书,并善于复述说书人的故事,说明语文学习,不仅要听而且要说。同时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示例二: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总之莫言的成功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根据选文,谈到其中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把三件事简单的概括一下,回答出即可。然后在三件事中母亲的反映或表现,概括出母亲的性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流泪的原因,A处,是在我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B处“我以为逝去了母亲”,仔细揣摩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态度发生变化。不理解,变为理解,再到担心母亲。
考点: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结合“生活是大语文”的观点,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㈤ 真正全免费的听书软件有哪些
1、酷听听书
酷听听书拥有高达60000小时有声读物,有声小说内容月产量6000小时。支持离线下载听书内容,边走边听,自由定时,想听就听。众多一线明星知名网络主播亲身录制,高保真音频,媲美CD版听觉体验,畅想在线听书盛宴。
㈥ 莫言演讲《讲故事的人》观后感
今天我们看了莫言爷爷的讲座,我深受启发,这些都是人生的感悟。莫言在纽约40分钟的主题为“讲故事的人”演讲中,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我看莫言爷爷说得非常流利,自己心里也不得不感叹:不愧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这也让我感受到了经历风雨才会有彩虹的美丽。莫言爷爷讲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莫言爷爷演讲的不是故事,是生活,莫言爷爷是以充满智慧的语言在答问,尤其是莫言爷爷在这次演讲中讲的四个主要故事,各个讲的都是那么的精彩、那么的生动。莫言爷爷主要讲的是关于他的妈妈,讲了很多关于他妈妈的故事、讲了他最后悔的事、最深刻的事、最早的事、最痛苦的事。在这几件事中,这位母亲给莫言很多的做人启示,如:“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看到母亲挨打时绝望的神情,作为孩子没有能力保护她,多年后遇到当年打过母亲的人,想报仇时母亲教育我学会宽恕别人,哪怕是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母亲教育了我遇到比自己更困难或更需要帮助的人,要心存爱心,人如果不是到了情非得已的时候不会放下尊严去向别人乞讨。在这几个故事中我深受启发。今天莫言爷爷的讲座使我进一步知道了在成功人士的眼里,其实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㈦ 莫言小时候怎么读书的
莫言对于阅读是偏爱的。他曾说:"我也曾经体验过读书的乐趣,那是我童年的时候。书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获至宝。家长反对我读这些没用的‘闲书’,牛羊等待着我去放牧它们,我躲起来,不顾后果,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匆匆忙忙,充满犯罪般的感觉,既紧张又刺激。"那么,莫言是怎么读书的?他喜欢读哪类书?
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任何一个作家,都是先当读者再成为作家的。作家莫言在青少年时期酷爱读书,条件虽然艰苦,但他总能想方设法读到自己喜爱的书籍。这开启了他的心智,奠定了他的文学功底,最终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乐读"闲书"
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学就失学了。他从小就迷恋读书,那时的农村,既无电视,也少有收音机,连电影都很少看到。最大的娱乐就是听村头上的大喇叭里播放的歌曲、样板戏或春节期间看本村业余戏班子演的《三世仇》、《姑嫂擒匪》等茂腔戏,生活很枯燥。说到这里,我觉得中国人真应该感谢周有光先生制定的拼音字母和拼音方案,莫言上到小学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所以他很小就能查着《新华字典》读"闲书"。所谓"闲书",是农村人对小说的称呼,人们把看"闲书"当成不务正业,所以莫言开始看"闲书"时,家里大人是反对的,因他常常为了看"闲书"而耽误了割草放牛羊。后来,学校老师来家访时说,只要功课学好了,看看"闲书"也无妨,既可以多识字,还能明事理,向书里的英雄人物学习。此后,家里大人们才不大反对他看"闲书"了,只要能完成分给他的劳动任务,搞好学习就行。好在那时的学校,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老师不布置或极少布置家庭作业,所以莫言有大量的时间看"闲书"。
莫言从小记性好,看书速度很快,一遍看完,书中的人名就能记全,主要情节便能复述,描写爱情的警句甚至能成段背诵。读欧阳山的《三家巷》时他才六七岁,看到书里的美丽少女区桃牺牲之处,禁不住流泪,看完此书,小小年纪便怅然若失,上课无心听讲,在课本的空白处写满了"区桃"二字,被同学讽刺、告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有位老师借给他一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和冬妮亚的初恋同样让他着迷,读到二人分手时,他禁不住为之伤心流泪,一连几天,好像害了相思病。这说明他是真的读懂了,是用心在读。为了读杨沫的《青春之歌》,他不去割草放羊,钻在草垛里,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为看二哥借来的藏到猪圈棚子里的《破晓记》,他头碰到马蜂窝,几十只马蜂蛰到脸上,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肿成了一条缝,还是忍着痛苦阅读。莫言二哥也是个书迷,二人经常互相争抢,有时二哥借到好书在看,莫言就凑过去,一目十行地读。二哥不愿他在旁边看,就把书藏起来,但不管藏到哪里他都能找到,找到后,自然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
为了找书看,莫言曾帮别人推磨换书来读。他把周围的熟人家、老师同学的书都借来看了。我放在家里的《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鲁迅作品选》自不待说,连我留在家里的初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课本都读了,甚至连我的作文也不放过。我们上初中那阵,语文课是分为《文学》和《汉语》的,那套《文学》课本编得很好,有《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牛郎与织女》、《岳飞枪挑小梁王》等,到了高中则按文学史顺序从《诗经》一直学到《红楼梦》。时至今日,莫言和我都认为那套语文教材是编得最好的。莫言读《聊斋》也是从我的语文课本里的《席方平》、《促织》开始的。实在没书可读了,他连家里糊在墙上的旧报纸也看。报纸看完,莫言就翻《新华字典》,试图把它背下来,把一本《新华字典》翻得稀烂。认真背字典,大大有助于认字和掌握词汇,这也奠定了莫言的文学功底。
据我了解,莫言少年时期不但把古典小说《三国》、《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榜》都看了,还把当时流行的所谓的"红色经典"差不多都读了一遍。除上面说的之外,诸如《红旗谱》、《烈火金刚》、《苦菜花》、《迎春花》、《红旗插上大门岛》、《海岛女民兵》、《敌后武工队》、《战斗的青春》、《野火春风斗古城》、《山乡巨变》、《踏平东海万里浪》等也都看了。
"用耳朵阅读"
莫言失学以后,曾经跟我们的大爷爷学过中医,背诵过《药性赋》、《濒湖脉诀》等中医专著,也读过《唐诗三百首》,为学习古典文学打下了一点底子。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要开展"评法批儒",当时我在湖南常德一个企业工作,上级派下任务,让我们厂和常德师专中文系师生一起注释刘禹锡的诗文,厂里就派我参加,后来,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刘禹锡诗文选注》(1976年)。正式出版之前,我把征求意见本寄给了莫言,莫言不但自己认真读了,还把它带到棉油加工厂,给要好的工友看,几个人还认真讨论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抒发过"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的豪情,但这时已离莫言当兵不远了。
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很多文章里提到的"用耳朵阅读"的问题。所谓"用耳朵阅读",是指的听书听故事。我多次说过,我的大爷爷、爷爷都极善于讲故事,生产队的记工屋,冬天的草鞋窨子都是人们谈古论今讲故事的地方。另外,集市上的说书人说的山东快书《武老二》,大鼓书里的杨家将、岳飞故事以及茂腔戏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都令莫言着迷上瘾。看电影更不用说了,那时农村难得放一次电影,县里的电影队下来巡回放映,莫言和其他农村青少年一样,追着电影队跑,一部电影看好几遍,里边人物说的台词都能背诵,动作也模仿得差不多,电影队下次再来放这部片子,他照样看得津津有味。难能可贵的是,莫言看了小说,听了故事,看了电影,听了说书,都会回家给母亲奶奶她们复述,讲给她们听,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因为复述故事,就是一种语感训练,是一种再创作,复述故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忘记的地方,这就需要复述者往下编,自己变成了编故事的人。莫言从小练就了向别人转述故事、讲故事的本领。读书越多,转述得越多,编得就越多越好,由此达到了一种"读书破万卷,开口如有神"的效果,为他今后的写作打下了语言功底和讲故事的基础。
当然,莫言此时期的读书,只能是处在无意识的阶段,碰到什么读什么,读书仅仅是为了娱乐,为了生理感官上的需要,一点功利的目的都没有。所以,读的书几乎全是文学作品,是小说,而且大都是长篇。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说:"我也曾经体验过读书的乐趣,那是我童年的时候。书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获至宝。家长反对我读这些没用的‘闲书’,牛羊等待着我去放牧它们,我躲起来,不顾后果,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匆匆忙忙,充满犯罪般的感觉,既紧张又刺激。"
为前程苦读
莫言入伍后,开始了他有目的、有意识的读书阶段。一开始他在黄县当兵,"四人帮"被粉碎后,部队掀起了学文化的热潮。领导看莫言勤奋好学,口才不错,要他给战士们讲课辅导。讲语文、政治还好说,讲数学,对莫言而言确实难。俗话说,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莫言起点低,哪来那水平。所以这个时期,莫言除了站岗出公差外,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有意识地读了很多书,当然也包括数学,自己不会,就跑到当地中学里去拜师,在单位里向大学毕业的技师学习。他十分刻苦,讲课反映还不错。
也是在此时,莫言开始尝试文学创作,自然又有目的地读了很多文学方面的书。那时,可看的书多了起来,一些老作家被平了反,他们的作品就像重放的鲜花,莫言读了不少此类书籍。
1978年1月15日,领导通知他,上边给了一个考大学的名额,部队推荐他去,学校是位于郑州的一所部队院校,学无线电。莫言一听十分高兴,又十分担心。高兴的是考上大学就可以学到技术,就可以留在部队,改变自己的人生;担心的是自己文化水平低,怕考不上。单位领导很照顾莫言,每天只让他站三小时岗,其他时间都可用来学习。我们全家人听到这个消息也十分高兴,家里把我用过的初、高中教材全都寄给他,我岳父也从上海买了几本高考复习用书寄给他,莫言在单位里技师的辅导下,苦读了五个多月数理化。到了6月份,他的高考名额被取消了,理由是莫言年龄过大(23岁)。这半年来莫言"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自学完中学数理课程,学完了初中化学大部。"这一番学习,看似与写作无关,目的很明确——为了高考,但我认为,这一番苦读,对提高他的文化素养还是大有帮助的——扩大了他的知识面,提高了他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水平。
莫言不能考大学,面临着复员回家的可能,他给我写信说,想要回家继续复习功课,学英语,参加地方高考。我回信让莫言打消此念头,告诉他一旦复员回乡,沉重的生活担子会压得他直不起腰来,天天为养活老婆孩子下地干活挣工分,哪有时间复习功课学英语?我鼓励莫言安心在部队服役,认真学习,抓紧写作,还为他提供了一些写作素材。到了1979年4月21日,莫言给我写信说,他已经重新"开始写作,根据大哥提供的线索,写了1958年一个中学生回乡看到的一切。"此小说没有被发表。还"写了一个六场话剧《离婚》,寄给了《解放军文艺》",也被退了稿。他写信告诉我:"我的文艺创作,连战连败,使人丧气得很,看来我没有这方面的天才。不过,我是不死心的,还想继续尝试下去。"我给他回信,赞同他继续搞创作写小说,鼓励他要有"连败连战"的精神,不要气馁,要多读书,一定要坚持下去!即使当不了作家,读了书,丰富了自己,一旦复员回乡,也可以争取当一名农村中学的代课教师。
不久,莫言被调到河北保定,负责新兵训练。工作之余,继续苦读,继续写小说。
㈧ 谁有莫言的小说MP3格式的
网上找小说下载阅读器。
㈨ 莫言鬼语琅琊榜在懒人听书为啥不能播放了
重新下载试试,可能卡了
㈩ 哪里有莫言听书下载
莫言的书很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