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亡小说免费阅读
『壹』 想要了解秦朝的历史,有哪些推荐的书籍
1、《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2、《剑桥中国秦汉史》
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3、《剑桥隋唐史》
《剑桥中国史》是剑桥历史丛书的一种。本书为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
4、《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是由广电总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监制指导,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撰稿,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拍摄的百集大型电视纪录片。
5、《秦汉史》
《秦汉史》是与《先秦史》互相衔接而又独立成书的。由于作者对《史记》、两《汉书》、《三国志》所下的工夫很深,对于这个时期各方面历史的叙述和分析,十分扎实而有条理。
作者认为这段时期内,就社会组织来说,新莽和东汉之间是一个大界线,从此豪强大族势力不断成长,封建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终于导致出现长期割据分裂的局面。
『贰』 有一部小说,讲的是主人公原来是一名白领,愤青。后来去钓鱼岛维权,意外死亡,而穿越到了秦朝,做了皇子
秦皇
『叁』 助楚则楚兴,助汉则楚亡说的是谁
说楚、汉战争:
问天下谁是英雄?
公元前209年,戎卒陈胜、吴广伪造鱼腹帛书,假借“大楚兴,陈胜王”的天意,率逃死之众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首事反秦之举。
此际,去秦始皇灭六国、并天下之事仅十二年,诸侯中幸存下来的公子王孙与六国旧臣人尚在、心未死,列国遗民的故国意识也依然存在。加之广大人民早已不堪承受暴政的迫害,待到陈胜、吴广之辈登高一呼时,天下士、民便立刻应声而起。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到处杀逐秦吏,夺取郡、县,旬月之间涌起百万之众,反秦之势顿如烈火燎原。兵力在外,国内空虚,朝中再无人才可用的秦王朝措手不及,一直到了败局既定的时候才组织力量进行镇压。
七国时代后期,楚国初亡时,楚将项燕曾在淮南地区坚持抗秦,后来兵败身死,其子项梁逃亡吴中(今江苏南部地区),潜伏民间。项梁风闻陈胜起事,立即与侄儿项羽也起兵江东,袭杀会稽郡守,夺其印绶,而后广招兵马,迅速建立起一支较为正规的反秦武装。是时陈胜已建国号为“张楚”,并自称楚王,由于首先发难并建号称王而招致秦军主力的重点打击,于起事后仅半年即遭失败。项梁出身将门,通晓兵法,战斗中常能克敌制胜,因此他的军队在起义军中很快就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核心力量。
广凌人召平以陈胜的名义给项梁上尊号为“上柱国大将军”。
东阳人陈婴、六安人英布、沛县人刘邦等人仰其声威,皆率众归附,于是项梁之军增至十余万人。
陈胜兵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庄贾将他的头颅卖给了秦廷。项梁获知这一消息,访得楚怀王有个名叫“熊心”的孙子,在民间为人牧羊,遂迎入军中,奉为三军之主,仍续楚国国号,对外也称“楚怀王”。其实,项梁威望甚高,在义军中很受拥戴,自陈胜败亡,各路义军已将他奉为实际领袖。
消灭陈胜后,秦军又把攻击的锋芒指向了项梁,项梁却大意失防,在遭遇秦军偷袭时死于乱军之中。这之后,楚王熊心因平时畏惧项羽而不欲让他接任项梁的统帅之职,故意将军权交给宋义,只叫项羽充其副手。
秦军围困巨鹿义军,楚王熊心令宋义救援。
宋义不敢与秦军交战,项羽在军中将他杀死,夺了印绶,率本部人马与秦军鏖战,最终大破秦军,解除了巨鹿之围。
项羽二十四岁随叔父项梁起兵,此后身经百战,战必争先,每战必胜,是一个英武绝伦、“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真正英雄。
《史记·项羽本纪》述项羽解救巨鹿之围时的战斗盛况云:“楚兵(指项羽自领之军)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揣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自巨鹿之战得胜后,项羽就成了各部义军的最高首领。项羽集国恨家仇于一身,切齿仇恨着秦王朝,到处寻找秦军的主力交战。他的勇猛拼杀牵制了秦王朝主要的军事力量,造成了秦都咸阳的空虚,被一直在边缘游荡,只会作壁上观的刘邦瞅到了机会。
刘邦先是沛县一平民,无赖出身,游手好闲,不事产业,而且贪酒好色,为家人所厌。曾寄食于兄家,备受其嫂冷落。有一次,刘邦服徭役去咸阳,在路间恰遇秦始皇出巡。刘邦看到人家被车马仪仗簇拥着,车辚辚、马萧萧,八面威风的样子,他的仰慕富贵之心油然而生,禁不住“谓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见《史记·高祖本纪》)
正当刘邦为人十分失意之际,陈胜、吴广起兵了,沛县的豪杰也闻风而动。这时刘邦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小亭长,身份低微,不足令众,县吏萧何、曹参平时较有名望,众人推之为首领。萧、曹二人耽心万一事败会祸及家门,就把首领的地位让给了刘邦。于是,沛县人杀秦吏、夺县城,共立刘邦为沛公。刘邦知道一县之众势力太弱,难成气候,就率领大家投靠了项梁。项梁又给他补充了五千人马,使之成为起义大军的一部。
凭借这股力量,刘邦不断发展、壮大个人势力,暗暗脱离项氏的约束,逐步走向独树一帜的道路,开始自作打算。在项羽寻找秦军主力殊死搏杀之际,刘邦避实就虚,乘机包围了咸阳城。这时,早被赵高拆空了架子的秦王朝已在分崩离析。赵高看到大势已去,就杀掉胡亥,取消秦的帝号,找了一个名叫子婴的人暂立为秦王,继后暗中通款于刘邦,准备献城。子婴识破了赵高的奸谋,不甘心任其出卖,设计诱杀了赵高,而后自己开城迎接刘邦,交出皇帝玉玺向他投降。
刘邦兵不血刃地得了咸阳,进城后抚秦民、封府库,准备代秦称帝,也来过一过当皇帝的瘾。可是,他有些操之过急了。
这时候,项羽已经完成了与秦军主力的最后决战,他三战连捷,虏杀秦军二十余万,彻底消灭了秦王朝的有生力量。当项羽获悉刘邦没费一兵一卒占取了咸阳,并准备称帝的消息时,这位以厮杀、阵战名冠诸侯的绝代英雄不禁为之大怒,当即命令勇士英布为其前锋,一举攻破函谷关,随其后自挥大军直逼咸阳城下。
尽管刘邦侥幸占据了咸阳城,但他手中只有十万人马,而此时项羽的麾下却拥有屡胜雄师四十万,实力悬殊显而易见。况且,项羽的骁勇善战更是十分了得,这一点刘邦也非常清楚。当项羽大军汇聚于咸阳城外时,自料不可以与之争锋的刘邦只好作出了退让。
刘邦卑谦地向项羽上书称臣,诡说自己绝无非分之想,袭取咸阳完全是为项羽作打算,此前只是等待接收而已。项羽很宽容地接受了这样的解释,乃设宴于鸿门邀请刘邦会面,刘邦不敢不去。鸿门宴上,项羽手下有人要乘机杀掉刘邦以免后患,因项羽不忍,使刘邦最终幸免一死。
公元前207年,刘邦主动让出咸阳。项羽对这座都城却不感兴趣,他杀掉子婴,焚毁秦宫,将咸阳废为焦土,从而彻底消灭了秦王朝,然后到彭城(此地在今之江苏徐州)去了。
秦既告亡,项羽即密令英布、吴芮等人杀掉了名为“义帝”,实为摆设的楚王熊心,自立为西楚霸王,以众王之王的身份君临天下。武夫出身的项羽不懂政治,他大概地恢复了秦国一统之前的诸侯国建制,分封功臣,重建列国,欲效仿周王室的模式,与诸侯们共掌天下,于是封立了燕王、雍王、塞王、临江王、九江王、常山王、河南王等十几个诸侯王,以及其他一些列侯,并给予这些诸侯王和列侯很大的独立权和自主权。
刘邦被封为汉王,领汉中、巴、蜀之地。
这一次,刘邦总算落得了一个割地为王、坐镇一方的结局。但是,这个对皇帝宝座耿耿于怀的野心家仍不甘心就此罢手,到汉中只是梢作喘息,没过多久就“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对项羽发动了突然袭击,挑起了中原地区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刘邦曾坦言:“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谋士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见《史记·高祖本纪》)
事实确实如此,张良、萧何、韩信都是各有专长,通晓文韬武略的治世之能人,没有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协调作用,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汉王朝。刘邦则不然,他本来只是一个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而且品行顽劣的市井刁棍,即使混上了诸侯王的地位,仍然还是一个文不知政、武不知兵的庸人。论起打仗,他始终都不是项羽的对手,两人只要交锋,每次必然是他一败涂地。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五十六万攻打驻在彭城的项羽。项羽仅以三万兵抗击,居然一战而击杀汉兵十余万,又驱赶汉兵入睢水,淹死了十余万,弄得尸淤河道,睢水为之不流。最终汉军大败,刘邦的身边只剩下十余骑。刘邦仓惶逃命,狼奔豕突中连自己的子女都无暇顾及了。
《史记·项羽本纪》述其狼狈惨状云:“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刘邦的子女)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公元前205年,刘邦与项羽战于荥阳。刘邦的父母妻儿都被楚军抓去了,项羽持为人质胁迫刘邦休战。
『肆』 如何评价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对历史的影响
先声明,是我转的,非原创
项羽之兴起迅猛,项羽之灭亡倏忽。司马迁感叹:项羽或许是舜的后裔吧!能在短短三年之间,灭亡秦国,统率诸侯,虽然其势位未能终久,但自古以来,未尝有如此人物。司处刑罪之境,竟敢为项氏之兴亡惊叹不已,可见项羽实非等闲之辈。后来人谈项羽,犹如痴人说梦,用凡人的成
败荣辱来讨论英雄的是非功过,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纵观项羽短短的一生,他对于或兴或亡的结果,似乎从未特别留意过。事实上,项羽自始至终对于结局怎样确实是毫不关心的。看重结果的不是项羽,重过程轻结果的英雄才是项羽。项羽灭亡秦国,做诸侯统帅完全是顺势而为、率性而为,无意而得之,这与刘邦刻意先入关破秦抢王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说项羽有做王的念头,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抢在刘邦之前入关,他之所以北上与秦军主力决战,根本不关心“ 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的约定,就因为他本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局的绝世之雄,这个率性而为的英雄,至今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生本是一台戏,这台戏被项羽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至极。项羽把人生这出戏演得自然真纯、酣畅淋漓,看不见丝毫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瞻前顾后,达到了随“ 心”随“ 势”的最高境界。“ 心”,即项氏之个性,说白了就是他的表演欲望;“ 势”,可以概括为表演氛围。为了满足表演欲望,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或营造最佳表演氛围:破釜沉舟、鸿门宴、割地封王、霸王别姬……这些精彩表演之所以历久弥新、余味悠长,正是因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气足以使常人在无法理喻的同时惊叹不已。楚霸王无颜东渡,自刎乌江,精彩的演出在高潮到来时嘎然而止,何其悲壮!何其得时!何其得体!这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艺术。“ 是天要亡我,不是用兵之罪。”知霸王者莫如项羽。“ 天”灭亡了项羽,“ 天”是何物!或许是上苍、天神,或许是运数,项羽当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现在已不重要,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史实中找出:这个“ 天”究竟应该是什么。唐代诗人杜牧说过:“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天”灭亡了项羽,不是刘邦灭亡了项羽。那么,这个“ 天”便是项羽自己了。
项羽以什么为“ 天” 呢! 项羽以表演为天”,以过程为“ 天”,以曾经为“ 天”;而不以成功为“ 天”,不以得到为“ 天”,不以永远为
“ 天”。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表演如何开场和如何收场。只要他觉得表演效果好,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以江山为舞台,以历史为观众,项羽的一生是倾情表演的一生。历史证明,他的表演是出色的:一时的轰烈,永久的回响,给历史留下永恒
的震撼。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项氏表演,其实也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使历代惯常思维的人们唏嘘不已、惊叹不已。项羽三放刘邦,把个范增气得要命,至今也令人不可思议。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与之商议,疑刘邦
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刘邦为汉中王。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刘邦重重围困,如项羽真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大风忽作而脱身!"在此,司马迁有“ 为王者讳”的嫌疑。说他沽名钓誉,说他义重如山,其实不如说表演需要来得直接。杀了刘邦既不够朋友,有损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手戏就无法演下去,过程也就完结了。所以,杀刘邦者非项羽,是项羽则不杀刘邦。项羽放弃关中而都彭城,以为“ 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又一次证明项羽表演欲望
之强烈。即使被人骂为“ 沐猴而冠”,也动摇不了项羽的表演意志,为了一时的演出效果,成败得失的最后结果是不屑一顾的。倘若项羽听人
之劝定都关中,刘邦焉能回定三秦!刘邦不能回定三秦,也就无法与楚相争。“ 天”使项羽放弃了地利,是因为这地利有碍“ 天性”的表达。
最后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之滨,并非定处绝境,倘使潜回江东,集聚人马,也不是完全没有了重振的希望。当时,项王带了 $% 骑士,退到 乌江西岸,正好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靠好等待项王上船,并对项王说:“ 大王,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万,足以为王,请大王快上船渡江,且这里只有臣有船,汉军追到也无法渡江。”项王:“ 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有什么用!当初我率江东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没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归,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我,仍旧拥我为王,我有何脸面再见江东父老!”项王将马送与亭长,命骑士都下马步行,持短兵器接战。汉军这时已追到,双方冲杀,项王
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在奋战之间,项王回顾发现汉骑兵司马吕马童。项王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吕马童因项王是老相识,不好意思面对而视,只得指项王对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
项王说:“ 我知道汉悬赏买我的头,值千金封万户。吕马童,我们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给你这一点好处吧)”项王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 天”决定了项羽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天”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机已到,或早或晚都将有损演出效果。不过江东,结束演出,自我了结,余味悠长,给人留下永久的惊叹与震撼。项羽式的悲壮,空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烟尘。成功与失败,短暂与长久,本来就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说是项羽胜利了,刘邦失败了。定要做上皇帝,传位多少代以后才算胜利者,这是世俗之见。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
价值判断,项羽的价值取向不在乎最后的王者是谁,不在乎时间上的长与短;项羽以气概为最高价值:宛如横空出世,在人世间闯荡一遭,创
造极致境界,使之空前绝后。事实上,古往今来出现过不少刘邦式的英雄,而项羽却是绝无仅有,他的勇谋,他的敢作敢为,他的气贯长虹,他
的决绝,真可谓惊诧千古,叹服万代,就连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不禁为之感叹:“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项羽称霸王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千古,远远超出刘邦数百年家天下的轰轰烈烈,我们能说项羽的价值判断错误吗!有人把项羽的败亡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这实在是见树不见林。项羽能够完成杀宋义、降章邯、坑降卒、封王侯、徙义帝等大手笔文章,只有勇没有谋是很难办得到的。至于说项羽吝啬封赏,以致于叛离不附,这对于项羽来说,则并
非失误,他是顺“ 天”而为之。凭项羽的声威,若要韩信、彭越、英布、田荣之辈归附,也许只需略施小计而已;他之所以不为,便是任性而为。性,即其霸王之气,虞姬所唱“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霸王气。其实,霸王气到了自刎时已到达高峰,发挥到极致。固然,杀宋义、破釜沉舟是霸王气,坑降卒、裂土而封是霸王气,但到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时,霸王气的主体性才得以充分显现,作为一种天性,即天赋的理念,它在项羽作自我否定时获得了永恒。以成败论英雄和不以成败论英雄,本是两种境界;而成与败的相对性,又使人们对成败本身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表演和过程的层面,项王没有失败,项王也没有死。作为惊天动地的英雄,他活在历代人们心中;作为霸王气概的极致境界,他至今仍然是历史纪录的保持者。
『伍』 端午节与屈原有什么关系呀
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陆』 项氏兴兵全文翻译,通顺的
项籍者,下相〔下相〕秦县名,在现在江苏宿迁西南。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季父〕叔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项〕秦县名,在现在河南沈丘南。,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去学剑〕离开学书的地方,另去学剑。去,离开。,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竟学〕完成全部学业。竟,终了。。项梁尝有栎阳逮〔栎(yuè)阳逮〕因罪被栎阳县逮捕。栎阳,秦县名,在现在陕西临潼北。,乃请蕲狱掾〔蕲(qí)狱掾(yuàn)〕蕲县主管监狱的官吏。蕲,秦县名,在现在安徽宿县南。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秦县名,在现在江苏苏州。,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阴〕暗中,私下。以兵法部勒〔部勒〕部置,组织。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会稽〕山名,在浙江绍兴东南。,渡浙江〔浙江〕指钱塘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①〔族矣〕灭族,全族被杀光。!”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扛鼎〕举起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惮(dàn)〕畏惧。籍矣。 秦二世〔秦二世〕名胡亥,秦始皇的少子。秦始皇病死沙丘后,赵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杀公子扶苏而立胡亥为帝,称为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大泽〕乡名,当时属蕲县,在现在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中。其九月,会稽守通〔会稽守通〕会稽郡的郡守殷通。谓梁曰:“江西〔江西〕长江自九江到南京的一段,流向是由西南向东北,因此古人习惯称现在皖北一带为江西,而称皖南、苏南一带为江东。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亡〕潜逃。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shùn)〕使眼色。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印绶〕指印。绶是系在印纽上的丝绳。。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伏〔(shè)伏〕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恐惧失措的样子。,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下县〕指会稽郡的所属各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部署〕分派,任命。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校尉、候、司马〕军官名。古代军制,将军营下分部,部设校尉;部下分曲,曲设军候。司马为军中主管司法的官吏。。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①〔伏〕同“服”。。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裨(pí)将〕即副将、偏将。,徇〔徇〕巡行下令,使之从己。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