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熊出没
Ⅰ 能推荐一些适合孩子听的公版童书么
有很多这样的书,象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适合孩子听。有很多这样的书,象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适合孩子听。童话被放在 “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几乎家喻户晓。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险成火腿的小猪威伯,并化解了它的存亡问题。但这又不单单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爱的故事,故事里还有感恩,有生命,还有人生。读过的人,成人孩子都会被感动。童话被放在 “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几乎家喻户晓。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险成火腿的小猪威伯,并化解了它的存亡问题。但这又不单单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爱的故事,故事里还有感恩,有生命,还有人生。读过的人,成人孩子都会被感动。希望能够帮助你。有很多这样的书,象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适合孩子听。有很多这样的书,象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适合孩子听。童话被放在 “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几乎家喻户晓。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险成火腿的小猪威伯,并化解了它的存亡问题。但这又不单单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爱的故事,故事里还有感恩,有生命,还有人生。读过的人,成人孩子都会被感动。童话被放在 “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几乎家喻户晓。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险成火腿的小猪威伯,并化解了它的存亡问题。但这又不单单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爱的故事,故事里还有感恩,有生命,还有人生。读过的人,成人孩子都会被感动。希望能够帮助你。有很多这样的书,象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适合孩子听。有很多这样的书,象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千字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等都适合孩子听。童话被放在 “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 之首,全世界孩子几乎家喻户晓。故事描述了一个名叫夏洛的蜘蛛如何巧妙的拯救险成火腿的小猪威伯,并化解了它的存亡问题。但这又不单单是一个关于友情和爱的故事,故事
Ⅱ 你还有叶子的《作茧自缚》,梦里花落知多少,此间的少年,我们的事 终究是与熊无关 ,我叫金三顺吗
用手机听吧!手机有个叫懒人听书的软件,里面有蛮多的!蛮好听的!
Ⅲ 哪个听书软件可以听到熊出没
听书软件的话有很多种都是可以听的。
Ⅳ 为什么说韦小宝有几乎所有中国人的影子
韦小宝这个人贪财怕死,好色,贪图功名利禄,遇到事情喜欢逃避,推卸责任,这些缺点在很多中国人里面都存在。
Ⅳ 喜马拉雅听书里面的广播剧《告诉大雄我爱她》第二期熊小苗夏静生和顾
“告诉大熊我爱他”主角:熊晓苗,夏静生作者田反
Ⅵ 春节时各个民族的习性
北京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
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
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河南
在豫皖鲁三省交界的河南古城商丘,过年时有个独特的习俗:送大馍回“枣山”。
大馍,顾名思义就是个儿大的馒头,单个大馒约有2斤重,是普通馒头的十几倍。“枣山”则是比喻的称呼,其实也是上面带枣的面食,原料和蒸大馒所用一般无二,只是加工时要将发面搓成若干条,然后盘成形状大小各异的花,按上小下大顺序叠垒起来,再往边沿的面花上按枣,一眼望去就形如枣山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商丘农村,出嫁的女儿正月初二回娘家时,都要拿两个大馍、若干小蒸馍和“枣山”一起送给母亲。母亲把大馍留下,“枣山”则掰下一块让女儿带走。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馒换成了夹肉馒头。进入九十年代,夹肉大馒逐渐退出礼品队伍,白面“枣山”也演变成了白糖灌制或面包烧制的圆盘状礼品。进入21世纪,商家推出了奶油“枣山”,一时间竟成了新时代馈赠亲人的过年好礼。
杭州
大年三十,杭州人家一般都会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等。
到了年三十晚上,杭州人都会赶到灵隐寺,排队等待在在新年到来时赶上烧一柱“头香”,以保佑一年顺顺利利。同时人们争着敲响庙里的钟声。
到了初一早上,杭州人都要吃上一碗汤圆或者是甜年糕,意味着一家人甜甜美美、团团圆圆。孩子们张开眼就要和长辈拜年问好,讨要红包。“死”这样的字在过年期间是忌口的,一旦不小心说出口就要“呸”掉。初一那天,还不能扫地,否则会把财气扫出门,也不能拿刀,否则一年沾杀气。
山东
三十必吃白菜丝凉菜在腊月二十九晚上,家家户户要把祖先的“老影”找出来摆上,并准备上供的东西。通常要给祖先供上5大碗生菜,取生财的谐音。碗里最下面一层放着生白菜,上面摆上肉饼子、肉丸子,再上面是染成红色和黄色的粉条,最后再盖上一层菠菜和香菜。桌子上还要摆着十多盘瓜果点心。到了三十那天,正式点香上供。
通常三十晚上吃的都比较简单,但必定要拌一盘白菜丝凉菜,叫做怡和菜,也就是说一家人都要和和睦睦的。但是,凉菜绝对不能放蒜,只能放芥末。因为蒜与算谐音,不是好彩头。
到了夜里十二点前后,也就是老人们说的五更分二年的时候,家里的长辈就会将三碗饺子放到托盘上,到大门外请财神。请回财神后,一家人才开始吃饺子,这时候,各家各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孩子们也会幸运的在饺子里吃出钱来。
台湾
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户户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的多数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
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
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Ⅶ 我想问问大家,常听说畅听网和天方听书。这两个是软件嘛为嘛下载不了
喜马拉雅 听书不错,你试试。
Ⅷ 鹿鼎记内容简介``
后记
--------------------------------------------------------------------------------
《鹿鼎记》于一九六九年十月廿四日开始在《明报》连载,到一九七二年九月廿三日刊
完。一共连载了两年另十一个月。我撰写连载的习惯向来是每天写一续,次日刊出,所以这
部小说也是连续写了两年另十一个月。如果没有特殊意外(生命中永远有特殊的意外),这
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然而《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这部
小说在报上刊载时,不断有读者写信来问:“《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因为他们发
觉,这与我过去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实这当然完全是我自己写的。很感谢读者们对我的宠
爱和纵容,当他们不喜欢我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段落时,就断定:“这是别人代写的。”将
好评保留给我自己,将不满推给某一位心目中的“代笔人”。
《鹿鼎记》和我以前的武侠小说完全不同,那是故意的。一个作者不应当总是重复自己
的风格与形式,要尽可能的尝试一些新的创造。
有些读者不满《鹿鼎记》,为了主角韦小宝的品德,与一般的价值观念太过违反。武侠
小说的读者习惯于将自己代入书中的英雄,然而韦小宝是不能代入的。在这方面,剥夺了某
些读者的若干乐趣,我感到抱歉。
但小说的主角不一定是“好人”。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创造人物;好人、坏人、有缺
点的好人、有优点的坏人等等,都可以写。在康熙时代的中国,有韦小宝那样的人物并不是
不可能的事。作者写一个人物,用意并不一定是肯定这样的典型。哈姆莱特优柔寡断,罗亭
能说不能行,《红字》中的牧师与人通奸,安娜卡列尼娜背叛丈夫,作者只是描写有那样的
人物,并不是鼓励读者模仿他们的行为。《水浒》的读者最好不要像李逵那样,赌输了就抢
钱,也不要像宋江那样,将不断勒索的情妇一刀杀了。林黛玉显然不是现代妇女读者模仿的
对象。韦小宝与之发生性关系的女性,并没有贾宝玉那么多,至少,韦小宝不像贾宝玉那样
搞同性恋,既有秦钟,又有蒋玉函。鲁迅写阿Q,并不是鼓吹精神胜利。
小说中的人物如果十分完美,未免是不真实的。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社会中并没有绝对
完美的人。小说并不是道德教科书。不过读我小说的人有很多是少年少女,那么应当向这些
天真的小朋友们提醒一句:韦小宝重视义气,那是好的品德,至于其余的各种行为,千万不
要照学。
我写的武侠小说长篇共十二部,短篇三部。曾用书名首字的十四个字作了一副对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最后一个不重要的短篇《越女剑》没有包括在内。
最早的《书剑恩仇录》开始写于一九五五年,最后的《越女剑》作于一九七○年一月。十五
部长短小说写了十五年。修订的工作开始于一九七○年三号,到一九八○年年中结束,一些
是十年。当然,这中间还做了其他许多事,主要是办《明报》和写《明报》的社评。
遇到初会的读者时,最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是:“你最喜欢自己哪一部小说?”这个问
题很难答复,所以常常不答。单就“自己喜欢”而论,我比较喜欢感情较强烈的几部:《神
雕侠侣》、《倚天屠龙记》、《飞狐外传》、《笑傲江湖》。又常有人问:“你以为自己哪
一部小说最好?”这是问技巧与价值。我相信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有所进步:长篇比中篇短篇
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不过许多读者并不同意。我很喜欢他们的不同意。
一九八一·六·二二·
Ⅸ 鹿鼎记内容简介
鹿鼎记内容简介如下:
清朝初年,天下始乱未定。扬州妓女之子韦小宝机敏狡黠,不学无术。他偶然救助江洋大盗茅十八,遂得以上京,更混入宫中成为老太监海大富身边的一名用来打探消息的“小太监”。宫中暗潮汹涌,斗争不断。
小宝巧妙与各方势力周旋,凭借纯真与仗义取得康熙的信任,进而拿下居功自傲的元老大臣鳌拜从此成为康熙身边的红人。但鳌拜只是众多野心家中的一位,西南有吴三桂蠢蠢欲动、台湾有前朝的郑家势力寻找时机、北有俄罗斯罗刹国扩张疆土、辽东有神龙教兴风作浪。
此外,小宝的师傅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高举反清复明大旗,誓取康熙项上人头。小宝游刃有余、八面玲珑,不仅习得一身武功,还娶回七位美艳娇妻,在乱世之中书写着一个小人物的传奇……
(9)听书熊出没扩展阅读
《鹿鼎记》中韦小宝这一反侠形象,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国民性的特点,倾注着金庸对中国国民性批判;康熙的形象作为韦小宝形象的补充,概括了中国文化中的另外一面。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认为,《鹿鼎记》在思想深度上,也许还赶不上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但因为它是长篇小说,篇幅广大,在广度上是有过之的。从文化价值上看,韦小宝是中国20世纪仅次于阿Q的最光辉的文学形象,他的价值是可以跟阿Q相比的。
韦小宝这个形象非常具有讽刺意味。在小说的后半部分,金庸又一次把历史与艺术衔接起来。他写到中国历史上几个真实的大学者,有顾炎武、黄宗羲等人,这几个人居然要拥戴韦小宝做皇帝。这个情节可以跟《书剑恩仇录》中红花会要策反乾隆一比。
红花会之所以策反乾隆,是因为他们认为乾隆是汉人,汉族人不能做他们的皇帝,乾隆应该为汉人效劳,和汉人团结在一起,推翻满清统治。
《鹿鼎记》与这部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顾炎武这些人之所以拥戴韦小宝做皇帝,也是因为他们觉得韦小宝是个汉人(他们连韦小宝是不是汉人还没有搞清楚),他们觉得只要是汉人,就比满人统治得好。《鹿鼎记》中,韦小宝和康熙相比,谁做皇帝更好,这是明摆着的。
金庸在这里狠狠地讽刺了中国汉族的大知识分子,这些人如此有学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做出这样的决定,做出这样荒唐的事情来。这个情节当然是虚构的,但其本质是真实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一大群知识分子拥戴一个流氓人物做皇帝。
《鹿鼎记》借韦小宝的言行淡化了传统武侠小说对民族问题的界定,完善与发展了中华传统的“民族大同”观念。